游黄山记
黄山游记文言文
黄山游记文言文游黄山记原文及翻译如下:游黄山记费伯雄山以黄名,志旧迹也。
昔者春申君尝读书于此,因以名。
其山下有竹林,特产方竹。
迤北为渔庄,板桥三尺,流水一湾,竹径茅庐,鳞次栉比。
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宠燕啄花,娇莺坐柳,宛然如在画图中也。
登高东望,大江接天,沙鸟风帆,出没变现。
隆冬雨雪,云气郁然,雪色江芦,千里一白。
一年之内,致各不同。
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
夫春申至今千有余年矣,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耕凿自安,嬉游鼓腹,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又谁计千百年之上有所谓春申其人者哉?吾为父老幸,吾为春申悲,因为黄山之歌曰:“君未生兮山已在兮。
君既往兮,山犹存兮。
谁终谁始,君兮山兮?”又歌曰:“君得山兮,欣有托兮。
山得君兮,以成名兮。
谁显谁晦,山兮君兮?”游黄山记译文: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
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
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
往北是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整齐密密而又整齐地排列。
春季第二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
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
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
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
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幸运,也是春申君的不幸。
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所说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百年以上还有一个所说的春申君这个人呢?我替父老们感到幸运,我替春申君感到悲哀,于是创作黄山之歌说:“您还没有出生时,山已经存在了。
您于世长辞了,山还依旧长存。
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
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游黄山记》是袁枚所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欢迎参考阅读!【原文】游黄山记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蒙蒙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译文】游黄山记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
《游黄山记》译文
《游黄山记》译文原文: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立庵前,指点两峰。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
祗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译文:九月初四这天。
(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
(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
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
(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
(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
袁枚《游黄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游黄山记袁枚
袁枚《游黄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游黄山记袁枚游黄山记(清)袁枚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仄:狭窄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胜:尽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逼:急切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族:品类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吾尝终日而思矣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家人以肩舆相迎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2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
游黄山记作文6篇
游黄山记作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黄山记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黄山记作文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虽了解黄山,却不曾亲自参观。
直到今年,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这个久负盛名的地方。
来到大门,已是大汗淋漓,步入山门后,立刻汗消暑散,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抬眼望去,前方是一条山路。
山路两旁翠竹成荫,遮天蔽日。
群群山雀在竹间飞舞、嬉闹。
我们走在山谷中,不久看到一座寺庙云谷禅寺”。
它在香炉峰、眉毛峰和钵盂峰的围绕之中。
这里山峦重叠,溪流蜿蜒。
那清洌洌的溪水涓涓不息地流淌着,仿佛唱着一首绵绵不绝的歌谣。
我深深吸了口气,感到那幽香的空气顺喉而下,顿时扩散到全身,浑身凉爽。
抬头望去,那些山峰的顶端,云雾蒸腾,仿佛香炉峰冒出的香烟,让人误以为来到仙境中了。
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上走,半路上见到“喜鹊登枝”、“仙人指路”、“鳌鱼驮乌龟”··黄山怪石果不输于其它“三绝”。
到了黄山三大高峰之首的莲花峰后。
站在山脚下看,莲花峰巍然耸立,让人感觉自身渺小。
接着,我们又向峰顶进军了。
顺石阶往下,到了“阎王沟”。
这里花鸟皆无,全是石壁,光线阴暗。
抬头见石壁间一条细缝射进一缕毫光,这就是黄山著名的“一线天”。
走了一会儿,到了最险的一段,相当于直上直下,我不由自主地放慢速度。
突然,眼前一下子黑了,抬头望去,有块巨石卡在石壁中间,我不禁出冷汗。
好不容易走完这段路,回想起那巨石,又是凉气升起。
穿过“百步云梯”,终于登上了峰顶,我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但一想到黄山美景尽收眼底,便不知疲倦,心里甜滋滋的。
一路游来,“清凉世界”、“狮子岭”、“猴子观海”、“丞相下棋”··奇峰怪石、古柏苍松,无数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我不禁赞叹大自然这位无与伦比的杰出艺术家。
钱谦益《游黄山记》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游黄山记钱谦益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
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
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
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
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①四合,云气蔽翳②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
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
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汤寺③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楩、楠,藤络莎被,幽荫荟蔚④。
陟老人峰,悬崖多异松,负石绝出。
过此以往,无树非松,无松不奇:有干大如胫而根蟠屈以亩计者;有根只寻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又因依于悬度者;有穿罅⑤冗缝崩迸如侧生者;有幢幢如羽葆⑥者;有矫矫如蛟龙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而复横者。
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
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
度云梯而东,有长松夭矫,雷劈之仆地,横亘数十丈,鳞鬣偃蹇怒张,过者惜之。
余笑曰:“此造物者为此戏剧,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槎枒轮囷⑦,蔚为奇观也。
吴人卖花者,拣梅之老枝,屈折之,约结之,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
兹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与!”千年而后,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
(有删改) [注]①滃然:云气腾涌貌。
②蔽翳:遮蔽﹐隐蔽。
③汤寺:即祥符寺。
因寺与汤泉挨近,又名汤寺。
④荟蔚:形容林木繁盛的样子。
⑤罅;裂缝。
⑥幢幢:羽毛下垂貌。
羽葆: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
⑦槎枒:形容参差错杂。
轮囷:盘曲貌和硕大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山极高A则雷雨B在下C云之D聚而出E旅F而归G皆在腰H膂间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比,与《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于”意思和用法相同。
游黄山记文言文
游黄山记文言文
余昔年秋,登黄之山,赏美景,领略山川之灵秀。
时至秋末,闻黄之山冬景尤佳,遂起行游之心。
乙卯年仲冬,余与友数人,自台州府宁海县出发,前往黄山。
越日,至山麓之下,仰望高山,峰峦叠嶂,云雾缭绕,蔚为壮观。
余等即刻登山,山径崎岖,步步攀登。
途中,遇见奇石异木,古松怪柏,皆以名呼之。
至山顶,有一湖名天湖。
水清可鉴,鱼戏其中。
山峦环抱,云海茫茫,如临仙境。
是夜,宿于山巅之上,寒风凛冽,月色如银。
次日清晨,推窗望去,云海日出,美不胜收。
余游兴未尽,沿山而下,至云谷寺。
谷中云雾缭绕,犹如进入仙境。
寺前有一溪流,水声潺潺,清新宜人。
余等沿溪而行,至龙井瀑布。
瀑布如银河倒挂,水珠飞溅,声震山谷。
观赏完毕,复行至慈光寺。
寺在云海之中,若隐若现,更显神秘。
是时,天色渐晚,余等即刻下山。
行至半山腰,遇一石壁,壁上有石阶。
攀登而上,至一小峰。
站于峰顶,视野开阔。
余等驻足欣赏这如画的美景。
暮色降临,余等返回山麓之下。
是夜,宿于山脚之客栈。
客栈环境幽静,清风徐来,月色如银。
余翻阅诗书,沉醉于诗词之中。
黄山之行虽短暂,然美景尽收眼底。
次日清晨,余告别黄山。
回首望去,黄山依旧云雾缭绕,如诗如画。
余心念着:黄山再会!。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
游黄山记作文(15篇)
游黄山记作文游黄山记作文(15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游黄山记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游黄山记作文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评价。
今年,我有幸游览了黄山。
到了山顶,天已大亮。
在西海地区,我们首先看到了飞来石。
飞来石是一块天然形成的巨石,呈椭圆形,底部是空的,仿佛是从天上飞来的一块石头,落在山峰顶端一样。
山下则是一座小型山峰,旁边还有一位身背篓子的采药老人,看上去很形象十分逼真。
黄山七十二峰,峰峰见奇,峰峰见异。
莲花峰,天都峰气势冲霄汉,险峻雄伟;使信峰凸于深谷,小巧玲珑我们沿着长长地山道往上爬,来到光明顶。
光明顶海拔1840米,与莲花峰,天都峰这两座大风咫尺相对。
在光明顶上远眺,我们看到了鳌鱼驮金龟,猴子望太平,鳌鱼峰,飞来石等奇异景观。
在光明顶上,扑入我们眼帘的云海让游人不禁欢呼起来。
云海浩然奇特,忽而淡抹浅妆,忽而银涛滚滚,那一座座山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像睡梦中初醒的少女,优美盈盈,神秘莫测。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峡谷,展现独特奇异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游黄山记作文2黄山是我国著名别的风景区,今天我就要去目睹它的真面目。
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很高兴,我心里还想想黄山是怎样的?有没有在云上面?上面的风景好吗?到了黄山山脚,我就看见一座座山峰耸入云霄,非常雄伟。
我们在导游的陪同下乘云谷索道来到白鹅岭,我们一下索道感觉冷飕飕的,因为上面的温度只有17~20度,不过我们已经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
我们踏着石阶的岩石,叫作“飞来石”,向远眺望云霄环绕着绿油油的山头。
接下来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一鼓作气地赶往百步云梯,一路上,我们又看见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岩石,有“手机石”、“龟兔赛跑”还有“鳖鱼驮金龟”……看到前面的百步云梯是那么的陡峭,那么的狭窄,心里有一种要挑战自我的感觉,我咬紧牙关一口气蹬上了顶峰,感觉心里无比自豪。
中考文言文《游黄山记》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游黄山记》全文详细翻译导读:游黄山记作者:徐宏祖又名《游天都》九月初四这天。
(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
(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
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
(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
(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
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
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
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
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
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画,象锦绣。
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阴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
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象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
(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揽取。
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因而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五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浑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第二天,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后进。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不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由由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好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第二天,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濛濛然,镕银散绵,很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低,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省)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用具,相似小山轿。
19、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仄:狭小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胜:尽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后进逼:急切D、方知云有高低,迥非一族族:品类20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吾尝整天而思矣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家人以肩舆相迎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21、以下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扼要交待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
游黄山记袁枚文言文翻译
游黄山记袁枚文言文翻译
游黄山记
余尝北游,至黄山,登山致雨霁,皆言黄山天下奇观。
余既登之,果有其奇妙者。
然自吾游黄山,观者甚众,而皆言其妙,余独不觉。
后有人谓余曰:“卿游黄山,何不以诗传之?”余曰:“吾素所不为也。
”其人曰:“然则卿何以传之?”余曰:“吾观之,觉其妙,而已矣。
”此语颇为人所叹服。
解释:
我曾经北游,到了黄山,登山的时候正好下雨,后来雨停了,大家都说黄山是天下奇观。
我既然登上了,果然有它的奇妙之处。
但是自从我游过黄山之后,看过的人很多,都说它很妙,只有我一个人没有感觉到。
后来有一个人对我说:“你游过黄山,为什么不用诗歌来传颂它呢?”我说:“我素来不擅长写诗歌。
”那个人说:“那你怎么传颂它呢?”我说:“我看到了它的奇妙之处,就已经足够了。
”这句话让很多人都很佩服。
游黄山记袁枚文言文翻译
游黄山记袁枚文言文翻译
一、引言
二、袁枚简介
三、《游黄山记》概述
3.1 作者的游山经历
3.2 《游黄山记》的创作背景
3.3 《游黄山记》的主题和意义
四、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
4.1 文言文翻译的意义
4.2 文言文翻译的挑战
4.3 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方法
五、《游黄山记》的文言文翻译
5.1 翻译思路与方法
5.2 翻译实例展示
六、文言文翻译的审美特点
6.1 文言文的词语和句式
6.2 音韵美和形象美的表现
七、结语
7.1 对《游黄山记》的评价
7.2 对文言文翻译的展望
参考文献
1.袁枚,《游黄山记》。
2.李煜,《游山西村》。
3.张岱,《北山晚归隐》。
游黄山记原文及翻译袁枚节选
游黄山记原文及翻译袁枚节选(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游黄山记原文及翻译袁枚节选游黄山记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初中高级写游记的优秀作文
初中高级写游记的优秀作文篇一《游黄山记》黄山,这名字如雷贯耳很久了,这次终于有机会去一探究竟。
一到黄山脚下,就看到那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心里想这山可不好爬。
买了票,跟着人流往上走。
刚开始,那路还比较平缓,周围的景色也普通,就是些树啊草的。
可走着走着,就有不一样的风景出现了。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走在一段陡峭的山路上时,旁边有个大哥。
他背着个超级大的包,气喘吁吁的。
他一边走一边嘟囔:“这黄山看着美,爬起来可真要命。
”我暗自发笑,其实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
我自己呢,一直在数台阶,感觉那台阶数都数不完。
好不容易到了一个小平台,赶紧休息会儿。
这时候,就看到远处的山峰奇形怪状的。
有的像个大桃子,仿佛一口就能咬下去似的;有的像个骆驼,背上的双峰特别明显。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的那些关于黄山奇石的图片,原来真实的景色比照片上还好看。
再往上走,就到了大名鼎鼎的迎客松那儿。
哇,这迎客松就像一个好客的主人,伸着长长的手臂迎接我们这些远方来客。
周围好多人都在拍照留念,我也挤进去拍了几张。
不过在这儿还发生了个小插曲,有个小朋友把自己的小玩具松鼠给弄丢了,急得哇哇大哭。
他爸妈在周围找了半天,最后还是一位好心的阿姨在一块石头缝里发现了。
小朋友破涕为笑,那画面特别有趣。
之后,继续向山顶进发。
那路是越来越险,但风景也是越来越美。
等到了山顶,看着脚下那一片云海,心里满是成就感。
在那云雾缭绕间,山脉像是在流动一样,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我就在想,这一趟黄山之旅真值,虽然脚累得不行,但眼睛可算是大饱眼福了。
下山的时候,感觉轻松了不少。
不过腿还是有点发软,下山的速度也不快。
但脑子里还在想着山上的那些景色,盘算着什么时候有机会再来。
黄山啊,还真是个让人来了还想来的地方。
篇二《西湖之旅》西湖,在我心中一直是个充满诗意的地方。
这次亲身到西湖游玩,那体验真是绝了。
刚到西湖边,就被那湖水给吸引了。
湖水是那么清澈,风一吹,细细的波纹就像老奶奶脸上的皱纹一样慢慢散开。
游黄山记译文
《游黄山记》
我去黄山游玩啦,那里可美啦!
一到黄山,我就看到了高高的山峰,直插云霄。
山上有很多的石头,有的像猴子,有的像仙女,特别神奇。
我沿着山路往上走,路边有很多的松树,它们的树枝伸出来,好像在跟我打招呼。
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看到了云海。
那白白的云,就像大海一样,波涛汹涌,太壮观啦!
黄山真是个美丽的地方,我喜欢黄山!
《游黄山记》
黄山之行,让我难忘。
刚进黄山,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山峰一座连着一座,雄伟极了。
走着走着,我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原来是一条小溪。
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石头和小鱼。
继续往上爬,我累得气喘吁吁。
但是当我看到美丽的风景时,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在黄山上,我还看到了日出。
太阳从天边慢慢升起,把天空都染成了红色,美极了!。
游黄山记作文
游黄山记作文游黄山记作文1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黄山记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黄山记作文1我们登上黄山的试胆台后,又在天海宾馆进行了一个修整,然后开始向有名的光明顶前进。
光明顶是这次我们游黄山之行到达的最高峰。
它是黄山第二高峰,海拔1848米,峰顶平坦高旷。
天好时,在那里可望见大片大片的云海。
可惜我们去的那天,云多雾浓,好好的云海全被雾气挡住了。
下了光明顶我们直扑宿舍,西海宾馆而去,路上我们见到了,黄山怪石之王黄山飞来石!飞来石相传,宋代有个叫单福的石匠,一生给人家造成了不少桥,心想也在自己家乡门口的江山建造一座,但叹息没有帮手。
他膝下只有一女叫小姣,长得聪明美丽。
小娇知道父亲的心思,便要求参加帮助干。
但那深山采石,百里运石的苦和累,小女子怎么受得了,所以单福就是不答应。
小姣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单福没奈何,才含泪点头。
他还把三个徒弟找来帮忙,不久就干起来了。
由于开山运石的苦和累实在难受,大徒弟和二徒弟先后悄悄地溜了。
单福和女儿,三徒弟为修桥铁了心,继续风里雨里苦干着。
但好几年过去了,运到江边的石头只有一小堆,这样累死苦死,桥也建不起来。
小姣一咬牙,请人写了捐身修桥四个大字,插了个草标,坐到江边石堆旁。
一连三天,来看的人无数,但望望滔滔的江水,就都走了。
这天,忽然来了个瘸子,身背一把扇子,摘了草标,问小姣愿愿意跟他走,小姣回答说:什么时候把大山里的开采的石头全运到江边,就什么时候跟你走。
这瘸子原来是八仙中的铁拐李。
他挤出人群,腾云驾雾,很快来到百里外的大山,从背上拿下扇子,对着单福和三徒弟开出的石头就扇。
石头竟都飞了起来,又纷纷都落在江边。
单福和三徒弟也被从山上扇到造桥工地。
铁拐李还怕不够,又对身下立着的一块巨石扇了三扇子,他就站在那巨石上飞到江边。
只见底下尽人,未敢让巨石落下。
写黄山的文言文
写黄山的文言文1.《游黄山记》(徐霞客)1.原文:戊午(公元1618 年)九月初三日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
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
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硃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直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立庵前,指点两峰。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
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第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平明,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
游黄山记作文
游黄山记作文游黄山记作文(15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黄山记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黄山记作文1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素有“人间仙境”的美誉。
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更是推崇备至,曾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的赞美。
这句话,至今仍然得到黄山旅游者的共鸣。
黄山的山真多啊,约在154平方公里的面积里,共大大小小的72座奇峰;黄山的山真高啊,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其中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海拔都达到了1800米以上;黄山的山真奇啊,有的山峰如栩栩如生的莲花,有的山峰像一条硕大无比的巨鲸,有的山峰似活灵活现的猴子……真是千姿百态。
我看见过马尾似的卷云,山峰中的积云,飘在天空中的浮云,却从没有看见过这像滔滔流水似的人间银河——黄山云海。
黄山的云真白啊,白得就像一匹白缎,又犹如刚下的白雪,那么洁净,那么润泽,别有一番神采黄山的云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飘动;黄山的云真长啊,长得无法望到边际,只让你感觉到它是那样浩瀚,像是一张大幕把大地都罩起来了;黄山的云真妙啊,妙就妙在它飘渺恍惚,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引起美感。
这真是“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
”黄山的美景说也说不竟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
游黄山记作文2俗话说:黄山归来不看岳。
暑假,我和妈妈终于来到了黄山。
快上山了,为了节省体力,所以我们决定坐太平索道上山。
在坐索道时,妈妈对我说:“太平索道有三千多米长,可同时乘坐101人,是全亚洲最长的索道。
”妈妈刚说完,我们就看到了难得一见的日出,黄山的太阳比城里的太阳看起来显得更大、更圆、更亮,我们可真幸运,因为前一天夜里黄山刚下过一场暴雨,没想到一清早就看到了这样美丽的日出,连常年在山上的导游都说我们是福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黄山记
课型:新授
授课时数:4课时
教学目标:1、培养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和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可贵精神。
2、学习本文按登山与观察的顺利写景状物,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法。
3、掌握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
教学重点:熟读全文,读清句读,背诵。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按登山与观察的顺利写景状物,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法。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明末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他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地质学家、旅行探险家、游记文学大家,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名人。
他自幼博览群书,对科举不感兴趣,立志以毕生精力考察祖国的地理面貌。
-从二十二岁起,直到五十六岁逝世时为止,三十四年的时间,只身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这部著作融山川地貌、风景名胜、民族风情、风俗特产于一体,是全方位展示我国明代历史文化与自然地理的百科全书,为我国旅游界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二、写作背景:
徐霞客曾经两次游黄山,第一次再1616 年冬末春初,山上冰雪覆盖,没有能够尽兴,写有《游黄山日记》,1618 年秋,他又一次游黄山,写了四篇游记。
由于这次是重游,记叙的重点在上次每见到的奇景,所以对上次游记有所照应。
学生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
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充分显示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师范读。
四、学生齐读。
五、翻译第一段:
九月初四这天。
(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
(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
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
(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
(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
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
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
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
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
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画,象锦绣。
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请学生翻译第一段。
三、师生一起翻译第二段
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阴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
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象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
(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揽取。
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
时间已过正午,仆人们也刚刚赶到。
(我们)站在寺庙前面,(望着)两峰指指点点。
庵中和尚说:“天都峰虽近,可是无路可通,莲花峰可登,路却又太远。
(看来)只好就近处望望天都峰,明天再登莲花峰顶吧”。
我不同意,决意游天都峰。
(便)带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峡谷小路下来。
到天都峰侧,从那被山溪冲下来的乱石上象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上去。
攀杂草,牵荆棘,石块丛起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侧削的地方就攀缘石壁。
每到手脚没有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我)。
常常想到上山既然这样困难,下山更不知怎么办了?最后还是不管那些。
经过多次艰险,终于到达峰顶。
只是它上面还有一座石峰,象一堵墙壁耸起好象有几十丈高,澄源在它的旁边寻找,发现有石级,就拉着我登上去。
(到那一看)万千峰峦,无不躬身下伏,只有莲花峰能和它抗衡罢了。
这时浓雾忽起忽散,每来一阵,就对面不见人。
远望莲花诸峰,多半隐在雾中。
独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雾就飘到我后面去了;我走到右边,雾就从左边出来了。
那些松树还有盘曲挺拨纵横交错的;柏树虽然大枝干粗如手臂,(可是)都平贴在石上,好象苔藓似的。
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
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象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象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晶莹闪亮,别有一番天地啊。
天色渐晚,于是就把双脚伸向前边,手向后按着地面,坐着往下滑;到极危险的地方,澄源肩手并用,把我接下去。
过了险处,下到山坳,已经夜色笼罩了。
又从峡谷中经过栈道上山,(回到)文殊院留宿。
一、朗读全文。
二、分析(全文共两段)。
第1段:写徐霞客自己上午出发登山的旅程。
着重描述石罅所见奇景,这一段记述翔实,很有特色。
写罅所见奇景,形象生动,饱含感情。
作者以他特有的格调,很有感染力地展开了画卷。
第2段:写登天都峰所见奇景。
这一段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时夫仆俱阻险行后”到“焉知其奇若此”),主要写文殊院所见奇景。
先写“夫仆俱阻险行后”,作者却一人“独往”的勇于登山的游兴,暗衬出景物的美好;然后写文殊院所见奇峰胜景;接着以“真黄山绝胜处”的感叹,再衬景物的美妙;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住这一层。
文殊院景物的奇绝美妙,作者旅游时的兴奋愉快心情,写得很是动人。
第二层(“遇游僧澄源至”至“独莲花与抗耳”),主要写登天都峰。
对历尽艰险勇攀天都的描写,不仅写出天都峰高峻难攀的特点,而且写出登山者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种精神对读者的日常工作与学习也是很有启发、很有教育意义的。
第三层(“时浓雾半作半止”到“另一区宇也”),写天都峰顶的奇观。
紧承上文不听庵僧劝阻“决意游天都”,遇重重险阻“终亦不顾”的描述之后,写了天都峰顶所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了黄山特有的奇观。
徐霞客勇于登山,见到的种种奇景,有如一幅幅奇异的图画,简直把我们引上了天都仙界,那美妙的意境真是令人神往。
第四层(“日渐暮”到“止文殊院”),写下山回文殊院。
写下山的艰险,亦很动人,照应第二层庵僧的话和作者上山时的心情,严谨自然。
写再经过峡谷小道回文殊院,脉络也十分清楚。
这一段从登上玉屏峰头,见文殊四周奇景,写到历险登上天都峰顶,见到种种奇观,再写下山的艰险,最后写回文殊院歇宿。
一步一步写来,文章写得很是精彩,十分引人入胜,令人不得不一气读下来。
读后使人思想上受到启发,艺术上也得到极大的享受。
三、完成课后联系及综合练习。
四、布置作业。
要求背诵课文。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1、记叙翔实、脉络清楚
徐霞客游黄山,不是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进行地理考察:他写游记,是为了给大自然作真实的写照,因此,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叙详细、确实。
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
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使读者不仅清晰的了解了徐霞客的游踪,而且像是为我们画出了一条导游的路线图。
这些记叙,都是实地考察的记录,很有科学价值。
2、描述细腻,详略得体。
课文以游踪的变化为线索,依照徐霞客旅游的行踪,途经的地方可写之处是很多的,作者写一路上的观感并不是平均用力的,而是着重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石罅、文殊院所见的奇景和天都峰顶的奇观。
这是上次他欲到而未到之处,所以详写,突出了天都峰景物的特点。
3、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藏议于景。
这篇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
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藏议于景。
作者没有站出来抒发一番歌颂黄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却流溢于纸面;没有另加关于不畏劳苦攀登才得达到顶峰的议论,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却灼然可见。
4、逐层衬托,引人入胜。
课文有很多地方运用了衬托手法,如:描述了石罅所见的奇景以后,用“愧”来衬托“奇”,写文殊院所见的奇景之后,又高度赞美“真黄山绝胜处”强调这里的景色优美奇异,比所见石罅更美、更奇、更胜一筹。
“绝胜处”比“有奇若此”更好了。
由此看来,石罅所见的景物,成了文殊院所见景物的衬托。
“奇”衬托了“绝”。
然而,这些都不如天都峰上的奇观,那奇姿异态的松柏,那瞬息万变似有灵性的云海浓雾,可以说集中了黄山之奇。
作者没有用赞叹的字样,但以浓墨重彩、细腻的刻画和描绘了仙境般的画面,令人叹服:这才是黄山最奇、最绝、最美妙的所在。
这种逐层衬托的写法,是游记文常用得着的,用好了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游记,在学习中,重点运用朗读和背诵的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
四、点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