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 通 鸬 鹚 在 我 国 的 分 布 及 行 为 研 究
江苏省常见两栖类动物识别
平时更甚,能产生具恶臭油脂,并
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 将其涂于巢穴四周,使得其巢臭气
能传世上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归。 冲天,其它鸟类、啮齿类和部份爬
[唐]贾岛《题戴胜》行类动物因这种恶臭望而却步。
云雀: 亦称“阿兰”、“告天子”、“朝天柱”,有高昂悦耳的 声音。在求爱的时候,雄鸟会唱着动听的歌曲,在空中飞翔,或者 响亮地拍动翅膀,以吸引雌鸟的注意。栖于草原及开阔农田地带, 在具沙质土壤地区数量较多。杂食性,多数云雀以食地面上的昆虫 和种子为生。在河北以北的东北及西北地区繁殖,迁徒时遍及东部, 越冬于华南。
卷羽鹈鹕: 我国沿海地 区有分布。
鹈鹕
白鹭:广泛分布, 常见鸟类。
一行白鹭上青天
牛背鹭 池鹭
东方白鹳:繁殖于俄罗斯东南部、 中国东北以及朝鲜、韩国和日本等 地,主要在我国华东、华南、西南 等地区以及朝鲜、日本和琉球群岛 越冬.我国东方白鹳约有2500~ 3000只。
大天鹅:北方繁殖,南 方越冬。
巢常筑在田野堤岸 的砂土种,掘成隧 道,深为60厘米 左右。翠鸟的翠羽 由于折光缘故,闪 闪发光。以往的帝 王服装和“凤冠”, 用翠鸟鸟羽作为装 饰,经历漫长岁月 也不退色。
戴胜
别名:山和尚、臭哱哱、咕咕翅、懒
婆娘等。遍布全国。喜欢独自行动,
多为单只鸟在较为开阔的农田、草
地、荒野等处地面上活动,在一些
野猪:雄性上颌犬齿发达,外突形成獠牙。分布于我国大 部分地区,栖息于森林、灌丛和草地等环境,性情凶猛。
河麂:别名獐、牙獐,属于鹿科。似麝而稍大,体长90~100厘 米,肩高55厘米,体重约15千克。雌雄均无角,雄性撩牙发 达,尾短被短毛、四肢较宽。 冬季栖息于浅山丘陵地带,夏季迁至多苇草的湿地。
新课标指导下的《鸬鹚》一课的教学
新课标指导下的《鸬鹚》一课的教学导读:一、教材分析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七册第21课《鸬鹚》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适宜于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课文。
它描绘了一幅鸬鹚捕鱼图:在幽静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出没在湖面捕鱼。
二、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目标有四个: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教学难点: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一、多媒体展示鸬鹚,简介鸬鹚,揭示课题。
二、指导自读。
1、那么渔人是怎么用鸬鹚捕鱼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
2、检查交流: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三、默读课文。
1、一面读一面想,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填表。
湖面的变化鸬鹚的活动渔人的活动2、检查交流,现在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3、那么课文哪些部分写捕鱼前的情景?哪些部分写捕鱼时?哪些部分写捕鱼后?四、再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课文哪个部分,把这个部分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
2、现在请同学们来读读你所喜欢的课文段落。
五、研读课文。
第一段(1)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2)好!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我请一个同学来根据课文内容带领同学们看图。
(3)还有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那我们这些喜欢的同学一起来读。
(4)那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5)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悠然是什么意思?(6)夕阳斜照,水平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来感受这分宁静、这分温馨。
第二段(1)教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你们同意让老师来读读这段内容吗?我在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刚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3)书上是怎么写的?谁来读读。
青海湖话鸬鹚
鸬 鹚 以 鱼 类 为 食 ,所 以 人 们 又 把 鸬 鹚 叫做 “ 鹰 ” 鱼 老 鸦 ” 鱼 、“ 。鸬
编 :3 02 l 0 l
联 系地 址 : 吉林 省长春 市南 湖新 村6 7
栋 3 l 箱 l信 联 系电话 :03 ) l75 (4 15 8 9 7
年 在 青 海 湖 乌 岛 进 行 过 考 察 ,期 间 观 察 到不 少 有 关 鸬 鹚 鲜 为 人 知 的 生 态 习 性 , 现 摘 录 一 二 以飨 读 者 。
类的 保 护等 内容 。 各 论部 分 详细 介 绍 了
每 种 鸟 的野外 鉴别 特 征 、相似 种 之 间 的
捕 鱼 能 手
面 的原 因 :一 是 连 续 的 恶 劣 天 气 造
成 雏 乌 生病 或 营 养 不 良; 二 是 亲 鸟
的 哺育 能 力 较 差 , 无 力喂 养 所 有 的 后 代 ;三 是 单 亲 家 庭 , 一 只 亲 鸟 出
善 于 攀 援 的 利 爪 。 而 , 壁 虽 然 安 全 然 峭
却 也 危险 , 鹚 的~ 切 繁 殖 活 动 , 交 鸬 如 配 、 卵 、 雏 自然 也 都 要 在这 样 的 环 产 育 境 中 完 成 了 。悬 崖 峭 壁 对 于 成 年 鸬 鹚 几 乎 构 不 成 障碍 , 因 为 它 们 除 了 生 有
4 6野生动物 2 0 . 0 21
在 通 常 ’ 下 ,鸬鹚 父 母 对 后 睛况
代 的 照 顾 还 是 比 较 尽 职 尽 责 的 。 它
毛 I
们 ~ 起 筑 巢 ,交 替 孵 卵 , 并 且 共 同
抚 养 后 代 。 当有 天 敌 靠 近 时 , 它 们
鸟类迁徙的飞行高度有多高
鸟类迁徙的飞行高度有多高鸟的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有助于减轻体重,利于飞行;心脏有两心房和两心室,心搏次数快。
鸟类迁徙是我们常见到的。
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鸟类迁徙的飞行高度。
鸟类迁徙的飞行高度鸟类迁徙的时候到底飞得多高?最为印象深刻的恐怕是飞跃喜马拉雅山了。
鸟类迁徙时的飞行高度一般不超过1000米。
小型鸣禽的飞行高度一般不超过300米,大型鸟类有些可达3000-6300米,有些大型种类(如天鹅)能飞越珠穆郎玛峰,飞行高度达9000米。
鸟类夜间迁徙的高度常低于白天。
候鸟迁徙的高度亦与天气有关。
天晴时鸟飞行较高;在有云雾或强逆风时,则降至低空。
鸟类的迁徙移动是野生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为了寻找适宜的生活条件,具有运动条件的野生动物都要移动。
由于绝大多数鸟类能够飞行,鸟类移动的距离相对较大。
每年春、秋两季,鸟类都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有规律的大规模的移动。
一般来讲,绝大多数鸟类的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
有些种类,两种栖息地之间的距离可以长达几千公里,有些种类只有几公里或几十公里。
在某一地区,有些种类可常年见到,另一些鸟类只能在特定季节才能见到。
根据鸟类活动范围和移动距离,将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
候鸟又称迁徙鸟,还可分为夏候鸟、冬候鸟、旅鸟和迷鸟。
留鸟?resident 终年栖息于同一地区,不进行远距离迁徙的鸟类,如喜鹊、麻雀和环颈雉等。
候鸟?migrant 在春秋两季沿着比较稳定的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迁徙的鸟类。
如雁鸭类、鴴鹬类、家燕、斑鸫、柳莺、燕雀等。
根据候鸟到达某一地区的时间及停留情况,又可分为以下类型:夏候鸟?summer resident 夏季在某一地区繁殖,秋季离开到南方较温暖地区过冬,翌年春又返回这一地区繁殖的候鸟。
就该地区而言,称夏候鸟。
如杜鹃、家燕等为江西的夏候鸟。
冬候鸟?winder resident 冬季在某一地区越冬,翌年春季飞往北方繁殖,至秋季又飞临这一地区越冬的鸟,就该地区而言,称冬候鸟。
云南弥勒发现戴环的普通鸬鹚 Phalacrocorax carbo
第 2期
王 生 : G S软 件 在林 业 制 图 中 的应 用 与发 展 论 I
・3 ・ 3
以香格里 拉县森 林 资源规划 设计 调查成果 图为 例 , 县 总 面 积 14 7万 h 图班 数 5 7 个 ,4 全 1. m , 07 1 1 个成 图单位 制作林 相 图 、 本 图 、 种 规 划 图 , 县 基 林 以
迁 徙规律 , 张孚 允等 推 断青 海 湖鸬 鹚 可 能经 邛 崃
山南下至 云 、 、i 贵 J 或西 藏 南 部越 冬 , 次的有 力 依据 .
参考文献 : [ ] 约 翰 ・马 敬 能 ,卡 伦 ・ 利 普 斯 , 芬 奇 .中 国 鸟 类 1 菲 何 野 外 手 册 [ . 沙 : 南 教 育 出版 社 , 0 02 9 M] 长 湖 20 : . 0 [ ]严 重 威 , 正 阶 , 光 美 等 .中 国野 鸟 图鉴 [ .台北 : 2 赵 郑 M]
鸬鹚 在云南省 广布 于各 高原 湖? 及 江河 水 域 . 自 由 于在 2 0 0 7年 4月 1 日对该 区域 进 行 鸟类 调 查 时 , 9 没有记 录到普通 鸬鹚 , 因此 可 知普 通 鸬 鹚 在 弥勒 属 于冬候 鸟. 全 国鸟类 环志 中心 在 18 9 3年 首 次进 行 鸟 类 环 志时 , 在青 海湖 鸟岛 自然保护 区环 志 了部 分鸬鹚 , 在
翠 鸟文 化 事 业 有 限 公 司 ,9 6 1 . 19 : 4
cr , 群鸬鹚 约有 4 ab 该 o 0多 只 , 多停 栖 在 湖 中 央 的 大
假 山上 .
普通鸬 鹚 普遍 分 布 于全 国 , 主要 繁殖 地 在 东北
和青海 湖 , 迁徙 经 中 国 中部 , 南方 省 份越 冬 , 分 在 部 鸬鹚终 年 留在 香港 的米 浦 , 为 当地 留 鸟¨ . 通 成 普
39_鸬鹚
绿油油的湖面
一望无垠的稻田
又窄又长的渔船 袅袅的炊烟
碧绿的垂柳 悠然的渔民
一望无垠
自读课文2—4小节,请你用“——” 划出描写渔人的句子,用“ ”圈出渔人 用鸬鹚捕鱼的动作的词语。
忽然,渔人站起来,拿竹篙向 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 进水里去了。 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 它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 里。
渔人站起来划着小船回去 了,湖面上留下一条波痕。远 远望去,一只只鸬鹚又像士兵 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
,好像 像
似的
拿
跳
抓
钻
甩
抹
站
挤
拍
渔人忽然( 站 )起来,( 拿 )竹 篙向船舷上一( 抹 ),这些水鸟都扑扑 地( 钻 )进水里去了。一只鸬鹚 ( 钻 )出水面,( 拍 )着翅膀 ( 跳 )上渔船。渔人一把( 抓 ) 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 挤 ) 了出来,又把它( 甩 )进水里。
喉囊
lú 39.鸬
自学要求:
cí 鹚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记住字形。
(2)找出文中四处描写时间的地方。
列队
jiǎn
liè
niǎo
zhǎi
chuī
袅袅
dàng
又窄又长
hé n
炊烟
xī
拣起
飘荡
波痕
夕阳
袅袅的炊烟
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
平得像一面镜子。
②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 舷上 地一抹,好像在说: “ 。”
/v_show/id_XMzgzNDE3MzA4.html
请你用下面的词也来说说鸬 鹚捕鱼的经过:
常见鸟类野外识别
常见鸟类野外识别在野外识别鸟类,可根据形态分类特征进行观察,但在大自然中,多数鸟类常隐匿枝叶之间不易寻见,或瞬间掠空而过,或受惊突然飞走,或逆光无法看清,因此,应根据形态特点、羽毛颜色、活动姿态和鸣声等予以准确迅速地识别。
这些识别方法,既是研究鸟类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从事野外工作所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对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
在未到达观察采集地点之前,要知道那里的环境特点。
根据有机体和环境统一的理论,估计可能遇见的鸟类类群。
例如,到山地林区可以看到啄木鸟、杜鹃和一些雀型目鸟类;在高山的不同垂直带分布有不同的鸟类;在一片树林的不同层次也可以看到不同的鸟类,到水区可以看到游禽、涉禽和一些在水边的大树或灌丛中生活的鸟类;在多岩石的山溪和平坦的水稻田,遇到的水鸟也有所不同。
这样,根据生态类群所作的划分和选择,便缩小了观察的种数,有助于研究鸟类的分布规律,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到达观察采集地点之后,野外识别鸟类的依据,主要要以下几种方法。
根据形态特征识别鸟类1.身体的大小和形状:与麻雀相似者:文鸟、山雀、金翅、燕雀等;与八哥相似者,椋鸟、鸫等;与喜鹊相似的有:灰喜鹊、灰树雀、红嘴山鸦、杜鹃、乌鸦;与老鹰相似的有:鹰、隼、鹞、鸮等,大型的有鵟及雕;与鸡相似者:松鸡、榛鸡、石鸡、竹鸡、马鸡、勺鸡、长尾雉、白鹇、及鹧鸪等;与白鹭相似者,多种鹭类、黑鳱、大马鳱等,大型的有鹳及鹤。
2.嘴的形状:长嘴者:翠鸟、啄木鸟、沙锥、鹭、苇鳱、鹳及鹤等;嘴向下弯曲者:戴胜、杓鹬及太阳鸟等;嘴先端膨大者:琵嘴鸭及勺嘴鹬等;嘴呈宽而短的三角形者:夜鹰、雨燕、燕子及鹬等。
3.尾的形状:短尾者:鸊鷉、鹌鹑、斑翅山鹑、八色鸫、鹪鹩等,长尾者:马鸡、长尾雉、雉鸡、杜鹃、喜鹊、寿带等;叉尾者:燕鸥、雨燕、燕子、卷尾及燕尾等。
4.腿的长短:腿特别长者:鹭、鹳、鹤、鸨、鴴、鹬等。
根据羽毛颜色识别鸟类观察鸟类的羽毛颜色时,因逆光看好象是黑色,容易产生错觉,故应顺光观察。
中国鸟类的识别与检索
中国鸟类识别一、野外识别目前,全世界共有9000多种鸟类,我国就占有1186种,这个数目超过了整个欧洲地区鸟类种数的总和,美国和加拿大两国鸟类的总和也只约相当我国的66%。
我国的陆地面积,仅占世界面积的7%,然而,却滋育着占世界14%的鸟类种数。
欲准确无误地识别这么多种鸟类,不但要查阅有关书籍和标本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去野外观察它们的羽色和行为。
在野外,我们可以根据四个方面去识别。
1.羽色根据羽色,可以把你所在地区常见鸟类分成若干类。
比如,鸟羽以黑色为主的有家燕、雨燕、八哥、乌鸦、黑卷尾、鸬鹚等;以白色为主的有天鹅、白鹭、海鸥、寿带鸟(白型)等;以褐色为主的有百灵、画眉、三道眉草鸥、麻雀等;以绿色为主的有黄雀、柳莺、绿孔雀等。
有一点应该提醒大家,鸟类适应气温的变化,一年当中要换两次羽毛,绝大多数种类,换羽前后羽色没有明显差别,但是,个别种类如雷鸟,换羽前后差异很大,而且一年之中,随季节的改变换4次羽。
雷鸟生活在我国东北,春天,小草、树枝长出黄绿色嫩芽,此时雷鸟的羽色,为棕黄色带暗色横斑;盛夏,枝叶茂密,田野中庄稼茁壮成长,雷鸟的羽色变成栗褐色;深秋,树上的叶子呈红黄色,田地、山坡一片金黄,雷鸟换上带有黑色块斑的暗棕色羽衣;严冬时刻,北国风光,冰天雪地,银装素裹,雷鸟立即换上一身白“冬衣”。
它们凭借频频换羽而避开敌害,这是在大自然中得以生存的一种适应性。
2. 叫声鸟类大多胆怯怕人,常隐蔽在枝叶茂密的树上或稠密的草丛中,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身。
鸟类的鸣声,是辨别种类的主要方法之一,欲熟悉和掌握常见种类的叫声并不难,只需经常去野外反复细心倾听,把它们的叫声用乐谱记录下来,包括惊叫声、求偶声……,用录音机录下来,则更准确可靠,可以反复收听,加强记忆,有时在野外播放,还可引来同种“知音”鸟。
3. 形态特征有些鸟类具有显著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区别种类,如扁嘴、短腿的是鸭类;长嘴、长脚的,可能是鹤类、鹳类或鹬类;嘴很长,约占体长1/5的大鸟,一定是鹈鹕;嘴大,上面长有盔突的是犀鸟;体型不大,通体黑色,尾较长且外侧尾羽向上卷曲的是卷尾鸟。
普通鸬鹚
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 入水下。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扇动缓慢,飞行较低,掠水面而过。休息时站在水边岩石上或树 上,呈垂直坐立姿势,并不时扇动两翅。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树桩 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鸬鹚在捕猎的时候, 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鸬鹚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鸬鹚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 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鸬鹚就脚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 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在昏暗的水下, 鸬鹚一般看不清猎物。因此,它只有借助敏锐的听觉才能百发百中。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繁殖 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时侯无声。但群栖时彼此间为争夺有利位置发生纠纷时会发出低沉的"咕、咕咕"的 叫声。
大小量度:体重♂1990-2250克,♀1340-2300克;体长♂770-870毫米,♀716-836毫米;嘴峰♂64-75毫 米,♀61-66毫米;翅♂318-375毫米,♀337-342毫米;尾♂185-220毫米,♀160-182毫米;跗蹠♂70-90毫米, ♀61-78毫米。
栖息环境
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亦常停栖在岩石或树枝上晾翼。野生鸬鹚平时栖息于 河川和湖沼中,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 间活动。
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潜水一般不超过4米,但能在水下追捕鱼类达40秒,捕到鱼后上到水 面吞食。有时亦长时间地站立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静静地窥视,发现猎物后再潜入水中追捕。
鸬鹚:奇特的动物渔具
鸬鹚:奇特的动物渔具文/山东·盛文强钩边闲话驯养鸬鹚来捕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鸬鹚是一种大型的食鱼水禽,擅长潜水,水浸湿翅膀后,需要在阳光下晒干才能飞翔。
南方渔民驯养鸬鹚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将绳系于鸬鹚喉部,捕鱼后可将鱼吐出,《太平预览》有云:“以小环挂鸬鹚项,令入水捕鱼,得百鱼头以充食。
”《夔州图经》亦载:“以鸬鹚捕鱼,谓之乌鬼。
”杜甫在蜀中也曾见到当地人用鸬鹚捕鱼的景象,写下了“家家养乌鬼,户户食黄鱼”的诗句,可见唐代四川鸬鹚渔业的繁荣。
由于鸬鹚“取鱼胜于网罟”,能“易钱无数”,鸬鹚渔业,据威廉·亚历山大《中国衣冠风俗图解》(1814年英文版)因而被视作一种可靠的渔具,只不过这渔具比较特殊,是活生生的动物。
一般认为鸬鹚渔业形成于商代,最先驯养鸬鹚捕鱼的,可能是长江三峡的古巴族人。
鸬鹚在江南叫“渔鸦”,在四川则称为“乌鬼”,其名称之多,也印证了鸬鹚渔业的地域分布之广。
用鸬鹚捕鱼是中国特有的渔业文化,直到今天,这种场景仍可看到。
驯养鸬鹚捕鱼,是中国独有的捕鱼方法。
清代来华的欧洲人对鸬鹚捕鱼的场景惊奇不已,他们74钩边闲话常将其画下来,后来拍摄照片,作为研究中国风俗的图像资料。
本文选取三种较早的西人绘制的鸬鹚捕鱼图,从中可以看到二百多年前的中国渔民用鸬鹚捕鱼的场景,也可以看到,“他者”眼中的中国鸬鹚,既是渔夫的好帮手,也是渔船上最为忙碌的一员。
早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来华的马戛尔尼使团中,有位画家威廉·亚历山大,他沿途绘制了大量水彩画,以高度写实的风格,记录在华的所见所闻,后结集为《中国衣冠风俗图解》,颇有史料价值。
其中有一幅水彩画反映中国的鸬鹚渔业,画中有两名中国渔夫,船靠在岸边,船舷上落着五只鸬鹚,黑羽黄嘴,姿态各异,有的昂头有的蜷缩。
鱼篓都是空的,或许这正是渔夫整装待发的场面,渔夫正在整理小船和绳索,地上还有网兜和钩竿,也是捕鱼辅助工具,远处水面上还有点点帆影,可见水上航运之繁忙。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研修实践性作业——《鸬鹚》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基本信息名称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执教者韩祥荣课时1课时所属教材目录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教材分析《鸬鹚》这篇文章是根据著名作家郑振铎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散文《鹈鹕和鱼》的前半部分改写而成的,是一篇写景散文。
以诗一样的语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为我们展现了三幅画卷:恬静优美的渔人闲憩图,鸬鹚欢悦捕鱼图和最具国画色彩的“渔舟唱晚图”。
从文中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水乡景色,感受到了渔人的悠闲自得,并从渔人和鸬鹚的默契中体会到这更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歌。
学情分析《鸬鹚》一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渔人利用鸬鹚捕鱼,随着鸬鹚捕鱼湖面发生变化的优美图画。
其教学重点是了解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回到平静的过程及其与鸬鹚捕鱼的关系,欣赏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五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些。
由于课文景美、境美、情美,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诵读来想象画面,感受“恬静优美的渔人闲憩图,鸬鹚欢悦捕鱼图和最具国画色彩的渔舟唱晚图”三幅画卷带来的江南水乡的恬静美。
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采取多读多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量的字词积累,已经能够读懂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情感。
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感悟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正确认读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一望无垠”“悠然”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并学习作者抓住特证,用词准确生动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想象文章描绘的优美画面,知道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来捕鱼的,作者又是怎样依照时间顺序,描写湖面平静——不平静——平静的变化的,训练学生描景状物的能力。
2020年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文二)
2020年初三二模古诗文二汇编普陀区(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10—13 题(12分)崇①奏捕蝗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
崇奏捕蝗:“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瘞②,蝗乃可尽.。
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③耳。
”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
”拒御史不应命。
崇移书诮④之曰:“聪伪主,德不胜妖,今妖不胜德。
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⑤,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
[注释]①崇:宰相姚崇。
②瘞:yì,埋。
③特人不用命:只因为人们没有尽力。
④移书:传递文书。
诮:qiào,讥讽。
⑤无年:荒年。
10.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1)蝗乃可尽.()(2)分道.杀蝗()11.文中画线句子“除天灾者当以德”的翻译,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消除天灾的人应当是品德高尚的人B.消除天灾能够使自己功德高尚C.消除天灾应当凭借德行D.消除天灾是因为有德行12.概括故事情节,在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崇奏捕蝗倪若水纵捕13.故事结尾倪若水“惧”是因为。
(2分)【答案】10.(1)完,没有了(2)路11. C12.倪若水上言拒御史崇移书诮倪13.害怕被扣上“无德”的帽子;更担心因为自己的失职造成荒年,自己难辞其咎杨浦区(四)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2分)鷧鸟①中计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
群鸬鹚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
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
人有见者,窃去刍人②,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
仍下啄,飞止如故。
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③。
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注释]①鷧(yì)鸟:即鸬鹚,俗称鱼鹰,喜欢吃鱼。
善于潜水捕鱼。
②刍(chú)人:草人。
③假假:拟声词。
中华神禽志(卅一)鸬鹚,古蜀的鱼凫王,与人类相伴千年的好伙伴
中华神禽志(卅一)鸬鹚,古蜀的鱼凫王,与人类相伴千年的好伙伴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
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公元前一千多年,华夏文明的主流范围还仅限于中原的大商王朝。
这时的四川存在有好几个原始的独立王国,其中一个的统治者,叫做“鱼凫”,这也是他所在国家的名字。
传说鱼凫已经数百岁了,本在温江的马坝河一带打渔为生,为众百姓推举为王。
他是一位勇武的国王,致力于开疆拓土,一生在无尽的征战中度过。
打仗就有胜也有败。
但鱼凫王神奇之处在于,他胜时情况尚属平常,而如果打了败仗就有点不一样了。
一旦被敌人追击到河边,眼看无路可退之时,便有成群的“水老鸹”,也就是鸬鹚沿河飞来,用身体在水上架起一座桥梁,供鱼凫国的人马通过。
等追兵赶来时,鸬鹚却已经散去了,只留下空荡荡的河面。
是的,所以鱼凫王如此神奇。
那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只成精的鸬鹚。
“鱼凫”指的就是鸬鹚。
这种鸟儿长着和“凫”,也就是鸭子一样的脚,而以捕鱼为最能,因此得名。
上古时人、神、动物三者经常混淆不清。
黄帝龙身,炎帝牛头。
鱼凫是只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的王国就在现在的成都温江一带,有说他的王后就是花鲢仙子。
夫妻同心,将鱼凫国建成了蜀中大国。
而这一切都已经为在三星堆出土的鸟头铜像得到了证明。
此铜像青铜铸就,拥有鸬鹚特有的钩喙。
横径19.7厘米,纵径38.5厘米,通高40.3厘米,现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星堆鸟头铜像也许从那时起,鸬鹚就已经和人类建立了合作关系。
它们负责为人类捕鱼,而人类保证它们的安全。
当然,这种合作往往是不对等的。
外国人尖刻地称其为“奴役”。
鸬鹚的脖子上被紧紧地系上了一根绳子。
以防其将鱼儿吞下肚去。
人们相信,鱼儿一过鸬鹚的喉咙就会变得稀烂。
只有在鸬鹚捕捉到主人满意的数量后,主人才会放开绳索,赏它几条小鱼。
辛劳一天的鸬鹚才能找到一个角落晒干它那被水濡湿的羽毛。
看起来似乎有些悲惨,但野外的鸬鹚过的是“日集洲渚,夜宿林木”的生活,栉风沐雨不说。
《上林赋》原文及译文
《上林赋》原文及译文大家都应该听过司马相如的故事吧!那么你读过他留下的《上林赋》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林赋》原文及译文”,欢迎参阅。
内容仅供参考,了解更多关于国学经典的内容,请关注店铺国学栏目。
《上林赋》原文:无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齐亦未为得也。
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
今齐列为东藩,而外私肃慎,捐国逾限,越海而田,其于义故未可也。
且二君之论,不务明君臣之义而正诸侯之礼,徒事争游戏之乐,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
此不可以扬名发誉,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
“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径渭;酆镐潦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之野。
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陕之口。
触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汹涌澎湃,滭弗宓汩,逼侧泌,横流逆折,转腾潎洌,滂濞沆溉;穹隆云桡,蜿胶戾,逾波趋浥,莅莅下濑,批岩冲壅,奔扬滞沛。
临坻注壑,瀺灂损坠,湛湛隐隐,砰磅訇磕,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驰波跳沫,汩漂疾,悠远长怀,寂漻无声,肆乎永归。
然后灏溔潢漾,安翔徐回,翯乎滈滈,东注太湖,衍溢陂池。
“于是乎蛟龙赤螭,离,鰅鳙鰬,禺禺,揵鳍掉尾,振鳞奋翼,潜处乎深岩,鱼鳖讙声,万物众伙,明月珠子,江靡,蜀石黄碝,水玉磊砢,磷磷烂烂,采色澔汗,积乎其中。
鸿鹄鹔鸨,鹅,目,烦鹜,,群浮乎其上,泛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
“于是乎崇山,崔巍嵯峨,深林巨木,崭岩参差。
九嵕嶻嶭,南山峨峨,岩阤甗锜,摧崣崛崎,振溪通谷,蹇产沟渎,谽呀豁,阜陵别坞,崴磈,丘墟崛礨,隐辚郁,登降施靡,陂池豸,沇溶淫鬻,散涣夷陆,亭皋千里,靡不被筑。
揜以绿蕙,被以江蓠,糅以芜,杂以留夷。
结缕攒戾莎,揭车衡兰,槁本射干,茈姜蘘荷,葴橙若荪,鲜枝黄砾,蒋苎青薠,布濩闳泽,延曼太原,离靡广衍,应风披靡,吐芳扬烈,郁郁斐斐,众香发越,肸布写,薆咇勃。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动物二章》拓展知识鸬鹚素材冀教版(最新整理)
鸬鹚鸬鹚,一种水鸟名。
俗叫鱼鹰﹑水老鸦。
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扑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
鸬鹚是鸟类中优秀的潜水明星。
鸬鹚是鹈(tí)形目鸬鹚科的1属,有30种。
除南北极外,几乎遍布全球。
该鸟可驯养捕鱼,我国古代就已驯养利用,为常见的笼养和散养鸟类.野生鸬鹚分布于全国各地,繁殖于东北、内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形态:该鸟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鳞片状,体长最大可达100厘米。
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喉部有大白点。
种类:中国有5种:鸬鹚(又称普通鸬鹚)、斑头鸬鹚、海鸬鹚、红脸鸬鹚和黑颈鸬鹚。
东南沿海各省常见。
鸬鹚广泛分布与亚欧大陆及非洲大陆的江河湖海中。
人们常见的是江河中的普通鸬鹚。
其实,鸬鹚的种类也很丰富。
它们虽然都属于鸬鹚,但是相貌和习性各有特色。
生活在加拉帕哥斯群岛上的加拉帕哥斯鸬鹚和广泛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大鸬鹚都是十分有特色的品种。
繁殖:该鸟在人工驯养条件下能正常产卵, 每年初夏进入繁殖期,每只雌鸟可产卵6—20枚,其繁殖生态与家鹅相似。
每当繁殖季节,到临近水域的悬崖峭壁上、大树上或沼泽地的矮树上、芦苇中以树枝或海藻营巢。
每窝卵2~5枚.卵白色而具蓝或浅绿光泽。
孵化期28天。
雏鸟为晚成性.亲鸟把捕捉到的鱼贮在喉囊中,雏鸟将头伸入啄食。
在一些地方人们驯化它们用以捕鱼。
渔民称之为鱼鹰,其实,叫鱼鹰的还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鸟——鹗。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部编人教版】小学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小学说明文阅读练习题(一)白颊长臂猿白颊长臂猿几乎常年都在树上生活。
行动的时候,能用单臂把自己的身子悬挂在树枝上,双腿蜷曲,来回摇摆,像荡秋千一样荡越前进,一次腾空移动的距离就有3米远,每次可以连续荡越8-9米。
雌白颊长臂猿还让刚出生不久的幼仔把手脚抱在自己的胸前,带着它一起在森林的上空飞速行进。
它们的动作灵活、自然、轻松、优美,如同飞鸟一般,有时在半空中还能做出“鹞子翻身”、“苏秦背剑”、“蜻蜒点水”等高难动作,使人感到惊心动魄,称之为高空“杂技演员”。
我国古代传说有一种叫做“通臂猿”的动物,神通广大,来去如飞,两臂相通,具有自由伸缩的能力,能够把一侧的臂缩短,而使另一侧的臂变长,这种传说的来历,可能就是由被神化了的长臂猿而想象出来的。
夜里睡觉也很有意思,总是坐在一根又细又长的树枝的末端,差不多刚刚能够承受它的体重,给人一种随时都会跌下来的感觉。
其实,这种奇特的睡觉方式对于它来说才是最安全的。
因为如果有天敌入侵,只要树枝轻轻晃动,睡在上面的白颊长臂猿马上就会发觉,立即就会轻舒猿臂,扬长而去。
白颊长臂猿喜欢吃各种植物的果实、树叶、嫩枝、花朵,以及昆虫、鸟卵等,但植物性食物占其食量90%以上。
白颊长臂猿的喉部长有喉囊,又叫音囊,喊叫的时候,喉囊可以胀得很大,使喊声变得极其嘹亮。
它是哺乳动物中的“歌唱家”,特别喜欢鸣叫,形式有雄兽的“独唱”、雄兽和雌兽的“二重唱”和雄兽及其家庭成员的“大合唱”等等。
特别是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一般是成年雄兽首先发出引唱,然后成年雌兽伴以带有颤音的共鸣,以及群体中的亚成体单调的应和,“呜喂,呜喂,呜喂,哈哈哈”,音调由低到高,清晰而高亢,震动10谷,几千米之外都能听到。
每天至少鸣唱1-2次,有时多达3-4次,一般与天气变化有关,主要是在清晨和傍晚,每次鸣唱持续的时间短的只有2-3分钟,长则在20分钟左右。
遗憾的是,它们高昂悦耳的歌声也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偷猎者正是根据歌声寻找到它们的。
鱼鹰
鱼鹰 (Phalacrocorax carbo)俗称鸬鹚,属鸟纲鹈形目鸬鹚科,中国有5种,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青海湖为普通鸬鹚,全长80厘米,体重1700~2700克,全身为带有紫色金属光泽的蓝黑色。
嘴厚重,眼及嘴的周围欠缺羽毛,裸露的皮肤呈黄色,裸出部份的周围有幅宽广的白带。
上背、肩羽为暗赤褐色,羽缘为黑色。
生殖时期腰之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白斑。
头部及上颈部份有白色丝状羽毛,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
翼色314-340mm,尾长90-154 mm,候鸟。
幼鸟体上面是暗褐色,体下是黑色,杂以白羽。
眼绿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区及喉暗红色,脚黑色。
斑鸠属于鸟纲、鸽形目(Columbiformes)、鸠鸽科(Columbidae)、斑鸠属(Streptopelia)的欧洲和北非鸟类,英名:Turtle Dove、拉丁文:Streptopelia turtur 、亦作turtle dove、亦译欧斑鸠。
学名Streptopelia turtur。
体长28公分(11寸)。
体淡红褐色,头蓝灰色,尾尖白色。
在地面觅食,吃大量小型种子。
候鸟,在非洲北部越冬。
斑鸠在中国为常见种。
上体羽以褐色为主,头颈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额部和头顶灰色或蓝灰色,后颈基两侧各有一块具蓝灰色羽缘的黑羽,肩羽的羽缘为红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为蓝灰色;尾的端部蓝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颏和喉粉红色;下体为红褐色。
雌雄羽色相似。
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区,主要在林缘、耕地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
秋冬季节迁至平原,常与珠颈斑鸠结群栖息。
飞行似鸽,常滑翔。
鸣声单调低沉。
警惕性甚高。
觅食高粱、麦种、稻谷以及果实等,有时也吃昆虫的幼虫。
巢筑在树上,一般高距地面3~7米,用树枝搭成,结构简单。
巢形为平盘状,外径约30×40厘米,内径约8.0×8.5厘米。
每窝产卵2枚。
卵白色,卵径33×24毫米。
孵化期约18天,雏期约18天。
聂鑫森《鸬鹚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鸬鹚邬聂鑫森农历春风节一过,八百里洞庭的休渔期开始了。
在节后的九十天里,严禁下湖捕鱼。
渔民们白天修补船、帆,织网、补网,调养鸬鹚,与风浪生涯暂时小别,日子就变得平静而安闲。
剪草镇邬家村的老少爷们,天一落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邬海蛟邬爷的家。
邬家村位于洞庭湖的南水湾,各家住得相对集中,只有邬爷家置放在一个较远的土丘下,丘上树木葱郁。
一圈围墙高过人头,内有一排五间的青砖青瓦平房,还有一口池塘。
邬爷和老妻朝夕相守,独生子大学毕业后到省城安家立业,另起炉灶了。
湖区湿气重、气温低,邬家接待客人的堂屋里,必有老柴蔸燃在火塘,暖烘烘的。
大家之所以愿意来邬家,一是邬爷虽刚到花甲,但辈分高;二是邬爷是驯养鸬鹚的高手,人称“鸬鹚邬”,本村和外村用来捉鱼的鸬鹚,不少都来自这里;三是邬爷热情、大方,客人来了,有酒有茶有烟招待,还特别会“摆古”,上天文下地理,一肚子奇闻趣事。
邬爷有异相,头大、鼻高、眼小、下巴前倾,眼虽小却目光锐利如刀,下巴上长一撮黑红的山羊胡子。
邬爷说他家的鸬鹚之所以有勇有谋会捉鱼,是品种好、基因优,延续了一两百年的“香火”,它的先祖就属个中豪杰!众人笑了,这不是胡说八道吗?邬爷呷口酒,说:“我家鸬鹚的先祖,最有名的,叫作乌帅。
”“和邬爷同姓?”有人问。
“我的姓比它多一个反包耳。
鸬鹚古称墨鸦、鱼鹰,又称乌鬼,因它羽毛乌黑,还带点绿色的金属光泽。
关于乌帅就干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你们想听吗?”所有的人竖起耳朵,再不说话。
“乌帅体型大,嘴长而曲如钩,如两把锋快的弯刀;那双鬼眼,寒光闪闪;它又力大无比。
那一年冬,我的老祖宗和同行下湖捕鱼,急性的人先赶鸬鹚下水,出水入水竟无所得。
有血气方刚的人,脱衣泅水去看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深水下,大鱼互咬其尾,层层叠起来,从顶上到四周,围筑成城,固若金汤,小鱼被保护在城中。
没法子破城,自然捉不到鱼。
”邬爷抽出一根纸烟,马上有人给他点燃了。
邬爷狠狠地吸了一口烟,再慢慢吐出一个一个的烟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论文鸬鹚在我国的分布及生活习性金树理指导教师姓名: 龚大洁学校:西北师范大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学科专业: 生物科学目录摘要 (3)1.繁殖习性 (4)2.生活习性 (5)3.生活分布 (6)4.人工饲养 (6)5.药用价值 (7)参考文献 (7)摘要鸬鹚 (Phalacrocorax)是世界各地极为常见的大型水禽,它善于潜水,除南北极外,几乎遍布全球。
中国有5种类型,鸬鹚(又称普通鸬鹚)、斑头鸬鹚、海鸬鹚、红脸鸬鹚和黑颈鸬鹚,它在我国北方为常见的夏季候鸟,每年3~4月来此产卵,繁殖后代。
本文主要对鸬鹚的繁殖习性,生活习性,生活分布,人工饲养,药用价值等五个方面进行描述。
关键词鸬鹚;繁殖;生长;习性;价值鸬鹚(Phalacrocorax)为鹈形目(Pelecaniformes) ,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鸬鹚属(Phalacrocorax)的鸟类,是世界各地极为常见的大型水禽,除南北极外各地均有分布。
鸬鹚在世界有30种,我国有5种,为普通鸬鹚(P. carbo)、斑头鸬鹚(P. filamentosus ) ,黑颈鸬鹚( P. niger )、红脸鸬鹚( P. urile)和海鸬( P.pelugicus) 。
鸬鹚在我国遍及全国,但以东南沿海各省为多,我国常见的为普通鸬鹚。
因为它生来喜欢吃鱼,所以人们称它“鱼老鸦”。
鸬鹚的全身几乎都是黑色并带有金属光泽,只有两颊和喉部是白色,但繁殖期的亲鸟,头部和颈部还披有白色羽毛(如图1)。
鸬鹚的四趾之间都有蹼相连.称为全蹼足,是长期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果。
鸿鹅为候鸟,即春季在某地殖,冬季迁飞到另一地越冬。
其中繁殖地为我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斯里兰卡等。
中文学名:鸬鹚别称:鱼鹰﹑水老鸦二名法:p halacrocorax 界:动物界1.繁殖习性鸬鹚在我国北方为常见的夏季候鸟,每年3~4月来此产卵,繁殖后代。
鸬鹚营巢环境的随机性很大,有的在岩崖上筑巢(如青海湖鸟岛有一个全部由鸬鹚组成的鸬鹚岛),有的在高大的树上营巢,沼泽地里则在芦苇丛中营巢。
鸬鹚是集群营巢,有时可见到几十对鸬鹚在一棵树上共同营巢。
鸬鹚多数沿用原来的巢,在旧巢上建立新巢,也有少数重新建巢。
巢的底部和边缘是用树枝、芦苇编织而成的,巢的内部有杂草和藻类,编织的较为紧密。
在巢的外部和基部沾上了一层白色粪便,使鸬鹚的巢容易与其它鸟类的巢区分。
鸬鹚的巢呈浅碗状,没有任何的遮蔽物,并且没有补巢行为,巢的内径为334mm,外径860mm ,巢高906mm 。
鸬鹚产卵期是3 ~ 5月,产卵的时间是清晨四、五点钟,隔一天产一枚卵,每期产4 ~6枚。
鸬鹚的卵一般为灰绿色或灰蓝色,随着孵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变成灰白色。
鸬鹚是雌雄共同承担孵卵,当产下第一枚卵后便开始孵卵,一边产卵一边孵卵,所以幼鸟出壳的时间也不一致,孵化期为28天。
在雌雄鸟孵化期间,雄鸟守护在巢边,保护雌鸟正常孵卵。
当雌鸟外出觅食时,雄鸟立即进入巢中继续孵卵,待雌鸟觅食飞回后,雄鸟出巢。
鸬鹚属于晚成鸟,当幼鸟出壳时,全身裸露无毛;头和皮肤都呈粉红色,嘴角白色,嘴的基部黄色;眼泡灰黑色,未开裂,腹部很大如梨状,翼很小呈灰色;跗蹠部皮肤较厚,呈黄色,体重在45g 左右。
鸬鹚幼鸟较为安静,一般不离巢,2天后眼晴睁开,第5天时全身绒羽丰满起来(腹部及翅内侧除外),7~8天后就可以在巢中站立,10天时肩羽和飞羽轴长出,并开始放樱,14日龄尾羽长出羽壳,体羽放樱,18日龄全身绒羽脱落,开始在巢外活动,3周后羽毛覆盖全身,外貌接近双亲。
鸬鹚的幼鸟在亲鸟的哺育下.11天以前生长得并不快.体重平均每天只增加33g,而11 ~21天,幼鸟生长非常快,此阶段为幼鸟的快速生长期,平均每天增长131g.超过21天以后,生长变得缓慢,平均每天增长18g(图2)。
鸬鹚幼鸟的食量也是与日俱增的,11天的幼鸟,平均每天食量约50g,到21天每天食量增至300g左右。
此时亲鸟的喂食次数也由原来的4~5次猛增到20多次。
鸬鹚幼鸟在取食时,与其它种类的幼鸟不同,而是把嘴伸入亲鸟的咽部,从亲鸟的食道中取出半消化的鱼体,这种独特的取食方式,增加了幼鸟对食物的利用率。
由于鸬鹚从产下第一枚卵起就开始孵卵,一边产卵一边孵卵,因此当最后一只幼鸟破壳而出的时候,第一只幼鸟早已独立生活。
当亲鸟带着食物返巢时,第一只幼鸟总是先得到食物,结果,经过亲鸟半消化的食物,大部分都被第一只幼鸟所食,这是幼鸟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根据观察,幼鸟的平均成活率低于60%。
2.生活习性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
野生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
飞时颈和脚均伸直。
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
性不甚畏人。
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
栖止时,在石头或树桩上久立不动。
飞行力很强。
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
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
鸬鹚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
鸬鹚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
因此,鸬鹚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鸬鹚就脚蹼和翅膀并用。
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
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
在昏暗的水下,鸬鹚一般看不清猎物。
因此,它只有借助敏锐的听觉才能百发百中。
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所以,在我国南方和印度的江河湖海中能见到渔民们驯养的鸬鹚在帮助渔民们捕鱼。
渔民们放出鸬鹚之前,先在鸬鹚的脖子上套上一个皮圈,这样,就可以防止鸬鹚将捕获的猎物吞下肚子。
鸬鹚捕到鱼后跳到渔民的船上,在渔民的帮助下将嘴里的鱼吐出来。
鸬鹚很贪食,一昼夜它要吃掉3斤重的鱼。
一条35公分长,半斤重的鱼它能一口吞下。
3.生活分布除南北极外,几乎遍布全球。
中国有5种:鸬鹚(又称普通鸬鹚)、斑头鸬鹚、海鸬鹚、红脸鸬鹚和黑颈鸬鹚。
东南沿海各省常见。
鸬鹚广泛分布与亚欧大陆及非洲大陆的江河湖海中。
人们常见的是江河中的普通鸬鹚。
其实,鸬鹚的种类也很丰富。
它们虽然都属于鸬鹚,但是相貌和习性各有特色。
生活在加拉帕哥斯群岛上的加拉帕哥斯鸬鹚和广泛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大鸬鹚都是十分有特色的品种,其中繁殖地为我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斯里兰卡等。
4.人工饲养人工驯养环境中的鸬鹚,除每天定时入水捕鱼外,喜栖于朝阳通风的环境中休息。
适于在不结冰的环境温度中生活。
饲料以小鱼、黄鳝及猪肠为主食,每只每天饲料量800~1500克。
换羽期适当增喂豆类食品,如豆腐等,每只每天300~400克。
每天下午喂食1次,食后多立于栖架上休息。
饱食后的鸬鹚不宜运动和使役捕鱼。
驯养鸬鹚用于捕鱼,可自雏鸟60日龄开始,跟随鱼船同已驯熟的成鸟入水练习。
约150日龄后,大部分经过驯养的鸬鹚都能顺利掌握捕鱼的本领。
经过人工长期驯养的鸬鹚,其飞翔力较差,多数个体不习惯于长时间的高飞,可以较熟练的识别同群的鸬鹚或所栖息鱼船。
用于捕鱼的鸬鹚,需用绿绳或稻草在其颈部系以活套,也可用金属环套在颈部,防其捕鱼后吞食。
每次捕鱼后,主人取下衔回的大鱼。
还需要喂给小鱼以资奖励,促使其再次下水捕鱼。
驯养鸬鹚捕鱼,多掌握在每天上午空腹时,每次入水捕捉40~60分钟,捕后立于船上休息40~60分钟后再次入水捕鱼。
一般每天可3次入水捕鱼120~180分钟,鸬鹚入水捕鱼时多咬头部或鳃部。
通常每次独自捕捉的活鱼体重500克左右,最大时也能独自捕到重达5000克的活鱼。
超过5000克的鱼,也能捕到。
但需几只或十几只的鸬鹚共同合作,以及驯养人协作方可完成捕获任务。
据有关资料,曾有一群十数只鸬鹚合力捕捉到体重15千克以上的大型鳇鱼。
据渔民经验,雄性鸬鹚体型略大于雌性,其捕鱼能力也优于雌性鸬鹚。
驯养得当的个体,平均每天每只鸬鹚可捕获鲜鱼15~25千克。
若水域及鱼源均理想,也有每天每只鸬鹚捕鱼35千克的最佳记录。
鸬鹚捕鱼的使用时间可达10年以上,曾有捕鱼28年的记录。
饲养长寿记录可达40年。
人工驯养中鸬鹚,于每年1月份开始求偶交配,交配中行为多在岸上。
每隔1~2天产卵1枚,卵形椭圆,卵壳青绿色或纯白色不等。
在一个繁殖期1只雌鸟产卵7~15枚,最强个体喂养得当,也有产卵多达40~50枚的记录。
每次产卵时间常在19:00~24:00时不等。
卵重为48~59克,卵的大小为39~41毫米×62~66毫米。
卵用抱巢的家鸡代孵,孵化期26~28天,初生雏鸟,双眼紧闭,全身裸露,体重约40克,可在3~4~7日龄睁开双眼。
5天后生出绒绒雏羽。
初生雏鸟人工饲喂剁碎的鱼虾及混有少量豆腐的粥样饲料,每天每只饲喂6~8次,每天每只总饲料量约50克;25日龄的雏鸟,每天每只饲料量增至250~360克。
约经45日龄,体羽生齐;50~60日龄雏鸟可独立离巢和自行取食。
5.药用价值鸬鹚肉【性味】《纲目》:”酸咸,冷,微毒。
”【功用主治】①《雷公炮炙论》原叙注:治体寒腹大。
鸬鹚烧存性,为末,米饮调服。
②《纲目》:”治大腹鼓胀,利水道。
”【宜忌《品汇精要》:”怀妊不宜食。
”【名家论述】《纲目》:”鸬鹚,《别录》不见功用,惟雷氏《炮炙论》序云:”体寒腹大,全赖鸬鹚。
”窃谓诸腹鼓大,皆属于热,卫气并行于血脉则体寒。
此乃水鸟,其气寒冷,而利水。
寒能胜热,利水能去湿故也。
”【功能主治】利尿。
主治水肿。
参考文献[1]约翰·马敬能.卡伦·菲利普斯.何芬奇.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09.[2]张孚允.杨若莉.中国鸟类迁徙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119.[3]侯韵秋.楚国忠.戴铭.环志鸟的重要回收信息[J].中国鸟类研究简讯。
2007.16(1):7[4]庞秉璋.渔用鸬鹚[J].野生动物,1982(1):40- 41[5]张宗高.捕鱼能手———鸬鹚[J]野生动物,1984(1): 52[6]佟屏亚.驯养鸬鹚捕黄鱼[J].化石,1989(1): 10-11.[7]何宝庆.日本的鱼鹰[J].野生动物.1987(4):44[8]柳劲松,工俊森,费殿金,等.鸬鹚繁殖习性和恒温能力发育的初步研究[J].野生动物.1994(5): 19- 21[9]柳劲松.鸬鹚的繁殖习性及人工饲养[J].生物学通报,1997,32(1):41-42[10]张同作,赵亮,李来兴.鸬鹚雏鸟的生长发育[J].动物学杂志,2002,37(3):2-5.[11]张同作,傅深展,苏建平.青海湖鸬鹚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J].动物学杂志,2003.38(6):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