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的气候特征

中国的气候特征

二、特殊天气现象
1、寒潮:每年秋末、冬季、初春,从西伯 利亚、蒙古侵入我国的强冷空气。严寒、大 风、霜冻。我大部分地区受影响,西藏、云 贵地区受影响小。 2、台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强热带气旋 影响我国广东、台湾、海南、福建 利:缓和长江流域的伏旱 灾害:狂风、暴雨、风暴潮
3、水旱灾害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各种气象气候灾害中,具有全国性的
是__________。
(2)我国受低温冷害的地区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1)在各种气象气候灾害中,具有全国性的
是__________。
(2)我国受低温冷害的地区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二、特殊天气现象
1、寒潮:每年秋末、冬季、初春,从西伯 利亚、蒙古侵入我国的强冷空气。严寒、大 风、霜冻。我大部分地区受影响,西藏、云 贵地区受影响小。
二、特殊天气现象
1、寒潮:每年秋末、冬季、初春,从西伯 利亚、蒙古侵入我国的强冷空气。严寒、大 风、霜冻。我大部分地区受影响,西藏、云 贵地区受影响小。 2、台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强热带气旋 影响我国广东、台湾、海南、福建 利:缓和长江流域的伏旱 灾害:狂风、暴雨、风暴潮
风造成水灾、风灾。
3、气候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
东部为季风气候:
西北:
青藏高原:
3、气候复杂多样
东部为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高原:高原高山气候
3、气候复杂多样
东部为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气候类型包括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山地等,类型多样。 中国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 中国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中国气候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
气象灾害频发
气象灾害种类多: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 灾害发生范围广:几乎覆盖全国各个地区 灾害影响严重: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灾害发生频率高: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发生
形成原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
动影响。
对农业的影响:适宜种植热带 经济作物和水果,如橡胶、甘
蔗、香蕉等。
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包括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地
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温差较大。
形成原因: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大陆性气团控制,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对农业的影响: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于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但需要注意防旱防 涝。
亚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区域:中国南方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等地 特点: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湿润,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农业发展:适宜种植水稻、茶叶、柑橘等亚热带作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 燥,四季分明
对农业的影响:适宜种植小麦、玉 米、大豆等农作物,但需要注意防 涝和防旱
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等地。
特点: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春季和秋季相对干燥。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中国的气候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气候1、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季节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冬季1月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

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夏季7月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

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地势高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2、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范围≧1000℃积温作物熟制热带琼全部和台南部、粤南部(雷州半岛)、滇南部(西双版纳)>8000℃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亚热带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4500-8000℃一年两熟到三熟。

稻麦两熟或双季稻。

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3400-4500℃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我国冬小表、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

中温带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1600-3400℃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寒温带黑、内蒙古的最北部<1600℃一年一熟。

中国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什么特征

中国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什么特征

中国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什么特征1、中国季风气候特点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夏风向更替明显。

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大陆,盛行偏北风,夏季气流来自低纬海洋,多吹偏南风。

冬季受冬季风控制,气候干冷、风大。

夏季东部广大地区主要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湿热、多雨。

春、秋季节为冬、夏季风控制的气流相互作用,天气冷暖,晴雨多变。

我国东南部广大地区具有干湿季明显,四季分明的特点。

中国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雨季起迄规律性明显。

雨季开始南方早、北方迟,东部早、西部迟;雨季结束北方早、南方迟,西部早、东部迟。

中国东南部广大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以季风雨为主,降水的地区分布也不均匀,东部近海多雨,西部干旱少雨;南方比北方多雨。

中国东南部受季风气候影响,北部冬季干冷、夏季湿热,温度年变化与日变化比南方大,具有南北各地温度和湿度相差大,冬季比夏季相差更大的特点。

中国东部广大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气温年较差大,与同纬度世界各地相比,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较高(不如冬季差距大)。

我国气候有三大特点:显著的季风特色,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的气候类型。

显著的季风特色: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一年中风向发生着规律性的季节更替,这是由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主要是海陆的配置所决定的。

由于大陆和海洋热力特性的差异,冬季严寒的亚洲内陆形成一个冷性高气压,东方和南方的海洋上相对成为一个热性低气压,高气压区的空气要流向低气压区,就形成我国冬季多偏北和西北风;相反夏季大陆热于海洋,高温的大陆成为低气压区,凉爽的海洋成为高气压区,因此,我国夏季盛行从海洋向大陆的东南风或西南风。

由于大陆来的风带来干燥气流,海洋来的风带来湿润空气,所以我国的降水多发生在偏南风盛行的夏半年5~9月。

可见,我国的季风特色不仅反映在风向的转换,也反映在干湿的变化上。

形成我国季风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冬干夏雨。

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冬季作物已收割或停止生长,一般并不需要太多水分,夏季作物生长旺盛,正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季节。

第7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学生版+解析)

第7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学生版+解析)

第7节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

2.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气候资源的利用。

3.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及危害。

4.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解读1: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中国东部的季风气候和西部的干旱气候中考1度较小。

平时以了解为主,结合自然现象学会应用。

解读2:季风气候的特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难度较小。

解读3:干早地区气候的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寒潮台风、洪水的危害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有时和图示相结合综合考查,难度较小。

知识点01 我国东部的季风气候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在我国东部有较大范围的季风气候。

(一)类型自南向北分布着 气候、 气候和 气候。

(二)分布是季风气候区。

(三)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①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如下: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月份分配不均。

(2)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亚洲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太平洋、印度洋知识精讲目标导航(3)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我国东部季风区气温高,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冬季:我国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大雪会影响公路、铁路、航空和内河航运。

在牧区,冬季的“雪暴”可能会冻死大量的牲畜,但北方作物生长期长,能够积累更多的营养。

冬季的大雪不但会冻死一些危害农作物的害虫,而且还会像地毯-样保护庄稼不受冻害。

我国南方的气候温暖,农作物的成熟期较短。

海南省就是利用其“暖冬”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丰富了人们冬季的菜篮子。

【能力拓展】①除季风气候外我国还有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②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或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作者:贾学铭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年第12期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中国气候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显著,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着季风的进退,降水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二是大陆性气候强,影响范围广,表现为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三是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四是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雪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

(一)季风特征就气压带、风带来说,按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大致处于盛行西风带、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位移,在东、西风交界处(北纬250~350)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气流支配,夏季则受东风气流制约。

再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我国的季风气候最为典型。

控制我国的季风可以分为三种: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

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

主要的差异在于南亚季风是热带性质的季风,而东亚季风是副热带性质的季风,高原季风主要是发生在青藏高原。

(二)水热条件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决定了我国东半部属于季风气候,西北深入大陆腹地,属于干旱气候,西南部为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具有高原气候的特点。

1.热量。

我国的热量带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直到寒温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异,特别是东部表现更为明显。

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在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之下,大兴安岭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自此向南气温逐渐升高。

西部地区的温度分布很大程度上受地形和地势的支配,冬季北疆为寒潮通道;南疆受天山阻挡,冷空气不易侵入,加上纬度比北疆低,因此南疆气温比北疆高。

青藏高原因地势高,随着地势和纬度的降低,气温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

南亚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南亚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南亚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南亚地区的季风气候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一气候特点使得南亚成为世界上农业生产最丰富和多元化的地区之一。

然而,正因为季风的存在,南亚地区的农业生产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扰。

首先,南亚季风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季风气候下,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一般分为旱季和雨季两个阶段。

在旱季,由于缺乏降水,土壤干旱,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

与此相反,在雨季,大量的降水会导致洪水、水渍等问题,对农作物造成直接的伤害。

因此,农业生产者需要根据季风气候的特点,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和灌溉措施,以提高农作物的生产能力。

其次,季风气候对南亚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南亚地区的农业高度依赖季风降水。

而季风的规律和不确定性使得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变得异常复杂。

在雨季,大量的降水会导致洪涝灾害,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而在旱季,由于降水的不足,农业生产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困境。

因此,南亚地区的农业生产者需要通过灌溉和水资源管理的方式,合理利用雨季的降水,以应对干季缺水的问题。

此外,南亚季风气候还对农业生产的种植结构和农产品的品种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雨季和旱季的差异性,农业生产者通常会在雨季选择种植旱作物,如小麦、玉米等,而在旱季则多种植稻谷等水稻作物。

这种种植结构的调整,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又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南亚地区的农业生产者还需要根据季风气候的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和环境要求。

最后,南亚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体现在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上。

正因为南亚地区季风气候的存在,农业生产者需要面对一系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突发的干旱或洪涝灾害,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全面歉收,给农民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这也使得南亚地区的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南亚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种植结构和农产品的品种选择,乃至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生活状况,都与南亚季风气候密切相关。

季风气候特点及分布

季风气候特点及分布

季风气候特点及分布季风气候是一种在季节交替时呈现明显影响的气候类型,其特点在于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和季风风向的变化。

在全球范围内,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其中以亚洲的季风气候最为典型和广泛。

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几个显著的方面。

首先是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即在一年中会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交替。

在雨季期间,气温较高,降水量充沛,而在干季期间,则相反,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

这种季节性变化对当地的农业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

其次是季风风向的变化。

季风气候在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风向。

以亚洲的孟加拉湾季风为例,夏季时南亚季风会带来大量的潮湿空气,造成暴雨和洪涝灾害;而冬季时西伯利亚高压会引起干燥的北东季风,导致干旱和寒冷天气。

这种风向的变化也是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全球范围内,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

亚洲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和广泛的地区,包括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在这些地区,季风气候对当地经济、农业和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可以说是这些地区气候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非洲和南美洲,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非地区和巴西等地。

在东非地区,东非季风提供了充沛的降水,支持当地的农业生产;而在巴西,南部地区的季风气候则呈现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挑战和机遇。

总的来说,季风气候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气候类型,其特点在于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和季风风向的变化。

了解和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对于地方气候预测、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希望本文对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有所帮助。

【最新精选】山东省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最新精选】山东省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山东省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摘要:山东省位于东部沿海, 地处黄河下游, 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等自然条件配合较好,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重要的农业大省。

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对近50年来山东省气候变化一简单介绍, 并初步探讨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以期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山东省气候农业生产影响正文;山东东接太平洋,西连亚欧人陆,受海洋和大陆影响,季风特点明显,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是重要的农业大省,又是气候年际变化大的省份。

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山东省气候特点1.1气温时间变化:山东省近40年来的气温变化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征:①有明显的变暖趋势。

从20世纪60~90年代各年代的平均年均气温(12.51℃、12.81℃、12.86℃和13.46℃)的比较中也可看出这种变暖的趋势。

在变暖的过程中,80~90年代气温增幅最大,为0.60℃,约是近40年来平均增温幅度的2倍。

②变暖特征在冬季最突出。

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倾向率中冬季最大,约是同期年平均气温增幅的1.8倍;夏季最小,仅为冬季气温增幅的3.3%。

1.2降水时间变化通过查阅研究山东省1961年以来的年降水量可见,山东省的年降水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减少,倾向率为每10年一37.491 mm。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山东省降水量的递减趋势存在着年代际和季节差异:从各年代来看,60~90年代的平均年降水量分别为729 mm、704 mm、599mm和649 mm,说明年降水量在80年代减幅最大,90年代后有所回升。

从各季节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序列来看,降水量减少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倾向率为每10年一28.356 mm,对年降水量时间序列倾向率的贡献率为82%;相反,冬季降水量则表现出微弱增加的趋势,倾向率为每10年0.827 mm,表明山东省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夏季降水量减少所致。

中国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

中国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

③寒潮带来大风、
霜冻等恶劣天气;
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水热条件配合好,
有利于森林、牧草、
农作物生长。
气候 复杂 多样
具有多种多样 ①跨纬度广。 ①农作物和动植物
的温度带和干湿地 区。
②东西距海 洋远近不同。
资源丰富多样。 ②利于发展农业的 多种经营。
③地形复杂存在大面积的高原、 干气候区,制约 农业经济的均衡发展。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A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高 考 回
19

[2006年高考全国卷I] 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 面积。读图1,回答3~4题。
C 3.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

A.小麦、水稻、玉米
东北和内蒙 古东部分、 新疆北部
黄河中下 游大部分 地区和新 疆南部
秦岭-淮 河以南, 青藏高原
以东
滇、粤、 台的南部 和海南省
≥10 ℃积 <1600 ℃

1600~
3400 ℃
3400~
4500 ℃
4500~
8000 ℃ >8000 ℃
作物 一年一熟 熟制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或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一年二熟 或三熟
标准: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为例,24 小时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并伴 有大风。
寒潮的影响:降温、霜冻、大风,有时还伴 随雨雪天气。
28
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示意
29
夏初,江淮流域常常阴雨连绵。因为这时正 值梅子黄熟的季节,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梅雨” 。

1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气温特征及影响因素
1. 冬季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1月 0℃等温线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要原因:①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于 方;②北方白昼短于南方;③北方 近冬季风源地
2. 夏季
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南北温差不大
要原因:①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 南方;②北方白昼长于南方;③ 方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晴 多,气温回升快
①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使喜温
季风 气候
作物——水稻、玉米等种植地 区向北扩展;②雨热同期,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利

显著
利于树木、牧草、农作物生长


①降水过度集中在夏季,春旱、

气 候
雨热
夏涝现象严重;②降水的年际 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③寒
不利
我 国
的 三
同期
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 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的 农
大 特 征
类型 复杂
①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 其丰富;②利于发展农业的多 种经营;③农业发展回旋余地 大
有利
业 生 产
多样
存在大面积的高原、干旱气候 区,制约农业经济的均衡发展
不利
二、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
1. 空间分布
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东南部距 海近,受 夏季风影 响大,越 向内陆, 受夏季风 影响越小
2. 时间分布 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夏季受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影响,冬季受寒冷干燥的冬 季风影响
降水年际变化大
夏季风的强弱进退不同
三、我国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关于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关于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关于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教材正文部分并未叙述,而是将这一内容安排在活动教材部分。

这种编排既分散了难点和重点,同时对学生读图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

活动题1:选择了我国由北到南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分析降水和气温在时间上的配合特点。

第1项,学生应该按纬向比较,总结出季风区降水量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广州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较多的月份则是七八月份,三个城市气温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

通过回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季风区内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时候,因此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

第2项分析季风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好处: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活动题2:设计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为避免遗忘世界地理所学知识,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将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特征表述出来,同时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的纬度位置大体相同,说明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因素不是纬度位置。

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为丰富。

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应该是海陆位置。

活动题3:本题是对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加深和拓展。

关于季风影响下的灾害性天气,教材正文部分没有涉及,而是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并配有景观图片和文字,再现灾害发生时的情景。

解答灾害发生的原因时,可以与前面锋面的形成、锋面雨带的推移等知识联系起来,强调冬季风的势力特别强大,形成的锋面移动速度很快,就会造成大风降温天气,严重时会爆发寒潮;夏季,锋面雨带登陆时间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会造成各地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严重时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将灾害性天气这部分知识,进一步拓展,教材补充了有关台风的知识,对于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缓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风、洪水灾害。

东亚季风气候变化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东亚季风气候变化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东亚季风气候变化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东亚地区主
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而农业的发展受到季风气候的直接影响。

变化
的季风气候会导致降水、温度、湿度等变化,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夏季风的强弱和降雨量的分布不均会导致洪涝灾害和干旱,对农作
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冬季风对农业的影响也很明显,寒冷的气
候会导致一些旱地作物的冻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其次,季风气候的变化还对区域的水资源和水文变化产生影响。

东亚
地区多山地和丰富的水资源,而季风气候的变化会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文
过程。

夏季风的弱强以及降雨的分布不均会影响河流的水位和水量,进而
影响水源供应和水资源利用。

另外,持续的干旱和降水不足也会导致地下
水资源丧失,对区域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季风气候的变化还会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影响。

东亚地区拥有独特的生物群落和丰富的物种资源,而季风气候的变化可能
导致一些物种的数量减少或者迁徙,破坏生态平衡。

例如,季风气候的干
旱和降水不足会导致草原植被减少,进而导致草食动物的生境减少,对野
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威胁。

综上所述,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都受到了季风气候变化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季风气候变化的研究和监测,以及采取相应的适应性措施,以保护和恢复区域的生态环境。

同时,国际合作也是解决季风气候变化问
题的关键,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我国季风气候优势特征

我国季风气候优势特征

我国季风气候优势特征1、说明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优势:1、领土面积广大,资源丰富多样,有利于国家发展建设。

2、疆界长,邻国多,海岸线漫长,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3、南北跨度大,东西距离长,地域差异大,形成不同的景观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4、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形式发展,促进农作物种类的丰富性,提高产量。

(1)我国季风气候优势特征扩展资料位置和面积:中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中国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中国的经纬度位置: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同整个欧洲面积相当。

中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2′30’’E),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29'59.79"E),最南端在立地暗沙(3°31‘00'N',东经112°17’09”E),(英语:Lidi Ansha或Lydi Shoal)为中国南海南沙群岛区域的一座暗沙,是实际上的中国领土的最南端(非位于其东北约15海里的曾母暗沙)。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立地暗沙属于海南省三沙市管辖。

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33′N,124°20′E)中国东西跨越经度60多度,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高原相差5个时区。

中国领土辽阔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

中国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5200千米。

2、斯查勒气候分类法的划分依据和优缺点斯查勒气候分类法斯查勒认为天气是气候的基础,而天气特征和变化又受气团、锋面、气旋和反气旋所支配。

因此他首先根据气团源地、分布,锋的位置和它们的季节变化,对全球气候分为三大带,再按桑斯维特气候分类原则中计算可能蒸散量Ep和水分平衡的方法,用年总可能蒸散量Ep、土壤缺水量D、土壤储水量S和土壤多余水量R等项来确定气候带和气候型的界限,将全球气候分为3个气候带,13个气候型和若干气候副型,高地气候则另列一类。

潍坊市气候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潍坊市气候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潍坊市气候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潍坊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优秀农业城市之一。

其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分明的温凉特征。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潍坊市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发现,近年来潍坊市的气候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如气温持续升高、降水量不稳定等。

这些气候变化对农业种植、渔业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也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深入研究潍坊市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对于制定合理的农业发展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潍坊市气候特征的分析,探讨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潍坊市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有效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从而促进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增加。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分析潍坊市的气候特征,探讨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

具体来说,通过对潍坊市历年气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旨在揭示潍坊市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尤其是降水情况和温度变化对作物生长和农业灾害的影响。

我们还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潍坊市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应对措施。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潍坊市的农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农民的生计安全,推动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1.3 研究意义潍坊市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农业产区之一,其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潍坊市的气候情况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直接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对潍坊市的气候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亚洲季风气候特征

亚洲季风气候特征

亚洲季风气候特征亚洲,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气候最复杂的大陆之一,拥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其中,季风气候是一种重要且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气候类型,主要集中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亚洲季风气候的特征,包括其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对各个地区的影响等。

一、季风气候的基本概念季风是指由于大陆与海洋在不同季节中热量变化不均而形成的大规模风系。

季风气候是典型的由季风特征主导的气候类型。

在亚洲,季风主要分为两种:夏季风和冬季风。

夏季风来自海洋,湿润而温暖;而冬季风则来自大陆,干燥而寒冷。

两者的交替变化导致了亚洲特有的降水和温度分布,以及相应的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方式。

二、亚洲季风气候的特征(1)降水分布不均亚洲的季风气候在降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

夏季风带来的湿润空气通常会使沿海地区获取丰沛降水,而大陆内部则因距离海洋远,降水量相对较少。

在印度次大陆,西岸的孟买以及东北部地区普遍降水丰富,而内陆地区如德里和拉贾斯坦邦则显得干燥。

这一现象在其它区域也同样显著,如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与北方内陆之间降水差异很大。

(2)季节变化明显亚洲季风气候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四季变化明显。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温度和降水量的显著波动上。

在夏季,因强烈的太阳辐射和海洋温暖,上升气流形成强烈的对流,引发大量降水。

而冬季,由于高压系统的影响,天气晴朗而干燥。

春秋两季,则通常过渡明显,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

(3)干湿交替由于夏冬两种季风力量对比悬殊,亚洲地区经常经历干旱与湿润交替的自然现象。

在南亚次大陆,干燥寒冷的冬天过后迎来潮湿炎热的夏天,这种强烈对比极大地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模式。

(4)区域差异性显著尽管整个亚洲地区都受益于季风影响,但由于地理环境、海洋流动及地形差异,各个子区域所表现出的季风特点千差万别。

例如,中国南方因其靠近海洋,受夏季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丰沛,而北方则因受制于寒冷干燥的西北风及高压系统,很少降水。

中国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

中国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

性质: 温暖湿润 影响范围: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 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
地区。
对气候的影响:
影响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活动异常时易发生水旱灾害。
2021/3/10
6
我国冬季风与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哪个更大?
冬季风
⑴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差大.风力大.所以影响范 围大.这是最主要因素.
⑵地势西高东低.冬季风顺势而下.
气温:冬季比同纬度较冷;夏季比同纬度较热,气温年较差较大。
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C)
地点 齐齐哈尔
巴黎 北京 纽约
纬度 47 °23′N 48 °58 ′N 39 °54 ′N 40 °40 ′N
1月均气温 -18.6
3.1 -4.5 -0.8
7月均气温 气温年较差
22.6
41.2
19.0
B.安徽 D.甘肃
高 考 回
20

我国气候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干湿区 年降水量
分布地区
植被 农业类型
湿润地 区
>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东北三省东部和青藏高 原东南边缘。
森林
水田耕作业 为主
半湿润 地区
400~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 原东南部。
2021/3/10
18
[2008年高考全国卷I] 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 当地1月均温为3℃。完成1~2题.
B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季风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季风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季风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1、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哪些?2、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从利弊两方面说一说我国季风气候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我国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夏季气温高降水丰富,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和森林生长;夏季我国普遍高温,喜温农作物在我国可以大面积种植。

我国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也有不利影响:受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于夏季,夏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北方春季容易发生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不利。

冬半年,我国北方大范围地区可能受强烈的冬季风影响,发生寒潮冻害问题。

3、温带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不利: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

4、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哪些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不利影响是降水不稳定,容易发生旱涝灾害,5、大陆性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利与弊利:1.季风气候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

2.受太平洋上的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雨量较为充足,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因此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

弊:1.季风气候带来的降水差异大是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打击。

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

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

2.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

还极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

6、季风气候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

考点名称:中国的气候,季风•我国的气候: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除青藏高原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

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

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

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我国温度分布特点: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

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

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

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与分布特点:••我国气候特点与评价:•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对比:•我国降水界限的划分:1.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

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2.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

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3.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教材正文部分并未叙述,而是将这一内容安排在活动教材部分。

这种编排既分散了难点和重点,同时对学生读图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

活动题1:选择了我国由北到南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分析降水和气温在时间上的配合特点。

第1项,学生应该按纬向比较,总结出季风区降水量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广州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较多的月份则是七八月份,三个城市气温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

通过回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季风区内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时候,因此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

第2项分析季风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好处: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活动题2:设计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为避免遗忘世界地理所学知识,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将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特征表述出来,同时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的纬度位置大体相同,说明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因素不是纬度位置。

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为丰富。

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应该是海陆位置。

活动题3:本题是对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加深和拓展。

关于季风影响下的灾害性天气,教材正文部分没有涉及,而是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并配有景观图片和文字,再现灾害发生时的情景。

解答灾害发生的原因时,可以与前面锋面的形成、锋面雨带的推移等知识联系起来,强调冬季风的势力特别强大,形成的锋面移动速度很快,就会造成大风降温天气,严重时会爆发寒潮;夏季,锋面雨带登陆时间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会造成各地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严重时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将灾害性天气这部分知识,进一步拓展,教材补充了有关台风的知识,对于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缓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风、洪水灾害。

6.气候复杂多样,教材正文部分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并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剧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为了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变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阅读材料,以藏民的服饰特点说明这一变化,安排这样一段阅读材料,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气候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不同地区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形象直观地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以及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说明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将教材中文字说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补充完整,同时对照气候类型图中四地的分布,了解四个地区所属气候类型。

活动题1:通过解答此题使学生明确农业的发展与气候的关系极为密切,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是农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积温较高,生长期较长,可以种植各种果菜,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而北方地区冬季不适宜果菜的生长,
过去冬季蔬菜品种非常单调,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南方地区的果菜可以运到北方,丰富了北方地区冬季的“菜篮子”,使人们生活得以改善。

活动题2:此题延续气温和降水部分的活动题特点,既是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又带有知识的拓展,通过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起到落实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

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及农作物的影响,可以请学生列举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和农作物种类。

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旅游资源,例如黄山的云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等。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例如房屋建筑朝向与采光问题,人们的服装与当地气候的关系等。

【教学重点】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主要温度带、干湿地区,主要气候类型。

教学难点
冬、夏季风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比较法、归纳总结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
1、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

2、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

3、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

4、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或影碟(VCD)。

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5、当学生对1月等温线图阅读的方法较为熟练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7月等温线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说明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活动题1的问题:夏季最北的气温在20 °C以下,最南的气温在28 °C以上,通过数据说明南北气温有差异,但与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较小。

6、学习温度带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
带的分布与地形区、行政区相对应,特别应该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 °C等温线的分布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活动题2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此题时,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录像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此题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