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
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专访尹吉男
尹吉男 : 是 一个方 面 , 不是 根本 。 世纪 整个 8 这 但 上 0
性 史》 发 现 曾侯 乙墓 》 点 击 黄 河 》 等 多部 系列 文 化 电视 《 《
片 , 有 《 自叩 门— — 近 观 中 国 当 代 主 流 艺 术 》 后 娘 主 著 独 《
义— — 近 观 中 国 当代 文 化 和 美 术 》 专 著 等
认 就 会迅 速 进 入 美 术 馆 、 物 馆 等 主 流 文 化 地 区 . 会 进 博 也
入 课 堂 . 流 化 的 艺 术 主 就 会 变 成 很 容 易 被 熟 知 的 东 西 . 这 也 为 艺
术 商 业 化 准 备 了 条
反 体 制 倾 向 , 判 体 制 、 判 主 流 文 化 . 进 入 到 这 种 背 批 批 当
征 . 是 “ 度 主 流 化 ” 此 时 的实 验 艺 术 已 不 像 上 世 纪 9 一 高 。 0
年代 , 验艺 术的实 验色彩 变淡 了 . 品变得 精致 耐看 , 实 作 并 且 比较 国 际 化 比 之 下 . 0年 代 的 艺 术 让 人 感 觉 很 新 相 9 鲜 .不 那 么 成 熟 . 0 0年 之 后 的 艺 术 就 变 得 高 度 成 熟 。 20 出 现 这 种 状 态 与 第 二 个 特 征 有 关 系 . 就 是 2 0 年 以 后 中 也 00 国 当 代 艺 术 的 “ 度 市 场 化 ” “ 度 市 场 化 ” “ 度 主 流 高 .高 与 高 化 ” 间 是 互 为 因 果 的 关 系 由 于 “ 流 化 ” 艺 术 被 人 承 之 主 .
景 下 之 后 . 判 任 务 可 批 能 就 不 需 要 了 . 术 家 艺 不可能去批判商业 . 因 为 此 时 的 艺 术 本 身 就 高 度 商 业 化 了 . 只 能 而 通过 “ 批 判 真作 秀 ” 假 的 方 式 打 各 种 牌 . 也 这 是 艺 术 家 的 重 大 转 向
艺术价值观
艺术价值观
艺术价值观是指个人或群体对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内涵、美感和意义的认知和评价标准。
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观,反映了他们对艺术的不同观点、态度和审美偏好。
在艺术价值观中,有些人强调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即对作品的美感和形式的追求;有些人注重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关注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宣扬的价值观;还有些人关注作品的创新和独特性,重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还有人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社会意义,能够反映社会问题和探讨人生命题;有人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具有唯一性和真实性。
艺术价值观也会受到个人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有些艺术观众可能对传统艺术形式更感兴趣和赞赏,而有些人则更喜欢现代艺术或非传统艺术形式。
此外,不同的艺术门类和风格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例如,对于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偏好和评价标准。
总体来说,艺术价值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领域,反映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欣赏和评价。
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和对话,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发展和进步。
浅谈当代艺术
= 观念 的 檀入
1西方的观念艺术
“ 你正站在你 自己的位置上 , 你应有你自己的观 点” 。 从现代艺术到后 现代艺 术, 人文思想 及观念引领着艺术的前行, 这
观念带 来的冲击 是不可 逆转 的。 与之 前的艺 术对 艺术风 格、 达 方 式的
探 索所不同的是 , 观 念艺术本身是摒弃 风格的 , 它的最终 目的是将 观众
设计理论 I 1 7 3
浅谈 当代艺术
T AL K I NG AB OU T C ONT E MP OR AR Y AR T
首都 师大视觉设计与教育研究所 李 中扬 张耀 匀
摘
要: 当代艺 术是极 其复杂 和重要的 艺术形式和 思潮 , 其 本身 没有 固定的思维 和表现手法 , 艺术 家根据 自己的视角来 取得艺 术上 的切入点并通 过各种表 现手法来制作作品。
永恒的价值观 , 当代艺术家的价值观也在 随着社 会的发展而变化 , 这就
中国的当代艺术家 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结 合自身 经验来创作作 品并
组建 形成一定 特色的中国当代艺术风貌 。 与中国以往的传统艺术不同 ,
中国当代艺术受 到西方 当代艺术观 念和表 现手法 的影响 , 一开始 就体
中, 这种选 择和 综合 中创 作出的艺 术作品体现 着新 的空间和 多义的视 现出自己独特 的面 貌。 但中国当代观 念艺术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 的, 在 国外 当代艺 术形式的影 响下, 除了少数的艺术 家外, 更多的艺术家 的作
持自己的观点 和看法 , 不受外界言论 、 物质等 影响 , 坚 持 自我的观 念 , 才能不随波逐 流最终不被淹没 。 从根本上说 , 观念是一种 智慧性的思想 , 具有思维特 征, 其本 身要 求不 断出新 , 观念本 身的新 颖与不 可重复性 决定 了它不能停止在 某个 点上简单地 重复观念 , 从而导 致了观 念艺 术的概念化。 3艺术 的观念方式 而谁 都无法 否认 , 艺 术的观 念方式 已经 成为当代艺 术体现的一种 重要方式 , 它在 世界艺 术领域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潮 流, 这对传统 的审美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建构的一条路径——评邹跃进的《新中国美术史》
对 我们每 一 个从事艺 术特别是 美术 创 会主义核心 艺术价值观的 基本瞄发点 和关键 作、美术教 育和研究 工作的 入来说 .并 不陌 点。 生,他枉不长的生命旅程 里,为我们呈现了 新 中国美 术史》光 :当代艺术中的西 方主义 、
国家 、民族甚 至自 己的曾经过往 都极 有裨
《 艺术导论》 《 毛泽东时代 美术》等一部部 益。艺米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万花筒.可以反
精品。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 中国美术 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荧系和阶级关系, 新 史》 (9 9 0 0 14 2 0 ),删更为明晰地提供了建 也可以反映出一定时期人们的政治观点 法 掏社会主义核心艺术价 值现的一条路径。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 观建构 的一条路径
砰邹跃进的 《 中国美术 史* 新
・
附 记 ‘ ・・ 燕 l W ’ (14 - to 992  ̄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其发生发展 象・但作者在研究方法和理论结构上有 很大
总是离不开物质形态的决 定作用 但 艺术又 突破,形成丁以新中国形象为研 究核心 的基
是人类独有的实践活动,其发展也必然 离币 本思路.比较好地揭示了2 世纪下芈叶 中国 O
开价值观的 指导和影响—— 无论是个体 的艺 美术的主要特征。与此同时, 新 中国美术
术创作与批 评活动,还是 大众的 艺术欣 赏与 史*还从思 想和观念的角度出发.描述 、分
传播话动 。在文化艺术的 发展和实践中 ,如 析和阐释 了新中国美术的 某些热 点 重点及 何科学地 定艺术价值,如何正 确认识 备种 难点问题。在整个研 究过程中.跃进 先生并 艺术形志与其背后所纠缠 的精 神世相 ,或许 不对艺术行为进行正 判断,也不对审 美价 邹跃进 的 《 新中国美术史 能 为我们 厘定某 值作出高低评价,而双从历史事件,人物 、
中国的艺术观
中国的艺术观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文化而著称于世。
中国的艺术观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艺术的独特认知和理解,以及对艺术的重视和推崇。
中国艺术观包含了对艺术的审美标准、艺术的功能以及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态度等多个方面的理解和思考。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的方面来探讨中国的艺术观。
首先,中国的艺术观强调“以人为本”。
中国的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艺术作品传递情感,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艺术作品应当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能够通过欣赏、品味和思考艺术作品来获得愉悦和启发。
因此,在中国的艺术观中,人的情感体验被看作是艺术作品价值的核心。
其次,中国的艺术观注重“审美标准”。
中国的艺术观中,审美标准强调“中和”的概念,即平衡、和谐与协调。
中国人对于艺术中的美的追求,不仅局限于作品的形式美,还强调其内在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的艺术观认为,艺术应当能够与自然相和谐,与人类情感相契合。
通过审美标准的体现,中国的艺术观注重表达艺术作品内在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中国的艺术观强调“艺术的功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道德的塑造和精神的修行。
中国的艺术观认为,艺术作品应当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们的美学修养和道德品质。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体验,人们能够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启发。
最后,中国的艺术观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态度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中国的艺术观中,艺术创作被看作是一种“修炼”的过程。
中国的艺术观认为,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具备扎实的技巧和不断的磨砺,更需要艺术家具备高度的情感和智慧。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对自己的情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思考,通过笔墨或其他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只有通过深入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追求,艺术家才能够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中国的艺术观是基于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而形成的。
中国的艺术观重视以人为本、强调审美标准、追求艺术的功能和推崇艺术创作的态度。
剖析中国当代艺术价值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 不是 阴谋 , 这是 群体 的共 同 目标和 维系群体 的感情。作 员共 同遵 守和信奉 的价 值和 法律 , 社群成 员共 同追求 的经验和 智 慧等要素构成……”
剖析中国当代艺术价值 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代 艺术作 品被拍 到前所未 有 的高价 , 令
文章提及 的“ 拍卖天价” 一个相对 的概 是
一
、
“ 回归” 就是要 回到人 的本 性和 目的,是使他 的生产 回到他 的 目 “ 的中去 ” 。
好 的艺术 作 品该不该 值那 么多钱? 当然 , 如果值钱 , 么将 那
会提 高 艺术在 人们 心 中的地位 , 促进人 们更 好地 理解 艺术 的精
神。 当代 艺术代表作 品普遍是 好的 艺术 吗? 当代 艺术作 品的正
内容纷 至沓来 , 对大众 思想行为 的冲 击将 是全 方位 的, 正是 中 这
家开始 关注社会 以及身边 的事物 , 例如刘 小东 、 方力钧 、 张晓刚、 蔡 国强等, 这些具有代表 性的 中国 当代艺术家 的价值贡献 不应该
被 忽视 和 否定 。但 是 不 可 否 认 , 些 艺 术 家 在 做 出贡 献 和 取 得 一 一
面价值应该是 值得肯定 的, 艺术 作 品的精神文化价值使很 多艺术
毋 庸置疑 , 发展 审美文 化对于现 时代 认清或 质疑大众 文化
中积极和 消极 两方面 的特征具有深刻 意义 。但是 我们同样 也看
到在 中国这样 一个 国家 , 一部分 国土“ 先发” 而相 当一部分 国土 还属“ 后发 ” 的时代背景 下 , 当传 媒技术使 五彩斑 斓的物质 文明
有审美心态 的人知道利用技 术, 但又超越技术 。笔者认为 , 任何
当代艺术的社会意义与影响
当代艺术的社会意义与影响当代艺术是指在现代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涵盖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多个领域。
它与传统艺术相比,更加注重表达当代社会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当代艺术在社会中的意义与影响。
一、当代艺术作为社会的镜子当代艺术作为社会的反映器,通过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社会生活的真实与多样性。
艺术作品的主题多样,可以关注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种族歧视等,也可以体现个人情感的表达。
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创作作品,引导观众去思考和反思社会现实,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艺术作品直触人心,引起社会关注,成为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二、当代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当代艺术不拘一格,以创新为核心。
艺术家们通过融合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
比如,数字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都是当代艺术中的新兴形式。
这种创新不仅仅体现在艺术的形式上,也体现在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
当代艺术激发了人们对于艺术的新思考和新体验,并且为其他领域的创新提供了灵感。
三、当代艺术塑造社会认知与价值观当代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引导人们审视和思考社会的现象和问题。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关注和质疑,挑战既有的思维定势和观念框架。
艺术作品激发人们思考自身的位置与角色,提供了多元、包容的视角和认知方式。
通过艺术的表达,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读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帮助人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四、当代艺术促进个人情感与审美体验当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规范性和约束性,注重个体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表达。
现代社会中,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焦虑,当代艺术通过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体验,帮助人们释放并调节自身情绪。
观众在欣赏当代艺术作品时,可以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色彩、音乐等元素的组合和共鸣,得到一种审美上的满足和情感的宣泄。
当代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当代艺术的意义是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也在不断变化。
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对社会和个人有什么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解答。
一、什么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是指现代作品,是指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艺术品或表演。
它包括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后后现代艺术等。
当代艺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不同的流派、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技法和创作方式。
二、当代艺术的意义在哪里?1.反映社会现实当代艺术作为时代的产物,紧密联系着当代社会的现实。
当代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中的众多问题和矛盾,如文化认同、历史记忆、环境污染、社会格局等。
当代艺术作品可以反映社会现实,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2.推动文化发展当代艺术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还积极推动文化的发展。
它代表了人类文化的最新水平,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当代艺术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开拓文化领域,让人们对文化事业有更深刻的认识。
3.展现个人审美追求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家的思想表达,也是他们对审美追求的展现。
当代艺术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突破传统观念和技法,尝试用新的方式展现自己对美的追求。
这些作品不仅推动着艺术发展,也成为人们的审美标准之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当代艺术的影响力在哪里?当代艺术以其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环境。
1.影响美学价值观当代艺术通过其新的艺术语言,打破传统美学概念,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和鉴赏方式。
它拓宽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2.提高文化素质当代艺术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审美享受,提高人们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和认识。
当代艺术作品多种多样,既可以展现出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也可以体现出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推动社会进步当代艺术通过反映社会现实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艺术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
艺术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艺术系大学生是未来从事社会主义艺术文化事业的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艺术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艺术系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出力的需要,是艺术创作的主题。
第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艺术系大学生激发爱国热情和发展艺术创造力的需要,是艺术创作的精髓。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艺术系大学生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需要,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要求。
第一,艺术系大学生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利用马克思主义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严谨细致地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并最终创造出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艺术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类大学生要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艺术类大学生一方面要吸取国内外各种先进的艺术文化成果,同时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创作出符合社会主义和人民取向的艺术作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进行艺术创作。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艺术系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艺术类大学生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坚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用其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这样才能为以后从事文化事业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打下良好基础。
用艺术传递社会正能量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价值观
用艺术传递社会正能量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价值观用艺术传递社会正能量: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价值观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为了创作美的形式,更承载了艺术家对社会的责任与价值观。
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传递正能量,引发社会思考,并推动社会进步。
本文将探讨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如何用艺术作品传递正能量。
一、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艺术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肩负着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他们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传递普遍的人性关怀,呼唤社会正义。
首先,艺术家应当关注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存在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艺术家可以借助自己的作品引发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进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例如,摄影艺术家以摄影作品记录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关心。
其次,艺术家应当关注人性的光辉与困境。
艺术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自己,通过艺术作品反省和思考,引导人们寻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最后,艺术家应当关注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使之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艺术家的社会价值观艺术家的创作不仅是为了艺术本身,更与自己的社会价值观息息相关。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视角和思考,传递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带给观众新的感知和体验。
首先,艺术家的社会价值观体现在对人性的关怀与呼唤。
艺术作品可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传递友善、宽容的价值观,唤起人们对于共情、尊重和平等的思考。
其次,艺术家的社会价值观体现在对世界的独特表达。
艺术作品可以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现实世界的细节和全貌,反映人们对于世界的思考和认知。
最后,艺术家的社会价值观体现在对美的追求与创造。
艺术作品可以使人们产生美的共鸣和愉悦感,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
三、艺术家的正能量传递方式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正能量,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形式。
首先,可以通过表现积极向上的主题和情感。
艺术的价值
艺术的价值:认知、道德与政治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对中国艺术品当代艺术的评价可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一是精神层面,即对文化精神的评价;二是价值层面,即对艺术价值的系统评价;三是作品层面,即对作品的系统评价;四是技术手段层面,即对绘画技术、技巧手法进行评价。
这种多层面的交叉评价可以较为客观而又具体地反映其艺术水准与状态。
当文化的自信随着国运的强盛逐渐向我们走来之时,文化这个曾经被政治边缘化的附庸,才一步步地走向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前台。
在经历了是点缀还是战略的考量后,人们更多地发现,文化精神才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灵魂。
似乎在一夜间,文化精神成了一个标签,被贴得到处都是,但对于什么是文化精神,为何分析与认识文化精神却鲜有人涉猎。
文化自觉是一种追求状态,更是在当今生存环境下,艺术创作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文化的存在是一种状态,而文化自觉是一种追求、一种价值取向下的探索。
在艺术发展不断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之所以重提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就是要更多地关注艺术创造及探索如何才能避免迷失于技术及现实的丛林,沿着文化的坐标,主动而又自觉地向着文化精神的高地前行。
唯有此,艺术才能成为有源头的创造之洪流。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叉与融合也会不断地进行,文化精神的核心凝聚力将决定着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能伫立多久,同样这种文化精神的凝聚力也将决定着一种文化在人类发展的大视野中究竟能够走多远。
当代艺术品的使用价值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一是社会认识价值。
当代艺术品通过创造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审美艺象,表现、再现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丰富图景,能够帮助人们形象地了解时代的生活和历史的情绪,开阔眼界,弥补阅历的不足,使人在进行艺术美感的高峰体验中,领悟平素难以理解的许多真理,认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开掘人的价值和潜能,升华人类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感,引导人们关注整个人类的根本处境和终极价值,极大地深化认知层次,达到新的认识高度。
中国 民族艺术 价值观
中国民族艺术的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并体现在各种形式的艺术表现中。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民族艺术相关的价值观: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其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等。
这些价值观在民族艺术中体现为强调和谐、尊重、忠诚、守信等道德准则。
2. 尊重传统:中国民族艺术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尊重。
艺术家们通常通过学习、研究和继承传统技艺和艺术形式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并将其融入当代创作中。
3. 神秘与自然:中国民族艺术中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界和神秘世界的崇拜和敬畏。
这种价值观体现为对自然景观、动植物、神话与传说等元素的创作与诠释。
4. 社会责任:中国民族艺术中普遍存在着对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关注。
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思考和呼吁,传递社会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和凝聚人心。
5. 文化自信:中国民族艺术鼓励个体和社会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通过艺术形式的表达与传播,展示中国独特的文
化特色和价值,促进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民族艺术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审美观念,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文化影响。
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交融,民族艺术的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从艺术品拍卖看当下中国艺术价值观
交 额达 1. 05亿元 ,创 造 了 国内 首场 成 交额 过 亿 元
的记 录 。同年 ,瀚 海 推 出的 北 宋 张 先 ( 咏 图 以 ( 十 l 9 , 0万元 成交 , 与一 年 前的张 大 千 、齐 白石 作 8 这 品过 百 万 的 价 格 相 比 , 增长 幅 度显 而 易见 。此 后 其
从 艺术 品拍 卖看 当下 中国艺 术价值 观
吴明娣 曲家辉 ( 首都 师范大 学 美术学院 , 北京 1 0 ) 0 0 0 0
21世 纪 ,中 国随 着综 合 国力 的增 强与 国 际地位 的提 升 , 文 化 自觉 、文 化 自省 、文 化 自强 ”已成 为 “
越 来 越 多有 识 之 士 的共 识 ,艺 术 界 也 出现 了 “ 塑 重
度 ,折 射 出 了他 们 的 艺 术 价 值 取 向 。
国家形 象 ” 重 返 中 国”的呼 声 , 于 21世 纪 中 国 、“ 关
艺 术 价 值观 的 探讨 被 提 到 议 事 E程 。对 此 ,学者 们 l 基 于 个 人 的立 场 已从 不 同 层面 加 以论 证 ,并 提 出 了
8 9万元 。1 9 2 9 4年 中国嘉 德拍卖 公司拍 品中首次 出现
了两 幅 过 百万 元 的 作 品 ,分 别是 齐 白石 的 松 鹰 图 以 1 6万元 成交 、张 大千 的 石梁 飞瀑 图 以 2 9万 7 0
元成 交 。仅 隔一年 ,1 5年 北京 瀚海 春季 拍卖 会成 9 9
个 市场 的 6 . 3 其 成交额 同比增长 9 . 8 2 3 %。 0 6 %,… … 中国书画拍卖 中,古代书 画为 3 3 9 9 3 5 , 6 . 4万元 ,占 2 .9 近现 代书 画为 8 10 34 万元 ,占 6 .4 76%; 7 ,2 .9 8 1%; 当代书画为 5 , 8 .2 元 ,占 4 1%’l 其 中 , 3 254 万 .7 1。 1 最 令 人 瞩 目的 是 :中 国 内地 两 大 拍 卖 公 司 北 京 保 利 和中 国嘉 德的成交 总额分 别以 6 5亿 元和 5 元双双 3亿 超 过 香 港 苏 富 比和 香 港 佳 士 得 。 。上 述 中 国 内地 艺 术 品 拍卖 市 场 的 发 展 及 其 拍 品份 额 比 重 、成 交 总额 等 方 面 的变 化 ,反 映 了 中 国 内地 艺 术 品 拍 卖 市场 的 升 沉 起 伏 ,中 国传 统 艺 术 品 经 受 住 了市 场 的考 验 , 发 挥 了 中流 砥柱 的 作用 。同时 ,不 难 看 出艺 术 市 场 的 经 营 管 理 者 、收 藏 家 等 对 中 国 传 统 艺 术 品 的 态
超民族主义:中国当代艺术新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中国当代艺术也处在日新月异的嬗变之中。
在经历了以思想启蒙、观念更新为旨意的''85新潮美术运动,尤其是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家迅速摆脱了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表面形式的模仿,一步一步走到了与西方艺术家平起平坐、独立创造的新阶段。
在艺术语言不断完善、艺术风格日益丰富的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在精神内涵的表达上也在不断向新的深度和高度迈进。
透过纷繁诡谲、林林总总的艺术创作现象,中国当代艺术在价值取向上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倾向,这就是虽不十分张扬但却极为强劲的“超民族主义”思潮。
一、中国当代艺术中超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超民族主义”就是英文的Transnationalism,这个英文单词也可以译为“跨民族主义”,它的同义词是“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
“超民族主义”不是“反民族主义”,它与“民族主义”不在同一个概念层面,“超民族主义”是对“民族主义”的跨越和超脱。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超民族主义不是一种风格流派,也不是一种政治或社会学上的乌托邦幻想,而是一种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崇高的价值取向,甚至将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
然而,尽管具有超民族主义价值取向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日益增多,带有超民族主义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也已不胜枚举,但尚没有艺术家声称自己是超民族主义者,也没有人明确地提出超民族主义的文化主张。
超民族主义思潮最早是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一系列运动的潜流,继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显现、日益壮大的,作为一种艺术观念,超民族主义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意识,并在相当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成为了一种自觉的价值观。
确切地说,超民族主义是一种已经存在多年、尚未给予理论梳理的艺术创作现象。
应该说,超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必然性和新的文化基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就被植入到了中国文化的体内,但是,对于一个闭关自守达数千年的中国农耕社会,民族主义意识根深而蒂固。
当代艺术的审美观点与评述
当代艺术的审美观点与评述当代艺术是一个多元化且充满争议的领域。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艺术家们不断挑战传统观念,推动艺术的边界。
然而,当代艺术的审美观点和评述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本文将探讨当代艺术的审美观点和评述,并分析其中的一些主要趋势。
首先,当代艺术的审美观点之一是对传统概念的批判和重新定义。
许多当代艺术家试图打破传统艺术的束缚,挑战观众对美的认知。
他们通过使用非传统材料、形式和技术,创造出令人惊讶和引人思考的作品。
这种审美观点强调了艺术家的创新能力和对传统的反叛精神。
其次,当代艺术的审美观点也体现了对身份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许多当代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传达了对性别、种族、阶级和身份认同的思考和探索。
他们试图通过艺术来反映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并呼吁观众思考这些问题。
这种审美观点强调了艺术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意义。
另一方面,当代艺术的审美观点也包括了对美的重新定义和重新审视。
一些当代艺术家试图挑战传统的美的标准,探索不同的审美价值观。
他们通过使用丑陋、混乱或不完美的元素,打破了传统美学的界限。
这种审美观点强调了观众对美的主观感受和多样性。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审美观点,当代艺术的评述也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过程。
由于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争议性,评述家们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些评述家强调了作品的创新性和挑战性,认为当代艺术应该推动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其他评述家则对当代艺术的概念和形式表示怀疑,认为一些作品过于晦涩难懂,缺乏真正的艺术性。
在评述当代艺术时,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多元的观点。
艺术是主观的,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可能不同。
因此,评述家应该尊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同时也要给予观众自由的思考空间。
评述当代艺术需要深入研究作品的背景和语境,同时也要关注观众的反馈和反应。
总的来说,当代艺术的审美观点和评述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领域。
艺术家们不断挑战传统观念,推动艺术的边界。
中国优秀剪纸作品 24字核心价值观
中国优秀剪纸作品 24字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剪纸作品:探寻24字核心价值观一、引言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广受世人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优秀剪纸作品所蕴含的24字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概述中国剪纸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它通过剪、刻、贴等技艺,将寓意深远的图案艺术化,展现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优秀剪纸作品传承并发扬了优秀的24字核心价值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24字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与解读1. 仁:中国剪纸作品中常常出现家人和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场景,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仁爱之情。
2. 礼:剪纸作品中常常出现节日礼俗的场景,传达了古代人民对礼节的尊重和重视。
3. 忠:一些历史题材的剪纸作品,鲜明地表现了人们对忠诚精神的赞美和歌颂。
4. 恕:剪纸作品中常常呈现出对待他人宽容和谅解的场景,彰显了对恕的追求。
5. 中:剪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端庄大方,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6. 秩:作品中常常刻画出人们勤劳致富的场景,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秩序观念。
7. 廉:剪纸作品中常常塑造廉明正直的人物形象,彰显对廉的向往与追求。
8. 耻:一些寓意深刻的剪纸作品,通过对丑恶行径的揭露,展示了中华民族对耻的重视。
9. 羞:一些儿童题材的剪纸作品,展现了孩童纯真可爱的一面,传递出对羞的理解与体验。
10. 恬:一些山水牧歌的剪纸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田园生活的恬静祥和之美。
11. 彦:一些历史题材的剪纸作品,塑造了忠良贤德的人物形象,赞扬了英雄豪杰。
12. 獻:一些富有感恩题材的剪纸作品,表现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敬献之情。
13. 廣:一些市井百态的剪纸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华热闹。
14. 勇:一些历史题材的剪纸作品,塑造了英勇顽强的英雄形象,歌颂了勇气和刚毅。
15. 信:一些宗教题材的剪纸作品,呈现了人们对信仰的虔诚和坚定。
艺术的意义与价值现代艺术的思考
艺术的意义与价值现代艺术的思考艺术的意义与价值——现代艺术的思考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呈现了创作者的情感表达,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现代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将对现代艺术的思考进行探讨,以揭示其意义与价值所在。
一、独特的审美体验现代艺术以其独创性和前卫性提供了与传统艺术不同的审美体验。
艺术家通过充满想象力和创新的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使观众在艺术作品面前得以获得身心愉悦和沉浸感。
例如,抽象艺术的出现使得审美体验不再局限于具象形式,而是通过色彩与线条的自由组合传递出更加丰富和深层的感受。
二、反思与批判社会现象现代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感,更可以作为一种媒介,用于反思和批判社会现象。
艺术家可以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问题和不平等现象的关切,激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例如,一些现代艺术品表现出对环境污染、性别歧视、战争等问题的关注,从而唤起公众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现代艺术不仅延续了传统艺术的精髓,也在其中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元素与语言。
艺术家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当代生活的观察相结合,创造出风格独特的作品。
这样做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又在创新中赋予艺术新的内涵。
例如,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部分艺术家开始尝试着将传统元素与当代题材相结合,产生出独具魅力的作品。
四、艺术的价值观启发现代艺术作品往往表达着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世界观,这种内省和思考激励着观众在审美体验中产生共鸣,并对自身的人生和价值观进行思考。
通过艺术作品,观众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世界,去思考自己的位置和意义,进而发展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艺术的价值观启发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总结起来,现代艺术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反思与批判社会现象激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在创新中赋予艺术新的内涵,同时通过艺术的价值观启发帮助观众发展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中国当代艺术观照
中国当代艺术观照当代,无可质疑的与时间有关,是当下正在进行的时态。
由此延伸出去,当代艺术应当是参与时代、关注时代、表现时代的艺术。
脱离时代语境的艺术和艺术形式,都不能称为当代艺术,就像库尔贝所说,“每个时代都必须有它自己的艺术家,他能表达那个时代,而且也能为未来复制那个时代。
”拿这个概念来印证当代艺术,谁能用新语言、新观念来抒发当代情怀,正视当代问题,反映当代现实,谁就有了当代艺术的属性。
沿着中国当代艺术一路走来,自“文革”后的“伤痕美术”开始,艺术家从轰轰烈烈的集体革命中醒来,开始关注人性和个人情感。
20世纪80年代,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门边窗外涌入的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使艺术家突然接触新鲜甚或有些怪异的外部世界,在一阵迷惘和震惊之后,就是如饥似渴地学习、领悟、吸收。
短短十年,中国艺术家几乎将印象派以后的西方艺术风格重演一遍,当年的“星星画展”就是十年学习演绎的总结。
80年代后期,在“文革”中成长的艺术家,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现实却让他们的激情和理想无所适从,缺乏自信,不敢自强,终于蜕变为玩世和厌世情结,“玩世现实主义”艺术与“痞子”文学同时流行。
这些艺术虽然在当时看上去是叛逆性的,不入主流的,但他们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心态,是个人情感诚恳的、不媚流俗的表现。
从这意义上判读,他们是当代艺术。
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了中国大地和中国大地上的艺术家,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改变了城市艺术家的价值观,参加国外展览,出没外交使馆展厅,成了艺术家成功的标志。
然而要进入这个圈子是要付出代价的,首先要披上反体制、反政治、反主流的外衣,有些类似于申请政治避难。
西方基金会以及少数画商的审美趋向和功利目的深重地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
进入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至少是一部分当代艺术成为某种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只与一小部分中国人有关、与资本相关、与国际市场有关,而与当代中国、现实社会并无真正的联系,它们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么?强调当代艺术的时间性,我只是想提醒自己不是所有活着的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当代艺术。
艺术与价值观
艺术与价值观艺术与价值观,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话题,实则关系密不可分。
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形式,而一个人的价值观则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汇总。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往往是其价值观的一种呈现,而观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也与其个人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艺术是创作者表达自我的重要手段。
艺术家会将自己的情感、经历、思考以及产生的深刻感受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备了创作者的个人色彩和风格。
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代表了他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对价值观的认知等方面的体现。
因此,艺术作品通常都承载着一种特定的价值观。
比如,莫奈的印象派画作中强烈的自然情感和对于光影的追求,以及毕加索的立体派作品中对于现代科技的反思,都是艺术家对于世界的某种认知和个人价值观的表达。
另外,艺术作品也受到收藏、展览、传播等方面的影响,这些环节中的人们的不同价值观也会影响作品的创作、展示方式以及被接受程度。
比如,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强调“以诗言志,以画显神”,而现代艺术作品通常更加多元化,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多种思潮和文化背景。
因此,艺术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没有单一的答案,不同的地区、文化、历史时期以及个人背景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品味和审美评价标准。
而这些艺术品味和评价标准则主要来源于每个人的个人价值观。
观赏者作为艺术作品的受众,对作品的理解、欣赏也与其价值观有关。
艺术作品通常是多层次的,透过创作者所表达的意图或情感,观赏者可以从中收获关于自己生命的启示,这也就与每个人的个人价值观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比如,对一个人而言,看一幅画时,他所关注的可能并非绘画技巧的高低,而是画作所表现的主题或意味是否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符合,是否产生了与自己生命境遇相关的共鸣。
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他对艺术作品的赏析方式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因此,艺术作品的相关价值观应当被尊重,每个人都应该有发表个人看法的自由。
同时,在当代社会中,艺术与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议题也更加重要。
由于社会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不同的人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会面临对立的矛盾。
浅谈当代艺术民族精神
浅谈当代艺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全世界唯一有着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历史的民族。
它是所有中国人的智慧和结晶。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东方艺术系统,形成了属于这个系统的独立的思维方式、观照态度和表现体系。
中华民族的艺术也正因为它的这种独特的不可取代的特征,而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屹然矗立。
然而,随着近世中国因落后而挨打,被打得垂头丧气的中国人近乎丧失了一切底气,他们开始自我怀疑、否定乃至嘲弄让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存在了五千年的几乎一切文明的基础,而又信奉和崇拜那些打败过我们的西方文明的几乎一切,此之谓“全盘西化”,此之谓“向世界接轨”,此之谓“全人类标准”……学习西方无疑是正确的,但不能盲从,一味追求利益,“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我们不对西方文化排斥,凡是对于我们艺术发展有益的方面,我们都要学习。
中华文明从古就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当然都该学习与借鉴,二千余年而至今的源自西土的佛教文化就是一例。
但这种学习决不能以否定自我的存在,否定民族的价值为代价,相反的,丧失了自我,也丧失了学习外来文化的立场、选择的标准,借鉴的目的。
这当然也就意味着,丧失了民族的立场,也就丧失了正确地学习与借鉴外来文化的可能。
今天无数盲目崇洋媚外之徒也正错在这里。
中国当代艺术一些艺术家为追逐高额利益,不惜以牺牲民族精神来换取在艺坛的有力地位,这是为我国当代艺术的悲哀。
当然,对民族大旗的高张,也决不意味着闭关自锁,故步自封,决不意味着非得“狭隘”。
我们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是我国的艺术更具有自身的特点。
传统决非一个过去时,它是一个进行时态的概念。
因此,我们要继承古代的传统,也要让传统在今天继续生长,发扬光大。
死守传统者为吃光祖业的不孝子孙,真正的继承者为那些立足传统感受当代再创民族传统当代辉煌的开拓者。
这自然也就是高张民族艺术大旗的立场之所在。
既要继承传统之精髓,又要有当代创造之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一个既然提出就必须讨论清楚的问题高岭2009年7月6日—8月9日我在去年底《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要喜爱当代艺术——也谈建构当代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观问题》[①]一文中,首次对近一年来国内艺术界一些学者在访谈或著述中每每提及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价值观和内容上的特征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担忧。
为此,我在该文中专门用一定的篇幅探讨了“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名词概念和一种艺术实践,在中国最近二十年来生成和发展的实际情境,指出描述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观和内容特征,不能不首先考虑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事实和语境,任何艺术批评不能脱离艺术实践的历史语境,任何价值观的梳理不能不面对既有的事实实践。
在最近完成的为2009年第四届成都双年展图录撰写的《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多元化叙事方式》论文中[②],我又具体从话语叙事方式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当代艺术中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和抽象观念风格的形式主义叙事手法,都是艺术家主体在意识和观念的层面上建构自己与现实生存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努力。
我特别在论文的结尾部分强调:“对艺术叙事方式和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与这种工作在中国具体社会背景下被理解和被使用的方式是存在着重要区别的,因为一旦我们从包括艺术叙事在内的艺术象征形式进入到它的社会运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面临它在中国社会背景下被用于建立特定价值观和规范化的社会共识的复杂性。
”[③]现在,我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观问题在进入社会运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实和理论困惑与争议,做进一步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以期比较全面和准确地描述出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的全貌,从而表明任何学术命题的提出决非主观愿望和情绪所能左右,必须首先明确该命题的逻辑自恰性。
价值观问题提出的背景分析正像上面提到的,价值观问题只有在艺术作为一种象征形式被带入到社会运用领域里的时候,才会显露出来。
换句话说,价值观问题只有在对同一社会内部的不同艺术象征形式之间或者不同社会的艺术象征形式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的时候,才会突现出来。
单一的艺术象征形式,即单一的艺术作品的视觉符号,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尚未上升到思想观念和原则规范的层面。
因此,价值观总是在具体社会这样的背景和语境的运用中形成的。
那么,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问题是如何被带入到中国的社会背景中的呢?一.现实背景分析这首先与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的最大经济体有关。
最近据预测,中国的经济今年年底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也就是说,中国最近30年经济的发展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所以对文化上国际形象的诉求就顺理成章地提了出来。
可是何种艺术的象征形式能够体现出这种文化上国际形象的诉求呢?我们今天用何种文化的形象来与这世界上其它民族、其它国家进行分享,或者进行沟通,或者争夺一席之地呢?再具体点讲,什么是可以和西方沟通的艺术媒介及艺术语言形态呢?是那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传统的民间文化吗?多年来艺术交流的经历已经向我们证明,至少到今天为止,我们传统的水墨、传统的书法,传统的篆刻等等,不能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形态,无法作为一个公分母来被人分享。
而油画、雕塑、摄影,包括一些新近的艺术媒介,从媒介角度来讲是可以和西方进行交流,因为它们正是今天世界范围内当代艺术普遍使用的艺术媒介与语言形态。
我们今天知道要用英文来和西方人交流,因为英文随着工业文明和现代社会的兴起,成为世界最主要的交流语言。
我们不可能简单地认为持何种语言的事实中存在着霸权问题,存在着话语权的问题。
语言本身是用来交流思想,是用来分享思想成果的,世界上的人们为什么在现阶段普遍使用这种语言而不使用那种语言,是因为语言背后所体现的一系列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我们使用这些从西方传来的艺术媒介,并且借鉴其艺术语言形态,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照搬、照抄,也不意味着这些艺术媒介和语言形态本身是僵死和静止不变的。
实际上正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在向西方学习、借鉴、引资以促进和转化自己的研究开发一样,我们的文化艺术也一直在和西方碰撞、交流。
碰撞交流的结果自然是要寻求自身的一种形象。
所有中国艺术工作者都希望通过学习、借鉴和交流,寻找到再造中国当代艺术新形象的有效路径,希望中国自己的艺术能够经过当代文化的转换,形成一种当代艺术形态,能够立于世界当代文化之林。
如果我们把眼光回溯得更远一些,就会看到,这种想树立自我形象的文化诉求,从古到今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因为早在古代,我们的文化就始终处在与异域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吸收的过程中。
佛教不是中国原产的宗教,佛教从东汉开始传到中国来,一直到唐代中期,经过了几个世纪,才融会为一种中国自己的宗教,其造像艺术的语言形态,才形成了丰腴圆润、优雅怡然的中国艺术形象。
在此之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其造像风格很大程度上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异域民族的文化色彩。
如果说对佛教的吸收和再造,是两千年前在一个共同东方的语境里进行的,历时六个世纪,那么,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的东西方跨越万里空间的碰撞和交流,何时能够出现一种新的符合中国自身的艺术象征形式呢?我们当然不会再需要六个世纪的漫长时间,因为今天世界的交流途径和速度远非一两千年前可比。
因此,我可以理解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作为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概念,被一些人提出来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焦急迫切心情,甚至包括塑造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形象的策略需要[④],因为我们每一个中国艺术工作者,都生活在这样的现实社会环境之中,这样的思考实际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和进行着,因此提出这样的问题有着非常现实的土壤。
可问题首先在于,这个价值观究竟在哪里?它以何种形式被呈现出来,它是否适用于所有今天同时代的艺术,而不是有所具体所指?面对一个无限放大的“当代艺术”,这个价值观是否还具有具体鲜活的内涵?[⑤]在无边的“当代艺术”面前,这个价值观还能否被具体地描述出来?二.学术背景分析其实,价值观问题,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形象问题,并不是第一次被提出来的。
从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发展历史看,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和艺术界就开始出现了关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讨论,当时的讨论,早已大量涉及到身份认同的问题,价值认同的问题,以及中国艺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自己的形象,等等。
身份认同的背后就是价值归属的问题。
所以说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的问题,在十几年前,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讨论中间就已经包含了很多理论上的思考和争论。
[⑥]当然,当时讨论“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在艺术界的主要缘起是因为中国艺术家开始受邀参加各种国际性的重要艺术展览活动,而从更加广泛的社会整体层面来看,其主要缘起是媒介的全球化现象的出现,即网络宽带等信息化技术发展带来的传播,以及由此形成的西方当代大众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渗透。
如果说,十几年前开始的讨论,起初还透露着各方面人士的担忧和焦虑的话,那么,今天这样的话题重又提起,就不再简单地是围绕着要不要参加国际展览活动,或者更大范围讲不再是围绕着传播媒介的合法性和技术性层面纠缠不清了。
我们大家现在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出国参加展览,我们也都在使用并享受着这些媒介技术,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学生开始使用新出现的各种媒介和技术进行艺术创作。
面对这些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究竟是什么又勾起了我们这样的话题呢?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打造”出一种可以辨识的艺术象征形式或者说国际形象呢?这种形象能够被有组织地设计出来吗?如果能够被设计出来,它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呈现呢?当艺术媒介、语言、风格和形态不再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优劣高下和相互交流的屏障的时候,决定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性和异质性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看到,在今天的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看来,我们缺少的是“文化软实力”,也就是超越科学技术甚至超越文化媒介形态层面的文化软实力,即文化艺术内在的精神、内核上的品质。
而从文化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术语表述出来,就是我们没有自己的符合当代艺术实践的“方法论”。
而个别学者更是将这种缺乏提升为尚待证明的“价值观”的高度,并且拿出的“灵魂”论来比喻。
[⑦]正像十几年前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争论那样,今天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问题被一些学者多次触及甚至被个别学者反复提出,从问题提出的逻辑方式看,其实依然存在着一种危险,即把非中国的当代文化艺术以及非中国的个人或组织机构,所发生的支持、展览、购买和拍卖中国当代艺术的行为和活动,对象化、异己化甚至妖魔化。
在这些学者的潜意识中,非中国的当代文化现象、个人或者机构组织,作为中国的“他者”,有其强势的“国际形象”、“方法论”、“价值观”和“灵魂”,正是这些后者决定了非中国的当代文化在今天世界上的主导地位。
因此,今天中国的当代文化艺术若想超越非中国的其他当代文化,或者要与其他文化平起平坐,就必须自主地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方法论,也就是说,要有自己的“灵魂”。
我们可以看到,十几年前国内学术界强调弱势文化的多元性和边缘性,以此对西方中心文化构成一种批判性和解构性,拒绝文化一体化,即西方化,或者更准确叫美国化。
那么,今天这一系列学术内部理论思路的出台,更希望以此来“颠覆”[⑧]非中国的“他者”文化的理论支撑,从而在学术的内部核心部分找到超越于西方的软实力。
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不仅在文化的地理地缘、经济地缘和政治地缘上,我们的一些学者过去十几年来习惯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即便是在文化内部的理论建设和价值取向上,他们也总是愿意预设出一个尚待证明的自主主体以及一个不证自明的客体“他者”。
也就是说,西方学术界现代以来所反对和反复警醒的二元思维模式,在东方的中国却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来,尽管后者在学术渊源上清楚地认同对二元模式的抵制。
也正是中国学术界在思维模式上的这种反复无常和随机性,容易在进入社会运用时浸染上浓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所以像“价值观”这样根本性的课题,就必须格外谨慎和尽量清楚明白地界定和讨论,否则,只能是个别学者进行所谓漫无边际的随意性批评的托词,并无实质性意义。
价值观与世界观和人生观现在,如果我们还想推进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上述一系列理论思路和表白的话,就不能回避认识和解释究竟什么是“价值观”这个概念了。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对什么是最重要、最贵重、最值得人们追求的一种观点和评价标准。
价值观中的价值,并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是指人们所认为的最重要、最贵重、最值得人们去追求和珍视的东西,它既可以是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人们常用“贵”来表示“价值”这一概念。
“贵义”,就是把“义”看做最有价值;“贵生”,就是把生命看做最有价值;“贵利”,就是把利益看做最有价值。
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