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知识2

合集下载

工程水文学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工程水文学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2. 水文分析法: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分析(略)
三、下渗率、下渗能力、下渗曲线、下渗公式
1、下渗率: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土壤中的 水量(mm/min,mm/h)。
2、下渗能力: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EM)。 3、下渗曲线、霍顿(Horton)下渗公式:
ftf0fcetfc
f 0 : 起始下渗率 f c : 稳定下渗率 : 系数
每日8时至次日8时降 水量为当日降水量。
2.自计式雨量计
虹吸式 翻斗式 称重式
(1)虹吸式 分辨率:0.1mm 降雨强度适用范围: 0.01~4.0mm/min。
Tipping bucket gauge: funneling the collected rain to a small bucket that tilts and empties each time it fills
4.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比值,
L/(s·km2),洪峰流量模数,多年平均流量模数。
M Q F
5.径流系数(α ):径流深与流域平均降雨量的比,
α <1。
R
P
作业: 1、2:2-2、2-3。 3、某流域面积1000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1400mm,多年平均流量20m3/s,问该流域多年
2、小循环:
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后,以降水 的形式落到海洋里,或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又降 落到陆地上,又称为内循环。
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原理: 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任一区域、任一时段进入 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额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量。 水量平衡方程:
I、O——给定时段内输入、输出该地区的总水量 △S——时段内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可正可负。

第二章水文基础知识

第二章水文基础知识

W Q•T
y Q •T •103 Q •T (mm)
F •106
1000F
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上的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M=1000Q/F
径流系数(α):某时段降雨量x所形成径流深y的比例数
α =y/x
因为降雨总是会有损失,所以一般α只能小于1。
3/3
(三)流域平均降雨量的计算
流域内各站降雨量是不同的,分析流域 降雨与径流关系时,需要由降雨量计算流域 平均面雨量,根据流域内雨量资料,常用以 下方法:
1. 算术平均法
式中
——某一指定时段的流域平均雨量,mm; ——流域内的雨量站数; ——流域内第站指定时段的雨量,mm。
2. 泰森多边形法
f4 f3
2. 降水的分类 按空气抬升形成动力冷却的原因可以把降水分
为4种类型:
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
降水
对流雨 地形雨 气旋雨
迎风面雨多,背风面雨少
温带气旋雨
气旋前方:暖锋云系及连续性降雨 气旋后方: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雨 气旋中部:暖气团,层云或毛毛雨
热带气旋雨 水汽充足,运动强烈,易带来狂风暴雨
锋面雨
冷锋雨 暖锋雨
水面蒸发常用蒸发器进行观测。换算关 系为:
式中
——天然水面蒸发量,mm; ——蒸发器实测蒸发量,mm; ——蒸发器折算系数。
(二) 土壤蒸发 土壤蒸发比水面蒸发要复杂得多。湿润
的土壤,其蒸发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三)植物散发 土壤中的水分经植物根系吸收后,输送
至叶面,再从叶面散发到大气中,称为植物 散发。
(四) 流域总蒸发
流域总蒸发是流域内所有的水面、土壤以及植 被蒸发与散发的总和。目前采用的方法是从全流 域综合角度出发,用水量平衡原理来推算流域总 蒸发量。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3、降水强度: 简称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 根据雨强进行分级,常用分级标准:如12小时降水量来分级,0.2-5(小
雨)、5-15(中雨)、15-30(大雨)、 30-70(暴雨)、70-140(大暴 雨)、 >140(特大暴雨)。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2.热带气旋雨: 热带气旋,根据最大风速的大小分为:热带低压(风 力6~7级)、热带风暴(8~9级)、强热带风暴 (10~11级)、台风(12级以上)。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 台风的低空结构如图,外围大风区,半径约 200~300km,风速向中心急增;涡旋风雨区, 半径约100km,上升气流强烈,狂风暴雨;台 风眼区,半径约5~30km,为下沉气流,晴空 风小。台风雨随其路径呈带状分布,雨量大, 强度高,常常带来洪水灾害。
• 即地面暖湿空气 -→ 抬升冷却 -→ 凝结为大 量的云滴 -→ 降落成雨。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二、降水的分类
• 按空气抬升形成动力冷却的原因分为4类: • (一)对流雨 • (二)地形雨 • (三)锋面雨 • (四)气旋雨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一)对流雨
• 地面局部受热,下层湿度比较大的空气 膨胀上升,与上层空气形成对流,动力 冷却致雨。这种降雨多发生在夏季酷热 的午后,降雨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 常常形成小流域的暴雨洪水。
• 应用:从图上可以查知各地的降水量,以及降水的 面积,但无法判断出降水强度的变化过程与降水历 时。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4、降水特性综合曲线
• 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强度-历时曲线 • 绘制方法:根据一场降水的记录,统计其不同历时

2、水文循环2

2、水文循环2

水的表面张力 水的表面张力特别大,其他液体,除水银外,在 常温下表面张力都是比较小的。
水对一般固体(石蜡除外)的附着力大于内聚力,
故水能够很容易地湿润固体。
水的压缩率 水的压缩率很小,其体积压缩系数为4.7×10-5/1个 大气压
水几乎是不可压缩的
水文循环过程
自然界的水在太阳能和大气运动的驱动下,不断地从水面(江、河、湖、海 等)、陆面(土壤、岩石等)和植物的茎叶面,通过蒸发或散发,以水汽的形式 进入大气圈。 在适当的条件下,大气圈中的水汽可以凝结成水滴,小水滴合并成为大水滴,
当凝结的水滴大到能克服空气阻力时,就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
式降落到地球表面。 到达地球表面的降水,一部分在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的作用下,通过地面 渗入地下;一部分则形成地面径流,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江、河、湖泊,再汇 入海洋;还有一部分通过蒸发和散发重新逸散到大气圈。 渗入地下的那部分水,或者成为土壤水,再经由蒸发和散发逸散到大气圈, 或者以地下水形式排入江、河、湖泊,再汇入海洋。
水文循环的作用和意义
自然界水文循环的存在,不仅是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可再生的根 本原因,而且是地球上生命生生不息,能千秋万代延续下去的 重要原因之一。 由太阳能驱动的水文循环导致了地球上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 分布不均匀,这不仅是地球上有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区别, 而且是有多水季节和少水季节、多水年和少水年区别,甚至是 地球上发生洪、涝、旱灾害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地球上具有 千姿百态自然景观的重要条件之一。 水文循环是自然界众多物质循环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水是良 好的溶剂,水流具有携带物质的能力,自然界有许多物质,如 泥沙、有机质和无机质均会以水作为载体,参与各种物质循环。
学科称为全球尺度水文学或大尺度水文学

2第二章水文现象及其过程的物理基础

2第二章水文现象及其过程的物理基础

第三节 水文平衡(重点) 一 水量平衡
1.通用的水量平衡方程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水量平衡原理的概念就是对于 任一区域在给定的时段内,各种输入量与区域内储 水量的变化之和。
I O (W2 W1) O W
I——在给定时段内输入区域的各种水量之和; O——在给定时段内输出区域的各种水量之和; W1 、W2——区域内时段始、末的储水量。
又称下渗容量。指在充分供水条件下 的下渗率。 累积下渗量F
dF/dt=f
第五节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一 下渗与降雨强度的关系 定义: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单点均质土壤 的下渗规律,反映土壤的最大下渗率过程, 称下渗能力曲线。
f0:初始下渗率 fc:稳定下渗

供水充足的时候: 降雨强度>=下渗 能力
第四节 降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降雨 三个要素:降水量、历时和强度 降雨强度分类
2、下渗的定义 下渗:降雨渗入土壤和地下水的运动过程。 3、下渗过程
降水的入渗过程
降雨
粘膜水
毛细水
重力水 地下水
4.下渗率和下渗能力 下渗率f
又称下渗强度。指单位面积上、单位 时间内渗入土壤中的水量。 下渗能力fp
第二章 水文现象及其过程的物 理基础
第一节 水的物理性质
➢ 水的密度 ➢ 水的热容量与传热性 ➢ 水的三态转化(气态、液态、固态) ➢ 水的表面张力 ➢ 水的运动特征及其它特性
第二节 水文学现象的基本规律以 及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一) 水文现象变化的基本规律
1 1、成因规律(确定性规律):
确定的成因和水文现象形成的内在因果关系,确定 的成因和条件将件将对应于确定的结果。
二、 河川径流
1.径流的表示方法(前面已提及):

水文学重点知识2

水文学重点知识2

水文学重点知识2径流的表示方法1.流量Q,m3/s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2.径流总量W,m3 T时段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

W=QT3.径流深度R,mm 指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

R=W/F=QT/F4.径流模数M,L/s·km2 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F的比值;流域内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产生的径流量。

M=Q/F5.径流系数α,无单位比值某一时段的径流深及与相应的降水量之比值。

α=R/P 河川径流是怎样形成的?1 降雨时形成径流的前提条件2 流域蓄渗过程降雨初期,大部分降水并不立即产生径流,而消耗于植被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

在降雨过程中,当降雨强度小于下渗能力时,雨水将全部深入土壤中;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能力时,超出下渗强度的降雨,形成地面积水,蓄积于地面洼地,称为填洼。

随着降雨继续进行,满足填洼后的水开始产生地面径流。

流域上继续不断降雨,渗入土壤的水使包气带含水量不断增加,土层中的水达到饱和后,在一定条件下,部分水沿坡地土层侧向流动,形成壤中径流;下渗水流达到地下水面后,以地下水的形式沿坡地土层汇入河槽,形成地下径流。

因此,流域上的降水,经过蓄渗过程产生了地面径流,壤中径流和地下径流。

3 坡地汇流过程超渗雨水在坡面上呈片流,细沟流运动的现象,成坡面漫流。

满足填洼后的降水开始产生大量的地面径流,它沿坡面流动进入正式的漫流阶段。

坡面漫流在蓄渗容易得到满足的地方先进行,然后其范围不断扩大,地面径流经过坡面漫流而注入河网。

壤中流及地下径流在有空介质中运动。

4河网汇流过程各种径流成分经过坡地汇流注入河网后,沿河网向下游干流出口断面汇集的过程,即河网汇流过程,这一过程自坡地汇流注入河网开始,直至将最后汇入河网的降水输送到出口断面为止。

经过河岸调节和河槽调节过程,使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变缓,汇流历时延长,降低出口断面一下发生洪水的可能性。

径流形成过程实质上是水在流域的再分配与运行过程。

第三节 中国的水文灾害 (2)

第三节 中国的水文灾害 (2)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工业大量开采黄河优质水洗砂
黄河下游河道及海岸线变化和黄河三角洲图
曹妃甸
大连
环渤海经济圈
黄骅港 烟台
东营市
桃花峪
网上有人建议黄河向南改道黄河由三江角洲苏射阳入 海,请射阳评市价该建议(分组讨论)
支持者:
反对者: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决口泛滥,形成黄泛区。 哪儿?
易徙:下游地势低平,决口后很难堵住缺口回归故道, 决堤泛滥后一段时间,黄河会自己找到低洼处形成新的 入海通道。
3、建国以来,黄河下游河道未在出现摆动,说明其主要原因。
我们还需要担心 黄河泛滥吗?
黄河济南段堤坝
那怎么解决? 黄河百害唯利一套
水减少:人口青增铜加峡,水利用枢水纽增多,下游流量减少。 沙减少:中上游生态改善,水土流失减弱,河道清淤。 水利工程: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黄河中上游水库调 控,下游堤坝坚固。
黄 河
刘家峡水库清浊分界线
黄河壶口瀑布桃花汛
桃花峪
黄河下游河道及海岸线变化和黄河三角洲图
曹妃甸
大连
环渤海经济圈
黄骅港 烟台
东营市
黄河故道主要分布在山东丘陵的北侧(密)和南侧 入海口附近海岸线向东(东北)逐年(向海洋)推进。
射阳市
黄河角洲
1、描述图中黄河故道的 分布特点和入海口附近海 岸线的变化特点(3分)。
黄河下游河道及海岸线变化和黄河三角洲图
曹妃甸
大连
环渤海经济圈
黄骅港 烟台
东营市
桃花峪
射阳市
黄河三角洲
2、简析黄河下游“易淤、易决、易徙”特点的成因。
2、分析黄河下游“易淤、易决、易徙”特点的成因。
易淤:从黄土高原侵蚀并搬运的大量泥沙,进入地势平坦 的华北平原后, 水流变缓,泥沙堆积在河床。

水文学原理第二章河流与流域

水文学原理第二章河流与流域
洪水位
枯水位 滩地
滩地
主槽
3.河流纵比降
2.1.2
任意河段两端(水面或河底)的高差称为落差
单位河长的落差称为河段纵比降,简称比降,
河 流
用小数或千分数‰表示。 水面比降随水位的变化而变化,河底比降则 较稳定,通常河流的比降指的是河底纵比降。




2.1.2
河底纵比降可在河流纵断面图上 读取河底高程及河段长度数值后按 下式计算:
2.4
影 响 径 流 的 主 要 因 素
4.流域形状和面积
流域的长度决定了地面径流汇流的时间,狭长地 形较之宽短地形的汇流时间长,汇流过程平缓。大流 域的径流变化较之小流域的要平缓得多,这是因为大 流域面积较大,各种影响因素有更多机会能相互平衡、 相互作用,从而增大了它的径流调节能力,而使径流 变化趋于相对稳定。

J (h0 h1)l1 (h1 h2 )l2 (hn1 hn )ln 2h0L

L2
(2-1)

式中: J —— 河流的比降,

h0 ,, hn —— 自上游到下游沿 程各点
特 征
河底高程, l1,,ln —— 相邻两点间的距
L —— 全河流的长度。
离,
2.1.3
地面分水线
地下分水线 地下分水线
地面分水线
A
A
B 不透水层
透水层
B
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面投影面积,记为 F ,
以 Km2 计。分水线是相邻两流域的边界线,又叫 分水岭。
勾绘方法如下图所示。图中虚线即为分水线, 分水线与出口断面包围的闭合区域即为控制断面 以上的流域。
2.4
影 响 径 流 的 主 要 因 素

水文学2

水文学2

名词解释:1,水文:泛指自然界中水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水资源:广义上是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即对人类活动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均可称为水资源,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

3,水文学:是研究水存在于地球上大气层中和地球表面,以及地壳内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内在联系的学科。

4,水(分)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状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6,水循环周期:水体在参与水文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T=W/△w。

5,水量平衡原理:任意时段内,任何地区收入/输入的水量和支出/输出的水量之差,一定等于该时段内该区域储水量的变化。

6,河流:是一种天然水道,指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路地表面的线形凹地流动,并汇于各级河槽上的水流。

7,河槽:被水流占据的沟谷底部。

8,干流:直接流入海洋或内陆湖泊的河流。

9,水系:河流的干流及全部支流构成脉络想通的系统。

11,内河流: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中的河流。

12,河流的比降(河道坡度):河流纵比降(河流落差与相应河段长度之比,即单位河床的落差)、河流横比降(河流表面横向的水面倾斜)13,洪水位:汛期内河流超过滩地或筑巢的地面时急剧上升的水位。

14,分水线:当地形向两侧倾斜,使雨水分别汇集到两条河流中去,这一起着分水作用的脊线称为分水线。

15,流域: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区域,即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

16,闭合流域:地面、地下水的分水线重合的流域。

17,流域面积:地表分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环绕的范围km。

18,流域长度:河源到河口几何中心的长度,即从河口起通过横断该流域的若干割线的中点而达流域最远点的连线长度km。

19,流域平均宽度:流域面积与流域长度的比值。

20,流域形状系数/流域完整系数:是流域分水线的实际长度与流域同圆面积的周长之比。

水文学第2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水文学第2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三、水循环国内研究进展 1 水循环要素研究进展 降水研究进展:①在暴雨时空分布统计特征研究方面出现一些有价值 的新成果,如“中国降水与暴雨季节变化”(王家祁等,1997);② 关于致洪暴雨中期预报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一定 成效(章淹等,1996)。 径流研究进展:在流域产流的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中,由于水向土壤 中入渗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唐海行等,1995),推动了超渗产流机 制和模型的研究。在汇流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将 水力学方法和水文学方法相结合的河道汇流研究取得显著进展(谭维 炎等,1996);②数值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应用于流域汇流研究, 并取得一定成果。 蒸发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作物蒸腾和土壤与潜水蒸发的研究取得了 较大进展,提出了一些植物蒸腾计算新公式(谢贤群等,1997)和土 壤蒸发计算新公式(罗毅等,1997)。
若以海洋为研究水量平衡对象,某时段△t内的水量平衡方程可 写成:
2.陆地水量平衡方程式
陆地上水循环可区分为外流区水循环系统及内流区水循环系统,其水量平衡 方程存在两种形式:
(1)外流区任意时段的水量平衡方程为: P外-E外-R地表-R地下=△s外 对于多年平均而言Δs外→0,并以R=R地表 + R地下,则有 P0 = E0 + R0 式中;P外、E外、R地表、R地下、△S外分别为外流区任意时段内降水 量、蒸发量、入海的地表与地下径流量。P0、E0、R0、分别为外流 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及径流量。 (2)内流区基本上呈闭合状态,没有水量入海。水量平衡方程为: P内 = E内
5
四、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水循环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大循环和最 活跃的自然现象,具有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功能 和社会影响作用,是水文学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 1 .水循环具有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功

水文学第2讲

水文学第2讲

I Q S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
(P R表 R地下 ) (E R 表 R 地下 q) S
' '
三、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1.海洋水量平衡方程式
P海 R E海 S海
P海 R E海 0
2. 陆地水量平衡 1)外流区水量平衡
P外 E外 R地表 R地下 S外
第七节
径流
一、径流的涵义及其表示方法
1.径流的涵义与径流组成 径流: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 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径流形成过程:由降水到达地面时起,到水流流经 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 径流组成: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及壤中流
2.径流的表示方法
1)流量Q: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 2)径流总量W:T时段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 3)径流深度R: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 水层深度 4)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比 5)径流系数:某一时段的径流深度R与相应的降水深度P之 比值
1.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 1)渗润阶段:降水初期,若土壤干燥,下渗水主 要受分子力作用,被土粒所吸附形成吸湿水,进而形成
薄膜水,当土壤含水量达到岩土最大分子持水量时,开
始向下一阶段过渡
1.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
1)渗润阶段:
2)渗漏阶段:随着土壤含水率的不断增大,分子 作用力渐由毛管力和重力作用取代,水在岩土孔隙中作 不稳流动,并逐渐充填土壤孔隙,直到基本达到饱和为 止,下渗过程向第三阶段过渡 3)渗透阶段:在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达到饱和状态 时,水分主要受重力作用呈稳定流动。
我国上空水汽的收支特点: 1)年输入大于输出 (折合径流深279.4毫米) 并与入海径流量接近 2)从南部和西部边境进入从东界输出

水文学第二章第七节径流

水文学第二章第七节径流
径流形成过程示意图
产流与汇流
❖ 在径流形成中通常将流域蓄渗过程,到形成地面汇流及早期 的表层流过程,称为产流过程,
❖ 坡地汇流与河网汇流合称为流域汇流过程或汇流过程。
流域蓄渗过程 地面汇流
流域产流过程
径流形 成过程
坡地汇流过程 壤中汇流 地下水汇流
流域汇流过程
河网汇流过程
Rs
上述三个阶段是指长时间连续降水 下发生的典型模式。实际上由于每次 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各流域 自然条件也不一样,所以,无论是不 同流域,或是同一流域在不同降水过 程中的径流形成,都可能有不同程度 的差别。
四、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
气象气候因素 降水 蒸发
人类活动 农业措施 林牧业措施 水利措施
下垫面因素 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土壤和地质
植被和湖沼
流域形状 和面积
降水对径流的影响
P 降雨量 S 土壤蓄存量 rs 地面产流量 qs 地面流量 Q 出口断面流量 In 截留量 fg 补给地下水量 rss 壤中产流量 qss 壤中流量 Sd 填洼量 fd 深层下渗量 rg 地下产流量 qg 地下水流量
4.径流模数M
▪ 计算公式为:M Q (单位:L/s·km2) 1000F
▪ M反映一个流域的产水能力。
世界大河径流模数比较 河流名称 尼罗河 长江 亚马逊河 径流模数 0.79 17.6 17
刚果河 10.6
5.径流系数ɑ ▪ 计算公式为: R
P
▪ 对于闭合流域:α<1
▪ 问题:径流系数为1的含义?
[思考题] ❖ 1.对于闭合流域来说,为什么径流系数必然小于1? ❖2.径流的度量方法有:( )
A 流量 B 径流量 C 径流深 D 径流系数 ❖ 3.径流形成过程中包括那些子过程,各有何特点? ❖ 4.河川径流是由流域降雨形成的,为什么久晴不雨

水文学-2统计方法

水文学-2统计方法

一般将这种对应关系称作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规 律,简称为分布律。可以用以下的分布图形表示:
P
X
x1 x2 x3 x4 … … xn
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图
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
由于它的所有可能取值有无限个,水文学上 习惯研究随机变量的取值等于或大于某个值的概 率,表示为:
P( X x)
它是 x 的函数,称作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函数 (Distribution function),记作F(x),即
取标准变量(离均系数) ( x x ) , 即 xCV x x(1 CV ) 代入上式,, , a0 以相应的
x , CV 和 C S 关系式表示,简化后得:
P ( P )
( x x ) 中,制成 C s ~ P ~ P 对应关系表: xCV
F(x) = P(X x)
表示随机变量X大于或等于值x的概率,其几 何曲线称作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曲线(水文学上 通常称累计频率曲线,简称频率曲线)。
年降雨量(mm)
900 500
F ( x ) P( X x )
P(X x) 0 0.2 0.4 0.6 0.8 1.0
某站年雨量概率分布曲线 由图中可知,X=900,相应的P(Xx)=0.15,说明大 于等于 900mm 降雨的可能性为 15% ;同理,大于等于 500 mm 降雨的可能性为60%
2)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的取某一可能值的机会有的大有的小, 即随机变量取值都有一定的概率与之相对应,可表 示为: P ( X x1 ) P1
P ( X x 2 ) P2 P ( X x n ) Pn
上式中P1, P2, … Pn 表示随机变量X 取值x1, x2, … xn 所对应的概率。

2第二章_河川水文基础知识

2第二章_河川水文基础知识


1.答:(1)搜集指定断面以上河流所在地区的地形图;(2) 在地形图上画出地面集水区的分水线;(3)用求积仪量出 地面分水线包围的面积,即流域面积。

2.答:闭合流域:(1)流域在非岩溶地区,没有暗河、天坑; (2)径流系数小于1;(3)出口断面能下切至岩层。
3.答:(1)毁林开荒使山区的植被受到破坏,暴雨时将会造 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下游河道淤塞,排水不畅;(2)裸 露的坡地,下渗差,暴雨时产生地面径流大,汇流速度快, 将使洪峰大大增高。 4.答: 围垦湖泊,主要使湖泊的蓄洪容积大大减小;同时, 被围垦的土地,还要大量排渍,使河流洪水显著加剧。
Q T y 10 6 F 10 1000 F
3
Q M 103 F
y a x
例:已知某流域F=100km2,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1200mm,多年平均年径流深=600mm。 试求:多年平均流量、多年平均年蒸发量、多 年平均年径流系数、多年平均年径流模数M。
Q
Q=0.6*100*1000*1000/(365*24*3600)=1.9m3/s Z= 1200-600=600 mm
a = 600/1200=0.5
M = 19 L/s.km2
1.已知某断面2000年年平均流量为2000m3/s,
该断面以上的积水面积为688421 km2,分别
计算年径流量、径流深、径流模数。
R 365 86400 2000 6.3072 10 m
10
10
3
R 6.3072 10 Y 91.62mm 1000 A 1000 688421
Q 2000 M 0.003 A 688421
(四)我国河流的水量补给

自4-2水文

自4-2水文
即 Q = f(H);纵坐标为水位,横坐标 为流量。可用水位资料推算流量
(四)河流泥沙
◆河流泥沙:指组成河床和随水流运动的 矿物、岩石固体颗粒。随水流运动的泥沙 又称固体径流。 ◆含沙量:河水中泥沙的含量。 单位为 kg/m3 。 ◆输沙率: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过水断 面的泥沙总量。单位为 kg/s 或 t/s 。 ◆输沙量: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一定过水 断面的泥沙总量。单位为 t 或 万t 。 ◆侵蚀模数:是指每 km2 流域面积上,每 年被侵蚀并汇入河流的泥沙重量。 单位为 t/(km2 ·a)
(四)特征径流
1、洪水: 指大量降水短时间内汇入河槽,形成特大的径 流,达到威胁沿岸地区安全的程度。洪水又称 为 “ 汛 ” 。洪水溢出河槽而造成洪灾。洪涝灾 害是全世界排位第一的自然灾害类型。 ◆洪水三要素 洪峰流量 Qm ,洪水总量 W 和洪水过程线。 ◆洪水波 指在天然河道中,洪水的流量和水位随时间而 成波状起伏的变化。当洪水波由上游向下游传 播时,波长不断加大,波高不断减少,这个过 程称为洪水波的展开。
④树枝状水系:干支流分布呈树枝状。如西江。
⑤格状水系:支流成90°角汇入干流。河流发育
受两组互相垂直的构造线控制。如闽江。
3、水系的发育
初 期——多湖泊分布,支流少而小; 伸长期——溯源侵蚀,干支流系统初步形成; 扩张期——溯源侵蚀、侧蚀强烈,水系密度最大; 合并期——河流劫夺(袭夺),长期侵蚀后转向
(二)岩石的水理性质
◆指岩石与水的贮容、运移等有关的性质。
1、容水性: 指岩土容纳水量的性能, 用容水度表示。 容水度是单位体积的岩土所能容纳的最大 水量。 2、持水性: 指在重力作用下, 岩土依靠分子力和毛管 力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用持水度表示。 持水度是岩土在重力水排出后所保持的水 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风况基础知识
一、风的形成及类型
地球南北两极与赤道之间存在的温差为驱动地球大气环流提供所需的能源。

在热能向动能转换产生大气运动的过程中,必定包含大气的水平及上下升降运动。

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是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气压差的存在。

受地球向下作用的引力场影响,使地面以上的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有一定的降低,这种重力和垂直气压梯度力之间的相互平衡称为静力平衡,它极大地限制了大气的垂直运动,因此,除特殊情况下,局部地区空气的垂直运动可以忽略不计。

主要是空气在水平力向上的气压差形成的水平运动,称为风,因此气压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及其变化就成为分析风速、风向及其变化必须掌握的资料,从而也是研究海浪的形成及其变化的基础。

包围在地球表而的大气是有重量的,气压就是大气作用于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的力.气压的单位是帕(Pa)。

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其递减率约为l0Pa/m。

大气压力主还与空气温度有关,平均海平面上,当温度为15℃时的气压是101325Pa,称为标准气压。

地球表面上的气压分布是不均匀的,气压场受温度、高度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在随时随地变化着。

在气压场中,用来表示各种气压形势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等高面上用等压线表示气压分布;另一种是在等压面上用等高线表示。

日常所用的地面天气图就是一种等高面图,它表示出海平面上气压分布的形势。

高空气压形势图就是用等高线表示等压面上高度分布的图,如常用的50 000Pa、70 000Pa、85 000Pa天气图等。

为分析地(海)面上的风,通常使用的是地面天气图。

所谓地面天气图就是由气象部门绘制的地(海)面上的各气象要素的实况分布图,它的资料主要来自陆上和岛屿上的气象台站以及海上船舶观测的资料。

一般每天四次将各台站北京时间02、08、14和20时的定时观测资料分别标在专用的地图上绘制而成,故地面天气形势图一般每天4张,特殊天气情况下则加密至每天8~12张。

海平面等压线图是地面天气图的内容之一。

在空白地图上把某时刻气压观测值(不同高度观测到的气压值均校正至平均海平面)相等的各个点联成线,称为等压线,它表明地(海)面上当时气压的分布。

二、我国近海风况的特点
由于气团发源地不同,全球各个地带的风况各异,我国近海风况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季风、寒潮大风和台风。

1.季风
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为主导因素,随着季节变化而引起高、低压中心和风带的移动,形成冬、夏两季盛行方向几乎相反的风,夏季由海向陆吹,冬季由陆向海吹,称为季风。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国家之,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盛行偏北风,6月以后盛行偏南风,4、5月和8、9月为季风转换季节。

冬季渤海和黄海多西、西北和北风,占60%;东海多北和东北风;南海多东北和东风,占88%左右。

夏季多为东南、南和西南风,渤海、黄海占50%左右;东海、南海占56%左右。

2.寒潮大风
中央气象台规定:冷空气入侵后,气温在24h内降低100C以上,且最低气温降至5 0C以下,称为寒潮,它是我国冬季主要的天气过程之一,一搬持续3~5天。

寒潮路径较稳定,它发源于极地,经西伯利亚,主要从偏西方向进入我国,风力可达8~9级,阵风10~11级。

寒潮大风在一些迎风的海岸,如山东莱洲湾易引起增水现象(风暴潮)工程设计中应特别注意。

3.台风
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它起源于赤道南北纬度50~200的海洋面上,以太平洋最多,
约占66%,尤以西太平洋更多,占36%以上。

中央气象台把热带气旋按中心最大风力
分为四级:中心风力8级以下称为热带低压;8~9级称为热带风暴;10~11级称为强热带风暴;12级及上称为台风。

台风直径约600~1000km,台风区内等压线分布近似圆形,中心气压呵降至90 000Pa以下,气压梯度一般为15~16Pa/km,地面最大风速可达50~60m/s,台风中心动速度约l0~50km/h。

台风多出现在7~10月。

台风路径很复杂,很难找到两个路径完全相同的台风,对我国沿海而言,归纳起来主要分为西行台风、
登陆台风和转向台风。

台风还有一个特征,即在台风中心有一个眼区,称为台风眼,在这里风势突然减小,甚至无风,云消雨散,气压则降至最低点。

台风眼直径大小不一,自10~40km不等。

由于有台风眼的存在,台风最大风速不出现在中心,而出现在离中心某一距离R为半径的圆周上。

三、测风资料整理
在收集到气象台站或者水文站的测风资料后,为供工程规划设计使用,需经统计整理后绘制成各种风况图,田其图形似花朵.又称风况玫瑰图。

所谓风况图是指用来表达风的时间段、风速、风向和出现频率四个量的分布情况图。

风况图一般按16个方位绘制。

四个量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而且一幅风况图内也常常不能表达出这四个量的全部情况,所以常按工程需要分别绘制各种形式的风况图,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1.风向频率玫瑰图
将收集到的多年测风资料(每日四次)分方向统计后,用百分数表示出各风向的出现频率,并以—定比例绘在极坐标上。

零级风(无风)可用一个以无风频率为半径,以极坐标原点为圆心的空心圆表示,或直接用数字标出。

可按需要绘制全年的、某一季度或某月的风向频率玫瑰图,以满足统计港口作业或工程施工天数的需要。

气象上季节的划分以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为在风向频率玫瑰图上同时反映出各级风的出现频率,统计风向时分风级进行,见表6—4,然后将表中各向大于等于某级风(通常以6级风为界)的次数相加,井以全部观测次数除之,在图上用斜线划分出来,见图6—11。

图6-11
为绘制较为可靠的风向频率玫瑰图,一般需要有1~3年的资料,或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年份的资料。

表6-4
由风向频率玫瑰图可判断出该地区某时段内出现频率最高的风向,即常风向以及大风的风同,如图6—11所示,表明某地区常风向为ENE及E,同时也是大风风向。

2.最大风速玫瑰图
从多年的观测资料中找出各个方向上多年内的最大风速,以一定比例绘于极坐标上而成,见图6—12。

为保证最大风速玫瑰图的可靠性,一般需查阅20~30年的测风记录,特别要重视历史上出现过,但可能漏测的大风资料,必要时应设法弥补。

由最大风速玫瑰图可判断当地风力最大的强风向,如图6—12所示,该地区强风向为ENE、E及SSE,最大风速都达到40m/s。

图6—12最大风速玫瑰图
由于风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是很大的,因此风速的取值在时距上和高度上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我国海港工程技术规范规定:对于波浪推算采用的标准是海面上10m高度处2min风速的干均值;对于港口建筑物设计采用的标准是海面上10m高度处10min风速的平均值。

当所取得的资料不符合这些标准时,就需要进行风速的高度换算
和时距换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