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资料升级版
近代史完整版
12一、名词解释1、科举制度: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2、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闭关并非完全绝断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3、南京条约《南京条约》(Treaty of NanJing)又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
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时称江宁)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亦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中英南京条约》4、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5、天京事变天京事变是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
6、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的建国纲领。
内容中主要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
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7、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8、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9、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是1840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近代史资料
今年是蔡锷诞生一百周年。
蔡锷去世的时候太年轻了,连34岁还没有到。
但就在这短促的一生中,他却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这两次起义都取得了成功,从而他的名字深深地镌刻在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史册上。
这一年多来,对蔡锷的评价很发生过一些争论。
从他一生经历的道路来看,确实也有过崎岖和曲折。
但我想对这样一位有着爱国民主思想和政治军事才干、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我们是有理由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的。
一个爱国者蔡锷是一个真诚的爱国者。
这是理解他一生所作所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出发点。
他在1882年12月18日出生于湖南邵阳一个贫苦的家庭里。
父亲是个裁缝。
家里穷,无力供他读书。
后来被当地名士樊锥收为免费弟子。
12岁考中了秀才。
就在这一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这件事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也改变了蔡锷日后的生活道路。
他曾愤激地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
”“未几,而薄海内外风靡响应,皆惧为亡国之民,皆耻为丧家之狗。
”1898年,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的戊戌维新运动在全国高涨起来。
樊锥成为维新派中的激进分子,被当地劣绅聚众揭帖驱逐。
蔡锷也不能不离家来到长沙,进入时务学堂求学。
那时,梁启超、樊锥等都在这所学堂教书,给了蔡锷很大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第二年,16岁的蔡锷东渡日本求学。
下一年,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发生了。
许多人(包括梁启超在内)把义和团斥为“拳匪”,几乎是一片叫骂。
蔡锷却断然说:“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
”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接着,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占领北京,更给了蔡锷极大的刺激。
他写了《杂感十首》,里面有这样表白他爱国抱负的诗句:“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怎样才能救中国?蔡锷在痛苦地思索着,寻求着。
中国近代史纲要超精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超精华版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
近代史的发展经历了辗转与曲折,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本文将从晚清时期开始,概括地介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节点和主要事件,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重要时期。
二、晚清时期晚清时期,中国正面临着来自内外的压力和挑战。
列强的入侵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的动荡和内忧外患的加剧。
同时,晚清政府的贪腐和无能也使得国内的民间反抗和革命思潮不断升温。
三、戊戌维新戊戌维新是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试图通过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改革来挽救中国社会的危机。
然而,由于改革力度不够,改革运动最终失败,但它为中国革命的觉醒和崛起铺平了道路。
四、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其目标是推翻满清政权,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主中国。
在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组织起来,激发了整个中国人民的革命意识和力量。
最终,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政权,为中国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五、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中华民国国共两党合作下的一次重要战争。
这次战争的目标是统一中国、消除军阀割据和推进现代化建设。
在蒋介石的领导下,中国国共两党联合起来,将武力集中对抗北方军阀,最终取得了胜利,并使中国重新实现了内部统一。
六、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艰苦的一场战争。
这次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也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重要阶段。
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最终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七、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新纪元的开始。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独立、自由、富强的国家转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开启了中国走向新时代的历程。
史上最全中国近代史资料
史上最全中国近代史资料名词解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所领导的推翻清朝专制王朝的革命。
(1分)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新军在湖北武昌举行起义,接着各省响应,外国帝国主义所支持的清朝反动统治迅速瓦解。
1912年1月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逐步深入人心。
(2分)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很弱,并具有妥协性,没有能力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辛亥革命的成果迅即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2分)二次革命:以宋教仁被害和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进行善后借款为导火线,孙中山毅然发动武装讨袁的“二次革命”。
1913年7月,革命党人先后在江西和江苏南京起事,宣布两省独立;接着上海和皖、粤、闽、湘、川等省市也相继宣告独立。
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据优势,而革命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
护国运动: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出师讨伐袁世凯,击败北洋军阀。
随即许多省份相继独立,形成了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
次年3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忧惧而死。
直皖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英、日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它们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日益激化。
日本支持皖系军阀段祺瑞,把持着北洋军阀政府;美英支持直系军阀曹锟和吴佩孚与段祺瑞相对抗。
1920年7月,直系军阀联合奉系张作霖对皖系段祺瑞发动战争。
双方军队在河北的涿县、高碑店和杨村一带进行混战,皖系失败,段祺瑞被迫下台。
直奉两系共同把持北洋军阀政府。
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0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组军政府,发起二次护法运动。
1922年2月初,孙中山颁布动员令,分两路出师北伐。
但孙中山出师北伐遭到陈炯明的反对。
现当代复习资料
现当代复习资料现当代复习资料现当代历史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考试中的重要部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现当代历史知识,我整理了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近代史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发生在1919年。
这次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呼吁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化和新思想。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 五卅运动:五卅运动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大规模抗议活动,发生在1925年。
这次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要求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
五卅运动对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和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现代史1.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从1937年开始,持续了8年之久。
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民的牺牲巨大,但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抗击外敌的决心。
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声望和影响力的重要契机。
2.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从1945年开始,持续了4年之久。
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
解放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政治运动,发生在1966年至1976年。
这场革命的目标是打破旧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推动社会主义革命。
然而,文化大革命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混乱,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当代史1.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在1978年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政策,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经济和外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
中国近现代历史要点(最全版)
中国近现代历史要点(最全版)中国近现代历史要点(最全版)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要点,帮助读者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历史要点:清朝末年(1840年-1912年)- 鸦片战争(1839年-1842年):中国与英国发生的一场战争,导致中国割让香港,并与西方列强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太平天国运动(1850年-1864年):一场由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旨在推翻清朝,但最终失败。
- 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下令进行的一系列政治和社会改革,旨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但最终被保守派推翻。
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辛亥革命(1911年-1912年):由孙中山领导的一场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宣布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
- 四五运动(1919年):一场反对巴黎和约(凡尔赛和约)的,成为推动中国早期民主主义和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1949年):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的中央政府,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后由蒋介石接任。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937年-1949年)- 卢沟桥事变(1937年):中国和日本爆发的一场冲突,导致全面的抗日战争爆发。
- 重庆谈判(1945年):中国和国民党代表在重庆进行的一系列和平谈判,旨在寻求国共两党的合作共治。
- 人民解放军的胜利(1949年):中国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击败国民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中国(1949年至今)- “大跃进”运动(1958年-1962年):由发起的一场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运动,导致了一系列经济和人道主义灾难。
- 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一场由发起的政治运动,旨在清除“资产阶级”和推动共产主义的实现,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混乱。
- 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领导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使中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和改革现代化。
参考资料以上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些要点,对于这一时期的详细了解,建议参考更多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
中国近代史最新复习资料全套
一、填空和判断1.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前,首先抢劫和焚烧了清朝皇帝的离宫圆明园。
2.1861年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诉和慈禧太后掌握政权。
3.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
4.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5.帝国主义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6.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历次的反侵略斗争都是中国失败,从中国内部因素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7.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8.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0.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知识分子创建共产党。
11.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12.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
13.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14.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5.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1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7.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项英、陈毅等率领中央根据地留下的部分红军在南方坚持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
18.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19.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稿,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
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时间跨度:19 世纪40~60、70 年代
阶段特征: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纲知识要点
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经过
2.鸦片战争影响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3.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4.太平天国运动
从金天起义到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和西征;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5.新思潮的萌发
新思潮的萌发;资政新篇
考情分析
本单元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是高考每年...。
近代史资料
近代史资料甲午海战的政治外交背景:战争过程背景: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
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
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
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
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强逼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
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
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
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
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国内背景:经历过三十年的“洋务运动”的发展使得西方列强对中国开始有所顾忌,西方列强暂时停止了侵略的脚步,清政府也比较太平,民族工业也渐渐的发展起来。
此时正面临这慈禧六十大寿,朝廷上下,只顾着忙碌着为慈禧准备贺礼,此时朝鲜半岛的局势越来越糟糕,清政府,突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慈禧、李鸿章的议和派,这一派反对战争,坚持和平。
另外一派就是以光绪帝为主的帝党,帝党决定以武力决绝问题,希望发动战争向西方列强展示中国的实力。
朝廷意见不和。
就在满清政府议论纷纷时候,战争打响了。
日本国内背景: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日本在政府保护下,产生垄断组织。
首先,日本垄断资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
表现在政治上,封建军阀、贵族和地主官僚、垄断财阀三位一体,控制了近代日本国家的政治生活,劳动人民无民主权利可言;表现在经济上,垄断资本家有的由旧式封建特权商人转化而来,有的本身是大地主,封建剥削残余大量存在,劳动人民生活贫困,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史上最全中国近代史资料
史上最全中国近代史资料名词解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所领导的推翻清朝专制王朝的革命。
(1分)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新军在湖北武昌举行起义,接着各省响应,外国帝国主义所支持的清朝反动统治迅速瓦解。
1912年1月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逐步深入人心。
(2分)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很弱,并具有妥协性,没有能力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辛亥革命的成果迅即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2分)二次革命:以宋教仁被害和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进行善后借款为导火线,孙中山毅然发动武装讨袁的“二次革命”。
1913年7月,革命党人先后在江西和江苏南京起事,宣布两省独立;接着上海和皖、粤、闽、湘、川等省市也相继宣告独立。
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据优势,而革命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
护国运动: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出师讨伐袁世凯,击败北洋军阀。
随即许多省份相继独立,形成了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
次年3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忧惧而死。
直皖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英、日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它们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日益激化。
日本支持皖系军阀段祺瑞,把持着北洋军阀政府;美英支持直系军阀曹锟和吴佩孚与段祺瑞相对抗。
1920年7月,直系军阀联合奉系张作霖对皖系段祺瑞发动战争。
双方军队在河北的涿县、高碑店和杨村一带进行混战,皖系失败,段祺瑞被迫下台。
直奉两系共同把持北洋军阀政府。
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0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组军政府,发起二次护法运动。
1922年2月初,孙中山颁布动员令,分两路出师北伐。
但孙中山出师北伐遭到陈炯明的反对。
近代史资料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经济方面: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2.政治方面: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
社会结构方面:实行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4.思想文化方面: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二、简述外国列强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2。
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的海关;3.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4。
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简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历史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
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试述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操纵了中国的政治、财经和经济命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
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4。
中国新型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来一定的作用,但并未成为中国经济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发展缓慢,力量薄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5。
中国近现代史讲义(全套)
中国近现代史讲义上(近代史之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一.中国近代史概念: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二.时间断限: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分期:⑴.按历史发展划分为两大时期:①.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②.中国近代后期:(1919~1949年)⑵.按中国革命性质划分为两个时期: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⑶.按政权更替划分:①.晚清时期:1840~1912年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底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4~1949.)四.中国近代史:⑴.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⑵.社会主要矛盾:有两大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⑶.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前期(1840~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1919~194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或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
1. 中国近代前期社会总体特征: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2. 分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世纪50、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这一阶段,英法等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相继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场地;随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它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的集中体现,反映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中国近代史资料整理(仅供参考)
1、闭关政策:清政府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
该政策始于1757年。
其主要内容有: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外贸通过“公行”进行;约束外商行动;对出口商品的种类、数量实行限制等。
它是封建自然经济,以及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
它虽具有民族自卫性质,却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标志该政策破产。
2、辛酉政变: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发动的一场为争夺最高执政大权的宫廷政变。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诏由6岁的载淳继位,并以载垣等八人辅政。
而载淳生母那拉氏和奕欣暗中勾结。
在回北京后的第二天,那拉氏发动宫廷政变,下诏将载垣、端华、肃顺等处死,其他人充军或革职,从此,慈禧太后掌握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
政变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3、厘金制度:是旧中国实行的一种税收制度。
为了镇压太平军,1853、7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雷以咸根据其幕僚钱江的建议,首先在扬州仙女庙一带开设厘局,向商贾征收厘金。
它是一种工商税,分活厘和板厘两种,前者为货物通过税,向行商抽征。
后者为商品交易税,在产地和销地向坐贾抽征。
按规定皆为值百抽一。
1854年,清政府下令在全国各地广泛推行。
到50年代末,几乎遍及全国,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
厘金在名义上虽值百抽一,但由于不仅在产销两地对货物起征,又在货物运销中,沿途往往一抽百抽,抽征的对象又都是华商货物。
这样,此制度的推行,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直至1931年才废止。
4、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同各省举人在北京会试期间,传来了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
康有为起草上皇帝的万言书,要求光绪帝拒签和约,变法图强,由1300多名举人签名(因汉代用公家的车马接送那些进京应试的举人,于是公车就成为进京应试举人的代名词)。
这次举人上书,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运动,它冲破了清政府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干政的禁令。
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中国近现代史参考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参考资料中国近现代史参考资料第一讲1.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16世纪以前,中国始终走在世界历史的前列。
17世纪中叶,中西方发生了两件极具象征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1640年,英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人类开始了新的征程,从此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的保护下迅速发展。
1644年,清朝确立了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在满清政府的严酷统治下,明朝中后期出现的预示着社会进步的资本主义萌芽不幸夭折,明末清初出现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也被扼杀殆尽,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被中断,中国陷入万马齐喑的一片黑暗之中。
200年后,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和中国遭到惨败的结局,可以说早在这时候就已经注定。
2.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16 世纪至19 世纪初,正当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
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并不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把它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庸。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定(1840-1842),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定(1894-1895)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定(1900-1901) 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4.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自主权、领海权、司法权等主权和领土完整被破坏,变为不完全独立的半殖民地;经济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经济。
近代史资料
近代史资料所谓中国近现代史就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探索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历史。
一、两大历史任务与现代化的关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之一,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和首要前提。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现当代的任务,2020年实现更高级别小康,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任务之二。
现代化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它是人类对自身以及社会发展目标的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思考和反省的过程。
但是现当代的任务绝不仅限于物质上的富强和富裕,它应该且必须是全面的真实的高度的全民共享的现代化。
二、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从社会性质讲,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即由完全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政治方面讲,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行政主权和私法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已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从经济方面讲,战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战后外国商品涌入中国,逐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经济的主导地位。
从社会矛盾上讲,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战后,增加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矛盾。
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三、如何理解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说所谓“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于他们“极卑鄙的利益驱使”,而绝不是为中国带来“现代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和国家。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它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不得不带来的客观效果。
第二,从正义和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角度。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非正义的。
它们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贩卖人口,发动战争,运用各种手段掠夺、屠杀、压迫、剥削人民,这些都是极其野蛮的、可耻的、不道德的行为,。
近代史资料
以前都说共产党后方游击怎么厉害,现在越来越注重历史的本事了。
抗日战争,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的领导者,当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也是国民党。
当时的共产党还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抗日战争是在国民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抗日的正面战场,所有大规模的战役,都是国民党打的,国民党在正面和日本真正的精锐部队作战,并给予了日军最大的消耗和打击,练日本人都承认,日本在和国民党的正面对抗中,投入了80%以上的兵力,也付出了过于巨大的代价。
共产党在后方的骚扰起到的是拖延作用,当时只靠这样的小打小闹,是不可能打败日本人的。
共产党极力宣传的平型关大捷,其实也只是整个陕西地区太原会战的一部分,整个战区也是在国民党的领导下进行部署和作战的。
其实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实力,国共两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秉持名族大义,合作对外,我们今天又何必去分什么彼此呢?中华民族需要的是团结,外国人相信,要打败中国人,就要用好中国人。
只要我们团结,中华民族就是不可战胜的。
中国,加油国民党的22词大会战对日寇主力及大部队给予了沉重的打击,敌后游击战不敢苟同,平型关战役多么吹嘘的战役才消灭了日军一个连队3000多人吧。
国民党还派遣了10万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基本上到最后没剩几个了,百团大战也没什么可说的,给予日寇的打击微乎其微。
日军最精锐的关东军是被苏联红军消灭的。
国民党在抗战中大量的消耗了日寇的有生力量及物资。
简单的说正面作战的是国民党军,共产党只是敌后游击。
两党都是积极抗日的,但国民党是主力军,抗日战争时期国军牺牲了三百万将士,光远征军就牺牲了十几万。
所以我们要肯定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做的功绩。
历史是改变不了的。
建议你可以多关注凤凰卫视的一些节目说的非常真实与客观。
民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
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
中国近代史资料
一、中国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危机。
1883-1885中法战争,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5)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6)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前一种是最主要的矛盾。
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主要有这样两种情况:其一,说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这是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角度高度概括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最尖锐的矛盾冲突往往不一定表现在这个矛盾领域。
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如几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其二,说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但也是有具体区别,国家不同,矛盾程度往往不一样。
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最主要的矛盾是我国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而并非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虽同我们仍然有矛盾,但我们还要一定程度上争取他们的援助。
中国近代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
近代史资料汇总
【基本历史线索】1840-1949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资产阶级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无产阶级1949年新中国成立,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近代历史两大任务之一)1949-1956 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1949-1952 主要矛盾: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主要任务: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1952-1956 国际:新中国与帝国主义主要矛盾国内: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主要任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三大改造1956年以后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摘要汇总】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课程重点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侵入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
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另一个主要矛盾。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
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帝国主义勾结、扶持封建势力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一般来说,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出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的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
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低位。
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的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是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提);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1840年至1919年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
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
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
其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3.洋务运动的过程及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照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趁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船政学堂,天津及器具,湖北枪炮厂。
由于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加以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
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其次是建立新式海陆军。
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
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
三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主要有三种: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物、西医等专门人才;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
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历史作用: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基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并不是要是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排除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
虽然其中大部分是有关近代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理的地然科学书籍,内容浅近,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本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做“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
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4.三民主义学说以及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要不要一个名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一,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没有可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第二,人民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
因此,只能实现君主立宪。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治恶劣”。
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
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
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土地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而“救治之法为何?则未有实行土地国有制政策”。
5.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酒文化的斗争。
这个运动时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事开始的。
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的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历史意义: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究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局限: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民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但是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有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过敏性,是不可能的。
3、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的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五四运动:历史条件:首先,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再次,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国外交的失败。
历史特点: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船舶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成就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6.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实行国共合作。
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愤青底油,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对于这个在长时间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给了一个基本的解决。
国共合作的形成:现邀请国民党召开代表会议,经协商后,在全国各城市集合各革新团体,组织民主主义大同盟,即实行“党外合作”。
而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一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的主张。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7.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8.中共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及抗战胜利的意义。
中流砥柱:1.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3.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抗战胜利的意义: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制定和执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公私兼顾、劳资双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10.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1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领导人提出了: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局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错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
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总路线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
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而且是生产逐年增加。
它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的推动力量。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