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传染病学考试复习重点
传染病
第一章总论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真菌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照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有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感染时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③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除病原体)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
体液免疫(B细胞):(1)IgM最先出现,近期感染标志;(2)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抗体;(3)IgE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传染性病的发生机制中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①直接损伤②毒素作用③免疫机制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①发热②代谢变化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至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散发性发病→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时。流行→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大流行→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④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流行以及预防和控制的学科。掌握传染病学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免疫学、疫苗与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指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在人群中传播,引起一定数量人群发生同样疾病的一类疾病。传染病具有感染性、传染性、流行性以及可防可控的特点。
二、传播途径
1. 直接传播: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飞沫传播、接
触传播、垂直传播等。
2. 非直接传播:通过介体传播,如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
物传播、昆虫传播等。
三、免疫学
1. 主动免疫:通过感染病原体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包
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 被动免疫:通过外源性的抗体或免疫细胞转移,提供短暂
的免疫保护。
四、疫苗与防控措施
1. 疫苗的分类: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细胞病毒疫苗、
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及多糖、多糖蛋白疫苗等。
2. 预防与控制措施:加强传染病的监测与报告、完善个案追踪、提高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水平、加强预防接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五、常见传染病
1. 肺结核: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传播途径主要为空气传播,防控措施包括规范化治疗、强化传染者筛查、完善环境管理等。
2. 流感:病原体为流感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防
控措施包括及时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3. 红疹:病原体为风疹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防
控措施主要是加强妊娠前乙肝、风疹疫苗接种等。
4. 腮腺炎:病原体为腮腺炎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防控措施包括加强疫苗接种、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等。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一、总论
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③显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只占小部分,但麻疹和水痘大多数表现为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出病原体),⑤潜伏性感染(一般不
排出病原体体)
菌和霍乱弧菌。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
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
①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④感染后免疫
二、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①潜伏期、②前驱期、③症状明显期、④恢复期
常见症状与体征:①发热,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h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
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②发疹: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黏膜疹),水猩天麻斑疹伤寒
二、病毒性肝炎重要!
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现症感染,感染时即出现)
②HBsAb 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体(现无感染,保护性。HBsAg清除后
出现)
③HBeAg 乙型肝炎e抗原(病毒高复制,感染时即出现)
④HBeAb 抗乙型肝炎e抗原的抗体(病毒低或无复制,HBeAg清除后出现)
⑤HBcAb 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抗原(病毒复制,感染时即出现)
阳性
表示现症感染,病毒复制活跃。病人处于无症状携带或者肝炎活动状态。
阳性
表示现症感染,病毒低复制。抗病毒免疫相对强,肝炎多静止。
黄疸鉴别:主要鉴别要点为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
重型肝炎(肝衰竭):表现为一系列肝衰竭的表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
状(嗜睡、性格改变、烦照不安、昏迷等),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总胆红素(TB)每天上升≥17.1μmol/L或大于正常10倍。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症等。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胆酶分离,血氨升高等。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六 .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七 .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发热、代谢改变、内分泌改变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八 .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
1. 传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 患者( 2) 隐性感染者 (3) 病原携带者 (4) 受感染的动物
(3) 症状明显期( 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 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
(4) 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 ):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
基本消失。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2. 有传染性( infectivity )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 有流行病学特征( epidemiologic feature )
(1 )散发性发病( sporadic occurrence ):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2 )流行( epidemic ):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 二). 治疗方法:
1. 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
2. 病原治疗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沾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必定前提下可造成风行的疾病.
2.沾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互相感化的进程.组成此进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
情况三个要素.
首发沾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沾染.
反复沾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沾染的基本上再次被统一种病原体沾染.
3混杂沾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沾染.
4重叠沾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沾染的基本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沾染.
5机遇性沾染:当某些身分导致宿主的免疫功效受损或机械毁伤使寄生物分开其固有寄生部
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可引起宿主毁伤,称为机遇性沾染.
6.隐性沾染:又称亚临床沾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引诱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稍微的组织毁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转变,只能经由过程免疫学检讨才能发明
7.显性沾染(临床沾染):又称临床沾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诱机体产生免疫应
答,并且经由过程病原体本身的感化或机体的变态反响,而导致组织毁伤,引起病理转变和临床
表现.
8埋伏性沾染:病原体沾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因为机体免疫功效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沾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消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埋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效降低时,则可引起显性沾染.
9病原携带状况: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产生和中断时光的长短可分为埋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配合的特色,即无显著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滋生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很多传染病中,如伤寒.风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主要的传染源.
传染病学知识点整理
《传染病学》
第一章【总论】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可以传播的疾病。
寄生虫病(parasitosis):是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两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在人体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规律及防止对策的科学。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掌握)
传染/感染infection:人体同病原微生物(pathogen)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可以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在人体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规律及防止对策的科学。
寄生虫病(parasitosis):是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两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
总论
概述: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传染病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
(1)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2)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3)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4)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4.有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3)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
(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①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
4、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
1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3、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重点
题型:名解5*2分、判断10*2分、选择10*2分、简答3*10分、论述1*20分名词解释: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首先可被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所清除(皮肤和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内细胞的吞噬作用)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变化,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变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以引起显性感染。
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再次出现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
复发: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翻至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感染性疾病:凡是由致病病原体通过不同方式引起人体发生感染并出现临床症状者,即为感染病,或称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是中医、中西医共有考试科目,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总论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传染病学重点笔记(第七版)重点已标出!
总论
概述: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传染病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
(1)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2)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3)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4)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4.有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3)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
(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①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完整版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肮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感染过程
a、病原体被去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F机体防御第•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消除, 也可以由事先存在
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去除.
b、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
稍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病症、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 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去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病症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重要传染源.
c、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
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响,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去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局部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d、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临床病症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苕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及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e、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
总论
概述: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 感染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共生状态:微生物、寄生虫与人宿主之间达到相互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菌群失调症: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在临床上发生菌群失调症或称菌群交替症。
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之间,通过营养竞争、代谢产物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维持着良好的生存平衡。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称这类细菌为机会性致病菌,也称条件致病菌。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医院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名解/问答)
1.病原体被清除(正>邪):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控制和预防的一门学科。本文将对传染病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病原体、传播途径、疫情调查与控制措施等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
一、基本概念
1. 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在人群或动物群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2.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3. 宿主:能提供生存和繁殖条件给病原体的个体。
4. 媒介:起到传播病原体的载体,包括蚊虫、跳蚤、臭
虫等。
二、常见病原体
1. 细菌:如沙门氏菌、结核杆菌、链球菌等。细菌通过
空气飞沫、粪口传播等途径引起传染病。
2. 病毒:如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病毒通过空气飞沫、血液传播等途径引起传染病。
3. 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通过空气传播
等途径引起传染病。
4. 寄生虫:如疟原虫、钩虫等。寄生虫通过蚊虫叮咬、
食物、水源传播等途径引起传染病。
三、传播途径
1. 直接接触传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如性传播、飞沫传播等。
2. 非直接接触传播:通过介质传播,如空气传播、水源
传播、食物传播等。
四、疫情调查与控制
1. 疫情调查:通过确定病例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
的时空分布、传播途径和群体易感性等。
2. 传染源控制:采取隔离、隔离治疗等措施,减少传染
源的扩散。
3. 防控措施:推广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促
使个人和群体采取良好的卫生习惯。
4. 病例监测与报告:监测疫情动态,及时报告病例,使
得防控措施可以更加精确和针对性。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传播、预防、控制和治疗等相关知识的学科。以下是传染病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传染病的基本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后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食物水源传播、血液传播、昆虫传播等。
3.传染病的免疫
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机制分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天然免疫通过
吞噬细胞、刺激炎症反应等机制来抵御病原体。获得性免疫则是通过接种
疫苗或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和免疫记忆来抵御病原体。
4.传染病的传播动力学
传染病的传播动力学研究疫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包括感染率、传播
速度、传染力、流行源等指标。
5.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策略主要包括个体防护措施、群体防控措施和疫
苗接种等。个体防护措施包括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群体防控措施包括流行病学调查、隔离、消毒、群体接种等。
6.传染病的疫苗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病原体的抗原或蛋白质来诱
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疫苗可以分为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
和基因工程疫苗等。
7.常见的传染病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肺结核、艾滋病、肝炎、疟疾、登革热等。
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控制措施各不相同。
8.粪口传播疾病
粪口传播疾病是指通过食物、饮水和污染的环境等途径传播的疾病,
包括腹泻、肠道寄生虫病等。预防控制策略包括改善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妥善处理粪便等。
9.向量传播疾病
向量传播疾病是指通过蚊子、苍蝇、跳蚤等昆虫传播的疾病,如疟疾、登革热等。预防控制策略包括灭蚊灭虫、个人保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得过程
②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 ,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多见③显
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只占小部分,但麻疹与水痘大多数表现为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出病原体),乙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⑤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体)多见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肺结核
,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与霍乱弧菌。内
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
IgM 最早出现,近期感染标志
IgG 持续时间长,既往感染标志
,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得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
,②社会因素
:①病原体,②传染性,(传染期就是确定隔离期限得重要依据)这就是传染病与
其她感染性疾病得主要区别。③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④有免疫性:再感染:系指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得间隙再度感染、重复感染:细胞乃至个体受某种感染体感染后,又感染了同种或异种得感染体。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得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得症状再度出现。再燃: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得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得症状再度出现。
临床特点:病程发展得阶段性:①潜伏期,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触者得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②前驱期:有传染性③症状明显期:传染性最强④恢复期
常见症状与体征:①发热,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h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得极期;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②发疹:斑丘疹:斑丘疹就是指斑疹与丘疹同时存在,不高起,不下凹得界限性皮肤颜色得改变,多为充血疹,压之褪色,相互融合。
甲类(2)、乙类(26)与丙类(11),共三类39种。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报告时间:城镇于2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乙类传染病26种,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碳疽按甲类管理。报告时间: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丙类传染病11种,报告时间:24小时内。
确定传染病最重要得实验室检查就是病原体检查。
病毒性肝炎:就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得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甲型肝炎: 粪口传播, HAV IgM型抗体就是近期感染得标志。
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 Dane颗粒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VDNA,DNAP,HBcAg
①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只有抗原性没有传染性②抗-HBs 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得抗体就是一种保护性抗体③HBeAg 乙型肝炎e抗原,HBV活动性复制与传染性极强得标志④⑤抗-HBcIgM就是HBV 感染后较早出现得抗体、
阳性
表示现症感染,病毒复制活跃。病人处于无症状携带或者肝炎活动状态。
阳性
表示现症感染,病毒低复制。抗病毒免疫相对强,肝炎多静止。
丁型肝炎:缺陷病毒
急性黄疸肝炎症状在黄疸期可分为三期:
(1)黄疸前期:高热伴寒战。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及腹胀,少数有肝区疼痛,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突出(2)黄疸期:此期黄疸加深,尿色深黄,巩膜皮肤黄染,多数不再发热,大便色泽变浅,消化道症状减轻,乏力明显加重,皮肤发痒、肝肿大、有叩痛,有得患者大便呈陶土色,肝功能明显损害。
(3)恢复期:以上症状在二周左右开始逐渐消失。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
变、烦照不安、昏迷等),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总胆红素(TB)每天上升≥17、1μmol/L或大于正常10倍。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症等。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胆酶分离,血氨升高等。
空窗口期:HBV急性感染恢复期 HBsAg消失,抗-HBs尚未出现得空隙期
HBV DNA:反映病毒复制与传染性得直接指标。
治疗目前药物抗病毒主要就是干扰素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首选拉米夫定)
1、切断传播途径加强个人卫生意识:加强卫生教育与管理工作。防止医源性传播,确保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提倡一次性注射器,对带血污染物品彻底消毒处理。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2、消灭传染源,:注意对具感染性病患得隔离,注意恢复期病毒携带者定期随访。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得人员及保育人员,应每年定期作健康体检。急慢性患者应调离直接接触入口食品与保育工作。疑似病例未确诊前,应暂停原工作。对于住院病例,只要肝功稳定就可以出院。按国家规定要求,严格筛选献血员。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与行业卫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与其她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所用食具、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具应与健康人分开。
3、注射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得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多见于儿童。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出现特殊得科氏斑(又称麻疹黏膜斑)与广泛得皮肤斑丘疹。 0、2%过氧乙酸泡手消毒 2min
6-21天,平均10天左右。以出疹为标准前后5天传染性最强。飞沫传播
典型麻疹可分为三期。
①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为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此期主要为上呼吸道炎症及眼结合膜炎所致得卡她症状。急性起病,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约90%以上病人出现麻疹黏膜斑:磨牙相对得颊粘膜上,为直径约0、5-1、0mm得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为麻疹前驱期得特征性体征。
②出疹期,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最后到达手掌与足底。皮疹初为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全身可有中毒症状,高热伴嗜睡,咳嗽加重,肺罗音,畏光,表浅淋巴结肿大。
③恢复期。皮疹到达高峰后,常于1-2天内迅速好转,皮疹随之按照出疹得顺序依次消退,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疹消退时有糠麸样细小脱屑。治疗:不能物理降温加强护理
肺炎,最主要得死亡原因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罕见远期并发症。
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变异主要就是由于HA与NA抗原结构得改变,尤其就是HA。HA及NA得各自变异不断组合成新得变异株,当变异使人群中对原有流行株所建立得免疫屏障不再能发挥有效得保护作用时,变异
株攻击侵入已充分易感得人群,则引起疫情爆发,这就是导致流感大流行反复发生得重要原因。
1-3天。
①典型流感:起病急、前驱期即出现乏力,高热、寒战,头痛与全身不适等症状。病程中全身症状重而体征较轻,查体可见结膜充血、咽喉红肿,肺部听诊可及干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