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中国现代性的重要标志

合集下载

社会管理与中国现代性的个体主体生成

社会管理与中国现代性的个体主体生成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 3 7 5 8 ( 2 0 l 3 ) 0 3 — 0 2 3 9 - 0 6

学一
报 U 一



中 图分 类 号 :N 0 3 1
个体 主体 的生 成 是现代 性 的重 要标 志 。真正
识、 缺乏 理性 的传统 宗法 观念 , 其结 果就 是在 中国 传统 社会 中 , 群体 高 于个 体 , 个 体则 深深 地依 附于 群体 , 以群体 作 为 个 人 存 在 和 发展 的基 础 。在 这 种没 有个 体 自主性 的个 人 观 中 , 人 的个 性 完 全 被
社会 向现 代社 会 的真正 转 型 。在 对 中 国传 统个 人
中 国现代 性个 体 主体 的生成 。


中 国现 代 性 个 体 主 体 生成
过 程 中 面 临 的 主 要 问 题
观改 造 的过程 中 , 中 国现 代 性 的个 体 培 育 主 要 需
要解 决 以下三 个 问题 :
体主 体生 成过 程 中面 临的 主要 问题 。 中国传 统 的
个 人 观念 是建 立在 自然 经济 和血 缘文 化基 础 之上 的, 形 成 的是 以家 国天 下 为 尊 的 富有 浓 厚 情 感 意
收 稿 日期 :2 0 1 2—1 1— 3 0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

[编辑本段]个人主义的定义

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就是指人们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更好。爱国主义其实就是人们不满足本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个人主义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我的事物更好的信仰或理念。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名称】个人主义,

【拼音】gè rén zhǔ yì

【解释】有双层含义,一是个体主义,指的是从个人追求利益、自由、权利等方面正当要求。二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的。

【出处】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是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表现。”

【英文】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根本原则。其特征是: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作为私有制的产物、它是一切剥削阶级共同的道德原则。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它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曾发挥过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又有鲜明的损人利己的弊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发展到了顶点,成为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者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甚至要求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服从于个人利益。个人主义是与无产阶级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根本对立的。个人主义也是小生产者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他们身上主要表现为自由散漫和狭隘自私。

在革命队伍内部,个人主义也表现为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等,这是

李新宇:关于现代性的几点认识

李新宇:关于现代性的几点认识

关于现代性的几点常识

李新宇

在当前中国知识界,“现代性”已成为一个常用词,讨论也很热闹。但是,阅读那些论著,大概多数人都会坠入十里雾中。本来很清楚的问题,也往往被弄成了一团迷雾。为适应某种需要,一些人颇费心思,千方百计巧用外来资源,把问题搅混,把概念弄脏,从而使其不再具有本来的感召力,所以也不再有本来的除旧布新威力。对于这样一种努力,我们无话可说。但不幸的是,一些年轻学人往往并不知道理论的用意所在,误以为它是新的,而且是外来的,便轻易追随而去,最后迷失于歧途。陆续看过一些这样的文字,真让人感慨万端。中国学界跟随西方思想界进行一些讨论,与世界接轨,本不算坏事,但中国与西方毕竟不同,问题的基础和讨论的前提往往差异甚大,于是,这种讨论就不仅常常是悬空学舌,而且具有特别的妙用。近几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强调普及常识。我想,面对被制造的那些“现代性”迷雾,更不要忘记基本常识。置身于现代社会的西方思想家们,不可能重视那些常识,而我们,正在向现代艰难先进的人们,却不应该忽视那些常识。

一、关于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的理解

首先是相关的一串概念:现代、现代化、现代性,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它的意义已经模糊不清,成了需要反复解释的问题。其实,这不应该成为问题。

所谓现代(Modern),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类型,也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阶段,它是与前现代比较而言的,也就是与中世纪或所谓封建时代比较而言的。有人把它与传统对立,这是不恰当的,因为传统是流动的,并非固定不变。如果站在西方说话,近三百年的传统恰恰就是现代。如果站在尚未进入现代社会的地方说话,现代尚未到来,所以置身其中的传统自然是古老的前现代传统。所以,与“现代”形成对立和比较的,不是“传统”,而是“前现代”或“后现代”。说到现代,需要注意的是人类并不是同时进入现代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进入现代的时间不同,各国都有自己的“现代史”,那些不同的起点及其标志性事件是值得充分注意的。

中国现代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中国现代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中国现代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个人主义思想自晚清时期通过译介的方式进入中国,到“五四”时期一时成为社会的思想热潮。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有着个人自由、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等个人本位的思想内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顺从的伦理本位的“人”有着根本不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们在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遂将矛头指向了以儒家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压抑个人,造成了中国人的奴性意识和顺从型人格,他们主张破坏传统文化,毁灭家族,提倡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大力宣扬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大力宣扬与传播,改变了“五四”一代作家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他们视个人主义为启蒙社会、解放个人的有力思想武器,于是在文学创作中,大量个人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在“五四”时期涌现出来,从而使个人主义文学思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突出特征。个人主义文学从批判家族制度的罪恶、唤醒青年人的个性意识、深化创作主体的个人化生命体验、促成文体形式的变革与独创性等多个角度表现出新思想影响下创作者独特的思想意识与审美趣味,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为考察对象,对个人主义的文学思潮进行梳理、考察,深入分析个人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具体呈现。中国现代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的涌现,蕴含着“五四”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个性与自由的追求,个人主义文学鼓励青年一代反抗族权父权,冲出家庭追求个人自由。然而,近代中国的特殊境遇使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所

宣扬的个人主义中的“个人自由”概念是建立在西方社会自由民主、权利至上等思想基础之上,并以社会制度作为保障的文化观念。而近代中国却面临着战争频仍的危难局面,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民族解放

现代主义、现代性与个人主义

现代主义、现代性与个人主义

总 之 ,许 多 中国作 家将 西方现 代主义等 同为现代性 的 “ 符号和解除 中国传 统文化合法性 的工具 , 从而使得 中国 现 代 主 义在 某 种程 度 上 成 为 了一 种 受虐 性 的 自制 行 为 ” 对于现 代主义包含的帝国主义结构无知和盲 目, 。 抽
空了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 内容 , 察觉不到这个概念在权
重型概念再度承担 阐释的使命 。 这常常可 以解释现代主
义乘虚 而人 的根本原 因, 尽管 文学 史提供 的是种种不无 偶然 的形式和机遇 。 现代主义 的登堂入室——而不是被
拒之 门外—— 表明 , 这个概念找到 了与异 质话 语彼此衔 接 的理论交会 口。当然 , 穿过这个理论 交会 口犹如 穿过 海关 , 欧洲现 代主 义的某 些因素被扣 压下来 , 少被暂 至 时冻结 ; 同时 , 些因素赢得了特殊 的重视 , 至放大 另一 甚 和扩张 。 现代主 义如何抵达 中国的文化版 图?以上的描
和 推进西化 的紧迫性 远远地超 过了 反抗 和批判 殖民统
南 文 20 当 前 方 坛 09 代 沿
-r '
治的迫切 需要 ” 。 ② 对 于那些言 必称希腊的西方文化 崇拜 者 , 此观点 如
从于 中国文化版图结构。 考察现代主义如何介人民族内 部 的各种对话 , 这即是对于帝 国主义文化霸权的实厨 性
述标 出了简要的理论线路 。

乡土中国的个人主义的概念

乡土中国的个人主义的概念

乡土中国的个人主义的概念

个人主义是一种重视个体自由和权利的思想观念,主张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乡土中国的个人主义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化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反,体现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优势和特点。

乡土中国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家庭、地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选择和平等地位。这种个人主义观念根植于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这种观念中,个人主义被视为一种保护和维护个人权益的方式,也是个体在社会中获得幸福和自由的途径。

在乡土中国,个人主义不同于西方个人主义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更加强调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互动。乡土中国的个人主义追求的是个体在社会中的尊严和独立自主的生存方式。乡土中国人重视家族、亲情和友情的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相互关怀。在乡土中国的个人主义观念中,个人的幸福和自由与社会和谐、平衡的发展息息相关。

乡土中国的个人主义还体现在对权力和权威的独立思考和审视。乡土中国的个人主义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并且倡导个体主动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权利和责任。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乡村社会对自由和权利的珍视,并且表达了个体在集体和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意愿和渴望。

乡土中国的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

中,乡土中国的个人主义可以起到保护个体权益和平衡集体关系的作用。在面对都市化和现代化带来的个人权益受损和社会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乡土中国的个人主义提供了一种平衡社会关系和保护个人自由的思考路径。

总之,乡土中国的个人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的观念,体现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乡土中国的个人主义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保护个体权益和平衡社会关系,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体幸福做出贡献。

试论近代中国“人的觉醒”

试论近代中国“人的觉醒”

局 限在于没有继续探讨人权 、 理性 、 制度保 障等深刻 的理论问题。 关键 词: 近代 中国; 人的觉醒; 个人主义
中 图分 类 号 : 2 03 K 5 .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7 0 (0 0 0 — 13 0 1 0 — 4 8 2 1 )9 0 0 — 4

作者简 介: 谢毓洁( 97 ) 男, 17 一 , 安徽全椒人, 北京北方工业大学思政教研部讲师, 史学博士 , 历 主要研 究方向: 近代思想文化史和历史教 学研 究。
文 史

梁 启超力劝 康有为接受一个观点: 中国的国民性需要卢梭的 自由思想, 卢梭的思想显然是矫正中国人奴性的最好办法。 如何让中国人摆脱奴隶的本性?梁启超撰写了《 新民说》主 , 张“ 通过中西文明结婚” 为我中华民族“ 育宁馨 ”造就“ L, 新 民” 。改造国民的努力因政治的 失败而走上思想界的 前沿舞 台。自 戊戌变法失败到辛亥革命的这一段时间里, 近代启蒙 思想家创办了数以百计的报纸杂志, 国民性问题成了思想精 英们关注的焦点, 日本成了新的思想界中心。当时在 日 本留 学的鲁迅等人也开始了对国民性的反思和探索。98 月, 1 年8 0 鲁 迅在《 河南》 月刊第7 号发表《 偏至 一文。 文化 论》 在深入比 较了 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本原 他得出“ 后, 欧美之强, 根柢 在人” 结论。 的 他说: “ 中国在 内密既发, 邻兢集而迫拶, 今, 四 情状自不能无所变迁。 夫安弱守雌, 笃于旧习, 固无以争存天 下。第所以匡救之者, 谬而失正, 日 则虽 易固常, 哭泣叫号之 不已, 于忧患又何补矣。次所以明哲之士, 必洞达世界之大 势, 权衡校量, 去其偏颇, 得其神明, 施之国中, 翕合无间。外 之即不后于世界之思潮, 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取今复古, 别立新宗, 人生意义, 致之深邃, 则国人之自觉至, 个性张, 沙 聚之邦, 是转为人国。 由 人国即 乃始雄厉无前, 建, 屹然独见 于天下, 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 迅提出的建立人 噜 国的主张,其实是希望解放炎黄子孙被专制禁锢的人性, 从 根本上改造国民的劣根性。 1 1 辛亥革命成功了, 9 年, 1 一个延续千年的专制制度划 上了 一个句号。然而, 革命的希 望和 光明 很快就被黑暗的现 实粉碎了。时人视清朝异族的统治为中国一切的 “ 黑暗” 与 “ 罪恶” 的化身, 既然清政府已被推翻, 为何所有的“ 黑暗” 与 “ 罪恶” 非但没有根除, 反而卷土重来, 甚至愈演愈烈了呢? 答 案只有一个: 一切的“ 黑暗” 罪恶” 与“ 不是依附在制度上, 而 是附 着于国 人自 只 身。 有解决人的问 才能 题, 解决 社会问 题。 所以辛 亥革 命后,自 戊戌变法时期开始的对国民 性的 思考, 成为更多学者乃至革命家关注的核心问题。 孙中山说:夫去 “ 满洲之专制 , 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 , 其为毒之烈, 较前尤 甚。” 一四分五裂的现象说明了皇权意识的根深蒂固, 哒 也 使孙中山 从不遗 余力地奔走于革命事业转而冷静地思考中 西民族性的差异, 探索在中国进行更为必要的“ 心理建设” 的

国开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4

国开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4

题目为啷,用查找功能工酬”〕搜索题目填空题

选择题

的相互制约。

题目: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 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高效政府

答案:选举;监视;限任

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

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

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

说中国的人

摘要:

以前我不知自我主义与自利主义的区别,每天只是做着自己该做和不该做的事!现在,我知道了他们的区别,倒使我陷入了困境!我以前做的事到底算是应该有的自我,还是不该有的自利呢?或者说,我做了应该做的事,中国的社会对我说,你做错了!所以,我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达成目的而让自己的思想流落到了真实的自利!其实,我想,在中国,悲哀的人不止我一个的,应该说,现实的中国人因为某种似乎是道德的东西束缚住,不敢以正当的理由争取自我利益的实现,从而选择了自利的方法,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的:“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关键词:

自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古代中国关于实现自我利益的思想现代中国人的弊病思想观念

名词解释:

一、自我主义:

自我主义(egoism):the fact of thinking that you are better or more important than anyone else.对事物的感受主观占的多一些,以自己的想法感受为主。自我中心主义第一次被让·皮亚杰提出,不过当时的自我主义是在认知发展理论上提出,认为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上,以后又逐渐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立足点演化出不同的学说,比如有:哲学基础上的主观自我主义和客观自我主义、文化自我主义、儿童的自我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在此我们不一一阐述。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表现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形式。个人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individuum,意为不可分的东西、个体。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是个人主义的一种重要表述方式。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如英国的T·霍布斯等,把个人主义普遍化为永恒不变的人性,并使之成为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判断善恶的重要标准。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F·W·尼采等人,进一步使个人主义的理论观点系统化,把个人作为价值的基础和评价社会的唯一标准。

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损害社会和他人。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它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这是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其科学含义在于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集体利益。一切行动和言论以集体为重个人为轻。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为完成自身解放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在道德上的一种必然要求,它是无产阶级高尚品德的集中表现。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在进行生产斗争和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形成的。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使每个无产者的活动都受到彼此的制约和机器的限制。同时,也把整个无产阶级的命运联系起来。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面前,任何一个无产者都不能单独改变自己的命运。无产阶级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摆脱剥削和压迫。阶级斗争的实践,使无

大我的消解——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变迁

大我的消解——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变迁

大我的消解——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变迁

许纪霖

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个人的兴起与个人主义的出现。改革开放30年来,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毛泽东时代的集体主义精神与集体主义社会全面解体,自我意识、个人权利的观念空前高涨,一个个人主义的社会已经来临。不过,在当代中国的个人主义之中,占主流的似乎不是我们所期望的那种具有道德自主性的、权利与责任平衡的individualism,而是一种中国传统意义上杨朱式的唯我主义(Egoism)。这种唯我式的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以物欲为目标,放弃公共责任,是一种自利性的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

关于这种唯我式的个人主义,阎云翔在他的研究著作《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之中有非常精彩的分析。他通过对黑龙江一个村庄的人类学研究,将世俗社会中涌现出来的个人,称之为“自我中心的无公德的个人”。 1 我在《世俗时代的中国人精神生活》一文之中,也对这种唯我式的个人主义,特别是与近30年来社会世俗化变迁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的讨论。2

作为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本文的重点不是讨论这种唯我式的个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而是通过思想史的途径,探讨这种唯我式的个人主义如何从中国思想史中演变而来?古代中国留下了什么样的思想传统?在晚清和五四近代的个人主义如何发酵,并为唯我式个人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契机?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无论在古代还是近代中国,都有一种小我与大我的二元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中,虽然大我的内涵多有变迁,但一直将小我(个人)的价值放在大我的意义框架之中加以理解。不过,从近代到当代,随着大我的嬗变、异化和逐步解体,最终小我(个人)失去了大我的规约,变异为唯我式的个人主义。

大我的消解——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变迁

大我的消解——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变迁

大我的消解——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变迁

许纪霖

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个人的兴起与个人主义的出现。改革开放30年来,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毛泽东时代的集体主义精神与集体主义社会全面解体,自我意识、个人权利的观念空前高涨,一个个人主义的社会已经来临。不过,在当代中国的个人主义之中,占主流的似乎不是我们所期望的那种具有道德自主性的、权利与责任平衡的individualism,而是一种中国传统意义上杨朱式的唯我主义(Egoism)。这种唯我式的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以物欲为目标,放弃公共责任,是一种自利性的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

关于这种唯我式的个人主义,阎云翔在他的研究著作《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之中有非常精彩的分析。他通过对黑龙江一个村庄的人类学研究,将世俗社会中涌现出来的个人,称之为“自我中心的无公德的个人”。 1 我在《世俗时代的中国人精神生活》一文之中,也对这种唯我式的个人主义,特别是与近30年来社会世俗化变迁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的讨论。2

作为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本文的重点不是讨论这种唯我式的个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而是通过思想史的途径,探讨这种唯我式的个人主义如何从中国思想史中演变而来?古代中国留下了什么样的思想传统?在晚清和五四近代的个人主义如何发酵,并为唯我式个人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契机?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无论在古代还是近代中国,都有一种小我与大我的二元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中,虽然大我的内涵多有变迁,但一直将小我(个人)的价值放在大我的意义框架之中加以理解。不过,从近代到当代,随着大我的嬗变、异化和逐步解体,最终小我(个人)失去了大我的规约,变异为唯我式的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起源_五四_时期的自我观研究_许纪霖

个人主义的起源_五四_时期的自我观研究_许纪霖

中国思想史研究

个人主义的起源

——“五四”时期的自我观研究

许纪霖

内容提要 “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资源最为丰富,是“个人的崛起”的时代,受到个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两大思潮影响,其人生观和自我观发生重大的转型,快乐主义取代德性主义成为人生之善,利己主义也获得了价值上的正当性。虽然从清末民初开始,物欲主义和享乐主义有日益弥漫之趋势,但在“五四”时期并没有占据思想上的主流。相反地,另一种源自中国传统的“大我小我”论,经过梁启超、胡适等人的发掘与提升,成为普遍的自我观。“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传统,尽管与西方的“权利个人”大异其趣,但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了另一种现代性。

关键词 个人主义 功利主义 大我 小我

现代性的最重要事件之一,是个人的出现。近代的个人解放,自晚明起源,中经二百年沉寂到晚清又重起波澜,开始冲决网罗,到“五四”时期已经蔚然成潮。晚清的个人虽然从各种共同体中解放出来,但目的是为了归属于国家,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强盛所要求的新国民。另一方面,儒家的德性伦理也尚未解体,在仁学世界观下个人的道德自主性依然是自我认同的中心。但到了“五四”时期,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辛亥革命以后政治上的王权解体了,社会结构中的宗法家族制度也摇摇欲坠,传统的社会政治秩序与人的心灵秩序危机同时爆发。“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批判,不仅使得儒家的规范伦理(三纲五常)崩盘,而且德性伦理(仁学世界观)也受到毁灭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的意义究竟何在?另一方面,民国初年议会民主制实践的失败,使知识分子普遍对国家淡漠,晚清喧嚣一时的国家主义退潮。启蒙思想家们开始反思政治制度背后的正当性基础,重新将个人的独立、自由、平等视为最重要的价值。如果说晚清还只是“个人的发现”的话,那么,“五四”时期则是一个“个人的崛起”时代。

论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论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论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种,涵盖了社会、政治、伦理、文化等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家思想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出了一种追求个人精神成长的道路,即个人主义。本文将就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先秦儒家强调个人事功、人止于仁,提倡个人独立自主、自由发展,尊重人的尊严,认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在《论语》中,孔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我不如人”,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和不懈进取是自身发展的源泉。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认为每个人的直接责任在于其自身的作为。个人主义认为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的锤炼自己的品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同时,个人主义也关注个人的自我实现和独立,强调认可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二、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理论基础

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的精神是建立在大力发扬人的本性和个人意志之上的。先秦儒家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有一个守先天之道的本性,这个本性是天赋的,也是人的精神力量和生理特征的结合。因此,在儒家思想中,鼓励个人全面发扬和锤炼自由

的本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使个人实现独立的人格发展。

与此同时,先秦儒家个人主义也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他们拥有自身独一无二的思想观念、意志力、能力和优点。因此,为了实现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人们需要去尊严他人,承认他人的人格权利,以及寻求和别人的合作和受益一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抒发与个人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抒发与个人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抒发与个人主义

自我抒发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自我

抒发与个人主义成为了作家们探索和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自我内心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作家们不仅展示了个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同时也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和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抒发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作家们通过塑

造独特的个人形象和个体经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患有“狂病”,他通过自我抒发来批判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愚昧。这种自我抒发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更是对自我内心的反思和诘问。作家们通过对个体经历的描写和思考,呈现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和价值。

另一方面,自我抒发也体现在作家们对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上。中国现

代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如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等,都以个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为主题,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描写和解读,展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迷茫和挣扎。这种个人主义的表达不仅是对自我内心的抒发,更是对现代社会中个体处境的思考和反思。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自我抒发与个人主义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些作家通过

自传体小说,如余华的《活着》,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融入到小说中,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有些作家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沈从文的《边城》,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性的思考。

自我抒发与个人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表达不仅体现了作家们对个体独立性

现代文化是否过于崇尚个人主义——辩论辩题

现代文化是否过于崇尚个人主义——辩论辩题

现代文化是否过于崇尚个人主义——辩论

辩题

正方辩手:

现代文化确实过于崇尚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盛行导致了社会

关系的疏远和人际关系的淡化。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利

益和个人欲望的满足,而忽视了他人的需要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

种现象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比如在工作中,个人主义导致了团队

合作的减少,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成就和利益,而忽视了团队的整

体目标;在家庭中,个人主义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疏远,家庭成员之

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在社会中,个人主义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人们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而忽视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和谐发展。

名人名句中,美国作家安·兰德曾说过,“个人主义是一种伦理,它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句话体现了个人

主义的核心理念,即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然而,过度的个人主

义也容易导致自私和利己主义的盛行,使得社会关系变得冷漠和脆弱。

在经典案例中,可以引用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普特南的研究成果。他在《孤独的自由,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社会的孤立,使得人们更加孤独和焦虑。

因此,现代文化确实过于崇尚个人主义,这种现象已经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和反思。

反方辩手:

现代文化并没有过于崇尚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进步和发展,它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使得人们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个人主义不仅是现代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现代社会,个人主义的盛行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这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有益的。个人主义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的梦想和目标,激发了创新和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主义:中国现代性的重要标志摘要:《玩偶之家》在中国的译介鼓励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勇于同封建社会作斗争,对个人主义大力宣扬,极大地推动了现代中国改革的步伐,促进了中国现代性的形成。

关键词:玩偶之家个人主义现代性影响研究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1828-1906)创作的《玩偶之家》在现代中国掀起了一股热潮。对于《玩偶之家》汉译本在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已有诸多学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不过,对《玩偶之家》汉译本传达的个人主义同中国现代性的关系,还可以更系统地陈述事例,阐发论点。笔者欲就《玩偶之家》怎样传入中国,传入后引起了怎样的批评,舞台演出有怎样的效果,怎样影响中国文学家和剧作家的创作等问题,提供一些事例,并指出这些事例传播的个人主义同中国现代性的关系,从而具体说明《玩偶之家》在中国产生的影响。

一、《玩偶之家》怎样传入中国?

最早将易卜生介绍到中国的是鲁迅。1902至1909年鲁迅留学日本,当时正值日本兴起易卜生热。1908年,鲁迅在东京《河南》月刊上发表《摩罗诗力说》及《文化偏至论》(均写于1907年),称易卜生为“瑰才卓识,以契开迦尔之诠释者称”。(鲁迅,1981:51)同年,仲遥在《学报》第10期上发表《百年来西洋学术之回顾》,也介绍了易卜生。1914年,陆镜若在《俳优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专论《伊蒲生之剧》,文中将易卜生誉为“莎翁之劲敌”,“剧界革

命之健将”,并介绍了易卜生50岁后的11部戏剧。但当时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还未发生根本性的动摇,因此,易卜生的作品并未得到广泛传播。

“‘五四’期间,应新文化运动的要求,话剧运动再次兴起。在对旧剧的批判中,他们也建立起了新的戏剧观,即“把戏剧做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洪深,1935)易卜生作品所体现的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正符合这种新剧观的需要。因此,易卜生的作品和思想开始被大规模地译介到中国。经过一番宣传造势后,1918年6月15日出版了4卷6号的“易卜生号”。头条是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其后是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全剧)、《国民公敌》(节选)和《小爱友夫》(节选),最后是袁振英的《易卜生传》。“易卜生号”上刊登的这部《娜拉》是在中国第一部公开发表的译本,由胡适译第三幕,罗家伦译第一、二幕。《新青年》5卷4号上刊登了从欧洲留学归来的宋春舫的《近世名戏百种目》中,其中包括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和《雁》(《野鸭》)。其后,陈嘏、潘家洵、欧阳予倩等人也相继翻译了易卜生的作品。期间,亦有翻译易卜生评论与传记。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符合了当时中国新文学发展和社会斗争的需要,自然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亲睐。《玩偶之家》的译介、文艺评论、舞台演出都一排欣欣向荣。

二、《玩偶之家》在中国文艺界引起了哪些批评?

作为文学革命的发难者之一的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看重娜拉精神的觉醒,即有个人意志和懂得对自

己负责。在胡适看来,如果有了自由精神和独立意志,出走与不走,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刘洪涛,2003)可见,胡适眼中的娜拉象征的是一种个人意识的觉醒。另一位举大旗者鲁迅,于1923年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娜拉走后怎样》为题作演讲时说道:“娜拉走后怎样?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鲁迅,1981)鲁迅认为,娜拉出走后,唯有经济自立,才能避免堕落或是回来这两种结局。想要经济自立就“要战斗”,要“剧烈的战斗”,要“深沉的韧性的战斗”。(鲁迅,1981)茅盾却认为要真正提高女性地位,“还有比纯粹的经济问题更中心的问题在那边呢!”(茅盾,1988)1935年初,南京的一位女教师和三名女学生因参演《娜拉》,而被开除。茅盾为此写了《的纠纷》一文,认为女子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显著提高,妇女问题的根本是经济问题,只要妇女能自食其力,独立生活,地位就提高了。另一位文坛巨匠郭沫若为纪念革命烈士秋瑾,于1941年写了《娜拉的答案》。他将秋瑾比作娜拉,指出妇女解放的正确途径是参加革命。“脱离了玩偶之家的娜拉,究竟该往何处去?求得应分的学识和技能以谋生活的独立,在社会的总解放中担负妇女应负的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牺牲——这便是正确的答案。”(郭沫若,1959)

中国现代最重要的四位作家都对娜拉出走的问题发表了不同看法。其中郭沫若表明娜拉唯一的出路就是革命,在今天看来,这显然是误读。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郭沫若的看法都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类的误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起着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

三、《玩偶之家》怎样影响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

五四作家们受易卜生作品影响之深,不断创作出表现知识青年婚姻痛苦和大胆叛离家庭的小说、戏剧。第一部模仿《娜拉》创作出的戏剧作品是胡适的《终身大事》,该剧中的田亚梅算得上是中国的第一个娜拉。之后,又出现了一些娜拉型的剧作,如熊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卓文君》、欧阳予倩的《泼妇》、成仿吾的《欢迎会》、白薇的《琳丽》等。著名的剧作家曹禺也承认“外国剧作家对我影响较多的,头一个是易卜生。”(曹禺,1982)在《雷雨》和《日出》中的繁漪和陈白露身上都可以找到娜拉的影子。受《娜拉》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小说当属鲁迅的《伤逝》。主人公子君和涓生大胆追求爱情,逃离了家庭的牢笼。子君受易卜生《娜拉》的影响,勇敢的同家人决裂,与涓生结婚。但最后子君并未经受住残酷现实的考验,无聊的家庭生活和经济的重压摧毁了她的理想,以致抑郁而终。这样的结局也正体现了鲁迅在《娜拉出走后怎样》中表现的担忧,认为妇女必须经济独立,才能真正得到幸福。

四、《玩偶之家》在中国的舞台反映

1914年,春柳社第一次在上海演出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但是演出并不成功,观众反映冷淡。这是跟当时中国社会现状有关的,人们的思想仍然受到封建主义的束缚,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且“叛逆”的戏剧。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不少学校和进步文艺团体演出了《娜

拉》。1923年5月5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系女生在新明戏园演出《娜拉》,赢得了先进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的喜爱。就这样,《娜拉》开始在中国戏剧舞台渐渐扎根。1925年6月,上海戏剧协社公演《傀儡家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尤其是想要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青年知识分子。1935年初,南京的磨风社公演了《娜拉》。南京的一位小学教师王光珍女士扮演娜拉,另外三位女学生也参演。但校方却以“行为浪漫”为由,将她们开除了。可见,娜拉在中国戏剧舞台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甚至遇到了挫败,但仍然影响了中国青年的思想。可以说,娜拉的舞台演出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五、《玩偶之家》的个人主义同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娜拉》在中国语境中被解读为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的宣言。娜拉婚前是父亲的附庸,婚后是丈夫的附庸。她的丈夫赫尔茂表明上对她温柔体贴,实际上却一直控制着娜拉。娜拉就像是丈夫的“玩偶”。娜拉假冒父亲签字,借债救夫。当债主以假借条威胁赫尔茂时,赫尔茂大骂娜拉,责备她害他身败名裂。危机解除后,赫尔茂又恢复“温柔体贴”的样子,说会保护娜拉,“像保护一只从鹰爪子底下救出来的小鸽子一样。”此时,娜拉觉醒了,她理直气壮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我说的是我对自己的责任”。最后,娜拉摆脱了道德的桎梏,毅然离家出走。

《玩偶之家》的思想符合现代中国文化变革的需求,它传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