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潮小说”疆域界定的再思考

合集下载

论新时期文学中的地域意识

论新时期文学中的地域意识
2006 年第 4 期 ( 总第 9 8 期 )
牡丹江教 育学比学报
J0 U RN A L 0 F M UDANJ1A NG C0 LL EGE 0 F EDUCAT I0 N
N o. 4 , 06 20
T ot al No. 98
论 新 时期 文学 中的地域 意识
刘 精 科
(襄樊学院美术学院,湖北 襄樊 441035 )
[ 摘 要〕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新时期文学作品带有明显的地城性特征。这些特征与西方文学的影响、 文 学观念的变化有关, 显示出作家们对于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与思考. 〔 关健词〕 新时期 。 地城性 , 丈学创作 [ 文章编号〕 1009一2323(2006)04一0009一02 [ 中图分类号] 1206 [ 文献标识码〕 A
们也无意批判民 族传统中可能存在的某些劣质。 在这些作家 笔下, “ 农村的黑夜不再是那么狰狞可怖, 也有膝胧的月色和悠 扬的芦笛;攀风雪中的狼啤不再引起死梦, 而且激起青年猎手 进击的渴望;荒漠的戈壁不再是死亡之地, 同样是生命存在的 见证人, 人的青春热血与生之欲念在那凶险严峻的境遇中反 而陡然高涨。 3 正是因为对自 哪卿4 ) 己熟悉和痴迷的那片土地 怀抱着一份感动、 一份惊奇, 那里就成为他们的精神故土, 成为 他们守候传统道德的理想家园。他们在游历和寻觅的过程 中, 努力挖掘着这片土地的精神积淀和文化内涵。尽管西北 的自 然环境极其恶劣, 那里的生活充满了苦难与艰辛。然而, 在张承志的作品中, 我们感受到的却是精神的高扬和宗教式 的反抗。大西北以她充满苦难的胸怀收容了这位赤诚的游 子, 张承志也在这里获得了精神的饭依. 2. 方言的广泛使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对于作 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2 世纪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 0 面就是对语言问题的关注, 语言开始成为文学和文化研究 的中心, 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和思考。新时期的作家 同样表现出了对语言的重视和痴迷, 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 大量方言进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方言, 最突出特征就是它的地域性, 它只能在一定的区 域流行、 交流和传播, 带有这一地区文化思想的独特印迹。 新时期的很多作家在 自己的作品中采用了方言, 显示 出了 丰富的地域色彩。从韩少功的马桥“ 词典”莫言的“ 、 猫腔” 到张炜《 丑行或浪漫》 中的登州方言、 阎连科《 受活》 中的像 西话 , 甚至还有贾平凹近期创作《 秦腔》 中的关 中方言。选 用方言进行写作 , 不仅仅是作家从小形成的语言表达的需 要, 更重要的是这些方言便语凝聚着当地厚重的生活底或 和文化内涵。韩少功的“ 马桥” 位于湖南泊罗县境内, 是一 个“ 随便踩一脚 , 都踩到汉代以前去了, 脚下吱吱吱不知要 踩掉多少文物珍品” 的地方. 当地人对“ 字的独特解释, 醒” 显示出方言与当地人的生存观念及思维方式之间的密切联 系。莫言也说过:“猫腔’ ‘ 是高密东北乡人民开放的学校, 是民间的狂欢节, 也是感情宜泄的渠道。民间戏曲通俗晓 杨, 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的戏文, 有可能使已经贵族化的小 说语言获得一种新质。他的小说《 ” 植香刑》 就是借助“ 猫腔” 的戏文表现了东北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3. 神奇的文学意境。文学作品不仅体现在语言的使用 和作品内容的选裁上, 也体现在作品意境的营造中。文学 作为一种艺术, 总是要借助意象和意境的构建来传达对生 活、 现实的理解, 对生存的体验。从 2 世纪七八十年代开 0 始, 始终有作家无意对现实生活进行直接的反映和描幕, 他 们试图抓住和揭示隐藏在现实世界背后的秘密. 新时期的 许多作家把众多神话传说、 宗教故事、 巫术、 鬼怪甚至梦境 等引人 自己的作品, 精心构制了一个个超乎现实的玄妙 的 艺术氛围. 在韩少功《 爸爸爸》 中那个叫做鸡头寨的偏僻地 方, 那个只会说“ 爸爸爸” X 妈妈” 和“ 的丙息蛋遭劫难而不

《地图与疆域》中的反讽与犬儒主义色彩4页

《地图与疆域》中的反讽与犬儒主义色彩4页

《地图与疆域》中的反讽与犬儒主义色彩维勒贝克在他的小说《地图与疆域》中深刻描绘了西方消费社会当前金钱至上的利己主义。

衰老、死亡、孤独、麻木等悲观主义因素构成了这个社会中人颓废的心理状态,成为当代犬儒主义的重要表现。

小说中多次出现真实生活中的人物,甚至连作者本人也出现在其中成为小说的人物之一,这种真实和虚构的混淆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充满嘲讽意味的荒诞。

一、金钱至上的利己主义现代犬儒主义区别与追求个体德行,摆脱物质束缚的古代犬儒主义,而今已然变成了一种玩世不恭,金钱至上的利己生活态度。

古代犬儒主义所追求的道德伦理,在当代社会全部化成了虚无。

“犬儒主义的讽刺和批判已经被中立化为明哲保身的工具,或金钱和权力游戏的合法化观念”[1]。

小说中杰德作为艺术家,从“三百幅五金用具照片”、“米其林地图”的拍摄,到“简单职业系列”的绘画事业,每一次的转型都非常成功。

通过一系列的新闻公关和宣传手段,他的作品在网上也是大卖,一幅画甚至能够拍卖到上千万。

这一方面体现了消费社会的炒作趋势,艺术已经不是纯粹的艺术,而是沦为了吸金的主要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对消费社会中这种风气的嘲讽。

而小说最后的结尾,作家维勒贝克之死,则是将这一金钱至上的利己主义推向了高潮。

小偷觊觎杰德为维勒贝克画的那副已经涨到千万的自画像,闯入作者家中偷画并且残忍杀害了作家。

由于死亡现场十分血腥残暴,警察以为这是一次恶性的案件。

却没想到作案动机却还是金钱。

“一开始,这案子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可怕却又十分奇特的面貌。

人名会想象是碰上了一桩狂妄第罪行,一个宗教狂的恶性发作,总之,是一些不同的原因。

也够让人沮丧的,归根结底还是碰上了最常见的、最普通的犯罪动机:金钱。

”[2]而这一荒诞的结局本身便是作者对这种利己主义无声的嘲讽和批判。

二、清醒的悲观主义现代犬儒主义由于对现实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而很容易就会转向一种道德缺失的悲观主义。

它的主要特征是看穿、看透,同时却无所作为和不相信有任何可以作为的希望。

当代小说中的土地问题

当代小说中的土地问题

当代小说中的土地问题在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实践中,土地问题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正是由于土地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20世纪,围绕着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在土地问题上展开了三次前后相继而内容又截然不同的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始于1946年止于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始于1950年代初止于1980年代中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始于1970年代末至现在仍在坚持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这形塑中国现代国家形态的伟大的社会运动,中国文学进行了忠实的记录和反映,形成了审美品格和历史内涵不同的文学形态——“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土改小说”和“合作化小说”)。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土改小说”和“合作化小说”在“重写文学史”潮流中被予以脸谱化解读。

实际上,这不过是新的意识形态解读,其必然伴随着中国现代实践的延展和中国现代性知识视野的拓展而有所更新。

本论文就以“土改小说”和“合作化小说”为研究对象,力图将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放置在20世纪中国现代实践的整体视野中加以认识,重新释放出这两个在因果上前后相联的社会运动的能量,摆脱“新时期”以来单一的意识形态视野,重估“土改小说”和“合作化小说”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鉴于此,序论主要考察了“土改小说”和“合作化小说”的发生及其评价演变史,在此基础上,梳理了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整体历史进程,为重新认识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从而为重新认识与之相关的作品扫清道路。

第一、二、三章主要考察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土地问题及其文学表述。

第一章以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核心考察由旧土地制度给农民带来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以及土地改革对这“创伤”的救治和救治的初步成果。

第二章以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为核心考察土地改革运动中的暴力行动及其深层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踪作者对“暴力”进行呈现的表意策略及其不足。

第三章以孙犁的《秋千》、《村歌》等小说为核心,考察土地改革对人们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带来的改变,从而考察孙犁在其“土改小说”中对“新人”进行塑造的因与果。

《疆域》 讲义

《疆域》 讲义

《疆域》讲义一、什么是疆域疆域,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政权所控制的领土范围。

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和色块,更是一个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发展空间的重要象征。

疆域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演进、政治的变革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会发生扩展、收缩或者调整。

从古代的王朝到现代的民族国家,疆域的划定和维护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全、资源的分配、民族的融合以及文化的传承。

二、疆域的形成疆域的形成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自然地理因素。

高山、大河、海洋等自然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早期人类活动的范围,也为疆域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界限。

比如,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由于其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成为了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疆域范围。

其次是政治和军事因素。

强大的政权通过战争、征服和外交手段,可以扩大自己的疆域。

历史上的帝国扩张,如罗马帝国、蒙古帝国等,都是通过军事力量实现了疆域的大幅拓展。

经济因素也不容忽视。

贸易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促使国家对特定地区进行控制和管辖,从而影响疆域的形成。

文化和民族因素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同文化和民族的人们往往有着较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他们所居住的区域也更容易形成统一的疆域。

三、疆域的维护维护疆域的完整和稳定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使命。

军事力量是最直接的保障手段。

拥有强大的军队,能够有效地抵御外部的侵略和威胁。

外交手段也至关重要。

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签订条约和协议,可以减少领土争端和冲突的发生。

加强国内的治理和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实力,也是维护疆域的重要基础。

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其疆域往往更能得到有效的维护。

四、疆域与民族疆域的划定和变化,往往会对民族的分布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一些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可能分布在不同的疆域范围内。

这就需要国家采取合理的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当疆域发生变动时,可能会导致部分民族的迁徙和流动。

《宋代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读书笔记3000字

《宋代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读书笔记3000字

《宋代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读书笔记3000字作为自称中华正统的宋朝与“蛮夷之邦”签约、划界,傅海波、葛兆光等学者均赋予其变革意义,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近代民族国家理论为坐标,赋予宋辽划界以“近代性”意义。

如傅海波、崔瑞德所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认为宋辽“两国从海边到黄河拐弯处的边界被清晰地划界并由双方警惕地守卫,这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国际边界,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这也代表了西方一类学者的观点。

中国学者也有持类似观点者。

有人认为,宋代以前历代王朝的边界仅是实际军事控制线,不具有国界的意义,而宋与辽、金的“实际军事控制线就有了国家间边界的意义”,不过“各方的控制线在法理上仍是传统的政权界限而非国家边界”;近代清朝与沙俄进行边界谈判缔约,得到西方诸国的承认,是法理上认可的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天下观才转变为国家观,“近代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才最终形成”。

意即以西方民族国家理论考量,宋代是中国“天下观”下的有限变革。

另一类认为宋代疆界具有中国古代自身传统发展中的变革意义。

有学者反对套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和欧洲的“近代”标准,认为在此问题上“中国历史不必按照欧洲历史来裁长补短”,不同意“古代中国主要就只有‘边疆’而没有‘边界’,现代中国才有‘领土’和‘国界’”的看法,认为“从宋代开始出现的有可能走向国境清晰,认同明确,民族同一的民族国家的趋势”,“呈现出与欧洲不相同的国家建构路径”。

宋代“官方组织的‘勘界’其实已经开始表明有限的‘民族/国家’在意识中逐渐形成,明确的‘边界/国境’也在事实上呈现”,“这使得中国第一次有了明确的‘国境’,也有了‘国’与‘国’对等外交的意识”,“这在唐代以前的中国是几乎没有的”。

宋代出现的“国境的存在和国家主权意识”,“很清楚地形成了汉族中国自我确认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还有学者认为就政治疆界划分而言并非宋辽划界方始产生,但宋代“各政权之间界至谈判、勘定等皆王朝政治地理的新因素”,而且这种新因素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世界政治史背景中看都是空前的。

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的再重新划定

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的再重新划定

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的再重新划定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的关系也发生了重新的变化。

传统的地理边界不再是唯一的界限,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融合已经导致了文化认同的重新划定。

本文将探讨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的互动关系,并思考这种互动对我们的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文化认同的多元性文化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身所属的文化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过去,由于地理边界的限制,人们往往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较为稳定。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开始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更加广泛地接触和了解不同文化,这种多元性的接触使得人们的文化认同愈加丰富多样。

二、地理边界的重塑传统的地理边界通常是以国境线为标志,根据地貌、行政区划等因素划分。

然而,全球化的推动下,这种地理边界开始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跨国交流、旅游、工作等活动,地理边界对信息和资金的传递已经没有了明显的阻碍作用。

同时,由于移民、流动人口的增加,许多地区的人口构成也发生了改变,导致了地理边界的重塑。

三、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的相互影响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之间存在着双向影响。

一方面,地理边界的改变和消失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不同文化成分在互动中相互影响和借鉴。

这种交流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丰富了人们的文化认同。

另一方面,文化认同的差异也可能影响地理边界的划分。

许多地区的冲突和争端,往往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认同冲突,这将进一步导致地理边界的重新划分。

四、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的挑战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的重新划定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文化失衡的问题。

其次,地理边界的模糊化可能导致国家主权的模糊和失去,从而对国家治理产生影响。

最后,地理边界的重新划定也可能引发经济、环境等问题,如资源争夺、自然保护等。

五、建立多元共生的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模式面对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的变化,我们需要摒弃传统的单一认同观念,而是倡导多元共生的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模式。

文化认同对地理边界的重新界定理论探讨

文化认同对地理边界的重新界定理论探讨

文化认同对地理边界的重新界定理论探讨文化认同对地理边界的重新界定:理论探讨引言: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文化认同成为了人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国家之间进行界定的一个因素。

本文将探讨文化认同对地理边界重新界定的理论。

一、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的互动文化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归属感以及共同认同的体现。

而地理边界则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界定关系的体现。

文化认同的表达,往往围绕着特定地理边界展开。

1. 文化认同的塑造与界定文化认同的形成离不开地理背景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人们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通过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式,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认同。

例如,藏族、苏格兰人等都以其特有的文化认同作为身份标识。

同时,地理边界也对文化认同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2. 地域文化对地理边界的影响地域文化是指地理环境所孕育的独特文化。

地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地理边界变得更加鲜明。

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虽然曾是一个国家,但宗教、语言等文化认同差异最终导致了地理边界的重新划分,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国家。

二、文化认同对地理边界的重新界定文化认同对地理边界的重新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地理边界,使其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1. 重新划分传统国界传统的国界往往是根据政治、经济等因素划定的,而文化认同的崛起使得一些传统国界变得模糊。

例如,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的边界逐渐消失,共同的文化认同成为了欧洲国家合作的新动力。

2. 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的交融文化认同的界定区分了不同地理边界上的人群,但同时文化认同也可以促进不同地理边界间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们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文化认同的差异不再成为地理边界的硬性障碍。

三、文化认同对地理边界重新界定的挑战与机遇文化认同对地理边界的重新界定,既带来了挑战,也为国际社会带来了机遇。

1. 挑战文化认同的崛起可能导致地理边界之间的不稳定和冲突。

例如,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特定文化认同可能成为政治争议的焦点,从而引发边界纠纷和冲突。

现代文学中的空间与地域意识

现代文学中的空间与地域意识

现代文学中的空间与地域意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空间与地域意识在现代文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方式,空间与地域意识既反映了作家对于地理环境的关注,也折射出人们对于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文学中空间与地域意识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首先,空间与地域意识在现代文学中常常被用来描绘作品的背景环境。

作家通过对地理空间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的发生地。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农田、山川、村庄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面貌和变迁历程。

这种对地理空间的描绘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特定地域的独特氛围,也让作品具有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其次,空间与地域意识还可以用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

现代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对空间的描述来反映人们对于环境的态度和情感。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通过对农村的描绘,展现了人们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作品中的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后,最终选择了与自然和谐相处,表达了对于传统农耕文化的珍视和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之情。

这种对于环境的关注不仅体现了作家对于生态环境的呼吁,也让读者思考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此外,空间与地域意识还可以用来探讨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问题。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惑和归属感的追求。

作家通过对特定地域的描绘,可以引发读者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思考。

例如,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作品以中国为背景,通过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回溯,引发读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作品中的主人公与外星文明的交流和对抗,既反映了中国人的独特文化背景,也让读者思考自己的文化身份。

最后,空间与地域意识在现代文学中也可以用来探讨社会问题。

作家通过对特定地域的描绘,可以反映出当地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矛盾。

例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以日本社会为背景,通过对大学生活和精神疾病的描绘,反映了日本社会中的压力和困惑。

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环境与精神寄托

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环境与精神寄托

文學作品中的地理環境與精神寄託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描绘了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和精神寄托,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感受和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地理环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成为情节的背景,也可以成为人物性格的塑造,更可以成为作品表达主题的媒介。

而精神寄托则是作品灵魂的所在,它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也是读者产生共鸣的源泉。

地理环境不仅是作品的舞台,更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通过描写地理环境,作家可以使作品更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例如,若想让读者感受到某个地方的恢弘壮阔,就可以通过描写高耸入云的群山、广袤无垠的大海等手法,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种壮美。

同样,如果作家想要表达一种孤独感,他可以运用荒凉的沙漠、寒冷的北国等地理环境,将人物置于其中,从而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物的孤独和寂寞。

地理环境不仅能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能扩大作品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从而让读者深入思考和体验。

除了作为情节的背景,地理环境还能影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一个人出生在何种地理环境下,长大于何种地方,都会影响其人格的形成和精神的寄托。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经常描写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南方人的性格一般温和、柔弱,而北方人则多刚强、果敢。

这种差异往往与地理环境有关。

南方多水乡,气候湿润,人们更容易柔软;而北方多草原和沙漠,气候干燥,人们不得不顽强地生存。

地理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是自然而然的,也是作家创作中常常使用的方法。

地理环境不仅能够影响人物,也能够成为作品表达主题的媒介。

通过地理环境的描写,作家可以表达世界观、人生观甚至价值观。

例如,古代诗词经常以咏景的方式来讴歌自然美,展示出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美好。

而在现代文学中,地理环境往往用于表达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大自然的荒凉与人类的罪恶相映成趣,使作品更加深刻和有力。

地理环境的描写,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度和内涵,读者不仅仅可以欣赏作品的表面,更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思考。

精神寄托是作品灵魂的所在,通过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揭示,作品得以超越表面,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小说解析与文化思考

小说解析与文化思考

小说解析与文化思考小说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够让人们获得娱乐和想象力的满足,同时也承载着深层的文化思考与内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小说的解析与文化思考进行探讨。

一、小说的文化背景每一本小说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这一背景决定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例如,19世纪末的俄国文学作品,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贫富差距、道德堕落等。

通过阅读这样的小说,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该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考方式。

二、小说与社会观念小说是一种表达社会观念的重要手段。

通过描写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作者可以通过这些形象来传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和批判。

例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揭示了权力滥用和控制的主题,给人们的社会观念以深刻的启示。

小说在这里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传播社会观念的媒介。

三、小说与文化记忆小说也是一种记录文化记忆的方式。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某个时期或某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

例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贫困人民的生活状况,成为了该时期社会历史的一部分。

这样的小说可以让我们重温历史,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四、小说与跨文化交流小说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跨文化交流。

通过翻译和阅读,不同国家的读者可以分享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以及席慕容的《奔跑吧,奖杯》,都通过小说的形式将中国文化传递到了国际舞台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五、小说与文化创新小说承载着作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对文化的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优秀的小说作品常常以新颖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引发读者的思考。

例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通过奇幻的故事情节和写实主义的元素,创造了独特的文化风格,并引领了许多文学创作的潮流。

通过以上几点对小说的解析与文化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更是一个世界观的反映和社会观念的传递。

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的重构和界定

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的重构和界定

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的重构和界定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认同和地理边界的重构和界定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世界各地的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对于传统的地理边界和文化认同的界定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我们重新思考文化认同和地理边界的定义提供了机会。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传统上,文化认同主要通过地理边界来界定,即一个人的文化认同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国家边界有关。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认同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移民、跨国婚姻、国际教育等因素使得文化认同不再仅仅与地理边界挂钩,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产品和信息。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使得人们的文化认同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例如,中国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他们更容易接受来自西方国家的文化,形成了一种全球化的文化认同。

其次,全球化也加速了地理边界的模糊化。

传统上,地理边界被视为国家和文化的分界线,但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

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的兴起以及国际组织的发展,使得国家边界的重要性相对减弱。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购物、跨国旅行等方式跨越地理边界,这也使得他们的文化认同不再受到地理边界的限制。

然而,尽管全球化对文化认同和地理边界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地理边界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认同的界定。

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对于塑造一个人的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人们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长大,会形成与该地区特有的文化认同。

同时,历史事件和传统习俗也会对文化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地理边界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尽管它的作用可能相对减弱。

在重新界定和重构文化认同与地理边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认识到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应该被地理边界所限制。

《疆域与行政区划》疆域广阔,区划有序

《疆域与行政区划》疆域广阔,区划有序

《疆域与行政区划》疆域广阔,区划有序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各个国家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疆域,是一个国家主权管辖下的领土范围,它不仅代表着国家的地理空间,更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而行政区划,则是为了有效管理这片广袤的土地,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以实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有序发展。

一个国家的疆域大小和形状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理因素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山脉、河流、海洋等自然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疆域的边界。

例如,我国的山脉众多,如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绵长的秦岭等,它们在历史上对于疆域的形成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历史的发展和政治的演变也是塑造疆域的关键力量。

战争的胜负、政治的联盟与分裂,都可能导致疆域的扩张或收缩。

我国是一个疆域广阔的国家,陆地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 18 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 470 多万平方千米。

如此辽阔的疆域,使得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从北方的广袤草原到南方的热带雨林,从西部的高原荒漠到东部的肥沃平原,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各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传统。

在这广阔的疆域之上,为了实现有效的管理和发展,我国建立了有序的行政区划体系。

行政区划的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地理、历史、经济、民族等多方面的因素。

目前,我国的行政区划主要分为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和乡级行政区四级。

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区划中的最高层级,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每个省级行政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优势。

例如,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和贸易产业;内蒙古自治区则以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畜牧业资源著称;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

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

它们在省级行政区的领导下,负责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工作。

县级行政区包括县、县级市、市辖区、自治县等,是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基层行政单位。

《疆域》 讲义

《疆域》 讲义

《疆域》讲义一、什么是疆域当我们提及“疆域”这个词,大多数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地图上划分的国土范围。

然而,疆域的概念远不止于此。

疆域,简单来说,是一个国家或政权所控制的地理区域,包括陆地、海洋、领空等。

它不仅是一个空间上的界定,更承载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内涵。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疆域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早期的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疆域的概念相对模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出现,以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作用,疆域逐渐清晰和明确。

二、疆域的构成要素1、陆地陆地是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各种地形地貌。

这些地理特征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分布,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交通、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拥有广阔平原的国家往往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而多山的国家可能在矿产资源方面具有优势。

2、海洋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海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海洋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底矿产,还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

一个国家的领海、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区域,对于其经济发展和战略安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领空领空是指一个国家领土和领海上空的空气空间。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领空的安全和管理成为了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疆域的确定方式1、历史传承许多国家的疆域是基于历史的传承而来。

这些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统治区域,并且通过历史文献、文化传统等方式得以延续和确认。

2、战争与征服在历史上,战争和征服也是导致疆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通过军事力量战胜另一个国家,从而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

然而,这种方式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破坏和人道灾难。

3、国际条约和协议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家之间通过签订条约和协议来确定彼此的疆域范围。

例如,通过边界条约明确陆地边界,通过海洋法公约确定海洋权益等。

四、疆域的重要性1、政治方面疆域的明确界定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基础。

文学的疆域——精选推荐

文学的疆域——精选推荐

文学的疆域一、疆域化文学透视文学疆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从现象上看,它既是文学史家和文学人偏就之辉煌,也是文学“围城”中人自保而又自缚的现象,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人类肇自远古的无可奈何——分工与私有。

分工与私有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人类文明的连体机制。

文学的疆域化既是该机制痛苦的成果,也是其逼仄出的产物,同时还是其自身僵化和堕落(尼采语)的象征。

一般而言,社会权力为文学自立门户而满意,因为文学独立一向被看作社会的成就;但是也为文学僭越出格而惊惧,因为文学始终是防不胜防的贰臣逆子。

归根结底,最热心文学疆域化的是权利话语,疆域化是分而治之的不二法门,只有将文学与万物的亲缘性逼入一个向度,才可以使其就范;也只有将文学的生存境地划入一个园地,才能使其极尽宠荣而枯萎。

从终极处透视,文学是一种非疆域的人文现象,它不是急功近利的反光镜,也不是玲珑剔透的象牙塔,更不是歌喉百转的鹦鹉鸟,而是与天地气息通感的人类文化原生态,是人类超越自身局限的化解性的精气神,是与社会正负价值切磋磨合的非自我中心话语。

这几种本根性的文学禀性注定了它与疆域论者的重大差异。

疆域论者为文学的金城汤池争雄,为文学的本体——主体辩护,为文学的自由自觉放歌,为文学这样或那样的方法而斤斤计较。

毫无疑问,这些说法和做法都有论证自身合目的性的一定道理,但是与文学终极性的存在根据相比,正切合古人关于“独照隅隙,鲜观衢路”的批评。

文学的生命是非疆域的虚拟,与其说它需要本体——主体的地盘和自由自主的权利,不如说它更需要圆观宏照的视野和直切本真的化境。

在某种意义上讲,天下皆知文学疆域之为文学疆域,文学即已成为僵化的存在。

二、文学非疆域疏证华夏文学与西方疆域化的路数不尽相同,它不是像西方文学那样从远古的混一走向近现代的分门别类,而是坚守人文原生态的本真,却又能挥发出后世文学分久必合的先声。

20世纪的学人津津乐道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话题,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其间非文学自觉的事实。

疆域变化的原理

疆域变化的原理

疆域变化的原理疆域变化是指国家、地区或组织的边界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种变化可以是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的,也可以是通过武力手段来实现的。

疆域变化的原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因素。

首先,政治因素是导致疆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目标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都会对疆域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国家可能会通过外交手段或领土扩张来实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目标。

同时,政治因素还包括领导人的个人决策和利益诉求,这些因素可以推动或阻碍疆域变化的发生。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导致疆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对国家和地区的疆域变化产生影响。

国家或地区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采取扩张性的措施,例如通过经济合作、贸易和投资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控制范围。

此外,经济因素还包括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和互相制约,这些因素也会影响疆域变化的发生。

第三,社会因素也是导致疆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文化和民族问题对疆域变化有重要影响。

例如,历史上的民族冲突和民族问题往往会导致国家和地区的边界调整。

此外,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也会对疆域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社会组织可能借助疆域变化来推动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发展中的国家可能会通过疆域变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最后,历史因素是导致疆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史上的战争、领土割让和领土调整都对疆域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记忆、民族认同、领土要求和历史争议等问题都会影响疆域变化的发生。

历史因素还包括国家和地区的领土认知和权益意识,这些因素也会影响疆域变化的发生。

总之,疆域变化的原理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国家、地区和组织的边界变化。

了解和分析这些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疆域变化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应对和处理疆域变化带来的挑战。

疆域与文学关系谫论--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中心

疆域与文学关系谫论--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中心

疆域与文学关系谫论--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中心
陈鹏程
【期刊名称】《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疆域作为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空间。

疆域意识在疆域的基础上生成。

地理空间和文学相互作用,其中地理空间是基础性因素,地理空间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都是显著的。

文学也对地理空间发生重要的反作用。

特定地理环境构成疆域的基础,疆域形成亦有鲜明的政治文化因素,它们分别构成疆域的形态特征和文化特征,从这两个方面疆域对文学发生显著作用。

疆界作为疆域中的一种特殊空间,无论是在文学主题方面还是文学意象方面都对文学发生了重要影响。

【总页数】9页(P23-31)
【作者】陈鹏程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L207.62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英译谫论 [J], 刘健
2.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世代——以宋代文学为中心 [J], 内山精也(著)[日];潘超(译);
3.中国古代文学的异域解读——中国文集日本古注本谫论 [J], 卞东波
4.情境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案例举隅——以先秦两汉的散文教学为中心 [J], 钟志强;李娟
5.情境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案例举隅——以先秦两汉的散文教学为中心 [J], 钟志强;李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代 作 家的 创作 是 构 成 “ 潮 小 说 ” 五 大板 块 。 新 的
[ 中圈分类号 ]26 6 I0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0 8— 68 20 )3— 0 3— 3 10 2 3 (0 6 0 0 7 0
Re o sd r t n o h tn o t eF s in b eNo es c n i e a i n t eEx e tt h a h o a l v l O
tru h terve o raieie ,ce t ec aatr t sa dep es nesn eo s in ben v l.W ec met o cuinta ho g h iw nce t d a rai h rce si n x rsi se c f aho a l o es e v v i c o f o oac n lso t h fs in ben v l c n i f iep r ,ie utr o e kn aho a l o es o ss o v at . .c l e r t e ig,aa t o r rn v l,w me t f s u o s v n —c u e o es o n,mo elrait oesa dn wwr — i d r l i n vl n e i le sc t
维普资讯
Ju 《 f ila U i r哲 社 i ScS o ra o qhr nv ( y P 会科学版c) n 卉: Q l卉哈尔大学学报》 i ( h& o ) es t i
20 年 5月 06
Ma .0 6 y 20
对 “ 潮 小说 ” 新 疆域 界 定 的再 思考
接着义出现了宗璞的《 是谁 》 茹 志娟 的《 我 、 剪辑错
了的故事》 , 等 这些作 品都开 始打破传统 的叙事方 式和结构方式 , 以主观 的心理意识流程来安排叙事
时空 , 这种特点与西方现代 主义文学思潮 中的“ 意 识流” 小说极为相似 。对此我们是否可 以断言, 自 文化寻根起我国当代小说创作 已经有了一个新的方 向——现代 主义?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我们就 有理 由将 是否 承 袭革 命 现依然小心翼翼的遵守这一规范 , 不越雷池一 步。 但与此同时, 以王蒙为代表的“ 意识流” 创作倾 向也
逐 渐浮 出水 面。后来 被奉 为文 学界 主脑 的王蒙先 后
发表了《 蝴蝶》 《 、 春之声》 等六篇手法新奇的作品 ,
经理 论界 认 证 这 乃 是 现 代 派 的 “ 识 流 ” 法 。 紧 意 手
es r d cin r ’p o u t . o
回顾上个世纪末的大陆文坛 , 新潮小说” “ 无疑 是其中最为夺 目的文学话语 , 其创作实践和理论建 构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 因此奠定 了该文学流脉 并 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 位。但我们也注意到, 由
于批评 界在一个 相 当长 的时间里 缺少 深入 梳理其 话
艺, 尤其是小说创作 , 我们基本上可 以将之看作 四十 年代延安文艺的一个延续 , 显著特征即文学创作在 为政治服务的前提下进行 ,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成大一统局面。 十 七年小说 自不必谈 , 即使到了七、
八 十年代 , 土而 出的 伤 痕文 学 、 思 文 学 、 革 文 破 反 改
语本质 , 导致“ 新潮小说” 的涵盖与实质一直存在含 混不清的问题。直到一 九九七年吴义勤博士发表题 为《 中国当代新潮小说 论》 以下简称《 ( 新潮论》 的 ) 理论专著¨ , 在导言 中他用 一定 的篇幅对“ 新潮 小 说” 进行理论界定 , 这才在理论方 面取得 了突破性 的进展, 基本解决 了“ 新潮小说” 创作所囊括 的创作 支脉问题。但是如果对该书的导言以及全书进行深 入 推敲 , 们仍会 发 现 如果 沿 着 吴 义 勤先 生 的思 路 我 研究“ 新潮小说” 会让后继者面临两难的境遇。 “ 新潮小说” 疆域界定的悖论
Z A H NG n —ig Yu n
( aigN r a C l g , aig13 1 , h a D qn om l o ee D q 67 2 C i ) l n n
Ke r s f s in be n v l ; xe td tr n t n; r aie c n e t n c e t e c a a trs c ;e p e so s e c y wo d :a h o a l o es e t n eemia i c e t o c p i ; ra i h r ce it s x r si n e s n e o v o v i Ab t a t T ov h r b e o e c n u e x e tt h a h o a l o es sr c : os le te p o lm ft o f s d e tn o t e fs i n be n v l 。w a e r su id a d d t r n d te e tn h e h v t d e n e emi e h xe t e
( 大庆师范学院, 黑龙江 , 大庆 13 1 ) 67 2
[ 关键词]新潮小说” 疆域界定 ; ‘ ‘ ; 创作思想; 创作特征 ; 话语本质
[ 摘 要] 通过对“ 潮小说 ” 新 的创 作思想、 创作特征与话语本质 进行考察 , 对以往 的“ 新潮 小说 ” 究中存 在的 研
疆域界定含 混问题 , 重新进行 了梳理和界定。得 出的结论是 文化寻根 、 先锋 小说 、 女性写作 、 写实小说 以及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