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银杏资源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关于银杏作为中国国树的研究
关于银杏作为中国国树的研究树木是人类的守护者,树木与一个民族思想感情息息相关。
许多国家通过立法程序,确定喜爱的树为国树,有些国家是由人们喜爱约定俗成的。
中国的国树为银杏。
国树如同国旗和国歌、国花、国鸟一样,是国家的表征、国家的荣誉和骄傲。
国树,对当地人民来说,具有特别的亲切感,可以唤起人们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之情,还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以及这个国家的自然风貌和植物分布情况。
评选国树可以激发各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可以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增强民族进取心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不仅是银杏的故乡,而且也是栽培、利用和研究银杏最早、成果最丰富的国家地区之一。
古往今来,无论是银杏栽培面积,还是银杏产量,中国均居世界首位。
从现存古银杏树的树龄来看,中国商、周之间即有银杏栽植。
银杏是中国特有而丰富的经济植物资源。
一、起源和演化银杏的祖先,可追溯至亿万年以前。
银杏起源和分布在我国浙江西天目山的狭小山谷。
森沃德(Seward,1936)认为“中国即使不是银杏目前的产地,也是最后的天然产地”。
美国发现的3亿多年以前的石炭纪化石,记载的二歧叶属(Dichophyllum)可作为银杏类植物最古老的代表,因为它的营养枝和木质部与银杏目相似。
比较可靠的银杏类化石为早二迭纪的毛状叶属(Trichopitys),该属植物的叶比二歧叶属细长,种子(胚珠)着生在出自叶腋的分枝上。
至晚三迭纪,出现似银杏属(ginkgoites)、拜拉属(baiera)、准银杏属(ginkgodium)等,这些属曾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并和现代银杏很相似。
中生代侏罗纪是银杏目发展的全盛时期,与动物界的恐龙为同一时代,所以银杏是名符其实的“活化石” ,“植物界的熊猫”。
在中生代,银杏属中有20多个种;除银杏属(ginkgoL.)外,银杏目中至少还有14个属。
从化石分析,也可以看到叶从楔形到肾形的演化。
据近50年来发现的化石表明,银杏目植物在我国云南、四川、新疆、内蒙古、河北以及德国的法兰克福、南美的福克兰群岛、甫非、澳大利亚和欧洲大陆都有分布。
广东银杏遗传多态性的RAPD分析
种 的现象 时有 发 生 ,且 种 内 不 同 品 种类 群 的 划 分
也难 以取 得 一 致 。利 用 R P A D方 法 对 广 东 地
¥7 2 ¥8 2
区栽 培 的银 杏 品种 ( 群 体 ) 及 一 些 近 期 引 进 的 或 银杏 品种进 行 多 态性 分 析 , 以期从 分 子 生 物 学 方 面开 展银杏 资 源 的分 类 和 遗 传 多 态 性 研 究 ,为 广 东银 杏资源 的合 理开发 利用 提供 科学依 据 。 Nhomakorabea¥ 4 6
CC GC ATC TAC
AAAGCTGC GG ACT CGCCAC T T GCCCGT CGT TC CCT TC CAG AAT GG C C G AG GGGAGA C ATC G GGAT A CCC T
H5
H6 H7 H8 H9 Hl 0 H l l Hl 2
AGT CGTC CCC
ACGCAT CGCA C TGCAT CGT G GAAACACCC C TG TAG C GG G T C AC CT GTC AG CT CCGC GT T A AC GCGCAT GT
l 材 料 与方 法
1 1 材 料 .
S 7l ¥ 0 8 S 9l Sl o 0 Sl 5 l S1 0 2
广 东银 杏 遗 传 多态 性 的 R P A D分 析
余 立辉 张 楚英 梁 红 一
( 恺 农 业 技 术 学 院 生 物科 学 学 院 ,广 州 仲 50 2 ) 12 5
摘 要 :采 用 R P 分析 法对 3 AD 2个银 杏 品 种 或 群 体 的 叶 片 D A进 行 遗 传 多 态 性 分 析 ,从 5 N 6个 随 机 引物 中 筛 选 出 8个单 引物 和 4对 双 引物 进 行 R P A D扩 增 及 琼 脂 糖 凝 胶 电泳 ,并 进 行 U G P MA 聚 类 分 析 。 结 果 表 明 , 8个 单 引 物
生物工程技术在中药资源开发领域前景光明
生物工程技术在中药资源开发领域前景光明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民族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与国际社会“回归自然”潮流的涌起,其用量逐年加大,许多品种供不应求、自然资源濒临灭绝。
大力开展中药资源研究,对于保护与保存现有资源、寻找和开发新资源等以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综合了生命科学与多种现代科学理论与研究手段的高新技术,在中药资源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为中药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技术保障我国中药资源十分丰富,但随着环境破坏与人们乱采滥挖,许多种类濒临灭绝。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保护这些种质资源的途径大致有两方面,一是进行人工栽培与饲养,用以保证物种;二是利用生物技术建立基因库,在低温条件下保存药用动植物的基因组、克隆的基因、组装好的质粒和RFLP探针即使在某种药用动植物灭绝的情况下,其基因也可以得到保存并加以利用。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建立种质库是保存药用植物的又一有效手段,将离体培养的药用植物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低温和超低温(-150℃~-196℃)下保存,建立集约化细胞库,可以作为种质保存的一种方式。
目前,全国已建成了2座长期种质库(-10℃以下),10多座中期(0~10℃)种质库,保存种质资源。
建立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200m2,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600余种。
此外,郑丽屏等提出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试管保存及试管苗基因库的建立方法。
2、有助于对现有中药种质资源进行鉴定与优选我国有道地药材约200种,进行道地药材遗传特征分析对中药资源优良品种选育意义重大。
郭兰萍等用RAPD技术对南北苍术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苍术的道地性是在遗传和生态两因素长期复杂作用下形成的遗传和化学成分有稳定差异的居群;李萍等将5s2rRNA基因间区序列的变异用于对金银花药材道地性的分析,也有较好效果。
河南银杏古树资源调查
m, 最小1 0 . 8 m。 对 河 南银 杏 古树 资 源 的 特 点 及 新 县 银 杏 古树 群 落 的起 源进 行 探 讨 。
关键 词 : 河 南省 ; 银 杏古树资源 ; 生物学特性
银杏叶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
的研究》2023-10-29CATALOGUE 目录•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和讨论•参考文献01研究背景和意义银杏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植物,其叶片在医药、保健和观赏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银杏内生真菌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内生真菌是指生活在植物体内,但不引起植物明显病害的真菌。
这些真菌在植物体内可以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如抗生素、激素和酶等,对植物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银杏叶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通过对银杏叶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内生真菌与银杏之间的关系,探索内生真菌对银杏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菌、抗炎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先导化合物和生物农药。
对银杏叶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还有助于了解内生真菌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机制和进化历程,为植物内生真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02研究目的和方法探索银杏叶部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多样性了解内生真菌与银杏生长和健康的关系为开发利用内生真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数据分析利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对数据分析,比较不同采样点、不同生长条件下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差异及其与银杏生长和健康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采样与处理选择健康的银杏树,采集叶片并记录相关信息。
将叶片样本进行处理,分离内生真菌。
菌种分离与鉴定采用培养法和形态学特征观察法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进行鉴定,并记录每种真菌的形态、生长特性等。
多样性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进行多样性分析,包括物种丰富度、种群结构、物种分布等。
03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结果菌落特征各异这50份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呈现出不同的菌落形态和颜色,有的呈白色、有的呈灰色、有的呈黑色等。
发现3种新菌种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其中有3种新的菌种,它们在已知的真菌数据库中没有记录。
银杏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银杏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摘要银杏是著名的活化石植物。
阐述了银杏的生物学特性,并从地块选择、栽植、肥分管理、中耕除草与培土、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银杏;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银杏(Ginkgo biloba L)为银杏科银杏属乔木,别名鸭脚树子、白果、公孙树子、银杏核,落叶乔木,雌雄异株植物。
银杏树高大挺拔,叶似扇形,冠大荫状,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
银杏是现存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人称“活化石”。
银杏从栽种到结果要20多年,40年后才能大量结果,能活到1 000多年,是树中的老寿星。
种仁供食用,多食中毒,外种皮可提栲胶。
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用。
又可为庭园树、行道树[1-4]。
现将银杏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生物学特性银杏为落叶大乔木,高达40 m,胸径可达4 m,幼树树皮近平滑,浅灰色,大树之皮灰褐色,不规则纵裂,有长枝与生长缓慢的距状短枝。
叶互生,在长枝上辐射状散生,在短枝上3~5枚呈簇生状,有细长的叶柄,扇形,两面淡绿色,在宽阔的顶缘多少具缺刻或2裂,宽5~8 cm,具多数叉状并歹帕细脉。
雌雄异株,稀同株,球花单生于短枝的叶腋;雄球花呈葇荑花序状,雄蕊多数,各有2花药;雌球花有长梗,梗端常分2叉(稀3~5叉),叉端生1具有盘状珠托的胚珠,常1个胚珠发育成发育种子。
2栽培技术2.1地块选择银杏寿命长,一次栽植长期受益,因此土地选择非常重要。
银杏属喜光树种,应选择坡度不大的阳坡为造林地。
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但以上层厚、土壤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为好。
2.2栽植良种壮苗是银杏早实丰产的物质基础,应选择高径比50∶1以上、主根长30 cm、侧根齐、当年新梢生长量30 cm以上的苗木进行栽植。
此外,苗木还要有健壮的顶芽,侧芽饱满充实,无病虫害。
银杏是雌雄异株植物,要达到高产,应当合理配置授粉树。
broughtonii)四个地理群体遗传结构的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四个地理群体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梁超1,2, 杨爱国1, 刘志鸿1, 周丽青1, 吴彪1(1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71;2.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 200090)摘要:应用RAPD标记技术对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一个韩国群体与三个中国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 分析。
对四个群体133个个体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71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67个,四个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韩国群体为86.55%、黄岛群体为90.06%、蓬莱群体为85.96%、前三岛群体为89.47%;四个群体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0.4599±0.2323~0.4913±0.2136,Nei’s多样性指数为0.3083±0.1707~0.3310±0.1992,表明四个群体遗传多态性较高;四个群体遗传分化指数在0.0058~0.1214之间,其中韩国与中国的三个群体分化明显,说明韩国与中国三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较大,黄岛群体与前三岛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最小。
基于四个群体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黄岛群体与前三岛群体最先聚类,两群体间距离最短,再与蓬莱群体聚类,最后与韩国群体聚类。
这些数据可为魁蚶的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及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魁蚶;遗传多样性;RAPD;RAPD Analysis of genetic variations in four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of ScaphareabroughtoniiLIANG Chao1,2 YANG Ai-guo1LIU Zhi-hong1 ZHOU Li-qing1 WU Biao1(1 Key Laboratory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Marine Fisheries Resource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Yellow Sea Fisheries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Qingdao 266071)(2 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e Scienc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200090)ABSTRACT RAPD technolog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genetic variations and genetic structure in four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of S capharea broughtonii from Korea and China. 171 loci were detected in the four populations through 25 random primers, and 167 of these loci were polymorphic.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four populations was rich. The Shannon’s index ranged from 0.460±0.232 to 0.491±0.214, and the Nei’s genetic diversity index ranged from 0.308±0.171 to 0.331±0.199. G st values showe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Korean population and the three Chinese populations. The UPGMA dendrogram of four S. broughtonii populations based on Nei’s (1972) genetic distance showed that Huangdao and Qiansandao populations clustered first, then clustered with the Penglaipopulation, before further clustered with the Korean population. The UPGMA dendrogram gave a clear division between the Korean and Chinese populations. The information of the genetic vari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mong four S. broughtonii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can be useful for conservation of S. broughtonii stocks and future genetic improvement by selective breeding.KEY WORDS Scapharca broughtonii Genetic diversity RAPD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 Schrenck)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tnchia),列齿目(taxodonta),蚶科(Arcidae),俗称赤贝、血贝、大毛蛤,是一种大型冷温性蚶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沿岸,日本北海道以南,朝鲜、菲律宾、俄罗斯东南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遗传变异分析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科研热词 遗传多样性 遗传变异 遗传算法 聚类分析 rapd 线粒体dna issr 遗传多态性 遗传分析 遗传分化 微卫星标记 ssr 种质资源 水稻 多态性 亲缘关系 遗传距离 表型性状 细胞色素b 微卫星 aflp 系统发育分析 相关分析 杂合度 新城疫病毒 序列分析 小麦 多态信息含量 变异 主成分分析 srap 2型糖尿病 野生大豆 自适应遗传算法 结缕草属 细胞色素b基因 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系统发育 粒子群算法 突变 甘草 核蛋白基因 核心种质 数量性状 拷贝数变异 序列比较 居群 家蚕 大豆 多态现象,遗传 基因突变 基因多态性
银杏调研报告模板
银杏调研报告模板1.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银杏树的生长环境、繁殖方式、保护措施以及其在经济和生态方面的价值,为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2. 调研背景银杏是一种乔木植物,属于银杏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常绿乔木之一。
银杏树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银杏树种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关的调研工作。
3.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我们前往了银杏树分布较多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银杏树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同时,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包括科研论文、调查报告等,以补充实地考察的数据。
4. 调研结果4.1 银杏树的生长环境我们调研发现,银杏树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对气候和土质有一定的要求。
它们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和湿润的土壤才能生长良好。
一般而言,银杏树喜欢生长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地区,比如山脚、山坡等地。
4.2 银杏树的繁殖方式银杏树主要通过种子繁殖,其种子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和萌发率。
一般情况下,银杏树的种子会在秋季散落到地面上,然后经过冬季的休眠,在春季开始发芽,最后形成新的幼苗。
此外,银杏树还可以通过扦插和嫁接的方式进行繁殖,以加速繁殖速度和提高良种的比例。
4.3 银杏树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和维护银杏树的种群数量和生存状况,我们发现以下几个措施非常有效:•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其生长环境;•开展银杏树的人工繁殖和移植工作,增加其分布范围,丰富种群遗传资源;•推广银杏树的种植技术和利用价值,提高其经济和生态效益;•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对银杏树的了解和管理水平。
4.4 银杏树的经济和生态价值银杏树具有多方面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经济上,银杏树的木材可以用于制造家具和工艺品,其叶子和果实也可用于药用和食品加工。
生态上,银杏树是重要的固碳植物,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银杏项目调研
银杏项目调研银杏项目调研是指对银杏树种植和利用的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的过程。
银杏是一种珍贵的树种,具有丰富的药用和观赏价值,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本文将从银杏树的生长环境、栽培技术、药用价值和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长环境银杏树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摄氏度,年降水量在800-1500毫米之间。
它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为宜。
银杏树对光照要求较高,喜欢充足的阳光照射。
二、栽培技术1.选种和繁殖银杏树的选种是确保项目成功的重要一环。
应选择生长势旺盛、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栽培。
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种子繁殖需要经过催芽处理,然后在育苗床上进行播种。
无性繁殖包括扦插、嫁接和组培等方法。
2.土壤改良和施肥银杏树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可以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
主要措施包括翻耕、施有机肥和矿质肥等。
施肥时应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树木的生长需求进行合理配置。
3.病虫害防治银杏树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袭,如银杏蚜、银杏叶螨等。
为了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可以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
三、药用价值银杏树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叶片的药用价值银杏叶具有清肺化痰、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等疾病。
2.果实的药用价值银杏果实富含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补肾壮阳、抗衰老、改善记忆力等功效。
3.树皮和树干的药用价值银杏树皮和树干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可用于治疗肝炎、肿瘤等疾病。
四、市场前景银杏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中药材的需求增加,银杏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受到了广泛关注。
银杏叶、果实和树皮等都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可以用于制药、保健品、食品等领域。
此外,银杏树还具有观赏价值,可以用于园林绿化和景观建设。
32个银杏品种的RAPD遗传多态性及其分类
Ge ei i e st n lsso 2 Gik o v reisb n t dv ri a ay i f3 n g a it y RAP c y e D
Y i u ,Z U L — i HAG h - i g I G o g h N C u yn ,L AN H n
e c n . h sl o e a 8 m l e c w r d t t , f h h8 9 % ) e o m rh .I i e f i t T er ut s w dt t 5a pi dl i e e c d o w i 1(5 w r p l op i t e sh h i f o e ee c e y c
p i r n r e ar e e s l td f m 6 rn o p i r fr P a l c t n.R P mpi c t n r mes a d4 p i r i w r ee e o 5 a d m r m p s c r me s o RA D mp i ai i f o A D a l ao i f i
( o eeo eSi cs Z og U i rt o A ruueadTcnl y G aghu502 ,C i ) Clg L c n , hnl n esy f gcl r n eho g , unzo 125 h a l fi f ee  ̄ v i it o n
A s at h ae f 2g koe lvr Gng i b . e sdt et c gnr eD A. i l bt c:T el vs i g utas( i oboa L )w r ue x at eo i N 8s g r e o3 n i k l e o r n ne
issr
程勤贤 2004.11.30
银杏 (Ginkgo biloba) 是裸子植物银杏纲中唯一 现存的中生代孑遗植物。雌雄异株,染色体数目为2n =24( 陈学森等 ,1996) 。银杏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 , 分 布于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被广泛栽培, 至 今 已 有 近 1000 年 的 栽 培 史 (Dell Tredici et al,1992) 。现栽培银杏分布于我国的 24 个省区 , 国外 现栽培的银杏都源自中国(林协,1965)。
①直接以DNA的形式表现,不受组织特异性、发育阶 段、季节、环境等限制; ②数量多,遍及整个基因组; ③多态性高; ④表现为中性,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无必 然的连锁; ⑤有些分子标记表现为共显性,能够鉴别物种的杂合、 纯合状态。
近年来,该技术发展迅猛,成为研究林木系统的有 力工具。
目前广泛应用的分子标记主要有:
ISSR分子标记是在 SSR标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 原理(示意图如下)在 SSR的5’或 3’端加锚 l~4个嘌呤或 嘧啶碱基,然后以此为引物,对两侧具有反向排列SSR的一 段基因组DNA序列进行扩增。在SSR的3,端或5,端锚定1-4个 简并碱基的优点是在基因组上只有那些与锚定的核苷酸匹配 的位点才能被靶定,因而避免了SSR在基因组上的滑动大大 提高了PCR扩增的专一性。
2.2 ISSR-PCR 扩增
为了保持酶的活性,缩短扩增时间,提高效 率。ISSR反应扩增条件参照葛永奇等的方法, 并略加以改进。
2.2.1 反应体系 ISSR 反应总体积为 25μL:模板约 60ng, 1 U Taq 酶 , 1.5m mol/LM gCl2, 4种dNTPs各 0.25m mol / L , 0.3μmol / L引物 , 0.5 mmol / L亚精胺, 2%甲酰胺。
药用植物组培课程应注重“遗传变异与中药材品质关系”的讲授
药用植物组培课程应注重“遗传变异与中药材品质关系”的讲授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成熟,其在中药材生产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药用植物的快速繁殖,有效地解决了部分药用植物、尤其是珍稀药用植物的繁殖难题,为保障药材供应、保护野生药用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校的一些专业,如中药资源学、药学、中药学等,开设了“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并开出全校性选修课对学生开放。
使学生们对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技术系统及其应用有了很好的了解和掌握,对这一新技术在药用植物种苗快繁、脱毒、复壮,药用有效成分的生产,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人工生产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
但组培快繁技术在原理上即存在产生遗传变异的可能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出现了影响中药材品质的现象。
对这一点,各个相关院校(也包括我校)在授课过程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本文就组培快繁中遗传变异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完善授课内容、在实践中进一步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药用植物组培快繁应用广泛,已成为成熟的常规技术。
1937年,White认为在特定环境下植物的全能性处于被抑制状态,而这些特定的环境一旦改变,其全能性必将重新表现出来,于是开展了如何激发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研究,细胞全能性的发挥、也就是培养材料的再生能力,是组织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1]。
植物组织培养以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应用无菌培养的方法,在人工调控的条件下培养植物的一个离体部分使其生长或发育。
该方法开始于19世纪后半叶,至今已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常规技术。
药用植物的快速繁殖即是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将植物体某一部分组织(或细胞)进行培养,并诱导分化成大量的小植株,从而达到快速无性繁殖的目的。
组培快繁是解决很多药用植物自然繁殖能力低、资源匮乏等问题的重要技术,且因其属于无性繁殖,可以避免有性生殖常常引起的后代性状分离的问题。
我国药用植物的组培研究,是从1964年罗士韦教授等对人参组织的培养开始的。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及其生态多样性保护
2.土壤因子 现存的城市银杏一般分布 于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 在 这些区域,土壤、 水气平衡 的破坏和土壤污染是土壤 因子中影响树木生长的2个 最主要因素, 其中普遍存在密度偏高、 通气 孔隙度低、 通气性差、 酸碱性偏差大、 有 机质及氮、 磷含量偏低等问题 。
3.生物因子 微生物因子 :一般来说土壤中的微 生物可以分解大量的枯枝落叶 形成肥沃的土壤对树木的生长 发育非常重要。另一方面病毒、 细菌、 真菌也是树木病害的元 凶。 植物因子 :如果在银杏周围种植高 大的乔木, 开始时对银杏影响 可能较小,但经过 10 多年的生 长, 会与银杏形成激烈的竞争, 影响银杏的生长。 动物因子 :对银杏影响最大的动 物因素是虫害。由于银杏处于 生理衰退期,树体较弱, 因而特 别易受害虫的危害。 人为因素 :经济发展、城市扩大、 基础设施改善、土地批租居民 动迁等影响古银杏树的生存空 间。树干周围铺装面积过大, 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食用价值
• 白果,养生延年,银 杏在宋代被列为皇家 贡品。日本人有每日 食用白果的习惯。西 方人圣诞节必备白果。 就食用方式来看,银 杏主要有炒食、烤食、 煮食、配菜、糕点、 蜜饯、罐头、饮料和 酒类。 银杏果(白果)
药用价值
银杏的药用主要体现在医药、 农药和兽药三个方面。明代李 时珍曾曰:“入肺经、益脾气、定喘咳、缩 小便。” 明代江苏、四川等地曾出现了用 白果炮制的中成药,用于临床。
谢谢!
13总结银杏的保护修复应该在了解银杏生长习性的基础上用生态学理论来指导要开展定期监测应对银杏的生长状况种群结构地理分布群落类型海拔高度自然生境和威胁因子等作进一步全面翔实的调查同时进行定期监测特别是幼苗和幼树的生长情况掌握种群变化动态分析变化原因建立资源档案及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只有抓好了每一个环节才能达到真正保护银杏树的目的
保护生物学第二版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1.安树青, 林金安主编. 1994. 生态学词典.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艾山江·阿布都拉, 文玉香, 唐顺学等. 1997.一个多抗小麦一中间惬麦草新种质的选育和细胞分子生物学鉴定. 遗传学报, 24(5):441~4463.蔡淇松. 1999.关于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问题与建议二、管理与对策. 生物多样性, 7(1):68~724.蔡清秀,林柳,潘文婧等. 2008. 勐养保护区亚洲象微卫星位点筛选及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兽类学报,28(2):126~1345.曹邓.2005.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变与诠释. 当代财经, (11):19~216.曹丽敏, 司马永康, 曹利民等. 2001. 保护生物学概述.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 (植物学专辑):65~707.车晋滇, 郭喜红. 1999. 北美一枝黄花. 杂草科学, (1):178.陈领. 1999. 中国的濒危物种及其保护. 动物学报, 45(3): 350~3549.陈辉,范源洪. 2003. 甘蔗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检测. 分子植物育种, Z1: 713~72010.陈灵芝主编. 1993.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北京:科学出版社11.陈灵芝, 陈清朗, 刘文华. 1997. 中国森林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北京:科学出版社12.陈道海, 钟炳辉. 1999. 保护生物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3.陈大鹏, 沈怀舜, 丁亚平等. 2004. 文蛤(Mertrix meretrix)地理种群ISSR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南京师大学报. 27(3):74~7714.陈清郎, 刘文华. 1997. 中国森林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北京:科学出版社15.陈婴芳, 徐宏发. 2003. DNA分子标记及其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6(1):60~6416.陈伟烈.1988. (西藏)植被的植物区系特征. 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西藏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41~8417.迟德富, 孙凡, 严善春. 2005.保护生物学.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8.丁建清, 王韧, 付卫东. 1998. 化学除草剂对恶性杂草水葫芦的控制效果. 植物保护学报, (4):373~37419.丁炜,张正旺,常江等.2005. 基于RAPD的藏马鸡亲缘关系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1(5):507~50920.段小燕,廉振民,王文.2008. 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27(1): 64~6821.杜恒俭,陈华慧,曹伯勋. 1979.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22.傅德志, 左家晡. 1995.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定量化研究——III 区系指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3(4):23~2923.傅之屏. 2001. 保护生物学. 成都: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4.冯祚建,蔡桂全,郑昌琳. 1986. 西藏哺乳类. 北京:科学出版社25.高秀梅, 贺善安, 顾姻等.1996. 南京中山植物园活植物信息管理子系统. 植物资源与环境,5(1):43~4726.高增祥, 季荣, 徐汝梅等. 2003. 外来种入侵的过程、机理和预测. 生态学报, 23(3):559~57027.戈峰. 2002. 现代生态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8.葛颂, 洪德元. 1994. 遗传多样性及其检测方法见钱迎倩, 马克平主编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9.葛颂, 王海群, 张灿明, 洪德元. 1997.八面山银杉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 植物学报,39(3):266~27130.葛永奇, 邱英雄, 丁炳扬, 傅承新. 2003. 孑遗植物银杏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生物多样性,11(4):276~28731.顾万春. 2004. 白皮松交配系统及其种内遗传多样性分量比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7(1):19~2532.关广清, 韩亚光等. 1993. 豚草替代控制研究.豚草及豚草综合治理.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33.郭传友, 王中生, 方炎明. 2003. 外来种入侵与生态安全.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2):73~7834.郝守刚, 马学平, 董熙平等. 2000.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地球历史中的生命.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5.杭炎, 金燕, 卢宝容. 2004. 濒危植物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2):260~26636.何浩,潘耀忠,朱文泉等. 2005.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应用生态学报,16(6):122~12737.贺善安, 夏冰, 钱俊秋. 1999. 植物园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植物资源与环境, 8(4):47~5138.贺善安, 顾姻. 2002. 植物园发展战略研究. 植物资源与环境, 11(1):44~4639.黄百渠, 曾庆华, 尹东.1996. 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3):90~9240.黄磊,王义权. 2004. 扬子鳄种群的微卫星DNA多态及其遗传多样性保护对策分析.遗传学报,31(2):143~15041.黄良民. 2004. 紫红笛鲷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23(5):50~5542.纪力强. 2000.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及CBIS简介. 生物多样性, 8(1): 41~5543.计宏祥,徐钦奇,黄万波.1980. 西藏吉隆沃马公社三趾马动物群. 西藏古生物第一分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18~3144.Richard Primack,季维智等.2000.保护生物学基础.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45.蒋志刚. 2000. 物种濒危等级划分与物种保护. 生物学通报,35(9):1~546.蒋志刚, 马克平, 韩兴国. 1997. 保护生物学. .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47.蒋志刚, 马克平. 2009. 保护生物学的现状、挑战和对策. 生物多样性,17(2):107~11648.金燕, 卢宝荣. 2003. 遗传多样性的取样策略. 生物多样性,11(2):155~16149.金燕, 张文驹, 傅大煦等.2003. 利用ISSR标记研究野大豆居群内遗传变异及其取样策略.植物学报,45(8):995~100250.廖信军,常洪,张桂香等. 2008. 中国5个地方牦牛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生物多样性,16 (2):156~16551.李难. 1983. 生物进化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2.李博. 1993. 普通生态学.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53.李斌, 顾万春. 2004. 白皮松交配系统及其种内遗传多样性分量比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 17(1):19~2554.李渤生. 1988. 西藏植被发展历史概述. 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西藏植被. 北京:科学出版社,23~4055.李海生. 2004.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生物学通报, 39(2):19~2156.李力,王仁卿,王中仁等.1996.青岛耐冬山茶的多样性(Ⅱ) —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生物多样性,4(1) :1~657.李俊清, 李景文. 2002.保护生物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58.李珊, 赵桂仿. 2003. AFLP 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西北植物学报,23(5):830~83659.李珊,蔡宇良,钱增强等. 2004. 云南金钱槭形态变异与遗传变异的相关性研究.生态学报,24(5):925~93160.李中明. 1994. 论生物多样性发展史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生物多样性,2(3):169~17261.李海生. 2004.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生物学通报,39(2):19~2162.李华章,刘清泗.1988. 北京平原第四纪环境演变初议. 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主编. 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5 : 41~5163.李景文. 1992. 森林生态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64.李义明.1995. 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和趋势. 见: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65.李义明, 李典谟. 1994. 种群生存力分析的主要原理与方法. 见:钱克倩、马克平主编.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66.李振宇, 解炎.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67.李星学, 周志炎, 郭双兴. 1981. 植物界的发展和演化. 北京:科学出版社68.李太武, 李成华, 宋林生, 苏秀榕.2003. 5个泥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生物多样性,11(2):118~12469.栗琪, 李作洲, 黄宏文. 2004. 猕猴桃野生居群的ISSR分析初报.武汉植物学研究, 22(2):175~17870.林万华,黄路生,任军等. 2002. 中外十个猪种H-FABP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遗传学报, 29(1):12~1571.刘伦辉, 谢寿昌等.1985. 茎泽兰在我国的分布,危害与防除途径的探讨. 生态学报, 5(1):1~672.刘兰锁. 1988.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变. 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主编.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5 : 68~7573.刘苏, 王祥荣.2002.生态入侵及其对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41(4):459~46574.刘志毅, 相建海.2001. 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在海洋动物遗传分析中的应用.Marine Sciences,25(6):11~1375.刘小莉, 刘飞虎, 李宗菊, 曾淑华. 2004 . 10种报春花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6(5):454~45876.刘登义, 储玲, 杨月红. 2004. 珍稀濒危植物天目木兰(Magnolia amoena)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15(7):1139~114277.刘晓楠.2003. 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教育发展的新取向. 全球教育展望, (6): 14~1678.刘亚令,李作洲,姜正旺等.2008. 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自然居群遗传结构及其种间杂交渐渗. 植物生态学报, 32(3):704~71879.刘志敏.2007.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7(2):17~1980.柳建华.1994. 中国移地保护的现状与展望. 见:张友居、何光昕主编. 成都国际大熊猫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81.马渐新,周荣华,董玉琛,等.1999.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1):1~682.卢晓娜.2009.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教师问题的思考. 教育探索,(5):82~8383.马桂新. 2007. 环境教育学(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84.马克平.1993. 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1(1):22~2485.马敬能, 孟沙,张佩珊等. 1998.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86.马乃喜. 1995.中国西北的自然保护区.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87.牛继宗, 张德全, 盖文杰等.2002.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防护林科技. (1):51~5288.欧阳志云, 李振新, 刘建国等.2002.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过程研究. 生态学报,22(11):1840~184989.彭少麟. 2001.恢复生态学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90.彭云滔,唐绍清,李伯林等. 2005. 野生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生物多样性, 13(1): 36~4291.浦庆余,陈霞,陈明等. 1988. 中国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基本特性和研究现状. 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主编.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5 : 1~1392.Pielou ,E. C. 卢泽愚译. 1985.数学生态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93.祁承经译. 1996. 保护生物学概论.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94.钱丽霞. 2006.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全球教育展望, 35(8): 31~3795.钱迎倩, 马克平. 1994.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96.强胜, 曹学章. 2000. 中国异域杂草的考察与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9(4):34~3897.权洁霞, 戴继勋, 尚迅. 1999. 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9(2):283~28898.邱芳, 伏健民, 金德敏, 王斌. 1998. 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检测. 生物多样性, 6(2):143~15099.邱英雄, 傅承新. 2001. 明党参的濒危机制及其保护对策的研究.生物多样性, 9(2):151~156100.任军, 黄路生, 艾华水等.2002. 24个中外猪种(群)的AFLP多态性及其群体遗传关系. 遗传学报, 29(9):774~781101.Richard Primack, 季维智. 2000. 保护生物学基础.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02.沙伟, 周福军, 祖元刚.1999. 东北地区豚草种群的遗传变异与遗传分化. 植物研究, 19(4):452~456 103.沈浩, 刘登义. 2001. 遗传多样性概述. 生物学杂志, 18(3):5~7104.邵丹,裴赢,张恒庆. 2007.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红松种群遗传多样性在时间尺度上变化的cpSSR 分析.植物研究, 27(4):473~477105.史根东. 2003.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教育研究,(12):44~50106.史根东,王巧玲.2007.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1~4 107.史根东. 2008.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创新特色——纪念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10周年. 教育研究,(12): 81~83108.施立明. 1990. 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科学信息,(3): 158~164109.施立明, 贾旭, 胡志昂. 1993. 遗传多样性. 见:陈灵芝主编.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其保护对策. 北京:科学出版社110.宋乃庆, 唐智松. 2009. 试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5(2):123~127 111.宋延龄,杨亲二,黄永青. 1998. 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12.宋卫华李晓东李新伟等.2004. 三狭库区稀有植物裸芸香的遗传多样性和保育策略. 生物多样性,12(2):227~236113.宿兵,施立明,何光晰等. 1994. 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蛋白电泳研究.科学通报, 39(8):742~745114.万方浩,关广清等. 1993.豚草及豚草综合治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15.谭荣, 曲福田. 2005. 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学报, 20(6):797~805116.田青. 2003. 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初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3(3):125~127117.田青.2004. 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 学科教育, (8):7~11118.田道勇, 赵承福. 2009.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解析. 教育研究, (3):86-91119.王大力. 1995.豚草属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综述. 生态学杂志,14(4):48~53120.王秉洛,郑淑玲.1998. 迁地保护在动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见:宋延龄,杨亲二,黄水青. 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21.王庆礼, 邓红兵.2002. 自然资源生态伦理观及其可持续发展. 应用生态学报,13(7):892~894122.王中仁. 1996. 植物等位酶分析. 北京:科学出版社123.王洪新,胡志昂.1996. 植物的繁育系统、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 4(2):92~96 124.王洪新,胡志昂,钟敏等. 1994. 毛乌素沙地锦鸡儿(Caragana)种群形态变异.生态学报,14(4):366~371 125.王崇云.2002.植物的交配系统与濒危植物的保护繁育策略.生物多样性,8(4):298~303126.王静波, 胡长龙, 徐宏发. 2001. 线粒体DNA(mtDNA)多态性在动物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生物多样性, 9(2):181~187127.王民. 1999.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原则与教学方式. 学科教育, (7): 10~13128.王民.2006.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主题. 环境教育,(1): 27~30129.王祖良,丁丽霞,赵明水等. 2008. 濒危植物天目铁木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浙江林学院学报,25(3):304 ~308130.汪小全,邹喻苹,张大明等. 1996. 银杉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中国科学(C辑), 26(5):436~441131.吴谡琦,张进兴,洪旭光,孙修勤.2001.分子标记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 高技术通讯, (4):102~106 132.魏臻武.2004.利用SSR、ISSR和RAPD技术构建苜蓿基因组DNA指纹图谱. 草业学报,13(3):62~67 133.吴克强.1993.初谈滇池流域的生态平衡.国内湖泊(水库)协作网通讯, 1:47~49134.吴征镒主编. 1989. 中国植被, 北京:科学出版社135.吴征镒. 1991.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云南植物研究,(增刊IV ):1~139136.吴征镒,王荷生. 1983. 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 北京:科学出版社137.肖宜安, 时明芝, 李晓红, 曹雪松. 2003. 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4):46~49138.谢国文,颜亨梅,张文辉.2001.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62~84.139.谢佳燕, 张知彬.2004. ISSR标记技术及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兽类学报,24(1):71~77 140.谢孝福. 1994. 植物引种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41.徐成,王可玲,尤锋等. 2001. 妒鱼群体生化遗传学研究.海洋与湖沼,32(1):42~49142.徐海根. 1998.我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建设若干问题研究,农村生态环境,14(4):11~15133.徐立安,李新军,潘惠新,邹惠渝, 尹佟明,黄敏仁 .2001. 用SSR研究栲树群体遗传结构. 植物学报,43(4):409~412143.徐汝梅,叶万辉主编. 2003 生物入侵理论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144.许再富.1998. 迁地保护在植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见:宋延龄,杨亲二,黄水青. 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45.许再富.1998.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原理与方法.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46.胥晓刚,张新全等. 1999. 我国草坪引种选育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草地, (1):57~61147.杨怀仁,陈西庆. 1988. 中国末次冰期的古气候. 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主编.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5:22~40148.杨君兴. 2001,云南的外来鱼类和土著鱼类:影响方式和程度及相关问题.《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二)》.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29~138149.杨清,韩蕾,许再富.2005.中国植物园保护稀有濒危植物的现状和若干对策.农村生态环境. 21(1):62~66150.杨世杰. 1987. 植物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430~438.151.应俊生. 2001. 中国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 生物多样性, 9 (4) :393~398152.应俊生,张志松.1984. 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现象——特有属的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22(4): 259~298 153.姚大伟. 2004. 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3):116~118 154.于洪贤, 覃雪波, 何卓等.2005.保护生物学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中的应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3(4): 67~69155.曾杰,王中仁,周世良,郑海水,白嘉雨.2003. 广西区西南桦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27 (1)66~72156.曾建平. 2004. 绿色学校世纪教育的必然走向.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3(2):59~63157.赵平,彭少麟,张经纬. 2000.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多样性恢复的有效途径. 生态学杂志.19(1):53~58.158.赵凯,李军祥,张亚平等.2001.青海湖裸鲤mtDNA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遗传,23(5):445~448 159.曾杰, 王中仁, 周世良等.2003. 广西区西南桦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植物生态学报, 27(1):66~72160.张荣祖.1979中国自然地理。
从文献分析看银杏叶研究状况上
2023从文献分析看银杏叶研究状况上contents •引言•文献综述•银杏叶研究状况分析•研究问题与挑战•结论目录01引言银杏叶在传统中药中应用广泛银杏叶提取物具有的药理作用银杏叶制品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检索与筛选确定检索范围和关键词筛选相关文献和数据对文献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方法与目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归纳演绎等研究目的探究银杏叶提取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及其作用机制02文献综述生物学特征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叶片,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如细胞和组织的特殊结构、生长和发育过程等。
化学成分银杏叶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在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银杏叶的生物学特性银杏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等。
药理作用银杏叶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调节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表达、酶活性等方面来实现,如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抗氧化应激反应等。
作用机制银杏叶的药理作用及机制0102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银杏叶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
神经系统保护银杏叶具有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可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抗肿瘤银杏叶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免疫调节银杏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其他应用除上述应用外,银杏叶还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也可作为保健品和化妆品的原料。
银杏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03040503银杏叶研究状况分析时间分布与趋势2000年前处于起步阶段,文献数量较少2000-2010年快速发展,文献数量大幅增加2010年至今进入成熟期,文献数量趋于稳定涉及药理、化学成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分布与趋势药学领域涉及临床应用、疗效、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医学领域涉及保健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研究其他领域研究机构分布与趋势国内研究机构以中科院、各大高校及研究机构为主,涉及多学科交叉国际研究机构涉及多国合作,以跨国医药企业合作研究为主研究机构合作与交流趋势呈现多学科交叉、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趋势01020304研究问题与挑战缺乏深入的跨学科研究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和药学领域,缺乏与其他学科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的深入交叉研究,限制了我们对银杏叶全面深入的理解。
银杏依存关系
银杏依存关系简介银杏(学名:Ginkgo biloba)是一种古老的落叶乔木,被誉为“活化石”。
银杏树与其他植物之间存在着特殊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涉及到银杏树的生长和繁衍,还涉及到其他生物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深入探讨银杏依存关系的各个方面。
银杏的生态特点生长环境银杏原产于中国,是我国特有的树种之一。
它适应性强,可以在广泛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长,但对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更为适宜。
在自然界中,银杏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和河谷等地区。
生长周期银杏是一种落叶乔木,在秋季会变黄并落叶,冬季则进入休眠期。
春季来临时,它会重新发芽,并在夏季茂盛生长。
每年秋天,银杏树会结出果实,并将其散播到周围地区。
独特的叶子结构银杏的叶子具有独特的扇形叶片,上面有许多分叉的脉络。
这种叶子结构使得银杏树在光照充足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并进行光合作用。
同时,银杏叶片中富含一种称为银杏内酯的物质,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的功效。
银杏与其他生物的依存关系动物的食物来源银杏果实是许多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
在秋季,当银杏树结出果实时,很多野生动物如鸟类、啮齿类动物和爬行动物都会前来觅食。
这些动物吃下了银杏果实后,还会将果核散布到其他地方,促进了银杏树的繁衍。
银杏与昆虫在春季和夏季,许多昆虫如蜜蜂、蝴蝶和甲虫等会到银杏树上采集花粉或吸食花蜜。
这些昆虫在采食过程中,会将花粉带到其他植物上,促进了植物的传粉和繁殖。
银杏与微生物银杏树根际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与银杏树形成了共生关系,通过分解有机质、固定氮气等方式为银杏提供养分,并帮助抵御病害。
银杏对环境的影响净化空气银杏是一种大型乔木,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它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并释放出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保护土壤银杏树的根系发达,可以很好地保护土壤不被侵蚀。
在山坡地区,种植银杏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稳定性。
银杏依存关系
银杏依存关系银杏树是一种古老的树种,在中国的各个角落都可以见到它独特的存在。
它的树冠高大而宽阔,似乎可以触及天空的边缘。
然而,银杏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和环境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
本文将探讨银杏与其他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依存方式以及这种依存关系的意义。
1. 银杏与土壤微生物的依存关系银杏树生长在土壤中,它的生命力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密不可分。
土壤中富含的微生物群落对于银杏的生长至关重要。
这些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的肥沃,并提供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
同时,银杏的根系也分泌物质与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互动,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这种依存关系有助于维持银杏树的生长,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环境,吸引了其他生物的栖息。
2. 银杏与动物的依存关系银杏在秋季会生长出金黄色的叶子,落叶后银杏果实成熟。
这些果实对于许多动物来说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
松鼠、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都会前来采食银杏果实,并通过将果实藏在地下作为冬季的食物储备。
同时,银杏树的树皮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地给许多昆虫和鸟类。
它们在树皮的纹理中筑巢,并与银杏形成生态链的一环。
这种依存关系使得银杏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银杏与空气环境的依存关系银杏是一种耐污染的树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城市中被广泛种植。
它的叶子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可以吸收和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同时,银杏的树冠也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这种依存关系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银杏与人类的依存关系银杏不仅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对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
银杏叶被广泛用于药用和食品添加剂,具有抗氧化、降压和抗炎等药用价值。
银杏树在庭院和公园中的栽种也为城市增添了绿色景观,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此外,银杏的树干也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使用。
人类对于银杏的利用和保护使得这种依存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银杏与自然界中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紧密的依存关系。
银杏雌雄株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研究的开题报告
银杏雌雄株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银杏(Ginkgo biloba L.)是一种古老的落叶乔木,具有药用、观赏和景观等多种价值。
银杏是世界公认的“活化石”,仅存的一种古老裸子植物,银杏林是历史文化名胜区的代表性景观之一。
银杏的性别多样性是银杏生殖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对于鉴定银杏性别、维护种质资源、推广利用和树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银杏雌雄异株,其雌、雄株枝叶,松果、树皮等特征较为相似,难以在外部形态上进行辨别,因此需要通过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性别鉴定。
本课题旨在通过分子标记技术研究银杏雌、雄性别的差异,并筛选出适用于银杏雌雄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分离提取DNA:从银杏雌、雄株中分别取新鲜叶片进行DNA 的分离提取,采用CTAB法或柱式快速提取法,提取出纯度高、浓度较高的基因组DNA。
(二)RAPD-PCR反应:利用事先设计的随机引物对银杏雌、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通过检测PCR扩增产物的大小差异,筛选出不同性别所特有的DNA片段。
(三)SSR扩增反应:根据银杏的基因组数据库,挑选合适的SSR 引物进行扩增反应,筛选出具有性别特异性的SSR标记。
(四)实验验证:通过PCR扩增产物的大小以及SSR扩增产物的聚合物凝胶电泳结果对银杏雌、雄的性别进行鉴定,检测数据并进行结果分析。
四、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预期通过RAPD-PCR和SSR标记技术筛选出适用于银杏雌、雄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并构建银杏雌、雄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指纹图谱。
实现对银杏雌、雄的分子水平鉴定,为银杏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个 ,多态位 点百分率 6 . 7 。用 P p e 2软件对数据进行 了分析 ,结 果显 示:N iS 因 多样性指 数( ) 3 66% o G n3 e’ 基 ^ 的群
体 水 平是 04 17 hn o 息 指数 () .3 ,S an n信 , 的群 体 水 平是 0 6 11 . 2 ,基 因 分化 系数 ( 是 0 2 82 h no G ) .8 。S ann信 息 指数 ( ) ,
id iul f m 5pp ltn a w r l ae eTam o na ra( hj n rv c ) n i d a r o ua o st t ee o t i t i u M u t nae Z e agPoi e ,Wuh a v s o i h c dnh n i i n cun
Ge ei ie st n w l o u ain fG n g i b sn n t dv ri i i p p l t so i k o bl a u i g c y d o o
rn o mpie oy rhcD A ( A D)a ayi a d m a lidp lmop i N f R P n ls s
川期避 难所。图 4表 5参 2 2 关键 词 :林木遗传 育种 学;银 杏;遗传 多样性 ;随机扩增 多态 D A( A D) N R P
中 图分 类 号 :¥ 1. 6 Q 1 7 84 ; 83 文 献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62 2 0 ) 132 46 0 05 9 (0 8 O 402 3
( uzo r ic ) h aogMon i ae H bi r i e , h ig u tnae C ogi i ) G i uPo ne ,t D hn u tn ra( u e Po n ) t J f Mon i ra( hnqn Ct , h v e a vc e nu a g y
C u l n ,HUA Z e b n,W ANG Gu — i AO F —i g a h —i ib n,Z HAN W a g xa g G n —i n
( o ee o oetR sucs ad E v om n, N ni oet n esy Cl g fF r eo r n ni n et aj g F rsy U i r t,N n n 10 7 i gu l s e r n r v i aj g 2 0 3 ,J n s , i a
ad te WuiMona ra( ui rv c ) w r aa zd uig r d m a p f d pl op i D A n h y utn a i e F j nPoi e ee nl e s a o m l e o m rhc N a n y n n i i y ( A D)ma eswt 2 r d m pi es a ee aa zd wt teP p e 3 ow e ad a a s f RP r r i 1 a o r r k h n m .D t w r nl e i h o G n2 sf a n nl i o a y h tr ys m lcl ai c A V ,a d cm ae s g teN i h n o ,a n —o uao e ec dvr t o ua vr n e( MO A) n o p r ui h e,S an n mogp p l i gn t ie i e r a d n tn i sy
C ia) hn
Ab ta t T d tr n te e e i a it n mo g n w ti t e o u ain o G n g blb s r c : o e emie h g n t v r i a n a d i n h p p lt s f ik o i a, 1 0 c ao h o o 5
( n i s A D d t t 9 oio w i 3 xii d p l o hs i n aeaep r nae o G )idc .R P e c d 14 lc f hc 10 ehbt o m r i wt a vr ec t f e ee h e y p m h g e g
维普资讯
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20 ,2 ( ) 2— 7 0 8 5 1 :2 2
Jun l fZ ea g F r t o ee o ra hj n oe r C lg o i sy l
野 生银 杏 资源 群 体 遗 传 多样 性 的 R P A D分 析
分析 揭示的银 杏群 体遗 传分化水平 [ 一j ) , =0 103 MO A分 析结 果得 出银 杏群体 间的 分化 占 3 . % 。( / ] .9 ,A V 67
RP A D数据 显示. 5个银杏群体遗传 多样性较 高 ,其 中浙江西天 目山、贵 州务川和湖 北大洪 山 区有可 能是 野生银杏 冰
曹福 亮,花钴斌 ,汪贵斌 ,张往祥
( 南京林业 大学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 院,汀苏 南京 2 0 3 ) 10 7 摘要 :用随机 扩增 多态 D A( A D) 术对浙江西天 目山、贵州务川 、湖 北大洪山区、重庆金佛 山区和福 建武夷山 区 N RP 技
等 5个群 体 10个 银 杏 Gng i b 体进 行 了遗传 多样 性 分析 。 1 寡核 苷 酸 引物 共 检 测 到 14个 位 点 , 多 态位 点 5 ikob oa个 l 2个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