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第一章 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六)
植物地理学(整理)
第一章
1.物种P6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P6
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P6)
3.植物的命名原则P8
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并统一使用拉丁文。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学名= 属名+ 种名+ 命名人
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
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
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
第二章
1.植物区系P26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世界种P30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3.成对种P35
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4.替代种P35
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5.生物入侵P71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P29
(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
(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7.植物分布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P37-42
(1)气候演变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植
物
分 类
学
六、植物分类检索表
植物分类检索表是鉴定植物类群的一种工具。检索表是按法国人拉马克的二 岐归类法编制的。 1. 等距(定距)检索表 是将每一种相对特征的描写,给与同一号码,并列在同一距离处,然后继 续逐级向右错开。
1.植物体构造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无多细胞构成的胚 。 2. 植物体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植物… … … … ……… …藻类植物 2. 植物体无叶绿素,如有叶绿素则为共生的复合体 3. 营寄生或腐生生活… … … … … …… … … … … … … … … … … …菌类植物 3. 菌类和藻类形成复合体,营共生生活 … … … … … … … … … … … 地衣植物 1. 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 4.植物有茎、叶、而无真根… … … … …………………………………… …苔藓植物 4. 植物有茎、叶和真根 5.植物以孢子繁殖 …………… … ………… … … …… …………………蕨类植物 5.植物以种子繁殖。 6.胚珠裸露,不为心皮包被… … ……… … … … … … ………...裸子植物 6.胚珠被心皮构成的子房包被… … … … … … … … … … …...被子植物
植
物
分 类
学
(2)掌状复叶与裂叶
掌状全裂
掌状浅裂
掌状深裂
裂叶
植
物
分 类
高级植物学1
③合模式标本(等值模式标本)
作者在发表一分类群时未曾指定主模式而引证了 2个以上的标本,被引证标本中的任何1份,均可称 为合模式标本。
④后选模式标本(选定模式标本)
作者在发表一分类群时未曾指定主模式标本或 主模式已遗失或损坏时,是后来的作者根据原始资 料,在等模式或依次从合模式、副模式、新模式或 原产地模式标本中,选定l份作为命名模式的标本。
模式标本必须要永久保存。 新科——模式属 新属——模式种 新种——模式标本
模式标本的类型
①主模式标本(全模式标本、正模式标本) 由命名人指定的模式标本,即作者发表新分类
群时据以命名、描述和绘图的那一份标本。 ②等模式标本(同号模式标本、复模式标本)
与主模式标本同为一采集者在同一地点、同一 时间所采集的同号复份标本。
(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简介
1、植物命名的模式法和模式标本 2、每一种植物只有1个合法的正确学名 3、学名的有效发表和合格发表 4、优先律原则——每一种植物只有一个合 法的拉丁学名,并且以最早发表的为合法学名 。 5、保留名
模式法则与模式标本
对于科及科以下各级新类群的发表,必 须指明其命名模式,才算有效。
双子叶植物
多瓣、离瓣花类 合瓣花类 单被花和不完全花类
微子类、上位花类、冠花类、 单子叶植物 萼花类、裸花类、离心皮类、
颖花类
(三)系统分类wk.baidu.com统时期
植物地理学(共计5部分,共计1299页)_部分1
• 结构 – 外膜 – 膜间隙 – 内膜 •嵴 • 基粒 – 基质:含有DNA和RNA, 核糖体
• 半自主细胞器
细胞器——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是由单层膜 围成的管状、泡状或相互沟通的封闭的网状结构。 内质网膜可与外核膜相连,囊腔与核周隙相通。
• 细胞质骨架
细胞器——质体(plastid)
• 质体是一类与碳水化合 物的合成与贮藏密切有 关的细胞器,它是植物 细胞特有的结构。
• 类型
– 叶绿体(chloroplast) – 有色体(或称杂色体,
chromoplast)
– 白色体(leucoplast)
基粒 类囊体
内膜 外膜
细胞器——线粒体(mitochondrium)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 对象
植物地理学的分支 学科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 内容与基本任务
植物地理学与其他 学科间的关系
植物地理学的定义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 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 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 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 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 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 类型 • 功能
– 内质网主要参与分泌蛋白、膜蛋白、可溶性驻留 蛋白以及膜脂的合成
植物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细胞分化:同源细胞逐渐变为结构、功能、生化特征相异的细胞的过程。
3、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的空间生物个体的有机集合。
4、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5、生态因子: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6、植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相同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7、生物圈:被覆于地表有生命存在的空间部分(从地表以上可达23千米的高空,地表以下12千米的深层都有生命存在),或是地球表面生物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8、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9、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10、适应:植物充分利用外界条件,抗御不利条件从而达到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11、季相:群落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
二、填空
1、组织的分类:分生组织、营养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
2、植物生活周期:植物经营养生长至开花结实到最终死亡的过程。
3、双名法:林奈1753年创立。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命名人姓氏(缩写正体)。
植物地理学3.2 植物分类与植物系统进化
百度文库
一、植物分类原则、单位与命名 二、植物界的大类群 三、植物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一)低等植物概述
(二)高等植物概述
四、苔藓植物 五、蕨类植物 六、裸子植物 七、被子植物
四、苔藓植物(Bryophyta)
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的多细胞的绿色高 等植物,在植物界的系统演化中,它们 是一个进化的侧支。
养,可独立生活。 4、性器官仍为精子器和颈卵器。 5、精子皆具鞭毛,受精过程仍离不开水。 6、生活史为孢子体发达的异型世代交替。
蕨类植物的分布和生境
蕨类分布很广,除海洋和沙漠外,其它均有 分布,大多陆生,有些附生,少数水生,现代地 球上的蕨类植物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为繁茂。
现代生存的蕨类有12000多种,我国约有2600 种,以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和台湾等地 种类最多,仅云南1000多种, 在我国有"蕨类王国 之称"。
3 七指蕨科 Helminthostachyaceae
4 水蕨科 Parkeriaceae
5 乌毛蕨科 Llechumorientale
种名
桫椤 Cyathea spinulosa Wall.
金毛狗 Cibotium barometz (L.) J.Sm. 七指蕨 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
苔藓植物分类和代表植物
植物地理学-汇总
在非地理隔离的状态下,多倍体的出现可以导致新种的就地形成
3.平行物种形成
分布广的植物,其中一部分进入新生境而出现变异来自百度文库进一步导致基因中断而形成新种
(二)种分布区的扩展(条件有三)
1.自身的繁殖能力2.起源中心周围存在着适合该种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
3.借助生境外力来传播其繁殖体
器官的类型: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种子的休眠:种子具有活力而处于不发芽的状态(5)缺少必需的激素
休眠内在生理因素:(1)种皮机械压迫(2)对水和气的不透(3)有抑制性物质(4)胚本身未发育成熟
种子萌发:是指在适宜的条件下,生理上已经成熟的种子的胚从休眠状态转变为活跃生长状态的过程。
(1)气候生态型:(2)土壤生态型:
2.分布区形状
(1)连续分布区(2)间断分布区:各部分间失去基因交流机会
原因:①地理隔离②生态隔离(多指动物间):
3.分布区范围
世界种、特有种(大陆、省域、地方、局地特有)
4.种的分布中心及其意义
种的分布中心是种的数目比较集中或高度集中的区域。确定种的分布中心是研究分布区和种,属的地理学的重要任务,探究区系起源和演化发展的出发点。
(2)多样化中心(演化中心)
是指在某一分类单位的种类分布特别多的地方,不但种类的数量多,而且这些种类包括其系统演化的各个主要阶段。
植物地理重点知识整理
植物地理重点知识整理
资环学院资环专业 20081170016 盛芝露
第一章绪论
一.植物地理研究对象
植物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植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与动物学一起合称生物地理学。
二.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与基本任务
1.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
2.具体内容包括:
①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
②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
④岛屿植物种的拓殖和一些灭绝等。
⑤通过研究植被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恢
复重建退化生态系统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三.1807年,亚历山大-洪堡德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使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
一. 植物的分类
1.植物分类的目的
①辨别植物,给植物命名和描述
②研究植物的亲疏同异,把它们分门别类,建立一个足以说明植物亲缘关系和进化顺
序的分种系统
2.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①人为分类法
A特征: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仅据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不考虑植物种类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和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
B人为分类法的贡献:
对人类生活和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并为科学分类累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C人为分类法的局限性:
a不够科学,其结果可能会给植物分类带来混乱,
b不符合植物界的自然发生和发展
c不能反映植物间的亲缘关系
植物类群分类
药用: 茯苓(Poria cocos)、灵芝属(Fomus)、 银耳(Tremella fusiformis)等为常用中药。
蘑菇
猴头
灵芝
灵芝
2)有害 由于真菌是腐生或寄生,常引起食物腐烂、 木材腐朽、危害农作物、使人得病等(对人的 健康危害比起细菌和病毒来说罪过小一些)。 (3)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真菌同细菌一道,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 环。但在分解过程中,真菌起带头主导作用, 细菌作了扫尾工作。 (粘菌的营养体无细胞壁,可吞食固体食物 和细菌,可移动,它的孢子则具纤维素胞壁, 其特征介于真菌和动物之间)。
(2) 常见类群 真核藻近30000种,分门各家不一,主 要的门有裸藻、甲藻、金藻、黄藻、绿藻、 褐藻和红藻门等。 其中裸藻、甲藻、金藻是真核藻中的原 始类型,大多为单细胞,多为肉眼看不到 的浮游藻类。 而绿藻、褐藻和红藻 多为多细胞,个 体较大。
褐藻
来自百度文库
绿藻
褐藻
红藻
地木耳(地皮菜,葛仙米)(Nostoc commune)
发菜(Nostoc commune var. flagelliforme ),又称发状念珠藻
(二)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
1. 藻类(Algae) (1) 一般特征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圈:地球上所有⽣物(植物、动物、微⽣物及⼈类)赖以⽣存的⽣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物圈。
3.细胞:是⽣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4.原核植物:植物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包括蓝藻和细菌。
5.真核植物:植物体由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
6.⾼等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有组织的分化,⽣殖器官多细胞,合⼦在母体内发育胚的植,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植物。
7.低等植物:在形态上⽆根茎叶分化,构造上⽆组织的分化,⽣殖器官单细胞,合⼦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植物。
8、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理学特征和有⼀定⾃然分布区的⽣物类群。具有⽣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特性。
9.植物分布区:分布区是⼀个种系或任何分布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10.植物区系:是某⼀地区、或者某⼀时期、某⼀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11.植物区划:利⽤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12.⽣物⼊侵:⽣物由原⽣地经过⾃然或⼈为途径侵⼊另⼀新环境,对⽣态系统和⼈类健康造成损害或⽣态灾难的过程。
13.环境:环境指某⼀特定⽣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图文
11
分子生物学依据
植物外部形态的差异,是由染色体上的基 因的差别引起的。
不同物种的中的含量差别越大,亲缘关系 越远。
分析物种同源性、探索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关系。
12
二)植物系统与分类学研究方法
26
第五节、 植物的命名法则
1、植物学名由来 1623年,,(法,1560-1624) 1690年, 1753, ,(瑞典,1707-1776)
27
2、植物的学名构成
植物学名:由林奈(1753)创立、遵循《国际植物 命名法规》,用两个拉丁单词命名一种植物、且 为国际上统一使用的名称为学名。 同物异名()同名异物() 属 + 种 + 定名人 ,统一名称,学名 属(名词)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第一个字母大 写。 种名(种加词),形容词(拉丁词或拉丁化), 小写定名人,姓氏或其编号,第一字母大写
28
3、植物的命名法
双名法:属名+种名+定名人的姓氏或姓氏缩写 (林奈)
三名法:属名+种加词+亚种或变种加词 四名法:属名+种加词+亚种加词+变种加词
羽叶甘蓝
()
29
30
4、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植物地理学
第一章
1、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2、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为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3、变种:种内如有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而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空间地域,据此可划分出变种。
4、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1)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5)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第二章
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种分布区:一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3、分布区的形状:1)连续分布区2)不连续分布区
4、特有种:各种植物的分布都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称为该地区的特有种。5
6
7P34)
1)异地物种形成
2)同地物种形成
3)平行物种形成
8、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9、中国种子植物的15个分布型:
1)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2)旧大陆热带分布及其变型
3)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及其变型4)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分布
5)热带非洲至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6)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
7)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8)东亚—北美东部分布及其变型
9)东亚分布(喜马拉雅到日本)及其变型
植物地理分类概述
平行检索表
1、叶有羽状脉,侧脉7对或更多,花被片稍结合,有时分离 1、叶有3主脉,花被片分离 2、花两性;果周围有翅;枝无刺 2、花杂性;果的一部分有翅;枝有刺 3、核果 3、翅果 2 3 榆属 Ulmus 刺榆属 Hemiptelea 朴属 Celtis 青檀属 Pteroceltis
二、生物的分界
“亚”、“超”、族、组(系)、变种、变型等辅助单 位。
2.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一定形态、生理
和行为特征,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分布
区的生物类群。同种个体间可以进行有 性生殖,产生正常能育的后代;不同种 的个体不进行有性生殖,或不能产生可 育的后代。
3.亚种——同种个体在地理分布
的自然发生和发展的法则,予以有次序
地排列,叫做分类。
对象—植物,依据—生物学特征
单位: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颖花目 禾本科 小麦属 小麦 稻属 水稻 双子叶植物纲 杨柳目 杨柳科 柳属 垂柳 罂粟目 十字花科 芸苔属 大白菜
植物界
裸子植物门 松柏纲 松柏目 松科 松属 油松 柏科 侧柏属 侧柏 银杏纲 银杏目 银杏科 银杏属 银杏
2界说 植物界、动物界 Linne (1735)
3界说
4界说 5界说 6界说
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
Hogg (1860)
植物地理群落分类
群系
亚群系
群丛组
群丛
羊草 + 大针茅 + 柴胡草原
羊草+大针茅草原 羊草+中生杂类草草原 羊草+丛生小禾草草原 羊草草原 羊草+丛生禾草草原 羊草+盐中生杂类草草原 大针茅草原 芨芨草草甸 兴安落叶松林 红沙荒漠 羊草 + 大针茅 + 寸草苔草草原
5、群系组 在植被型或亚型范围内,可以根据 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生活型(三或四 级)近似或生境相近而划分群系组。 6、植被亚型 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 片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亚型。
ⅩⅦ 落叶阔叶灌丛 三、暖性落叶阔叶灌丛 一、典型常绿阔叶灌丛 灌丛和灌 草丛 ⅩⅧ 常绿阔叶灌丛 二、热性刺灌丛 一、温性灌草丛 ⅩⅨ 灌草丛 二、暖性灌草丛
(三)河谷落叶阔叶灌丛
(一)低山丘陵常绿阔叶灌丛 (二)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灌丛 (三)海滨常绿阔叶灌丛 (四)河滩落叶阔叶灌丛 —— (一)禾草灌草丛 (二)蕨类灌草丛 (一)丛生禾草草甸草原 草原和稀 树草原 ⅩⅩ 草原 一、草甸草原 (二)根茎禾草草甸草原 (三)杂类草草甸草原
2、外貌和结构特征 采用优势种(建群种)的生活型对 植被进行分类(尤其是高级分类单位)。 (1)外貌与结构相似的植物群落是 趋同的结果。
(2)用生态外貌特征进行大类型的 划分,对建立统一的全国植被分类系统, 起着积极作用。
植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和植物区系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内容
03 植物区系
05 植物区系的分布格局与地理环境的 关系
02 植物的生物地理分布 04 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化 06 植物区系的保护与利用
添加章节标题
植物的生物地 理分布
纬度地带性:植物种类随 纬度变化而变化
分布规律
经度地带性:植物种类随 经度变化而变化
促进科学研究:植 物区系是科学研究 的重要对象,保护 植物区系有助于促 进科学研究。
提供生态服务:植 物区系为人类提供 多种生态服务,如 净化空气、美化环 境等。
保护现状与问题
保护现状:全球范围内,许多植物区系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 问题:非法采伐、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植物区系受到威胁 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可持续利用、加强法律法规等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植物区系
区系概念
植物区系是指 在一定区域内, 由各种植物组 成的一个整体。
植物区系研究 包括植物种类、 分布、起源、 演化等方面的
内容。
植物区系与气 候、土壤、地 形等因素密切
相关。
植物区系是生 物多样性的重 要组成部分, 对于生态保护 和资源利用具 有重要意义。
区系特点
植物区系是指在一 定区域内,植物种 类、分布和相互关 系的总和。
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
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
1物种
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种内的个体间可以交配繁殖产生新个体,不同物种见存在生殖隔离;
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空间内生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
2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根本原则: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表现为形态学、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生态学、细胞学、基因特征等一系列相似性;
基础:进化论;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木本到草本等,呈螺旋状进化
分类系统:在发展和修正过程中
3分类单位和等级系统
界、门、纲、目、科、属、种;必要时每个单位分出亚级或一些辅助单位;如科一级可以分出亚科,族等;种可以分出亚种;
4植物的命名例子+格式
学名Scientific name: 按照统一的命名法规,给每个物种制定的统一使用的科学名称;通用林奈双名法;
二名法又称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
二名法是用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的某一物种的学名,是林奈Carl von Linne, 瑞典人,1707~1778 首创;二名法命名的种名中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
南京丽藻Nitella nanjingensis Han et G. X. Wang
桃 Prunus persica L.
银杏 Ginkgo biloba L.
三名法trinomial nomenclature: 用三个拉丁字表示亚种或变种的命名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海水中所含的各种盐类物质。
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
元古代(距今6~25亿年)
大陆地壳逐渐扩大、增厚,地能对自然地理系统的作用减弱,太阳辐射 能逐渐成为自然地理系统的主要能源。火山活动相对减弱,大气中CO2 浓度降低,游离氧增加。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生物,从单细胞进化到 多细胞,从异养生物转化为自养生物,从厌氧生物进化为喜氧生物,地 球表层进化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通过这些变化,生物界也在变化。
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
在距今40~25亿年期间
地球内部热量大量积聚,使地球物质熔融,火山喷发十分频繁,喷溢出 大量的岩浆、气体和水蒸汽,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原始的岩石圈主要是由玄武岩类的岩石所组成,没有沉积岩。 ◆原始的大气圈主要成分是H2O、CO2、CO、CH4和NH3等,缺乏O2,
是被子植物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子植物系统进化的总趋势
进化方向
木本,多年生 常绿 具两性花、花部分离 双被花 虫媒花 多雄蕊、雌蕊
草本,一年生 落叶 具单性花、花部联合 无被花 风媒花 少雄蕊、雌蕊
地球-生命耦合系统
植物界的发生、发展自始至终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的新陈代谢的过程
地球系统受生物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动力学交 互作用控制
➢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恐龙灭绝、昆虫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花植物分化
➢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第三纪:昆虫与被子植物继续繁盛分化、出现鸟 类和大量哺乳动物 第四纪:灵长类一支进化为人类
藻菌植物时代
约太古代晚期至古生代志留纪 改变大气组成
累积有机质
改变地球气候条件,全球性降温造成丰富多 样的小生境
第一章
植物分类类群、演化 与地球环境(六)
植物的个体发育
(ontogeny)——某种
植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
(如孢子、合子、种子等)
开始,经过萌发、生长、
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
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
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
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
的全过程。即为植物的生 活史(life history)或生 活周期(life cycle)。
生物圈和生命的历史是通过其不连续的化石数据 识别的,这些不连续的变化在地球历史中同生物进 化的新进出、新的生命栖息地形成和“生物大灭亡” 密切相关。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
原始状态 元古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自然地理系统的变化
海陆变迁 气候变化 生物演进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演化检索表
古生代早期,泛大陆分裂,形成冈瓦纳、北美、欧洲和亚洲四个大陆。
气候随海陆范围的改变呈现规律性变化:当海侵范围扩大时,气候区 相吻合,海洋性气候特征比较明显,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很小; 当陆地 面积增大时,气候的干燥程度增强,大陆性气候特征较明显,气候的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显著。
加里东运动后,古欧洲和北美合并成一个大陆;海西运动后,欧美大 陆和冈瓦纳大陆合并;晚二叠纪,亚欧大陆形成,至此新的泛大陆宣 告形成,海退现象相伴而生;
罂粟的一生
植物的系统发育(phylogeny)
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 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以银杏为例。
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个体 发育,系统发育就会停止
个体发育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
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
随着陆地面积的不断扩大,鱼类和两栖类动物达到全盛;植物界从水 生发展到陆生;蕨类植物达到极盛;晚古生代晚期出现了裸子植物。
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
中生代(距今0.7~2.3亿年) 中生代自晚二叠纪起,泛大陆再次分裂,造山运动强烈。 从三叠纪中期开始到侏罗纪中期为止,温暖潮湿的气候类型 占优势;从侏罗纪末期开始到白垩纪中期为止,气候的地域 差异性逐渐增大;各大陆不仅有热带和温带的差别,而且还 有沿海温润气候区和内陆干燥气候区的差异。 裸子植物代替了蕨类植物,爬行动物一度繁盛之后又走向灭 绝,鸟类、哺乳动物、被子植物欣欣向荣。
植物进化与地球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演化检索表
植物界的主要发展阶段
➢前寒武纪—— 34亿年前:单细胞原核生物; 20亿年前:单细胞真核藻类; 8亿年前:多细胞生物
➢古生代——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藻类、蕨类植物 奥陶纪和志留纪: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 泥盆纪:裸蕨植物时代 石炭纪:蕨类植物时代 二叠纪:裸子植物繁茂
为动、植物的分化奠定的基石。绿藻可能就是 30万种现有高等植物的远祖
蕨类植物时代
约志留纪末期至二叠纪
植物离开大海,产生了以裸蕨为代表的第
一批陆生植物 蕨类植物向着发展孢子体的方向进化,苔藓植
物却是朝着发展配子体的方向演进 全球第一个成煤期
裸子植物时代
在石炭纪和二叠纪之交,地球自然环境发生 变化,裸子植物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优势:
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
40亿年以前的地球发展史称为地球的天文时期,40亿年以来 称为地球的地质时期。古代自然地理系统的变化,从宏观上 看,主要包括:
● 由于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全球性的海陆变迁、陆地表面 起伏程度的改变以及地面物质的大规模迁移。
● 由于气候变化而引起的全球性的或大范围的冷、暖、 干、湿变化,以及与其相应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变化。
- 根系和维管束发达 - 叶片角质层发达 - 受精作用不再依赖水的存在
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时期,为全球第二 个成煤期
被子植物时代
被子植物的发展与地球环境 - 晚白垩纪始,被子植物爆发 - 最发达,种类最多 - 被子植物形态的多样性是对自然环境广泛 适应而产生多种变异的结果
- 与动物界,特别是昆虫动物的协同进化也
由于光合作用,原始大气的成分逐渐从还原型转变成氧化型,大气圈的 上层形成了臭氧层,吸收对生物有杀伤力的短波紫外线,为生物在地球 表层中的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物种数量增多。植物经历第一次大发展, 晚期出现了原始动物。造山运动多次发生,并使小陆块逐渐拼合为泛古 陆。
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
古生代(距今2.3~6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