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0一八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化学试题
试卷说明: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请将题目的答案答在答题纸上,答在本试卷上的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u-64 S-32 O-16 H-1 Na-23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1-12题每小题2分,13-16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描述物质的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以使有机物碳化,,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食盐水蒸发结晶,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2. 下列对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红色的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变成黑色
B. 盛有铁丝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C. CO在空气中点燃,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D. 将细铁丝放入氧气中,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答案】D
【解析】A、红色的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变成黑色,生成了氧化铜,氧化铜呈黑色,故A正确;B、盛有铁丝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生成了氯化亚铁,氯化亚铁溶液呈浅绿色,故B
正确;C、CO在空气中点燃,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一氧化碳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故C正确;D、将细铁丝放入氧气中点燃,铁丝激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 D错误。
点睛∶氧化铜呈黑色,氯化亚铁溶液呈浅绿色,一氧化碳燃烧发出蓝色火焰,铁丝在氧气中点燃方可燃烧。
3.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
B. 稀释浓硫酸
C. 蒸发食盐水
D. 检查装置气密性
【答案】B
【解析】A、加热液体,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试管内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A正确;B、稀释浓硫酸,应把浓硫酸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错误;C、蒸发食盐水,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C正确;D、检查装置气密性,手握试管,导管插入水中,有气泡冒出,故D正确。
点睛∶稀释浓硫酸,应把浓硫酸倒入水中,不应把水倒入浓硫酸中,这样会因浓硫酸稀释放热,水密度比浓硫酸小,而使液体四处飞溅。
4. 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A. 热胀冷缩 , 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B.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不断地运动
C. 25L的石油气可以装入 0.024L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 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答案】A
【解析】A、热胀冷缩 , 说明分子间隔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不是分子大小,故A错误;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不断地运动,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C、25L的石油气可以装入 0.024L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通过间隔变化来压缩气体,故C正确;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划分,原子的重新组合,故D正确。
点睛∶分子的基本性质①分子体积很小,质量非常小;②分子在不断运动;③分子间有间隔;④分子之间
存在引力和斥力。
5. 同学们爱吃菠萝,每100克菠萝含钾126毫克,钠1.2毫克,锌0.08毫克,这里的钾、钠、锌是指()
A. 单质
B. 原子
C. 元素
D. 离子
【答案】C
【解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中含有的是元素.
故选C
6. 硝化甘油( C3H5N3O9)可用于治疗心绞痛,因为它在人体内被缓慢氧化生成A气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3H5N3O9+5O2=12A+12CO2+10H2O,则A的化学式是()
A. N2O
B. NO
C. NO2
D. N2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结合化学反应:4C3H5N3O9+5O2=12A+12CO2+10H2O,可以推出A的化学式是NO,故选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7. 荔枝是热带水果之一,肉肥汁多,清香鲜美,甜酸宜人,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可强化免疫系统,促进伤口愈合和对铁质的吸收;它所富含的肌醇[化学式为(CHOH)6]及氨基酸,可抑制抑郁症,补充脑力所消耗的营养。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肌醇由四种元素组成
B. 维生素C相对分子质量为176g
C. 维生素C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D. 维生素C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D
【解析】A、肌醇[化学式为(CHOH)6]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故A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不是质量是个比值,单位是“1”,一般省略不写,故B错误;
C、维生素C相对分子质量为176.C选择项是宏观与微观的错配,应是维生素C由维生素C分子组成或一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故C错误;
D、因维生素C只含碳、氢、氧3种元素,故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D正确;
故选D
8. 今年5月同学们参加德州市实验技能考查,切身体会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中,多余的药品应放回原瓶
B. “粗盐的提纯”实验中,过滤时将悬浊液直接倒入漏斗里
C.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收集好气体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
D. “探究酸和碱的性质”实验中,测定溶液pH时应先将试纸湿润
【答案】C
【解析】A.多余的药品应放回原瓶,会污染药品,故错误;
B.过滤时将悬浊液直接倒人漏斗里,可能会使液体飞溅,操作错误,故B错误;
C.“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收集好气体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故正确;
D.先将试纸湿润,相当于稀释了被测溶液,测定结果会偏小,故错误.
故选C
9. 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厨房煤气泄漏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
B. 蚊子叮咬时会释放出蚁酸而导致皮肤肿痛,可涂上小苏打溶液
C. 用稀盐酸可鉴别真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
D. 羊毛衣服和腈纶衣服可用燃烧的方法区别
【答案】A
.....
.............
点睛∶蚊子叮咬时会释放出蚁酸可以涂抹弱碱性物质以缓解皮肤肿痛。
羊毛燃烧有一种烧焦的羽毛气味。
10.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酸性溶液的pH都小于7,所以酸溶液pH一定小于7
B. 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C. 水是纯净物,所以海水也是纯净物
D. 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答案】A
【解析】选A。
酸性溶液既包括酸溶液还有酸性盐溶液;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钙等具有无机物的特点,属于无机物;海水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碱和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也生成盐和水,但不属于中和反应。
11. 将a、b、c三种金属分别投入稀盐酸中,只有b溶解并产生气泡;把a和c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在a表面有铜析出,c没有变化。
则a、b、c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
A. c>b>a
B. b>a>c
C. a>c>b
D. b>c>a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将a、b、c三种金属分别投入稀盐酸中,只有b溶解并产生气泡,说明b的活动性最强,把a和c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在a表面有铜析出,c没有变化,说明a的活动性比c强,故a、b、c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b>a>c,选B
考点:金属的活动性
12. 向一定量的锌粉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下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某种物质的质量m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则m不可能表示()
A. 溶液总质量
B. 消耗锌粉的质量
C. 生成ZnCl2的质量
D. 生成H2的质量
【答案】A
【解析】A、不是溶液总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总质量应一直增加,故A错误;B、消耗锌粉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消耗锌粉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消耗完,故B正确;C、生成ZnCl2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的ZnCl2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一定值,故C正确;D、生成H2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一定值,故D正确。
13. 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
C. 1个X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
D. 1个X分子中含有3种不同的原子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反应物中没有单质,属于两种化合物,故A错误;B、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2∶4=1∶2,故B错误;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1个X分子中含有5个原子,故C错误;D、1个X分子中含有2种不同的原子,故D错误。
点睛∶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14. 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为()
A. 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B. 置换、复分解、化合、分解
C. 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D. 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答案】D
【解析】碳与氧化铜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合反应,碳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
故选D。
点睛∶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均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15. 下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40
B. 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C. 要使A从其热饱和溶液中析出,最好采用冷却溶液法
D. 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温的方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40g,溶解度单位是克,故A错误;B、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B﹥A=C,故B错误;C、要使A从其热饱和溶液中析出,最好采用冷却溶液法,A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C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C正确;D、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温的方法,C 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点睛∶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16. 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A、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溶液,铁粉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随着稀盐酸溶液的加入,氢气不断增加,最后达一定值,故A错误;B、用酒精灯加热一定量KMnO4固体,起初没有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方可有氧气产生,故B错误;C、向一定量澄清石灰水中加入Na2CO3溶液,应马上产生沉淀,故C错误;
D、向盛有MnO2的烧杯中加入H2O2溶液,随着过氧化氢的加入,氧气不断产生,故D正确。
二、理解与应用(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多知识点2分,其他1分,共30
分)
17.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根据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填空:
(1)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一份午餐:大米饭、红烧鲤鱼、溜豆腐、鸡蛋汤.请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营养均衡的角度考虑,他还应该增加的食物是____(写一种即可).
②在中午做汤时加入加铁酱油,其中的“铁”是指____(填“原子”、“分子”、“元素”或“物质”).
③饭后用洗洁精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______功能.
(2)从C、H、O、S、Na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用语。
①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_________。
②“西气东输”的气体主要成分是_________。
③能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__。
④一个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豆角(2). 元素(3). 乳化(4). NaHCO3(5). CH4(6). SO2(7).
NaOH+HCl=NaCl+H2O(合理就行)
【解析】(1)午餐:大米饭、红烧鲤鱼、溜豆腐、鸡蛋汤。
①从营养均衡的角度考虑,他还应该增加的食物是豆角等蔬菜,蔬菜富含维生素,大米饭富含淀粉,红烧鲤鱼和溜豆腐富含蛋白质,鸡蛋汤富含蛋白质。
②在中午做汤时加入加铁酱油,其中的“铁”是指元素,元素属于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③饭后用洗洁精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
(2)①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NaHCO3,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②“西气东输”的气体主要成分是CH4,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③能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SO2,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④一个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
点睛∶合理膳食,保持健康。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18. 5月18日,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贺电,中国人民又一次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外观像冰一样,遇火即可燃烧.
(1)开采海城"可燃冰",要用金刚石做成的钻头钻凿海底坚硬的岩层,这是利用了金刚石_______的物理性质.
(2)燃烧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可燃冰"为燃烧提供了__________.
(3)开采海域"可燃冰"的钻井平台"蓝鲸一号"使用了大量的金属材料.下列措施中哪一项不能有效防止金属锈蚀?_____(填字母序号)
A.在金属表面涂油或剧漆;B.制成耐腐蚀的合金;C.打磨掉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
(4)天然气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甲烷与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两种可燃性气体(其中一种是单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坚硬(或硬度大、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2). 燃料(3). C(4).
CH4+CO22CO+2H2
【解析】(1)根据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2)具有可燃性物质,当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时,能够燃烧起来;(3)根据已有的金属防锈的措施进行分析解答即可;(4)根据反应的原理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来分析。
(1)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硬度大),可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石;(2)可燃冰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3)A、在金属表面刷漆或是涂油能阻止金属与氧气、水的接触,防止金属生锈,正确;B、将金属制成耐腐蚀的合金能防止金属生锈,正确;C、用砂纸擦去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会破坏保护层,加速锈蚀,错误。
故选C;(4)甲烷与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两种可燃性气体,其中的单质是氢气,另一种气体是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CO22CO+2H2。
19. 如图1是小明在20℃时进行的系列实验示意图,①-⑤表示实验所得溶液;图2是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
(1)20℃时,KNO3的溶解度(S)=________;⑤是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50℃时,饱和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1)与饱和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2)的大小关系是:w1______w2(填“>”“=”或“<”).
(3)小明发现:升温至50℃,②→③的过程中有少量水蒸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a.①、②均为不饱和溶液
b.②→③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c.④→⑤的过程中析出KNO3晶体53.9g
(4)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的实验操作为:加适量水溶解→加热得到热饱和溶液→____→过滤→洗涤→干燥→K NO3.
【答案】(1). 31.6g、(2). 饱和(3). <(4). b(5). 降温结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1)20℃时,KNO3的溶解度(S)=31.6g;⑤是饱和溶液,100g水中加入硝酸钾∶20g+30g+30g=80g。
(2)50℃时,氯化钠溶解度小于硝酸钾溶解度,饱和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1)与饱和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2)的大小关系是:w1<w2。
(3)升温至50℃,②→③的过程中有少量水蒸发。
a.①为不饱和溶液,②为饱和溶液,2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31.6g,故a错误;b.②→③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大,5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85.5g,2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31.6g,故b 正确;c.2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31.6g,④→⑤的过程中析出KNO3晶体是∶20g+30g+30g ﹣31.6g=48.4g,故c错误。
(4)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的实验操作为:加适量水溶解→加热得到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KNO3,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点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
20. 酸碱盐是有广泛用途的重要化合物,某活动小组的同学围绕这几类化合物进行了一系探究活动.
(1)同学们打开浓盐酸、浓硫酸的瓶盖,立即就能把它们区别开来,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
(2)某地化学实验操作考试中。
小刚同学选择了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三种试剂,按如图所示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
请回答:
①试剂I是________ ,试剂Ⅱ是________。
②本实验中,常常选用酚酞溶液而不选用石蕊溶液做指示剂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③欲验证上述实验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不能选择的试剂是____
A.石蕊溶液
B.铜片
C.碳酸氢钠粉末
【答案】(1).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后瓶口有白雾;(2). 酚酞溶液;(3). 盐酸;(4). 由红色到无色,变化明显;(5). B
【解析】(1)打开浓盐酸、浓硫酸的瓶盖,立即就能把它们区别开来,这是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后瓶口有白雾;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
(2)由题中信息知,①试剂I是酚酞溶液,酚酞溶液遇碱变红,试剂Ⅱ是盐酸,通过溶液颜色的变化可知酸碱中和反应的进程。
②本实验中,常常选用酚酞溶液而不选用石蕊溶液做指示剂的原因是由红色到无色,变化明显,酚酞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
③欲验证上述实验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不能选择的试剂是铜片,铜片与盐酸和氢氧化钠均不反应,石蕊溶
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碳酸氢钠粉末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故选B。
点睛∶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酚酞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
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21. 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 A 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__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原因是______。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B所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______。
(3)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______装置中进行。
(4)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选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②分子种类③原子数目④分子质量⑤分子数目⑥原子质量
【答案】(1). 向左;(2). 稀硫酸与锌粒反应生成氢气散逸到空气中,使得天平左侧质量减少;(3). 不变;(4). 密闭;(5). ①③⑥
【解析】(1)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生成氢气逸散到空气中,不能称量到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使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少,托盘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中没有涉及到气体,能够称量到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质量总和,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3 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为了能称量到气体物质的质量,一定要在密闭装置中进行(4)化学反应过程是旧的分子分成原子,然后原子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所以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①原子种类③原子数目⑥原子质量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多知识点2分,其他1分,共22分)
22. 可用带柄V形玻璃管完成以下实验:
(1)如图1所示,往A处注入H2O2溶液,在B处下方加热使硫粉燃烧,产生的气体通入C处后排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A处和C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中用V型管代替集气瓶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2所示,A处盛浓氨水,B处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
若另取一相同V形玻璃管(含相同的实验用品),在A处稍加热,在更短的时间内可观察到上述现象,请从微观角度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2). 2H2O2 2H2O+O2↑;(3). SO2+2NaOH=Na2SO3+H2O;
(4). 节约药品(5). 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变红;(6).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解析】(1)往A处注入H2O2溶液,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在B处下方加热使硫粉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通入C处后排放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二氧化硫是空气重要污染物之一,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
A处和C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 MnO2 2H2O+O2↑;SO2+2NaOH=Na2SO3+H2O。
图1中用V型管代替集气瓶的优点是节约药品。
(2)如图2所示,A处盛浓氨水,B 处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变红,浓氨水呈碱性,具有挥发性,
遇酚酞溶液变红。
若另取一相同V形玻璃管(含相同的实验用品),在A处稍加热,在更短的时间内可观察到上述现象,微观角度解释: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点睛∶二氧化硫是空气重要污染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重要气体。
浓氨水呈碱性,具有挥发性。
23. 实验中学的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下实验:
小亮、舟舟和月月分别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气体,滴加氯化镁溶液和稀盐酸
(1)小亮实验观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舟舟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月月实验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那么盐酸与氢氧化钙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进行实验】(3)小亮取月月实验后的废液少量,向其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于是小亮得出盐酸与氢氧化钙没有发生反应。
你是否同意小亮得出的结论,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4)舟舟另取月月实验后的废液少量,向其中加入MgCl2溶液,若观察到 _______现象,于是得出盐酸与氢氧
化钙发生了反应。
【归纳总结】(5)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够总结出:在判断反应发生时,除了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外,还可通过判断_____________来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答案】(1). 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2). Ca(OH)2 +CO2=CaCO3↓+H2O(3). MgCl2+
Ca(OH)2=Mg(OH)2↓+CaCl2(4). 不同意,如果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后,氢氧化钙有剩余,溶液呈碱性,酚酞
溶液也会变红(5). 没有明显现象(或未产生白色沉淀)(6). 反应物减少(消失)
【解析】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气体,滴加氯化镁溶液和稀盐酸。
(1)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 +CO2=CaCO3↓+H2O。
(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 Ca(OH)2=Mg(OH)2↓+CaCl2。
【提出问题】月月实验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那么盐酸与氢氧化钙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进行实验】(3)小亮取月月实验后的废液少量,向其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于是小亮得出盐酸与氢氧化钙没有发生反应。
不同意小亮得出的结论,理由: 如果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后,氢氧化钙有剩余,溶液呈碱性,酚酞溶液也会变红。
(4)舟舟另取月月实验后的废液少量,向其中加入MgCl2溶液,若观察到没有明显现象(或未产生白色沉淀),于是得出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
【归纳总结】(5) 在判断反应发生时,除了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外,还可通过判断反应物减少(消失),来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第1题4分,第2题8分,共12分)
24. 实验室中要配制70g20%的NaCl溶液(图中为部分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缺少一种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