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冀教版
2017秋冀人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
八年级上册第 17 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课方案新乐芦新村校校郭小霞一、设计说明1.课改理念着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体验,着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充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同学收获不一样的智慧。
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历史的情味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展现欲,加强学生爱党、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情感。
2.教课模式“三环”即: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展现—课本知识升华“五步”即:导入新课——生生和师生沟通自学内容——激发学生展现自我——小组合作收获智慧—达标测试二、学情剖析本课教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能力的培育,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必定的自学、小组合作研究等能力。
因此在教师的指引与激励之下,充足让每一位学生展现自我的学习成就,真实的把讲堂还给学生发挥出学生在讲堂中的主体作用,使讲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三、教材内容剖析本课主要叙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有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各种考验,最后获得长征的伟大成功。
长征的成功粉碎了公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妄图,保留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败为胜,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后成功确立了基础。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据有重要地点。
四、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粗心义2.过程与方法:经过指引学生的研究红军被迫推行战略转移和红军获得长征成功的原由,培育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
联合阅读长征表示图,培育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指引学生运用地图认识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边的重要事件。
3.感情态度价值观:指引学生学习红军战胜困难困苦、百折不回的革命英豪主义,培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五、教课要点和难点1.教课要点:长征的原由、经过、成功的原由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2.教课难点:领会红军的革命英豪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困难波折。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冀人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学案(无答案)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班级姓名小组几号【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2、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遵义会议学习难点:长征胜利的意义。
自主学习的内容一、回顾旧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时间,地点以及代表人物和意义。
二、基础知识感知(一)敌兵围困万千重反“围剿“斗争:从 1930年10月开始,蒋介石纠集重兵对进行“围剿”。
在、朱德、等的正确领导下,红军采用战术,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苏维埃政府: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笫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召开,会议选举成立临时中央政府。
它对鼓舞革命群众斗志,推动革命斗争的进程,起了积极作用。
第五次反“围剿”: 1933 年秋,蒋介石纠集 100 余人的军队,对红色根据地进行第次“围剿”。
此时中共中央“”倾冒险主义占领导地位,使得红军陷入了极其不利的处境。
年 10 月,中共央机关和中央红军 8 万余人,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
(二)遵义会议背景: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中损失过半,中共大部分领导成员和红军将领迫切要求纠正军事错误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境。
时间:年 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 选举毛洚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了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纠正了中央在和组织上的错误。
意义 :遵义会议由中国共产党独立召开,它挽救了党,挽救了,挽救了,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的转折点。
长征经过: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 , 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渡过,跳出国民党军的重兵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 ,翻越大雪山,穿过大草地,进入陕北地区。
(三)三大主力会师胜利会师: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到达陕;1936年 10 月,红军第、第四方军,到达甘肃地区,与红方面军师,宣告中国工农红军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历史课件】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ppt课件(冀人版)
长征胜利的原因:
中共的正确领导、坚定的信念、不怕 困难、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精神
长征的历史意义 :
1、粉碎了国民党反对派扼杀红军的企图
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长征 背景:
途中损失惨重
时间: 1935.1
遵 义 会 议
3.红色旅游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 式之一。肖玲同学暑假外出旅游,她想按照 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你能为她设 计吗( D ) ①遵义会议 ②第五次反“围剿” ③吴起镇会师 ④会宁会师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的“远征”( ) B A.是为了北上抗日 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是一次主动的战略转移 D.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地点: 贵州遵义
内容:
1.集中全力纠正了王明、博古等人 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2.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意义: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 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这次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 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跳出了 国民党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冀人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word说课稿ok
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的设计构思。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选自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主要讲述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本课是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意义和长征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合作讨论,代表发言,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并且通过红军长征路线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①中央红军的长征②遵义会议(2)学习难点:①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②长征精神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课程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由于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材料十分众多,长征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1、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式教学法(2)启发式教学法(3)创设情境,情感体验法2、学法指导:(1)分组导学、合作探究法(2)讨论分析法(3)自主学习四、教学流程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这也是我的说课重点,第一环节:1.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感受历史。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习中有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回答后,进而播放视频百家讲坛《长征》宣传片,让学生体会视频中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播放视频后教师总结:并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17课【教学课件】《 二万五千里长征》(河北人民)
畅言教育
谢谢观看!
畅言教育二维码 扫一扫,提出你的建议!
渡过湘江后,红军由 出发前的8万多人, 减少至3万多人.
红一方面军
畅言教育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3.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 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 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 国革命的新局面。
畅言教育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江西瑞金武阳渡口(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畅言教育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红军强渡乌江(油画)
乌江
畅言教育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2.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 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 指挥权。
畅言教育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
二万五千里长征
畅言教育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导入新课
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歌曲或诗朗诵
畅言教育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战略转移
畅言教育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次反围剿情况对比
意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 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 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生动地展现了长征的艰辛历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的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对长征的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长征的过程存在一些疑问,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这些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有关长征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长征的过程和意义。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备课,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过程,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长征的纪录片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征的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板书,呈现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长征的过程和意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1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掌握长征的基本过程,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革命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征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对于长征的具体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史料,让学生深入理解;采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史料:关于长征的图片、文献、视频等。
3.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红军要进行长征?2.呈现(10分钟)讲述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讲述长征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长征过程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讲述长征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史料,撰写一篇关于长征的短文。
8.板书(5分钟)板书长征的路线图,帮助学生记忆长征的过程。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长征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生动地展现了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胜利。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认识长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征的过程和细节可能了解不深,对长征的意义和影响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长征的意义,并激发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同和传承。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胜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传承长征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的过程和细节,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和数据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长征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长征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长征的背景、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长征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长征的知识。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目录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目录七年级上册2016年7月第1版第一单元中国史前时代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第2课原始农业社会第3课华夏先祖的传说第二单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第4课夏商周的兴替第5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6课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第9课在身边寻找历史——活动与探究之一第三单元秦汉“大一统”第10课秦朝的统一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课汉武帝“大一统”第13课反击匈奴开辟丝路第14课东汉的兴衰第15课《史记》与汉赋第16课汉朝的科技成就第17课统一的历程——活动与探究之二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第20课数学、天文历法与农学成就第21课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与艺术七年级下册2017年1月第1版第一单元强盛的隋唐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世华章:诗歌、乐舞与社会生活第4课天下和同为一家第5课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第6课遣唐使的入唐之旅——活动与探究之一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分立与大统一第7课北宋的统治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第9课金朝的兴起与宋金和战第10课元朝大统一第11课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12课领先世界的科技第13课丰富多彩的宋元文化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4课明朝的兴亡第15课清朝前期的统治第16课海洋开拓与海疆危机第17课清朝对边强民族地区的管理第18课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第19课传统科技的总结第20课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1课评价历史人物——活动与探究之二八年级上册2017年7月第1版第一单元国门洞开与社会初变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太平天国运动第3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单元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运动的开展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第三单元革命的兴起与民国的初建第8课近代文化教育的起步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清末民初新景象第11课袁世凯独裁与北洋军阀的统治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13课讲历史,评人物——活动与探究之一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第14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5课国民革命第16课星火燎原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第18课文化的多元发展第五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第19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第20课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第21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2课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活动与探究之二第六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第24课解放战争的转折第25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第2课转入战略进攻第3课战略大决战第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6课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第8课迈向社会主义第9课历史影视片欣赏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0课建设之路的探索第11课艰难时代的创业英雄第12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13课共和国的科技丰碑第14课登上国际舞台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第15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16课改革的全面推进第17课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第18课展示“历史”第五单元昂首迈入新世纪第19课春潮再起第20课变革中的社会第21课“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第22课中国走向世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从史前走向文明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第2课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第3课地中海沿岸的文明曙光第二单元中古亚欧文明第4课政教合一的帝国第5课基督教统治下的西欧第6课大化改新拜占廷帝国第7课“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讨论会第三单元资本主义的兴起第8课吹响新时代的号角第9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0课美国独立战争第11课法国大革命第12课拿破仑帝国的兴亡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第13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14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5课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6课日本明治维新第五单元追求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第17课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第18课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第六单元走向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第19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20课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矛盾第21课“工业革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主题班会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大战第1课走向战争的深渊第2课残酷的世界大战第3课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4课战地记者前线报道第二单元现代社会的革命与改革第5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第6课迅速崛起的苏联第7课罗斯福新政第三单元正义与邪恶的大搏斗第8课法西斯势力的抬头第9课世界战火重燃第10课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第11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四单元冷战局面下的全球性竞争第12课冷战局面的形成第13课发展变化的西方世界第14课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15课奋起直追的亚非拉国家第16课革命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五单元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第17课两极格局的终结第18课动荡不安的世界第19课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第六单元日新月异的科技与文化第20课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第21课触摸人类心灵的文化。
冀教版历史八上第三单元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共30张PPT)
中央红军到陕北……”。歌词描述的是中
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感人场景。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陕甘宁革
命根据地)的( C )
A.遵义
B.瑞金
C.吴起镇
D.会宁
材料一:
材料二:观察长征示意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D
五岭逶迤腾细浪,
C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长征胜利的意义:
1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 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 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长征为什长征么精能神取得胜利?
革命英雄主义、 艰苦奋斗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启示
• ①中国革命的道路艰难曲折。 • ②党的正确领导(路线方针政策)是革命胜
利的保证 • ③方针政策的制定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 ④中共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缺点,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2.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 A )
A.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B.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
C.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
D.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
3.红军被迫长征取得胜利,这一历程说明(c )
①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②中国革命 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曲 折 ④中国革命需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4.万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的战略转 移。这里“转移”是指( C ) 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变化 C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转移 D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变化
冀人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 (2)
长征背景
五次“围剿”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
次序 国民党 红军 比例 结果
第一次 10万多 4万多 约2.5:1
第二次 20万 3万多 约7:1 第三次 30万 3万多 约10:1 第四次 30多万 7万多 约4:1
红军 胜利
第五次 50万 8万多 约6:1
失败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第17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
星
星
之
井
冈 山
瑞金
火
湘鄂西、湘鄂边、洪湖
燎 原
川陕
之
湘鄂赣
势
左 湘赣
右
江
鄂豫皖 闽浙赣 中央
海陆丰
长征背景
五次“围剿”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
次阅序 读课国民文党,红了军解红比例军五次结果 第 第反一 二次 次“围1200万万剿多”43情万 万多 多况并约 约27回.:51答:1 问 第题三次:红30万军五3次万多反围约1剿0:的1 结 第果四次如何30多?万为7什万多么?约4:1
根本原因:中共中央领导左倾冒险 主义的方针政策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
中央红军的长征 甘
1935.10. 黄
三军会师会宁
陕
肃1936.10
河
西
腊子口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四川
长
江
遵义会议
1935.1.
湖
贵
南
贵阳
州
江
冲破四道封西锁 线,渡过湘江
瑞金 1934.10.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从瑞 金福开始长征
瑞金 1934.10.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从瑞 金福开始长征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主主义革命的展开 第17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课件1 冀教级上册历史课件
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
西 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
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
里,一只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
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
可说近乎奇迹。
西
四川
康
湖
江
南
西
福
云南 12/13/2021
贵州 广西
建 广东
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1、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 长征的胜利有什么重要意义?
12/13/2021
湘 江 战 役, 损 失 惨 重
12/13/2021
强 渡 乌 江
夺 取 遵 义
召 开 会 议
12/13/2021
四 渡 赤 水
巧 渡 金 沙 江
12/13/2021
强 渡 大 渡 河
12/13/2021
大渡桥横铁索寒 12/13/2021
时间: 1935年1月 解决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
内容 误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对中央工作重新分工 一个结束 一个确立 意义 三个挽救 一次转折
12/13/2021
甘
长征,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总
肃
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 一共三百六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
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 陕 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
第17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
12/13/2021
请回答:歌词的名字叫什么?描写 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十送红军》;
1934、10~1936、10的二万五千 里长征
12/13/2021
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红军长征 的课文有哪些?通过这些课文 表现了红军的哪些精神?
两万五千里长征 PPT课件1 冀教版
7.随州白云学校举行“重走长征路”活动 课竞赛,张强同学准备在演讲活动中再现下 列历史场景。其中取材不当的是( D ) A.四渡赤水河 B.飞夺泸定桥 C.翻越大雪山 D.会师井冈山
8.红色旅游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
式之一。肖玲同学暑假外出旅游,她想按照
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你能为她设
• 路线(重要事件):从
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
• 占领遵义
血战湘江,强渡乌江,
• 追剿计划
遵义会议后 四渡
,打乱了敌人的
•
渡过 跳出敌人包围
圈,取得战略主动权 强渡
飞夺_____
• ;
1936年三大主力会宁翻会过师
过
• 会师;
(1935年10 月),
• 结果:胜利标志
长征胜不利怕的牺牲原、因艰?苦奋斗、
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红 军 在 彝 族 区 留 有 的 标 语
复杂的民族关系
红军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 和问题?
1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2共产党内部的“左”倾错误的干扰; 3自然环境的恶劣; 4民族关系的复杂等。
三大主力 会宁会师 1936、10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1935年10月
过草地
爬雪山
强渡大渡 河
国 民 党 统 治 集 团 恐 慌
疯 狂 的 围 剿 根 据 地
根 据
第五
红 军
初期损失惨重 召开遵义会议
地 次失 被 四渡赤水
长
军 败 迫 巧渡金沙江
征
民 的 反
战 飞夺泸定桥
略 爬雪山,过草地 转 吴起镇会师
胜 利
围
移 会宁会师
剿
在长征途中,1935年前后的中国共产党 和红军发生了重大变化:
冀教初中历史第17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学设计
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年月日教学目标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一、长征的原因——敌兵围困万千重二、长征的转折——遵义会议三、长征的胜利——会宁会师四、长征胜利的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
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
(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 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A.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B. 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
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八年级历史:第17课 二万五千里 课件冀教版
4.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 四央 渡红 赤军 水( 路一 线方 略面 图军
)
红军过草地
红军长征跨越了多少个省?
三、三大主力会师
1.三大主力会师
“三大主力”指哪三支军队呢?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 征胜利结束。
三大主力会师
2.长征的意义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 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中红军 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无前、不怕 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 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3/12022/3/1March 1, 2022 •4、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2022/3/12022/3/12022/3/12022/3/1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他们遇到了些什么样的问题呢?
中共中央是如何应对的呢?
2.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占贵州遵义。中 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做出了一些什么样的决议? 大会选出了哪些领导?
3.遵义会议的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 导地位。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
二万五千里 长征
一、敌兵围困千万重
1.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是在哪里建立的 呢?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以后,中国革命 根据地的建设情况是怎样的?
1930 年 , 中 共 中 央将苏区中央局设在 赣南根据地,红军第 一、三军团合编为红 一方面军。此后,人 们便把赣南闽西根据 地称为中央革命根据 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学目标
“反抗→受挫→开辟新路→星火燎原”这样一个历史进程
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道路到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遭到失败?(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
2、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继续进行疯狂镇压。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
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檫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
(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
)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A. 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
B. 地点:江西南昌。
[要求学生在56页地图上标明位置]
C. 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
D. 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
2、《南昌起义》图中的演讲者是谁?(周恩来)
3、“动脑筋”: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
4、南昌起义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有什么重大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1枪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毛泽东也接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家乡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毛泽东怎样发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完成“练一练”:
A.工农革命军三路进攻的出发地:修水、铜鼓、安源。
B.受挫后会合的地点:文家市。
C.改编部队的地点:三湾。
D.最后落脚的地点:井冈山。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提醒学生进行敌我力量对比分析时,注意观察57页“文献资料·红军歌谣”、59页“自由阅读卡·红军的军服”:
A. 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 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
3、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57页插图《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相见的地方》,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
A.会师时间:1928年4月
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C.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4、根据59页“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
然后,层层引导:
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
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长征部分教学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
一枪,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
A.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
B. 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
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
C. 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
长征的胜利
1、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教师在黑板上依据长征路线画示意图,突出瑞金、遵义、吴起镇三个地点,组织学生对照着课本标注出来。
)
A. 红军经过哪些省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B. 请对号入座地说出黑板上这三点的地名。
(瑞金、遵义、吴起镇)
2、“活动与探究1·想一想”,(提醒同桌学生要互相配合,一个找课文,一个找图例,共同完成任务,然后在教师主持下进行“接龙”游戏:
A. 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硬仗,损失惨重。
B. 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C. 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D. 金沙江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E. 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
3、“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
布置活动,巩固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