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7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高考第39题对点特训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合集下载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1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1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5.真理的特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是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②对同一个 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的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 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③对同一个确定的对 象的真理只有一个:是指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多种不同认识中,只有一个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 物及其规律的本来状况的认识。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 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拥有真理。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具体性:①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否则,历史条件发生变化,仍旧照抄、 照搬,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 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 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指导实践,认识服务于实践 认识最终是服务于实践的,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指导作用。 人 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 的活动中获得成功。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会误导人们的实 践,导致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受失败,这就是盲目的实践。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 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客观上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 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主观上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 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 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从认识的对象来看,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是世代延续、无限发展的。从认识的基础看,社会实 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 者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 身。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9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专题精练(含答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9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专题精练(含答案)

第三十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选择题1.虽然不断升级的电脑病毒和无孔不入的不良手机短信使人们防不胜防,但是互联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以及手机的技术升级和普及,还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这可以说明()。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②矛盾双方的统一是主要的,对立是次要的③矛盾双方的的统一是绝对的,对立是相对的④矛盾双方相对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对立,②③没有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

题中对互联的看法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故选D。

【答案】D2.奥巴马在首轮中美战略对话开幕式上引用了《孟子·尽心下》中的一句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包含B.事物的发展总是从质变开始的C.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相互联结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解析】材料旨在说明山径之蹊在不同条件下或成为路,或被荒草埋没,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故答案为D。

【答案】D3.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哲理的是)。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失败是成功之母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解析】。

①说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用片面代替全面,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③④正确,选C项。

【答案】C4.“自己是对方的对方”,与这句话包含相同哲理的是()。

A.最好的苹果酒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看到黑点B.拥抱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明明靠得那么近,却远得看不见彼此的脸C.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D.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解析】材料中的话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依存关系。

A项体现了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B项体现了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C项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项强调了美和恶、善和不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与题干包含的哲理相同。

(通用版)2017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高考第22题对点特训(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通用版)2017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高考第22题对点特训(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高考第22题对点特训(二)1.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活。

十丈龙孙绕凤池。

”诗中蕴含的哲学寓意是()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旧事物的灭亡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的规律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2.鲁迅在《集外集·说鈤》说:“最人涅伏,吐故纳新,败果既落,新葩欲吐。

”任何组织、任何事业,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

这表明()A.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没有什么区别C.吐故纳新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新事物与旧事物相统一的过程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

下列与此诗句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C.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4.我国古代诗词大都蕴含深刻的哲理,启迪人的智慧。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C.规律可以被人认识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5.下列成语与漫画《变迁》蕴含哲理相同的是()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吐故纳新C.精诚所至,金石为开D.审时度势,趋利避害6.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它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

我国与中亚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该( )①利用条件,改变规律②把握时机,促成飞跃③固守经验,加强合作④着眼整体,优化结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我国在确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提出在21世纪实现三个“零增长”: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考点1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017届高考新课标政治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2017届高考新课标政治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专题十│ 重点要点探究
重点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二 世界的物质性与意识的作用
1.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专题十│ 重点要点探究
重点要点探究 (2)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 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如果离开运 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如果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 (3)运动的两种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世界是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 不变论。否认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专题十│ 重点要点探究
重点要点探究 2. 意识的作用
专题十│ 重点要点探究
重点要点探究 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 物质,正确的意识可以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错误的意 识则会阻碍物质世界的发展。这要求我们既要尊重物质 世界的客观性,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使正确的意识推 动物质世界的发展。 【知识发散】 正确认识唯物论的方法论要求:一 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物质 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 结合。
专题十│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备考引擎 一种方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两个概念是 物质和意识。三对关系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 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认识论要 明确实践与真理两个概念,明确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 系,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立足整个教材:合理区分唯物论、认识论、辩 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明确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的关系。立足可持续发展主线:认识规律、 意识的作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

高考政治复习讲义唯物辩证法

高考政治复习讲义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部分【单元特征】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主要集中在哲学常识第二、三、四课,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包括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在肯定世界物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物质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着重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性。

它认为:物质以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状态存在着,世界的多样性使得物质的联系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多样性联系中的基本联系是矛盾的联系。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可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它们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本专题考点涉及面比较广,且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不仅辩证法与唯物论是统一的,而且辩证法与唯物论、认识论、人生观紧密结合,在近几年高考中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因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近几年高考和今年社会热点的分析,在2010年高考复习中需注意如下知识和问题:1.运用联系观点、发展观点、规律的客观性知识分析新的发展观,这是特别重要的问题。

既有可能分析为什么要坚持新的发展观,也可能分析这种发展观的指导意义,又有可能回答按照新的发展观我们应该如何做,还有可能通过一些具体做法(包括中央或地方),让学生分析是如何坚持新的发展观的,它有什么哲学启示等。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当前互联网扫黄专项斗争的社会意义;分析“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分析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性及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重大意义。

4.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正确性。

高考政治 哲学常识二轮复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1

高考政治 哲学常识二轮复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1

考点2、透过现象看本质
1、现象与本质 (1)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个别的、多 变的东西;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事物的 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同类现象中一般的、相对稳定的 东西;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联系: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 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分)马寅初经过 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 践是认识的来源;(1分)随着人日形势的发展,实 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 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我 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 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2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取得成功的实践,只要人们能 够正确对待失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就能够推进认识和实 践的深入发展。(3分)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成功的实践是在无 数次失败的基础上获得的。
因此,笼统地说没有成功的实践是毫无意义的是不科学的。 (1分)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 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 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 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 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 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 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 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 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 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 的历史性转变。

高中政治丨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

高中政治丨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

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联系的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事物的联系,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联系。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不以入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3、联系的有条件性:事物的联系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并不是任何若干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它是有条件的,且随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

高考政治(新课标)二轮提升专题整合突破课件专题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6张PPT,含创新预测试题)

高考政治(新课标)二轮提升专题整合突破课件专题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6张PPT,含创新预测试题)

4.(2013·北京文综 ,26)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D )
A.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 B.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C.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 D.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解析:要达到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必须要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实际相结合,A 项观点 错误,D 项观点符合题意。正确的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B 项观点错误。C 项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题意不符 ,排除。
2.真理观 真理 的含 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 客观的 真理 的特 点 真理都 是 有条件 的 真理是 具体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 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 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 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 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 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013·课标全国Ⅱ ,20)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 变过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 世纪 70 年代 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 20 世纪八九 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 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 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 C )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 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 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 成果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辅导辩证唯物论与认识论PPT课件

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辅导辩证唯物论与认识论PPT课件
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
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 ,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 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 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 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2、日光控制路灯的开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水位报警,温度报警,湿度报警,光学报警等都是…… 难点:理解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人行横道线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那时候,在庞贝城的一些街道上,人、马、车混行,交通经常拥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把人行 横道加高,使人与马车分离;又在接近马路口的地方,横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跳石,行人可以踩踏着跳石穿过马路。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两个阶段。革命性质的确定取决于革命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任务、结果等因素。 (2)知道传感器中常见的三种敏感元件光敏电阻、热敏电阻和霍尔元件及其它们的工作原理。 1.用“者”或“也”表判断。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 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 ,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 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 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资产阶级:辛亥革命(革命派):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高三政治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十 辩证唯物论与辩证认识论

高三政治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十 辩证唯物论与辩证认识论

理解物 质概念
原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 物质性
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唯心主义,想问题办事情 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如果强调自然的客观性:承认自然界的 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 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 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原理
内容
反对错误倾向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
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离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 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
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 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 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 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 统一
提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 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
关系。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提示: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
导。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提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B
3.空间站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和最综合的 科学技术成果。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 砖建造全面展开,将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实 施奠定坚实基础。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表明() A.制定正确的战略是航天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B.探索太空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能提高我国航天技术 水平 C.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可以通过实践建立与太空的联系 D.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空间站的建立能够丰富人们对太空的认识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人教新课标)-三级排查大提分课件专题十 哲学基本知识、唯物论和认识论(23张p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人教新课标)-三级排查大提分课件专题十 哲学基本知识、唯物论和认识论(23张p
高考命题
考点1.哲学的基本知识 2013年,福建卷· 34,天津卷· 7,重庆卷· 12,福建
卷· 35;2012年,天津文综· 9,江苏单科· 25,江苏单
科· 26;2011年,海南单科· 18,上海单科· 19。 考点2.物质和运动 2012年,江苏单科· 27;2011年,浙江文综· 27,江苏单 科· 26。
8.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
9.真理的条件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会变成谬误。( 10.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 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 )
答案 1.√ 2.√ 3.√ 4.×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5.× [世界是物质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事求是。] 6.√ 7.√ 8.√ 9.√ 10.√
不能被消灭;但规律可以被认识利用,可以改变规律发 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误读误解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6.意识的本质 答案提示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
在的反映,都根源于客观事物。
误读误解 正确的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是人脑想象的 结果。
7.意识能动作用发挥的方式 答案提示 意识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 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误读误解 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
动创造践决定认识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论知识的主要内容,是高考的高频 考点,几乎每年都有命题。考查形式多样,既有选择 题,也有主观题。由于知识内容比较集中,高考对这一 考点的考查难度较小。本命题以大禹治水的传说为背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高考第39题对点特训(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高考第39题对点特训(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高考第39题对点特训(三)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

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2.科学与技术在争论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伽利略和牛顿发现惯性定理以前,亚里士多德的“没有力就没有运动”的说法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被认为是“科学”的;在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时候,牛顿力学体系和万有引力定律被认为是认识宇宙的“科学”;在没有现代西医的时候,尤其是在巴门尼德发现细菌以前,放血疗法也被认为是“科学”的。

“蛙腿论战”(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与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用青蛙腿做实验,分析引起蛙腿抽搐的生物电、静电等原因的论战)是科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论战,它推动了电化学、电学、电磁学等科学的发展和生物电的发现及电池的发明。

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善纳争论的胸怀。

一种观点、理论或者一项决议遭到公开的争论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是促进科学进步、决策合理、社会和谐的突破口。

(1)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回答,为什么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2)我们应如何看待人们对同一问题的争论?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结合材料,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第39题对点特训(三)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

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2.科学与技术在争论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伽利略和牛顿发现惯性定理以前,亚里士多德的“没有力就没有运动”的说法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被认为是“科学”的;在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时候,牛顿力学体系和万有引力定律被认为是认识宇宙的“科学”;在没有现代西医的时候,尤其是在巴门尼德发现细菌以前,放血疗法也被认为是“科学”的。

“蛙腿论战”(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与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用青蛙腿做实验,分析引起蛙腿抽搐的生物电、静电等原因的论战)是科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论战,它推动了电化学、电学、电磁学等科学的发展和生物电的发现及电池的发明。

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善纳争论的胸怀。

一种观点、理论或者一项决议遭到公开的争论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是促进科学进步、决策合理、社会和谐的突破口。

(1)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回答,为什么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2)我们应如何看待人们对同一问题的争论?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结合材料,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依据。

4.穹顶之下,雾霾肆虐,《环境保护法》修订备受瞩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人民群众。

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新的《环境保护法》,至此,这部中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

这部法律凝结了中国环境治理的智慧,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开始服务于公众对依法建设“美丽中国”的期待。

同时新法也为震慑日益猖獗的环境违法提供了一系列足以改变现状、有针对性的执法利器。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说明党提出依法保护环境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环境保护法》修订的认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万历年间,西方医学大规模地传入中国。

中西医学开始碰撞与交流,推动中国医学的发展。

有的中国医家尝试“中西医汇通”,主张“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

医家朱沛文广泛阅读当时翻译的西医书籍,并到西医院观察尸体解剖。

他指出,“中华儒者,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洋智士,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因此中西医应“通其可通,而并存其异”。

有的中国医家则主张“废止中医”。

1917年,余云岫出版《灵素商兑》,批判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医锢于岐黄,凿空逃虚,不征事实,其中毒久矣。

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后提出“废医存药”。

20世纪30年代,中医界兴起“中医科学化”运动,改良中医。

“以我国固有之医药学说,择其确有精义者,用科学方式解释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一方取代或包容另一方,而是通过充分发展融合到更高级的形态当中。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阐释我国中医界在处理中西医关系问题上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2)有人认为“发展中医必须研究原典,同时再结合现代西方医学的特点,将两者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该观点。

(3)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迫切需要进一步普及和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

某中医院开展“中医为民”主题活动,请你围绕该主题写两条宣传口号。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

存在的问题有: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差,集中度低;立法滞后、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尚未完全落实甚至违规排污;部分国人不顾公共利益,追求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加剧环境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

(2)上述材料对我们在认识论上有何启示?参考答案1.答案:①实践是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推动了这一认识的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

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2.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探求知识,追求真理,所以,我们要有实践的胆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所以要允许争论,真理越辩越明。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

④科学要求求真,即不断通过实践追求真理。

我们既要尊重权威,又要不为权威所困,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进取。

(2)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对争论,要坚持实践的观点,用实践进行检验。

3.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建设“美丽中国”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人定胜天”到“美丽中国”,旨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从“人定胜天”到“生态文明理念”,再到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说明人类对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

4. 答案:(1)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通过提出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指引方向。

②是党坚持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体现。

③是党审时度势,执政为民的要求。

④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体现。

(2)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根据环境形势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将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②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修订《环境保护法》既是震慑日益猖獗的环境违法的需要,又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环境保护法》也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

5.答案:(1)受不同历史时期医疗实践水平的限制以及中医界自身主观因素影响,同时中、西医之间差异也有一个逐渐暴露与展现的过程,人们在中医和西医关系问题上的认识出现反复性。

随着医疗实践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中西医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会不断发展。

在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中,人们对中西医关系的认识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变化过程。

(2)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研究中医原典,继承其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②发展中医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在中医医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西方医学特点,推动中西医之间相互交流与借鉴,是中医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中医和西医都是世界医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又各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需要将两者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3)示例:服务百姓健康,发展中医中药,健康你我他;传承中医国粹,共享健康和谐。

6. 答案:(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会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建国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征服自然”等理念。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其本质的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还处于萌芽阶段。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被摆上突出地位,成为全社会的价值目标。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