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的王国里轻轻呼吸——审美交流视阈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审美交流轻呼吸,文学熏染塑心灵
审美交流轻呼吸,文学熏染塑心灵摘要:初中各学科都兼有美育的任务,但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远远超过数理化等学科。
本文分析了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优势,探索了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实施手段,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美育水平有着指导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方法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格、意志和审美观念等功能。
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且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将美育工作与语文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乘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强劲东风,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好语文教学的“百花园”。
一、课堂教学,熏染文学的美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体现广泛而深刻。
它丰富的语言,不尽的情思,深邃的哲理,能让学生享受到文学美。
它不仅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开启心智,陶冶性情,诱发遐想,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如教学王维的古诗《使至塞上》时,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图片来欣赏大漠的美景,让学生对大漠的景色进行精彩的描述。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探索这首诗的文学魅力。
其实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其中的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指出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活跃的思维,教师适当的启发,会将课堂教学变成是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其意蕴的理解殿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重视对文学底蕴的培养,不要一味地强调背诵和字面理解,要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保证更有效的识记、再现和保持。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着强烈的美感和丰富的情感,感悟和吸收着作品的精华,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融入心田,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在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同时,又给学生积累下深厚的文学的底蕴。
二、合作学习,在交流中分享美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提出过:“诗可以兴、观、群、怨”的诗教理论。
感受美,提升美——例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篇•经验交流感受美,提升美——例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王定安(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六中学,甘肃白银)摘要:在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生活中的各种美能够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
然而,如果一个人缺乏审美能力的话,生活中的这些美就会与他失之交臂。
审美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教育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例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及思想之美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学生;语文课堂;审美能力;提升途径木心先生说:“缺乏审美能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窃以为,缺乏审美能力固然是一种“病”,但也并非“绝症”,只要将审美能力的培养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那么,一些原本缺乏审美能力的学生就会逐渐具有审美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让人百读不厌的名篇佳作。
这些名篇佳作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品彰显着语言之美、蕴含着意境之美以及流露着思想之美等。
学生以理解这些文章的主旨大意为契机,他们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及思想之美等。
而学生在感受各种美的同时,他们的审美能力也会逐步发展,即学生乘感受文章之美的绝佳时机,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以感受语言之美为契机,提升审美能力语言本就是一门艺术,妙语连珠的语言犹如琼浆玉液,让读者回味无穷;富有节奏的语言好比美妙乐章,让读者心驰神往;结构优美的语言宛如窈窕淑女,让读者如痴如醉……而这些,正就是语言的魅力,正就是语言之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切不可一味地让学生去深究文章的主旨大意、深层意蕴。
深究文章的主旨大意与深层意蕴固然重要,但欣赏文章的语言之美同样不容忽视。
唯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之美,学生阅读文章的浓厚兴趣才会油然而生。
不仅如此,教师让学生以感受语言之美为契机,还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日出》这篇文章为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设计了一项教学活动,即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让美的旋律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自由流淌
让美的旋律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自由流淌摘要:《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引领学生探寻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美点,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追求人生情趣,使美的旋律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自由流淌。
关键词: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创造美《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
教师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要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那么,教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一、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如教学《忆江南》时,我把《忆江南》的朗读录音和歌曲插入课件中。
朗读录音能让学生通过名家的范读,从听中感受到古诗的情境,从而不必教师去多费口舌讲解如何朗读,学生就能仿读得抑扬顿挫。
如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当学生读完,心中不由地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
此时老师再适时进行一些背景介绍,如日出与春来相对、江花与江水相对、红与绿相对、胜与如相对、火与蓝相对,词性相同的对仗使得音律和谐,这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
而《忆江南》这首歌曲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了一千多年前的江畔诗人隔江思念家乡的意境。
二、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在《秋天》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个画面,三节诗组成了三幅画。
拿第一幅图未来来说明,在第一节的末尾,“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当学生读到此句时,普遍都会产生一个疑问:秋天怎么会栖息呢?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就应适当地进行点拨:“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这里是拟人手法,概括出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所以说,“栖息”一词用在此处意味隽永。
【双减备课】美的探寻——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双减备课】美的探寻——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设计背景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编了一组主题为读书问学与艺术鉴赏的文章,文体为文艺论文和议论性随笔、杂文。
单元要求阅读时要把握核心概念,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思辨方法,发现疑难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其中,《短文两篇》中的《谈读书》《不求甚解》谈论读书的目的、价值以及读书的方法与态度;《山水画的意境》探讨山水画创作中“意境”的重要价值;《无言之美》探讨文学、美术、音乐、雕塑等多种艺术门类中“言不必尽意”“含蓄不露”的艺术创作通则;《驱遣我们的想象》主要探讨驱遣读者的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的路径。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学校报社将开辟一个新的栏目‘文艺之美’,现面向九年级各班征稿,撰写该栏目的首刊文章《美在意象》,600字以上。
文章首先在班级进行评选,择优3篇推荐至校报。
”这一核心任务紧扣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定位:对美学概念的“理解-思辨-迁移”,学生可以通过课文积累相关美学概念,如文艺、作者、读者、意境、意匠、言不尽意、含蓄、想象,进而通过自主阅读,了解意象的概念,并将所学众多概念进行勾连贯通,提出自己的美学理解。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课文,积累不同的论述思路,如《山水画的意境》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无言之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驱遣我们的想象》中“知识铺垫-理论阐述-实例分析”,《谈读书》中每层提出观点、作出阐发,《不求甚解》中先驳后立、层层铺垫、层层阐发、确立观点。
总之,学生可以通过对单元课文的理解性阅读,阅读文艺论文,建构阅读此类文章的阅读策略,并通过拓展阅读和批判性阅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深入研究,最后,迁移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文艺鉴赏之中,并能通过资料辅助,尝试撰写浅显的文艺论文。
学习流程是:第一课段,通过梳理概念和积累表达,制作概念知识卡片;第二课段,根据初中已学知识,回忆议论文的写作要点,并通过归纳总结课文论述思路及论述方法,制作文艺议论文写作方法的思维导图;第三课段,在四篇文章中任选一篇,拓展阅读,针对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完成任务单,举办思辨圆桌会;第四课段,拓展阅读,总结“意象”的概念,制作与“意象”相关的知识卡片,并学写文艺论文,撰写“文艺之美”栏目的首刊文章——《美在意象》。
2023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教案(一)
2023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教案(一)任务一学习鉴赏【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诗歌作品,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2.分析诗歌的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相信同学们都知道这句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柔媚的湛蓝中》一诗中的经典诗句。
人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还有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更需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现当代诗歌的园地,去感受诗的韵律,去追寻“诗和远方”。
二初读感知1.独立阅读每首诗,不要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小组交流。
2.用某个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表达你的初读感受。
【学生活动】板书表格,进行讲解。
三再读归纳结合注释、旁批,再读诗歌,丰富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试着从诗体、用韵、句式、情感等不同的角度把五首诗歌分类为两组,填写下表。
【示例一】【示例二】【示例三】【示例四】四教师总结我们学习鉴赏诗歌,可以从形式到内容,既关注诗歌的句式、结构、韵律、手法、风格等特点,又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理想、志趣以及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对六首诗歌进行了比较和分类,这节课我们将来探究一下这些诗歌有哪些共同点。
二反复诵读究共性朗读这六首诗,思考:这六首诗有哪些共性?【明确】①都以描写自然之景或特定物象为主,借此抒发个人情怀。
②都涉及对自然和土地的热爱,感情浓郁,饱含深情。
三抓住意象析情感自然之景也好,特定物象也好,诗歌中,这些融入了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找出意象,结合写作背景分析情感,并完成下表。
四联系已知品诗意这六首诗中的诗句,哪些能让你快速联想到一些古诗文?说说两者的共同点。
预设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联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学生打开美的大门--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的审美教学
呈现 , 突 出教 学 重 点 , 深 化课 文 内容 。 但是 , 板 书 是 对 课 本 内 容
的 艺 术 性 创 造 ,教 师 要 从 美 的角 度 出发 . 为学 生 呈 现美 的 板 书。 具有审美意义的板书 , 应 当 以语 言 简 单 化 及 图 形 丰 富 化 为
、
基本特点 , 让 学 生 在 了解 课 文 内容 的 同 时 , 认 识 到学 习 内 容 的 简 洁 美 与 丰 富 美 。比如 在 讲 解 《 夏》 时, 教 师 可 以 将 夏 天 的 特 点
呈现于板书上 , 并 配 以简 笔 画 , 丰 富 板 书 内容 , 提高板书美感。 当 提及 炎 热这 一 特 点 时 , 教 师 可 以 画一 个 太 阳 , 让 学 生 的思 维 更形 象 。 2 . 结合 教 材 内容 . 帮助学生鉴赏 初 中语 文 教材 ,是 经 过 多 年 来 的 教 学 挑 选 而 确 定 的经 典 文章 , 其 内 容 都 具 有 丰 富 的文 化 内涵 。生 本 互 动 的过 程 , 是 学 生 与课 文 相 互 交 谈 的过 程 , 也是 学 生 鉴 赏 文 章 之 美 的过 程 。 初 中课 本 中 的美 , 主 要 是 自然 之 美 、 生 活 之 美 和 人 文 之 美 等 。大 千 世 界 中 的美 ,在 初 中 语 文 课 本 中 得 到 淋 漓 尽 致 的 体 现 , 因 此, 引 导 学 生 鉴 赏 课 本 中的 美 , 可 以 从 很 大 程 度 上 帮 助 学 生 提 高审 美 能 力 。 学 生 在 领悟 对 美 的鉴 赏 之 后 . 才能 对 生 活 中 的美 进行分辨 。 一Biblioteka 2 2 3 0 0 1 )
师可 以让 学 生 朗读 社 戏 场 景 段 落 。将 课 文 中 所 描 述 的 场 景 跃 出景 面 , 有 利于学生立体思维的形成 。 更 有 利 于 学 生 感 性 地 认 知教材 . 提 高 审美 情 趣 。 其次 , 教 师 要 提 升 板 书设 计 水 平 , 让学 生通过观 看板书 , 获得最直观的审美感受。 在 传 统 初 中语 文 教 学 中 . 教 师 一 般 会 将文章的题 目、 结构 及段落意义写在黑板上 , 目的 是 让 学 生 做 好 笔 记 。当然 , 板 书设 计最 基 本 的要 求 是 对 课 文 基 本 脉 络 进 行
《1在美术世界中遨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美术人美版七年级上册
《在美术世界中遨游》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美术的多样性和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不同风格和题材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美术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美术学习的基础方法,为后续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是介绍各类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与特征分析,使学生能识别和感受不同类型作品所展现出的视觉艺术特点。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深入地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收集和整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资料,包括图片、实物展示以及视频等。
同时,教师需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讲解美术作品。
学生需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并准备相关的美术学习工具,如画笔、纸张等。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与情感共鸣开场之初,老师应站在讲台前,轻言细语地向同学们展示几幅历史经典画作,如《蒙娜丽莎》、《向日葵》等。
通过这些画作,引导学生们感受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之美,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2. 导入新课与主题探讨接着,老师会正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通过讲述美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使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重要性有初步认识。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他们对“美术世界”的理解和想象。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探索与发现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将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深入到具体的美术作品之中。
首先是教材上的优秀作品,随后可以是一些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名作,如“小兵张嘎”、“美人鱼”等故事背后的美术作品。
老师应结合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技巧等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此外,老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工具,展示更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教学策略◎罗建鸿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文学教育的不断升温,初中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诗歌作品。
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
语文教师应以美学的艺术的眼光去发现它,将之作为审美化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对话、感悟、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
一、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明代文学家苏伯衡说:“言之精者谓之文,诗又文之精者也。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现代诗歌的语言常常会突破现有的语法规范,创设出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
要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就必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语言背后融入的的情怀和观念。
此外,现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理性美、新奇美都会带给学生审美愉悦和深刻的感悟。
现代诗歌的语言的跳跃性大大拓展了诗歌想象空间,有利于师生多元化的解读。
例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让学生捕捉诗歌中色彩艳丽的形容词,如“青荇”、“金柳”、“青草”等,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色彩美,而且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使人读来温婉,想来唯美。
又如诗歌中“康河的柔波”、“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隐喻的使用,使得这首诗意味深长,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语言因素,不仅能增添诗歌语言本身的美感,而且使学生的审美目光被吸引到诗歌自身语言之上,获得真正的审美意义。
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现代诗歌语言内涵的挖掘与领略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有些诗句,单靠学生的体验是达不到理解的层面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讲析”,对某些诗句的深层含义,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体味、诵读才行。
如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这首诗中,“月光”、“阳光”、“深夜”、“黎明的音响”、“星“等意象,字面意思很好懂,诗人塑造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意境,但在“深夜”的背后,更深沉的意境,就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体会、掂量、品味,从而感受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开启心灵的窗户 拥有审美的眼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辛勤园丁开启心灵的窗户 拥有审美的眼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崔 蕴(安徽省颍上县十八里铺镇中心学校,安徽 颍上 236200)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深化语文教育的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节操,激起学生的爱心和热情,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到以下几点:一、 培养学生形象的感知能力,发现美。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现行中语教材中,不乏文质兼优、字字珠玑的佳作,也不乏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
要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
我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境”,感知“形”,从“形”中感知“美”,从“美”中产生“情”。
当然这只是感性的认识,是审美教育的第一步。
正如别林斯基说的:“学生带着一种无比的高涨的激励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 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的伟大感到骄傲”。
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拳打情节,作者描绘的活灵活现,随着打的部位的不同,用了不同的比喻,有声、有色、有味、有情,这就诱发学生的各种心里功能,从嗅觉、视觉、听觉以及运动感觉上重建感性的形象,在各种感觉器官的积极参与中,学生的联想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情感之线被连接。
正是在各种心理机制的共同参与积极活动中,学生身心得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获得精神享受,这种体验是一般阅读无法获得的。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识别美。
生活实际反映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不容回避的事实,如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同是岳阳楼,同为洞庭水,为何阴晴两景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同是秋天景色,为何在这一个作者手下绚丽灿烂,而在另一个作者手下却是肃杀凄凉?……诸如此类问题该如何理解。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无言之美》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无言之美》说课稿及教学设计XXX《无言之美》导学案研究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XXX(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XXX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XXX”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XXX与XXX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实“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甚么论证办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镂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你能扼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若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XXX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拨动审美之弦,让语文课堂“浪漫满屋”
拨 动审美之 弦, 让 语文课 堂 “ 浪漫满屋"
张 静
( 呼 和浩 特市 实验 中学 ,内蒙 古 呼 和浩 特 0 1 0 0 1 0)
新一轮 《 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提出, 要学生养成健 康的 “ 审美情趣 ”,并把它列为新课程 的培养 目标之一。阅读教学最 为本质 的属性就是审 美。无庸质 疑 ,语文课本 为学生提供 的阅读材 料, 绝 大部分都是文学作品。对文学作 品的解读 ,其实就是一种特殊 的审美 活动。 自 从学生能够认识一定数量 的文字符号开始 , 他们 的阅 读活动就逐步展开 。在这些由浅入深 , 从简单到复杂的阅读 活动 中 , 不断参与对文本理解和移情体验 ,不断确立 自已的审美观。 阅读审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审美 ,二是情操 审美 ( 包 括情感审美和道德审美 ),i是思想审美 , 四是艺术审美。
( 3 )推 动感 清
重要性 ;读范仲淹的 《 岳阳楼记 》,我们明 白了做人要有胸怀天下 的 情怀, 不 以物喜 ,不以己悲 ;读 《 孟子 》,知道 “ 生于忧 患,死于安 乐 ”的道理 。思想审美 ,可以开启人的智慧 , 提升人的境界。 艺术审美。文学作 品是语言艺术 。阅读文学作品,可 以提高语言 和艺术修养 。孔子说 : “ 不读诗 ,何 以言? ”他认 为读诗 ( 指( 诗 经 ))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诗是最精华的语言。逻辑语 言与心境
的效果 ,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 的欲望。 叶圣陶说 : “ 文字是一 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 , 那边 的桥 堍站着作者。通过 了这一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并且了解作者 的 心情 ,和作 者的心情契合 。” 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 者丰富的情 感 ,需要我们的 “ 情感 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 、积极参与 到阅读 过程中 , 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 ,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 隋 感的契合 。 ( 1 ) 启 动情感 如果把儿童 的情感 比做 “ 小河 ”,要它漾起涟漪 ,泛起微波 , 那 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蜒在水上轻轻一点 ,像一阵 微风悄悄地掠过水 面。如从课文 中选取一个美好 的场景 ,一个或几个 角色 的鲜明形象 ,一个引人人胜 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
高中语文 表达交流《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审美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审美素质教育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这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语言文字训练决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涵。
语文教学,除了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是基本的、主要的),还要进行思维训练,进行语文审美素质教育,而语文审美素质教育,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凭借教材,通过识字、阅读、作文以及课外语文活动,使儿童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一套小学语文教材,就像一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微到细菌的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它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素质教育的内容。
据初步统计,部编小语教材中有上百篇表现催人奋发的社会美的写人记事的文章。
这一篇篇课文,无不以其特有的魅力,发挥着审美素质教育的潜能。
马背上的小红军、狼牙山上的五壮士、手托炸药包以一己骨肉之躯为革命开道的董存瑞、为救朝鲜儿童视严寒冰河若等闲的罗盛教,这些英雄人物在儿童心目中是一座座崇高的丰碑,他们的光辉业绩陶冶着儿童的情操,也净化着儿童的心灵。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课文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
如《海上日出》等。
儿童在学习这类课文时,自然而然地会受到美的熏陶、激励,从而想要去开拓、去创造、去争取光辉灿烂的未来。
艺术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它是现实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美是艺术美的一种。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为了更有效地对儿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编选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无疑是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材料。
尤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汉语、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中,独树一帜,独具魅力。
以语音而论,现代汉语语音明朗响亮,和谐协调,加上特有的四声声调,更增添了语音的抑扬顿挫。
以这样的语言写出的文学作品,自然琅琅上口,顺畅协调,富有音乐美。
二、小学语文审美素质教育的任务小学语文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有两个任务。
第一,帮助儿童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第二,培养儿童初步的审美能力,激发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激活初中语文教学的审美灵性
教育实践与研究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16年第6期/B (2)文科教学探索“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文本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体现了作者的美感,是作者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评价的固化,从内容、形式到风格都蕴含着美质。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这些审美因素,并加以挖掘利用,消除学生接受心理上的疲劳感、痛苦感,让它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便会产生良好的美感效应,大大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激活初中语文教学的灵性,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一、美读———让学生感受情感美叶老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声情并茂的朗读变无声的书面语言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使那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站立起来,变静态为动态,为学生创造一种情景氛围,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与心灵深处的启迪。
如,朗读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学生感受到作品所描写的恬淡明丽的春景:“春草”鲜美,“春花”明艳,“春风”和煦,“春雨”迷潆,“春天的人们”充满活力,无处不美。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提醒学生融进自身关于“春”的体验,把课文描述的“春之美”和自己感知的“春之美”融为一体,以自己的感觉和知觉将作品中空白填补起来,使脑中图景清晰起来,把书中的无我之境想象成有我之境,使外物与内情相融合,并通过声音立体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美的感受、美的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遵路———让学生体察文思美“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文本作者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提炼加工提笔成文时,需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纵横捭阖,各极其度,作者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学生只有遵循这条路,才能开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艺术匠心及美学趣味。
如林海音的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始终被浓浓的亲情所笼罩,父子情、兄弟情、师生情……时时萦绕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并贯穿始终。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优质课件
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请你选择本
书中的一篇课文,进行欣赏。
15 无言之美
朱光潜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A.诗人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 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剩下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水 天交接之处。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 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从四种艺术入手,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
法。 ( 1 )将相片和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无言 之美; ( 2 )举《论语》、陶渊明《时运》、李白《怨 情》等,以文学作品的含蕴之美论证无言之美; ( 3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 4 )举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的例子,从雕 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 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 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 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①“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作 为以言达意的文学,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②作者认为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 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因此文学依然有 “美”的境界。
15 无言之美
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 学习举例论证作品的“无言之 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重点)
作者名片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桐城人。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5.无言之美》研讨课教案_19
此中有真美,细辨不忘言——《无言之美》教学设计2019年3月29日教学目标:1、进一步建构、运用文艺类论述文的解读策略2、落实审美体验,增加审美知识,提升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把握核心概念“无言之美”以及重要概念“言”与“意”的内涵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拓展迁移,体验审美读出自己,思辩质疑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欣赏我们刚刚学习了《山水画的意境》一文,知道了所谓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所谓的体会意境的过程就是审美。
请你欣赏其中一幅,根据画面、结合题目,说说你感受到的美。
二、理解概念:1、这是一篇文艺性议论文,这类文章我们阅读时往往需要达成理解概念、理清关系、迁移运用、批判质疑这四个目标。
首先我们来完成第一个目标——理清概念。
课文我们已经预习了,接下来请大家抓住核心概念,找出表明观点的词语、句子,概括段意。
学生交流,找出关键句或概括段意。
2、连读划线句子,把一大片读成一条线,把一整篇读成一小段!示例:从美术的角度研究,我们能明了无言之美。
言可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达意的,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语言和意象都要尽善尽美,和自然逼真,但言并不需要把所有的意思表达尽了。
照相虽然比绘画和自然逼真,但图画更能引起我们的美感,所以图画里的无言之美就是选择之美,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就是不尽之意;音乐的无言之美就是无声之美;雕塑的无言之美是含蓄不露。
所以,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深越真切!方法指津:抓住关键词,连缀关键句,把一大片读成一条线,把一整篇读成一小段。
概括要有整体观念!三、理清思路1、虽说屏幕上的文字可谓言之有理,但表明观点还有言之有据,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个练习,来研究一下作者严密的论证。
这是文章阐述古诗中的无言之美的内容,请大家把7句诗还原到课文中去。
在诗词中,这样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
譬如 A B ,本来没有表现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
*无言之美朱光潜◇ 教材剖析◇本文是朱光潜的第一篇真实意义上的美学论文 ,其深沉的意蕴 ,优美的文笔 ,曾博得一致的赏识。
朱光潜用中西艺术名作进行阐述 ,既平常又精练 ,逻辑性很强 ,牢牢地扣住读者的心灵 ,言之有据 ,娓娓道来 ,论证了“无言之美”是艺术的理想境地。
◇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阅读文章 ,掌握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育优秀的审美修养。
【过程与方法】经过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方式 ,认识课文的说明次序 ,推测文章充满诗意的描绘和略带说明的文字。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审美情味和艺术修养。
◇ 教课重难点◇1.要点 :(1)理清行文思路。
(2) 学习举例论证的阐述方法。
2.难点 :懂得感觉作品的“无言之美”,培育优秀的审美修养。
◇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语句:A. 大漠孤烟直 ,长河夕阳圆。
B. 沙漠中一缕炊烟升起 ,因为没有风 ,所以它显得特别直 ;远方横着一条大河 ,夕阳仿佛自河面上涨起 ,看起来分外的圆。
比较 A 与 B 两个句子 ,你感觉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感动你 ?明确 :A 句。
固然 B 句描绘得十分详细 ,也包含了 A 句中的所有光景 ,可是 ,它却没法像 A 句同样体现出凄凉、雄浑的境界。
明显 B 句描绘得更为详细 ,为什么还达不到 A 句的成效呢 ?莫非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或许 ,今日的课文内容 ,能解答这个疑问。
二、预习检测(一 )疏导字词1.读准字音意蕴.(yùn)谚语 (yàn) .,记准字形。
寥寂 (li o)á.抽象 (l ǒnɡ).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附丽 :附着 ,依赖。
尽致 :详细仔细 ,达到极点。
铢两悉称 (zhū):形容双方面轻重相当或好坏相等。
铢两,比喻细小之处。
.神清气爽 : 心情愉快 ,精神快乐。
轻描淡写 : 着力不多地描绘或表达。
引申为说话或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论教养 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论教养》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论教养》。
一、导入在学习文章之前,大家先想想你在生活中是否看见过这样一些画面。
地铁上,孩子依偎在妈妈的怀中睡着了,妈妈为了不让孩子的脚踢到身旁的乘客,便用手捂在了他的小鞋上;小女孩不小心把水洒在了车厢的地上,怕其他乘客滑倒,自己拿纸一遍遍地将水擦干净;一个背书包的小男孩主动扶起倒在地上的共享单车;一个深夜晚归的居民轻轻地合上单元门……我们身边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暖心画面多么令人感动。
有教养的样子真好看!我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请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有自己初步的看法了,那么我们就一起读一读利哈乔夫的《论教养》,看一看这位苏联的著名学者是怎样阐述教养问题的。
二、教学过程(一)学习目标: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1.结合旁批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教养”的真正含义,领悟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注意体会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行文自然晓畅、说理深刻明晰的写作特点。
3.联系生活中的正反实例进一步理解“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利哈乔夫(二)作者简介: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8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
从1938年起,在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古代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研究。
(三)写作背景:利哈乔夫关心青少年教育,这篇《论教养》选自他为青少年写的《善与美书简》。
书中有三十封信,论述心灵美、行为美、自然美与艺术美,文笔亲切、平易、生动,深入浅出,联系生活阐述哲理,耐人寻味,论述的都是道德情操的修养问题。
(四)明确作者观点,整体感知。
接下来,我们阅读课文,明确作者观点,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文旁批注,结合问题提示进行理解性阅读,并把阅读心得和疑问记于文旁。
整体把握:教养非一日养成,需要教育和培养。
15《无言之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备课(统编版)
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
2.梳理论证思路,把握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
3.运用“无言之美”的美学方法,具体分析文学作品。
【教学重点】1.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2.梳理论证思路,把握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无言之美”的美学方法,具体分析文学作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
二、作者作品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等。
2.背景资料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
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
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
只有真正学会欣赏,才能懂得无言之美。
3.回顾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首先,要在作者专业研究领域中把握文中的核心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其次,梳理全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述思路。
最后,要注意分析文中所举实例。
这些实例除论证作者观点之外,更是作者对专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思路和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专业问题的深刻认知。
三、预习检测1.字音寂寥( liáo) 缥缈( miǎo) 心旷神怡( yí) 擒( qín)住顷( qǐnɡ)刻栩( xǔ)栩如生颦( pín) 意蕴( yùn) 铢( zhū)两悉称( chèn) 悲笳( jiā)怆( chuànɡ)然暧( ài)暧譬( pì)如信手拈( niān)来惨戚( qī) 附( fù)丽姑( ɡū)且笼( lónɡ)统蛾( é)眉谚( yàn)语心旷神怡( yí) 轻描淡( dàn)写目不忍睹( dǔ)2.词语释义意蕴:所包含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作 文教 学或 批改学 生作 业时 ,教师 也可 以用 字字 珠玑、 妙语 连珠 的 批语 以 及语重 心 长、委 婉 含蓄的 笔 谈使自 己 的教育 如 细雨润 物, 在不 经意 间达到化育的目的。
i §一一
教膏 科学
在 美 的 王 国里 轻 轻 呼 吸
一一审美交流视阈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
马红 敏
( 辽宁省建平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 71- - 7597( 200S) 0620107- - 01
‘国 务院关 于深化教 育改革 全面推进 素质教 育的决 定》指 出:“实 旄 素质 教育 ,必 须把 德育 、智 育、 体育 、美育 等有 机地 统一 在教 育活 动的 各 个环节中。”[ 1] 这意味着,美育作为一种完人教育已经被中央正式列入 教 育方 针中 。‘ 初中 语文 教 学大 纲》 也明 确提 出 语文 教学 的美 育目 标: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C2 ]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美育。陈平原认为“美育最基本 的是 语文。 是语言 文学的 能力和 修养。 ”[ 3] 因而教 师在语 文教学 中要重 视 语文 的艺 术性 ,有 意识 地去 挖掘 其中 的美育 因素 ,使 学生 获得 知识 的同 时 ,受到美的 熏陶,树立正确的 审美观。关于美育 采用什么样的途径 来进行, 很多 人都 进行 过深 入的研 究。 在我 看来, 既然 审美 作为 一种主 客体 的双 向 活动, 那么我们当 然可以从 审美交流的 角度展开学 校审美教 育。
同时审美主客体之间还具有相互吸引与想象、空白与补充的沟通特 性。 审美 对象 有很 多不 定点 和空 白需 要欣赏 者去 想象 、补 充、 完善 ,比 如 中国 传统 的山 水画 的“ 留白 ”、 文学 作品“ 虚实 相生 ”的 虚写 部分 。都 是 作品 与欣 赏者 沟通 、交 流、 对话 的通 道。《 陌上 桑》 塑造 了一 个美 女的 形 象, 作者 没有 象‘ 诗经 》那 样直 写“ 手如柔 荑, 肤如 凝脂 ,领 如蝤 蛴, 齿 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5] 而是从侧面极写罗敷的 采桑 工具 之芳 洁和 服饰 之美 ,并 通过 观者失 态来 烘托 人物 的美 丽, 对于 罗 敷的 相貌 虽没 有直 接的 描述 ,可 是却 引发了 我们 无穷 的想 象力 ,每 个人 都 在脑 中塑 造了 一个 最完 美的 采桑 女子 的形象 。正 是读 者的 “填 空” 帮助 作 者完 成了 罗敷 形象 的塑 造, 完美 的罗 敷形象 是欣 赏者 与文 本相 互交 流达 成 的共构。这 体现为审美交流的 双向性。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提出过:“诗可以兴、观、群、怨”的诗教理 论。 认为 诗对 个人 而言 既可 以兴 激发 情感, 陶冶 情操 ,又 可以 群群 居相 切 磋, 有利 于社 交, 可见 把审 美作 为一 种交流 活动 来开 展, 这早 已为 古代 的 教育家所认识。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这样描述:“山沓水匝,树杂云 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 答。”[ 4] 这也充分说明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必须注重审美交流的作 用。 至于 陶渊 明“ 采菊 东篱 下。 悠然 见南山 。” 的名 句。 到李 白: “相 看 两不 厌, 唯有 敬亭 山。 ”再 到辛 弃疾 的:“ 我看 青山 多妩 媚, 料青 山看 我 也如是 。”更把审 美交流推向 了一种物 我两忘或物 我同一的境 界。
审美 交流 本质是 一种 情感交 流。 一方面 我们 所面对 的审 美对象 是饱 含 情感 的,一部 《红楼梦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 解其中味。”可是另一方面欣赏美也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了审美的情感态 度. 人体 绘画 作为 一种 艺术 已有 很长 的历史 .但 它在 多少 人眼 里是 在享 受 艺 术?正 如 鲁迅 所说 :“ 经 学家 看见 易, 道 学家 看见 淫… … ,在 我的 眼下 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 6 ] 可 见,离开了情感的交流,审美交流也就无从谈起。“诗缘情而绮靡” [ 7] 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针对 以上 特点 ,从可 操作 的角 度来 看,将 个体 是审 美交流 活动 变成 群 体的审 美交流活动 ,可从以下 几个 面入 手。
一、 在交谈 中饲设 美帕情 麓
一位 老师 这样 评价他 的学 生: “老 师赞赏 你胆 大、 乐观, 又很 关心 集 体;能歌善舞,可谓多才多艺。但在学习上一定要加强,作业要认真完 成, 不会 的要多 向老师 同学请 教, 同时课 后也 要抓紧 些,只 要你能 做到 , 相信 不 久以后 你 的成绩 会 有很大 的 提高, 老 师希望 看 到你的 成绩 能像 你唱 歌和舞蹈一样优秀。”这种诗意化的评语首先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 “你 ”“ 我”的 运用 也拉近 了师 生之间 的距 离, 体现了 师生 之间的 平等 交 流关系。“教师的温馨评语,对教师而言表达了学生不在场的‘在场’ 感;对学生而言,表达了不是‘教师’而是‘朋友’的‘在场’感。因 而,教师的温馨评语是一种‘我你’关系的移情性评语。移情是一座桥 粱, 它 能将两 个 人的目 的 、看法 和 情感连 接 起来。 并 且使他 们在 教育 情境 中相 遇时构成 一个统一 体”。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