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传统经典
初中议论文作文:谈读经典名著
谈读经典名著谈读经典名著现在有一个热点话题,就是“读经典名著好还是读流行作品好”。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看法不一,我认为读经典名著的好胜过读流行作品。
当然,我的看法并非凭空得来。
在我看来,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
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1、以我们现在的年龄看名著基本上是在看情节,那就是说:通过名著你可以知道不少著名的故事,那么在你写作文的时候,这些故事很可能就派得上用场,既能让你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可看性,而且看你文章的人也能比较准确的理解到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另外,作品中的遣词造句、结构安排等等方面的东西也是很好的借鉴品。
2、通过名著,你可以了解到很多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各类知识,拓宽你的知识面。
在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泛是一个很重要的考察点,如果你能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那么不论对你的生活还是考试都是很有裨益的。
3、名著通常都是经过时间岁月考验的,村上春树不就在他的作品中提过他只看作者死了三十年以上的作品吗?所以,在这些名著中有很多有深刻意义、经典、引起大多数人共鸣的某些东西,阅读名著,能让你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4、名著中通常有很多正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现代社会不是很讲究情商在一个人的事业、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吗?阅读名著能让你形成比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对你的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5、阅读能让人在无形中受到感染,丰富人的内心,提升人的气质。
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也许要经过几年的时间你才会有比较明显的体会。
当然,希望得到上面提到的这些好处,看什么样的书,用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思考书中的内容,都是很关键的。
这些你可以在自己平常的阅读过程中去慢慢体会。
也可以多和老师、家长、同龄朋友们讨论这方面的话题。
而且很多名著是值得你多次阅读的,不同年龄、不同心境……,你都会从名著中读出不同的体验、感受。
并非一定要到什么年龄,有过什么丰富的人生经验,你才能读名著。
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5篇】
【导语】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孩⼦们对传统⽂化产⽣兴趣,开发潜质,完善品格,增强记忆⼒,树⽴⾃信,博爱,积极的⽣活和理想,懂得为⼈处世的道理。
让孩⼦们在聆听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5篇】。
欢迎阅读参考!1.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 程门⽴雪 宋朝的时候,有⼀位有学问的⼈,名叫杨时。
他对⽼师⼗分尊敬,⼀向虚⼼好学。
“程门⽴雪”便是他尊敬⽼师、刻苦求学的⼀段⼩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常⽤功。
后来中了进⼠,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杨时先是拜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拜程颐为⽼师。
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场⼤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找⽼师请教⼀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起去程颐家⾥。
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师的午睡,便⼀声不响地⽴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雪,越下越⼤。
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冻得他们浑⾝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师的优良品德,⼀直受到⼈们的称赞。
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向⽼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四⾯⼋⽅来向他求教的⼈,都不远千⾥地来拜他为⽼师,⼤家尊称他为“龟⼭先⽣”。
【智慧⼩语】:⽼师,是给予学⽣第⼆次⽣命的⼈。
在学习的过程⾥,从⽬不识丁直⾄学富五车,⽆不是⽼师⽤⾟勤的汗⽔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
学会尊重给你知识、改变你命运的⼈吧,如果不是⽼师这根明烛,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知识的美丽。
2.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 管宁割席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则故事:管宁和华歆是⼀对⾮常要好的朋友。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扩展视野的重要途径,而经典著作则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文学作品、哲学著作还是历史记载,经典著作都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什么阅读经典著作依然如此重要呢?一、开拓思维,提升见识首先,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见识。
经典著作往往包含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表达,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获得新的思考方式和观点,并加深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
例如,《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其中蕴含着许多思想宝藏,其对孝、仁、义等道德伦理的关照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而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则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力和独特的语言艺术,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的喜怒哀乐,引发着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二、传承文化,感悟人生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传承文化,感悟人生。
经典著作不仅是作家和思想家的精神遗产,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经典,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思想、信仰、价值观等。
这些思想和观念的传承和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培养宽容和理解力。
同时,经典著作中所反映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也能为我们提供重要的人生指引。
例如,《老人与海》通过描述一个老渔夫的坚持和毅力,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而《红楼梦》中对家族衰落和人性弱点的描写则给予我们对社会和人性的深思。
三、磨练语言,提高修养阅读经典著作对于磨练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修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著作往往采用优美凝练的语言,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精确、生动、深刻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同时,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精湛文学艺术也能够丰富我们的情感和审美,并启迪我们对语言的热爱和追求。
例如,《西游记》中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语言风格,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力量。
总结起来,阅读经典著作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开拓思维、传承文化、磨练语言,我们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见识和修养。
诵读中华经典演讲稿(通用18篇)
诵读中华经典演讲稿(通用18篇)诵读中华经典演讲稿篇1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我今天为大家演讲的主题是:传承文化,阅读经典。
同学们,你们是否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感受过李白的豪放;你门是否从“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中读出了白居易的执著;你们又是否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感受到张若虚对人生的探询。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阅读中国古典诗词可以加深我们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阅读中亲近中国经典,在亲近中接受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常言道:“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诵读经典诗文,积累精美的诗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早晚读的时间,本着“用心诵,慢慢读,字字清”的原则,大声地朗诵经典,让自己在朗朗书声中积累经典名言,陶冶情操。
同时,大家还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在阅读时遇到的名言经典,可以及时地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有时间就可以拿出来认真地诵读,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也可以为我们写作文提供积累丰厚的素材和深邃的思想源泉,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诵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启迪同学们心智,培养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的人生道理。
经过一阶段的诵读,虽“满腹经纶”但只能闷在肚里,或“纸上空谈”,诵读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以致用,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从“幼不学,老何为”的教诲中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勤学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呐喊中明白生命的价值……其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要能在经典诵读中真正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升华自己的思想。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同学们,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用最高亢的声音诵读经典,用最昂扬的激情书写青春,用最执著的信念成长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通用6篇)
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通用6篇)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1国学经典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它像丝雨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促进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它也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对经典的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
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诵读水平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会层层加深,也夯实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其次知识面也在扩大。
我们看出孩子在一天天进步。
例如《弟子规》中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
久读经典,学生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圣贤的品质,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得行为习惯。
中华经典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深信孩子们在诵读的同时,必将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2最近,徐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中华诵·国学经典》。
老师说,这本书很有阅读价值,特别是我们炎黄子孙都应当精读的。
书中主要收集编排了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灿烂篇章。
它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
老师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我读了起来。
这本书上面都有注音我们没有阅读障碍,书中有一小部分古诗我们曾经学习过,读起来很亲切也更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虽然很多没有读过的古今贤文和古诗我们也能结合注释和赏析较好的理解内容,更能让我们在阅读中体会什么是“经典”。
那真是一个蕴含着情感力量和感召力的字眼,这经典是我们民族的印记。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禁裙,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诗的意思是:积蓄很多黄金不如多买些书留给后代使之明白事理。
关于读经典的一些看法
关于读经典的一些看法读经典是指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并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启示。
在中国文化中,读经典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但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可能已经逐渐被放弃。
然而,许多人认为,读经典对于人的成长和自我完善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典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的节点和人性的体现,对于塑造人文化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读经典可以提升思维和领悟力。
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或是古典诗词,或是哲学经典,都经过数百年、数千年的沉淀,负载着作者的智慧和思想。
通过阅读古典经典,人们可以借此开阔思维,拓展视野,学会思考,领悟哲理,培养细腻的感性和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另一种观点认为,读经典可以磨炼人的性格和品格。
古代经典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思想和道德上有着卓越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人们会不知不觉地被其中的人文思想所影响,渐渐地养成品德、修身和为人处世的意识和能力。
读经典的人更有可能具备深度和內涵,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人。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读经典或许并不适合每个人。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年轻人更喜欢阅读流行文化作品,如网络小说、漫画、游戏等,这些作品轻松愉悦、清新时尚,与古典文学风格大相径庭。
除此之外,许多人在读古典经典时,遇到的一些陌生的文化细节和语言难度,甚至难以理解或者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也会阻碍他们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读经典是一种选择,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标准和价值取向。
一方面,阅读经典可以拓宽人的知识面和生命体验,同时也能够提升人的人文素养和卓越品质。
另一方面,经典文学作品可能过于古老、艰深、陌生,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感受。
因此,在选择读物时,人们应根据自己的口味、兴趣和目标,权衡利弊,寻找适合的读物,以便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自我提高的机会。
中学生读经典常谈的意义
中学生读经典常谈的意义经典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对于中学生来说,读经典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对中学生读经典的一些见解:1. 开阔视野:经典作品经过历史的沉淀和人们的筛选,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通过阅读经典,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价值观,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对世界的认知。
2. 培养审美情趣:经典作品往往是文学艺术的典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中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培养对美的独立见解和批判能力。
3.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经典作品往往采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和精炼的文字风格,读经典可以帮助中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模仿经典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4. 培养思辨能力:经典作品中往往涉及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感,读经典可以帮助中学生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通过分析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中学生可以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5. 培养价值观和道德观:经典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读经典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行为,中学生可以学会区分善恶、正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6. 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经典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读经典可以帮助中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中学生可以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7. 增强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经典作品往往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类困境,读经典可以帮助中学生增强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中的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和人类困境,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勇气。
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有感12篇
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有感12篇篇1人的情感与思维从古至今其实没有太大变化的,好的文章也正因此才会被千古传诵,而文章所承载的文化继承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厚重的历史,是古代文人思想文化流传至今并且继续流传下去的载体。
中华书局出版的这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所选内容大抵为修身立德、治国理政、申张大义、嫉恶刺邪、伦理亲情的传世佳作,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读起来经常可以产生共鸣。
更具现实意义的是,此书所弘扬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实现伟大复兴的“”提供精神动力。
回想起来,上学的时候心里是极其厌倦古文的,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对着参考资料,一字一句背释义,目的只是为了记住他们,然后答对考卷,得到考分,是那么的功利和单纯,从来没用心去感受过他们的美好。
现在拿来读,读得极慢,边查边读边感受,读到哪段不太明白,就去找找相关的史料介绍来看。
从一词一句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文化,感受到跨过无数时光的思想,读到久远年代的故事,慢慢的心会沉下来,会安定平和,这些是空喊爱国口号所不能给予的民族亲切感,是融入我们血液的传承。
书中所选佳作,从秦汉的修身养性,到唐宋的直抒胸臆,再到明清的忧国忧民,历时千年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全面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面貌及其深邃的精神内核。
念读的同时,令我感到一种淡淡的悔、怨和悲。
为何在年少时未发现它们的美好,为何没有良师来带领我们领略他们的美好,为何那些字的意义需要我们而今查询无数资料去领会,为何那些含义深刻、形态优美的字从来不曾在我们的字典里出现。
这些优美的词、深意的字,以及这些字句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只有少数地区还在延续,有些是同邦,甚至是异邦在传承?以上,都是背负着“龙的传人”“华夏子孙”“泱泱中华儿女”……等诸多名的今天的我们,值得深深反思与反省的。
这种深刻的悲,更让我去珍惜这本书,不论纸张优渥与否,也不论如何的晦涩难懂,而它,所承载的却是我们深深的情和厚厚的文化传承。
阅读经典征文6篇
阅读经典征文6篇【篇一】同学们:在我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流淌着无尽的经典。
它们是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其博大精深,丰润的营养,自古传承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经典,是历史筛选出来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国学经典指那些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慧结晶的最有价值的古书。
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三百首》、《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翁笠对韵》以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庄子》、《诗经》、《史记》等。
诵读经典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一、诵读经典,培养语感,提高朗读水平。
国学经典浓缩了古人智慧之精华,其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用字考究,表达凝练。
在对仗、押韵等方面堪称典范。
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均为三字一句,两句一韵。
意义简洁明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再如《唐诗三百首》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史无前例。
它融文学性、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身,可谓代表着古人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平。
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其对仗工整,韵脚讲究的程度都是其它文体所无法企及的。
至于《论语》、《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翁笠对韵》等同样简洁凝练,内容均来源于社会,贴近生活。
长期诵读,将大大提高每个人的朗读水平。
二、诵读经典,加强语言积淀,提高表达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的确,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良好途径。
国学经典中不乏文采飞扬的经典名句,如《三字经》中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又如《唐诗三百首》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同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春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等等,背多了,在平时谈吐或写作中自然就能够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
阅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阅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1. 引言1.1 阅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阅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典著作承载着中华文化千年来的智慧和传统,是我们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领略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思想精髓。
经典著作是我们的根基和底蕴,只有通过阅读和学习,我们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阅读经典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知识,通过阅读可以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和见识,拓宽视野,增强自身修养。
经典著作也是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纽带,通过阅读经典,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还可以在当今社会中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联系,为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提供价值和意义。
阅读经典著作不仅仅是个人修养和学识的提升,更是每个人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1.2 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化之一,其独特魅力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这种魅力不仅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上,更体现在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中。
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源自其深厚的历史积淀。
几千年的文明史,使中华文化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包括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舞蹈等。
这些文化传统通过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中华文化还蕴含着独特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这些思想体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而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也别具特色,例如中式园林、中国画等,展现出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中华文化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是因为它融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展现出了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思想精髓。
这种独特魅力不仅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更激励着人们去探索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精神。
2. 正文2.1 经典著作的阅读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而重要的。
阅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阅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1. 引言1.1 提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应该担负起的责任。
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宝藏,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只有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才能更好地传递给后代。
传统文化包含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从古代经典诗文到传世的经典著作,都是我们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传统经典,我们能够感受到前人的智慧和品格,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
而且,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我们自身的价值认同,更在于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可以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引领我们的社会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提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牢记在心的使命。
1.2 阅读经典的意义阅读经典,是对前人智慧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经典作品是历代文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对我们启迪深远。
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感悟其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从而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阅读经典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提高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我们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在当今文化多元的社会环境下,阅读经典更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情感联系,也可以使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对经典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增强自己的文化自觉,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下的社会变革和挑战。
阅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阅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不乏经典著作。
阅读经典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深入阅读经典,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维度来探讨阅读经典对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阅读经典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无不源自于历史上的经典著作。
比如《诗经》、《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记录了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和历史文化,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思想风貌、道德规范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而通过深入阅读这些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阅读经典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价值观塑造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儒家的仁义道德、儒家的仁爱之道和儒家的“厚德载物”的思想。
这些积淀在经典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中孔子的思想、孟子的理论、老子的道德、庄子的智慧等都对于传承中华文化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阅读这些经典,我们可以接受其积淀的传统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升道德情操,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思想,从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阅读经典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艺术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比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作品,在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戏剧、小说等不同领域。
这些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价值和精致的艺术审美,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气息,从而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传统。
阅读经典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也具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阅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阅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凝聚着中华
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化经典,这些经典包
含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认知、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人生的感悟,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宝贵
财富。
阅读经典是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
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阅读经典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而这些传统大
部分都保存在文学作品中。
《诗经》、《论语》、《孟子》、《道德经》、《红楼梦》等
经典作品无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达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对社会和对
生活的认知和思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价值观和丰富内涵。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
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懂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思想,从而加深我
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阅读经典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
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这种多元文化的特点也反映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性经典作品,记载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历程,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层面和多元特征。
而《红楼梦》、《西游记》等文学作品,则通过塑造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描绘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
多姿多彩和融合性。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心得体会范文(精选27篇)
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心得体会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心得体会范文(精选27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心得体会篇1《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
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
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
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
“事父母能竭其力。
”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
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
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阅读经典名著的收获
阅读经典名著的收获阅读经典名著是培养个人修养和扩展视野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带给我们丰富的收获。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之作,我们可以了解历史文化、拓展思维,提升人生智慧。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展开论述阅读经典名著的收获。
一、丰富历史文化的知识经典名著通常以历史文化为背景,通过描述人物和事件来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
阅读经典名著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并获得一些在教科书上无法获得的细节。
例如,《红楼梦》这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通过描绘贾宝玉一家的故事,全景式地呈现了清代社会的种种风雅和人情冷暖,使我们对古代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
二、启发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经典名著往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思考,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观点和理论。
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作者的思考,都能够给予我们启迪,引导我们思考人生和现实世界的种种问题。
例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通过动物的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权力斗争的本质,引发我们对社会政治的思考。
三、提升人生智慧和价值观经典名著常常通过反映人性、社会和现实的方式,让读者思考生活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这些作品所传达的智慧和道理可以指导我们的品行和行为,帮助我们提高个人修养。
法国作家夏尔·狄更斯的《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人道主义和正义为主题,通过描述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反思,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思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与真正的幸福。
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经典名著往往采用优美的语言,深入质朴的描写以及独特的修辞技巧,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和用词表达。
这将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沟通者和表达者。
例如,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和富有节奏感的台词,带给我们语言上的美感,也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了灵感和启示。
总结起来,阅读经典名著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中学生读经典常谈的意义
中学生读经典常谈的意义引言经典作品是文化传承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作为中学生,读经典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读经典的重要性、价值和实践方法,并展示读经典对中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经典作品的价值经典作品拥有多重价值,它们代表了人类文化的顶峰成果,并具有以下重要特点:1.1 深刻思想和智慧经典作品是作家们深思熟虑、精心创作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阅读经典,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优秀的思想观点和智慧理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思考能力。
1.2 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故事情感丰富,他们揭示了人类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学生通过读经典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生的挫折、欢乐、追求和奋斗,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
1.3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典作品中常常涉及到道德准则和人伦关系的思考,它们对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通过阅读经典,中学生可以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中学生读经典的重要性2.1 培养批判思维能力阅读经典作品可以培养中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经典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复杂的思想和价值观,读者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思考,理解其中的深层意义和内涵。
这种批判思维能力培养不仅对中学生的学术发展有帮助,更能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的思维敏锐度和分析能力。
2.2 拓宽视野和世界观经典作品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结晶,它们融汇了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可以帮助中学生拓宽视野和世界观。
通过阅读不同的经典作品,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思想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2.3 增强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经典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阅读经典可以帮助中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通过模仿经典作品中的句式、词汇和表达方式,中学生能够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阅读与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与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而人生如白驹过隙,终究难逃时光荏苒的轮回。
然而,值得我们珍惜并传承的是那份承载着历史与智慧的传统文化。
阅读,作为一种载体,是我们探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用阅读的智慧去驾驭浩瀚海洋般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承和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阅读是我们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考方式,共鸣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心境,感受到千年文化的积淀和沉淀。
例如,读杜甫的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风云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决然;读曹操的散文,我们能感受到他那份豪情和胸襟。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被其所触动。
阅读也是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
当我们沉浸在经典著作中,读懂其中的精髓,我们就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使之焕发出更加生动活泼的气息。
读经典是一种欣赏,更是一种启迪。
当我们读到孔子的《论语》,我们看到了孔子们在千百年间对生活和行为的思考和取舍;读到《红楼梦》,我们看到了贾宝玉的家族和他内心的矛盾。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先贤们对话,与时间和空间对抗。
这样的对话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超越。
我们无法否认,当今社会的发展给阅读以巨大的挑战,各种娱乐方式和信息碎片化的泛滥让人们趋之若鹜。
然而,真正传承传统文化的力量并不是在于抵御这些挑战,而是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与现代生活相契合的点。
经典著作不仅是死物,它们是活的,它们有着与现代世界契合的共通之处。
读者只要能够找到与自己生活相契合的点,将经典融入到日常中,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会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力量。
阅读不仅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形式,更是一种主动思考的过程。
当我们读到一本好书时,我们不仅仅是在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思考的方式。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思考,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与经典对话,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经典书籍的方法总结
阅读经典书籍的方法总结1阅读经典书籍的方法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典籍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理解程度来选择。
但是,如果我们事先多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这样对阅读典籍还是有些帮助的。
因为,古代典籍内容有些深度,理解起来不是那样容易。
带着兴趣去学习。
我们学习古代典籍需要带着兴趣去认识和理解。
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阅读一些文白对照的书籍。
这样的书籍,有不少都有注解,但是与传统的解释方式不太一样。
使用工具书。
我们在阅读典籍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不太认识的字词,可以通过查阅古汉语词典来解决。
传统的字典,如《说文解字》、《尔雅》、《康熙字典》都还挺不错,但是使用方法比较复杂。
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古汉语字典》还是比较适合。
版本问题。
一般来说,学习古代典籍需要阅读一些原文。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阅读那些繁体字的书籍,可能会减少这方面的兴趣和热情。
繁体字版本需要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比较适合阅读。
何况,古代的典籍,难度不在于是否繁体或者简体,而在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
所以,我们开始阅读的时候,还是要选择合适的版本,能够明白理解了的。
2如何更好地阅读和品味经典书籍利用零碎时间阅读。
现在大多数人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忙于生活,都很少有大段大段的空白时间静下心来好好看书,所以要想通过阅读不断充实和武装自己的人就必须充分利用其平时没在意过的零碎时间来阅读,这样才能看更多的书。
网上阅读的注意事项。
现在网络越来与发达,很多人也已经越来越习惯依赖网络来阅读二更少地去看实体书籍。
但电子书是有很多缺陷的,首先毕竟不如实体书籍来得更有感觉,其次用网络读书有很多诱惑和干扰,要注意克服;另外,网络上的读物鱼龙混杂,要注意甄别好坏。
要兼顾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阅读当然是读的越多越好,这里的多不仅仅是指书籍的多少,同时也是书籍涉及范围的大小,阅读要尽可能涉猎各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方面的知识;同时,读书要注意区分精读和泛读,不能囫囵吞枣,要注意领会书中的真理和真义。
阅读经典名著提升语文素养
阅读经典名著提升语文素养阅读经典名著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经典名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是思想的瑰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感受他们的情感,增长见识,提升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
本文将从阅读经典名著的价值、方法和技巧以及推荐名著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阅读经典名著的价值1. 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经典名著通常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人物的性格、思想的演变,从而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2. 提升人文素养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阅读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的情操、优美的品味。
3. 塑造良好品格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崇高的品质和不朽的精神,通过阅读可以从中学习、借鉴,塑造自己的良好品格。
1. 选择适合自己的名著在阅读经典名著时,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名著。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水平和心理需求来选择。
2. 多角度解读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如从情节、人物、语言、风格、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丰富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3. 反复阅读经典名著往往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往往需要反复阅读才能领悟其中蕴含的深意。
4. 善于总结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对所读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三、推荐名著1.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全书通过对宁、贾两家的兴衰史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宏伟画卷和人性的复杂多变,是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2. 《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四位主角取经西天为故事主线,展现了佛教普渡众生的宏伟目标和寻道历程,是中国文学的珍贵传统。
3. 《茶馆》《茶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民国时期的茶馆老板王利发和各色人等的生活琐事和官场斗争,展现了中国社会百态和深刻矛盾,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批判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籍 ,以求能启发读者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兴趣 。这本小册子后来多次重印 ,具有广泛的影响 。 1947 年 ,张舜徽先生在兰州大学为学生开列《初学求书简目》,此后又出版了《中国历史要籍介 绍》《、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并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解题》(以下简称张目) ,向学生推介一些常见 的史学要籍 。
王余光
(北京大学 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摘 要 : 阅读一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在荧屏与网络普及的今天 ,阅读时间的减少 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而传统经典的生命力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从中国古典名著在 20 世纪被 推荐 、出版 、阅读的情况看 ,阅读传统经典在现时代仍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
111
梁启超认为 ,史部书是国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不应不收 。(3) 收录古典小说 ,如《红楼梦》、 《水浒传》等 。从国学的角度看 ,这些书不受学者重视 。
与胡适同时 ,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 ,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收录古书 约 160 种 ,后来作者精简成《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以下简称梁目) 。顾颉刚也曾开列过《有志 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收书 14 种 。
我最诧异的 ,胡君为什么把史部书一概屏绝 。一张书目名字叫做“国学最低限度”,里头有什么《三 侠五义》《、九命奇冤》,却没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岂非笑话 。[ 4 ]《( 治国学杂话》)
① 上述材料参见王余光 、徐雁主编《: 中国读书大辞典》相关辞条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
当时 ,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之外 ,学生们常常受到家庭或社会的影响 ,有较多的机会阅读传 统经典 。社会上一些知名学者也向中学生推荐传统经典 。
1920 年 ,胡适曾开列一份《中学国学丛书》目录 ,列举古籍 31 种 ,从《诗经》《、论语》到《史 记》《、汉书》,从陶渊明 、李白到欧阳修 、马致远 ,皆入其选 。1924 年章太炎在《华国月刊》第二 期第二册上发表《中学国文书目》,收录 39 种古籍 。他认为“凡习国文 ,贵在知本达用 ,发越志 趣 ,空理不足矜 ,浮文不足尚也 。中学诸生 ,年在成童之上 ,记诵之力方强 ,博学笃志 ,将以此 始 。若导以佻奇 ,则终身无就”[ 3 ] ( P761 - 762) 。章氏推荐的传统经典 ,大多不适合中学生阅 读 ,如《诗毛传郑笺》《、春秋左传杜解》《、二程遗书》《、颜氏学记》《、清服制图》等 ,另附有“总参 考书”,如录有《读史方舆纪要》《、乾隆府厅州县志》等 。
1926 年 ,目录学家汪辟疆列举了国学基本书 135 种 ,并认为其中的 30 种为国学的纲领 书 。抗战期间 ,汪辟疆提出大学中文系学生应选读的 20 种书 。不久后 ,他又提出国学的“最切 要”的源头书 10 种 (以下简称汪目) 。
40 年代 ,钱穆在昆明给一个文史研究班的学生开列了一个《文史书目举要》,1973 年出版 《中国史学名著》。晚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讲座中又提出七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五四运动前后 ,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和白话文的推行 ,青年学生 ,特别是中小学生 ,已不把传 统经典作为主要读物了 。但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 ,当时一些中小学生仍然阅读大量的传统经 典 。如 1905 年出生的姚名达 ,中学时代曾习读过《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书 。 同年出生的蔡尚思 ,在中学时代阅读过先秦诸子《、史记》、韩愈文集等书 。1907 年出生的严北 溟 ,在 17 岁前读过先秦诸子《、十三经注疏》《、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昭明文选》等书 。① 先师张舜徽先生 ,1911 年生 ,7 岁时学习王氏《文字蒙求》、段注《说文解字》等一系列小学书籍 , 随后习读《四书》《、五经》等 。[ 1 ] ( P1860) 周一良先生在《毕竟是书生》中 ,回忆他在 1930 年上大 学前于家塾中习读的都是传统经典《: 孝经》《、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古文辞 类纂》《、史记》《、韩非子》《、尚书》《、周易》《、说文解字》等 。[ 2 ] ( P9 - 12) 这些人都有很好的国学 根柢 ,这也决定了他们日后的研究路向 。这一代学人之后 ,中国学人 ,在中小学阶段 ,就极少有 人受过传统经典的系统训练了 。
让中小学生阅读众多传统经典 ,特别是读那些专深的古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1949 年以 后 ,中小学生除阅读少量古诗文外 ,都是通过改编本 、绘图本或白话本等形式 ,间接了解传统经 典的内容 。
五四运动以后 ,传统经典逐步退出了中小学生阅读的领域 。对大学生或一般读
3 者来说 ,传统经典仍然是他们阅读的重要读物 ,不少学者也很热心向他们开列推荐书 目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如下诸家 。 20 年代 ,胡适开列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古籍名著 190 种 ,后来作者在此基 础上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以下简称胡目) 。胡适的书目 ,有几点值得注意 : (1) 不 收“小学”方面的书 。胡适在书目的序言中认为 :音韵训诂之学 ,只可以作学者的工具 ,而不是 初学的门径 。(2) 不收前四史与《资治通鉴》等书 。这一点 ,颇受时人与后人的非议 。当时 ,梁 启超就写过一篇《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的文章 ,梁启超说 :
50 年代 ,北京图书馆曾推出《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以下简称北图书目) ,这个书目是 经过郭沫若 、俞平伯 、何其芳等人审订过的 。既然称为“古代重要著作”,却不收《周易》《、论语》 等书 ,颇让人费解 。
60 年代 ,屈万里在台湾出版《古籍导读》(以下简称屈目) ,推荐古代四部书 38 种 。 80 年代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以下简称宝库) ,其青少年版 选收古籍 45 种 。蔡尚思在《书林》上发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 40 种书》(以下简称蔡目) 。 到 90 年代 ,教育部提倡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些大学推荐出名著导读书目 ,如武汉大学的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导读》(以下简称武大书目) ,北京大学的《学生应读选读书目》 (以下简称北大书目) ,清华大学的《学生应读书目 (人文部分) 》(以下简称清华书目) 。这些书 目中都包含了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传统经典 ,但在选目中 ,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清华书目不 收《周易》,而收《易传·系辞》,不收《资治通鉴》,而收《读通鉴论》。 根据上述书目所收传统经典 ,大致可分为八类 : (1) 四书五经 ; (2) 前四史与《资治通鉴》; (3) 先秦诸子 ; (4) 其他子部书 ,如《论衡》《、坛经》《、颜氏家训》《、明夷待访录》等 ; (5) 唐宋诗文 ; (6) 其他诗文 ,如《楚辞》《、文选》《、陶渊明集》等 ; (7) 古典小说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 梦》《、儒林外史》等 ; (8) 其他 ,如《左传》《、说文解字》等 。现以列表的形式看这八类书的收录情 况。 从表 1 中可以看到 : 1. 四书五经 ,各目均有收录 ,其中《诗经》《、论语》二书收录次数最多 。自汉以来 ,两千余 年间 ,这些书对中国政界 、学界 ,都有重大影响 。近五十年内 ,据不完全统计《, 论语》一书出版 的汉文各种版本有 135 种《, 孟子》出版的汉文各种版本有 117 种《, 诗经》出版的各种汉文版本
3. 先秦诸子 ,除北图书目外 ,各目均有收录 ,其中《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孙 子兵法》诸家收录次数最多 。近五十年内 ,据不完全统计 ,以上各书出版的汉文各种版本分别 为 123 种 、65 种 、32 种 、75 种 、65 种 。③
阅读是必需的 。但在 20 世纪 ,传统经典是否还具有生命力 ,是否还能拥有广泛
2 的读者 ?
收稿日期 :2000205208 作者简介 :王余光 (1959 — ) ,男 ,安徽无为人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
110
这一问题在 20 世纪初就已被提出 。随着科举与清王朝的结束 ,传统典籍与知识分子就越 来越疏远了 。有些知识分子甚至说要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 。应该说 ,传统典籍所构建的知 识体系 ,在 20 世纪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但这不等于说 ,传统典籍就已失去了生命 力。
因特网的发展也许会事与愿违 :不是传播知识 ,而是堆砌无聊和混乱的“信息”,就像 CNN 赖以闻名 的全新闻模式 ,把铺天盖地的空洞无物的图画和词藻甩给这个世界 。说起来也许显得自相矛盾 ,我们接 触“信息”的机会越多 ,实际获得的“知识”却越少 ,越难以创造能激发崇高人性的艺术品 ,更多的仅仅是 兜售和更改某种全球性“时髦言论”。
通鉴
韩 、管
杜诗
楚辞 、 文选
左传 、 说文
钱目
有
史记 、通鉴 老 、庄 荀 、墨
坛经
杜甫集 苏轼集
楚辞
左传 、说文
朱目
有
史记
有
有
楚辞 、
文选
左传 、 说文
张目
有
有
有
论衡 、 有
楚辞 、
颜氏家训
文选
左传 、 说文
北图书目 诗经
史记
论衡
有
楚辞
有
屈目
有
有
有
有
楚辞 、文选
左传
宝库
有
蔡目
有
武大书目 有
北大书目 有
2001 年第 1 期 第 38 卷
(总 203 期)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F PEKIN G UN IV ERSIT 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 1 , 2001 General No. 203
Vol. 38
论阅读传统经典
清华书目 有
史记 、通鉴 有
史记
有
史记 、通鉴 有
史记 、通鉴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