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与跳出民族音乐学之道由局内人和局外人问题引出的思考
民族音乐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问题及出路、如何在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问题及出路2、如何在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3、民族音乐特色风格的挖掘与教学探析4、探析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渗透渠道5、中小学民族音乐的传承全文总字数:16408 字篇一: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问题及出路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问题及出路【摘要】民族音乐学传入我国已经将近37载,随着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
但是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本文简要概述了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出路提出了相关见解。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学;现存问题;发展出路一、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民族音乐学译著,随后在1980年6月,南京艺术学院首次举办了以“民族音乐学”命名召开的“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研讨会”。
自此,民族音乐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3]。
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本土的“民族音乐理论”和西方传入的“民族音乐学”属于同一学科的研究范畴,应该将其合并为“民族音乐学理论”[4];还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两者的研究领域是有差别的,不应该归为一类,并建议将“民族音乐理论”废除,用西方的研究方法建立中国本土的民族音乐学[5]。
上述的两种观点显然都过于偏激。
中国的民族音乐学不能照搬西方的民族音乐学理论,同样也不能用本土音乐去阻碍民族音乐学理论在中国的正常发展。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应该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学道路。
几十年来,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大概经历了“萌芽期”“储备期”“发展期”几个阶段,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
二、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一)“音乐”与“文化”间的失衡我国在“民间音乐研究”时期,曾出现只注重音乐本体研究而忽视音乐与其产生、发展的特定环境间结合研究的现象。
为此,在进行民族音乐学研究时,学者们修正了这一不足,吸取了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思路,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博古通今”
“博古通今”作者:杨茜茜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学界探讨了以什么样的视角和方法书写音乐民族志,那么研究者该如何更好的去表达自己所看到的音乐现象和状态?关键词:音乐民族志;主客位;历史研究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15-0059-01一、共时角度关于现行并存的音乐民族志书写风格中,杨民康列出了5种主要的表述或书写方式:非位表述、客位表述、主位表述、对位(对话)表述以及换位表述。
这样也而临着一个问题:阐释的阐释是否真的是接近真实的呢?可能相比客位描述来说,换位的思考也许真的可以对文化的真相更近一步,但是从另一个方而思考换位表述是否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思辨,例如带着职业性的“有色眼镜”来思考和书写;又或者偏离或者过度解读了局内人所想表达的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及时的融入与跳出。
如派克所说像insider那样去行动,像outsider那样去分析。
考察前:杨民康指出,首先要对研究者自己进行文化身份的分析,其次我们自身在进入考察之前就应该通过学习获得有关的理论准备,考察过程中也要带有这种意识。
考察中:(局外人)融入调查中:在调查和对话的时候,要注意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一味地相信局内人给出的定义,自己要有去伪存真和甄别词义的能力。
要了解一个表象之后的文化深层含义。
(局内人)跳出分析中:通过比较建立“超我”意识,对拿来比较的”参照系“要有足够深的了解。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刘海涛认为要建立和保挣‘中间人”的状态,不是局内也不是局外,保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对象之间的自然的矛盾张力状态。
近了就疏远,远了就主动靠近,他认为这个状态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形成。
以笔者之见,衡量远近的度很难掌握,每个人应该依照自己观察对象的方式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衡量。
可以用可搜集到的音乐材料,如谱例、主客位采访对话、音乐形态描述等方法给予佐证,要保持接受批评和质疑的态度;保证真实性的同时,也要注重话语体系的运用,拒绝单一化绝对化,即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带入太多主观因素的联想。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音乐--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法 列 出 了问题 清 单 可是 这 样 的清 单 并 没 有 给 笔 者 的 工 作 带来 太 多 的 收 获 。 因 此 ,
“ 田野 工 作 ” 的前 期; 隹备 非 常重 要 , 要 尽 可 能 的 了 解 你 所 开 展 工 作 对 象 的一 切 相 关 信息. 同 时 要 找 出 你 想 知 道 的信 息 . 最 重 要 的是 要 按 照 你 所 采访 对 象 的 方式 . 来 开 展工作 . 尽 可 能 以他 们 的 方式 来 提 出 问题
不 同的视 角 一 不 同的音乐
民族 音 乐 学 “ 田野 工 作 ” 中的 几 点 思 考
■赵 楠 沈 阳 音 乐 学 院 艺术 学 院
摘要 : 现代 学者 认 为 “ 田野工作’ ’ 是 民族 音 乐 学 中 最 为 重要 的环 节 , 体 现 了该 学科 性 质 的 主 要 特 征 。 由 于“ 田野 工 作 ” 的不 统一、 不确 定性 , 因此 , 每 个 人 都 有 属 于 自己 的“ 田野工作” 。本 文 以 自 己的 “ 田野 工 作 ” 入手 , 从 自 己的 角度 出发 总 结 田 野 工作 经 验 , 谈谈 对于“ 田野工作” 的思考。
与 回答 问题 。 除 了上 述 以 外 , 最 重 要 的便 是 与 所 采 访 对 象 建 立 良好 的 关 系 , 让 彼 此
能称为要好的朋友 . 只 有 这 样 他 才 能 毫 无
保 留地 将 他 所 知 道 的 一切 讲 给 你 听 。 第 一
是“ 文 化 中 的 音 乐研 究 。 ” ‘ 句话说 , 笔者 认 为 全 部 的音 乐 不 仅 仅 可 以 从 音 乐 家 和 人 类学 家 的观 点 来 探 索研 究 . 同 时也 可 以 从 社 会 学 家 的观 点 来 研 究 。 即我 们 在 研 究 音 乐 中 的文 化 , 在 文化 中探 索 音 乐 。 f 二】 开 展 田野 工 作
论“双视角”研究法及其在民族音乐学中的实践和意义
论“双视角”研究法及其在民族音乐学中的实践和意义作者:高唱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8期【摘要】双视角研究法指的是一种民族音乐学者在进行研究时从主观和客观角度对对象做交互考察分析,接下来生成较为中立的学术立场的一类研究手段。
该研究法目的在于传承梅里安姆开创,经雷斯,赵如兰和布莱金继续发扬壮大民族音乐文化本位形式分析方法,旨在弥补因为跨文化与学科应用造成某类学术方面的不足,希望创造一种有机融合民族音乐学相关方法与理念,满足我国国情研究分析体系。
双视角研究法包含音乐认知、归属模型(将文化模式作为核心内容认知及创造过程)、反馈对象模型(将模式变体作为核心内容接受和反馈过程)这两个层次重要内容,其考察和研究环节包括本位建构,模式拟构,模式阐释和模式对比。
实际上,进行研究时会参照研究人员个人习惯,该研究过程也会发生些许改变,也并不是一成不变。
本文通过双视角研究法学术观陈述,从民族文化的哲学角度出发,由双视角在民族音乐研究过程中应用和发展方面进行梳理和研究,并针对存在主要问题与呈现学术特征进行回顾与文化批评。
双视角不单构成互相平行双向考察架构,同时对研究人员角色转换予以考察,促进研究范围得以扩展,但同时间段也有单向研究存在,价值观念发生偏差,整体关注欠缺等缺陷,希望将来可以强化学术研究各方面纵深度。
【关键词】双视角;民族音乐学;实践;意义前言克罗齐指出,所有历史皆为当代史,其精髓在于说明历史是一类依托当前时代语境意义定位。
对这种观点进行类比,所有文化研究皆为当前文化研究。
其原因在于,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文化业态研究也都是利用当前时代认知模式与文化语境而进行的。
由该层面出发,文化也并非由传统和现代必然分歧,原因是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部分,其形成,发展和兴盛,都是在解答当时时代主题,是当时时代精髓所在,所以也均是属于现代的。
音乐为人类生活主要环节,各民族音乐文化也都是存在差异性的,因为人员构成较复杂,因而音乐形态也不尽相同。
流行音乐推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流行音乐推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2023-10-29contents •引言•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相关性•流行音乐推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实践•流行音乐推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影响与挑战•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相关性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是指那些广泛传播于大众、具有商业性质和娱乐性质的音乐形式。
特点流行音乐具有时尚性、大众性、商业性、娱乐性等特点,通常与现代生活和媒体技术紧密相连。
定义民族音乐(Folk Music)是指那些由民间创作、传承和演出的音乐形式,通常反映特定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特点民族音乐具有文化性、传统性、地域性、艺术性等特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融合融合方式01实践案例02研究意义0303流行音乐推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实践流行音乐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选择与应用结合民族音乐特点考虑学生兴趣和需求精选流行音乐作品流行音乐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案例案例一在二胡教学中,引入流行歌曲《菊花台》,通过流行音乐的现代演绎方式,让学生感受二胡的音色和演奏特点。
案例二案例三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流行音乐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效果评估04流行音乐推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影响与挑战03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流行音乐推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影响01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02增强学生音乐兴趣流行音乐推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挑战教学内容的筛选和整合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学生的接受程度1应对策略与建议23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注重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之基本素养、方法、观念的思考
50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摘 要:田野调查是民族音乐学的基石。
顺利完成田野工作需要具备吃苦耐劳和坚韧的毅力,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基本素养,及语言、音像摄制、驾驶等多重能力。
并且还需掌握“田野调查”的重要基本理念及主要方法,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局内/局外的不同视角及双重音乐能力等。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基本素养;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局内/局外;双重音乐能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刘志燕 (长江师范学院)自孔斯特起,确立了研究者亲历“田野调查”的重要地位。
“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的生命线……没有田野工作就没有自己的立脚之地”。
(陈铭道)研究者只有深入田野,才能对研究对象获得真实而感性的认识与体会。
自此,田野调查成为是民族音乐学的基石。
一、调查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一)吃苦精神和坚韧的毅力“田野调查”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一件美好、浪漫、诗意的事情,田野工作者“在田野工作的地方吃尽苦头,经历了人生的大洗礼。
”(陈铭道)人类学大师、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曾在其“田野日记”中透露了其真实的情感体验“土著的生活绝对没啥意思,毫不重要,他们的生活就像狗的生活一样离我很远……”拿破仑·夏侬对初到委内瑞拉印第安村落时的情况描述“当我蹒跚地走过村中的空地,第一次遇到印第安人时,简直无法忍受。
……他们魁梧、赤膊、污秽而且丑恶……一大团绿色的烟叶粘在他们的下牙和嘴唇上,这使他们看起来更丑恶……在腐烂植物和污水恶臭的袭击中,我几乎晕过去。
”这些描述充分体现了民族音乐学家在田野中面临的恶劣环境。
由于长期以来,民族音乐学者的考察对象多在遥远偏僻的乡村地区,因此,多数田野与上述描述环境大同小异。
因此,从事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和研究必须磨练吃苦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这成为田野工作者必备的素养。
(二)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田野工作是一件关乎“人”的事情,主要是通过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获得信息与资料等。
关注当下 参与其中——对中国传统音乐当下发展的思考
的冲击 ;信 息时代 ,中国传统音乐面临商业化流行音
乐 的挑战 ;全球化 时代 ,中国传统音 乐面临着多元文 化价值观的洗礼。在 中西音乐文化碰撞 中,中国传统 音乐 的主体地位 “ 被边 缘化 ” 在母 语文化 的继 承与 ;
然地接受 ,为什么不 能容忍 中国传统音乐在 当下 的各
种发展 动 态 ( 括 它 的变体 ) 包 ,如 当代 化 、大 众 化 、
・
1 ・ 9
星 海音 乐 学 院 学 报
21 00年 第 4期
研 究 较 为 偏 重 音 乐 分 析 ( 然 也 有 一 定 的 理 论 建 当
俱进” 。所 以 ,本 文 认 为 ,我 们 应 该 开 始 关 注 身 边 的 音 乐 现 象 ,看 到这 些 音 乐 品种 正 在 根 据 “ 代 需 求 ” 时
的生存 带来 了什么 ,包括我们的网络游戏 中传 统音乐 的 比重有多少?诸如此类 的科技 问题亦与传统音 乐在
当下社 会 的功 能 相 关 。 刚 才 齐 琨 的 “ 州 个 案 ” 徽 ,不
仅讨论 了传统礼俗音乐 的功能 ,也 以当代社会进程 中
的传统乐人如何选 择与时代相适 的仪式行为与音乐 表
试性的 、合理化 的解释 。中国传统音 乐的研究可能既
有 对 既 有 文 献 的 整 理 、分 析 , 又 有 实 地 的 案 例 调 查 ,
收稿 日期 :2 0一l 01 1—2 6
作 者简介 :郭小利 ( 9 1一) 17 ,女 ,河南沁阳人 ,音 乐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流动 工作站研 究人 员。 ① 引 自2 1 00年 1 1月2 5日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的 “ 中国传统音 乐理论研究与学科 建设研讨会上” 蓝雪霏教授 的发 言。
[国内,音乐,形态学,其他论文文档]国内音乐形态学的思考
国内音乐形态学的思考国内音乐形态学的思考国内音乐形态学的思考: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国内音乐形态学的思考文章来源3edu教育网一、中国民族音乐形态的主要特点概览我国地大物博,多民族共聚一堂,各区域的地态、心态、史态、语态、乐态[2]各不相同,形成了民族音乐千差万别的音乐之源,导致了我国多姿多彩的音乐形态。
(一)生态环境对民族音乐形成有深刻的影响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形成每个民族或地区音乐差别的自然环境基础。
人类的一切活动,首先都受制于一定的地理气候环境,即所谓“顺其自然”。
地态即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它决定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在不同地态生存的人们过着不同的生活,也决定音乐表现的差别化的具体形式。
自然因素的差异,必将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与某种特定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人文环境,经由心态的作用创造出音乐形式的文化。
这种差异化的心态,也将形成不同区域民族音乐的内容与形式。
中国北方的人群常年在艰苦的客观环境生活,甚至以游牧为生或要与各种各样的野外生存环境相抗争,因而形成了特定的彪悍与豪放的性格特质。
生活语言转化为音乐语言,两种语言虽各具不同特征,但必须依据和遵循语言本身的特殊状态和特定规律。
这便是语态。
语言组合,语言繁简,语言的声、韵、调,语气语法,语言的自然节律,等等,总之,语言的一切表现形式与方式,都将直接影响到民族音乐特定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乐态是受上述地态、心态、史态、语态等四态的共同作用与影响而被创作出来,但乐态又具有自身的各种不同特征与不同功能的基本形态。
上述“五态”既有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又有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中国的民族音乐形态学理论的研究,必须先要研究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五态”,解读5种形态的逻辑关系和辩证关系。
因为地态、心态、史态与语态共同制约着乐态的形成与发展,各区域的地态、心态、史态、语态各不相同,形成了民族音乐千差万别的音乐之源,进而导致了我国多姿多彩的音乐形态。
音乐社会行为中的交融与触碰
音乐社会行为中的交融与触碰作者:于佳圻陈娟来源:《音乐生活》2022年第10期山人乐队是致力于将云南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音乐的一个国际化音乐团体。
在长期深入的田野采风过程中,与“局内人”朝夕相处,将该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元素与当下跨界音乐创作理念进行了多种尝试,呈现出一种新的音乐演绎方式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此过程中,山人乐队不仅以当地“文化持有者”的介入为音乐合作的“共谋”,同时,在村寨社区文化传承和传播建设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以其特有的社会行为体现了该乐队传播云南民族音乐的精神主旨。
在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互交融的今天,以山人乐队为代表的社会音乐人,用自己的方式创作出了具有当代生命力的音乐,成为云南民族音乐国际化传播的先行者。
1.多民族的乐队组合山人乐队是中国最早走向国际舞台的世界音乐团体之一,其乐队成员也充分体现了世界音乐的内核——“全球化”。
乐队成立于1999年,起初是一个摇滚乐队。
目前,乐队成员有五位:夏天,斯告·阿腊,瞿子寒,符特(小不点)和小欧。
夏天(Sam)来自于英国,从小学习打击乐器,尤其热爱民族音乐,曾专门去古巴学习各种打击乐。
因为热爱云南的少数民族音乐,所以在云南“扎根”生活,并一直在做云南族群音乐,乐队成员就给他起了一个族别:“英国族”。
斯告·阿腊是昆明市石林地区彝族撒尼人,在乐队中主要担任贝斯手,曾找老师进行系统的学习。
阿腊在加入山人乐队之前,一直从事有关民族音乐的工作,并且掌握了石林彝族撒尼人所有的乐器,例如:大(小)三弦、芦笙、弦子等等。
瞿子寒,乐队的核心人物,作为主唱,主要负责乐队的词曲创作,虽然是汉族,却无比热爱云南少数民族音乐。
小不点是贵州的布依族,只要看过他表演的人都會对他印象很深。
只要能够发声的器物,在他的手里琢磨两三分钟,立马就会展现出不同的音乐旋律,并且他还会制作不同的乐器。
小欧同瞿子寒一样,也是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的汉族,他曾经在学校学习过音乐,算是科班出身,在乐队中主要是起调和稳定的作用。
文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2023.5ART RESEARCH文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哈尔滨师范大学/赵瑞隋欣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转化升级,在旅游时的文化主题内核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尤其是极具地域性特质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
将少数民族音乐与旅游业相结合,不仅能够宣传且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同时还能加强旅游业的精神文化内涵,使游客们对于当地特有的文化进行认识与了解,让游客们了解到当地文化的宝贵之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但是在发展中还是存在着宣传力度弱、扶持不精准、传承保护有困难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保护建议与发展举措。
关键词:文旅融合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黑龙江保护文化和旅游一直是人们长久以来讨论的话题,人们对于旅游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性的要求也日渐增高。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边疆省份包含了众多的少数民族,全省的少数民族拥有54个,这些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极具丰沛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中就包含了丰硕、独特的音乐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就成为了黑龙江文化旅游建设中的重要一员。
将少数民族音乐与旅游相结合既能提高黑龙江整体文化旅游水平,也能满足游客们在旅游中的多元化需求。
一、文旅与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合契机(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的内涵,已经不再满足于在旅游时的“空壳”形式。
文化在旅游中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一个旅游场景只有拥有真正的文化内涵,才像是一个拥有灵魂的“生命”,才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让人们流连忘返、恋恋不忘、回味无穷。
在文化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传播、继承、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使他们延续下去。
特别是在少数民族音乐遗产的传承方面,因为其独特的方式使得它们面临着失传、濒危的局面。
文旅融合就可以借助旅游,使游客们对于当地特有的文化进行认识与了解,让游客们了解到当地文化的宝贵之处。
音乐人类学
音乐人类学音乐民族志:民族志是写人的 (原文ethnography中,主位、客位:两者涉及的是研究者对事物和现象在认识观ethno- 意为“人”,-graphy 原意为“写”), 而记谱只是写念上的不同角度,“客位”立场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或参照下声音。
音乐民族志也不同于音乐人类学,不是从理论上系来对某一或诸社会文化体系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涉及到探讨音乐文化,而是具体描述音乐文化,包括声音的构思、对分析者所建立的理论体系的应用和发展。
相反,“主位”创造、欣赏、影响个人,群众,社会的过程。
是在田野工的观念表达和阐述是“本地人”对现实世界认知的模式,作个人体验的基础上,对事件—人类的音乐活动、而非仅这种方式所强调的主观意识是被他所在的社会集团所分仅对声音作分析性的记录描述。
享的,并且所探讨的文化上的特定模式是被这一集团的成文化相对主义:该理论为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其员们所共同经历的。
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田野工作:“观察处在原地的人;在他们自己的地方发现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他们,以某种角色和他们待在一起,这种角色是他们可以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接受的,也允许亲近地观察他们行为的某些部分,并用有的东西。
益于社会科学、不伤害被观察者的方法来报告自己的观孔斯特:孔斯特(1891-1960),荷兰民族音乐学家,是民察”(Hughes,1960) 族音乐学创始人之一。
1942年担任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教比较音乐学:以研究欧洲以外各民族的音阶和律制的形成师。
他研究荷兰民俗文化,学习荷兰的歌曲、舞蹈等,主过程、音乐的始源以及各民族的乐器等问题为主,并借助要研究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音乐。
其著作产出颇多,最有比较的方法以“阐明音乐的起源、生成和音乐美德本质为影响的著作是《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
他于1950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民族文化交融语境下的音乐与认同》范文
《民族文化交融语境下的音乐与认同》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化交融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在民族文化交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认同的象征。
本文将从民族文化交融的背景出发,探讨音乐在其中的作用以及音乐与认同的关系。
二、民族文化交融的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开放、包容的特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种音乐文化得以相互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三、音乐在民族文化交融中的作用1. 传播与交流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文化形式,具有天然的传播与交流功能。
通过音乐的传播,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相互了解、相互认识,从而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各种音乐风格和形式的交融,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2. 认同与表达音乐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象征。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文化身份、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语境下,音乐成为了人们认同自我、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也成为了人们认同自己文化的重要标志。
四、音乐与认同的关系1. 音乐作为认同的载体音乐是人们认同自己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同时,音乐也是人们表达自己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
2. 认同对音乐的影响人们的文化认同对音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认同会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式,使得音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同时,人们的文化认同也会影响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音乐审美观念。
五、结论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语境下,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桥梁,更是民族认同的象征。
民族音乐学“双视角”——局内—局外、主位—客位
民族音乐学“双视角”——局内—局外、主位—客位
李纬霖;袁海娇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年(卷),期】2022()5
【摘要】“双视角”是民族音乐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具有跨学科的方法论特点。
“双视角”包含“局内—局外”(insideroutsider)、“主位—客位”(emic-etic)两对概念,前者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分别持有的文化身份;后者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分别持有的文化观念、文化立场。
从“双视角”词源概念入手,对其历史发展进行分析、论述,结合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对“双视角”的研究方法的中国实践进行深入阐释,并进行学术反思。
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继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方法论经验。
【总页数】7页(P106-111)
【作者】李纬霖;袁海娇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J60-05
【相关文献】
1.局内人与局外人、主位观与客位观的三层定位
2.试谈民族音乐学中的局内局外观
3.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主位与客位再认识
4.田野调查中的主客位视角与局内局外身
份认同——在南高洛音乐会田野中的反思5.田野调查中的主客位视角与局内局外身份认同——在南高洛音乐会田野中的反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作者:李昕桐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一直是学科较为关注与热议的课题。
解锁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历程个例,也是解锁中国近代以来新兴音乐学科发展规律及趋势。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学科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HTSS]1007-2233(2017)03-0086-02《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一直是学科较为关注与热议的课题。
解锁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历程个例,也是解锁中国近代以来新兴音乐学科发展规律及趋势。
根据沈洽先生的文章《民族音乐学在中国》[1],将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分成四个时期:一、“比较音乐”时期;二、“民间音乐研究”时期;三、“民族音乐理论”时期;四、“民族音乐学”时期。
(如图所示)杜亚雄先生在《民族音乐学在中国》[2]一文中的阶段划分大致与沈洽先生相同,不同的是:杜亚雄先生将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看作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第一时期;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划分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第二时期。
伍国栋先生在《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3]一书中将其划分为初型期:萌生于20世纪初,其思想来源于两个不同的比较音乐学学派,分为“科研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思想”“创作型民间音乐理论研究思想”,初步具备音乐学学科特色的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第一转型期;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一方面“创作型民间音乐理论研究思想”继续得以延伸和深化,“科研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思想”与此同时也在转型与勃兴;另一方面,“民族音乐”作为包括所有传统音乐的一种概念开始被广泛运用。
第二转型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20世纪末,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的影响和广延以及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理选择,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根据这三位先生对于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时期划分,我们大致可知:1学界普遍认可最早把这门学科介绍到我国来的是王光祈先生,他也是第一位把比较音乐学介绍到我国的音乐学者;王光祈先生的“比较研究”被看作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开端”。
对布鲁诺·内特尔“民族音乐学”思想的几点认识
对布鲁诺·内特尔“民族音乐学”思想的几点认识作者:欧阳绍清来源:《三峡论坛》2019年第06期中国民族音乐学自“南京会议”(1980)以来已经走过了近四十个春秋。
四十年来,中国民族音乐学无论在学科名称、研究对象、研究理念与方法的学科元理论探讨已有硕果,近几年在构建中国民族音乐学话语体系的问题上已有思考。
从2007年赵宋光等人提出的“中华乐派”建设至2017年(浙江·金华)、2018年(北京)学界连续两年召开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已经充分说明,作为方法论的“舶来品”民族音乐学,必将以“他者观照自我”的发展之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渗透着中国民族音乐学家不断砥砺前行、不断向国际学术界学习的身影。
应该说,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建设起着引领作用,西方民族音乐学界诸如阿德勒、卡尔·斯通普夫、霍恩博斯特尔、贾普·孔斯特、查尔斯·西格、阿兰·梅利亚姆、乔治·赫尔佐格、米奇斯洛·科林斯基、J.H.科瓦贝纳·恩克蒂亚、安东尼·西格、布鲁诺·内特尔等,共筑学科大厦,他们的学科理论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民族音乐学的纵深发展,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作為当代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杰出代表,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布鲁诺·内特尔(Bruno Nettl)是世界级的学科公众人物。
安东尼·西格尔曾说:“内特尔是民族音乐学领域中一个鲜活的传奇人物,”甚至盛赞他为“美国现代民族音乐学之父”。
随着他的著述不断引进国内以及他两次中国之行后,他在中国民族音乐学界以及在中国音乐学者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学术观点在我国学界引用和转载率最高,甚至达到一种“无文不引用”的状态。
有学者也说:“内特尔的研究在中国学者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其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和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茶马古道的《赶马调》看多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
从茶马古道的《赶马调》看多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作者:张璐来源:《艺术评论》 2017年第4期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海拔最高的一条贸易交流之路。
它缘起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后来逐渐衍变成一条众多民族共同参与、交流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之路。
它是我国继丝绸之路后又一备受国际关注的商业路线。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茶马古道申遗步伐的加快,随着人们对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认识的逐渐加深,茶马古道已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成为最受关注的民族文化话题之一。
茶马古道上的《赶马调》等音乐形式,既传达出马帮文化的特性,又见证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站在当下民族音乐文化和“一带一路”的角度,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参与的融合文化现象做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在茶马古道上,人们之间通过贸易建立联系,构成了比较趋同的价值取向,在政治、文化、精神等方面相互影响,使得云南段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茶马古道这样一个特殊的载体,得以凝练与融合。
至今,我们仍可以通过一首首在马帮后辈们唱诵的《赶马调》,通过一段段赶马老人提及的往事,清晰地感受到马帮音乐、马帮文化。
所谓“赶马调”是指在赶马途中使用的曲调,它既具备抒情功能又兼有实用功能。
《赶马调》真实再现了马帮的心情,是茶马古道音乐文化的集中代表。
各民族的《赶马调》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几经碰撞、融合,使之成为茶马古道的主体音乐。
围绕着“赶马”这样一个共同主题所形成的高度凝练的马帮音乐文化,在这样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贸易古道上,催生出色彩斑斓的音乐文化形态。
应该说,《赶马调》是茶马古道上面最具“话语权”的标识性曲调。
二从《赶马调》走进马帮文化,茶马古道音乐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马帮音乐文化。
从外部来看,它的地理区域相对封闭、固定;从表现方式来看,以赶马作为呈现形态;从动机而言,古道形成的原因即是利益驱使,目标明确、统一,而赶马的过程、目的相同,只是由不同人群、民族组成;从文化特征上,有较为趋同的价值观;相互包容,携手共进,战胜自然的苦乐观;各民族和平相处的平等观……这些内容都在《赶马调》中不同程度地或隐或显地体现,同时,这些特点也使得马帮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并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性。
追求·书写·表达:谈当下中国作曲家的创作与转型
近年来,我们通过纪念五四运动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时刻来回顾中国现当代音乐的迅速崛起。
40年来,“中国与世界”这个话题一步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各方讨论也颇为激烈。
西方音乐进入中国的生长与繁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其间经历过碰撞与交融,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在全球一体化之后,每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都会寻找自己的生存与立足之道。
我们会发现,全球各国已成为多个互动的个体,谁都无法做到真正隔绝,音乐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
中国专业音乐创作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前行,在新生代不断崛起、创作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我们更有必要回溯与展望、反思与畅想、总结与规划。
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创作实践的转变,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在功能性音乐转变为艺术化音乐的过程中,作曲家找到了表达自我的路径,这是一条民族音乐的复兴之路,开启了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康庄大道。
一、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土化与国际化 对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的探讨一直是我国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关于它们各自代表的蕴含、它们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
而奇怪的是,近些年,“民族性”和“世界性”这两个词逐渐被“本土化”和“国际化”取代了。
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关注的现象。
如果说民族性和世界性是针锋相对的两极,那么本土化和国际化则是在各自寻求二元性的发展。
人们看待自身与他者的态度更加平和,作为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视角更加包容。
而对于“本土化”的提法,更加彰显出中国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
人们固有意识形态中的“民族性”是指使用本民族音乐的片段以及节奏——这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作曲家经常会借民族音乐要素提升作品的生命力,表现特定风格。
但现在看来,不能这样局限地定义民族性。
民族性对作曲家的影响还包括民族语言、句法、历史文化、民族性格、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习俗、哲学、审美等,甚至还包括对音色、结构进行的重新审视。
但究竟什么是民族性,使用民族音乐素材的意义是追求·书写·表达:谈当下中国作曲家的创作与转型张 晨什么,还需要重新进行深入思考和界定。
试论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学科中的融入策略
试论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学科中的融入策略随着民族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小学音乐学科中融入民族音乐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热点。
民族音乐是每个民族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不仅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更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如何在小学音乐学科中融入民族音乐教学,成为了当今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1. 民族音乐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情感和表现力,而民族音乐正是体现音乐的这些属性的重要载体。
融入民族音乐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促进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2. 民族音乐是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热爱的重要途径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民族的思想、情感、生活和审美趣味,融入民族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民族音乐的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 民族音乐是开拓学生音乐视野的重要内容在全球化的今天,学生接触的音乐内容日益丰富多样,而融入民族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类型的音乐,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丰富他们的音乐体验。
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音乐1. 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接触民族音乐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结合起来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音乐的有效途径。
课堂上,可以通过播放音频、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听、看民族音乐演出,了解不同民族音乐的特色;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和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鉴赏能力在学生接触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民族音乐的艺术之美,培养他们的民族音乐鉴赏能力。
可以通过分析民族音乐曲式、乐器演奏特点、歌词内容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
3. 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和表达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用心感受民族音乐的情感,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比如绘画、手工、舞蹈等,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在表达中感悟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院校资料-书单(民族音乐学)
书单(民族音乐学)各位研究生同学我为大家列出一份阅读纲要,所列出的书籍要求大家阅读。
一个硕士研究生每年阅读量应该保持在15-20本专著,另外还应该阅读重要相关学术论文。
其中,有的要精读,有的可以泛读。
所列出的书单,都是基础理论,对于不同方向(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中国传统音乐)都是一样。
当然,在这个层面上不包含同学们到了研二以后各自的选题。
作为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同学,对于文化人类学的把握程度要接近于人类学/民族学本科高年级水平。
这是因为,民族音乐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都是从文化人类学派生的。
同时,对于音乐本体的把握能力则又是检验同学们是不是音乐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标准。
不过,音乐学对于音乐本体的把握不同于作曲专业,这还不仅仅是在程度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在方法上的区别。
民族音乐学研究生对于音乐本体的把握本身就要包含对文化的理解,也就是说,音乐现象本体和文化构成这两者在民族音乐学的分析中是相辅相成的。
我必须要强调的是,除了下列必读书单外大家还应该接触范围更加广泛的不同学科,包括社会学、哲学、史学、政治学、人类学、民族学、文学、经济学等等,总之,要学会关注整个人文学界的思潮。
现代学术思潮的发展很多时候都是在上述学科中予以表现,而音乐学,特别是国内音乐学的发展在学术上往往处于空白状态。
因此,我所列出的书单只是一种“启发”,希望你们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阅读范围。
我希望你们能够关注每一期的专业学报,能够从中慢慢梳理学界动态。
现在研二的同学可能已经阅读了部分书目,现在研一以及下学期才进校的同学们则需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的读书。
另外,大家要积极参加相关专业学术活动。
就目前情况来看,每位同学起码要参加一次每两年一届的“中国传统音乐年会”,如果选题有涉及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则还可以参加同样是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年会”。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重要学术会议,比如“亚太民族音乐年会”、“区域音乐研究年会”等等。
同样还包括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仪式研究中心的相关学术活动都希望大家予以认真地关注和积极地参加。
试论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学科中的融入策略
试论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学科中的融入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发现,民族音乐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形式,更是对民族情感、历史传统和生活体验的呈现。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通过引入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会自己民族文化的瑰宝,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
研究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学科中的融入策略,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综合素养,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学科中的融入策略,旨在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和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本研究旨在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指导和支持,使学生在接触民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收获,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为他们未来的音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研究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学科中的融入策略,可以为学校音乐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音乐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研究目的】篇章结束。
1.3 研究意义在小学音乐学科中融入民族音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变得尤为重要。
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小学音乐学科中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融入民族音乐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他们的音乐素养。
通过接触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音乐背景,培养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研究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学科中的融入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提升教学质量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