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模式操作细节

合集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六步模式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六步模式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六步模式一、导入1. 师生交流:教师与学生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或者数学游戏进行师生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为教学内容的导入做好准备。

2. 引入问题:教师在教学前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者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感性认识3. 创设情境:通过一些生活实际中的情境或者图片、教具等,帮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模拟、观察、操作等方式,逐步形成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

4. 实物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概念,通过操作物品、教具等,让学生亲身体会数学的计算过程,从而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

5. 示范引导:教师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示范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基本计算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逐步走向理性认识。

三、概念认识6. 概念引入:教师通过分析问题、引入概念,向学生提出新的概念,帮助学生明确新知识的概念和特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7. 理性认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新知识的理性认识,形成对数学概念的逻辑认识。

8. 案例演练: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和学生的操作,深化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丰富数学知识。

四、反思总结9. 经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从操作和实践中总结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认识。

10. 整合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体系结构,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五、情感体验11. 分享交流:学生在学完新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分享交流,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数学的美和趣味,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2. 拓展应用:通过数学游戏、趣味题目等方式,拓展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六、巩固提高13. 知识巩固:教师进行知识点的巩固训练,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际应用练习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四环节环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四环节环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四环节环节教学模式第一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四环节环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四环节教学法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我探索出了“自主探究”四环节教学法,主要分四步进行教学,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反思过程,激励评价。

具体如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这一步骤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

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

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学生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然后提出的;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

有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而有的问题只是一节课若干问题中的第一个,并且不是最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可以建立这样的“环节模式”培养学生能力:观察主题图——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独立思考,形成思路——小组合作,寻找方法——班组交流,优化方法——反思提升,构建模型1、独立思考,形成思路学生根据教学情境或预习情况自主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小组合作做好理论储备,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2、小组合作,寻找方法小组合作是一个生生互动,共同建构学习活动的过程。

小组合作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把操作和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讲题说理,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培养说的习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同步性。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流程第一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流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流程高二数学组该教学模式参照石家庄精英中学高效6+1模式中的“导”、“思”、“议”、“展”、“评”、“检”6个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而制定,形成了自主预习,展示交流,堂清反馈融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搞好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

预习与否,预习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展示课能否获得成功。

预习是落实此教学模式的关键,我们数学预习这一环节的基本操作步骤是:1.师生共同明确学习目标2.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老师做好预习指导3.当堂发放讲学案学生先自主预习4.学生搜集各种信息,做好双色预习笔记5.教师搜集错例,整理到纠错笔记上6.小组反馈疑难,师生共同确立展示题目(一).师生共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先看学案上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弄清在预习过程中哪些知识作为了解内容,哪些知识作为掌握内容。

(二).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预习要求: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达到目标的要求,还包括预习所用的时间,预习的内容具体到讲学案的哪一项预习方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组内也可组间)、师生交流。

(三).教师作好预习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出示预习提纲,可口述也可板书至黑板上,还可以印制在讲学案上(预习提纲一般是以问题串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师把学生学习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编成一个一个的问题),因为预习提纲是“方向盘”,是“指向标”,所以预习提纲的编写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集体备课时要精心设计。

(四).学生搜集各种信息,做好双色预习笔记对学生的要求是:①利用上课时间通读教材,找出课本概念、定理、公式,并读懂例题的解题思路,完成课本基础题以及课后随堂练习;用红色笔把重点知识、定理、公式、出错的原因、疑难的解答整理到预习笔记上,达到醒目的作用。

数学五步教学法具体步骤,先学后教五步教学法――数学教学模式简介

数学五步教学法具体步骤,先学后教五步教学法――数学教学模式简介

数学五步教学法具体步骤,先学后教五步教学法――数学教学模式简介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今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要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能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情境导入1.《课标》阐述: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要注意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情境设置的基本要求:(1)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是敲门砖的作用,也不是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2)应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3.注意问题:(1)情境设置不应唯一的被理解为生活情景。

(2)应当更加重视对于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不同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并切实做好两者间的必要转化,包括由日常数学上升到学校数学,以及由学校数学向现实生活的回归。

(二)探究体验本环节包括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课标》阐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

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一:六环教学(一)基本模式步骤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第二环节:学习目标———明确第三环节:自主学习———扎实第四环节:合作探究———互助第五环节:展示交流———发展第六环节:达标检测———能力(二)模式操作1.创设情境———激趣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

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2.学习目标———明确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三维目标,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本班学生实际,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制定要明确具体,不能写空话、假目标。

让学生读了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互动的学习过程,能够达到。

3.自主学习———扎实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

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

教师指导学习的方式:找出重点划下来,发现疑问做标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于源疑。

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好习惯;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4.合作探究———互助教师在教学方式转变决不能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要把小组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或方法,真正认识到它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潜能。

对学生而言,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可促使其对学习兴趣盎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数学教学模式说明

数学教学模式说明

数学教学模式说明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是学习的第一要素。

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为学生课堂学习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也为学生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为学生实践、体验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前提,它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各科各学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实际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二环节:实践体验①个体体验。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实践体验,尝试探究。

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

运用学生丰富的想像,大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发现可以是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可以直指内容或问题。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学习困惑,归纳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从而将自己探究中的问题带到小组学习中去交流和进一步探究。

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内容、课后习题等方面,适当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中,学生集体探究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独立学习时的疑惑,小组内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小组长要掌握交流的方式和讨论的节奏,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

小组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准备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小组意见。

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

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可适当、适时的指导。

③全班交流.全班交流展示时,以组为单位,将小组内学习的心得、思路、独到看法主动、大胆、个性化地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对于相同意见,指导学生不要重复。

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应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知识结果。

教案中的数学操作技巧

教案中的数学操作技巧

教案中的数学操作技巧数学是一门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操作技巧的学科,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数学概念和问题,设计出合适的教案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操作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教案中常用的数学操作技巧,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

一、提供具体的实例在教学中,提供具体的实例是一种常见的操作技巧。

通过将数学概念或问题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授面积计算时,可以通过实际场景中的地板、图画等来引导学生学习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

在教案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特点和解决思路。

例如,在教授解方程时,可以先提醒学生“方程的解是什么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方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三、运用具体的步骤和方法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往往需要一定的步骤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教案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步骤和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示范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操作技巧。

例如,在教授长除法时,可以详细解释每个步骤的含义和操作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示范。

四、注重练习和巩固练习是学习数学操作技巧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教案来安排一定数量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操作技巧。

在教学中,可以将练习环节与知识点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的数学操作技巧。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不同难度和形式的练习,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学操作技巧。

五、提供扩展和拓展教案中的数学操作技巧不仅仅局限于基本概念和问题的讲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扩展和拓展的内容,让学生在运用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能力。

例如,在教授比例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比例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结起来,教案中的数学操作技巧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小学数学常用教学方法技巧

小学数学常用教学方法技巧

小学数学常用教学方法技巧
1. 游戏化教学: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入数学概念和知识,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培
养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态度。

2. 操作性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规则,提高他们的
动手实践能力。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互相讨论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
力和思维能力。

4. 多元化教材:运用各种形式和媒体创设数学学习环境,如课堂展示、实物模型、故事、图片、音乐等,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应用数学。

5. 鼓励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 提供实例: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情境来引入数学概念和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
解和应用数学。

7. 系统化教学: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进程进行教学安排,帮助学生建立数
学知识的体系和思维方式。

8. 激发创造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
能力。

9. 不断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
行修正和提高。

10.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特点,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个别辅导和培养学生的特长。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之10大环节教学法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之10大环节教学法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之10大环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环节教学法是一种将课堂分为不同的环节,并在每个环节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

下面介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十大环节教学法。

第一环节: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并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在导入环节中,可以采用课前小组竞赛、游戏、问题引导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积极思考和讨论。

第二环节:概念讲解概念讲解是教师对新知识进行系统解析和讲解的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含义、性质和应用。

在概念讲解环节中,可以结合图表、实际应用领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第三环节:示范演练示范演练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的解题过程,巩固和运用概念和方法的环节。

在示范演练环节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解答,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类似的练习。

第四环节: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的环节。

在师生互动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答疑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活力,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五环节:巩固训练巩固训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概念和方法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的环节。

在巩固训练环节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题目进行练习,也可以设置一些情境题目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环节: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概念和方法后,扩展他们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环节。

在知识拓展环节中,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数学文章、参与数学竞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七环节:综合运用综合运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后,通过综合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环节。

在综合运用环节中,可以设置一些综合性的大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概念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简要阐述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操作步骤

简要阐述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操作步骤

简要阐述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操作步骤数学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引导和探究来学习数学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学生参与、思维运用和深度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将简要阐述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操作步骤。

首先,数学探究教学的第一步是问题导入。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这些问题通常是开放性的,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来解决。

问题导入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第二步是探究和发现。

在这个阶段,学生将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验或观察材料,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发现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关系。

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第三步是知识整理和交流。

在这个阶段,学生将整理和归纳他们的发现,形成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或整个班级的讨论,让学生交流彼此的思考和发现。

这种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并培养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第四步是知识展示和巩固。

在这个阶段,教师将引导学生总结并表达他们的思考和发现。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或制作模型来展示。

通过展示,学生将巩固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于问题解决过程的思考。

最后一步是给予反馈和指导。

在这个阶段,教师将评价学生的表现,并提供明确而有针对性的反馈。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的努力和创造性思维,并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数学概念和方法。

在个别指导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

总体而言,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操作步骤包括问题导入、探究和发现、知识整理和交流、知识展示和巩固,以及反馈和指导。

这个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维运用和深度理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之10大环节教学法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之10大环节教学法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之10大环节教学法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数学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重要环节。

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出示图片和给出趣味的数学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概念导入环节概念导入环节是对数学概念进行引入和解释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举例、分析和对比等方式,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

同时,可以使用实物、图片或动画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数学概念。

三、讲解环节讲解环节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主要是通过讲解和示范,给学生提供规范和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解题能力。

四、示范演练环节示范演练环节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展示解题过程,解读解题步骤和思路,让学生模仿演练,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五、练习巩固环节练习巩固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让学生能够独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解题能力。

六、展示交流环节展示交流环节是供学生展示自己解题过程和思路,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答案,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给予评价和提供改进意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习。

七、拓展延伸环节拓展延伸环节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更高难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拓宽知识面和学习范围。

八、归纳总结环节归纳总结环节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常见的数学教学模式

常见的数学教学模式

常见的数学教学模式1.讲解模式讲解模式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过口头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师通常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教具,并在课堂上按照计划逐步阐述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

这种模式适用于初步引入新知识和概念,并整合学生以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2.示范性学习示范性学习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模仿教师、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做法来学习数学。

这种学习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示范性学习通常以实际问题为背景,通过实际探究和操作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和探索的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会给学生一个问题或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调查来寻找解决方案。

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推理、分析和实验,来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来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互相讨论和分享观点。

合作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和游戏等方式来实施。

5.启发式学习启发式学习是一种通过启发性问题和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的学习方法。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发现来学习数学。

启发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除以上常见的数学教学模式外,还有互联网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模式等新兴的教学模式。

这些模式旨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资源,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如何处理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细节

如何处理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细节

如何处理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细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细节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细节的处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处理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细节,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

一、教学准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全面的教学准备,包括教学内容、教具和教材等。

首先,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

教师需要精通教材内容,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核心思想和难点。

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其次,教师应该合理运用教具和教材。

教具的选择应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教材的使用应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电子板书、教学软件等工具来辅助教学。

二、教学方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教学方法的介绍:1.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2. 归纳法:教师可以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规律。

例如,在教学平面几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特点,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 探究式学习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案例教学法:通过选取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去。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三、学生评价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教学的满意程度和问题所在,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评价的方式进行反馈。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和学生互评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测验和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在了解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习小结和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法的十大环节

初中数学教学法的十大环节

初中数学教学法的十大环节完整且系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法是确保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十大环节。

一、明确学习目标在每堂课开始前,教师应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知道这节课需要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问题、故事或实际应用场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线性方程时,可以给学生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计算每个人应该付的电费?”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兴趣。

三、基础知识回顾在引入新知识之前,回顾和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通过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或让学生归纳总结已有的知识点等方式来达到回顾的目的。

四、示范与讲解教师在这一环节需要对新知识进行示范和讲解。

可以通过板书、幻灯片、直观的图表或实物等方式来展示概念和解题步骤,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教师要注意讲解的方式通俗易懂,并引导学生理解。

五、互动合作互动合作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讨论问题,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这种互动合作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六、练习与巩固学习数学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巩固。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巩固所学内容。

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七、错误分析与纠正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时需要注重方式方法。

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错误思路、引导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或方法。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本质和行之有效的纠正方法。

八、巩固与回顾在一节课的结束前,教师可以进行一次知识的巩固与回顾,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进行一些小测验,检查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同时也可以给教师一个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拓展与应用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综合性的拓展题目或作业,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法的十大环节

初中数学教学法的十大环节

初中数学教学法的十大环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环节安排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本文将介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十大环节,并分析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教学的首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趣味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二、建立数学学习目标在每一堂数学课开始之前,教师应当明确地向学生阐明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掌握课堂内容。

此外,教师还应当告诉学生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并解释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入课堂话题导入课堂话题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点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联系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知识讲解与示范在引入新知识之前,教师应当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与示范。

讲解的内容应简洁明了,示范的方法应规范准确。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与计算方法,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五、学生互动与合作学生互动与合作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索与解决数学问题。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激发他们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六、巩固与拓展练习巩固与拓展练习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拓展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与要求的练习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形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七、错题讲解与评价在错题讲解与评价环节中,教师应当着重解释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并指导他们找到错误的原因,并提供正确的解题方法。

数学教案步骤小学

数学教案步骤小学

数学教案步骤小学
年级:小学一年级
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加法运算规则和方法,能够进行1-10的加法运算。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教师以游戏形式引入加法运算的概念,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加法的乐趣和实际应用。

第二步:讲解规则
教师简单明了地介绍加法运算的规则,如何进行1-10的加法运算,例如1+1=2,2+3=5等。

第三步:示范操作
教师通过示范操作,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加法运算的步骤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四步:练习训练
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的练习训练,包括口算和书写答案,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第五步:巩固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等形式,进行加法运算的巩固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第六步: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的加法运算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并及时纠正错误。

第七步:总结反思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加法运算的规则和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

以上是小学一年级加法运算的教案步骤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修改。

愿教师们能够用心教学,让学生快乐学习!。

数学教案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技巧讲解

数学教案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技巧讲解

数学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环,在进行数学教育时需要用到一份科学的教案,而如何制作一份好的数学教案,则是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巧的。

本文将讲解如何制作一份科学合理的数学教案。

一、教案的基本内容1.本课的基本信息教案制作的第一步,就是填写好本课的基本信息。

包括所授课程名称、所授章节、授课时间、课程负责人及对应教师、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和重点。

这样能让教师做好心理准备和适应课堂节奏的准备,同时也能让学生快速了解课程的基本情况和重点关注点。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明确、详细、连贯。

具体来说可以设计课程大纲,通过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系统化介绍课程知识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并掌握重要知识点。

3.试题及习题规划在制定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知识点的不同,制定恰当的试题与习题,可以逐步训练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培养待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教案制作的技巧1.概念阐述教案语言应简明、精炼,并且具有可读性,易于理解。

这样才能使学生迅速上手,掌握课程重点,故此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描述概念的阐述。

2.理论结合教师在教案中要注重运用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辅以实例,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生动的例子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住知识点。

3.习题测验教案中的习题要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并且学生能够通过练习来巩固掌握。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习题,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

4.教师语言教师在制作教案时,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问题。

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5.知识链接在制作教案时,教师应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相互联系,让学生知识点的展开有一个良好的序列,并且通过相互链接和衔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案的优化方法1.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权衡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基础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激活主动学习能力。

2.精练的知识重点在制定教案时,教师应遵循“万众创新”原则,让课堂重要信息不断丰富和精炼,最终呈现深刻、简洁、易懂的教材。

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流程

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流程

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流程一、围绕目标,自主设疑1.设置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设情激趣,使学生开始上课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板书课题、疑题3.出示教学目标,激励学生围绕目标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二、依自学提示、自主探疑1.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独立探究。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进行探究,使自学更扎实有效。

2.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同时以适当的语言或动作暗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意点1.教师在课前要将心态调整到平静愉悦状态,理性地克服因其它事件而致的心境不佳或过度兴奋,将激情、微笑、爱心、趣味带进课堂,通过生活实例、社会热点、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途径,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自学指导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实际水平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

如果学生整体水平高,则问题设置跨度要大一些,留足思维的空间,反之,学困生较多,则必须把一个问题当作两步或三步来问,减缓“坡度”,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3.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后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本次自学内容或范围(有的一节课需要通过几次自学,因为每次自学内容较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二是明确自学的方法。

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类比回忆,还是边看书边练习,总之什么方法好就用什么方法。

三是明确自学的要求。

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4.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的自学。

同时要重点巡视中差生,可以拍拍肩、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但一般不宜同其商讨问题,以免影响其充分的自学。

5.自学指导在一节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状况可能出现多次。

三、自主交流、合作解疑1.检查自学情况。

原则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检查自学情况,首先关注学困生,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同时,如果学困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对了,就不需教师再教了,则节约了课堂时间。

数学课五步教学模式发言稿

数学课五步教学模式发言稿

数学课五步教学模式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讲一下数学课的五步教学模式,《数学课五步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在数学世界中徜徉》。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而五步教学模式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引领学生在数学世界中徜徉,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首先,五步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是导入。

在导入环节,老师可以通过提出具体问题或者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其次,五步教学模式的第二步是讲解。

在讲解环节,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课件或者板书的形式清晰地讲解数学概念、原理和解题方法,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

接着,五步教学模式的第三步是操练。

在操练环节,老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或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来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然后,五步教学模式的第四步是拓展。

在拓展环节,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或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引导学生拓展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最后,五步教学模式的第五步是作业。

在作业环节,老师可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思维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数学课的五步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引领学生在数学世界中徜徉。

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丰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的操作教学模式的主旨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主动思考,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合作经验。

同时,本模式拟从四种不同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加以详细阐释。

数学教学中主要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练一练”、“做一做”来完成。

※简要流程一、设情境明目标二、重示范教方法三、群交流解疑问四、齐探索共总结五、理三问测评思模式的具体操作有五部分组成。

一、设情境明目标创设情境是研究的准备阶段。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良好情境的创设是问题产生的良好源泉。

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环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新性学习动机。

情境创设过程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学生在问题的产生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好的情境应有利于揭示所学内容的主题;有利于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场景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另外,应当注意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和有选择的进行情境的设计,不必强求情境设计的绝对化。

如:在教学《分解质因数》一节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课题入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尝试。

“因数自然应当与乘法有关,用乘号连接。

如:36=4×9”,“质因数应该是一个质数,即:用乘号连接的因数都是质数。

如:36=4×9=2×2×3×3”“把一个数写成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可能就是分解质因数。

”这样,也就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再请学生继续沿这一思路进行探究,会更进一步接近现象的本质。

我们确信:教师给学生一个引导,学生会走的更远,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等待教师挖掘,教师给学生主动做的机会,学生会给教师惊喜。

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要创设更加适宜让学生主动“做”的情境。

在良好的情境中会更容易产生创新的思维、灵感的火花。

二、重示范教方法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要积极设计和实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相互学习,让师、生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经历成长过程。

教师在课上应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努力将某个学生的财富变为更多人的财富,加强高效的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自主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特别强调应切实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使课堂变为“活”的课堂、学生自己的课堂。

我们认为:探究是数学课堂的生命主线,而合作是探究成功的保障。

合作的过程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过程。

在合作中,必然会涌现越来越多的生成性资源和越来越大的挑战性,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恰恰是合作的价值所在。

三、群交流解疑问自由的环境才是真正利于创新成果的出现,教师应给学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限制,赋予学生一些机动的自由。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汇报自己探究的思路和成果,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并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修正错误,完善自我,升华认识。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意愿,珍惜课堂上学生突然出现的灵感。

在学生非漫无边际的情况下,可以打破原有的备课顺序,按照学生的思路来推进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汇报中自主“做”结论。

四、齐探索共总结得出结论并不是最后的结果,利用新知识对生活中或其他方面的现象作出新的解释,并在解释过程中对已得的结论做进一步验证,或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研究,在其中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学生自我创造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成功,享受创造的快乐,在创造性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同时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

课堂练习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并允许他们任意选择学生回答自己所设计的问题。

这样,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会更加紧密。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材中已经完成的题目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进行改编,以在练习中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外,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使能力的培养真正成为课内外、校内外的中心。

可以尝试实践如:做一做、画一画、查一查、说一说、制表、搜集资料等新的数学作业方式。

小学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实践,以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为起点,以合作为主要方式,以探究为课堂主线,以创新为重要标志,以应用为主要目标,强调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究的过程,强调学生情感的参与与生成,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

五、理三问测评思检测能够让师生对当堂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明晰的、清醒的认识,帮助师生明确努力方向。

当堂检测题目的设置可以整合利用教材中的题目,也可以自行设计合适的题目,一般以学生的中等掌握水平为基本要求,以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为宜。

◆不同课型模式解读★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简要流程一、设情境明目标二、重示范教方法三、群交流解疑问四、多反复强记忆五、理三问测评思知识落实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操作流程为:设情境明目标、重示范教方法、群交流解疑问、多反复强记忆、理三问测评思。

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开放型的,而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和相互交叉的,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索、个性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利于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一、设情境明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爬坡状态。

这是因为,人要形成新的认识,即知识能够进入人的头脑中被理解和成为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是要能引起人原有认识的失衡(通俗地说,就是“好奇”、“生惑”),然后才会有自我调节并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即进行思考、探究然后形成新理解)的过程。

情境要促进主动建构,其内在含义就是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生成新的认识。

基于此,在情境创设中,主要选取以下几种方式:生活化情境、趣味化情境、操作化情境、知识迁移情境等。

其中有几类情境创设在总模式中已经有了解读,以下将对总模式中提到的几种情境作更为翔实的解读。

1. 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种方式。

顾名思义该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的重要源泉。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着力点,以数学初始条件的创设和生活素材的选取为主要环节的信息加工过程。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平台,同时也架设了一座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对马路边过往车辆情况的统计。

再如,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还可以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呈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一课时可以猜的谜语有:“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当当当,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等。

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把情境创设等同于情境的生活化,一味地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生活被人为地拓展和提升,甚至被成人化,从而阻碍情境内在数学信息的功能发挥。

如,一位教师在有关整数应用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某人提一桶小麦到集贸市场兑换大米,用秤一称,连桶带小麦恰好30千克。

已知:每2千克小麦兑换1千克大米,桶重2千克。

问:此人可换大米多少千克?若此人想换大米30千克,还需要增加小麦多少千克……该情境把数学的初始条件置于商品交换的生活背景之中,虽然这种以物换商品的交换形式在现实生活仍存在,但是,这只是基于成人的现实生活的认识。

事实上,对于那些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交换行为仅有初步体验的小学生而言,是无从感知这种情境的。

由于情境中的生活背景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能进行有效的“对接”,这必然给学生人为设置了一种信息障碍,进而影响和制约学生对情境内在数学条件的观察、质疑和思考。

2. 趣味化情境。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把握好情境的趣味性与其内在数学特征的基本关系,这对情境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除法时”,我首先出示电脑软件《八戒分桃》的“童话”故事,屏幕上出现了声情并茂的彩色画面: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悟空不在,八戒就带着30只小猴去摘了100个又大又红的桃子,然后对小猴说:“你们30人,每人分得3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我吧!”没多久,悟空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八戒不老实,欺骗了小猴,吓得八戒连连求饶,小猴们被弄得莫名其妙。

“童话”故事放完后,老师紧接着问学生:悟空指责八戒不老实的理由在哪里。

在学生饶有情趣的情况下,老师趁热打铁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除法”。

趣味化的情境创设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页—106页“可能性”一课:师:同学们听过守株待兔的故事吗?咱们今天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好吗?播放故事:守株待兔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农夫天天等着捡兔子,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言。

师:有些同学认为农夫不可能再捡到兔子,有些同学认为农夫还有可能捡到兔子,只是农夫捡到兔子的可能性很小。

看来,事情的发生不仅有可能性,而且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板书:可能性)通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导入新课教学。

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把握的是,不要把情境的趣味化一味的表现在视觉上的强刺激、活动的游戏化以及对拟人化的动物情境的滥用等方面,而是要增加数学味。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一位六年级教师以多媒体展示了这样一个情境:三只小动物拉着三辆车。

三辆车的车轮分别是圆的、三角形的和正方形的。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哪一辆车行驶得最快?”以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与圆的基本特征有关的数学问题。

无疑,该情境以车轮形状给人的视觉反差,加深了学生对“圆”的感性认识。

但是刻意将“车轮”设计成三角形的和正方形的,这既有悖于生活常识,也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一步观察和认识“圆心”、“半径”等特征的问题探究点,至多说明圆形车轮的车能较快行驶的原因在于其他车根本不能行驶。

然而,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另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却有着不同的情境:以多媒体动画展示儿童玩风车的情境。

同时,给学生提出诸如“风车旋转时所形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这些图形的大小各有不同”等问题。

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这些风车尽管在颜色、形状和大小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是,当它们在风力的作用下快速转动时,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却有着相似性,即“变成”了一个个色彩斑斓的“圆”。

在交流与探究中,学生还发现了“圆”的大小与风车叶片长度之间的关系。

可见,这种动态的视觉效果不仅增强了情境的趣味性,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感知“圆”的基本特征的经验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