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三层架构

合集下载

软件架构设计的分层与模块化

软件架构设计的分层与模块化

软件架构设计的分层与模块化软件架构设计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软件系统的整体框架和结构进行规划和设计。

良好的软件架构设计可以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使软件具备更好的扩展性和适应性。

在软件架构设计中,分层与模块化是两个关键的设计原则。

本文将深入探讨软件架构设计中分层与模块化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

一、分层设计分层设计是一种将软件系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设计思想,每一层都有明确的职责与功能。

通过分层设计,可以将复杂的系统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各个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和交互,降低了模块之间的耦合度,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典型的软件分层设计包括三层架构和MVC架构。

1. 三层架构三层架构是指将软件系统分为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三个层次,并且每个层次有着不同的职责和功能。

表示层主要负责用户界面的展示与交互,将用户请求传递给业务层进行处理;业务层负责处理具体的业务逻辑,对外暴露接口供上层调用;数据层则负责数据的访问和持久化,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三层架构的优点是模块清晰、耦合度低、易于维护,适用于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

2. MVC架构MVC(Model-View-Controller)架构是一种常用的应用程序设计架构,将软件系统划分为模型层、视图层和控制器层三个部分。

模型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操作;视图层负责界面的显示和用户交互;控制器层负责协调模型层和视图层的交互,并根据用户的请求进行处理。

MVC架构的优点是良好的模块划分,易于扩展和维护,适用于中小型软件系统的开发。

二、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将软件系统划分为相互独立、具有一定功能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职责和接口。

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多个小的模块,每个模块可独立开发和测试,提高了开发效率和质量。

常用的模块化设计方法有面向对象编程和微服务架构。

1. 面向对象编程面向对象编程是一种将问题分解成多个对象,并将对象组织成相互交互的模块的编程思想。

了解分层架构模式及其应用

了解分层架构模式及其应用

了解分层架构模式及其应用分层架构模式是一种软件设计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构建复杂的软件系统。

它通过将系统分解成各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特定的功能和责任,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本文将为您介绍分层架构模式及其应用。

一、什么是分层架构模式分层架构模式是一种将软件系统分解为多个层次的设计方法。

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立的功能和职责,层与层之间通过定义严格的接口进行交互,实现了系统的解耦和模块化。

常见的分层架构模式包括三层架构和多层架构。

1. 三层架构三层架构是一种常见的分层架构模式,将系统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三个层次。

表示层负责用户界面的展示与交互,业务逻辑层处理系统的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层用于数据的读写操作。

通过将不同的功能和责任分配到不同的层次,使得系统更具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多层架构多层架构是在三层架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的模式,可以根据具体的系统需要增加更多的层次。

例如,可以在三层架构基础上增加服务层,用于处理复杂的业务逻辑。

多层架构的好处是更加灵活,可以根据系统的需求灵活地添加或删除层次。

二、分层架构模式的优势分层架构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解耦与模块化:通过定义严格的接口,各个层次之间实现解耦,使得模块可以独立开发、测试和维护。

2. 可维护性:每个层次负责特定的功能和责任,当需要修改或添加某个功能时,只需修改或添加相应层次,不对其他层次造成影响。

3. 可扩展性:由于各个层次之间的解耦,可以灵活地添加新的层次或替换现有的层次,以满足系统的功能扩展需求。

4. 可测试性:各个层次可以独立地进行单元测试,方便进行错误定位和修复。

三、分层架构模式的应用领域分层架构模式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软件系统开发,特别是适用于大型和复杂的系统。

1. Web应用开发:分层架构模式常被用于开发Web应用,例如通过三层架构将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和数据访问进行分离,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企业级应用开发:分层架构模式可以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大型企业级应用的各个功能模块,使得系统更加稳定和可靠。

系统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

系统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

系统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系统软件的详细设计提供指导,并描述系统软件的架构、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接口设计。

详细设计是在系统需求分析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分析系统需求,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系统设计。

本文档将详细阐述系统软件的设计方案,为开发团队提供参考和实施依据。

2. 系统架构系统软件采用三层架构,包括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和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

2.1 表示层表示层负责用户与系统的交互,提供用户界面和用户输入的处理。

采用Web应用技术,使用HTML、CSS和JavaScript 进行界面设计和交互操作。

用户界面应简洁友好,符合用户使用习惯。

2.2 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包括数据处理、业务规则、算法等。

主要使用Java语言开发,通过调用数据访问层的接口,访问数据库,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表示层。

2.3 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和访问,通过数据库连接池与数据库进行通信。

主要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查询、更新和删除操作,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3. 模块设计系统软件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用户管理、订单管理、商品管理、库存管理和报表统计。

3.1 用户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负责用户的注册、登录和权限控制。

用户可以通过注册功能创建账号,并通过登录功能进行身份验证。

系统根据用户的角色分配相应的权限,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有权限的功能。

3.1.1 注册功能注册功能提供用户输入注册信息,并进行新用户的注册。

注册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邮箱等,系统将验证输入的信息的合法性,并生成用户唯一标识。

3.1.2 登录功能登录功能提供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验证通过后,系统将生成用户身份令牌,并保存在客户端的Cookie中。

用户在访问其他功能时,系统通过验证令牌来确定用户的身份。

3.1.3 权限控制权限控制功能根据用户的角色分配相应的权限,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功能访问权限。

软件项目系统架构图

软件项目系统架构图

系统架构图:分层架构图、MVC架构图、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图、事件驱动架构图软件系统架构图是用于描述软件系统组织结构、模块划分、组件交互和运行方式的图形表示。

根据不同的系统和设计需求,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系统架构图,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系统架构图及其详细描述:1.三层架构图(Three-tier Architecture Diagram):2.三层架构图是一种常见的软件系统架构图,它将系统分为三个主要层次: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和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

这种架构图通常用于构建企业应用程序和Web应用程序。

表示层负责与用户交互,提供用户界面和展示数据。

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规则,实现应用程序的核心功能。

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源进行交互,通常是指数据库或其他数据存储系统。

这种分层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3.MVC架构图(Model-View-Controller Architecture Diagram):4.MVC是一种设计模式,用于将应用程序的数据模型(Model)、用户界面(View)和控制逻辑(Controller)分离开来。

这种架构图通常用于构建Web应用程序和桌面应用程序。

模型(Model)负责处理数据和业务逻辑,视图(View)负责提供用户界面,控制器(Controller)负责处理用户输入和调用模型与视图。

MVC架构图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并且使得系统更容易进行测试和调试。

5.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图(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Diagram):6.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图是一种网络应用程序架构图,它将应用程序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部分。

客户端发送请求,服务器接收请求并返回响应。

这种架构图通常用于构建分布式系统和网络应用程序。

MVC三层架构范文

MVC三层架构范文

MVC三层架构范文MVC(Model-View-Controller)是一种软件设计模式,用于将应用程序的逻辑分为三个不同的组件: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

这种架构模式在软件开发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Web应用程序开发中。

1. 模型(Model)层:模型层负责管理应用程序的数据和业务逻辑。

它包括与数据库交互的代码、数据验证和处理的代码等。

模型层通过定义数据的结构和规则,为其他两个组件提供数据。

模型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数据管理:模型层负责管理应用程序的数据,包括数据的读取、存储和更新等操作。

-业务逻辑:模型层包含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例如数据的校验、数据关联和计算等。

-数据触发:当数据发生变化时,模型层负责触发事件通知视图层和控制器层,以便更新视图和处理相关的业务逻辑。

2. 视图(View)层:视图层是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负责将数据显示给用户,并接收用户的输入。

它通常是由HTML、CSS、JavaScript等技术实现的。

视图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数据展示:视图层负责将数据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给用户,例如在界面上显示数据表格、图表等。

-用户输入:视图层接收用户的输入,并将输入传递给控制器层处理。

- 交互效果:视图层可以通过JavaScript等技术实现交互效果,例如表单验证、页面动画等。

3. 控制器(Controller)层:控制器层负责处理应用程序的逻辑流程,包括接收用户的输入、处理业务逻辑、更新模型层和刷新视图层等。

控制器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用户输入处理:控制器层接收用户的输入,并根据输入执行相应的业务逻辑。

-业务处理:控制器层负责处理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例如数据校验、数据处理和数据关联等。

-视图通知:当模型层的数据发生变化时,控制器层负责更新视图层的显示,以保持界面的同步。

MVC架构模式的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松耦合:MVC将应用程序的不同模块分开,并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进行交互,使得每个模块的开发和测试都可以独立进行,降低了模块之间的耦合度。

软件开发的常用架构

软件开发的常用架构

软件开发的常用架构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架构是指软件系统的基础结构,规定了系统中组件的交互方式和功能。

软件开发的架构决定了软件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因此,选择正确的架构是相当重要的,可以使得软件系统具有更高的性能、更好的功能和更高的安全性。

下面介绍几种在软件开发中常用的架构。

1. 分层架构分层架构是最常见的软件架构之一,也称为三层架构。

该架构将应用程序分为三个层次: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这种架构的优点是它能够实现代码的复用,这是因为在分层架构中,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地重复使用模块。

这种架构的另一个显著优点是它有助于应用程序的柔性。

因为系统的组件是独立的,所以在进行调整时,可以更轻松地修改其中的一层,而不影响其余的层次。

此外,分层架构也有助于不同的开发人员更好地协同工作,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专注于自己层次的开发。

当然,分层架构也有一些缺点。

其中最主要的缺点是系统的复杂性。

由于系统被分为许多层次,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代码来实现。

此外,在使用多个层次的过程中,数据流转会增加一定的时延。

2. 服务架构服务架构也称为面向服务架构(SOA),是一种基于服务的软件架构。

在这种架构下,在系统中各组件之间进行通信时,所使用的是网络服务。

在服务架构中,各模块可以通过共享这些服务与其他人进行通信,而不需要共享代码或数据。

服务架构的优点是它有助于避免耦合。

因为各个模块之间的通信是通过服务进行,所以当一个模块的代码发生变化时,其他模块的代码不会受到影响。

此外,在服务架构中,服务可以更容易地重新装配,因此可以更快地适应不同的需求。

服务架构也有一些缺点。

其中一个显著的缺点是它的性能降低。

由于系统需要通过网络服务通信,因此进行通信时会增加一定的时延。

此外,在处理多个服务时,可能出现复杂的问题。

3. 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分布式系统,它将应用程序分解为一组小型服务。

在该架构中,每个服务都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并使用HTTP等协议进行通信。

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

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

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软件的详细设计阶段提供指导,包括软件的架构、模块设计和接口定义等内容。

详细设计是在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软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软件架构本软件采用三层架构,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2.1 表示层表示层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接收用户的输入,并向用户展示系统的输出。

该层使用HTML、CSS和JavaScript等技术实现,通过Web浏览器与用户进行交互。

2.2 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实现系统的核心功能,负责处理用户输入和输出的中间逻辑。

该层与表示层和数据访问层进行交互,调用相应的服务和数据访问接口。

2.3 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负责数据的读取、写入和更新等操作。

该层使用SQL语言与数据库进行通信,提供数据访问接口供业务逻辑层调用。

3. 模块设计根据系统的功能划分,本文档将系统划分为以下模块:3.1 用户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负责用户的注册、登录和权限管理等功能。

该模块包括以下子模块:-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权限管理3.2 商品管理模块商品管理模块负责商品的添加、删除和查询等功能。

该模块包括以下子模块:- 添加商品- 删除商品- 查询商品3.3 订单管理模块订单管理模块负责订单的创建、修改和查询等功能。

该模块包括以下子模块:- 创建订单- 修改订单- 查询订单3.4 支付管理模块支付管理模块负责支付功能的实现。

该模块包括以下子模块:- 支付接口对接- 支付结果通知4. 接口定义4.1 用户管理接口4.1.1 用户注册接口- 接口地址:`/user/register`- 请求方法:POST- 请求参数:- 用户名:`username`(字符串)- 密码:`password`(字符串)- 响应参数:- 注册结果:`result`(布尔值,true表示注册成功,false表示注册失败) 4.1.2 用户登录接口- 接口地址:`/user/login`- 请求方法:POST- 请求参数:- 用户名:`username`(字符串)- 密码:`password`(字符串)- 响应参数:- 登录结果:`result`(布尔值,true表示登录成功,false表示登录失败) 4.2 商品管理接口4.2.1 添加商品接口- 接口地址:`/product/add`- 请求方法:POST- 请求参数:- 商品名称:`name`(字符串)- 商品价格:`price`(浮点数)- 响应参数:- 添加结果:`result`(布尔值,true表示添加成功,false表示添加失败) 4.2.2 删除商品接口- 接口地址:`/product/delete`- 请求方法:POST- 请求参数:- 商品ID:`id`(整数)- 响应参数:- 删除结果:`result`(布尔值,true表示删除成功,false表示删除失败) 4.3 订单管理接口4.3.1 创建订单接口- 接口地址:`/order/create`- 请求方法:POST- 请求参数:- 用户ID:`userId`(整数)- 商品ID:`productId`(整数)- 响应参数:- 创建结果:`result`(布尔值,true表示创建成功,false表示创建失败)4.3.2 查询订单接口- 接口地址:`/order/query`- 请求方法:GET- 请求参数:- 用户ID:`userId`(整数)- 响应参数:- 订单信息:`order`(结构体,包括订单ID、用户ID和商品ID等字段)5. 总结本文档详细介绍了软件的架构、模块设计和接口定义等内容。

三层架构图

三层架构图

三层架构详解一.三层架构图二.系统各层次职责1.UI(User Interface)层的职责是数据的展现和采集,数据采集的结果通常以Entity object提交给BL层处理。

Service Interface侧层用于将业务或数据资源发布为服务(如WebServices)。

2.BL(Business Logic)层的职责是按预定的业务逻辑处理UI层提交的请求。

(1)Business Function 子层负责基本业务功能的实现。

(2)Business Flow 子层负责将Business Function子层提供的多个基本业务功能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

(Transaction只能在Business Flow 子层开启。

)3.ResourceAccess层的职责是提供全面的资源访问功能支持,并向上层屏蔽资源的来源。

(1)BEM(Business Entity Manager)子层采用DataAccess子层和ServiceAccess子层来提供业务需要的基础数据/资源访问能力。

(2)DataAccess子层负责从数据库中存取资源,并向BEM子层屏蔽所有的SQL语句以及数据库类型差异。

DB Adapter子层负责屏蔽数据库类型的差异。

ORM子层负责提供对象-关系映射的功能。

Relation子层提供ORM无法完成的基于关系(Relation)的数据访问功能。

(3)ServiceAccess子层用于以SOA的方式从外部系统获取资源。

注:Service Entrance用于简化对Service的访问,它相当于Service的代理,客户直接使用Service Entrance就可以访问系统发布的服务。

Service Entrance为特定的平台(如Java、.Net)提供强类型的接口,内部可能隐藏了复杂的参数类型转换。

(4)ConfigAccess子层用于从配置文件中获取配置object或将配置object保存倒配置文件。

软件开发层次的简单了解

软件开发层次的简单了解

简述三层架构和两层架构: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

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三层架构概述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一个三层架构的应用程序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自分布在网络中的不同地方。

这三个部分分别是:工作站或表示层接口、事务逻辑、数据库以及与其相关的程序设计。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

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称为领域层)、表示层。

这种应用程序的设计使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各层可以同时开发,并且可以由不同的程序员组用不同的语言来开发。

因为各个层次的开发不会影响其他层次,所以这种模型对于进一步开发软件是很方便的。

例如:老张去饭馆,先跟服务生要菜单看,这就是表述层,再跟服务生点菜,服务拿着菜单去交给后台大厨,这就是业务逻辑层,大厨做好菜再让服务生拿上来,这就是数据访问层三层结构原理: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

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

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软件架构设计架构模式与分层架构

软件架构设计架构模式与分层架构

软件架构设计架构模式与分层架构软件架构设计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为了实现系统的高效运行和易于维护,采用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对软件系统进行组织和设计的过程。

在软件架构设计中,不同的架构模式和分层架构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软件架构设计中的架构模式和分层架构。

一、架构模式1. 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是一种常见的架构模式,其中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进行网络通信。

客户端负责发送请求,并接收服务器的响应。

服务器负责处理请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这种模式适用于多个客户端同时访问服务器的情况,能够实现系统的分布式处理和资源共享。

2. 分布式架构模式分布式架构模式是一种将系统拆分成多个独立的部分,并在不同的计算机或服务器上运行的架构。

分布式架构模式通过将任务分发到不同的节点来实现系统的并行处理和负载均衡。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3. 微服务架构模式微服务架构模式是一种将系统拆分成多个小型的自治服务的架构。

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部署和扩展,并通过网络通信与其他服务进行交互。

微服务架构模式具有松耦合、可独立部署和可伸缩性等优势,适用于复杂的大规模系统。

二、分层架构分层架构是一种将系统划分为多个逻辑层的架构。

每个层都有特定的职责和功能,并且彼此之间通过定义好的接口进行通信。

常见的分层架构包括三层架构和多层架构。

1. 三层架构三层架构由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和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组成。

表示层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接收用户的请求并将结果展示给用户。

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系统的业务逻辑,包括数据处理、业务规则和流程控制等。

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对数据进行读写操作。

三层架构将系统的不同功能和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

2. 多层架构多层架构相比于三层架构,更加细分了系统的层级。

三层架构的实现方法

三层架构的实现方法

三层架构的实现方法三层架构是一种常用的软件架构模式,它将应用程序分为三个独立的层次: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这种架构模式的设计目标是实现系统的高内聚性和低耦合性,以便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表示层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界面,负责接收用户的输入并将其转发给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表示层通常包括用户界面和展示逻辑,可以是Web页面、移动应用或桌面应用等。

在三层架构中,表示层应该尽可能简单,只负责接收和展示数据,不涉及具体的业务逻辑。

这样可以使表示层更易于修改和替换,而不会对其他层产生影响。

业务逻辑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业务规则。

它接收表示层传递过来的请求,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数据处理、业务计算、流程控制等。

业务逻辑层是三层架构中最重要的一层,它起到了连接表示层和数据访问层的桥梁作用。

在设计业务逻辑层时,应该将业务逻辑尽可能地抽象出来,以提高系统的可复用性和可测试性。

数据访问层是与数据库进行交互的层次。

它负责对数据的持久化和访问,通过封装数据库操作来隐藏数据库的细节。

数据访问层可以使用各种技术来实现,比如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或者ORM框架等。

在三层架构中,数据访问层应该与具体的数据库实现解耦,以便在需要更换数据库时能够轻松地进行迁移。

三层架构的实现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 首先,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需求分析。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系统的功能模块和业务流程。

2. 然后,将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作为三个独立的层次。

3. 接下来,设计表示层。

根据系统的需求和用户交互方式,设计用户界面和展示逻辑。

表示层应该尽量简单,只负责接收和展示数据。

4. 然后,设计业务逻辑层。

根据系统的需求和业务规则,设计业务逻辑和业务流程。

业务逻辑层应该尽量抽象,以提高系统的可复用性和可测试性。

5. 最后,设计数据访问层。

根据系统的需求和数据库设计,设计数据访问层的接口和实现。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架构设计和模块化开发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架构设计和模块化开发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架构设计和模块化开发在软件工程中,软件架构设计和模块化开发是两个关键概念。

软件架构设计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整个系统的结构和组织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而模块化开发则是指将系统划分为相互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完成特定的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软件架构设计和模块化开发的概念、原则和优势,并举例说明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一、软件架构设计软件架构设计是软件工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决定了软件系统的整体框架和组织结构。

一个好的架构设计能够提升软件的可维护性、可拓展性、可重用性和性能等方面的指标。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软件架构设计模式。

1. 分层架构分层架构是指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

常见的分层架构包括三层架构和多层架构。

三层架构一般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而多层架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更复杂的划分。

分层架构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拓展性,同时也方便团队的协作开发。

2.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是一种常见的网络架构,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部分。

客户端负责用户界面的展示和用户交互,而服务器则负责处理客户端的请求并返回相应的结果。

这种架构模式在分布式系统和Web应用开发中较为常见,能够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并发性能。

3. 面向服务架构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简称SOA)是一种基于服务的软件架构模式。

它将软件系统划分为一组独立的服务单元,每个服务提供特定的功能,并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协作。

面向服务架构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系统的松耦合和可重用性,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灵活性。

二、模块化开发模块化开发是指将系统划分为相互独立的模块,并通过接口进行交互。

每个模块负责完成特定的功能,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耦合度较低,可以独立开发、测试和维护。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模块化开发的方法。

1. 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设计是一种常用的模块化开发方法,它将系统中的对象抽象为类,每个类负责完成特定的功能。

三层架构框图及其在IDES中的应用

三层架构框图及其在IDES中的应用
总结词
功能强大、集成度高
详细描述
Visual Studio是一款功能强大的集成开发环境,支持三层架构的应用开发。它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插件,包括数 据库设计工具、界面设计工具和版本控制工具等,使得开发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构建三层架构的应用程序。
在Eclipse中的应用
总结词
开放源代码、可扩展性强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IntelliJ IDEA是一款流行的Java集成开发环境,也广泛用于其他语言和框架的开发。它 提供了智能代码助手和自动完成功能,使得开发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编写代码。此外, IntelliJ IDEA还支持版本控制和持续集成,可以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协作和管理项目。
04
三层架构的未来发展
微服务架构的出现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使用三层架构开发Web应用程序
清晰分离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和用户界面
在Web应用程序开发中,三层架构将应用 程序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 层。表示层负责处理用户交互和显示数据, 业务逻辑层包含应用程序的核心功能,数据 访问层处理数据的存储和检索。这种分层结 构有助于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三层架构的优点
降低耦合度
01
各层次之间相互独立,降低了各层之间的耦合度,提高了代码
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职责明确
02

各层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有利于开发人员专注于各自领域,
提高开发效率。
易于测试和部署
03
各层次独立,便于对各层进行单独测试和部署,降低了整体测
试和部署的复杂性。
三层架构的缺点
增加开发复杂性
相对于传统的二层架构,三层架 构增加了开发复杂性,需要更多 的开发时间和资源。

三丛集架构工作原理

三丛集架构工作原理

三丛集架构工作原理三丛集架构(Three-tier Architecture),也被称为三层架构或多层架构,是一种常见的软件设计模式,用于构建大型应用程序或系统。

它将应用程序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逻辑层: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和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

每个层都担负着特定的功能和责任,通过良好的分层设计,使得应用程序具备高内聚性和低耦合性,易于维护和扩展。

表示层是用户与应用程序交互的界面,负责接收用户的输入和显示输出结果。

它通常包括用户界面(UI)和用户体验(UX)的设计,以及前端开发所需的技术和工具。

表示层可以是一个网页、桌面应用程序或移动应用程序,它通过与用户进行交互,收集用户需求并将其传递给业务逻辑层处理。

同时,表示层也负责将业务逻辑层返回的结果展示给用户,以便用户能够理解和使用。

业务逻辑层是应用程序的核心,它包含了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和规则。

在这一层中,开发人员将用户的需求翻译为具体的业务逻辑,通过处理和操作数据来实现用户的需求。

业务逻辑层通常包括应用程序的核心功能、算法、数据验证和处理规则等。

它可以调用数据访问层提供的接口来访问和操作数据,也可以与其他外部系统进行交互。

业务逻辑层应该保持独立于表示层和数据访问层,以确保应用程序的可维护性和灵活性。

数据访问层是应用程序与数据存储之间的桥梁,负责处理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它提供了一种抽象的接口,使得业务逻辑层可以通过调用这些接口来访问和操作数据,而不需要了解具体的数据存储细节。

数据访问层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和工具,如关系数据库、NoSQL数据库、文件系统等,来存储和管理数据。

它还负责处理与数据相关的操作,如数据查询、事务管理、缓存和性能优化等。

三丛集架构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分层设计和模块化开发的思想。

每个层都有清晰的职责和接口,彼此之间相互独立,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协议来进行通信。

BS模式下的三层架构模式

BS模式下的三层架构模式

二、三层架构模式
1、概述
三层架构模式将软件系统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分别是业务层、表示层和数据 层。业务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包括数据处理、业务规则等内容;表示层负责处 理用户界面逻辑,包括用户交互、数据展示等内容;数据层负责处理数据访问逻 辑,包括数据库访问、数据存储等内容。
2、详细阐述
(1)业务层
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的结合
将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结合使用,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同时也可以降 低开发成本和代码量。在结合使用时,可以将Model层和Controller层放在业务 逻辑层中,而View层则放在表现层中。这样设计的优点是:
1、降低了开发成本和代码量:由于将Model层和Controller层放在业务逻辑 层中,减少了一个层次的开发成本和代码量。
(2)技术发展:可以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和三层架构模式的结合,例如云 计算、微服务等新兴技术如何与三层架构模式相结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应用需 求。
(3)与其他模式的比较:可以研究其他软件架构模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例如四层架构模式、五层架构模式等,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种架构模式的优势 和劣势。
参考内容
MVC模式
MVC模式是一种软件设计模式,它通过将数据访问、业务逻辑和用户界面分 层,从而实现代码的模块化和可维护性。在MVC模式中,Model负责数据访问和业 务逻辑,View负责用户界面,Controller负责接收用户的输入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MVC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代码的耦合性,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 性。在三层架构中,MVC模式可以很好地应用于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从而 实现这两层的解耦。
2、需要进行额外的设计:由于MVC模式和三层架构都有各自的设计原则和应 用场景,因此需要开发人员进行额外的设计和规划,以确保其合理应用。

JAVA三层架构

JAVA三层架构

JAVA三层架构JAVA的三层架构是一种常用的软件设计模式,将软件系统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和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每一层都有不同的职责和功能,使系统更加模块化和可维护。

表示层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入口,负责接收用户输入,并将结果展示给用户。

常见的表示层技术有JavaServer Pages(JSP)、JavaServer Faces(JSF)、Spring MVC等。

表示层主要关注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展示,在这一层,我们可以实现用户输入的验证和转发请求到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处理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

这一层主要关注业务规则的定义和执行,是系统的处理中心。

业务逻辑层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数据验证、授权、事务控制和业务逻辑的实现。

业务逻辑层可以通过POJO(Plain Old Java Objects)或者领域模型对象实现,它们包含了业务规则的定义和执行逻辑。

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交互,包括数据的读写、存取等。

在该层中,我们可以采用数据访问对象(DAO)模式,通过DAO接口和实现类对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查的操作。

数据访问层可以使用JDBC(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或者ORM(Object-Relational Mapping)框架,如Hibernate、MyBatis等。

通过数据访问层,我们可以将业务逻辑层与具体的数据库操作解耦,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和可扩展。

三层架构的主要优点有:1.模块化:每一层都有独立的职责和功能,易于理解和维护。

当需要更改其中一层时,只需修改该层的代码,不会对其他层产生影响。

2.可扩展性:系统的每一层都可以独立进行扩展,不会对其他层造成影响。

例如,如果需要更换底层数据库,只需修改数据访问层的实现。

3.可测试性:每一层都可以进行单元测试,保证代码的质量和功能的正确性。

软件架构设计中的模式与分层

软件架构设计中的模式与分层

软件架构设计中的模式与分层在软件工程中,软件架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关系到软件的性能和可靠性,还关系到软件的可维护性。

而在软件架构设计中,模式和分层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一、软件架构设计中的模式所谓模式,是指一种在特定情境下重复出现的成功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软件架构设计中,模式是指经过多年经验总结出来的,适用于某类软件系统的通用架构或设计思想。

通过采用这些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代码重复,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1.1 MVC模式MVC模式是Model-View-Controller的缩写,是一种常用的软件架构设计模式。

在MVC模式中,模型(M)表示业务数据和业务逻辑,视图(V)是用户界面,在视图中进行用户交互操作,控制器(C)实现具体的业务逻辑,并根据数据模型处理输入和输出。

MVC模式的优点在于将数据和显示分开,对于无需更改数据的操作就可以直接更改界面。

在实现上,可以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将业务逻辑和数据处理从界面分离出来,分成三个类,但在一些后端技术中也可以通过路由器和控制器来完成这个过程。

1.2 IoC(Inversion of Control)模式IoC模式是一种常用的框架开发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反转控制,即将创建和管理对象的责任从应用程序代码中移到IoC容器中。

IoC容器负责创建、管理和协调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而应用程序只需通过接口来访问实现对象。

使用IoC模式可以将应用程序代码与框架代码解耦,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读性。

常见的IoC容器有Spring等。

1.3 AOP(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模式AOP模式是一种常用的代码复用技术,它的核心是将代码切割为多个横切面,将代码功能分散到各个切片中,并在运行时动态地将这些切片组装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程序。

AOP模式主要应用在系统中处理日志、事务、安全等方面。

二、软件架构设计中的分层在软件架构设计中,分层是一种组织软件的方式,按功能将软件划分为若干层,每层之间具有严格的依赖关系和职责分工。

软件架构中的多层架构设计

软件架构中的多层架构设计

软件架构中的多层架构设计在软件开发中,软件架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一个好的软件架构可以为软件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等方面提供很好的保障。

而多层架构设计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软件架构设计思想,本文将简要介绍在软件架构中的多层架构设计。

一、多层架构的概念多层架构是通过将应用程序划分为若干层来使其可管理、可维护和可扩展的一种软件架构设计。

在多层架构中,应用程序的每一层都有特定的职责和功能,且每一层只与相邻的层进行交互,从而实现了软件的高内聚、低耦合。

多层架构一般分为三层或四层,其中最基本的三层架构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四层架构则在三层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应用程序层。

二、三层架构设计方式1.表示层:表示层是用户直接进行交互的界面,通常是Web或者Mobile应用的前端部分。

表示层的主要职责是接收用户的请求,并将请求发送到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再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

2.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是应用程序中的核心层,它负责处理来自表示层传来的请求,并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还可能需要与数据层进行交互。

业务逻辑层的主要职责是处理业务逻辑、验证输入信息以及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等操作。

3.数据层:数据层是存储数据的地方,其主要职责是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并提供对外的数据读取和写入接口。

在与业务逻辑层交互时,数据层提供了对数据库的CRUD操作。

三、四层架构设计方式四层架构与三层架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一层应用程序层,它实现了表示层和业务逻辑层之间的解耦,使得表示层无需直接访问业务逻辑层,而是通过应用程序层来访问业务逻辑层,进一步增强了软件架构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1.表示层:同三层架构。

2.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层是连接表示层和业务逻辑层的桥梁,其主要职责是接收来自表示层的请求,并将请求进行处理,再将处理结果传递给业务逻辑层。

同时应用程序层也会处理一些表示层无法处理的业务逻辑,避免业务逻辑层无谓的负担。

软件架构设计模式构建灵活可扩展的软件系统

软件架构设计模式构建灵活可扩展的软件系统

软件架构设计模式构建灵活可扩展的软件系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架构设计是确保软件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

软件架构设计模式是一套经过验证的方法和规范,它们帮助我们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构建出灵活可扩展的软件系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软件架构设计模式,并讨论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构建灵活可扩展的软件系统。

1. 分层架构模式分层架构模式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最常用的设计模式之一。

它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并定义每个层次的功能和职责。

常见的分层架构包括三层架构和多层架构。

在三层架构中,软件系统被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表示层负责用户界面和用户交互,业务逻辑层处理业务逻辑和算法,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这种分层结构使得软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能够独立开发、测试和维护,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2. 模块化架构模式模块化架构模式是将软件系统分解为独立、可组合的模块的一种方法。

每个模块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接口,可以独立开发和测试。

常见的模块化架构模式包括面向对象和面向服务的架构。

在面向对象架构中,软件系统由多个对象组成,每个对象都封装了特定的状态和行为。

对象之间通过特定的接口进行通信和交互。

这种架构模式具有良好的可复用性和可扩展性。

面向服务架构是基于服务的软件设计方法。

它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都提供一组特定的功能,并通过网络进行通信。

这种松耦合的架构模式使得系统模块之间的耦合度降低,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伸缩性。

3. 容器化架构模式容器化架构模式是一种将软件系统的组件封装到容器中的方法。

容器是一个独立的运行环境,它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服务,使得组件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

常见的容器化架构模式包括虚拟化和容器化。

虚拟化是将硬件资源进行抽象和虚拟化的技术。

通过虚拟化,可以将软件系统部署到不同的虚拟机上,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容器化是一种将应用程序和依赖项封装到容器中的方法。

容器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平台上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可移植性和隔离性。

软件的三层架构

软件的三层架构

基于软件三层架构的研究报告引言三层结构是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发展,代表了企业级应用的未来,典型的有Web下的应用。

多层结构和三层结构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细节有所不同。

之所以会有双层、三层这些提法,是因为应用程序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软件架构和分层(一)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

软件架构是一个系统的草图。

软件架构描述的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

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则明确和相对细致地描述组件之间的通讯。

在实现阶段,这些抽象组件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比如具体某个类或者对象。

在面向对象领域中,组件之间的连接通常用接口(计算机科学)来实现。

软件体系结构是构建计算机软件实践的基础。

与建筑师设定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作为绘图员画图的基础一样,一个软件架构师或者系统架构师陈述软件构架以作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实际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

(二)分层分层是表示将功能进行有序的分组:应用程序专用功能位于上层,跨越应用程序领域的功能位于中层,而配置环境专用功能位于低层。

分层从逻辑上将子系统划分成许多集合,而层间关系的形成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通过分层,可以限制子系统间的依赖关系,使系统以更松散的方式耦合,从而更易于维护。

子系统的分组标准包含以下几条规则可见度。

各子系统只能与同一层及其下一层的子系统存在依赖关系。

(三)使用分层架构开发的必要性1、分层设计允许你分割功能进入不同区域。

换句话说层在设计是就是逻辑组件的分组。

例如,A层可以访问B层,但B层不能访问A 层。

2、用分层的方法,以提高应用程序的可维护性,并使其更容易扩展,以提高性能。

(四)设计分层的原则1、层意味着组建的逻辑分组。

例如,对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和数据访问组建应该使用不同的不同的层。

2、在一个层内组建应该聚合的。

如业务层组建仅应提供与业务逻辑相关的操作,而不是提供其他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转自/zzyoucan/article/details/8637376基于软件三层架构的研究报告引言三层结构是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发展,代表了企业级应用的未来,典型的有Web下的应用。

多层结构和三层结构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细节有所不同。

之所以会有双层、三层这些提法,是因为应用程序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软件架构和分层(一)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

软件架构是一个系统的草图。

软件架构描述的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

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则明确和相对细致地描述组件之间的通讯。

在实现阶段,这些抽象组件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比如具体某个类或者对象。

在面向对象领域中,组件之间的连接通常用接口(计算机科学)来实现。

软件体系结构是构建计算机软件实践的基础。

与建筑师设定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作为绘图员画图的基础一样,一个软件架构师或者系统架构师陈述软件构架以作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实际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

(二)分层分层是表示将功能进行有序的分组:应用程序专用功能位于上层,跨越应用程序领域的功能位于中层,而配置环境专用功能位于低层。

分层从逻辑上将子系统划分成许多集合,而层间关系的形成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通过分层,可以限制子系统间的依赖关系,使系统以更松散的方式耦合,从而更易于维护。

子系统的分组标准包含以下几条规则可见度。

各子系统只能与同一层及其下一层的子系统存在依赖关系。

(三)使用分层架构开发的必要性1、分层设计允许你分割功能进入不同区域。

换句话说层在设计是就是逻辑组件的分组。

例如,A层可以访问B层,但B层不能访问A 层。

2、用分层的方法,以提高应用程序的可维护性,并使其更容易扩展,以提高性能。

(四)设计分层的原则1、层意味着组建的逻辑分组。

例如,对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和数据访问组建应该使用不同的不同的层。

2、在一个层内组建应该聚合的。

如业务层组建仅应提供与业务逻辑相关的操作,而不是提供其他操作。

3、在设计的每一个层接口时要考虑好物理边界。

如果通信扩月了物理边界,使用基于消息操作;否则使用基于对象操作。

4、考虑使用接口类型(interface)来定义每层的接口。

这将允许你创建该接口的不同实现,提高可测性。

5、对于Web应用程序,在表示层和业务逻辑层之间实现基于消息的接口是一个好主意,即使这两层没有跨越物理边界。

基于消息的接口更适合于无状态的Web操作。

二、软件的三层架构(一)概述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

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称为领域层)、表示层。

1、表示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查找等。

(二)三层结构原理: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

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

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三)各层的作用数据访问层:有时候也称为是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简单的说法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的操作。

如果要加入ORM的元素,那么就会包括对象和数据表之间的mapping,以及对象实体的持久化。

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库,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业务逻辑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

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

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

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

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

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

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

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

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表示层: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

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现成:aspx, 如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改,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

(四)具体调用微软的DNA架构定义了三个层:表示层(presentation),业务逻辑层(business),和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具体又分为:界面外观层、界面规则层、业务接口层、业务逻辑层、实体层、数据访问层、数据存储层共七层,其具体的调用如图1所示:(五)规则1.系统各层次及层内部子层次之间都不得跨层调用。

2.Entityobject 在各个层之间传递数据。

3.需要在UI层绑定到列表的数据采用基于关系的DataSet传递,除此之外,应该使用Entityobject传递数据。

4.对于每一个数据库表(Table)都有一个DB Entity class与之对应,针对每一个Entityclass都会有一个BEM Class与之对应。

5.有些跨数据库或跨表的操作(如复杂的联合查询)也需要由相应的BEM Class来提供支持。

6.对于相对简单的系统,可以考虑将Business Function子层和Business Flow 子层合并为一个。

7.UI层和BL层禁止出现任何SQL语句。

三、优缺点(一)优点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3、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4、有利于标准化;5、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二)缺点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

这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不采用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

2、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

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

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3、增加了开发成本。

(三)为什么要使用三层架构对于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来说,代码量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一层结构或二层结构开发完全够用,没有必要将其复杂化,如果对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设计为一层结构或二层结构开发,那么这样的设计存在很严重缺陷。

下面会具体介绍,分层开发其实是为大型系统服务的。

在开发过程中,初级程序人员出现相似的功能经常复制代码,那么同样的代码写那么多次,不但使程序变得冗长,更不利于维护,一个小小的修改或许会涉及很多页面,经常导致异常的产生使程序不能正常运行。

最主要的面向对象的思想没有得到丝毫的体现,打着面向对象的幌子却依然走着面向过程的道路。

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初级程序人员开始将程序中一些公用的处理程序写成公共方法,封装在类中,供其它程序调用。

例如写一个数据操作类,对数据操作进行合理封装,在数据库操作过程中,只要类中的相应方法(数据添加、修改、查询等)可以完成特定的数据操作,这就是数据访问层,不用每次操作数据库时都写那些重复性的数据库操作代码。

在新的应用开发中,数据访问层可以直接拿来用。

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之一的封装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现在找到了面向对象的感觉,代码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减少,而且修改的时候也比较方便,也实现了代码的重用性。

四、与MVC的区别MVC是三个单词的缩写,分别为: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Controller)。

MVC模式的目的就是实现Web系统的职能分工。

Model层实现系统中的业务逻辑,通常可以用JavaBean或EJB来实现。

View层用于与用户的交互,通常用JSP来实现。

Controller层是Model与View之间沟通的桥梁,它可以分派用户的请求并选择恰当的视图以用于显示,同时它也可以解释用户的输入并将它们映射为模型层可执行的操作。

同样是架构级别的,相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都有一个表现层,但是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他的两个层。

在三层架构中没有定义Controller的概念。

而MVC也没有把业务的逻辑访问看成两个层,这是采用三层架构或MVC搭建程序最主要的区别。

当然,在三层中也提到了Model,但是三层架构中Model的概念与MVC中Model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三层”中典型的Model层是以实体类构成的,而MVC里,则是由业务逻辑与访问数据组成的。

五、小结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

所以,分层式设计可以达至如下目的:分散关注、松散耦合、逻辑复用、标准定义。

一个好的分层式结构,可以使得开发人员的分工更加明确。

一旦定义好各层次之间的接口,负责不同逻辑设计的开发人员就可以分散关注,齐头并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