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模国际赛论文写作参考模版
数学建模 论文正文写作要求及模板
目录此处空一行宋体小四题目:走遍全中国 (2)摘要与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
问题重述 (3)1.1 问题一的问题分析 (3)1.2问题一的模型假设 (3)1.3 问题一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3)1.3.1模型的建立 (3)1.3.2模型的求解 (3)1.4 问题一的模型评价 (3)2.1 问题二的问题分析 (4)2.2 问题二的模型假设...........................................................................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问题二的模型建立与求解...............................................................错误!未定义书签。
2.3.1模型的建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2模型的求解.............................................................................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问题二的模型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问题三的问题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一、论文概述本文是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团队撰写的论文,探讨了如何在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中合理调配资源和技术,从而达到减轻大气污染的目的。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解释了问题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提出了解决方案,第四部分对方案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一些有效和可行的建议和帮助。
二、问题描述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在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中,合理调配资源和技术,达到减轻大气污染的目的。
具体来说,本文以一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该城市面积为 $A$ 平方公里,常年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为 $X$ ,人口数量为 $N$ ,且已知该城市各污染源产生的废气排放量和处理技术的成本。
降低该城市的 AQI 值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技术,要求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使得 AQI 指数最小,并尽可能使得处理每个污染源的成本最小。
同时,还要考虑到该城市的人口数量,最小化人口承受的总体健康损失。
三、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三个措施:1. 分析各污染源排放量和成本首先,我们要对该城市的污染源进行分析,了解它们的排放量和成本。
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采样测试,我们可以得到各污染源的排放量以及常见的处理技术和成本信息。
2. 优化排放方案,减少污染物排放在了解了污染源的基本情况和成本后,我们可以优化排放方案,减少污染物排放。
通过对不同的污染源采取不同的措施,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排放,从而达到降低 AQI 值的目的。
3.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除了以上两个措施之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举办环保讲座、开展社区环保活动等,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知识,并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四、方案评估和分析通过上述三个措施,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最小化 AQI 值,使成本尽可能地低,并且尽量减少人口的健康损失。
一篇标准的数学建模论文范文(优选28篇)
一篇标准的数学建模论文范文(优选28篇)数学建模是一个经历观察、思考、归类、抽象与总结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捕捉、筛选、整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与方法的产生与选择的过程。
它给学生再现了一种“微型科研”的过程。
数学建模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自觉检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促进知识的深化、发展;有利于学生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同时教师自身具备数学模型的构建意识与能力,才能指导和要求学生通过主动思维,自主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从而使数学课堂彰显科学的魅力。
为了使描述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人们采用一种普遍认为比较严格的语言来描述各种现象,这种语言就是数学。
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事物就称为数学模型。
有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实验,但这些实验往往用抽象出来了的数学模型作为实际物体的代替而进行相应的实验,实验本身也是实际操作的一种理论替代。
1.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沉积、凝聚,从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
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而应不时扮演下列角色: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决断。
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督促学生弄清楚、说明白,完成进度。
仲裁者和鉴赏者,评判学生工作成果的价值、意义、优劣,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和作法。
摘要: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来,是目前大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
建模思想的有效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在培养大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试从当前高等数学教学现状着手,分析在高等数学中融入建模思想的重要性,并从教学实践中给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期能给同行教师们一些帮助。
数学建模论文(精选4篇)
数学建模论文(精选4篇)数学建模论文模板篇一1数学建模竞赛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学生数学、计算机基础薄弱,参赛学生人数少以我校理学院为例,数学专业是本校开设最早的专业,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包括内地较发达地区的学生、贫困地区(包括民族地区)的学生,招收的学生数学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内地较发达地区的学生由于所处地区的经济文化条件较好,教育水平较高,高考数学成绩普遍高于民族地区的学生.民族地区由于所处地区经济文化较落后,中小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使得少数民族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学习普遍抱有畏难情绪,从每年理学院新生入学申请转系的同学较多可以窥见一斑.虽然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但人数都不算多.从专业来看,参赛学生主要以数学系和计算机系的学生为主,间有化学、生科、医学等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则相对更少.理工科类的学生基本功比较扎实,他们在参赛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科学生数学和计算机功底大多薄弱,更多的只是一种参与.从年级来看,参赛学生以大二的学生居多;大一的学生已学的数学和计算机课程有限,基本功还有些欠缺;大三、大四的学生忙着考研和找工作,对数学建模竞赛兴趣不大.从参赛的目的来看,有20%左右的学生是非常希望通过数学建模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他们一般能坚持到最后;还有50%的学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培训,想锻炼但又怕学不懂,觉得可以坚持就坚持,不能则中途放弃;剩下的30%的学生则抱着好奇好玩的态度,他们大多早早就出局了.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不高,是制约数学建模教学及竞赛有效开展的不利因素.1.2无专职数学建模培训教师,培训教师水平有限,培训方法落后数学建模的培训教师主要由理学院选派数学老师临时组成,没有专职从事数学建模的教师.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少,数学教师所承担的专业课和公共课课程多,授课任务重;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占用了教师的大部分工作时间,并且还要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而参加数学建模教学及竞赛培训等工作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很多老师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从事数学建模的教学工作.培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强、能力欠缺,指导起学生来也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且从事数学建模教学的老师每年都在调整,不利于经验的积累.另外,学校对参与数学建模教学及竞赛培训的教师的鼓励措施还不是十分到位和吸引人,培训教师对数学建模相关的工作热情不够,缺乏奉献精神.在2011年以前,数学建模培训主要采用教师授课的方式进行,但各位老师授课的内容互不联系.比如说上概率论的老师就讲概率论的内容,上常微分方程的老师就讲常微分的内容.学生学习了这些知识,不知道有什么用,怎么用,不能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转化为数学建模的能力.这中间缺少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没有进行真题实训.结果就是学生既没有运用这些知识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也谈不上数学建模论文写作的技巧.虽然学校年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获奖等次不高,获奖数量不多.1.3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配套措施还有待完善任何一项工作离开了学校的支持,都是不可能开展得好的,数学建模也不例外.在前些年,数学建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盼望出成绩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对老师和学生的信心不足.由于经费紧张,并未专门对数学建模安排实验室,图书资料很少,学生用电脑和查资料不方便,没有学习氛围.每年数学建模竞赛主要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兼任组长,没有相应专职的负责人,培训教师去参加数学建模相关交流会议和学习的机会很少.学校和二级学院对参加数学建模教学、培训的老师奖励很少,学生则几乎没有.在课程的开设上也未引起重视,虽然理学院早在1997年就将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课列为专业必修课,但非数学专业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列为公选课开设,且选修率低.2针对存在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措施2.1扩大宣传,重视数学和计算机公选课开设,举办数学建模学习讨论班最近两年,学院组建了数学建模协会,负责数学建模的宣传和参赛队员的海选,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了对数学建模的宣传和影响,安排数学任课教师鼓励数学基础不错的学生参赛.同时邀请重点大学具有丰富培训经验的老师来做数学建模专题讲座,交流经验.学院重视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教学,选派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青年骨干教师担任主讲,随时抽查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严抓考风学风,对考试作弊学生绝不姑息;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一律严肃处理.通过这些举措,学生学习态度明显好转,数学能力慢慢得到提高.学校有意识在大一新生中开设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和相关计算机公选课,让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能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减少距离感.选用的教材内容浅显而有趣味,主要目的是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建模并非高不可攀,数学是有用的,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可能性.为了解决学生学习数学建模过程中的遇到的困难,学院组织老师、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周末讨论班,老师就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进行讲解,学生分小组相互讨论,尽量不让问题堆积,影响后续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些措施,参赛学生的人数比以往有了大的改观,参赛过程中退赛的学生越来越少,参赛过程中的主动性也越来越明显.2.2成立数学建模指导教师组,分批培养培训教师,改进培训方法近年来,学院开始重视对数学建模培训教师的梯队建设,成立了数学建模指导教师组.把培训教师分批送出去进修,参加交流会议,学习其它高校的经验,并安排老教师带新教师,培训教师队伍越来越稳定、壮大.从去年开始,理学院组织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期数学建模真题实训,从8月初到8月底,培训共分为7轮.学生首先进行三天封闭式真题训练———其次答辩———最后交流讨论.效果明显,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学习积极性普遍高涨.9月份顺利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从竞赛结果来看,比以前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不管是获奖的等次还是获奖的人数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有了这些可喜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对以后的数学建模教学和培训工作将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除了这种集训,今后,数学建模还需要加强平时的教学和培训工作.2.3学校逐渐重视,加大了相关投入,完善了激励措施最近几年,学校加大了对数学建模教学和培训工作的相关投入和鼓励措施.安排了专门的数学建模实验室,配备了学院最先进的电脑、打印机等设备,购买了数学建模相关的书籍.划拨了数学建模教学和培训专项经费.虽然数学建模教学还没有计入教学工作量,但已经考虑计入职称评定的相关工作量中,对参加数学建模教学和培训的老师减少了基本的教学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数学建模的相关工作中去.对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的老师和学生的奖励额度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3结束语对我们这类院校而言,最重要的数学建模赛事就是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了.竞赛结果大体可以衡量老师和学生的付出与收获,但不是绝对的,教育部组织这项赛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促进各个院校数学建模教学的有效开展.如果过分的看重获奖等次和数量,对学校的数学建模教学和组织工作都是一种伤害.参赛的过程对学生而言,肯定是有益的,绝大多数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都认为这个过程很重要.这个过程可能是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体会最深的,它用枯燥的理论知识解决了活生生的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虽然这种解决还有部分的理想化.由于我校地处偏远山区,教育经费相对紧张,投入不可能跟重点院校的水平比,只能按照自身实际来.只要学校、老师、学生三方都重视并积极参与这一赛事,数学建模活动就能开展的更好.数学建模论文模板篇二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和市场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数学建模论文模板范文
数学建模论文模板范文在我国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建模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
数学建模已成为国际、国内数学教育中稳定的内容和热点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数学建模论文,供大家参考。
数学建模论文范文一:高职院校数学建模竞赛的思考与建议一、我校学生数学建模现状1.高职生的数学基础相当薄弱,学习习惯不好,然而数学知识理论性强,计算繁琐,并要求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这就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相关知识时感觉有一定的难度。
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课时量在尽量压缩,数学应用方面的内容只是蜻蜓点水,根本无法广泛而深入的涉及到位。
例如,我校很多专业只开一个学期64课时的数学课,还有些专业甚至不开数学课,要建立一些比较高等的数学模型,高职学生的数学知识显然不够。
2.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方法多表现为填鸭式的教学法,过分强调严格的定理和抽象的逻辑思维,特别是运算技巧的训练讲得过于精细,考试形式单一。
对于高职生来说,只要求他们会套用现成的公式及作一些简单的计算就行,但是目前的教学不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调动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目前我校只开设了一门数学方面的公共选修课《数学建模》,一共16次课,仅仅靠课堂上讲的内容让学生来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远远不够,另外,学生又要同时兼顾其他专业课程,因此学习效果不好。
4.组织数学建模赛前培训的师资队伍理论薄弱,只靠一两个青年教师承担培训指导任务,缺乏参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5.我校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的积极性不高,我校已经连续参加几年的数学建模竞赛,但最多的也就5个队,仍有多数学生称未听过有这项比赛,说明宣传不是很到位。
6.目前组队参赛的任务是交给基础部来完成,而基础部没有学生,这就会造成找队员困难的问题。
二、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的意义1.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数学建模最后提交的成果是交一篇完整的论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它可以提高学生如何把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提高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查阅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数学建模论文范文【范本模板】
Xij0-1变量,表示第i号井在第j年的施工情况,Xij=1第i号井在第j年施工,Xij=0表示不施工
Zj第j年的总费用
Pj第j年的铺管道费用
Lj第j 年铺管道公里数
Wj第j 年的水量
Q管道供水量
Nj所有新建的水井在第j年的产水量
5 模型建立
决策变量为三年间铺设管道和打井的总费用.0—1变量Xij表示i号井j 年是否施工,为1则施工,产生费用,Pj表示第j年的铺路费用.所以第j年的总费用Zj=5*X1j+7*X2j+5*X3j+4*X4j+6*X5j+5*X6j+5*X7j+3*X8j+Pj
第二年花费7万元打造2号井,花费53万元铺管道7。669公里,共计60万元;
三年费用min Z=Z1+Z2+Z3
=5*X11+7*X21+5*X31+4*X41+6*X51+5*X61+5*X71+3*X81+P1+
5*X12+7*X22+5*X32+4*X42+6*X52+5*X62+5*X72+3*X82+P2+
5*X13+7*X23+5*X33+4*X43+6*X53+5*X63+5*X73+3*X83+P3
11.参考文献及参考书籍和网站
12.附录 (计算程序,框图;各种求解演算过程,计算中间结果;各种图形、表格。)
下面是范例:
1 问题的提出
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某个偏远贫困村,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mm,是典型的缺水地区。过去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一方面靠的是每家每户自行建造的小蓄水池,用来屯积每逢下雨时获得的雨水,另一方面是利用村里现有的四口水井。由于近年来环境破坏,经常是一连数月滴雨不下,这些小蓄水池的功能完全丧失。而现有的四口水井经过多年使用后,年产水量也在逐渐减少,在表1中给出它们在近9年来的产水量粗略统计数字.2009年以来,由于水井的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不仅各种农业生产全部停止,而且大量的村民每天要被迫翻山越岭到相隔十几里外去背水来维持日常生活。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模板(选用)
(数学建模论文书写基本框架,仅供参考)题目(黑体不加粗三号居中)摘要(黑体不加粗四号居中)(摘要正文小4号,写法如下)(第1段)首先简要叙述所给问题的意义和要求,并分别分析每个小问题的特点(以下以三个问题为例)。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对问题1用。
的方法解决;对问题2用。
的方法解决;对问题3用。
的方法解决。
(第2段)对于问题1我们用。
数学中的。
首先建立了。
模型I。
在对。
模型改进的基础上建立了。
模型II。
对模型进行了合理的理论证明和推导,所给出的理论证明结果大约为。
,然后借助于。
数学算法和。
软件,对附件中所提供的数据进行了筛选,去除异常数据,对残缺数据进行适当补充,并从中随机抽取了3组数据(每组8个采样)对理论结果进行了数据模拟,结果显示,理论结果与数据模拟结果吻合。
(方法、软件、结果都必须清晰描述,可以独立成段,不建议使用表格)(第3段)对于问题2我们用。
(第4段)对于问题3我们用。
如果题目单问题,则至少要给出2种模型,分别给出模型的名称、思想、软件、结果、亮点详细说明。
并且一定要在摘要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型进行比较,优势较大的放后面,这两个(模型)一定要有具体结果。
(第5段)如果在……条件下,模型可以进行适当修改,这种条件的改变可能来自你的一种猜想或建议。
要注意合理性。
此推广模型可以不深入研究,也可以没有具体结果。
关键词:本文使用到的模型名称、方法名称、特别是亮点一定要在关键字里出现,5~7个较合适。
注:字数700~1000之间;摘要中必须将具体方法、结果写出来;摘要写满几乎一页,不要超过一页。
摘要是重中之重,必须严格执行!。
页码:1(底居中)目录可选:目录(4号黑体)(以下小4号)第一部分问题重述…………………………………………………………() 第二部分问题分析…………………………………………………………() 第三部分模型的假设…………………………………………………………() 第四部分定义与符号说明…………………………………………………() 第五部分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1.问题1的模型………………………………………………………………() 模型I(…(随机规划)模型)……………………………………………() 模型II(………(数学)的模型)………………………………………….() ………………………………………………………………………………….2.问题2的模型…………………………………………………………………() 模型I(………数学的模型)………………………………………………()模型II(………数学的模型)…………………………………………….() ……………………………………………………………………………….第六部分对模型的评价………………………………………………………() 第七部分参考文献……………………………………………………………() 第八部分附录…………………………………………………………………………()一、问题重述(第二页起黑四号)在保持原题主体思想不变下,可以自己组织词句对问题进行描述,主要数据可以直接复制,对所提出的问题部分基本原样复制。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范例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范例摘要:本文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旨在为相关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决策支持。
文中首先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然后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运用了列举所用的方法和工具等方法进行求解,最后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一、问题重述在当今社会,具体问题背景。
本次数学建模竞赛的问题是:详细描述问题。
需要我们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阐述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并得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结论和建议。
二、问题分析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首先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从问题的性质来看,它属于定性问题的类型,如优化问题、预测问题等。
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列举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着描述因素之间的关系,如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等。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决定采用列举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方法的方法来建立数学模型。
三、模型假设为了简化问题并使模型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做了以下假设:假设 1:具体假设 1 的内容假设 2:具体假设 2 的内容假设 n:具体假设 n 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假设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实际情况,但在后续的模型验证和改进中,我们会对其合理性进行检验和调整。
四、符号说明为了便于后续模型的建立和表述,我们对文中用到的符号进行如下说明:符号 1:符号 1 的名称和含义符号 2:符号 2 的名称和含义符号 n:符号 n 的名称和含义五、模型建立与求解(一)模型 1 的建立与求解基于前面的分析和假设,我们首先建立了模型 1。
详细描述模型 1 的数学表达式和原理通过求解模型 1 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我们得到了模型 1 的解为:给出模型 1 的解(二)模型 2 的建立与求解为了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我们又建立了模型 2。
详细描述模型 2 的数学表达式和原理运用求解模型 2 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解得模型 2 的结果为:给出模型 2 的解(三)模型的比较与选择对建立的多个模型进行比较和分析,从准确性、复杂性、适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最终选择了说明选择的模型作为最优模型。
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论文写作模板
批注 [z6]: 稳定性及误差分析
校苑数模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 录
摘 要 ............................................................................................................................. 1 一、问题重述 ............................................................................................................... 4 二、问题分析 ............................................................................................................... 4 2.1 概 论 .............................................................................................................. 4 2.2 问题一............................................................................................................. 4 2.3 问题二............................................................................................................. 4 三、模型假设 ............................................................................................................... 4 四、符号说明 ............................................................................................................... 5 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6 5.1 问题一............................................................................................................. 6 5.1.1 问题一的分析...................................................................................... 6 5.1.2 ××模型的建立.................................................................................. 6 5.1.3 模型求解.............................................................................................. 6 5.2 问题二 .......................................................................................................... 6 5.2.1 问题二的分析...................................................................................... 6 5.2.2 ××模型的建立.................................................................................. 6 5.2.3 模型求解.............................................................................................. 6 六、模型评价 ............................................................................................................... 7 6.1 模型优点......................................................................................................... 7 6.2 模型缺点......................................................................................................... 7 6.3 模型改进......................................................................................................... 7 七、参考文献 ............................................................................................................... 7 附录 ............................................................................................................................... 8
数学建模优秀论文模板
数学建模优秀论文模板标题:基于数学建模方法的XXX问题研究摘要:本文基于数学建模方法,对XXX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并提出了相关假设。
然后,我们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和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
最后,我们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优化,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
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解决类似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数学建模;XXX问题;模型构建;求解方法;实践价值1.引言1.1问题背景1.2研究目的1.3研究意义2.问题分析和理解2.1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2.2提出相关假设2.3确定问题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模型建立3.1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3.2假设与符号定义3.3模型的假设和参数4.模型求解4.1求解方法的选择4.2模型求解过程4.3算法的设计与实现5.模型验证和优化5.1模型的验证方法5.2模型的优化策略5.3鲁棒性分析6.结果与讨论6.1模型求解结果6.2结果分析与讨论6.3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7.模型的评价与展望7.1模型的优点和不足7.2模型的推广和改进方向附录注意事项:1.这只是一个模板的大致结构,具体的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改。
2.摘要部分简洁明了地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结果。
3.引言部分对问题进行了背景说明,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
4.问题分析和理解部分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理解,确定了问题的关键要素和假设。
5.模型建立部分对问题进行了数学建模,并定义了相关的符号和假设。
6.模型求解部分介绍了所选用的求解方法和实际算法的设计。
7.模型验证和优化部分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优化,包括鲁棒性分析。
8.结果与讨论部分对模型求解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探讨了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9.模型的评价与展望部分对模型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模型的推广和改进方向。
数学建模论文模板3篇
数学建模论文模板本文将以“动力学模型研究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机制”为例,介绍数学建模论文的写作模板。
第一篇:绪论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将研究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机制。
植物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化与环境因素、人类干扰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们希望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揭示不同因素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影响机制,为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具体框架如下: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简要介绍植物物种多样性与草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从环境因素、人类干扰、种间关系等因素入手,进行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并分析模型参数。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通过模型仿真和实验验证,探究不同因素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第二篇:文献综述植物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化涉及到复杂的生态因素和人类活动。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因素、人类干扰、生物多样性等。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进行综述。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素。
其中,土壤水分、光照等生态因素对植物的分布、生长和繁殖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土壤养分、温度、氧气含量、酸碱度等也会对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
人类干扰:人类干扰是导致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类从事的采矿、建设等活动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影响系统中不同物种的生存繁殖。
另外,过度放牧、过度利用等也会对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种间关系:物种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竞争、共生、捕食等种间关系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第三篇:方法与结果基于在综述中分析的因素,我们建立了相应的生态动力学模型。
该模型以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为研究对象,考虑了土壤水分、光照、土壤养分等环境因素、过度放牧、过度利用等人类活动以及种间关系等多种因素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数学建模论文模板(10篇)
数学建模论文模板(10篇)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能力培养是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大学数学作为本科基础教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途径。
2.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是大学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目前,高校中高等数学教学普遍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知识的应用;只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的讲解,不注重学科之间的结合,这样使学生体会不到数学的真正用处。
为了克服这一教学中的不足,应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教学中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理论基本功和数学技能的同时,更具备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3.数学建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数学建模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它能增强学生将数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社会实践意识。
数学建模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因此,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另外,在建模时往往需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中吸取有用的信息用于建模,这无形之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主要措施在教学中渗入数学建模思想,必须改进原有的大学数学教学体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观点、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做调整,以适应新体制下大学数学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1.从教学内容上改进以促进数学建模思想的普及和深入。
科学合理地修订教学大纲和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增加数学建模以及数学实验的教学环节势在必行。
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和数学建模的思想和理念,我校主要从课堂上和课外两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在不改变现行课程主体结构下,教师从概念引入、定理证明、例题编排、课后练习各个教学环节都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这需要教师挖掘数学课程中能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合理地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穿去,从而展示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数学建模论文格式
数学建模论文格式2021数学建模论文格式模板数学建模论文格式1论文标题:xxxxxxx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作用是使读者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一般说来,摘要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研究的主要问题;②建立的什么模型;③用的什么求解方法;④主要结果(简单、主要的);⑤自我评价和推广。
摘要中不要有关键字和数学表达式。
数学建模竞赛章程规定,对竞赛论文的评价应以:①假设的合理性②建模的创造性③结果的正确性④文字表述的清晰性为主要标准。
所以论文中应努力反映出这些特点。
注意:整个版式要完全按照《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的要求书写,否则无法送全国评奖。
一、问题的重述数学建模竞赛要求解决给定的问题,所以一般应以“问题的重述”开始。
此部分的目的是要吸引读者读下去,所以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要过于分散、琐碎,措辞要精练。
这部分的内容是将原问题进行整理,将已知和问题明确化即可。
注意:在写这部分的内容时,绝对不可照抄原题!应为:在仔细理解了问题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将问题描述一篇。
应尽量简短,没有必要像原题一样面面俱到。
二、模型假设作假设时需要注意的问题:①为问题有帮助的所有假设都应该在此出现,包括题目中给出的假设!②重述不能代替假设!也就是说,虽然你可能在你的问题重述中已经叙述了某个假设,但在这里仍然要再次叙述!③与题目无关的假设,就不必在此写出了。
三、变量说明为了使读者能更充分的理解你所做的工作,对你的模型中所用到的变量,应一一加以说明,变量的输入必须使用公式编辑器。
注意:①变量说明要全即是说,在后面模型建立模型求解过程中使用到的所有变量,都应该在此加以说明。
②要与数学中的习惯相符,不要使用程序中变量的写法比如:一般表示圆周率;cba,一般表示常量、已知量;zyx,一般表示变量、未知量再比如:变量21,aa等,就不要写成:a[0],a[1]或a(1),a(2)四、模型的建立与求解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要特别突出你的创造性的工作。
mcm论文格式
mcm论⽂格式mcm论⽂格式 MCM即⼤学⽣数学建模竞赛,是⽬前全国⾼校中规模最⼤的⼤学⽣课外科技活动。
优秀论⽂之MCM写作技巧格式 摘要: 第⼀段:写论⽂解决什么问题 1. 问题的重述 a. 介绍重点词开头: 例1:“Hand move” irrigation, a cheap but labor-intensive system used on small farms, consists of a movable pipe with sprinkler on top that can be attached to a stationary main. 例2:……is a real-life common phenomenon with many complexities. 例3:An (effective plan) is crucial to……… b. 直接指出问题: 例 1:We find the optimal number of tollbooths in a highway toll-plaza for a given number of highway lanes: the number of tollbooths that minimizes average delay experienced by cars. 例2:A brand-new university needs to balance the cos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urity measures with the potential cost of attacks on its systems. 例3:We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sprinklers to use by analyzing the energy and motion of water in the pipe and examining the engineering parameters of sprinklers available in the market. 例4: After mathematically analyzing the …… problem, ourmodeling group would like to present our conclusions,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 例5:Our goal is... that (minimizes the time )………. 2. 解决这个问题的伟⼤意义 反⾯说明。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模板(选用)
(数学建模论文书写基本框架,仅供参考)题目(黑体不加粗三号居中)摘要(黑体不加粗四号居中)(摘要正文小4号,写法如下)(第1段)首先简要叙述所给问题的意义和要求,并分别分析每个小问题的特点(以下以三个问题为例)。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对问题1用。
的方法解决;对问题2用。
的方法解决;对问题3用。
的方法解决。
(第2段)对于问题1我们用。
数学中的。
首先建立了。
模型I。
在对。
模型改进的基础上建立了。
模型II。
对模型进行了合理的理论证明和推导,所给出的理论证明结果大约为。
,然后借助于。
数学算法和。
软件,对附件中所提供的数据进行了筛选,去除异常数据,对残缺数据进行适当补充,并从中随机抽取了3组数据(每组8个采样)对理论结果进行了数据模拟,结果显示,理论结果与数据模拟结果吻合。
(方法、软件、结果都必须清晰描述,可以独立成段,不建议使用表格)(第3段)对于问题2我们用。
(第4段)对于问题3我们用。
如果题目单问题,则至少要给出2种模型,分别给出模型的名称、思想、软件、结果、亮点详细说明。
并且一定要在摘要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型进行比较,优势较大的放后面,这两个(模型)一定要有具体结果。
(第5段)如果在……条件下,模型可以进行适当修改,这种条件的改变可能来自你的一种猜想或建议。
要注意合理性。
此推广模型可以不深入研究,也可以没有具体结果。
关键词:本文使用到的模型名称、方法名称、特别是亮点一定要在关键字里出现,5~7个较合适。
注:字数700~1000之间;摘要中必须将具体方法、结果写出来;摘要写满几乎一页,不要超过一页。
摘要是重中之重,必须严格执行!。
页码:1(底居中)目录可选:目录(4号黑体)(以下小4号)第一部分问题重述…………………………………………………………() 第二部分问题分析…………………………………………………………() 第三部分模型的假设…………………………………………………………() 第四部分定义与符号说明…………………………………………………() 第五部分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1.问题1的模型………………………………………………………………() 模型I(…(随机规划)模型)……………………………………………() 模型II(………(数学)的模型)………………………………………….() ………………………………………………………………………………….2.问题2的模型…………………………………………………………………() 模型I(………数学的模型)………………………………………………()模型II(………数学的模型)…………………………………………….() ……………………………………………………………………………….第六部分对模型的评价………………………………………………………() 第七部分参考文献……………………………………………………………() 第八部分附录…………………………………………………………………………()一、问题重述(第二页起黑四号)在保持原题主体思想不变下,可以自己组织词句对问题进行描述,主要数据可以直接复制,对所提出的问题部分基本原样复制。
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模板
关于2011东北大学软件学院第四届“科技节”之数学建模竞赛题目的通知发布者:陈晨 2011-12-08 09:29 打印注意:请先阅读“2011东北大学科技节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和规则”2011东北大学“科技节”数学建模竞赛题目A货币基金操作下表为2011-12-02由中国银行发布的世界主要外汇牌价。
某货币基金管理人的工作是,每天将现有的美元、英镑、马克、日元四种货币按当天的汇率进行兑换,使在满足需要的条件下,按美元计算的价值最高。
现有货币和当天需求如下:建立你的数学模型说明:问该天基金管理人当天应如何操作。
如果不限定持有的货币种类,以目前中国主权基金的规模量为限如何操作能获得最大效益。
B预测司机是否闯红灯有报道称最近科研人员研发了一种预测司机是否闯红灯的算法,该算法通过分析车辆的数个参数的算法,包括车辆的减速,车辆离交通信号灯的距离以及何时红灯亮起等,并且研究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某辆车的3D运动,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判断哪些车辆是由可能违反交通规则的人驾驶的,而哪些车辆是由遵纪守法的人驾驶的。
建立你的数学模型,预测司机是否闯红灯,并说明算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所做题目编号(A、B中选一):___A__参赛队员:序号姓名班级学号1 陶蔚软信10012 杨得天软信10013 彭莹自动化1103货币基金操作一摘要本题的货币基金操作问题可以理解为如何在货币之间兑换取得最大效益。
根据题目提供的外汇牌价表,计算出货币之间的兑入、兑出汇率。
对问题分析之后,问题一采用线性规划求解最小化问题,首先建立目标函数Minz(x),在matlab 里用linprog函数求解得到符合条件的解。
按照解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对资金作如下分配:可以实现获得最大效益,资金总量为20.2118*10^8,也就是说这些解是有效的。
对于问题二,经过高度抽象化后,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同样采用线性规划求解最小化的方法,但是由于涉及到的数据很多,用matlab编程比较复杂,相比之下,用lingo较为简单,得到了满足约束条件的解后,按照解的情况,对资金进行如下操作:用1.355669*10^8兑换欧元;用0.1293339*10^8兑换日元;用3757.776*10^8兑换瑞典克朗;用 4.739247*10^8兑换英镑;用0.0000000*10^8兑换其他国家货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这些解存在着缺陷,货币基金管理者用99.6%以上的中国主权基金兑换瑞典克朗,这就要考虑到瑞典克朗的规模量,其他货币的需求量等问题,所以这些解不符合实际。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标准模板
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湖南工学院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陈磊2. 蒋傅礼3. 罗双志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日期: 2012年9 月11 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编号专用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评阅人评分备注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一、问题重述二、问题分析2.1对于问题一的分析2.2对于问题二的分析2.3对于问题三的分析三、模型假设假设一:假设二:假设三:四、符号定义与说明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5.1问题一的模型建立与求解5.1.1数据的预处理5.1.2建立模型求解5.2问题二的模型建立与求解5.2.1数据的预处理5.2.2建立模型求解5.2.3对疗法的综合评价5.3问题三的模型建立与求解六、结果的分析(与检验)6.1模型的优点6.2模型的缺点七、模型的评价与改进八、模型的推广参考文献:[1]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2]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3]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4]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ITLE Abstract:Key words:Contents1. Introduction (3)1.1 Why does toll way collects toll? (3)1.2 Toll modes (3)1.3 Toll collection methods (3)1.4 Annoyance in toll plazas (3)1.5 The origin of the toll way problem (3)1.6 Queuing theory (4)2. The Description of Problem (5)2.1 How do we approximate the whole course of ? (5)2.2 How do we define the optimal configuration? (5)2.2.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5)2.2.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6)2.2.3 Compromise (6)2.3 Overall optimization and local optimization (6)2.4 The differences in weights and sizes of (7)2.5 What if there is no data available? (7)3. Models (7)3.1 Basic Model (7)3.1.1 Symbols and Definitions (7)3.1.2 Assumptions (8)3.1.3 The Foundation of Model (9)3.1.4 Solution and Result (11)3.1.5 Analysis of the Result (11)3.1.6 Strength and Weakness (13)3.2 Improved Model (14)3.2.1 Extra Symbols (14)3.2.2 Additional Assumptions (14)3.2.3 The Foundation of Model (14)3.2.4 Solution and Result (15)3.2.5 Analysis of the Result (18)3.2.6 Strength and Weakness (19)4. Conclusions (19)4.1 Conclusions of the problem (19)4.2 Methods used in our models (19)4.3 Application of our models (19)5. Future Work (19)5.1 Another model (19)5.2 Another layout of (23)5.3 The newly- adopted methods (23)6.References (23)7.Appendix (23)Programs and codes (24)I. IntroductionIn order to indicate the origin of problems, the following background is worth mentioning.1.11.21.31.41.51.6II.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roblem2.1 How do we approximate the whole course of ?●●●●2.2 How do we define the optimal configuration?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3) Compromise:2.3 The local optimization and the overall optimization●●●Virtually:2.4 The differences in weights and sizes of2.5 What if there is no data available?III. Models3.1 Basic Model3.1.1 Terms, Definitions and SymbolsThe signs and definitions are mostly generated from queuing theory.●●●●●3.1.2 Assumptions●●●●●3.1.3 The Foundation of Model1) The utility function●The cost of :●The loss of :●The weight of each aspect:●Compromise:2) The integer programmingAccording to theory, we can calculate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as follows.3)The overall optimization and the local optimization●The overall optimization:●The local optimization:●The optimal number of :3.1.4 Solution and Result1) The solution of the integer programming:2) Results:3.1.5 Analysis of the Result●Local optimization and overall optimization:●Sensitivity: The result is quite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the threeparameters●Trend:●Comparison:3.1.6 Strength and Weakness●Strength: In despite of this, the model has proved that . Moreover, wehave drawn some useful conclusions about . The model is fit for, such as●Weakness: This model just applies to . As we have stated, .That’sjust what we should do in the improved model.3.2 Improved Model3.2.1 Extra SymbolsSigns and definitions indicated above are still valid. Here are some extra signs and definitions.●●●●3.2.2 Additional Assumptions●●●Assumptions concerning the process are the same as the Basic Model.3.2.3 The Foundation of Model1) How do we determine the optimal number?As we have concluded from the Basic Model,3.2.4 Solution and Result1) Simulation algorithm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ve, we design our simulation arithmetic as follows.●Step1:●Step2:●Step3:●Step4:●Step5:●Step6:●Step7:●Step8:●Step9:2) Flow chartThe figure below is the flow chart of the simulation.3) Solution3.2.5 Analysis of the Result3.2.6 Strength and Weakness●Strength: The Improved Model aims to make up for the neglect of .The result seems to declare that this model is more reasonable than the Basic Model and much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existing design.●Weakness: . Thus the model is still an approximate on a large scale. Thishas doomed to limit the applications of it.IV. Conclusions4.1 Conclusions of the problem●●●4.2 Methods used in our models●●●4.3 Applications of our models●●●V. Future Work5.1 Another model5.1.1The limitations of queuing theory 5.1.25.1.35.1.41)●●●●2)●●●3)●●●4)5.2 Another layout of5.3 The newly- adopted charging methodsVI. References[1][2][3][4]VII. Append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