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合集下载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导入:钱学森之问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钱老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都是对中国科学的关怀。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6年)1.措施:(1) 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解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很快接管了所有类型的学校,一律变为公办学校。

1950年12月起,接管了所有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收回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总计,高校21所,中等学校514所,初等学校约1500所。

1952年9月起,又逐步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改为公办,总计,高校65所,中等学校1412所,小学约8925所。

从此,直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一所私立学校。

(2) 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

解说: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这些方针政策明确了当时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对于肃清国民党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旧教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原创8: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原创8: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211工程”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远贫困地区的小学
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1990年9月5日)
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 程”开始实施。这是中国 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 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 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背景 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重视教育
2.奠基措施 (1)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决定建立人民 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 农开门。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 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2.曲折的原因 “左”的思想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 3.影响 青少年一代科技文化知识的缺失;专门技术人才的缺 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大大下降;与发达国家差距 的加大。
三、教育的复兴
1.措施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 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90年代末我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 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存在问题:
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 义务资金短缺; 地区发展不平衡; 学生(女生)辍学率较高; 师资队伍质量不高,不稳定。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的含义 振兴教育,势在必行。因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 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强大,科技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 教育。在各个领域,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当今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与 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 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 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存亡,所以国运兴 衰,系于教育。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 教育发展。

课件11: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11: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比旧中国最多
1965年在校生
时增长
1965年 学校数
比旧中国最多 时增长
高等 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434所
1947年的1.1倍
中等 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80993所
1949年的14.1 倍
小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168100所 1949年的4.9倍
1.背景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
序,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科学和教育 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 —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入学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合作探究:理解科教兴国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 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 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 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1952年) 农民在田间参加扫肓学习(50年代)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 方针,应该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两种教育制度: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同时,建立起半 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半 工半读。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
• 2.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高度 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他 ①提 出了“双百”方针 ②恢复了高考 ③提出 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 ④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 A.①②③
•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 3.“×××,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 ,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 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 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 ……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 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 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3.结果: 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专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问题情境4:邓小平对中国教育 事业的贡献有哪些?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教育事业的春天
你能举出邓小平复出后 对教育力挽狂澜的措施吗?
(p101)
• • • • •
材料二:
• 中国及部分国家25至64岁人口受教育状况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初中及以下 高中 高等教育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美国1999 日本1999 英国1999 德国1999 中国2000
材料三:
• 据《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在每百万人中 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美国 1993年为3676人,日本1994年为4909人,韩 国1994年为2193人,而我国在1995年为454人 ,仅为美国、日本的1/8~1/10,不到韩国的 1/4,高端科技人才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 差距十分明显。 • 由于高端科技人才不足,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 了评价、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极 大差距。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对世界75个国家和 地区的创新能力评价,我国处于第43位,低于人口 大国巴西(33位)和印度(38位),科技创新的 劣势和不利地位尤为突出。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 1.拉开序幕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 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 2.制定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 3.初形体系——指导 2、表现: (1)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例子:张铁生被称为“白卷英雄”] 3、影响: 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专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年份
小结
• 我国教育经历怎样的历程?有何经验教训?
历程: 开创基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教育 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 经验教训: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从国情出发; 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科教兴国; “三个面向”
加快教育改革 “211工程”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希望工程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⑵具体措施
⑶成就
1、全面整顿,恢复高考制度,尊师重教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 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 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清华大学在批斗 反动学术权威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 陆平“反动学术权威”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欢送工农兵学员 上大学的情景

课件2: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2: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各类教育取得辉煌成 就
我们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 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从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双基训练:
1.下列有关教育对科学、文学艺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文化落后,政府办了 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 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田头识字学习
扫盲夜班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 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 中学学习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 D)
A.教育为科学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B.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C.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D.教育的普及是文学艺术繁荣的根本原因
2.有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很 多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投入还赶不上发达国家的一家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 知识产权,不得不依附发达国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文盲人数
1
0.5
0 1962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 间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材料1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了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 毕业生。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我想上学 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很多儿童能上学读书
三、教育的复兴
1、措施: 2、成就: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 九年 )义务教育和 扫除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原创9: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原创9: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五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 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 迟到七周岁入学
第六条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 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第七条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 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和 初级中等教育的学制,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①对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 年制义务教育。 ②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③对高等教育:增设一批新兴的边缘学科,建立学位制度, 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④允许社会办学,启动希望工程(1989年)。
第四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 受义务教育的权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 2.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适宜的教育方针。 3.人民政府的重视。 4.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田头识字学习
扫盲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 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 秀(中)在山东 大学附属工农 速成中学学习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大100周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 年校庆大会上宣告,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
程,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 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
家计委、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 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
《“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 动计划》,决定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
“211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
d.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青海边远牧区学校 开展远程教育

课件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考点二
新时期教育的发展
常考 1.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原因 角度 2.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表现
[示例] (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
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
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探究点二 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
[史料探究] 材料一 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 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 教育事业有一个大发展,大的提高。
——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教育放在优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 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三个面向”,充 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在 基础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中等 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 等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4)出台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为教育发展提供法律 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2.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1)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2)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3)高等教育: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 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 3.20 世纪 90 年代三种特殊教育 (1)大学: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 211 工程”计划。 (2)农村:启动“ 希望工程 ”。到 20 世纪末,我国已基本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3)少数民族: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 族地区教育经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课件10: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10: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田头识字学习
扫盲教育

1949年
1964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2.制定方针——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大力普及义务教育
合作探究:理解科教兴国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211”工程 教育为科技发展培养人才,高校办学质量关系到人才的培养。
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
《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 睛”女孩苏明娟在安徽大学就读。 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 位。
加大西部地区 教育发展的力度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1.拉开序幕——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1)主要内容: 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 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 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意义: 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 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劳模郝建秀(中)在山东大 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 人速成中学学习
思考:从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 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下在 ,毛 文泽 化东 大的 革最 命高 爆指 发示
1.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毛泽东
“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 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 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 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 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 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 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A
•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 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 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D
• • • • •
“工农兵学员”
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情景
文革结束后,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 潮。其中西欧五国团最引人注目。他们看到: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 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 80倍;瑞士伯尔尼公司装机容量2.5万千瓦的水电站, 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 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法国马赛 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国 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000工人,相差14.5倍。 ——《黑龙江新闻网》2008.11
邓小平复出后对教育进行了哪些拨乱反正?
整顿教学秩序 恢复高考制度
1.措施
组织编写教材
倡导尊师重教
材料一 积压了整整10年的考生拥进考场。这一年全国 有570万人报考,当年全国高等学校录取新生27.3 万人;半年后,1978年的夏天,610万人报考,录 取了40.2万人,同时还有6.35万人报考研究生, 1.07万人获得了深造机会。冬夏两季,全国共有 约1180万名青年参加了考试,迄今为止,这是世 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考试,堪称一项“世界之 最”。 ——出自姜瞿慧《60年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历史制度的变革》

原创10: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原创10: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e.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
0.5 0
1962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文盲人数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 在此期间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3.教育受冲击所带来的危害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说一说“文革‘对我国教育、经济、 社会带来哪些危害?对此你对教育问题有何认识? 材料: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200万中专毕业生和 100万大学毕业生。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 5000亿元。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
(一)70年代末,文革后初期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 的春天
1.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2.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3.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4.组织编写新教材 5.倡导尊师重教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 有33 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 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 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 制度。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1)背景:旧中国教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文盲占多数; 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接管各级各类学校,人民政府重视。
(2)措施 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A.《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 教育向工农子女开门;政府接管各类学校,复课开学,进 行初步改革。
2.制定教育方针 (1)时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2)内容: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栏 目 链 接
课堂 总结
(3)遭遇挫折:“大跃进”时代,“教育大跃进”的口 号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文革” 十年浩劫,教育事业濒临崩溃边缘。
(4)迎接挑战:“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确立教育 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三个面 向”,深化教育改革,各类教育成就辉煌。
三个层面 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关

信 息
四个时期
过渡时期;全面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全面发展方针;两种教育制度;恢复高考制度;“三
八大措施 个面向”方针;《义务教育法》;希望工程;211工程; 栏 目 科教兴国战略 本 1.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改造与奠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革”动荡的严重 破坏,在20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基础上,教育得到全面复兴和 持续发展。 2.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2.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21世纪的挑战是人才的 挑战,也是教育的挑战,必须发展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的 时代。 3.教育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依赖于经济发 展,只有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采取正确的 发展教育战略,教育才能得以发展。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一个结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
栏 目 链 接
课堂 导学
材料二 20世纪 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增设了一批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20世纪90 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 教育的 “ 211 工程 ” 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 速壮大。
栏 目 链 接

课件6: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6: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回到村里后,习近平给社员们讲述沼气的好处。 习近平知道这是一件新生事物,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 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几个月后,当社员用第 一口沼气池的沼气做饭照明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佩 服这位年轻的习支书“有知识、点子多”。据梁玉明 讲,到1975年,全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一共建成几十 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社员做饭、照明的问题。
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2、影响 (1)教育: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经济: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3)世界地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 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了;
1977年8月4日,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有
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科学与教育部
双一流( Double First-rate )
双一流(Double First-rate)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 学科建设,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 作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 一流学科建设,制订“双一流”实施办法。专家认 为,启动实施的“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战略,是中 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在1998~2003年的5年中,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 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341万增长为1100余万,在校研究 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80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 长了约45万。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学校2,236所, 其中普通高校1,731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 (专科)院校1047所。
学习的困难非常大,更大的是语言问题。何况这些课程 即使翻译成中文都很难理解。尤其是宗教问题,我本来就比 较陌生。真正深入进去后发现有很多教派,如新教进入美国 后如何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给我很多思考。比如有一个很小 的教派叫“贵格派”,目前全世界信徒也不过60万人,但在 反对战争与和平主义方面扮演了有趣而且重要的角色。

课件9: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9: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恢复高考意味着制度理性的回归。——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 恢复高考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
—— 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 恢复高考为改革开放奠定了人才基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
(1)对中国教育、科技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2)思想解放的先导性作用。 (3)直接推动了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 (4)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 。
世界银行研究表明: 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9% 。
西藏拉萨大学培 养的硕士生
谢谢观看!

2.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成就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 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 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 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1995年)
会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其主要任务
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
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必须为国家服
务,学校须向工农开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根据史料指出:新中国教育与旧中国的教育有何不同?
(提示:任务、对象、性质)
任务:由为封建、买办势力服务变为为国家建设服务。 对象:由少数人变为工农大众。 性质: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变为人民教育。
2.新中国头17年的教育方针和成就
1965年7月沈 家琳作 《半工 半读育新人》
新中国制定了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制度及规 章,实施了新学制,建立了人民助学金制度,设立了大批新型学校。到 1965年,中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专业学校1 265所,普通中学1.8万 所,小学168.2万所,幼儿园1.9万所,全国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 13138.4 万人,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统计
பைடு நூலகம்
Back
希望工程代言人, 苏明娟 希望工程代言人,受益 者之一。如今已大学毕业。 者之一。如今已大学毕业。
Back
1989年10月 团中央推出“希望工程” 1989年10月,团中央推出“希望工程” 多 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渠道筹集教育经费。这是中国第一所希望小 ——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Back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
2001年 年 6.72% % 1997年 年 12.21% 1990年 年 15.88% % 80年代初 年代初 23.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 2006年开始, 年开始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 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 中部和东部地区; 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西藏大学培养 的硕士毕业生 2002年 (2002年)
第21课 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确立人民的教育 2、教育方针的制定: 教育方针的制定: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两种教育制度; 两种教育制度; 3、成就: 成就: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 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 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 设人才。 设人才。
6
全国第二、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的复兴
5、教育改革,启动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 1中9国91第年一4所月希15望日邓小“小学平希同—望志—工为“安程希徽”望“安金开工程大寨徽始”希实眼大题望施词睛学(小。”就1学这99女读。0是年孩。9月苏250日明0)5娟年在大
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三、教育的复兴
6、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力度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 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 =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 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 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大100周年校庆大会上宣告,我国要有 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 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 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211工程”是我国政府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 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学 校整体条件建设3部分,其中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 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其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创新、队伍 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5个部分。
第四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五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 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 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 迟到七周岁入学。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文盲。
教育资源分 配不均
中小学生 负担过重
资金投 入不足
中国教 育弊端
教育高收 费现象
素质教育流于形 式,应试教育实 质未变
进城务工子女 教育问题
合作探究二:
至今为止,中国式教育仍备受非议,可 国家除了在不改变整个教育制度的前提下 进行修补之外,并无多大改变,为什么? 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 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课程标准:了解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史实 (重点)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难点)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政府的重视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召开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 会议召开
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 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多渠道筹措经费,启动“希望工程”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③成就: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
文盲。
合作探究一:理解科教兴国和现代 化建设的关系
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①指导思想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②具体措施
加大教育改革: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 业教育并举;发展高等教育等
(2)两种教育制度:在发展 全日制学校教育 同时,建立起
半工半读
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全日制 学习或 半工半读 。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高等 学校 中等 学校
1965年 在校生 67.4万人 1432万

比旧中国最 多时增长 1947年的 3.3倍 1946年的 6.9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高等教育发展方面, 我国一定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使他们 成为带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骨干。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高等教育 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涌现一批如北 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根本纠正长期以来在知识分子 问题上的“左”倾观点,迅速给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平反,使教育工 作者在政治上得到新生,教育战线上的春天来了;
•1977年8月8日决定恢复高考,当年冬全国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 27.3万, 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教育界重新焕发新机;
•恢复高考制度的影响:
•中国高等教育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走向新秩序的开始, 经受十年重创之久的高等教育系统重新启动,深刻影响了整个 教育活动经历过高考过程的人对恢复高考有说不尽的感恩情结, 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也改变了整个社会走向。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多次强调: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 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地位。
•3.成就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 教育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 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 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 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 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定基础,为国民经济 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 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 点)的 请示报告》。 • 《报告》提出:经过三年来的文化 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 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 生。具体规定:学制,根据各专业具体 情况,分别为2至3年。另办一年左右的 进修班。学习内容,设置 “以毛主席 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 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 内容的军事体育课”。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 发展
2020/11/25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依据《共同纲领》,各级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接管 原属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 对所有学校进行初步改造,确立国民的道德素质标准 和培养新社会所需人才的教育目标。接收外国津贴的 高等、中小学等学校改为公办,初步完成从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教育主权回 到人民手中。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在高等教育领域 进行重点建设。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 家计委、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211工程” 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大100周年校庆 大会上宣告,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 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点 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 大学,简称“985工程”。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高考制度被废除
•教 •育 •革 •命
•1.学校领导体制变化: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理学 校 •2.教育体制上“开门办学”,缩短学 制•3.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 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 而不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了工作岗位,另有11人正在读大学。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儿童能上学读书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可以用9 个字来概括: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 “211工程”和“985工程”为下一步的改革与 发展,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从 “211工程”,到“985工程”,到进一步建设 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30年高等 教育发展沉淀给我们的真理---概括为4句话: 开放是前提,改革是关键,质量是中心,理念 是先导。
•3.坚持“三个面向”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 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改革的 步伐加快,普九教育,《义务教育法》颁布,中等教 育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招 生制度等。
•4.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 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只有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大批人 才,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建 国 初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的 开 学 典 礼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二 动 乱 中 的
•教 育
•文 革 冲 击
•1.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2.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走资 派•3”.全,国大中小学校招生基本停止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 •
•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
•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通行证
•海 南 知 青 武 装 训 练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 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 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 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 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 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全面整顿恢复被文化大革命颠倒了的教育秩序、学制等;
•组织编写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稳定教育教学秩序和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
•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社会风气;颁布《教师法》、规定教师 节、提高教师待遇,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等。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从1978年到2008年,有1.28亿人参 加高考,5386万人录取,1999年扩招, 男女比例2007年女生总数47.3%,录 取率占49.9%,城乡生源,2003年农 村城镇持平,2006年新生中农村生源超 过城镇,占52.5%,2008年复读生占 报名人数的15%。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恢复高考制度的历史意义:
•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对于当时推动恢复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党的历史性转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 意义。它顺应了社会公众对人才观念的认同,重建了价值体系 和观念,迎来了通过公平竞争改变个人命运的时代,推动了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No Image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希望小学。1991年10月,广西百色市平果县仕仁村小学成为我国
第一批、广西第一所希望小学。次年6月,邓小平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两次
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而该校则成为这笔捐款的接受点,25名失学儿童得到
了邓小平同志的捐助,得以重返校园。如今,这25名受益儿童已有4人大学毕业走上
•4.原有的教师,被认为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 下放农村劳动
•危 害
•1.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少培养100多万大专毕业 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各行各业人才缺乏,整个中华
民族素质下降,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基础教育受害十分残重,出现人才断层 •3.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5.国际教育交流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2007年底),我国先后有121.17万我到国外 留学,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之多规模之大,为我 国留学史上前所未有。目前有31.9万多人学成回国。
•6.教育改革
•推行多种教育模式,特别是扩大教育投资方式,实行 政府办学为主,鼓励民间办学,还启动了希望工程。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Biblioteka •文化大革命中的“两个估计”
•1971年4月15日到7月31日,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 会议纪要》,全面否定17年教育工作。提 出了两个估计: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 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 大多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育复兴
•1.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
•邓小平刚一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 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技,不抓教育不行”;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 立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 民的文化水平的总方针。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的教育 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合理的成分,借助苏联经验” 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2.制定教育方针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 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 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5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江泽民指出:在世纪之交,各国为谋求在末来竞争中占据 有利地位,更加重视加强科学教育。世界正迎来一场新的产业 革命,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成为国际竞争 和综合国力较量的焦点。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 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 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 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 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科教兴国是保证国民经 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 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