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科研新路促进绿色发展记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凯
昆明理工大学2011-2012学年研究生荣誉称号获得者名单
附件2:昆明理工大学2011-2012学年研究生荣誉称号获得者名单一、优秀研究生(一)优秀博士生(20人)周永诚(矿物加工11)王晓(矿物加工12)蒋明(环境工程10)王传琦(材料加工09)李绍元(有色金属10)张晓伟(材料加工11)王成行(矿物加工10)范国锋(钢铁冶金09)邓荣东(矿物加工11)麦毅(冶金物理10)吴迪(环境工程10)彭红波(环境工程10)夏清海(环境生物10)杨海涛(有色金属10)肖仁鑫(机械设计09)杜俊(地质工程10)孙鑫(环境工程11)徐宗恒(工程力学10)李艳平(环境生物09)尚淑梅(环境生物09)(二)优秀硕士生(339人)宋宝旭(矿物加工10)胡婷(矿物加工10)王万平(矿物加工11)杨俊龙(矿物加工11)王普蓉(矿物加工10)张玉兰(地球化学10)冯磊(地图制图10)卢昭羿(地图学10)於雪琴(地图学10)文娅(矿物加工10)姜美光(矿物加工11)刘灿(地球探测08)刘静(地图学10)刘磊(地球化学10)葛众(热能工程10)肖毅(工程物理10)胡威(热能工程10)卢帅丹(有色金属10)王丁(有色金属10)吴钧(有色金属10)孔令鑫(有色金属10)宋燕(钢铁冶金10)刘建华(有色金属10)余延涛(有色金属10)李纪(冶金物理10)李健(钢铁冶金10)张少博(冶金物理10)邓双辉(热能工程10)丁清国(机械制造10)彭志飞(机械制造10)唐勇(机械制造10)吴书婷(机械制造10)吴喜(机械制造10)王庆辉(机械制造10)温成卓(机械制造10)何成浩(机械电子10)赵选恒(机械设计10)赵煦(工业工程10)陈立华(工业工程10)杨林(工业工程10)高永(机械设计10)许亮(机械设计10)郑俊超(机械设计10)陈景玲(机械制造10)李臣(材料学10)王俊(材料学10)黄攀(材料加工10)马吉(材料物理10)朱雪婷(材料学10)张卫伟(材料加工10)黄能(材料物理10)鲍姚亮(材料加工10)张松林(材料物理11)梁方(材料学10)吕连灏(材料学10)陈高伟(材料物理10)贺小刚(材料加工10)严军(材料加工10)李秋炎(材料加工10)王参参(计算机软件10)马小菊(计软件10)常子谦(信号处理10)陈淑栋(计算机应用10)初辰辉(计软件10)张颖(计算机系统10)代志华(计应用10)印嘉(模式识别10)李宁(检测技术10)张汴卡(计应用10)时羽(信号处理10)罗成绪(模式识别10)王涛(计应用10)毕涛(通信系统10)陈波(系统工程10)袁徐轶(测试计量10) 张天飞(信号处理10) 吴则建(计算机系统10) 薛俊华(计应用10)王斌(计应用10) 康潮明(计应用10) 刘俊卿(计应用10)贾楠(计应用10)付佐鹏(计系统10)王丽(控制理论10)李红梅(测量计量10) 季蕾娜(计应用11) 邵佳(计算机应用10) 董静洁(检测技术10) 李晨(计算机软件10) 唐祚波(计系统10)孙颖(生物化工10) 高婷婷(生物化学10) 申蜜(生物化工10) 王彩云(生物化学10) 庄文婷(药物化学10) 吕昌勇(生物化工10) 温顺华(生化物化10) 杨学敏(药物化学10) 朱晖(微生物学10) 刘亚龙(生物化工11) 王艳(生物化工10) 秦慧(药物化学10) 肖丹(药物化学10) 廉源沛(药物化学10) 王琳(生物化工10) 卢明倩(植物学10) 王若菲(药物化学10) 何小钊(植物学10)邓娟(生化分子10) 管家风(马克思主义10) 田希(科学技术10) 梁潞(马克思主义10)王杰(马克思原理11)王振东(马克思哲学10) 王东升(思想政治10) 刘斌(科学技术11) 戴晓芳(思想政治11) 刘舒雯(科学技术11) 宋艳峰(科学技术10) 任树成(思想政治10) 刘晶(农业机械10) 杨菊(农业机械11) 刘艳荣(农业机械11) 姜苗(农业机械10) 刘柯楠(农业机械10) 陈华山(农业电气10) 张娟(光学10) 李斌(光学10) 舒长征(应用数学10) 黄朝铭(应用数学10) 余高锋(系统理论10) 刘丹(物理电子学10) 石梦婷(系统分析10) 曹志英(计算数学11) 马婷(系统理论10) 龚琦(车辆工程10) 赵俊军(载运工具10) 吴楠(载运工具10) 王春辉(动力机械10) 龙爱军(动力机械10) 马志磊(动力机械10) 韩闪闪(动力机械10) 和鲲(动力机械08) 林梦果(道路工程10) 张丙军(岩土工程11) 徐宁(技术经济10) 梁智霖(水工结构11) 刘磊(防灾减灾11) 彭雷(岩土工程10) 余再西(岩土工程11) 孙亚娟(防灾减灾10) 王倩(技术经济10) 裴银鸽(桥梁工程10) 徐佳丽(结构工程10) 宋景旭(结构工程10) 王球(结构工程10)张伟航(结构工程11) 范鑫(防灾减灾10) 潘延连(岩土工程10) 郭一鹏(结构工程10) 张飞(结构工程10) 孟妍君(建筑设计10) 刘玉环(环境科学10) 沈秋莹(环境工程10) 马洁云(环境科学10) 韦文(再生资源10) 向瑛(环境科学10) 戴取秀(环境工程10) 王川(再生资源10) 邓莎(环境工程10) 王鹏华(环境科学10) 韩雪娇(生态学10) 李芳(环境科学10) 王朋(环境科学10) 杨瑞雪(环境工程10) 段秀(食品科学11) 朱维(纸浆造纸10) 张智宏(食品科学10) 徐涓(化学工艺10) 杨国涛(化学工程10) 韩冰(化学工艺10) 伍昕宇(化学过程10) 刘高翔(应用化学10) 张娜(纸浆造纸10) 段秀(食品科学11) 王忠良(纸浆造纸10) 杨鹏洁(企业管理10) 钱惠(企业管理11) 谭丽君(技术经济11) 李子祎(企业管理11) 崔荣星(国民经济10) 王玉娟(旅游管理11)黄世明(国民经济11)盛俊(技术经济10)盛薇(国民经济11)段俊伟(企业管理10)徐婷婷(企业管理10)宋珊珊(企业管理10)高晶(旅游管理10)杜同庆(企业管理10)蓝宇洁(企业管理10)向钰(企业管理10)邓婕(企业管理10)石琼(企业管理10)匡磊(企业管理11)陈墙(技术经济11)李荣荣(管理科学10)潘晓月(管理科学10)苏燕(管理科学10)李璞(技术经济10)何刚彬(企业管理10)郑静凯(企业管理10)黄敏之(管理科学10)袁茜(旅游管理10)蒋昊翔(企业管理10)叶红(会计学10)刘蓓(教育经济11)刘钰莹(企业管理10)冯涧(环保法10)贺卓玥(环保法10)何倩(环保法11)陈晨牧(环保法10)杨诗音(民商法11)张星(刑法11)董鲁杰(环保法10)周术明(电力系统10)黄蓉(电力系统11)苏琼(水文学10)柯达威(设计艺术10)李娜(设计艺术10)桂巧玲(少数民族10)杨晓平(设计艺术11)井菲(少数民族10)王晶晶(设计艺术11)向颖晰(设计艺术11)肖汉杰(质量工程11)杨卓(安全工程10)张秋菊(安全工程10)亢亢(地质工程10)徐丹(安全工程10)黄继磊(测绘工程11)罗单(测绘工程10)史志新(矿业工程10)张敏(矿业工程11)杨良权(地质工程11)赵晓霞(安全工程10)肖红(矿业工程11)邓文龙(动力工程10)李笑帆(动力工程10)金雯(冶金工程10)魏亚乾(冶金工程11)王亚健(冶金工程10)陈晓萍(动力工程10)杨超(冶金工程11)吴佩林(冶金工程10)熊洪进(冶金工程10)张利(机械工程10)高洋(工业工程10)张国泰(机械工程10)吴桂荣(工业工程10)刘晓明(机械工程10)李友兴(机械工程10)曲金涛(工业工程09)陈星星(材料工程10)王晓新(材料工程10)黄昱泽(计算机技术10)娄绿(计算机技术10)朱博闻(控制工程10)魏斯超(计算机技术11)罗川(计算机技术10) 何欣欣(电子通信10) 陈洪磊(计算机技术09)张琪(计算机技术10)徐仁东(电子通信10)刘玺(控制工程10)刘萌(计算机技术)李海涛(电子通信10)王超斌(计算机技术10)吴志东(仪器仪表10)李小花(电子通信10)李挺(计算机技术11)朱鹏(计算机技术)宫传琪(计技术10)张倩(计技术10)王忠(仪器仪表10)靳振宇(仪器仪表10)高良鹏(交通运输11)桂娇(交通运输10)浦焘(交通运输10)梁斐雯(交通运输11)邱娟(环境工程10)李雪英(环境工程09)祝敏平(环境工程10)马艳华(环境工程11)金伟(环境工程10)刘海艳(环境工程10)陈晨(环境工程10)李凯(环境工程10)田俊杰(化学工程10)杨继怡(轻工技术11)张琳(MBA11)陈天明(物流工程10)曾能民(物流工程10)李从山(MBA11)蒋渭(物流工程10)王炎磊(艺术设计11)赵媛媛(艺术设计11)田欢欢(艺术设计10)郝欢(艺术设计10)李静(工业设计11)顾建军(工业设计11)徐亚(艺术设计11)税梦瑶(工业设计11)李鹏(工业设计11)余炜(工业设计11)赵偲(艺术设计10)张文明(艺术设计10)申宏伟(艺术设计11)李立秋(艺术设计10)周密(工业设计11)宁沛晔(艺术设计10)张雪燕(艺术设计11)刘洋(农业工程11)刘艇(电气工程10)王昱婷(电气工程10)张瑞梅(建筑土木10)刘燕子(建筑土木10)李凌旭(建筑与土木10)胥良昆(建筑土木11)王小勇(建筑土木11)何航(建筑学11)李荣玉(建筑与土木11)王易婷(建筑学11)耿旭阳(建筑土木10)易东(生物工程10)范应仙(生物工程10)孟欣欣(生物工程10)朱路平(生物工程10)李宗浩(生物工程10)二、个人称号(一)优秀研究生干部(82人)李鑫(光学10)尚媛媛(测试计量10)王芳(马克思主义11)高旭鹏(材料加工11)金丽(国民经济11)詹灿君(马克思主义11)沈聪(少数民族11)杨鹏洁(企业管理10)蓝宇洁(企业管理10)任树成(思想政治10)肖毅(工程热物理10)杨海涛(有色金属10)李强(环境工程11)胡蕙程(设计艺术10)王京京(控制工程11)高腾敏志(马克思11)李彤(机械电子11)刘钊(企业管理11)杜江(材料工程11)赵成均(导航制导11)毛朋涛(动力工程11)安金玉(测绘工程11)胡厚利(检测技术11)高广杰(工业工程11)陈峰(农业生物11)奚勇(控制理论11)高良鹏(交通运输11)张梦醒(计算机11)魏亚乾(冶金工程11)耿宏焯(农业机械11)张晓伟(材料加工11)孙鑫(环境工程11)赵媛媛(艺术设计11)王炎磊(艺术设计11)薛珍丽(控制理论10)段云昕(计算机系统11)季蕾娜(计算机11)庄君刚(控制理论11)谢鹏(信号信息11)栗培磊(测试计量11)韩锦川(模式识别11)廖云(生物工程10)王琳(植物学10)谭浩(环境生物10)陈杜昊(马克思主义11)王齐(科学技术11)尚书磊(农业电气10)张宁(物理电子11)邓永旭(动力机械11)曹哲(载运工具11)刘磊(防灾减灾11)姚凯程(工程力学12)徐宗恒(工程力学10)孙亚娟(防灾减灾10)刘燕子(建筑土木10)高永(机械设计10)孙岩(机械设计10)张赵宁(机械设计10)刘学锋(机械制造10)杨晓燕(生态学11)覃扬颂(环境工程10) 刘宇佳(食品科学10)钟浩文(化工过程10)鲁佳(地质工程11)周文龙(地球化学10)黄继磊(测绘工程11)李宁(构造地质11)都鹏飞(构造地质11)黄毅(物流工程10)蒋渭(物流工程10)周斐(物流工程10)李怡(环保法10)张兰兰(电力系统10)陈高伟(材料物理10)姜义(材料学10)鲍姚亮(材料加工10)刘宁(材料加工12)王刚(有色金属11)徐要辉(有色金属10)孙喆(动力工程10)王昱超(有色金属11)孙洁霖(质量工程11)(二)社会实践先进个人(68人)王朋(环境科学10)高永(机械设计10)张赵宁(机械设计10)袁东(机械工程10)张卫(机械设计10)刘艇(电气工程10)何倩(环保法11)何刚彬(企业管理10)樊菁霞(企业管理10)黄毅(物流工程10)岳晋伟(国民经济11)叶红(会计学10)蒋昊翔(企业管理10)杨光明(管理科学10)段俊伟(企业管理10)杨鹏洁(企业管理10)蓝宇洁(企业管理10)杨海涛(有色金属10)史晓君(工程热物理10)肖毅(工程热物理10)薛伟(热能工程10)邓文龙(动力工程10)李笑帆(动力工程10)冀文亮(动力工程10)王琳(植物学10)李虹澄(艺术设计11)王炎磊(艺术设计11)向颖晰(设计艺术11)杨帅(设计艺术10)井菲(少数民族10)李晓龙(控制理论10)王振(检测技术10)阳建君(有色金属09)邓久帅(矿物加工09)焦清(材料学10)张晓伟(材料加工11)孙鑫(环境工程11)邢保英(机械设计10)周文龙(地球化学10)亢亢(地质工程10)许成磊(管理科学11)孙岩(机械设计10)鲍姚亮(材料加工10) 杨志芳(工程热物理10) 张少博(冶金物理10) 刘晨辉(有色金属10) 胡林梦(载运工具10) 尚媛媛(测试计量10) 王斌(车辆工程10) 李强(环境工程10) 胡蕙程(艺术设计10) 李怡(环保法10) 任树成(思想政治10) 李鑫(光学10)任喜国(控制理论10) 胡厚利(检测技术11) 高广杰(工业工程11) 奚勇(控制理论11) 何川(通信与信息10) 陈淑栋(计算机应用10)王振东(马克思主义10) 谭浩(环境生物学10) 饶健(生物化工10) 任雪娇(化学工艺10) 邓永旭(动力机械11) 沈聪(少数民族11) 詹灿君(马克思主义11) 金丽(国民经济11)。
2013年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第十届学术科技成果竞赛获奖情况公示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第十届学术科技成果竞赛获奖情况公示发布时间:2013-07-10 编辑:本站原创阅读:1177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第十届学术科技成果竞赛评审已于2013年7月8日圆满结束。
经过各培养单位专家组初审、校专家组终审两轮评审,共有60项研究生学术科技成果获奖,现将获奖名单公示如下:一等奖(10个)杨学敏生科 Host–guest inclusion system of mangiferin with β -cyclodextrin and its derivatives张京农工温室环境参数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系统构建与CC2530传输特性研究曹志英理学基于稀疏采样磁共振图像重建的分裂算法王杰社科促进绿色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彭红波环工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在纳米碳管上的吸附行为研究毛莹博国资高钙镁氧化铜矿氨浸-萃取-电积机理探讨及试验研究白璞化工硅源对纳米A型沸石分子筛结构及形貌的影响李臣材料新型白光LED用主族金属Bi离子激活的荧光粉刘晨辉冶能基于冶金材料电磁特性的微波加热模拟及腔体优化设计谢香云材料特殊孔结构Al-Si12泡沫铝的吸声性能研究二等奖(20个)胡瑞玲艺传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Nano-antibiotic Materials in Interior Decoration徐宗恒建工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降雨入渗机理张亚东法学刑诉新证据规则适用问题研究向颖晰艺传中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在湘西民居上的体现——以洪江古商城窨子屋建筑艺术为例梁鹏娟生科 The Use of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for Quantification of Adulteration in Virgin Walnut Oil秦启学生科 A novel and efficient synthesis of norathyriol using Pd(II) as a catalyst夏清海生科盐析辅助液液超声萃取-铝离子增敏荧光光谱法检测牛奶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秦慧生科 Separation and pre-concentration of glucocorticoids in water samples by ionic liquid supported vortex-assisted synergic micro-extraction and HPLC determination吕启蒙理学 A Molecular Imprinting TNT Sensitive Detection Sensor Based on 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 王鹏理学(光学)基于灰度分割和双随机相位编码的隐藏技术詹灿君社科论析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与现实矛盾张直云建工 Present situ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mountain area Highway traffic safety facilities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孙鑫环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对比分析王倩环工 Degradation of Methylene Blue using a heterogeneous Fenton process catalyzed by Ferrocene 张晓伦国资 Remote sensing integration survey of typical land types and analysis of its spectral properties in southeast of yunnan province肖毅冶能生石灰对褐煤燃烧特性的影响胡威冶能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Molding Biomass’s Carbonization homogeneity赵志福法学“多次违法”入罪之再思考——以“多次盗窃”罪状为视角程力岩社科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以昆明市为例王姝琪医学 Note of Clarification of Data in the Meta-analysis of XPC 939A>C and 499C>T Polymorphisms in Skin Cancer三等奖(30个)邓成江机电定置信度下自冲铆疲劳可靠性分析赵倩艺传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Nano-antibiotic Materials in Interior Decoration杨慧艳机电压印接头拉剪强度的数值模拟研究王大龙农工一种无线报警自锁锁的研制刘文婷社科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对云南省“两强一堡”战略的启示索榕潘伟华社科从《大众哲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白璞化工一种纳米A型沸石的快速制备方法张星法学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王炎磊艺传公益组织及公益广告的视觉设计研究马黎艺传思考建筑的文化主题兼中国建筑的发展廉源沛生科 Cloud point extraction and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palladium, platinum, and gold ions from industrial polluted soil李宗浩生科超声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UA-DLLME)结合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秦慧生科 Determination of Glucocorticoids using Cosurfactants Ultrasonic-Thermostatic-Assisted Cloud Point Extraction Follow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方娟生科一种核桃蛋白ELISA检测试剂盒肖丹生科一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与碱性环糊精包合前药及其制备方法王鹏理学(物理电子学)基于数字微镜的计算全息三维显示戴欣冉理学同轴菲涅耳全息中提取相位的算法员昭理学一种基于光学全息技术的液体检测装置王杰社科德宏开发开放中的绿色发展模式研究张黎社科浅析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刘婷社科加强新形势下云南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研究——探索有云南特色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刘兵社科论公平正义的理性基础和制度保障——以《正义论》为例杨光明管经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大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为例王驰环工磺胺甲噁唑与卡马西平在石墨烯和石墨上的共虹吸附及解吸行为研究展巨宏环工 The Effect of Estuary Dredging on Removing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Dianchi Lake,China 林奕璐环工一种电磁协同电渗析处理废水中带电离子的装置杜江材料 LiNi1/3Co1/3Mn1/3O2的微波连续化中试制备李永进材料稀土离子激活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特性研究贾金刚冶能钙蒸汽还原二氧化硫钛制备金属钛粉的研究郑照强冶能基于废弃药渣的的资源综合利用对以上评审结果如有异议,请于七日内向研究生院党委反映。
昆明理工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项目荣获AR居住建筑奖
昆明理工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项目荣获AR居住建筑奖佚名
【期刊名称】《世界建筑》
【年(卷),期】2017(0)9
【摘要】近日,由香港中文大学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完成的"光明村灾后重建示范项目"获得了2017年度《建筑评论》杂志的居住建筑奖(AR House Awards)。
该奖项旨在表彰全球具有特别贡献的人居建筑,2017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250个项目参选。
此次获奖的项目是由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吴恩融、博士万丽、博士生迟辛安等主持,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柏文峰教授参与完成的。
【总页数】1页(P6-6)
【关键词】香港中文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居住建筑;合作项目;AR;《建筑评
论》;House;示范项目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
【相关文献】
1.昆明理工大学荣获“全省档案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称号 [J], 高阳
2."鹰爪"缝合肠胃溃疡——香港中文大学"肠胃溃疡出血的创新非外科治疗法"项目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J],
3.华南理工大学与太阳纸业合作项目获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J], 柴计旺
4.安徽理工大学与淮南矿业集团合作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J],
5.共青团昆明理工大学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昆明理工大学第十七次学生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2019.0146 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单位)获奖名单(按拼音音序排序)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体制创新、模式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凝聚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实现市场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探索,促进了科技创新效率和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了科技创新步伐和成果转化的加速,激发了各方的科技创新活力。
在这一进程中,一批先进单位及个人发挥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为了表彰他们在产学研合作中做出的重要贡献,经申报、评审、公示和终审,对长治市人民政府、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43家单位和敖英芳、武强等92位个人授予“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朱宏任同志宣读颁奖词:安徽三联学院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人民政府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长治市人民政府东南大学福建省物联网科学研究院福州大学阜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嘉兴学院江苏省东海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省高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江苏省泰兴市农产品加工园区管委会开平市翠山湖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南京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宁波大学宁波高晟新材料初创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山东潍坊电视台陕西金控迈科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陕西双创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商洛学院上海中溢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今日人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金砖城市先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局泰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武昌工学院西安志远科技信息有限公司咸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Award of CIUR2019.0147敖英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陈 波 同济大学英国校友会副主席陈万强 西安航空学院液压技术研究院院长陈晓智 北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成树江 中国针刀医学产学研联盟副理事长程长生 浙江省金华市国家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仇瑜峰 中崇集团董事长戴彦德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丁建宁 常州大学副校长、教授杜慧芳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范 平 深圳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院长付景川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高 波 上海才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力平 青海发投碱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葛长森 中国泌尿生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葛培健 中国科创金融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龚 灏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教授谷涌泉 中国周围血管诊疗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顾晓敏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校长韩 健 广东绿色建筑工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果转化中心主任韩建军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课题组组长、教授郝志峰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副院长黄道剑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科技局局长季昌仁 中国能源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季庆春 扬州高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江 海 华南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处长姜 安 中国大数据金融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执行秘书长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获奖名单(按拼音音序排序)烟台南山学院扬州市江都区科学技术局扬州扬大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国药科大学重庆星耀辉腾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珠海国家高新区三灶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Award of CIUR蒋 晟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系博士生导师、免疫药物 研究课题组组长黎 辉 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书记、区长李 凯 江西省工业炉窑烟气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副主任、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李 庆 河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 伟 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李久鑫 上海沐修众创空间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勤国 天津商业大学产学研办公室主任李卫国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李小羽 山东省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秘书长李志杰 哈尔滨市科技局局长梁兰芝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刘 鑫 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平礼 西南石油大学海洋油气工程所书记、教授刘文宗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志阳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宗巍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卢思锋 北京中科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倪计民 辽宁省凤城市副市长、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研究所所长潘振海 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彭建平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齐仁龙 郑州科技学院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主任饶爱京 上饶师范学院副校长施 超 陕西省建筑材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史丽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与产业处处长苏彦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孙 丽 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孙秋野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陶晓波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万 健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院长万晓明 湖北赤壁市科技局局长汪 泓 上海市宝山区区委书记王 博 中国反侵权假冒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王 琪 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王 兵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永红 北京交通大学中美CCUS研发中心主任吴群英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南矿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武 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主任武占省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杨 楠 中关村软件园总经理杨千威 上海吴淞口创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梅 山东省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中试)基地办公室主任姚 斌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开发处处长于文江 中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于永信 山东省烟台市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余华荣 中国发明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翟 丽 人民网媒体资源部总监占 剑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张 力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 明 山东临沂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张成蕾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知识产权办公室副主任张福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 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国庆 深圳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张华柱 福建省连城农民创业园管委会主任张建富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党委副书记张良均 广州泰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璞波 陕西省咸阳市科技局局长赵 勇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赵居安 济南市长清区委副书记、区长赵艳秋 中国疼痛康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周 涛 长春工业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周建设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世义 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孔军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朱润良 东莞市清溪镇经济科技信息局局长朱小红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Award of CIUR2019.0148。
新工科背景下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作者:李昌丽冷杰雯姜莉莉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10期[摘要]基于“环境监测”在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新工科建设中高等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明确学习目标,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灵活评价模式,注重实习环节,将“环境监测”课程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深化学生对环境监测及环境学科的认识,切实提高学生利用环境监测知识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工科;成果导向;“轻教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 2022年度营口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以成果为导向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G2022014);2022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第二批立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的环境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20904807232253)[作者简介]李昌丽(1981—),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营口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学、环境监测研究;冷杰雯(1992—),女,辽宁营口人,硕士,营口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河流水流域管理及水污染控制研究;姜莉莉(1984—),女,辽宁营口人,博士,营口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基化学品转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082-04 [收稿日期] 2023-01-29自2017年初教育部开展新工科建设以来,各级政府、高校和相关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推进新工科建设[1]。
综合“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可知,新工科之“新”是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新工科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应新经济之呼唤应运而生的,是一种全新的工程教育理念[2-3]。
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能源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能源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作者:李东方祝星李舟航王霜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01期[摘要]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
针对支撑毕业要求的重要基础课程“能源化学”,遵循OBE理念反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并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课程特征,强化学科间基础理论的交叉,重视理论与工程应用的有机融合,结合科技及产业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丰富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多采用开放式课堂,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同时,注重科研的引领作用,突出课程思政的德育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能源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服务。
[关键词]能源化学;创新思维;OBE理念;绿色低碳转型[基金项目] 2022年度云南省教育厅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工程热力学’思政教育—科研训练—学科竞赛互动模式的创建与实施”(9200246801745540192);202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能源动力类‘一带一路’新工科虚拟教研室建设研究”(23WL0401);2023年度云南省教育厅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双碳’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G2023013)[作者简介]李东方(1984—),男,河南新乡人,博士,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祝星(1984—),男,湖北黄冈人,博士,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李舟航(1988—),男(回族),云南宣威人,博士,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1-0133-04 [收稿日期] 2023-09-14能源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关键保障。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能源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加速,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佚名
【期刊名称】《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8)4
【总页数】2页(PF0002-F0002)
【关键词】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工程学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环境工程专业;水土保持方案;工程技术中心;人才培养基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G644
【相关文献】
1.教育在线在生态工程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实践成果 [J], 王海娟;李萱;曾和平;王宏镔;宁平;潘波;王学谦;
2.教育在线在生态工程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实践成果 [J], 王海娟;李萱;曾和平;王宏镔;宁平;潘波;王学谦;
3.开辟科研新路促进绿色发展记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凯 [J], 刘尧
4.促风烟俱净守蓝空万里——记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凯 [J], 宋洁[1]
5.一蓑烟雨任“萍”生——记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马丽萍 [J], 宋洁[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绿色城市创建的初探
Value Engineering• 193 •关于绿色城市创建的初探P r e l i m i n a r y E x p l o r a t i o n o n t h e G r e e n C i t y李泽民淤L I Z e-m i n;白羽于B A I Y u(①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昆明650500;②昆明理工大学工程抗震研究所,昆明650500) (①F a c u lty of C iv il E n g in e e rin g and M e c h a n ic s K u n m in g U n iv e rs ity of Science and T e c h n o lo g y,K u n m in g650500,C h in a;②In s titu te of E arth qua ke E n g in e e rin g,K u n m in g U n iv e rs ity of Science and T e ch n o lo g y,K u n m in g650500, C hina)摘要: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建绿色城市已成为中国的重要工程,在“十三五”规划中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就有关于绿 色的发展。
近年来绿色化的潮流正快速席卷全球,其中绿色城市建设已成为焦点。
针对这一发展要求,在文中重点探讨创建绿色城市 所需要兼顾的三大要素一一“绿色建筑”“绿色规划”“绿色景观”对于三大要素的建设,作者通过对昆明市呈贡区绿色城市创建引 发的思考,阐明了相应的发展模式和前景,重点提出了回归自然的绿色城市建设道路。
Abstract:F o r the re a liza tio n of C h in a's socia list m o d e rn iza tio n,the cre a tio n of green c ity has become an im p o rta n t p ro je ct in C h in a. One of the fiv e de velopm ent concepts in the "T h irte e n-F iv e"p la n is about green de velopm ent.In re cent years,the tre n d of green is ra p id ly sweeping the w o rld,and green c ity co n stru ctio n has become the focu s.The green b u ild in g,green p la n n in g and green landscape are the three key factors th a t need to be take n in to con sid era tion in b u ild in g green c ity.F o r the co n stru ctio n of the three m a jo r factors,the authors elu cid a te the correspo ndin g developm ent pa ttern and prospect through the th in k in g of the green c ity co n stru ctio n in Chenggong D is tric t, K u n m in g,and p u t forw ard the road of green c ity co n stru ctio n w h ic h is ba ck to n a tu re.关键词:绿色城市;城市规划;城市景观;绿色建筑Key words:green c ity;urban p la n n in g;urban lan d sca p e;green b u ild in g中图分类号:T U984 文献标识码:A0引言城市是现代人居的主流聚落形成,是生产力发展下社 会分工的产物。
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
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6年第4期本刊记者汲晓奇“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冯晶博士颇为推崇的一句话。
这位出生于1984年的青年导师,却拥有十年的科研经历。
回顾这一路,他感恩诸位导师的指点与调教、感恩国家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这宛若让他穿上了厚厚的“铠甲”,在钟爱的陶瓷高温材料领域一路大展所长。
诚然,载誉归来,能够把多年的所学所想回报给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同样是他源自内心觉得要做的事。
独上科研高楼2002年,直到冯晶进入昆明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昆工”)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才深入领略到材料工程领域的浩瀚。
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目标异常明确。
在同学们苦读英语、数学等基本学科时,他却一进校门就一头扎进了图书馆,阅读材料专业相关的书籍、学术期刊等,他如饥似渴地几近读了个遍。
了解前沿动态、科研之理的同时,他更确定了一点,那就是“我适合搞科研”。
大二时,他怀揣着对材料领域科研的一腔热情,去了云南省新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开始跟着导师“打杂”。
课题来了,帮助查资料;数据出来了,帮着整理文本材料……时间流逝,冯晶对科研项目的了解也在一点一滴的琐碎事务中加深。
踏实的性格,积极的态度,也让导师对他越来越放心,导师开始慢慢地把一些小课题交给他做。
“计算机模拟相关的技术就是那时候掌握的”,冯晶回忆起十年前,依然很感激那段经历。
实验室的科研训练使冯晶成为名副其实的“学霸”,在那个教授都没有几篇SCI检索论文的年代,大部分博士硕士还对SCI概念极其模糊,而2006年冯晶以发表7篇论文、3篇SCI论文的骄人成绩结束了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涯,这个成绩对即便是国内外一流名校的尖子生也难以企及。
2008年,冯晶成为一个拥有18篇SCI论文的硕士毕业生,这让他在进入清华大学博士深造时让周围的人着实吃了一惊。
清华大学给了他向前腾飞的力量与勇气,也给了他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
排污许可制与企业绿色创新
1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作为环境治理主体之一的企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绿色创新活动既对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1],也是实现我国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由于开展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往往导致收入与投入不成正比,企业在进行绿色创新战略决策时会更偏向于谨慎投资;另一方面,基于对一些外部因素的考虑,例如,媒体的“扩音器”效应、绿色金融工具的助力作用[2]等,企业参与绿色创新活动的热情则会增加。
总之,有效地协调国家生态绿色发展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关系,离不开环境治理政策的支撑。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排污许可制”),以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格局。
在排污许可制下,排污企业发出申请,国家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经过依法审查后,允许企业按照排污许可证所载明的排污种类、浓度、数量、排放时间、排放路线等要求排放污染物,以对排污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威慑力。
目前,国内外对于排污许可制的研究并不多,探究排污许可制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机制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次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讨论排污许可制的政策效应。
虽然有少数学者研究了其他类型的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但尚未研究排污许可制的实施对企业绿色创新造成的冲击。
第二,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和管理对策。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顺企业绿色创新的外部因素,对推动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高效运转和排污许可制的后续推进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排污许可制与企业绿色创新衔接的必要性创新被企业认为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和实现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需要不断变更和迭代的。
企业绿色创新作为一种转型的有效创新模式,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使其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的重要手段。
2022年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监测》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监测》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1、______是酸雨调查最重要的项目。
2、水样消解的目的是______,消解后的水样应该______;干灰化法不适用于处理测定______组分的水样。
3、从土壤和水体中吸收污染物的植物,其污染物分布量和残留量最多的部位是______。
4、作用于某一点的二个噪声源的声压级均是70dB,则该点的总声压级为______dB。
5、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6、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面水域的不同分为五级标准,下列水体各适用哪一级标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______;长江回游鱼类产卵区:______;麦田灌溉用水区:______;淡水浴场:______。
7、固体废物的采样方法有______、______和废渣堆采样法。
8、精密度是由测定的______误差决定的。
二、判断题9、采集的降水,需过滤后,才能测定电导率和pH值。
()10、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而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转化后形成的物质,因此二次污染物的毒性要比一次污染物的毒性小。
()11、用测烟望远镜法观测烟气林格曼黑度时,连续观测的时间不少于30 分钟。
()12、水温、pH等在现场进行监测。
()13、使用高氯酸消解时,可直接向有机物的热溶液中加入高氯酸,但须小心。
()14、测定水中NO2-N是在中性溶液中,利用重氮偶联显色反应,生成红紫色染料。
()1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分为四类区域。
()16、“分贝”(dB)是计算噪声的一种物理量。
()17、对某一污染物进行监测,监测数据准确性高的精密性一定高。
()18、在分析测试中,测定次数越多准确度越好。
()三、选择题19、大气中某些沸点较低的气态污染物,比较适宜的采集方法是()。
A.低温冷凝法B.注射器采样法C.滤料阻留法D.塑料袋法20、测定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时,常选用的预处理方法是()。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模板范本】
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现有4个系,8个本科专业,2个工学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工学硕士学位点,3个理学硕士点,2个管理学硕士点,4个工程硕士领域,1个工学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工学博士学位点,3个管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省级重点学科。
学院的地质、采矿、选矿学科1998年6月被云南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协调小组和云南省经贸委认定为“云南省矿业开发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中心”,由学院设立的“昆明理工大学安全生产培训中心”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3年首批认定的国家二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
2006年,云南省教育厅在学院设立了“云南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批准学院为“西部特色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建设单位。
学院还有10个经学校或相关部门批准设立的研究所(中心),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开展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现有教职工151人,其中73%是专职教师,27%具有博士学位,21%具有正高级职称。
平均每年为国家培养本科生400余人,工学硕士170人,工程硕士20人,工学博士40人。
至今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各层次人才20000余人。
现已组成12个学科团队,在国土资源规划与开发、矿产技术经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水工环生(水文、工程、环境、生态旅游)地质、新兴矿物材料和非传统资源开发利用、矿山环境地质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地质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已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学院成立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0余项,研究项目类型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承担企业科研项目。
在这些项目中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有200余项,国家专利30余项。
公开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40余本,参编各类教材和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
现有各专业实验室38个,教学科研试验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1400万元,其中新建的微量元素检测分析室和矿物晶体偏光显微观测互动试验室,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建成了全国高校矿物加工专业唯一具有日处理量3-10吨规模的中试车间,具备了承担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选矿,化工矿产加工,稀贵金属提取等方面多流程结构、多方法联合的中试和半工业性试验的能力;学院的地学博物馆拥有绝世古生物标本、珍贵的世界岩矿标本10000多件,1998年被认定为中国地质学会和云南省科协的“科普教育基地"。
李凯循环经济个人简历
李凯循环经济个人简历李凯,循环经济专家,拥有多年循环经济领域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我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个人经历和成就进行介绍。
教育背景:我于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士学位,并于2007年获得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硕士学位。
在硕士期间,我主要研究了循环经济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探索了循环经济对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工作经历:2007年至2010年,我在一家环境咨询公司工作,负责为企业提供循环经济方面的咨询服务。
在这个岗位上,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了多个循环经济项目的规划与实施。
通过与企业合作,我了解到循环经济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带来的双重提升。
同时,我也发现了企业在循环经济模式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2010年至今,我加入了一家循环经济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一职。
在这个职位上,我主要负责开展循环经济相关的研究工作,并参与国内外循环经济项目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与各方专家的合作,我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在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应用模式,推动循环经济理念的普及与落地。
研究成果:在循环经济研究领域,我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涵盖了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多个方面。
我尤其关注循环经济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对比,总结了循环经济政策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建议。
我还主持了多个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与评估工作。
通过对这些项目的跟踪和分析,我总结了循环经济模式在不同行业和地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为企业和政府决策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参考。
社会影响:作为循环经济专家,我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行业交流活动,分享我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我还在多个循环经济相关的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些循环经济相关的文章和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循环经济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推动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
我相信,通过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共同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双碳”战略背景下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双碳”战略背景下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梁莎;王琳玲;黄亮;董春桥
【期刊名称】《高教学刊》
【年(卷),期】2023(9)6
【摘要】“双碳”战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双碳”目标对环境工程学科发展和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
环境工程原理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之一,应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双碳”目标下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类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深刻理解环境污染治理与“双碳”实质目标达成的内在联系。
该文可为“双碳”战略背景下环境类专业新工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梁莎;王琳玲;黄亮;董春桥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原理"教学改革与探索——以分离过程原理为例
2.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3.“双碳”背景下的高等燃烧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4.“双碳”背景下环境类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化教学探索--以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
5.双碳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选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 2019.02
2018年,对他来说,是幸运的一年、成功的一年、充满收获的一年。
他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他今年32岁,是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入选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以及云南省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013年以来,他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35篇被SCI 收录;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5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8项。
主编出版学术专著5部。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省部级
项目4项。
他叫李凯,出生在天津,求学于海内外,扎根于红土,服务于西南,现为昆明理工大学学科方向团队“燃煤烟气净化及资源化”团队负责人。
挑战艰难,向污染宣战
科研工作者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他们敢于挑战困难,即使科研之路艰难也不会望而却步。
他们用自己内心的坚定一路向前,直到自己开辟新路、翻越困难的目标不断实现。
李凯研究的领域充满着挑战与困难,但他从未萌生过放弃的念头,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不虚浮。
这源于他一步一个脚印的求学之路。
2005年9月至2009年6月,他在云南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完成人生第一个本科阶段的学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又在母校顺利读完博士学业。
2013年,本着对环境工程的热爱,他博士一毕业就留在母校任教,由于教学与科研工作业绩突出,仅用了5年多的时间便从讲师、副教授
顺利晋升为教授。
他曾在美国怀俄明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进行博士后研究,学术造诣更加厚实。
2017年6月,他便担任母校环境工程系博士生导师。
他十分热爱环境工程,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使他挑战科研难题时信心十足。
“氧化性气氛下SO 2、NOx 和Hg 0低温催化净化”是他挑战的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
有色金属冶炼烟气中SO 2、NOx 和Hg 0等多污染物共存,净化工艺复杂、净化效率低、能源浪费严重、危废排放量大,烟气中SO 2、NOx 和Hg 0的排放已经难以满足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SO 2、NOx 和重金属的排放控制要求日益提高。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了对SO 2和NOx 总量的控制,且提出针对有色金属冶金工业窑炉尾气治理中应开发烟气多污染物高效治理技术,突破多污染物系统净化功能材料的开发,实现短流程技术,
与此同时,有色金属冶炼烟气的超低排放要求也是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大势所趋。
因此,对有色金属冶炼烟气中SO 2、NOx 和Hg 0进行深度净化脱除,开发高效净化多污染物的净化材料已是发展绿色有色金属经济的必经之路。
李凯课题组尝
开辟科研新路 促进绿色发展
记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凯
◎ 文/刘 尧
创新人物
Innovation Character
2019.02
试开发了一种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干法烟气净化方法及装置,该工艺属一塔式固定床干法联合净化工艺,可连续运行。
这一研究成果为氧化性烟气中硫、硝、汞的协同净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他们在有色金属矿物冶炼过程中还提出矿浆/废渣脱硫脱硝脱汞“三模传质”理论,以铜冶炼烟气为突破口,开发了新型矿浆脱硫脱硝脱汞净化材料,实现了多污染物近零排放和循环利用,杜绝了二次污染。
他的这项成果为色金属冶炼减少或杜绝污染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国社会的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技术动力。
担负重任,为国家做贡献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磷化工生产国。
“十二五”期间,我国磷化工行业重点针对基础和通用产品的生产开展节能、降耗、减排,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谈到他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炭载体催化剂同时催化脱除黄磷尾气中H 2S、COS 和CS 2研究”课题时,李凯饶有兴趣地侃侃而谈,显然,他对这一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和把握。
他说:“磷化工是云南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目前云南省黄磷生产企业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
其中,黄磷是精细磷化工的基础原料,也是高端磷产品的必需原料。
但是目前国内黄磷生产仍然存在高污染、高能耗的现象。
”
凭借李凯对课题如层层剥笋般地深入研究,最终找到了实现黄磷尾气中H 2S、COS 和CS 2同时脱除
的充要条件就是要拥有对三种含硫气体脱除效率高、低温活性好、同时对CO 有极微弱吸附能力的催化剂。
目前,他已经开发出了多种高效催化剂,能够实现低温微氧条件下高效同时脱除黄磷尾气
中的含硫气体,并发表了20多篇相关SCI 论文,申请30多项相关专利。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铅锌冶炼烟气制酸尾气中SO 2、NOx 和零价Hg 协同净化及机理研究”中,他取得三个方面的技术创新:一是开发了新型生物炭催化剂,可在低温条件下(100-250℃)实现铅锌冶炼烟气制酸过程中低浓度SO 2、NOx 和Hg 的协同高效净化;二是开发了协同脱硫脱硝脱汞生物炭催化剂的再生方法,实现生物炭催化剂再生过程的稳定性;三是通过理论计算与原位表征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生物炭催化剂低温协同催化脱除硫硝汞的反应机理;为铅锌冶炼烟气制酸尾气中多污染物高效治理技术、超低浓度排放技术、多污染物协同净化功能材料和短流程技术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与美国怀俄明大学Prof. Fan 课题组保持着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得N 2和H 2O 催化合成氨的重要研究成果。
这种跨国的合作与交流,使他的学术与科研的视野更加开阔,带领团队的能力不断增强。
李凯对加强团队建设的目标很明确,就是
要以“燃煤工业烟气气态污染物联合净化及资源化研究”为基础,以学科方向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团队成员建设为核心,以科研建设为支撑,促进学科、专业、科研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团队成员业务上水平、科研上质量、专业上特色、成果上档次。
他注重突出课题组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在课题组建设期就明确团队成员争取在职称或者导师资格上有所提升,在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以及成果产出上均有所突破。
他的课题组成员中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26人。
至目前,他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0人。
团队成员中3人有出国留学经历,所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先后有7人赴美国进行访学或联合培养。
坚定科研,服务发展。
这一理念始终激励着他孜孜不倦地去努力、去攻关,相信他率领的学科团队将会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贡献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让祖国的蓝天更蓝,青山更青。
创新人物
Innovation Charac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