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三)

合集下载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PPT课件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PPT课件

四、对外贸易的活跃
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量的变化
1720年
181 600千克
1800年 10 442 000千克
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 18世纪60年代 300万两/年 18世纪80年代 1 600万两/年
你能从上述表格中 获得哪些信息?
中国的商品在欧 洲深受欢迎,流入中 国的白银数量不断增 长,说明中国的海外 贸易十分活跃,在对 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 位。
马铃薯
国。
布)。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
16世纪传入我国。17世纪传入我国。
花生
向日葵
猜一猜
二、手工业繁盛
手工业繁荣表现一:生 产技术的进步。棉纺织 业、榨油、制瓷、采矿、 造船等许多手工业发展 繁荣。
手工业繁荣表现二:民 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占据了主导地位。
手工业繁荣表现三:出 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 形式。
分析当时手工业生产有哪些特点。
分工的细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 产品种类的繁多。
施复夫妇的丝织生产方 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从生产目的、劳动 方式、生产规模等方面 思考)
施复夫妇二人是苏州 盛泽镇上的小户人家,养 有一子,拥有一台织机, 还养了几筐蚕,自己缫丝、 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 活。不到十年,他们就添 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 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 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 工付酬。他们织出的绸缎 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 争相购买。
材料二 玉米“种 一收千,其利甚大”
农业技术的进步:多熟制的种植制度 粮食新品种的引进与培育: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
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 何时从国外引进的?
甘薯,原产美洲大陆。 最初传入欧洲和东南 亚,16世纪末传入 我国。
花15生、,16原世产纪玉南传米美入向大传洲我日约入。葵在我,国17玉 最原世 。米 初产纪, 传南从原 入美东产 欧洲南美 洲。亚甘洲 (薯大 哥陆 伦。

2019届历史二轮热点重点难点透析:专题2 中国农耕文明的成熟和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微专题3

2019届历史二轮热点重点难点透析:专题2  中国农耕文明的成熟和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微专题3
2019
专题透析
02
中国农耕文明的成熟和 繁荣——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
时空 坐标
SHIKONG ZUOBIAO
阶段 特征
JIEDUAN TEZHENG
总体上
政 治
经 济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是中 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是为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而出现 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科技: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重大发明 外传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 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3.文学 (1)宋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一方面反映了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 ,文人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如辛弃疾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知识 整合
ZHISHI ZHENGHE
考点3 ▶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变化
(2)元曲成为元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元曲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 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中窦娥的呐喊 来揭发官场黑暗等。 4.书画艺术 (1)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 批书法家、画家,如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等;同时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 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 (2)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反映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 文人画进一步发展。

农耕文化 免费

农耕文化 免费

农耕文化序黄帝是传说时代游牧者首领,并且是带领他们从游牧生产和生活,转为定居农耕的华夏先民首领。

所以,黄帝也是传说时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开创者。

无论是古代华夏,还是今天的汉族和世界各地的华人,始终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代,认为自己是黄帝和另一位创立农耕文明的始祖炎帝的子孙,从而自詡为“黄帝后裔”和“炎黄子孙”。

同时,他们还将历史上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生、起源和许多文化方面的肇启,都追溯到开创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黄帝或黄帝时代。

在历史上的中国,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华夏文明,主导着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然而,中国历史上肇始于黄帝和黄帝时代、独步一时的华夏文明,实际上是由中原华夏农耕文化,与其周边民族创造的游牧文化、游耕文化、渔猎文化,以及东南沿海和岛屿上的海洋文化融合汇成的。

它是人类惟一绵延至今的古代文明,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古代,当中原华夏与周边民族文化发生交往、冲突和矛盾之际,或者中原地区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出现非华夏族为主要统治者的政权之时,华夏先民显赫的始祖黄帝,便在剧烈的民族文化冲突、碰撞和交融中,成为维系和巩固华夏团结,传承和弘扬华夏文化的一种象征。

黄帝在历史上的中国,经常起着巩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以及维系中华传统、融合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纽带作用。

近年来,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为适应新时期农业转型的要求,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农耕文化的保护、开发和传承工作,着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农耕文明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农村民俗文化、传统民居、古镇村落及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农耕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最早的文化,它持续时间最久,内容也最丰富。

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和中华文明的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产生活的结晶,在它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伟大智慧,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新人教版历史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历史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点1:1、爱琴文明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起,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

2、古希腊最重要的两个城邦:雅典、斯巴达。

3、雅典民主制在公元前5世纪达到极盛,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最高司法机构是陪审法庭。

4、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衰弱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直到16世纪。

人们把这段历史时期叫做“中世纪”(即3世纪到16世纪)。

知识点2: 古希腊文明 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雅典:海上交通便利,商业贸易使城市繁荣起来。

雅典的民主制:①全体男性公民大会 ②“五百人议事会”③官员抽签产生 ④陪审员抽签产生 ⑤陶片放逐法保证民主民主制的评价(实质):①使公民主动积极地参政议政 ②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斯巴达的军事:①一生都服从军事需要 ②男孩7岁开始军事训练 ③女孩也要练习跑步、投矛 彼此争战,消耗很大,公元前5世纪晚期以后,古希腊就衰弱下去。

古罗马 王政时代:公元前700年左右,罗马在地中海沿岸的亚平宁半岛兴起,经历了200年的王政时代。

共和国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建立了罗马共和国。

①共和国的执政官权利很大,扈从肩上有“法西斯”。

②罗马人崇尚武力,军队作战英勇,战术高超。

军团有青年兵、壮年兵、后备兵,又分工兵、机械兵和骑兵,具有集团军的优势。

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罗马共和国“元首”,独揽大权,实际上成为皇帝,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①2世纪,地跨三洲,戏称地中海为“罗马人的小澡盆”②3世纪,分裂为东、西罗马,476年,西罗马在日耳曼人打击下灭亡。

从王政时代进入共和国时代,在屋大维建立帝国后迅速扩张,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阿拉伯帝国 查理曼帝国 法兰克王国: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

查理统治时期征服了西亚绝大部分地区。

查理曼帝国:①800年,在罗马,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仪式,查理曼帝国诞生,查理是第一个皇帝。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刁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刁
1.多熟制的种植制度逐渐成熟。 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3.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
古代农作物的种植和引进
1、 早在半坡和河姆渡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就已经培育出了世 界上最早的
( 水稻 )( 粟 )
2、汉朝时传入了
( 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胡萝卜等 ) 3、北宋时我们又引进了高产的水稻 ( 占城稻 )
(三)手工业繁盛的意义
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使一些地方上商人的资本不断增长,并最 终形成一些大的商帮。
四、海外贸易的发达
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量的变化
1720年 1800年 181 600千克 10 442 000千克 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 18世纪60年代 18世纪80年代 300万两/年 1 600万两/年
晋商
晋商祁县乔氏
“皇家有故宫, 民宅看乔家”
乔家的商业字号 有200多处,乔 家的资产相当于 现在的八、九十 个亿。
山西最聪明能干 的人去做商人,稍微 笨一点的去官府当差 ,资质最差的才去读 书应试。 ——雍正皇帝
请思考:曾经被人们轻看的商人为何引起皇帝重视?
商人富可敌国,社会地位上升。
徽商
胡雪岩:著名的徽商, 早年在各省设立银号20 多处,资产最高达2000 万两以上。后又入朝为 官,所以历史上称“红 顶商人”
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
明代纺织业出现在什么方 烛 台
青 花 海 水 云 龙 瓷 扁 瓶
宣德青花山形洗
粉 彩 镂 空 六 角 套 瓶
矾红彩藏草瓶
黄釉刻云龙纹碗
祭蓝釉锥把瓶
分工的细密、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种类的繁多。
从景德镇的瓷器制作过程和课文中的描述,你能说出景德 镇生产有哪些特点? 2、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和作坊,占 据了主导地位。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18张PPT)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18张PPT)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是否意味着当时 我国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呢?
三、商业的发展
1、传统大城市的繁荣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合作探究三
明代学者何良俊针对当时的人口流动现象评论 说: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 堪,遂皆迁业。……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 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 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结合资料,分析明清时期人口流动的趋势,以及原因。
合作探究一
一位法国传教士这样描述清代景德镇的 瓷器制作过程——这一劳动在同一工场内是 由许多工人分别进行的。
第一个工人:我负责把圆形色线绘在瓷器的口缘上; 第二个工人:我描绘花的轮廓
第三个工人:我接着晕色。
这一伙人专门画山水,而另一伙人就专门画鸟兽。”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当时手工业生产有什么突出特点?
农耕文明的繁盛
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2亿; 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3亿,占世界总 人口三分之一。
你认为当时农业的哪些进步 有助于缓解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 粮食紧张问题?
一、农业
1.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北方黄河流域形成 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 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四熟制
3、引进外来品种 南方长江流域采用 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 制
(1)资料中的“机户”和“机工”各指什么?
资料2:“机工”各有专能,一般有固定的雇主,按日计酬。找不到雇主的 往往“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如果失业,则“衣食无所”。 又遭拒绝,便愤而辞职。另一位机户见他技术熟练、产品精致,认为“得此 一工,可胜十工”,就同意以双倍工资雇佣他。
(2)与传统的封建生产关系相比,“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发生民谚中的变化?

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

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

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中国是一个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农耕文化。

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农业生产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的体现。

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并将继续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农耕文化的起源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已经开始采取农业生产的方式来谋生。

通过磨制石器、驯养牲畜、种植农作物等,他们逐渐形成了农耕文化的基础。

后来的商代和周代,农耕文化逐渐成熟,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系统和高效。

二、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精神。

在农民的心中,土地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耕作被视为与自然共舞的一种方式。

他们注重与大自然相和谐,顺应季节变化,遵循自然规律来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和耕作。

三、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农耕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传承。

虽然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农民对于土地的敬畏和对自然的顺应仍然是农耕文化的核心所在。

同时,传统农耕文化也逐渐融入到艺术、文学、建筑等方方面面,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多元性做出了贡献。

四、农耕文化的现代意义尽管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但农业仍然是国家的基础产业。

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精神支持。

同时,农耕文化的价值观也与现代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相契合。

农民以耕作为生,劳动与自然紧密相连,体现了一种与现代社会相追求的简朴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结语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

通过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然,促进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耕文化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农耕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中国农耕文化总介绍

1、中国农耕文化总介绍

中国农耕文化总介绍中国农耕文化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社会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它贯穿传统文化产生发展始终。

农耕历程早在先秦时期即有汉族《击壤歌》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这就是描述了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

汉族民间流传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不易。

北周庾信诗歌:“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

”体现了文化在衣食温饱解决之后的重要意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刻画了读书人对积极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中国上万年的农业历史,创造了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

同时,灿烂辉煌的汉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

两者相互依存和影响。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虽经无数次大大小小天灾人祸的考验,仍然一直蓬勃兴旺,绵延不断。

中国连绵不断农耕文化,不仅使我国解决温饱问题,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产质量不断提高,而且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和为贵的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使我国更早选择了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农耕文化强调的和谐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以及小康与大同的远景目标,为中国传统伦理和道德规范、塑造先民价值取向、维系社会稳定,支撑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科学和繁荣、健康的发展之路,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5-1-3 农耕文明的繁盛

5-1-3 农耕文明的繁盛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课文第9页阅读卡内容,分析当 时手工业生产有哪些特点。
手工业出现了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劳动 效率较高的经营形式。
资料1 明朝中后期在丝绸业出现了“以机杼致富”的 “机户”和为“机户”纺丝织绸的“机工”。“机户”一般有 ④ 明朝中期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 一定数量的织机,雇佣工匠数十名,多的甚至可达数百名,形 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已经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 成了“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即“机户出资,机工 出力”的生产关系。 芽的特点。 资料2 “机工”各有专能,一般有固定的雇主,按日计酬。 找不到雇主的往往“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 如果失业,则“衣食无所”。
结合课文与上述资料,说说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 位。 清朝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和出 超的地位,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
注:出超就是对外贸易中出口货物的总值超过进口 货物的总值
1、农业
(最后的盛世)
2、手工业
丝织业、棉纺织业发达
农耕文明的繁盛
殖 3、商业和对外贸易 民 扩 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国际贸易频繁。 张
3、商业和对外贸易繁荣
①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如:苏州昆山县方泰镇的兴起。 当时市镇人口的主体:商人、手工业者
阅读P10资料回答:说说当时的人口流动趋势,并 分析其原因。 趋势:从农村流向市镇,从农业流向商业,从事 农业种植的人越来越少,经商的人大增。
原因:①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越来越重。②商品流 通扩大,市场需求旺盛。
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 一批棉纺织基地。
明清时期,在江南地区,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 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
②榨油、粮食加工、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手 工业的发展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一、中国古代的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说明:推动耕作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进步。

2、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1)特点:①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形成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

(3)局限性: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

(4)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与发展时期,它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3、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集体公有。

(2)奴隶社会:井田制。

①性质(实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②演变:开始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①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最主要的来源和扩大途径,占有封建社会的大部分土地且具主流地位)、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统治的重要基础)②土地国有制:封建国家占有一部分土地,屯田制、均田制。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巨大成就1.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①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②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③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④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⑤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⑥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之三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之三

古代农耕文明(第三课时)本节所要讲述的是14——18世纪情况。

在这个阶段,人类处于从农业(农耕)时代(文明)向工业时代(文明)的过渡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本节内容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述这种转型的。

我们中国在这一时期也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出现了向近代转型的趋势,但由于其他原因去没能转型成功,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和挨打。

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失败呢?这种失败又给中华民族带来怎样的问题?我们又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这才是我们要掌握和考虑的重点,本节将解决这些问题。

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往往都带有规律性,比如当某个事物或人或地区或国家或单位事业发达展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时,却往往在内部孕育着巨大的危机,所以我们中国古人很早就注重这个问题,《易经》中就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就是这个意思。

理性告诉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要“居安思危”,但是由于人们深陷其中,却往往感觉不到,就像我们中国在明清之际出现了经济和社会的高度繁荣,可以说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正是这种表面繁华却在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

因为这个时候按照一般规律人类正处于转型时期,即有一种文明状态向另一种更高级的文明状态转移,这种情况出现既有机遇也存在着危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应对危机,化危机为发展的机遇。

但当时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却沉浸于自我安慰的自足状态,他们昧于世界大趋势而不知,特别是晚晴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作茧自缚闭关锁国最终造成整个中华民族的落后与世界。

我们一定要从中接受教训,奋发图强实现民族的复兴。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1)、生产技术水平提高(2)、人们的衣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占主导地位(4)、白银普遍流通、商业资本活跃(5)、工商业市镇兴起(6)、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加(7)、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高于整个欧洲地区(8)、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9)、综合国力增强,国力提高,保持世界领先地位(10)、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危机的表现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关于农耕文化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农耕文化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农耕文化的思考和建议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通过农耕文化塑造乡风文明。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属于重塑乡村文化的范畴。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必须有“众人拾柴”的向心力,农耕文化离不开村民主体参与。

关于农耕文化的思考和建议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加速构建乡村文明步伐,助推了乡村战略的振兴意义重大,结合前期调研,提出如下建议:(一)保护好传统民居和自然村落。

每一个村落文化景观,都属于它自己的一段特殊的发展历史。

这种发展历史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景观,并成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共同记忆。

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推行生态环保的绿色农业耕作和管理,加强农村自然村落面源污染防治。

加大“峨岭云边”农产品的营销宣传,依托供销平台、电商平台,积极打造“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提质增效。

(二)丰富农耕文化展览馆内涵。

在丰富沙坪镇红星村彝族农耕文化展览馆的基础上,建设和丰富农耕文化展览馆、展览室、农耕文化园、生态农业园内涵。

收集、保护、展览传统生产农具和生活用具,如:石磨、石缸、石臼、犁铧、背夹、风车、水车、纺车等等传统的农耕用具,配以相关的使用图片和文字,用来讲述和展示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历程。

因地制宜实施“五小”到户工程,发展短期见效的“小种植、小养殖、小买卖、小务工、小刺绣”等产业,增加农民群众收入。

(三)重视农耕文化的参与和体验。

田园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展示田园的魅力。

乡村旅游对农耕文化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将文化性与娱乐性、趣味性充分结合,集娱乐、审美、亲历的体验。

提供传统的水车、石磨、石碾等古老的农用器具,使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主题。

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按照“1+1+2+N”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农业和农村发展服从和统一于全域旅游战略。

(四)注重农耕文化与传统节庆的衔接。

我国传统节日都起源于农耕时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谐理念。

循环往复的中国传统节日,把松弛和欢乐插入持续不断的生活流。

历史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历史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历史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

通过对农耕文明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从农业技术、农耕制度和农耕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一、农业技术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得以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业技术的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石、木、骨等物资制造农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展出犁、耒、耨等农业工具,使得耕作更加高效便捷。

同时,人们还研究出了灌溉技术,使得干旱地区也能进行农业生产。

这些农业技术的进步,为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耕制度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离不开严谨的农耕制度。

在古代社会,农耕是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支柱,因此政府和各级官员对农耕制度的管理非常重视。

在周朝时期,制定了周礼,规定了土地的分配和耕作方式,使得耕地的利用更加合理,农作物的种植更加有序。

而秦汉时期,农耕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实行均田制和丁男田制,确保了人民的生活稳定和农业的发展。

这些农耕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三、农耕文化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更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中。

农耕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立春、谷雨、处暑等节气,与农事活动相关,成为人们高兴和祈求丰收的重要时刻。

此外,古代中国还形成了丰富的农耕祭祀文化,如太阳神、土地神、谷仓神等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这些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农业技术、农耕制度和农耕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农业经济模式、社会运行机制和文化传承。

农耕文明为古代中国的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天的中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当倍加珍视和传承这一重要的农耕文明,将其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建设中,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

60 农村·农业·农民2023.05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先民与自然万物相生相息、协同共存而产生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产物。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中国传统农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农耕文化的绵延不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盛不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中国传统农业产生于相对独立封闭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自身独有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是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业强调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产生的原因突出的有两点。

一是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有限的土地不能完全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

耕作制度从撂荒制变为连作制,由单一耕作种植变成轮作倒茬、间作套种、多熟复种。

同时,创制革新农业生产工具、强化优良品种的繁育和优质高产物种或品种的引进、改变耕作方法、兴修水利等,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二是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产生于北方旱作农业,旱作农业的中心任务是抗旱保墒,一切农业耕作技术产生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个中心任务。

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中下游流域,人口较多,年均降水量较少且在时间上分布不均,人们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尝试各种生产手段来达到抗旱保墒的目的,因而逐渐形成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早在沟洫农业时期就开始孕育,经历了4个漫长发展阶段: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过渡时期(虞、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开始萌芽;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北方旱田精耕细作技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苗 璞(中国农业博物馆)犁耕图(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耙地图(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耱地图(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农村·农业·农民2023.05A 61乡村文化Xiangcun Wenhua农艺体系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推广多熟种植,耕作技术逐渐精细化。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与演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与演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与演变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为世界上最为悠久、最为庞大的农耕文明之一。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经历了数个重要的阶段,并逐渐演变为多元化的社会形态。

本文将从兴起、发展以及演变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历程。

一、兴起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农耕社会,人们开始熟悉并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从而实现了定居生活。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适宜的地理环境下,人们开始种植谷物、蔬菜和水稻,并养殖家禽家畜,实现了农耕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农耕文明兴起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农业生产经验和农耕传统,农耕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同时,人们也开始组织起来,形成了最早的农耕社会组织形式。

在氏族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结构,人们按照不同职责和工种的划分,实现了劳动分工,进一步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二、发展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最早的农耕文明发展为后来的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等地域性文明。

这些文明区域在农耕生产技术、社会组织、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逐渐向更广阔的地域扩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兴起和分裂,为农耕文明的融合提供了契机。

通过政治、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不同地域的农耕文明相互影响,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农耕文明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同时,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这一时期也逐渐与商业、手工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相结合,形成了农耕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有机结合。

这种结合不仅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也为农耕文明的自身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条件。

三、演变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的农业生产是不够满足社会需求的。

于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农工商结合的现象,农耕生产逐渐与手工业、商业活动相结合,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经济模式。

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农耕与农业文明的印记

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农耕与农业文明的印记

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农耕与农业文明的印记中国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其文化传承深入人心。

在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特点以及农耕和农业文明对于中国社会的印记。

一、农耕与华夏文明的交融农耕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就出现了农业文明的雏形。

人们开始以种植农作物为生,逐渐形成了以农耕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农耕文化与华夏文明的交融,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更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

在中国古代,农耕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职业,农民被尊崇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种尊重农耕的观念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农耕节气与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通过农耕节气与中国传统节日相互融合。

中国古代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例如,立春代表了新的农事季节的到来,而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则标志着农民开始新的耕作征程。

这些节气和节日不仅仅是农民们记录时间的标志,更是凝聚着中国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

传统的中国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和元宵节,都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纪念农业神农氏的节日,中秋节则是感谢秋天的丰收,元宵节则是庆祝春耕的开始。

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人们会展示和传承农耕文化,如祭祀祖先、品尝农产品等,使农耕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三、传统农具与农耕文化的传承古代农耕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农耕技术上,还体现在农具的设计和使用上。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既满足了农耕的需要,又具备了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例如,犁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代表。

犁的形状经过了多代农民的改进和实践,体现出中国人对农业生产的智慧和技术。

此外,中国古代农具的制作工艺也往往与艺术相结合,使农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备了观赏价值,成为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中国的农业文明稻作文化与农耕技术的传承

中国的农业文明稻作文化与农耕技术的传承

中国的农业文明稻作文化与农耕技术的传承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其农业文明源远流长。

稻作文化作为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农业文明稻作文化与农耕技术的传承,并讨论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历史渊源与传统价值稻作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开始实施水稻种植。

长期以来,稻作文化一直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稻作文化在中国农民心中扎根,成为农村社会的重要传统。

稻作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耕种过程中,还体现在种植技术、农事习俗、节日庆典等方面。

例如,在祭祀活动中,人们常常会举行祈求丰收的仪式,以表达对大地的感恩之情。

这些传统价值的延续使得稻作文化在中国农业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农耕技术的传统和革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农耕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过去,农耕技术主要依赖人力劳动和简单的农具,如耒耜、犁等。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农耕技术不断创新,如引入机械化、水稻新品种的培育等。

农耕技术的创新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

例如,现代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耕种、播种、收割等环节更加高效,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与此同时,对水稻品种的改良也大大提高了产量和产品质量。

然而,尽管农耕技术的进步给中国的农业带来了切实的好处,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例如,机械化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大规模种植同一品种的水稻也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三、农业文明的现代价值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文明也在不断演变和适应。

农业文明的现代价值在于保护与传承传统农耕文化,同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耕技术。

保护与传承传统农耕文化有助于维护中国农村社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传统农耕文化教育青年农民关于耕作技术、农村生活方式和农事习俗的重要知识。

通过教育和培训项目,传统农耕文化可以得到有效传承,激励年轻一代农民坚守农耕传统,保持传统农村社区的独特性。

小学三年级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小学三年级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小学三年级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了解农耕文明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2. 农耕文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贡献。

教学准备:1. 课本:小学历史教材第二单元相关内容。

2. 影音资料:有关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0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农耕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农耕文明的思考。

Step 2:讲解农耕文明起源(15分钟)向学生介绍农耕文明起源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解释农耕文明的概念和意义。

可以借助地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分布和特点。

Step 3:探索农耕文明的特点(20分钟)分组让学生合作探索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包括农业生产、农耕工具、农田水利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耕文明会造成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Step 4:了解农耕文明的发展(20分钟)通过故事、图片或影像资料,介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如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和长江流域的楚文化。

让学生了解农耕文明的发展与区域文明的关系。

Step 5:农耕文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农耕文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影响,如农业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古代农耕文明与古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Step 6:总结与评价(10分钟)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巩固他们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理解,并请学生评论农耕文明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意义。

Step 7:拓展活动(自由安排)布置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或家庭协助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口头报告等形式展现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学扩展: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名人典故、历史事件等来讲解,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农耕文明的礼仪

农耕文明的礼仪

农耕文明的礼仪?
答:农耕文明的礼仪主要体现在春耕习俗中,这些习俗源于古代的农耕社会,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仪式和习俗体系。

在春耕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祭祀仪式,包括祭祀农神、祖先和神明等等,祈求天地万物的和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等。

祭祀农神的仪式通常会在耕地上搭建一个简易的祭坛,上面供奉着农神和祖先的神像或牌位,然后人们会燃香、献花、献酒、献食物等,向神明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祭祀祖先的仪式则会在祖先牌位前燃香、献花、献酒、献食物等,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家庭和睦、事业顺利等等。

此外,春耕节期间还会举行耕田仪式,人们会在耕地上进行一场盛大的耕田仪式,用红绸子将牛耳朵系起来,然后让一头母牛拉着一把犁耕田,表示希望新的一年有一个好的开始。

在耕田仪式期间,还会举行一些传统的舞蹈、歌唱和游戏等活动,以庆祝春耕节的到来。

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如挑花节,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手持花枝,在村里或者田间地头结伴而行,欣赏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欢乐。

这个节日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注意生活的美好和多彩,珍惜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吃春饼也是春耕节期间的一种习俗,这是一种用面粉、豆沙、葱花、鸡蛋等制成的传统小吃,吃春饼的寓意是希望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这些春耕习俗和礼仪体现了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和
对未来的美好祈愿,也传承了农耕文化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耕文明(三)
一.慧眼识真
1.古代印度位于()
A.东亚B.南亚C.西亚D.北非
2.下列有关古代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古代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上,与现在印度的疆域一致
B.印度河和恒河流经古代印度
C.公元前3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
D.印度是伊斯兰教的诞生地
3.著名的哈拉帕文化遗址出现在()
A.印度河流域B.恒河流域C.尼罗河流域D、两河流域
4.古代印度著名的摩揭陀国的建立者是( )
A.苏美尔人B.希伯来人C.腓尼基人D.雅利安人
5.在古代印度有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等级。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6.崇尚佛教,把佛教定为古代印度的国教的阿育王属于种姓制度中哪个种姓()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7.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并开始向外传播是在()
A.公元前6世纪B.公元前3世纪C.公元1世纪D.公元3世纪
二.综合探究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本题共14分)
材料一。

《大唐西域记》有一段记载反映了公元7世纪的某国情况:“苦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

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

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

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

凡慈四姓,清浊殊流,……自余杂姓,实繁种族,各随类聚,难以详载”。

材料二:为了维护这一制度,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

按《摩奴法典》规定,高级种姓由于“穷困”可以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相反,低级种姓不得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

在婚姻上,各种姓原则上同姓通婚,即实行内婚制。

《摩奴法典》规定,高级种姓之男因“贪欲”可以娶低级种姓之女;相反,低级种姓之男不得娶高级种姓之女。

前者称“顺婚”,后者称“逆婚”。

⑴材料一中的某国指的是哪个国家?这段文字记载了该国的何种制度?文中“有四流焉”,其中哪些是属于统治阶级?哪些是被统治阶级?
⑵根据材料二的叙述,可以看出《摩奴法典》维护的是谁的利益?这种类型的法律你能再举
出一部么?这些法律和我们今天所推崇的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
⑶请你说说这种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2.有一年天旱,族人之间争水灌田,将要发生流血争斗时,佛祖至,曰:“水重于生命?争到了水而没有了性命有何意义?”
(1)这则佛教故事包含了什么哲理?
(2)说出三大宗教中的另两个宗教名称。

你能选取其中的一种宗教说说与材料相类似的哲理故事或其教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你不会说,你打算通过什么途径或方法获取?
(3)你知道哪种宗教对我国影响最大?请举例加以证明。

(4)你的亲属中有信仰宗教的吗?你持什么态度?
农耕文明(四)
一.慧眼识真
1.西周为巩固统治采用的制度有()
①宗法制②分封制③礼乐制度④禅让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右图反映出的信息有()
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②沿用了三省六部制
③废除了地方分封制④封建国家进入盛世时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以下主张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匹配正确的是()。

A.“兼爱”“非攻”——老子 B.“仁”者,爱人——墨子
C.“无为”“仁政”——孔子 D.“民贵”“君轻”——孟子
4.我国政府在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还提出了创建和谐世界的
主张。

构建和谐世界的这一主张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哪一思想家
的观点不谋而合?()
A.孔子的“仁”思想
B.老子的“无为”思想
C.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D.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西汉人张骞、欧洲人马可〃波罗是将儒家思想传到欧洲的两位重要人物。

据此回答4—7题。

5.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
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子
6.汉武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从而()
①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陆路交通②将西域归入西汉版图,维护了边疆稳定
③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增进了东西方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马可·波罗是历史上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中国的人,其著作《马可·波罗游记》所介绍的这个被孔子思想浸润的富裕国家,激起了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对东方的强烈向往。

第一个从海上到达东方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
8.重游“马可·波罗中国之旅”是2006年杭州国际休闲博览会和欧洲马可·波罗国际协会共同发起的国际性休闲旅游活动。

有专家考证,当年马可·波罗是沿着仙霞古道进入福建的。

由此可见,这一活动的参加者如果来衢州,最有可能去的县(市、区)是()A.柯城区B.江山市C.衢江区D.龙游县
9.秦始皇堪称“千古一帝”,他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
A.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B.统一全国车辆两轮间的距离
C.修建了雄伟的万里长城 D.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10.秦朝时开凿的灵渠成为后世沟通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它所连接的两大水系是()A.黄河与淮河B.长江与珠江 C.淮河与长江D.黄河与长江
二.综合探究
1.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在图上填出大运河连接的三个重要城市和大运河的四段。

(2)大运河的起止点属于现在什么省级行政区域?
(3)大运河从古到今发挥了什么作用。

2. 材料一:魏国首开变法之风。

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

李悝注重改革内政,选贤任能,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小农经济。

魏国很快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在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

吴起重点打击旧贵族势力,因此遭到贵族势力的强烈反抗。

楚悼王去世后不久,贵族们发动政变,吴起死。

材料二:秦国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劳役。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派官吏治理。

(1)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信息,你能判断出它是哪次变法的措施吗?这次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3)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除惩罚,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4)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

在改革过程中,从变法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什么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答案:
农耕文明(三)
一.慧眼识真1—5.B B B D C 6—7.B B
二.综合探究题 1.(1)印度种性制度统治阶级:婆罗门刹帝利被统治阶级:吠舍首陀罗
(2)印度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汉莫拉比法典》与今天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等精神等方面不同,合理即可。

(3)内容:第一等级是婆罗门,他们掌管祭祀大权;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由国王、武士和官吏等组成;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供养前两个种姓,第四等级是首陀罗,包括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四个等级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下一等级的人不能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能相互通婚。

影响:维护了印度奴隶主的利益,巩固了其统治。

2. ⑴用和平协商方式解决争端,才是人类的大智慧。

⑵另两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哲理故事及获取方式言之有理即可;
⑶影响最大:佛教(举例可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乃至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如中国古代三大石窟艺术宝库: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都有大规模的佛像雕塑。

)⑷真实说出其信仰即可;要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

农耕文明(四)
一.慧眼识真1—5.ACDDA 6—BDB
二.综合探究1.(1)略(2)北京市、浙江省(3)促进南北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沿岸城镇的繁荣;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至今在交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南水北调等。

2.(1)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

(2)商鞅变法。

影响: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3)多生产粮食布帛。

(4)献身精神、创新精神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