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8选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四、品文—描写手法
(一)正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 对梁先生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细节的描写。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
1、教师:本文为略读课文,教师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作业(找出文中写听众感受印象深刻的句子,参照研讨与练习一对直接描写任公演讲特点的句子作旁注);收集整理“两梁”及任公演讲内容中引用的诗文史料知识,并制作幻灯片。
2、学生:认真完成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了解全文内容;结合研讨与练习二酝酿对作者提出的文学主张的看法。
感悟大梁(梁任公先生)演讲水平效果和特点后,大家对其演讲内容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设计意图】采取“交互式质疑教学法”之一,在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质疑——释疑存疑——教师质疑——引导释疑”四个环节,以达到培养探究品质、训练创新思维、提高读写能力之目的。
1.《箜篌引》——感直面死亡的勇气(展示幻灯片10-11)
2.侧面描写-----写作者的感受评论、听众的反应。
(二)白描----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本文只选择记忆、片段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性格和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不拖泥带水。只有高手才能轻巧为之。(展示幻灯片18)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上册必修一第三单元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整理精校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教案必修教案 0109 08:01 ::高一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三单元教学时间:课时 2 教学过程:一、单元梳理这个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描摹他们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悲爱国青年惨遭屠戮,愤反动政府和走狗文人言行卑劣。
巴金的《小狗包弟》表达的是一种忏悔之情,忏悔自己竟然为了自保而将聪明可爱有情有义的小狗包弟扔上医院的解剖台。
这两篇文章同时还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众心态。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表达的是一种景仰之情,文章选取了梁氏演讲的几个精彩片断生动地刻画了梁氏才情横溢的形象,字里行间灌注了对老师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现的情感倾向。
尝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品味语言,揣摩形象,把握主题。
二、复习《纪念刘和珍君》(一)、复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事迹及死难经过,学习爱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理清思路,把握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
2 结合语境,字斟句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 节。
4、2背诵课文第4 (二)、课文整体感知、解说文题1“纪念”,现在写做“纪念”。
“纪念”说明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类的回忆性的文章。
“刘和珍”是本文描述的主体。
“君”是对爱国学生刘和珍的尊称。
从题目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学生刘和珍的悼念与崇敬之情。
《纪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明了背景2日,为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18月3年1926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门前集会。
会后游行示威,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当游行队伍抵达执政府国务院辕门时,早已戒备森严的执政府卫队突然向请愿队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200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岁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22的“三一八”惨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竞教课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四川省武胜中学何冀【设计说明】根据人教版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可承担的教学任务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因此,对于文本的分析应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梁任公先生是怎样的人,作者是通过何种描写方法来映证自己对梁任公先生的评价的。
二是作者是怎样通过记叙演讲过程来表达梁任公先生的家国情怀,表达自己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的。
【设计思路】在深入文本分析时,采取学生小组合作,深化学生对文本细节的理解和把握,体会作品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掌握人物描写和叙事的方法。
最后通过拓展训练将课堂知识和学习体验结合起来,通过练笔锻炼将学生所掌握的写作知识转变为更好地记叙事件、描写人物的技巧。
【教学目标】1、概括梁任公先生的人格特点,掌握运用肖像、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2、评述梁任公先生的爱国之情,归纳作者在表达梁任公先生爱国之情时所体现的写作特点。
3、能运用文中所学的人物描写和记叙手法,叙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老师讲课或者同学演讲,注意在叙事中传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物描写方法。
难点:演讲的内容是如何体现先生的家国情怀的。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情景再现【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分钟)学生课前三分钟读《少年中国说》。
同学们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写恩师梁启超的一次演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起来品读先生。
二、明课堂目标,课前预习检查(2分钟)在上这节课时,我们先来了解这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
我们在课前预习了这篇文章,老师在上课前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整体情况很好,对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很到位,我们一起检测这篇课文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2分钟)这篇文章是梁实秋写先生的演讲,他认为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明确: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板书:有学问、文采、热心肠既然是记一次演讲,那么演讲就应该有演讲的背景、演讲者和演讲的内容。
人教统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声声慢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声声慢》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你知道她是谁吗?(学生自由说)对了,他就是,词苑奇葩——李清照。
你学过李清照的哪些诗歌?和大家分享一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她的一首词《声声慢》。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相关背景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抓住诗歌意境,理解词人哀伤凄苦的情感。
3.体会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叠词的使用效果,把握意象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使用的艺术手法,感受意境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婉约词的写作特点及风格特征,比较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词人通过季节、气候的变化抒发哀伤凄苦情感。
三、作家作品1.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一个才学之士,进士出身。
曾做过山东郓周教授,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
后来因为他的诗文创作和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所以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母亲王氏也是当时能诗能文的才女,王氏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朝的时候的科举状元。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 流寓南方, 明诚病死, 境遇孤苦。
2.李清照词,以南渡为界。
南渡以前,李清照过的是上层封建贵族的享乐生活,前期的作品绰约轻倩,自然妩媚,多写其悠闲生活,表达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天真,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南渡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多悲叹身世, 情调感伤, 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自辟途径, 语言清丽。
2024年《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设计(精选
2024年《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本课详细内容为: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背诵诗歌内容,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诗歌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歌曲《歌唱祖国》,让学生在激昂的旋律中感受对祖国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舒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时代背景。
3.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教师点评并指导朗读技巧。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如“破晓的鸡鸣”、“崛起的巨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例题讲解:讲解与分析一道关于诗歌意象的题目,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道关于诗歌情感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 诗人:舒婷3. 诗歌内容:意象、情感、修辞手法意象:破晓的鸡鸣、崛起的巨人等情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
2. 答案示例:意象:诗歌通过描绘破晓的鸡鸣、崛起的巨人等形象,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
情感:诗人以饱满的热情,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 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领会散文抒情性的特点,把握散文的情感走向。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1、理清作者行文的情感脉络。
2、反复朗读课,把握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反语讽刺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习作者的语言艺术四、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阅读鉴赏,理解、体会作者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走进作者忧愤深广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结合文本,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领会反语讽刺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习作者的语言艺术是难点。
教学方法概括法、探究法、引导法学情分析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积累词语寥落:稀少、冷落。
踌躇(chbuchfi):犹豫;平素:平时、平常。
桀骜:性*情刚强不屈。
桀:不顺从。
噩耗:指自己亲近的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噩:凶恶惊人的;耗:消息。
惨淡:暗淡五色*,这里是悲惨凄凉意。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引退:指辞去官职。
这里是告退的意思。
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
甚至超出了愤怒的程度。
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同一党一的帮凶。
羽翼:本为鸟的翅膀,此指帮凶。
惩创:惩治伤害。
淋一漓:湿一淋一淋往下滴二、解题导入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接着又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
L923年和1926年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o内喊》和《彷徨》。
另外鲁迅先生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坟》、《热风》两本杂文集和散文诗集《野草》。
1927年10月以后,鲁迅走上了他人生道路上最光辉的历程,这是他率领“左联”文艺大军同国民一党一反动派英勇奋战的时期。
主要著作是《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杂文集和历史神话小说集《故事新编》。
鲁迅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殚精竭虑,积劳成疾,1936年10月19日不幸去世。
在葬礼仪式上,他的遗体上覆盖着上海各界敬献的绣着“民族魂”的旗帜。
人教统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琵琶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琵琶行》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明确诗歌写作背景。
2.品味音乐描写艺术,学习对比、衬托等手法,感受诗歌意境。
3.分析比较人物的身世命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掌握意义和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对比、衬托等手法,欣赏并学习诗歌中运用形象的比喻写音乐的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诗歌进入诗歌意境,激发想象和联想,品味音乐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蕴。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三、预习检测1.查字典,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识记字形。
倡()女贾()人荻()花铮()悯()然转徙()浔()阳捻()抹()挑( ) 霓裳()六幺()舫()教坊() 红绡()谪()居间()关虾()蟆陵钿()头银篦()呕哑()嘲哳( )答案:chāng gǔdízhēng mǐn xǐxún niǎn mǒtiǎo nícháng yāofǎng fáng xiāozhéjiàn hádiàn bìōu yāzhāo zhā2.各学习小组课前查找资料,阅读课下注释,落实基础知识。
各小组使用学习卡片分别展示学习成果。
(一)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回灯:重新拨亮灯光。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南康市第二中学刘运雯教学目的(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2)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重点: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教学设想:着生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入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二、背景资料“三·一八”惨案是继“五”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三、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一)、写作缘起(12)(二)、记念主体(35(三)、教训、意义(67)四、分析局部思路关于文章的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的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的第2小题来分析第一部分的思路问:第1、2节都说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一点?明确:第一个“必要”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君,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是要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所以第一部分两次强调、突出了本文的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由爱到憎是按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二)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这一部分则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叙写烈士生前事迹,再详细叙述遇难经过,整个部分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三)第三部分关于惨案的意义,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何以体现?先否定了这种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由否定到肯定也是明晰的逻辑顺序(四)理解和把握第二节的语段的思路我们知道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层次之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子之间的思路请大家齐读第二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中的思路明确:第一自然段共5个句子,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第二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两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这两节的整个思路就应该定位在: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四、人物及意义理解理解1、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明确: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五、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1、真的猛士……?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当(《论睁了眼看》)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淡淡的血痕中》)(2)明确:“着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2、惨象……流言……灭亡假如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无花的蔷薇之二》)(2)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3、当三个女子……抹杀了A、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个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B、但原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C、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2)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六、问题设计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n 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2、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3、作者起笔不凡文章写于同年4、1,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三&8226;一八”发生说,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4、“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3、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校回来偶,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我……”写出了鲁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5、“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明确:“也”字针对陈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陈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动机远非限于“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鲁迅和刘既是师生又是同志对于她的死,鲁迅感到特别悲痛,所以写文是必要的6、“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略)、“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略)分别指什么人?明确:“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感“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期的思想倾向来看1926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已经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辨证法及唯物史观,但是令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的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劣根性”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7、第5部分在记叙刘遇难时句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用短句?明确:极其短促的句式,表现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8、“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明确: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正如《可惨与可笑》等文章中指出的那样……(见书上注释)9、第6部分首句“时间……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明确: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显然文中不是这意思,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启发学生吟读“我懂得衰亡民族……”)“默无声息”便是对“太平”一词最好的注释,也就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可悲局面/看来,“三&8226;一八”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太平”一此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泪10、引用陶诗的作用明确: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这就够了”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见《用书》)。
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六、合作探究
⒈学生再默读课文一、二部分:
课文一、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提示: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无数人在“文革”中经历了许多苦难,巴金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作家作品介绍:
二、整体感知
《小狗包弟》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本文写了哪几件事情?
引子(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2自然段)──包弟来历。
发展(3~6自然段)──七年相处。
结局(7~9自然段)──一朝痛别。
尾声(10~13自然段)──真心忏悔。
四、合作讨论
⒈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⑴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⑵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第4节
⒉第2节写了什么?思路是怎样的?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个层次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思路。
提示: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第2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第2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定位为: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课标高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2、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学习演讲的一些技能技巧。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设想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练习给课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理应进行的一项专门的基本训练。
本课在练习当中设了一道作旁注的题,是一种引导,以后每学一课都最好照此办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上课之前呢,先请同学们拿出一支笔,一张纸。
今天上课之前呢,先让同学们做个知识竞猜题。
请根据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①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
16岁时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②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曾经写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③他是广东新会人。
④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同学们都有答案了吗?是的,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梁启超。
那说起梁启超,想来同学们对他并不感到陌生。
初中时候历史书上见过他的名字,我们学《再别康桥》的时候也知道,徐志摩的“情敌”梁思成是他的儿子。
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梁启超有哪些事迹啊?(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小狗包第》教案
小狗包弟巴金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掌握作者写作手法等(2)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窥文“神”——主旨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⑵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⑵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1、借鉴写法特征。
2、发掘文章的反思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语:板书【小狗包弟——巴金】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在“三一八惨案”的掀起的时代浪潮中,聆听一个知识分子怀着热血良知向沉睡的中国发出的呼号。
“长歌当哭”,逝去的时代为我们留下的,是“真的猛士”的不朽丰碑,而我们从中获得的,是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和正视淋漓鲜血的斗志。
今天,我们将继续本单元对写人记事散文的学习。
你们即将翻开的这篇课文,也是怀念老友,却更像一篇呼号,它来自和平年代,却写满动荡的人才之殇;它饱含深情,怀念的笔触里却承载了满纸心酸。
下面我们走进《小狗包弟》,看作者巴金老先生提起自己十三年前的“挚友”包弟又是怎样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2页。
二、课文分析早自习大家已经初读过过课文,在预习时我要求大家完成这样几个任务:【ppt翻到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将文中的生字词注音(链接到“温故知新”)请大家查漏补缺、温故知新(教师对关键的字词需要加以强调和范读)划分全文结构找出本文的“文眼”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明确自己对这三个问题的看法,在此基础上请一位同学简短的为我们谈一下本文的几个关键点:首先,本文的作者是?(巴金)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我们笔记本上的巴金先生后面必然被强调的重点是什么?原名、主要代表作品【放PPT】请大家注意巴金的几个代表作品名称。
)【板书巴金】套用托尔斯泰评价卢梭的话“18世纪全世界的良心”来形容巴金先生,我们经常会用到“中国的良心”这几个字,生命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的巴金,他曾是多少代青年的航标与动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是本课教学重点;2、了解梁启超先生的优秀的性格、气质和修养是本课教学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在课前阅读时作旁批的情况。
2、给下列词注音: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 ǒng)异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蓟(jì)北3、引导学生介绍中心人物。
提问:同学们学过历史,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明确: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同学们大多了解的他是政坛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其实他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
谁能介绍一下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明确: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
《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
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
2024年《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设计(精选
2024年《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详细内容包括: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探讨诗歌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提高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知能力。
3. 掌握诗歌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诗歌解析:a. 分析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b.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c. 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4. 例题讲解:以一道关于诗歌意象分析的题目为例,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判断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表达的情感,分享各自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 诗人:舒婷3. 诗歌意象:破晓、长河、煤油、稻谷等4.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等5. 韵律特点:自由诗体、押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意象,并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爱国主题的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分析2. 诗人情感的理解3. 诗歌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的讲解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一、诗歌意象的分析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如“破晓”、“长河”、“煤油”、“稻谷”等,分析这些词语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三单元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2(共1课时)Word版含答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相信同学对于梁启超在历史上的成就肯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老师补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
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
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作者简介。
作品:《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的阅读来进一步体会。
苏振元曾这样评价: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片段来刻画人物。
现在我们来找出这些片段,并且进一步分析粮食去是如何通过这些片段来刻画梁启超这一人物的!2、文本解读请同学迅速浏览文章,疏通文章当中的精彩段落,待会儿请同学起来回答。
结合同学的答案,归纳出六个片段。
分别包括梁启超的演讲稿、第一次亮相、他的开场白、以及演讲过程的朗诵、背诵、表演三个片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重点品读这六个片段。
片段之一:关于演讲稿这一通过物件来写的方法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我在这就不多介绍了!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学习做旁注。
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第一道。
做旁注是一道基本功。
所谓“不动笔墨不成书”,接下来的解读,边阅读边标注旁批。
片段之二:至于,第一次亮相,也就是第三段,是对任公肖像的描写,请同学齐声朗读出场时的形象。
通过分析“短小精悍”“光芒四射”,可以看到,虽然写相貌一般,但我们看到了内在精神的不一般,这就是什么的写法?(抑扬)片段之三:进入第四段,引导学生朗读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以也有一点咯”,这种开场白经常听到吗?(不)除了感受到他的幽默,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的爽直。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全册教案-第三单元
必修一第三单元马鞍山二中高一备课组单元设计都是现当代写人记事的散文名篇,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本单元收录的三篇散文类:《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悲悼、愤怒和怀念之情,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先师形象,表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
《记念刘和珍君》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无比沉痛的悼念,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愤怒的控诉,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大义凛然的爱国女子,更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表达了对“文革”的控诉,使我们对那个“特殊年代”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似记事而写人。
作者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去渲染先生的伟绩,而是通过一次演讲来表现先生渊博的学识、洒脱的真性情。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个性化的语言、体会这几篇散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多运用警策语言,哲理深刻,起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小狗包弟》语言质朴深沉,蕴涵作者内心诚挚深沉的情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简练传神、幽默而蕴藉。
领悟独特的情味、2写人记事散文不惟叙事,还重在抒情,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线索。
情味不仅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情味等。
《记念刘和珍君》有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无比沉痛的悼念,有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愤怒控诉,有对“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的呐喊。
《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对“文革”罪行的有力控诉。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对梁任公先生演讲时喜怒哀乐的神态、语言等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景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
掌握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3本单元记叙的人物个性鲜明、作者的情感真挚浓烈,是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很好范本。
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表达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学会观察,掌握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学会在叙事过程中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意境等。
掌握《诗经》中所选篇目的内容、格律、意境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情感和感悟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学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把握《诗经》中所选篇目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歌的构成要素。
难点:领会和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运用现代思维去理解古代诗歌。
【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名称: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授课时间:5周(共10节课)第一周:《诗经》概述本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诗经》的概述,让学生初步了解《诗经》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二周:《诗经》的格律与韵律本周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诗经》的格律和韵律,并通过分析《关雎》、《国风·周南》等篇目,让学生对《诗经》的格律与韵律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周:《关雎》赏析本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关雎》的赏析,让学生领会《关雎》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四周:《国风·周南》赏析本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国风·周南》的赏析,让学生领会《国风·周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第五周:诗歌鉴赏与创作本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诗经》篇目的鉴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感悟力,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导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导入《诗经》这一古代诗歌集的话题,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
第二课时: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诗经》中所选篇目的原文,并进行初步理解,了解篇目的故事内容和基本形式。
第三课时:格律与韵律介绍《诗经》的格律和韵律,并通过分析《关雎》、《国风·周南》等篇目,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构成要素。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导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案
湖南省冷水江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导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透过作者的描写与叙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了解作者的评价与情感态度。
【重点难点】把握作者寄寓在人与事中的情感、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
【教学内容】《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一、课前热身1、为下列各句写出相应的成语A.用引吭高歌或写诗文来代替哭泣,抒发胸中的悲愤。
(______)B.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愤怒的程度。
(______)C.到处都是帮凶。
(______)D.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生命也毫不顾惜。
(______)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生杀予夺直接了当贻笑大方隐约其辞 B.自惭形秽莫可名状名列前矛黯然泣下C.深沟险壑影影绰绰满目疮痍屠戮妇婴 D.惊闻噩耗好高鹜远无端喋血贫瘠不堪3、默写填空⑴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___,_________。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把握1、文章自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写作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对爱国青年遭到杀害的沉痛情感。
第二部分:进一步写明作者写作本文的最主要的目的。
第三部分:通过对刘和珍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爱憎分明的精神品格的描绘,表达对她的哀悼和崇敬。
第四部分:听到噩耗后的愤慨的心情,控诉反动派的凶残和“学者文人”“流言”的卑劣。
第五部分:记述惨案发生时的情景,赞扬爱国青年的沉勇友爱,痛斥反动派的凶残无耻。
第六部分:评述请愿,指出惨案的社会影响。
第七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对反动派应采取的斗争办法。
填空:课文七部分中哪几部分描写了刘和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七部分又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的情感是深沉的,既有对烈士___之情;又有自己对死者的敬意和内疚;既突出地表现了对反动派的___之情;又有对民众间存在着的愚昧思想的____;作者号召人们起来革命,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景的期待2、品味语言⑴“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指代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将这”的“这”指代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缘由”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将“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的加点词改成“野蛮”“射击”好不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后答题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一.重点明示: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方面的能力。
分析评价就是对文章语言、风格、构思、作者观点及艺术技巧等进行分析、比较、认识优劣。
分析评价的目的是借鉴吸收。
根据每篇课文的实际情况,可集中分析某一、两个方面,目的要明确。
二.能力要求与学习方法: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包含理解和鉴赏这两个层次。
理解,就是前面所讲的要读懂文章的词义、句意、段意,乃至整篇文章的意思。
鉴赏,指鉴别和哲学文章的语文、写作方法、布局谋篇的表现力量,鉴别和哲学文章的思想感情、主题的社会意义,并能对之作出恰当的评价。
即体现它写得怎样、内容和形式是完美统一,如何达到这种统一的,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鉴赏和评价文章,可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况进行鉴赏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不同的时代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乳可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动、个情感的变化,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
2.立足整体,鉴赏局部。
文章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而各个局部又都是为整篇文章服务的,不能脱离局部而鉴赏文章,也不能脱离整体,鉴赏局部。
3.遵循文道统一原则,鉴赏表达技巧。
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
鉴赏文章,不能割裂它的思想内容来鉴赏表现形式,要通过鉴赏艺术形式来体会思想威武不屈。
刘勰曾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足见内容和形式在鉴赏时的重要关系。
鉴赏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鉴赏文章词句的表现力。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作家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遣词造句。
因而培养从关系词句鉴赏入手,来体会文章的魅力的能力十分重要。
(2)鉴赏文章修辞的表现力。
(3)鉴赏文章的写作方法的表现力。
(4)鉴赏文章的布局谋篇。
4.正确评价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结合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结构,分析第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板书:刘和珍)。
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二、指导预习: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dí)惮(dàn)攒射(cuán)尸骸(hái)长歌当哭(dàng)喋血(dié )杀戮(lù)殒身不恤(yǔn)(xù)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新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所选四篇散文均为写人记事的佳作。
它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它们描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悲悼、愤怒或者怀念之情,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第二类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金岳霖先生》,它们是描写先师形象,表达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
在教学本单元的散文时,我们应该深入的考虑作品中人物的遭遇、行为,展开个性化的思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记念刘和珍君》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在这篇课文中,可以引导学生随着鲁迅先生深刻而稳健的笔触,去了解与“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事件相关的事实,与鲁迅先生那“出离的愤怒”和“浓黑的悲凉”产生同感。
《小狗包弟》课文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
作者笔下的金岳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行将结束时有这样一句话:“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可以视做对老年金岳霖的特点的概括,也可以视做对他的一生特点的概括。
本单元的课文描写的是一个个人物的一个个片段故事,教学这些课文首先要分析人物,要分析人物就得分析这些小片段,要分析这些小片段就要抓细节描写,抓细节就要抓作品中人物的外貌描写、言行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与人物相关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环境描写。
如鲁迅对刘和珍平日保持温和的神情、与老师交往注重礼节的描写,既证明受害者是一群纯正的青年学生,也证明段祺瑞执政府的疯狂无理和反动文人造谣的阴险无耻;至于梁实秋笔下的梁任公和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几个精彩的细节即把他们的性格显现无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三单元本单元收录的三篇散文,都是现当代写人记事的散文名篇,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悲悼、愤怒和怀念之情,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先师形象,表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
《记念刘和珍君》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无比沉痛的悼念,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愤怒的控诉,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大义凛然的爱国女子,更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表达了对“文革”的控诉,使我们对那个“特殊年代”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似记事而写人。
作者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去渲染先生的伟绩,而是通过一次演讲来表现先生渊博的学识、洒脱的真性情。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个性化的语言体会这几篇散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多运用警策语言,哲理深刻,起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小狗包弟》语言质朴深沉,蕴涵作者内心诚挚深沉的情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简练传神、幽默而蕴藉。
2、领悟独特的情味写人记事散文不惟叙事,还重在抒情,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线索。
情味不仅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情味等。
《记念刘和珍君》有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无比沉痛的悼念,有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愤怒控诉,有对“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的呐喊。
《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对“文革”罪行的有力控诉。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对梁任公先生演讲时喜怒哀乐的神态、语言等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景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
3、掌握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本单元记叙的人物个性鲜明、作者的情感真挚浓烈,是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很好范本。
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表达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学会观察,掌握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学会在叙事过程中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记念刘和珍君学情分析:1、本文写作于上世纪20年代,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要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2、本文篇幅较长,高一学生对文中内涵深刻、感情丰富的语言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鼓励学生反复诵读,结合全文和段落的语境仔细揣摩。
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2、深入了解鲁迅及其人品文品。
3、了解惨案发生的背景及原因。
4、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1、深入了解鲁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文章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
教学难点:2、关键文句的理解。
课型:讲读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同学们,前面两单元我们分别学习了诗歌和古代记叙散文。
今天我们开始转入对写人记叙散文的学习,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大家齐读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大家知道这是写给谁的对联吗?(明确:鲁迅)对了这是鲁迅逝世时,他的友人埃德加·斯诺写给他的挽联,其中包含了先生的两部作品:二、介绍作者1、对鲁迅的概述2、鲁迅的生平及弃医从文的原因(1)鲁迅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作为进步青年,他希望通过留学学医以疗救中国人民。
(2)弃医从文的经过:留学日本学医——同去的中国留学生的不良表现——看电影事件的触动——弃医从文——形成讽喻、犀利的文风——创作大量杂文及短篇小说说明:一边讲述,一边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3)师:鲁迅的文章既是投枪匕首,又是药,对这句话怎么理解?提示:投枪匕首:打击敌人药:疗救人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一起来看看先生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三、检查预习情况。
(大家回去有没有预习这篇课文呢?有的话就我们请位同学来读一下以下字词。
打在幻灯片上的。
没有的话就让同学们几分钟快速的默读。
默读的时候带着这样两个问题1、文章具体分成几个部分?2、注意幻灯片上字词的读音:请位同学给以下字词注音,纠正并讲解错音。
长歌当(dàng)哭桀骜(jié ào)喋血(dié xuè)尸骸(hái)立仆(pū)惮(dàn )惩创(chuāng)殒(yǔn)身不恤(xù)浸渍(zì)攒射(cuán)洗涤(dí)赁屋(lìn)四、解题及背景介绍弄清了生字词,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记念”现在我们写作绞丝旁的“纪念”。
大家注意一下即可。
(因为当时的白话文还比较不规范,经过规范之后我们统一写做“纪念”)背景: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封建军阀割据,军阀混战情况严重,造成了中国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大家翻开课本27页看注释第一条。
(请位同学齐读)1926年,奉系军阀和国民军作战。
18日,段祺瑞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屠杀了前来请愿的爱国民众,制造了“三·一八”掺案。
刘和珍当时也是在遇害之列,本文是鲁迅写于惨案发生后的两个星期,也就是四月一号。
用来悼念刘和珍等革命烈士。
五、课文分析整体把握全文有七个小节,按作者的意图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3个部分,具体怎么划分?(请同学回答(123//45//67)。
同时复述、板书)那其他的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另一同学回答(12//345//67),请这位同学简单的分析一下划分依据。
(即第一部分写什么?第二部分写什么?)师:划分段落,同学们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那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划分方法的主要不同是哪一部分?争议在哪里?(第三部分)好,那么这第三部分应为第一大段还是归为第二大段呢?现在我们先来看下第三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一)从课文的第三段:“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的时候”字眼“第一次”,“去年夏初”,说明这是发生在过去的事,那作者在这里打开了对以往的事情的回忆,回忆他第一次见到刘和珍这个名字,及接下的一系列回忆:“刘百昭率领。
,指着她,告诉我,这就是刘和珍;”“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赁屋授课,听我的讲义;”“虑及母校的前途,黯然之于泣下。
”所以第三部分应是回忆他们的认识过程。
(板书:回忆认识)(二)1、让学生边看课文,边根据板书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脉络第一部分:记念的原因和目的。
一节:写作缘由——悲哀愤怒二节:写作必要——唤起民众第二部分:记述刘和珍三节:交往始末——暗自诧四节:遇害事实——凶残至极五节:遇害经过——从容转辗第三部分:教训和意义六节:经验教训——选择战法七节:死难意义——奋然前行2、教师适当讲解补充六、教师适当讲解补充;总结本课,交代下课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平极其人品文品,了解了惨案发生的背景,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分析,深入地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语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
对国家、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么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学生回顾第一部分和自读三、四、五段,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的分析。
二、课文分析1、集体阅读第一、二部分,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
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
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总结:作文的原因:刘爱看我的文章作文的目的:悼念烈士作文的必要:①告慰烈士;②唤醒世人;③牢记(烈士)鲜血。
2、第三节又记述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迹呢?请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结合第一部分。
(明确:订《莽原》、女师大风潮、3·18死难)分析:第三小节通过对刘和珍君生前战斗事迹的回忆,(如在女师大被开除学生自治会职员、被强拖出校、偏安与宗帽胡同、学校恢复旧观等突出的表现了刘和珍坚持真理不为势利所屈的斗争精神,以及对进步师生的和蔼态度和对学校前途的关心。
小结:第二段可分为四层:见姓名/见本人/听讲义/永别在第三节中,作者反复的强调了刘和珍君的外形特征“常常微笑的,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态度很温和”这些外形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始终微笑的人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会是凶神恶煞的形象吗,是暴徒吗?)不是的刘和珍给人的是一种亲切和蔼的善良乐观的印象。
(明确:善良、亲切、乐观等等)3、我们接下来看第四节A、第一自然段,写鲁迅对惨案发生的怀疑。
鲁迅先生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的反动派的。
然而,不料没想到他们竟会下劣凶残到这一地步,比想象的更恶劣,使和蔼可亲的刘和珍在府门喋血。
鲁迅在这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了欲擒先纵的手法,先对传说表示怀疑,其中,使用“居然”“竟”等副词,表示出乎意料,从而大大加强了控诉敌人凶残的效果。
但敌人的凶残不止这些,他们残暴的杀害刘和珍等人后,还到处造谣说他们是暴徒,是受人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