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

合集下载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管理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消毒灭菌应遵循的原则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2.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3.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4.禁止用消毒液保存物品,消毒灭菌后应及时取出,用清洁或灭菌水冲洗干净后,控干保存。

5.用于消毒灭菌处理的容器及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6.在进行消毒清洁处理时,如擦拭门窗、桌椅等时应备两桶,一桶装放清洁抹布、一桶装放使用后的脏抹布,脏污时随时更换,用后终末消毒。

禁止一桶水一抹布的清洁方式。

7.连续使用的消毒灭菌物品必须有明显的消毒灭菌标识。

二、各类物品的消毒灭菌方法1.高压蒸汽灭菌: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压舌板、舌钳、开口器、引流管、引流瓶等(一用一灭菌)、三联瓶(一周灭菌二次)。

2.煮沸消毒法:暖水瓶塞(终末消毒)、奶瓶、塑胶奶头、毛巾、配奶器等(一用一消毒)、擦手巾(一日一消毒)。

3.干热消毒:油、粉、膏等首选,玻璃、搪瓷等耐高热物品也可选用。

4.清洗:可以由洗衣班完成。

这类物品为低度危险性物品,虽有微生物污染,但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当受到一定量致病菌污染时才造成危害,这类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粘膜相接触,一般可用低效消毒方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作特殊的消毒要求。

如:口罩、隔离衣(一用一消毒,浸湿或脏污时随时更换消毒;如有特殊要求可送供应室灭菌处理)、工作服、床单、被套、枕套、帽子、血压计袖带等(一周一消毒,脏污时随时更换消毒或清洗)、擦手巾(一日一消毒)。

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处理方法

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处理方法

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处理方法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在各个医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处理非常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处理方法。

一、清洁消毒清洁消毒是医护人员管理医疗器械的基本要求,也是常见的清洗方式,可有效去除表面附着的有机质、油污、灰尘和细菌。

1.手动清洁消毒手动清洁消毒是常见的清洁方式,通常先将器械表面沾湿,加入去污剂,搓洗以去除摆脱的污物,之后使用肥皂水或中性清洁剂洗净,最后使用清水冲洗表面,继续用洁净干净的纱布擦拭,以消除残留物,完成后再用飘散碘或十氧化二大到2%浓度(适用于硬质表面)进行消毒。

2.机器清洁消毒医院通常采用的高压蒸汽清洗消毒机、工业洗消机等可以非常有效地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洁消毒。

这种方式具有清洁消毒速度快、效率高、消毒程序精确可控、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但对于医疗器械的切割力、镀层、或遇水易生锈的器械不适宜使用机器清洁消毒。

二、灭菌处理方法1.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是医院中最常见有效的灭菌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将器械放入高压蒸汽锅内,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灭菌。

该方式能够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一些塑胶制品容易开裂或者脆化,某些手术手套、防护服等材料不能使用高压蒸汽灭菌。

2.低温等离子灭菌法低温等离子灭菌法是一种相对新型的灭菌方式,它克服了高压蒸汽灭菌方式的局限性,可以对复杂型、高切割力的器械和敏感性较强的高粱器械进行灭菌。

使用这种方法灭菌可以减少器械损坏的风险,免去握器械的人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时被高温伤害的风险,同时也减少了在灭菌过程中污染环境的可能性。

3.臭氧灭菌法臭氧灭菌法是对部分敏感器械的灭菌效果较好,例如呼吸机、呼吸管、呼吸过滤器、人工肺等,臭氧灭菌做每次需要40分钟左右,常温下使用。

由于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和灭菌效果好等特点,因此臭氧灭菌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灭菌。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操作规范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操作规范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操作规范作为医疗行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等操作,以确保其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不会引入病菌或其他污染物。

由于这些操作涉及到安全和卫生问题,因此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必须依据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有效性和一致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操作规范的具体内容,同时探讨其在医疗机构中的重要性。

一、医疗器械清洗规范医疗器械的清洗是保证其卫生和安全的基础,只有进行彻底的清洗,才能为后续的消毒和灭菌操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医疗器械清洗的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洗前的预处理在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之前,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以确保清洗操作的有效性。

具体包括:(1)将医疗器械上的污垢和残留物除去;(2)彻底清洗器械表面,以去除可见的污垢和残留物;(3)检查器械表面是否有裂缝和缺陷。

2、清洗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在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确保器械清洗的彻底性和有效性。

具体包括:(1)按照器械使用说明书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清洗剂对器械进行清洗;(2)使用清水对器械进行冲洗,彻底清洗其表面;(3)对于带有凸起部分等难以清理的器械,可使用清洗刷进行清理;(4)清洗结束后,彻底冲洗清洗剂残留,确保器械表面干净透彻。

二、医疗器械消毒规范医疗器械消毒是为了杀灭潜在的病菌和细菌,防止受污染器械引起医疗院感和其他交叉感染,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卫生。

医疗器械消毒的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消毒前的准备工作在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之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具体包括:(1)检查器械的完整性和卫生状况;(2)按照要求进行预处理,确保表面无残留物;(3)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

2、消毒操作规范在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消毒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具体包括:(1)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书的要求,选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操作;(2)对于不同类型的器械,需要根据不同的消毒方法进行处理;(3)严格控制消毒时间和温度,确保消毒效果;(4)消毒前后,使用生物指示剂进行验证,确保消毒的有效性。

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与灭菌总结

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与灭菌总结

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与灭菌总结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与灭菌是医疗机构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卫生性,预防交叉感染,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对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与灭菌进行总结,包括其重要性、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我国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一、医疗器械清洁、消毒与灭菌的重要性1. 预防交叉感染: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沾染血液、分泌物、细菌等污染物,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清洁、消毒与灭菌,就可能成为传播病原体的媒介,导致交叉感染。

2. 保障患者安全: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与灭菌是保证手术、诊断和治疗顺利进行的前提,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3. 维护医疗质量: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与灭菌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保医疗器械的卫生状态,才能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

4. 保护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在操作医疗器械过程中,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清洁、消毒与灭菌,也可能导致职业感染,影响医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二、医疗器械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方法1. 清洗:清洗是医疗器械清洁、消毒与灭菌的第一步,目的是去除器械表面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

清洗方法包括手工清洗和机器清洗,清洗剂有专用清洗剂和通用清洗剂。

2. 消毒:消毒是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的过程,目的是使器械达到无害化。

消毒方法包括化学消毒和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剂有消毒液、消毒粉等,物理消毒方法有高温蒸汽灭菌、紫外线消毒等。

3. 灭菌:灭菌是彻底杀灭器械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目的是确保器械的无菌状态。

灭菌方法包括高压蒸汽灭菌、化学灭菌和干热灭菌等。

三、医疗器械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注意事项1.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与灭菌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

2. 选择合适的清洁、消毒与灭菌方法: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结构和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清洁、消毒与灭菌方法,以确保效果。

3. 注意器械的保养与维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器械的保养与维护,避免损坏,确保其正常运行。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方法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方法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方法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是确保患者安全与健康的重要环节。

在医疗保健领域,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是防止交叉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其目的是彻底杀灭或去除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本文将探讨常见的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并就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一、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通过温度、压力和辐射等外界条件制约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常见的物理方法包括高温蒸汽灭菌、干热灭菌和紫外线灭菌等。

1. 高温蒸汽灭菌高温蒸汽灭菌是通过将医疗器械置于高温高压的蒸汽环境中,使微生物迅速死亡。

高温蒸汽可以破坏菌体的细胞膜和核酸,达到灭菌的效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耐高温的器械,如金属器械。

然而,蒸汽灭菌要求设备和操作条件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否则灭菌效果可能不理想。

2. 干热灭菌干热灭菌是通过将医疗器械置于高温干热环境中,使微生物失去生存能力。

相比高温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的温度更高,而不依赖于湿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耐高温但不耐潮湿的器械,如玻璃器械。

然而,干热灭菌的时间较长,灭菌效果可能受到器械形状和材料的限制。

3. 紫外线灭菌紫外线灭菌是通过将医疗器械置于紫外线照射区域,利用紫外线的辐射效应杀灭微生物。

这种方法适用于表面清洁的器械,如手术室中使用的操作台、酒精灯等。

然而,紫外线灭菌的作用范围有限,只能杀灭表面微生物而不能穿透器械内部,因此对于有空腔和内突的器械,灭菌效果可能不理想。

二、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物质的作用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并且可适用于各种形状和材料的器械。

常见的化学方法包括酒精、氯化物、过氧化氢和乳酸等。

1. 酒精酒精可以迅速杀灭大部分微生物,且具有广谱杀菌作用。

常用的酒精消毒剂有酒精棉球、酒精喷雾剂和酒精溶液等。

然而,酒精对细菌的杀灭效果较好,但对病毒和真菌的杀灭效果相对较差。

2. 氯化物氯化物是常用的消毒剂之一,具有广谱杀菌作用。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制度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制度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制度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制度是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确保医疗器械在使用前达到无菌状态,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是对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过程进行规范和监督的制度,以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质量。

以下是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制度及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的详细内容。

一、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制度1.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基本要求(1)所有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

(2)清洗、消毒或灭菌应按照医疗器械的特性、材质和污染程度进行,以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度和无菌状态。

(3)清洗、消毒或灭菌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操作,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清洗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和程序(1)清洗:使用适宜的清洗剂和清洗设备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有机物、微生物和污垢。

(2)消毒:使用适宜的消毒剂和方法对清洗干净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杀灭或去除表面的病原微生物。

(3)灭菌:使用适宜的灭菌剂和方法对消毒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灭菌,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

3.清洗消毒与灭菌的监测与记录(1)对清洗、消毒或灭菌过程进行监测,确保操作规程的正确执行。

(2)记录清洗、消毒或灭菌的时间、温度、压力、消毒剂浓度等参数,以证明清洗、消毒或灭菌的有效性。

二、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监测的目的(1)确保清洗、消毒或灭菌过程的有效性。

(2)及时发现和纠正清洗、消毒或灭菌过程中的问题。

(3)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提供依据。

2.监测的方法和程序(1)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抽样监测,检查其清洗、消毒或灭菌效果。

(2)对监测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3)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定期向医疗机构感染管理部门报告。

3.监测的内容(1)清洗质量:检查医疗器械表面是否有残留物、污垢和锈斑等。

(2)消毒效果:检测医疗器械表面的病原微生物是否被杀灭或去除。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知识大全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知识大全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知识大全医疗器械包含临床诊断治疗和医学试验等医学领域的全部使用器械,器械在使用后会遭受严重污染,大部分器械带有血迹、干燥的分泌物等,需要及时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保证临床所需器械的正常供应。

那么手术器械使用后如何进行消毒灭菌呢?如何才能保证灭菌达标呢?这是很多民众关心的问题。

同时也是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重视的问题,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下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知识。

1.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具体流程首先是去污区的工作,回收后的医疗物品到达去污区后,工作人员会先对用过的器械数量进行仔细清点,保障器械附件的完整性,一场手术用到的手术器材从几十件到上百件不等,这也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需迅速核对器材数量,将损坏的器械准确找出。

然后将器材进行分类整理,分类好的物品器械要先进行手工初步清洗,或有序放到全自动清洗机清洗干净,这属于第二步清洗消毒环节。

清洗消毒会用到酶液清洗剂、除锈剂和润滑剂等,经过360度预清洗、洗涤、漂洗等环节后可将器械上的污染物有效去除,最后施行高温干燥来消毒,整个流程在50分钟左右。

清洗完毕后就进入下一个器械物品的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此时要认真分类包装所有的器械以及敷料,这也是对人员能力的一个考验。

工作人员有时需要借助放大镜来检查器械的完整性、如查看其有无存在锈渍、污渍、血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再用医用润滑剂做好器械保养工作。

对发现的那些清洗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器械需要二次处理,功能损毁或存在严重锈蚀的器械需要立即维修或做报废处理,同时对于带电源类额的器械要做好绝缘性能的安全检查。

确定无误后再根据种类、规格和数量对器械包中的物品进行配包,最终双人核对,确定没有问题时再打包。

打包后经空锅BD检测合格后,消毒员会根据要求来装载器械物品,敷料包竖放,灭菌容易的金属物会在下层放置,而灭菌有难度的大包会在上层放置,这样做有助于蒸汽进到里面而让空气及时排出。

器械类型不同,灭菌方式也不一样。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医疗器械的清洗是消毒灭菌的前提,清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灭菌效果。

在清洗前,应先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病人用过的器械携带致病因子的传播。

同时,清洗必须彻底,特别是对器械上的血迹应进行彻底刷洗,以保证灭菌后的器械干净无菌。

然而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人认为清洗前消毒太麻烦,对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害尚未认识到。

二)灭菌方法选择问题:灭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医疗器械的特点、使用情况、污染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目前常用的灭菌方法有高温高压灭菌、低温氧化乙烯灭菌、紫外线灭菌、臭氧灭菌、过氧乙酸灭菌等。

但不同的灭菌方法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如高温高压灭菌不适用于热敏性器械,低温氧化乙烯灭菌可能对人体有害等。

因此,在选择灭菌方法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三)灭菌后包装问题:医疗器械在灭菌后,应立即进行包装,以保证其无菌状态不受污染。

包装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防水性,以避免器械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同时,在包装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破坏器械的无菌状态。

二、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技术的应用与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消毒灭菌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不断有新的消毒灭菌技术和方法被引进和使用。

例如,超声波清洗技术、等离子体灭菌技术、蒸气过氧化氢灭菌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为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总之,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是保障医疗质量和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

在处理污染医疗器械时,应严格按照规范精神进行处理,注意清洗前消毒和清洗彻底等问题。

同时,在选择灭菌方法和进行包装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和操作。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消毒灭菌技术和方法被引进和使用,为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医疗器械清洗和灭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器械污染和灭菌不彻底。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医疗器械是医疗行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传染病传播风险。

为了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医疗机构必须建立适当的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本文将讨论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三个方面的制度。

清洗医疗器械的清洗是制度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清洗的目的是去除器械表面的污垢和污染物,减少细菌和病毒的存在。

清洗过程应该遵循以下步骤:1. 分类和分拣:将医疗器械按照类型和特性进行分类,确保每个器械都能得到适当的清洗处理。

2. 原位清洗:对于可进行原位清洗的器械,应根据其使用频率和特性,选择适当的清洗方法,如手工清洗或清洗机清洗。

3. 预处理:在进行清洗之前,应先将器械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将可拆卸零件拆下,并进行初步冲洗,以确保器械表面上的大部分污垢被去除。

4. 清洗剂选择:根据器械的种类和特性,选择适合的清洗剂。

清洗剂的选择应考虑到其对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5. 清洗程序:按照医疗机构的制度和要求,进行规范的清洗程序。

这可能包括使用刷子、海绵或清洗机等工具,同时保持适当的清洗时间和温度。

消毒医疗器械的消毒是为了杀灭残留在器械表面的细菌和病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消毒的步骤如下:1. 消毒剂选择:根据器械的种类和特性,选择适合的消毒剂。

医疗机构应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消毒剂。

2. 消毒过程:按照器械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化学消毒、热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

3. 消毒环境:确保消毒环境的卫生和洁净。

消毒过程中,应避免交叉污染的发生,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4. 消毒时间和浓度:根据消毒剂的要求,确保器械在规定的时间和浓度下进行消毒。

灭菌医疗器械的灭菌是为了杀死器械表面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孢子等。

灭菌的步骤如下:1. 灭菌剂选择:根据器械的种类和特性,选择适合的灭菌剂。

医疗机构应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灭菌剂。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医疗器械的卫生安全,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所有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

三、清洗、消毒、灭菌原则1. 遵循“先清洗、后消毒、再灭菌”的原则。

2. 按照医疗器械的材质、用途、污染程度等因素,科学选择清洗、消毒、灭菌方法。

3.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清洗、消毒、灭菌效果。

四、清洗、消毒、灭菌流程1. 清洗(1)手工清洗:使用清洗剂和热水,将器械浸泡在清洁液中进行清洗。

(2)机器清洗:使用洗涤机、消毒器等设备进行清洗。

2. 消毒(1)化学消毒: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如75%酒精、碘酊等。

(2)物理消毒:采用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等方式进行消毒。

3. 灭菌(1)高压蒸汽灭菌: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在高温高压下杀死病原体。

(2)化学灭菌:使用化学灭菌剂,如过氧化氢、甲醛等。

(3)干热灭菌:使用干热灭菌器,通过高温干燥杀死病原体。

五、清洗、消毒、灭菌注意事项1. 清洗(1)器械清洗前应去除表面的污物和血迹。

(2)清洗过程中应充分浸泡,确保器械表面和缝隙处都能受到清洗。

(3)清洗后的器械应进行干燥处理,避免潮湿导致锈蚀。

2. 消毒(1)消毒剂应按说明书使用,浓度准确。

(2)消毒时间应符合相关标准,确保病原体被有效杀灭。

(3)消毒后的器械应进行干燥处理,避免残留消毒剂对皮肤和黏膜造成刺激。

3. 灭菌(1)高压蒸汽灭菌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压力和温度达到规定值。

(2)化学灭菌剂的使用应遵循说明书,注意通风和防护。

(3)干热灭菌器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灭菌效果。

六、医疗器械分类和处理1. 按照医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分为高度危险物品、中度危险物品和低度危险物品。

2. 高度危险物品:关键性医疗器械,如心脏导管、外科手术器械等。

3. 中度危险物品:接触皮肤和黏膜的医疗器械,如喉镜、体温计等。

4. 低度危险物品:不接触皮肤和黏膜的医疗器械,如血压计、听诊器等。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知识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知识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知识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是医疗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程序,旨在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止交叉感染。

本文将深入探讨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和灭菌的知识,包括其重要性与具体措施等。

1.清洗、消毒和灭菌的重要性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在医疗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这些程序可以有效地防止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如果这些医疗器械未经过彻底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处理,这些病原体可能会传播开来,增加患者和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其次,这些程序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医疗器械直接或间接地用于患者身上,如果未经过严格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处理,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健康隐患,清洁、消毒和灭菌处理是确保患者接受的医疗器械无害且不会引发感染或并发症的重要步骤。

2.清洗清洗是医疗器械安全的关键首要步骤,必须以彻底、认真、负责任的态度来执行。

清洗的过程可以分为多个细致的步骤,包括预处理、检查分类、拆卸、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和干燥等。

首先,预处理是对医疗器械的表面进行处理,以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污染物。

接下来,拆卸是将医疗器械的可分离部件拆卸到最小单位,以便于更彻底地清洗。

然后,用专用的清洁剂和温水对医疗器械进行彻底清洁,以去除污垢和细菌。

之后,用软水或纯净水冲洗残留物,以确保清洁剂和污垢都被彻底清除。

然后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医疗器械上没有任何残留的污垢或污染。

最后,确保医疗器械充分干燥,以防止细菌滋生。

3.消毒医疗器械的消毒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器械和需求,可以选择适宜的消毒措施。

例如,对于大部分耐高温的器械,常用的消毒方法是热力消毒,通过将医疗器械浸泡在高温的水中,以杀灭病原体,温度通常在≥90摄氏度、作用时间5分钟。

对于医疗器械的表面消毒,可使用化学消毒剂,例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这些消毒剂能够有效地杀灭细菌、病毒和真菌,使用时需注意确保消毒剂的浓度和接触时间。

器械清洗消毒灭菌

器械清洗消毒灭菌

对于一些难以清洗的细小、深孔的器械, 可以采用超声波清洗。利用超声波振动将 污渍震落。
清洗效果的评估
目测观察
细菌培养
残留物检测
专业认证
通过目视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 面是否光洁、无污渍、无残留 物。
对清洗后的器械进行细菌培养 ,以检测其清洁程度和微生物 数量。
通过特定的检测方法,如光谱 分析、质谱分析等,检测器械 表面残留物的种类和数量。
灭菌的方法与步骤
清洗
在灭菌前,需对医疗器械进行彻 底清洗,去除污渍和微生物。
包装
清洗后的医疗器械需进行适当的 包装,以避免在灭菌过程中受到 外界污染。
灭菌
按照所选灭菌方法的操作规程, 将医疗器械放入灭菌器中进行处 理。
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
根据医疗器械的特性和种类,选 择高压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 紫外线灭菌等合适的灭菌方法。
器械清洗消毒灭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录
• 器械清洗 • 器械消毒 • 器械灭菌 • 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的注意事项 • 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的案例分析
01
器械清洗
清洗的重要性
预防感染
清洗是器械消毒和灭菌的前提, 彻底清洗可以去除器械上的污渍、
血液、组织残留等,减少微生物 数量,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延长器械使用寿命
清洗可以去除器械表面的腐蚀物、 锈迹等,保护器械不受损坏,延长 使用寿命。
化学消毒法
利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常用的 化学消毒剂包括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消 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等。
包装
清洗和消毒后的器械需要妥善包装,以避 免再次污染。包装材料应具有防水、防潮 、防尘等特性。
清洗
在消毒之前,必须对器械进行彻底清洗, 以去除器械表面的污垢、血液、蛋白质等 有机物,避免形成细菌保护膜。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为了遵守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管理要求,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特制定了本制度,以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和安全。

一、消毒灭菌应遵循的原则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2.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3.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4.禁止用消毒液保存物品,消毒灭菌后应及时取出,用清洁或灭菌水冲洗干净后,控干保存。

5.用于消毒灭菌处理的及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6.在进行消毒清洁处理时,如擦拭门窗、桌椅等时应备两桶,一桶装放清洁抹布、一桶装放使用后的脏抹布,脏污时随时更换,用后终末消毒。

禁止一桶水一抹布的清洁方式。

7.连续使用的消毒灭菌物品必须有明显的消毒灭菌标识。

二、各类物品的消毒灭菌方法1.高压蒸汽灭菌: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压舌板、舌钳、开口器、引流管、引流瓶等(一用一灭菌)、三联瓶(一周灭菌二次)。

2.煮沸消毒法:暖水瓶塞(终末消毒)、奶瓶、塑胶奶头、毛巾、配奶器等(一用一消毒)、擦手巾(一日一消毒)。

3.干热消毒:油、粉、膏等首选,玻璃、搪瓷等耐高热物品也可选用。

4.清洗:这些物品为低度危险性物品,虽然有微生物污染,但一般情况下无害。

只有在受到一定量致病菌污染时才会造成危害。

这些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粘膜相接触,一般可用低效消毒方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

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作特殊的消毒要求。

如:口罩、隔离衣(一用一消毒,浸湿或脏污时随时更换消毒;如有特殊要求可送供应室灭菌处理)、工作服、床单、被套、枕套、帽子、血压计袖带等(一周一消毒,脏污时随时更换消毒或清洗)、擦手巾(一日一消毒)。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医疗器械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直接涉及到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然而,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为了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讨论的重要性、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的重要性1. 防止交叉感染:医疗器械在患者之间使用,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可能会成为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媒介,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交叉感染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2. 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医护人员在操作医疗器械时,如果器械没有经过有效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可能会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患者,导致医院内感染。

此外,医护人员本身也可能因为接触污染的器械而感染疾病。

3. 提高医疗质量:清洗、消毒和灭菌可以去除医疗器械上的污垢、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无菌状态。

这样,医疗器械在下次使用时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提高医疗质量。

4. 延长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有效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可以去除医疗器械上的腐蚀性物质和病原微生物,减少器械的磨损和损坏,延长其使用寿命。

二、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的方法1. 清洗:清洗是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清洗可以去除器械表面的污垢、有机物和部分病原微生物。

清洗方法包括手工清洗和机器清洗。

手工清洗需要使用清洁剂和热水,将器械浸泡在清洁液中进行清洗。

机器清洗则是使用洗涤机、消毒器等设备进行清洗。

清洗时需要注意,不同的器械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清洗,具体方法需要根据器械的种类和使用情况进行选择。

2. 消毒:消毒是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关键步骤,目的是杀死器械上的病原微生物。

消毒方法包括湿热消毒、化学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

湿热消毒是使用高温高压的蒸汽进行消毒,是目前最常用的消毒方法之一。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无菌,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和《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操作规范》,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使用后的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

三、清洗、消毒、灭菌原则1. 遵循“先清洗、后消毒、再灭菌”的原则。

2. 按照医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和污染程度进行分类处理。

3.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清洗、消毒、灭菌,确保医疗器械无菌状态。

四、清洗、消毒、灭菌流程1. 收集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按照分类要求进行分类。

2. 对医疗器械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表面的污物、血迹、分泌物等。

3. 采用手工清洗或机器清洗的方法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

清洗液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

4. 对清洗干净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

消毒方法可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等。

5. 对消毒后的医疗器械进行干燥处理。

干燥温度应符合医疗器械的材质要求。

6. 对干燥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灭菌。

灭菌方法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等。

7. 灭菌后的医疗器械应存放于无菌容器中,标识清晰,防止再次污染。

五、清洗、消毒、灭菌要求1.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操作。

2.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按照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

3. 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交叉感染。

4. 清洗、消毒、灭菌后的医疗器械应进行质量检测,确保达到无菌标准。

5.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记录应完整、真实,便于追溯。

六、监督管理1. 医疗机构应设立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组织,负责对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4.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

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

环氧乙烷灭菌器的使用需注意 安全防护,避免对人体造成伤 害。
紫外线消毒灯
紫外线消毒灯利用紫外线杀菌原 理,对医疗器械表面进行消毒。
紫外线消毒具有快速、高效、无 污染等优点,适用于对表面污染 较轻的医疗器械进行快速消毒。
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需注意保护 眼睛和皮肤,避免长时间照射。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利用低温等离子 体的杀菌作用,对医疗器械进行高效 、环保的灭菌。
监测目的
确保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 过程的合格和有效性。
监测方法
采用微生物培养、生物指 示剂、化学指示剂等方法 对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效果进行监测。
验证要求
定期对医疗器械消毒与灭 菌流程进行验证,确保流 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03
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设 备
压力蒸汽灭菌器
压力蒸汽灭菌器是应用最广泛的 医疗器械灭菌设备之一,通过高 温高压蒸汽杀灭各种微生物,包
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灭菌应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防止热损伤和腐蚀
对于一些对热敏感的医疗器械,应避免使用高温消毒方式,以免造成热 损伤。
对于一些容易受到腐蚀的医疗器械,应选择对器械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并定期检查器械的表面和性能。
在消毒和灭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以免造成 器械的腐蚀和损伤。
自动化消毒设备
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医疗器械的快速、高效消毒,减少人工干预 和操作误差。
智能识别与跟踪系统
利用传感器和识别技术,实时监测医疗器械的消毒状态,确保消毒 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远程监控与管理
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对医疗器械消毒过程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提高 管理效率和安全性。
新材料和新技术在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中的应用

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医院必须严格执行以下制度:一、清洗制度1.清洗对象:所有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包括内镜、窥镜、手术器械、各种穿刺针、注射器、体温计等。

2.清洗时间:医疗器械在使用后应及时清洗,避免污物干燥,增加清洗难度。

3.清洗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清洗,并进行培训,确保清洗质量。

4.清洗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清洗剂。

(1)手工清洗:使用软毛刷、清洁布等手工工具,按照器械的清洗指南进行清洗。

(2)机械清洗:使用专业的清洗设备,如清洗机、超声波清洗机等。

6.清洗质量控制:定期检查清洗后的医疗器械,确保清洗彻底,无污物残留。

二、消毒制度1.消毒对象:所有清洗后的医疗器械,特别是高度危险物品,如手术器械、内镜等。

2.消毒时间:清洗后的医疗器械应立即进行消毒,避免再次污染。

3.消毒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消毒,并进行培训,确保消毒质量。

4.消毒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1)化学消毒:使用化学消毒剂,如75%酒精、碘酊、氯化物溶液等。

(2)物理消毒:使用高温蒸汽、紫外线辐射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6.消毒质量控制:定期检测消毒后的医疗器械,确保消毒效果达到规定标准。

三、灭菌制度1.灭菌对象:所有消毒后的医疗器械,特别是高度危险物品,如手术器械、内镜等。

2.灭菌时间:消毒后的医疗器械应立即进行灭菌,避免再次污染。

3.灭菌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灭菌,并进行培训,确保灭菌质量。

4.灭菌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的灭菌剂。

(1)高压蒸汽灭菌: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如高压锅、灭菌箱等。

(2)化学灭菌:使用化学灭菌剂,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

(3)物理灭菌:使用高温蒸汽、紫外线辐射等物理方法进行灭菌。

6.灭菌质量控制:定期检测灭菌后的医疗器械,确保灭菌效果达到规定标准。

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技术

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技术

应用领域
新型消毒剂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从医 院消毒扩展到家庭护理、食品加工、公共场 所等领域。
高压蒸汽灭菌技术的改进
技术改进
高压蒸汽灭菌技术是医疗器械消 毒的重要手段,未来将通过改进 技术,提高灭菌效果,降低能耗 ,减少对器械的损伤。
应用范围
高压蒸汽灭菌技术的应用范围将 进一步扩大,不仅适用于耐高温 的医疗器械,也将适用于不耐高 温的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可以有效杀死或去除医疗器械上的微 生物,降低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保障患 者的安全。
保障患者安全
01
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是医疗安 全的重要环节,可以确保医疗器 械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造成 二次伤害。
02
经过有效的消毒与灭菌处理,医 疗器械可以消除潜在的感染源, 降低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风 险,提高医疗质量。
物理消毒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对医疗器械损伤小、对使用者健康影响小等。但 是,物理消毒法的消毒效果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等。
联合消毒法
联合消毒法是指将化学消毒法和物理 消毒法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消毒 效果。常见的联合消毒法包括先化学 消毒后物理消毒、先物理消毒后化学 消毒等。
联合消毒法的优点是消毒效果好、可 以减少化学消毒剂的用量、降低对医 疗器械的腐蚀和损坏等。但是,联合 消毒法的操作相对复杂,成本也相对 较高。
干热灭菌法
总结词
利用干燥的高温环境杀灭微生物。
详细描述
干热灭菌法通常在恒温干燥箱中进行,通过高温干燥的环境使微生物脱水、氧化而死亡。干热灭菌法适用于耐高 温的医疗器械和玻璃器皿等物品的灭菌。
辐射灭菌法
总结词
利用放射性元素或高能电磁波杀灭微生 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章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医疗器械是指医学领域内所使用的各种器械,包括用于临床诊断治疗的各种器械、医学试验和临床检验的各种器材。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保证医疗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

可以说,没有优良的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技术,就不会有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就不能保证各种侵润性诊疗技术得以实施,现代医学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对消毒灭菌技术的要求愈来愈高、依赖性愈来愈强,在消毒灭菌方面引进和使用新的技术和方法,科学合理使用消毒灭菌技术显得愈来愈重要。

第一节概述根据现代预防医学观点,污染医疗器械的处理程序应该是消毒、清洗、干燥、灭菌,这样更有利于减少医护人员医院内职业感染,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更符合卫生学要求。

为了便于科学合理处理污染医疗器械,应该对现代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技术及其应用与进展,医疗器械本身发展现状、形状结构、材料分类等对消毒灭菌处理的特别要求有比较好的了解。

一、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存在的问题(一)灭菌前预处理问题 :污染的医疗器械在灭菌前的处理质量直接影响灭菌质量,目前在这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真执行规范精神: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规定,非感染性污染器械可直接使用加酶洗涤剂作清洗处理;感染性病人用后的污染器械必须先进行消毒处理;对于器械上残留血迹应彻底刷洗;洗干净后的器械经干燥后,尽快包装。

2.清洗前消毒:经过现代预防医学研究已经清楚认识到,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可携带许多极危险的致病因子,如血液传播性致病因子即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HCV)、爱滋病病毒(HIV)等,这些致病因子可通过污染的器械,经人体损伤的皮肤黏膜而获得感染,也可经清洗过程污染医院内环境。

因此,要求在清洗之前,先进行去污染处理即清洗前消毒处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这种观点已经被多数学者所认同,亦被多数临床医务人员所接受,但也有尚未认识到这种处理的必要性,认为先消毒太麻烦。

持这种观点的人对医务人员职业感染情况尚不够了解,其实医务人员的锐器损伤性感染严重地存在(这在本书新传染病消毒和血液传播性疾病消毒章节中有详细介绍),已经成为医院的职业卫生问题。

3.清洗必须彻底:使用后的器械污染严重,许多器械带有血迹、脓迹、干燥的排泄物和分泌物,若清洗不彻底会给灭菌带来困难甚至造成灭菌失败。

国内有调查证明,一些已经灭菌处理的器械上仍存在一些潜血阳性,特别是带有齿、缝隙、细孔和关节的器械比较难清洗,容易造成清洗不彻底现象。

医疗器械上污染的蛋白性有机物清洗不彻底,对微生物具有保护作用,容易造成灭菌失败。

造成器械清洗不彻底的原因主要是对清洗不够重视、刷洗不够仔细,难洗的部位被忽略和遗漏,所用洗涤剂或清洗方法不当等。

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中对污染严重的医疗器械的灭菌前处理,提出用酶清洗剂进行清洗去污,此对于结构复杂、表面不光滑、带有孔隙的器械上污染有机物的清洗非常重要。

目前,用于医疗器械的酶清洗剂多为复合生物酶制剂,主要含有蛋白质、脂肪以及糖的水解酶,对物品上污染的脓、血及其他分泌物特别是干燥在表面上的污染物具有很强的溶解清除能力。

据临床实际调查发现,有些清洗干燥后甚至灭菌后的医疗器械上仍然检测出潜血阳性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说明清洗处理不彻底。

用生物酶洗涤剂配合50~60℃加热清洗或配合专用自动清洗器和超声清洗器,可获得更好的去污效果。

4.清洗后必须进行干燥:无论那种灭菌方法都要求待灭菌的器械保持干燥,因为带有水分会影响灭菌因子的穿透,会消耗能量,会使化学灭菌剂稀释,,严重者造成灭菌失败。

所以,医疗器械在清洗之后必须晾干或烘干,最好用高温烘干;需经压力蒸汽灭菌的棉布类制品不宜烘烤太干燥,应保持3%~5%含湿量,否则容易出现超热现象。

(二)灭菌不彻底问题:据国内一些调查证明,医院外科手术器械经压力蒸汽灭菌之后,只有少数大型医院能达到10-6国际公认灭菌保证水平,很多医院的灭菌合格率均波动在95%左右,少数灭菌合格率甚至不足70%。

还有灭菌后的手术器械上,特别是妇科器械,口腔科器械和注射器等细菌培养阳性率高达35%。

造成这种灭菌不合格的因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没有严格执行灭菌操作规程:新的研究结果发现,压力蒸汽灭菌必须严格执行灭菌设备规范的操作规程,如规范的包装、科学的包装材料、合理的装载、正确的摆放、冷空气的彻底排除以及正确合理的使用灭菌效果监测手段等。

2.灭菌设备陈旧或故障:近些年来,中大型医院的灭菌设备多数进行了更换,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设备得到初步普及。

也有部分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灭菌设备仍比较落后,经常处于运转不良状态,满足不了灭菌所需基本参数以至造成灭菌效果不能保证。

3.灭菌前处理不到位:清洗不彻底是灭菌失败的因素之一,特别是接触脓血便的物品污染严重,不容易清洗,有机物残留影响了灭菌效果。

器械清洗后未及时干燥,造成残留细菌繁殖,或未干燥的器械带有水分。

4.新的灭菌技术使用不正确:我国消毒灭菌技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有很多落后的灭菌技术已逐步被新技术所替代,由于对新技术使用方法掌握不熟练,没有执行操作规程,造成灭菌不彻底5.新的灭菌技术和新设备性能不完善:现代医疗器械发展很快,新材料制造的器械不适应感温灭菌技术,如高精度的纤维窥镜、人工器官和体内植入物等都不耐高温,不能用干热或压力蒸汽灭菌。

由此引入或生产了一些新的低温灭菌技术,如低温等离子体灭菌设备、低温蒸汽甲醛灭菌设备、小型环氧乙烷灭菌设备等,这些特殊灭菌技术除对灭菌物品性质、包装材料及包装方法、灭菌效果监测保障技术都有一些特殊要求,产品质量上亦有待于完善,操作方法尚未形成常规。

二,医疗器械分类: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是为正确进行清洗,科学合理地选用消毒灭菌方法,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一)按危险程度分类1.高度危险物品即关键性物品:(1)是指那些在临床医疗中要穿入皮肤和黏膜或接触人体无菌组织和体液或接触新生儿和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的物品。

(2)主要包括各种外科器械,穿刺器械(注射器、穿刺针、针灸针等),输血输液器具,无菌内窥镜(腹腔镜、关节镜、羊水镜及其它窥镜的活检钳),各种体内导管(心导管、静脉导管、各种造影导管、内脏引流管),体内植入物(人工器官、植入药物等),心肺氧合机,手术隔离衣帽,无菌巾单,外科手套,ICU病房用品和新生儿用品等。

(3)高度危险物品必须进行灭菌处理。

2.中度危险物品即半关键物品:(1)是指那些只接触人体完整的皮肤黏膜的物品。

(2)主要包括普通内窥镜(胃镜、肠镜、气管镜、尿道镜及其它接触体腔的内镜),呼吸麻醉装置,膜透析器,婴儿隔离服,婴儿孵育箱,口腔诊具,体温计等(3)中度危险物品必须进行严格消毒,按现代消毒学观点,应该用热力消毒方法或高效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

3.低度危险物品即非关键性物品:(1)是指那些不直接接触病人或只接触病人正常皮肤的物品。

(2)主要包括诊疗设备,床具卧具,病房家具,室内环境表面,听诊器,诊锤,氧气面罩,湿化器管道等。

(3)低度危险品以清洁为主,只有在已经污染或可疑污染的情况下才需要消毒处理。

消毒可根据情况使用含氯清洗消毒剂,不宜在医院环境中大量使用低效消毒剂,以免使环境中产生耐消毒剂菌株。

(二)按器械构造分类1.表面光滑的器械:这类器械以光滑表面为主,体积大,如各种拉钩、大型骨科器械、刀柄刀片、仪器表面等,这类器械比较容易清洗消毒.2.带有关节和钩纹的器械:很多外科器械都带有关节、沟、钩、槽状结构,如剪刀、血管钳、持针器、骨钳和牙钳、开合器、镊子等。

这类器械的关节处、沟纹处的污染物清洗消毒比较困难,必须仔细刷洗干净,消毒灭菌时必须将关节打开。

3.带有窄缝隙、细孔或盲管的器械临床有许多特殊器械,带有很窄的缝隙或细孔和管道,如注射器、各种注射针头和穿刺针、吸引器管、探察器、细纤维窥镜等。

这些器械不仅清洗困难、容易藏污纳垢,而且消毒灭菌因子难以穿透,往往造成消毒灭菌失败,应给予特别关注。

(三)按材料性质分类:不同性质的材料制作的医疗器械对消毒灭菌处理有特殊的选择性和要求。

1.金属类器械外科器械绝大部分由金属材料作成,钢铁材料居多,铜铝制品为少数,个别特种器械用到金银等。

金属器械对灭菌因子的适应性比较广,它们耐高温、耐高压、耐辐射,但多数怕腐蚀,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予注意。

2.玻璃陶瓷制品在医疗器材家族中,有不少为玻璃陶瓷制品,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检验器材等。

玻璃陶瓷器材多数耐高温,耐辐射,耐氧化、耐酸碱,容易清洗和消毒;大多数对灭菌因子适应性比较广,容易灭菌;但它们易碎,很薄的玻璃器材不耐压力。

3.高分子材料制品现代医疗器材及仪器零部件多为化学高分子合成材料制成,如橡胶、硅胶、乳胶制品,塑料和尼龙制品等。

高分子材料制品主要有各种导管、纤维管、输血输液胶管、吸引管、外科手套、呼吸麻醉软管、透析软管以及人工器官等。

它们大多耐辐射,耐腐蚀,耐酸碱,但不耐高温,清洗比较困难,无理想的灭菌方法。

要求在彻底清洗的条件下,选择低温灭菌方法进行灭菌处理。

4.其他类型医疗用品中尚有棉织品、纸制品(被污染文件书籍、包装材料等)、一些特殊用品(电极、电刀、电焊、电线等),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是怕湿、不耐高温,不适宜用高温灭菌和化学消毒剂浸泡。

它们的灭菌往往采用福尔马林或环氧乙烷熏蒸,微波消毒,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等方法。

第二节污染医疗用品的清洗消毒污染医疗用品是指医院临床病人使用过的各种与医疗有关的物品,清洗就是通过清水、各种洗涤剂等各种清洗介质,人工或机械刷洗方法去除污染在医疗物品上各种化学的和生物的外来物质。

一、概述:(一)污染医疗物品分类1 .根据污染程度分类:(1)轻度污染物品:指病人使用后的医疗用品肉眼基本看不见明显污迹,只是这些物品病人使用过,接触了病人的完整皮肤甚至只接触了病人衣服或被褥。

这些物品只需要作一般清洗处理即可。

(2)中度污染物品:在病人使用后的医疗用品上可见水渍、泥土性污渍、食物性污渍等非牌出性污渍,这些污渍含致病性微生物可能性较小。

对这类污染物品需要用化学洗涤剂浸泡和仔细清洗处理。

(3)重度污染物品:这类物品上污染有病人血迹、脓迹、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明显污染,这类物品不仅视为严重污染,甚至应视为感染性污染物品,处理时应先消毒后清洗。

2 .根据感染性质分类:(1)非感染性污染物品:普通病房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并且未受到明显污染的医疗用品,基本上就是上述轻度和中度污染物品。

这类医疗用品可直接进行清洗处理(2)感染性污染物品:传染病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传染区病人用过的医疗用品;综合性医院住院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输血后肝炎等传染性肝炎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使用过的医疗用品;外科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厌氧菌感染病人手术后污染物品;污染有病人血迹、脓迹、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医疗用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