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习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全单元备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全单元备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全单元备课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单元备课教学内容本文介绍了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的教学内容。

该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后进行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同时认识复式统计表。

教材中的例题设计了分男女调查学生喜欢的活动的情境,要求把两张单式统计表合成一张统计表,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并在填表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表进行分析。

复式统计表包括了几个单式统计表的全部内容,更加便于分析和比较各个数据,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所以复式统计表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为后面复式统计图的教学垫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在填表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表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与态度目标】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会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

教学难点:了解复式统计表,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

教学措施:1.学情分析: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研究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学生已经对统计表的结构填写方法、对表内数据的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引导学生对多张单式统计表进行合并,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学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分析。

2.具体措施:1).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统计表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研究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2.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求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求法。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实例导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1)平均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

(2)平均数的求法:用总数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求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3. 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4. 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注: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写,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三单元《背土豆》教案

第三单元《背土豆》教案
-快速准确地进行表内乘法计算:学生需要通过记忆和练习,掌握表内乘法的结果,这对于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举例说明:
在教授整数乘法意义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强调重点:
a.展示“背土豆”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乘法的实际意义。
b.引导学生将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问题转化为乘法问题,强调乘法的简便性。
c.通过实际操作,如用土豆模型进行分组,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在突破乘法读写难点时,教师可以:
a.设计乘法算式卡片,让学生识别并排列因数的位置。
b.通过游戏和练习,让学生多次读写乘法算式,加深对读写规则的理解。
c.举例说明不同位置因数的意义,如4×5中的4表示篮子数,5表示每个篮子的土豆数。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应:
a.指导学生如何将问题分解为数学模型,明确乘法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互相交流想法,这对于他们理解和应用乘法概念是非常有益的。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然而,我也反思到,对于乘法运算的熟练程度,可能需要更多的个别辅导和针对性练习。有些学生在计算速度和准确性上还有待提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有趣的计算游戏和速度挑战,以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3.解决“背土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能够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类似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旨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体会乘法的意义,培养数学思维。
二、核心素养目标
《背土豆》单元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模型思想。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16、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说课稿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16、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说课稿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16、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16、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是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课。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尝试用线段图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问题变得清晰、明了,从而培养学生用线段图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结构: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线段图的认识、画线段图的方法以及线段图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画线段图的技巧,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用图示表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图示表示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线段图,对线段图有初步的了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用图示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感兴趣,尤其是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困难:学生可能对于如何准确地画出线段图,以及如何运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线段图的含义,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线段图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线段图的含义,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线段图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尝试用线段图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问题变得清晰、明了。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线段图的含义和画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pep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pep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pep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数0的概念;2. 能够正确定位数0在数数序列中的位置;3. 能够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理解数0的一些特殊性质。

二、教学重点1. 数0的概念;2. 数0在数数序列中的位置。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数0的概念教学步骤:- 利用数数游戏,引出数0的概念;- 以实际物体为例,让学生感受数0的存在。

2. 数0在数数序列中的位置教学步骤:- 通过数数游戏,引导学生理解数0的位置在数数序列的开始位置;- 利用数线,帮助学生准确地定位数0在数数序列中的位置。

3. 数0的特殊性质教学步骤:- 运用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数0在一些情况下的特殊性质,如加0等于原数、减0等于原数等。

四、教学活动设计1. 数数游戏:让学生参与数数游戏,体验数0的概念。

2. 数线练:让学生在数线上标出数0的位置,并进行相应的练。

3. 探索实验:让学生用实际物体进行探索实验,发现数0的特殊性质。

五、教学评估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小组讨论、个别提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数0的概念和在数数序列中的位置,以及是否能够应用数0的特殊性质解决问题。

六、教学延伸1.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发现更多数0的特殊性质;2. 引导学生思考数0的应用场景,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七、教学资源1. 数线工具;2. 实际物体。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和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0的概念、位置和特殊性质。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单元《有多少名观众》教案

第三单元《有多少名观众》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千位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千位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于调查观众人数这一任务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不够细心,导致数据出现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一节课中着重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并教授学生们一些实用的数据整理方法。
最后,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在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下一节课中改进。
2.数学思维:在千位数加减运算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策略。
3.应用意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
4.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众人数调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有效沟通技巧。
5.实践创新:鼓励学生在调查活动中发挥创造力,设计独特的数据收集与展示方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千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推荐11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推荐11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推荐11篇)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1篇教材简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

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

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以多媒体课件为学习媒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欣赏图片,加强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活动,建立起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

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小组有不同的图形一套,小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情境导入:昆虫家族今天开了个舞会,它们正欢快的飞舞着。

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只有它们的半个身影。

它们说:“只要你猜对我们是谁,我们就会出现。

”1、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2、提问:你们怎么猜得这么准啊?(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小结:像这些昆虫的两边是一模一样,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三位数除以一位数(2)∣西师大版(2022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三位数除以一位数(2)∣西师大版(2022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三位数除以一位数(2)∣西师大版(2022秋)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养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进展的教学方式,慢慢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事实上,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养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教学目标: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现在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 知识与技能:学会并运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现在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2. 过程与方法:探究并把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说明估算的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三.教学预备: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复习巩固:出示幻灯片第2张:同学们,咱们玩一个抢答的游戏,好不行?看着这些题,我们分成四个小组,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又快又对又多。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西师大版

教学设计方案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导:森林里的动物们又在举办运动会了,你们想去看吗?看小猪们,他们在干嘛呢?——吹泡泡。

看猪老二说了什么?——我两分钟能吹96个泡泡。

你能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又该怎么列式呢?学生:猪老二平均每分钟吹多少个泡泡?列式:96÷2=48个)请你观察这是几位数除以几位数?如何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略)骄傲的猪老大说:“哈哈,我比你快,我三分钟吹了135个。

”(出示情境图)猪老二说:“为什么,你快一些,不公平。

”猪老大说:“很明显呀!135比96多。

”猪老大说的对吗?为什么?他们吹泡泡的时间不同,不能直接比较大小。

那怎么办呢?可以像刚才那样,看谁一分钟吹得个数多,谁就吹得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运动会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5。

课件出示教材53页例5:动物运动会上,猪老大在吹泡泡,三分钟吹了135个,猪老大平均每分钟吹多少个?谁来说一说怎么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35÷3=请你观察这是几位数除以几位数?(温馨提示:先确定商是几位数,再用前面学过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写在练习纸上,学生汇报结果。

)那么135÷3的商到底是多少呢?孩子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笔算这个算式吗?并思考:(1)先从哪一位除起?(2)当1个百除以3不够商1个百怎么办?(3)13个十除以三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师生一起说出计算过程,教师相机板书竖式。

那么你们现在知道谁吹得快了吗?(猪老二)135÷3=45这是一个解决问题,不要忘了写上答语,我们一起来口答好吗?试一试:看屏幕上这个算式639÷3=?,请在自己草稿纸上完成它。

思考:2为什么写在百位上?比一比:对比前两个竖式,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为什么商的最高位所在的位数不同?小组讨论,教师明确: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大,够商一个百,商是三位数。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第一章:认识面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面积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面积的概念及意义。

2. 面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测量方法。

2. 难点:理解并掌握面积的测量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面积的意义。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图形的面积。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面积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面积的意义。

2. 讲解面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图形的面积。

3. 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六、课后作业:1. 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生活中的物品面积,并加以记录。

第二章: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1. 让学生认识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测量和计算面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的概念及意义。

2. 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认识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难点:理解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和计算面积。

五、教学步骤:1. 引入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它们。

2. 讲解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测量和计算面积。

3. 组织学生交流测量和计算结果,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六、课后作业:1. 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和计算生活中的物品面积,并加以记录。

第三章:面积单位的换算1. 让学生认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进行面积单位换算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的认识。

北师大版三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队列表演(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队列表演(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队列表演(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三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队列表演(一)》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队列表演的相关知识。

内容包括:队列队形的变化、列队的方法、行进间的动作等。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队列表演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针对三年级的同学,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团队协作精神。

但在具体的队列表演方面,部分同学可能还存在着行进间动作不规范、队列队形变化不熟练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队列表演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队列表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队列队形的变换和行进间的动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队列队形的变换、行进间的动作。

2.教学难点:队列队形的变换速度和整齐度,行进间的动作协调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评价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队列表演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讲解队列队形的变换、行进间的动作要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实践操作:分组进行队列队形的变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4.总结提升:学生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点评,总结提升队列表演的技巧。

5.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队列表演知识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队列表演的关键知识点。

例如:•队列队形变换•行进间动作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队列表演知识的掌握程度。

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电影院》教学设计

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电影院》教学设计

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电影院》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的估算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获得和学习。

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数学微课堂!我是高新一小孙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第四课时--《电影院》同学们,你们去过电影院吗?今天笑笑想组织一些同学看电影,我们一起去看看她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知探究1.引导观察,发现问题仔细观察,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呢?对,笑笑想组织500名同学看电影,每张电影票12元,在电影院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以坐26人。

2.估算解决问题。

请你估一估,电影院的座位够坐吗?我么可以这样估:把21排看成20排,每排26人,这样就能算出共可以坐:26×20=520(人),520>500,所以够了。

我们也可以这样估:把21估计成20,把26估计成25,这样就能算出一共可以坐:20×25=500(人),我们把座位排数和每排坐的人数估小之后才等于500,说明电影院的座位数一定比500多,因此够了。

3.探究多种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算一算,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呢?你会列式吗?每排坐26人,共有21排,就是求21个26是多少,用乘法来计算,列式为:21×26=,你能想到哪些计算方法?①我们可以用拆分法计算,把21拆分成20和1,先用20×26=520.再用1×16=26,最后用520+26=546,所以21×26=546(个)②我们也可以借助表格来计算,把21拆分成20和1,把26拆分成20和6,然后一步一步来计算,20×20=400,1×20=20,20×6=120,1×6=6,最后用400+120+20+6=546。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两位数口算,这为过渡到本单元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乘数数位是更多位的笔算乘法奠定基础。




1.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他们感受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
2.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在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1.结合具体情景,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2.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初步养成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和不进位的)的笔算方法,难点是乘积的定位,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能主动总结、归纳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课时
安排
5课时

第三单元《有多少块糖》教案

第三单元《有多少块糖》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通过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让学生感受数的多少,理解数的意义,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使学生在熟练掌握10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的基础上,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糖果分配情境的探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1000以内数的读写和数位的概念。1000以内数是……(详细解释概念)。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数量的描述和比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我们有325颗糖,再加上589颗糖,我们如何计算总共有多少颗糖?这个案例展示了1000以内数的加减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用糖果实际进行分组,演示如何进行数的分配和计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1000以内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10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掌握10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能熟练进行计算。
举例:解决类似“325颗糖加上589颗糖一共多少颗?”的问题,掌握加法运算过程。
2.教学突破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如用糖果排列出不同数位,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位。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认识东南西北》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认识东南西北》

第三单元、东、南、西、北认识东、南、西、北(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页、47页例1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4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经历辨别方向的过程,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单元主题图、例1图、中国地图【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并能正确区分东、南、西、北、方,会用它们来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难点:会看简单的平面图、地图和线路图(四个方向)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过程】一、拍手活动,引入课题师生边拍边说: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

教师:我们刚才拍手时用到了哪些表示方向的词语?学生:上下、左右、前后。

教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词吗?学生:东南西北。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利用这几个方向来描述事物所在的位置。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4个方向。

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教学地图上的东、南、西、北(1)出示书中第50页中国地图。

教师:在地图上怎样辨认东南西北呢?谁会看地图?教师: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的哪一方?谁知道?学生: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北方。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我是看了电视后知道的。

教师:你的知识可真丰富。

我们再来看看地图下方的海南吧!它是在哪一方?学生:南方。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1:“海南”有个“南”字。

教师: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中国的许多地方在命名的时候确实考虑到了方向这个问题。

学生2:南和北是相对的。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从这里可以看出,地图的上面是北,下面是南;(板书:南、北)想一想,地图的左边、右边是什么方向呢?学生:左西右东。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1:我从书上看到过,况且我爸爸也告诉过我。

学生2:因为西藏在我国的西方,西藏在地图的左边,所以我想地图上是左西右东。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千克和克》教案板书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千克和克》教案板书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千克和克》教案板书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

2.培养学生用千克和克进行物品重量换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际测量、估计物品重量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千克和克的概念,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关系,物品重量的换算。

难点: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关系,实际测量和估计物品重量。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物品模型(如苹果、香蕉、书本等)3.电子秤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拿出一个苹果,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苹果有多重吗?”(2)引导学生用“重”或“轻”来描述苹果的重量。

(3)引入“千克”和“克”的概念,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新的计量单位。

2.讲解千克和克的概念(1)教师拿出一个1千克的砝码,让学生感受1千克有多重。

(2)讲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千克=1000克。

(3)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千克和克的大小关系。

3.实物演示(1)教师拿出几个不同重量的物品,如苹果、香蕉、书本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

(2)学生用“千克”和“克”来描述物品的重量。

(3)教师用电子秤称量物品,验证学生的估计。

4.换算练习(1)教师给出一些物品的重量,让学生进行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

(2)学生独立完成换算,教师检查并指导。

(3)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换算方法。

5.实际测量(1)教师拿出一些物品,如铅笔、橡皮等,让学生用电子秤称量它们的重量。

(2)学生记录物品的重量,并用“千克”和“克”表示。

(3)教师检查学生的测量结果,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电子秤。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千克和克为单位,记录家中一些物品的重量。

五、板书设计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物品名称重量(千克)重量(克)苹果 11000香蕉0.5500书本0.2200六、教学反思1.讲解千克和克的概念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克和1000克的大小关系,以免产生混淆。

2.在实际测量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电子秤,注意安全。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习题
一、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运动和旋转运动,并能正确判断。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平移后的位置。

(3)能运用平移后的知识,学会设计简单的花边。

过程与方法
(1)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过程,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认识到平移和旋转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平移和旋转对人类日常生活、生产的作用,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让学生感知生活肿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三、习题
1. 下面这些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1)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现象。

(2)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现象。

(3)小明从滑梯上滑下来是()现象。

(4)自行车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是()现象。

2.看图填一填,格,格,得到小帆船③。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材梳理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材梳理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材梳理一、教学内容和作用.通过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做简单的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尤其是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及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复式统计表是把两个(或多个)统计项目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上.并可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这种处理、呈现数据的方法.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基础.本单元只有一个例题.编排了练习八作为配套练习.二、新知识点:1、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三、教学要求:1、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使学生学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使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四、教学建议:1.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尽管一、二年级时.学生已有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经历.但是.统计方法和意义的体验、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多次的经历中不断积淀.逐步内化.因此.本单元教学时.切不可单纯地将复式统计表的认识和填写作为唯一目标.而应以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与设计教学的过程.在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发现单式统计表存在的局限性.自主“创造”出功能更强的复式统计表.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验数据整理方法的多样性.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复式统计表的多角度解读.获得对数据分析方法的切身体验.体会数据中包含的丰富信息.通过以上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主动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方法和意义.2.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的解读能力.统计数据解读能力是新时代公民需要具备的二种重要素养.这种素养.应该从小就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小学数学教学自然是一个主要的载体.教材例题和习题所选择的情景和设计的问题.都反映了这样的价值取向.所谓统计数据解读能力.是指识别、理解、揭示统计数据内涵并作出统计分析、判断和选择路径的能力.或者说是针对统计数据.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能力.教学时.可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你对调查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等.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让学生读出数据背后的“信息”.逐步达到基于数据却又跳出数据.引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数据解读能力.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二)一、新知识点:1、简单事物的排列数.2、简单事物的组合数.二、教学要求: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第一课时课题: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教学内容:教材第 101 页例1及104页练习二十二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记忆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书写思想和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书写思想和方法.第二课时课题: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教学内容:教材第102 页例2及第104、105页练习二十二4-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2、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三课时课题:学习简单的组合教学内容:教材第103页例3、做一做及第105页练习二十二7-10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组合数与顺序无关.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以及正确表达、交流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难点: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习题
一、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运动和旋转运动,并能正确判断。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平移后的位置。

(3)能运用平移后的知识,学会设计简单的花边。

过程与方法
(1)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过程,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认识到平移和旋转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平移和旋转对人类日常生活、生产的作用,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让学生感知生活肿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三、习题
1. 下面这些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1)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现象。

(2)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现象。

(3)小明从滑梯上滑下来是()现象。

(4)自行车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是()现象。

2.看图填一填,格,格,得到小帆船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