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复习资料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1、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

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

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

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三个十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景第一个十年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

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者互为因果)。

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

由于前两项而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

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

④出现了新文学的代表作——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

⑤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主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作社。

⑥在1926年北伐大革命前后出现了革命文学。

第二个十年①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团体,有茅盾、田汉、蒋光慈、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

(茅盾的《子夜》则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

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曹禺、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以及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如刘纳欧、施蛰存,穆时英等。

③鲁迅杂文丰收。

④1936年鲁迅逝世。

第三个十年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

②文学界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学区域: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题库(章节题库专题1-3)【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题库(章节题库专题1-3)【圣才出品】

专题1文艺学一、名词解释1.审美经验答: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

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它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体系,而不是主体的意识或精神。

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人生实践性是其根本性质之一。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是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2.意境答: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一个美学术语。

它是指文艺作品在艺术美的创造上所达到的境界和审美效果,是华夏抒情文学与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在《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后历经刘勰、王昌龄、王国维等文人学者的补充、发挥,意境的概念也就逐渐地丰富起来。

现在讲的意境是就其最初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的: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同样,它也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体现了艺术美。

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3.审美移情答:审美移情是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移情”,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人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代表人物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重点(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重点(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资料1.中国现在文学开始于1918年。

2.作家鲁迅的出现,是中国现在文学转型的标志。

3.现代文学创作的两个原则:一是“人性的解放”成为新文学的目标,二是个性化的创作原则。

4.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在晚清时候开始的。

5.维新派的文学革新运动吸取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思想成果。

要求文学借鉴西方文化,表现西方的思想,新事物,心已经,表带爱国图强的民族主额民主思想,为思想启蒙和维新变法服务,在文学形式上,呼唤文体解放,主张“言文合一”向着通俗化,自由化的道路迈进,致力于打破封建旧文学的桎梏。

6.梁启超提出“世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取得创作实绩,7.成为“世界革命”旗帜的是黄遵宪。

8.梁启超既是“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者,又是新文体的成功创造者。

9.康有为是新文体散文的积极实践者。

10.1909年,南社成立。

苏曼殊是中国最早翻译拜伦和雪莱诗歌的人,也是中国最早介绍欧洲浪漫文学的人之一。

11.徐枕亚的《玉梨魂》是“蝴蝶鸳鸯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成分的小说。

12.林纾以翻译为名。

13.陈独秀的《青年杂志》和《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14.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于北京,代表人物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同照、耿济之、周作人。

郭邵虞,以沈雁冰主编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刊会。

15.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东京,最早的成员包括了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山、田汉、穆木天、陶晶孙、何畏。

前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16.1920年,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以法令的形式规定自小学一二年纪起,逐步该用白话文的国文课本,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现代汉语得以确立。

17.1930年,“左联”成立。

鲁迅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对无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倡导时期的经验教训做了总结。

18.1938年,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在武汉成立。

标志着文艺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第二版)的考点手册-中国现当代文学【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第二版)的考点手册-中国现当代文学【圣才出品

专题6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点1第一个十年(1917~1927)1.文学革命与20年代文学概况(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①文学革命的发生a.文学革命的意义文学革命发生于1917年初,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起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b.文学革命发生的条件第一,特定的历史条件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帝制,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

辛亥革命后,封建帝制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政治斗争,尊孔与反尊孔的尖锐文化思想论争,推动着进步知识分子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彻底反思,进一步呼唤思想启蒙。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独立知识分子涌现,特别是形成了一些留学生群体,出版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市场的形成,种种因素都为以“民主”和“科学”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二,中国文学发展自身的矛盾运动。

②文学革命的发展a.胡适、陈独秀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提倡进行文学革命。

他们集中批判旧文学“文胜质”的问题,尤其注重抨击明、清两代仿古主义的文学流派,并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言、文一致,要求将白话立为文学“正宗”,在文学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b.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等北大师生纷纷回应倡议,壮大了文学革命的声势。

c.文学革命倡导者同文化保守主义者之间的三次论争。

第一,1919年初的“林、蔡论争”。

第二,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第三,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

d.白话文运动1919年下半年起,全国白话报刊达400多种。

1920年1月,当时的教育部承认了白话为“国语”的地位,并通令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从20年秋天起改用白话教授,白话文运动获得胜利。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表6-1外国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3)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新文学社团的大量涌现,专门性的文学杂志的大量出版,是新文学运动从一般的新文化运动中独立出来的重要标志。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复习资料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复习资料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复习资料一、考试科目概述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文学考试是为了检验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对文学史、文学作品、文学思潮以及文学理论的考察。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时间长度为120分钟,总分为100分。

考试内容涵盖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个方面,包括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现代散文、戏剧以及重要的文学思潮和理论。

二、考试内容解析1、现代小说:考察学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特点、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2、现代诗歌:考察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特点、代表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如郭沫若的《女神》、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

3、现代散文:考察学生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特点、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如周作人的《苦茶随笔》、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等。

4、戏剧:考察学生对中国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了解,如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馆》等。

5、文学思潮和理论:考察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和理论的理解,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左翼文学、京派、海派等。

三、复习建议1、建立知识框架:在复习过程中,要梳理出清晰的文学史发展脉络,了解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以便在考试时能够迅速定位知识点。

2、重点突破:根据个人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薄弱知识点的复习,例如对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现代散文、戏剧等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重点突破。

3、结合实例: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复习,加深对文学现象的理解。

4、多做习题:建议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形式和出题规律,有助于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四、考试题型分析1、填空题:考察学生对现代文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作家姓名、作品名称等。

2、选择题:考察学生对文学史、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理论的了解,选项一般包含作家、作品、文学术语等。

3、简答题:考察学生对现代文学某一方面的理解,例如对某部小说的分析、对某个文学思潮的阐述等。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一)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一)

现代文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早在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3.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4.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特别是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5.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就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6.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7.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新旧思潮在北大讲坛竞争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的发展。

8.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他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白之争在当时已经成为新旧文学之争的焦点之一。

文中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俗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9.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023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

2023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

中国现现代文学复习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旳重要阵地。

19, 胡适刊登《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刊登《文学革命论》, 正式举起文学革命旳旗帜。

周作人19刊登《人旳文学》, 19初刊登《平民文学》, 反对非人旳文学, 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一般男女旳悲欢离合。

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 是为发明社后期, 主干人物思想发生变化, 宣传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旳黄金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在短短旳几年内, 他持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 引起了极大旳轰动。

鲁迅毕生共出版了三部小说集, 即《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鲁迅旳名言“人必生活着, 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旳小说《伤逝》废名是一位风格独特, 以抒情见长旳作家, 其代表作有《竹林旳故事》、《浣衣母》、《桥》等。

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旳奉献在于他对“美文”旳倡导和创作, 真正代表了他散文艺术风格因而影响更大, 艺术成就更高旳是那些以“冲淡平和”见称于世旳美文小品。

19下六个月, 女作家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刊登了《斯人独憔悴》等, 就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旳风气。

郁达夫《沉沦》集中旳小说都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 是“青年忧郁病旳解剖”, 奏出了作家此后一系列类似之作旳感伤抒情基调。

穆时英因其独特旳创作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鬼才”。

茅盾在他旳系列小说中成功塑造了吴荪甫等众多民族资本家形象。

巴金初期旳小说总是满怀激情地吟唱青春赞歌, 他旳小说《家》中成功塑造了大家庭旳叛徒觉慧和多出人觉新两大青年形象。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旳小说以“京味”和“风趣”著称, 善于从文化批判旳视角去审阅笔下旳市民世界, 代表作《骆驼祥子》、《月牙儿》等。

沈从文是京派旳代表作家, 他旳小说以营造唯美旳湘西世界而著称, 长篇小说《边城》意在体现一种“优美, 健康, 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旳人生形式”。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 专题2 语言学)【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 专题2 语言学)【圣才出品】

专题2语言学一、填空题1.______和______是语言运转的两大关系。

【答案】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解析】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运转的两大关系。

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形成高一级的结构,处于高一级结构中的各个符号,称为结构的成分,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

结构中能够替换的成分构成的类,称为“聚合关系”。

语言符号(词和语素)、音位、意义等都处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中。

2.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是______语言学的奠基人,______是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创始人。

【答案】结构主义;乔姆斯基【解析】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的奠基人。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学的深入发展,还出现了许多语言学流派,如系统功能语言学,代表人物韩礼德;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兰盖克、莱可夫等;语言类型学,代表人物格林伯格、科姆里等;社会语言学,代表人物拉波夫。

3.[i、u、y]这三个元音可以用______、______两个特征区别开来。

【答案】唇形的圆展;舌位的前后【解析】[i]是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u]是舌面后、高、圆唇元音;[y]是舌面前、高、圆唇元音,通过唇形的圆展可以区别[i]和[u][y],通过舌位的前后可以区别[u]和[y]。

4.普通话[dəŋ²¹a](等啊)在口语中读作[dəŋ²¹ŋA],这体现了______。

【答案】语音同化【解析】语流音变包括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四种现象。

普通话中[dəŋ²¹a]第二个音节[a],由于受到前面音节韵尾的影响,增加了辅音[ŋ],属于典型的语音同化现象。

5./p、b、ph/这三个音位可以用______、______这两对区别特征区分开。

【答案】送气不送气;清浊【解析】辅音发音受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发音方法又包括阻碍的方式、声带是否颤动、气流的强弱三个方面。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整理资料导言:近代文学影响现代文学●世界革命:鸦片战争产生危机感,甲午中日战争打击国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使人心思变,新旧更替的必然与渐变的过程。

●1907年引入话剧(文明新戏)一、第一个十年(1917年——1927年)(一)小说1.问题小说a)特点:现实主义:在现实中找题材;只问病源,不开药方b)代表作:(1)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提出婚姻自由的问题(2)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描写了一个农村妇女的悲哀一生,揭露把人牛马的社会。

(3)冰心:i.1919年发表《斯人独憔悴》正式开创问题小说风气。

ii.《超人》——刻画了一个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人,认为社会是虚无的,人生是虚幻的,“爱和怜悯都是恶”,认为与其人与人之间相互牵连纠缠,不如独善其身,憎恶这个世界。

但最后却因无意间帮助他人并得到真诚的感谢,而让他开始反省自己的人生观。

这部小说能代表冰心其时的小说文体:不事情节的铺张,而着力于揭示内心里路程,或侧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

(4)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提出了爱和婚姻不能统一的问题。

(5)俞平伯:《花匠》2.抒情小说:a)当青年人发现社会改革无期,就将眼光放在自己身边世界。

b)代表作:(1)郁达夫:I.《沉沦》——中国第一部小说集。

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每每受到歧视而产生的敏感心理,到最后投海自杀小说的语言激进,经常受到批评。

这其中既有社会因素(弱国子民带来的压迫屈辱感),又有个人因素(出生封建没落家庭带来的敏感心理)小说大量的心理描写体现了作者的心理活动及其忧郁的性格。

II.《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3.现实主义小说:a)叶圣陶:(1)《潘先生在难中》——主人公潘先生是典型的灰色人物。

叶圣陶于暴露色彩中内蕴的讽刺的手法渐渐趋于成熟,在一个短篇中塑造一个自私、投机、苟安、卑琐,具有多侧面而有统一的小市民性格典型。

(2)《校长》、《一包东西》、《倪幻之》4.乡土文学:a)王鲁彦:(1)《黄金》——反映资本主义侵扰乡村生活。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上册)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文学,又称“左联”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①文学创作的题材扩大了,很多作家注重反映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②反帝反封建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③表现农民的苦难遭遇,着力描写农民的思想觉醒和英勇斗争。

④注重展示帝国主义势力对农村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文学,又称全面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中重要特点是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章鲁迅的小说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1898年取名为周树人。

《狂人日记》收入于《呐喊》,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起使用的笔名。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建构者,《呐喊》、《彷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完成。

现代小说的建构:①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和对“人”的思考②悲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悲剧观念的确立③小说重心由重故事情节向重人物性格刻画转移,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构架④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性,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单一的格局(鲁迅小说大多采用作者直接介入作品,更多的是选取内视角和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或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换叙事)《阿Q正传》收入于《呐喊》,《呐喊》是鲁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两种基本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表现农民苦难,表现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表现一种“梦醒之后无路可以走”的痛苦和悲哀。

两大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和“离去-归来-离去”“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以虚幻的精神优胜取代现实中劣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思维方式。

其具体表现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安慰、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等,是核心是不正视现实。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题型: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一分二、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三、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5分四、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5分五、论述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三选二)一、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的成员有沈雁冰、周作人、许地山、耿济之、叶绍钧、冰心、王统照、朱自清等12人。

机关刊物是《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倡导“文学为人生”,反对文以载道,反对将文学作为消遣的工具。

贡献: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潮流;翻译和介绍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尤其是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对封建主义文学和休闲文学进行了批判;培养了大量的作家,创作了大量作品。

2、创造社:1921年7月由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发起,成立于日本东京。

该会主张尊重艺术,表现自我;他们不满现实,主张破坏,但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他们依然是在社会的桎梏之下呻吟着的时代儿”。

该会后期进一步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并把以表现自我为中心的积极浪漫主义转向以无产阶级大众为中心的革命文学运动。

与此同时,该会一些中坚分子,或因参加实际革命工作,或因意见分歧,相继脱离创造社,而新从日本归国的一些留学生又不断加入。

后于1929年2月被封闭。

该会在宣传马列主义文艺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方面,均有重要贡献。

它与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学运动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两大流派。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冯乃超等;主要刊物为《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等。

3、新格律诗派:前期新月派(指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之前)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

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这一派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人。

4、语丝文体::指《语丝》文艺周刊上发表的,重视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杂文和散文随笔所形成的,富有战斗特色的风格泼辣幽默的文艺体裁。

2019级成考汉语言文学五年本科复习资料12月份考试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

2019级成考汉语言文学五年本科复习资料12月份考试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题1.文学研究会2.创造社二、简答题1.简析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2.简述茅盾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三、论述题1.结合作品试述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特点。

2.结合剧本分析曹禺话剧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等12人发起,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等,提出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重视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由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成仿吾、田汉等人发起,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文化批判》等,前期提出文学“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艺观,有浪漫主义倾向,后期主张革命文学,带有功利主义倾向。

二、简答题1.简析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①滑稽幽默但不乏讽刺批判的油滑风格;②历史故事与现实生活的相互穿插;③传统戏曲技法与现代艺术的互相渗;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融合的创作方法;⑤简洁明快且极具喜剧性的语言风貌。

2.简述茅盾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茅盾小说注重社会分析与心理结构剖析相一致、社会发展史与性格成长史相统一、史诗性与文学性兼顾互文等特点(1)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

(2)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突出特色,突出性格复杂性,塑造新女性、资本家形象。

(3)注重小说叙事结构的营构。

(4)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心理剖析的统一。

三、论述题1.结合作品试述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特点。

①在取材上,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及人生世态图画的连续展现,从中透出诱人的北京韵味。

②以通俗化的幽默为重要特征的讽刺色彩,这种幽默既是以笑代愤,又是一种自我解嘲。

③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所具有的鲜明地方特色,老舍的语言平易而不粗糙,俗而通雅,清浅而又韵味十足。

2. 结合剧本分析曹禺话剧艺术特色。

剧本的言语既宜于舞台表演,又具有浓郁的可供阅读品味的诗韵。

①适用于舞台表演,其人物台词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理、所处环境等十分契合,甚至话语的长短、快慢、腔调都是细致微妙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题及参考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题及参考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周作人不仅是闲适小品创作的积极倡导者,同时也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其作品文笔舒徐洒脱,情调闲适素雅,境界宁静幽远,形成了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

2.瞿秋白于二十世纪20年代创作的《俄乡纪程》、《赤都心史》,被视为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滥觞。

3.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是“新月社”。

4.《天山牧歌》因表现了边疆少数民族青年人的美好爱情和愉快的劳动生活,而广为人们称道,闻捷的诗也因此被誉为“劳动和爱情的赞歌”。

5.闻一多是早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6.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倡导初期,创作方面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

7.魏连殳这个形象和《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药》中的夏瑜、尤其是《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具有相通的精神特质,可谓构成了一个孤独者形象系列。

8.张爱玲小说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

9.在体验人生苦难,表现生存痛苦,思索生命意义的诗歌创作中,穆旦的诗歌真正接通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潮流,抵达了20世纪中国现代新诗的最前沿。

10.《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浸透着生命体验的绝望的反抗的哲学。

11.“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一句话出自小说《狂人日记》主人公之口。

12.《一只马蜂》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唯一专门写喜剧的剧作家丁西林的代表作。

13.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早期新月派诗人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

14.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部话剧剧本。

剧本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反对封建迷信与传统礼教习俗的斗争。

15.“被规范”了的文学,强调作家深入工农兵的生活,强调作家对自身世界观的改造,强调对外在世界的再现、反映、模仿,反对作家主体性的体现。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学部分复习资料中国现代⽂学部分复习资料⼀、第⼀个⼗年的⽂学1、中国现代⽂学的三个分期;中国现代⽂学,从1917年⽂学⾰命算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期间经历了30多年。

⼤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1917⾄1927年的五四时期⽂学;其⼆、1928年到1937年左联时期⽂学;其三、1937 年到1949年战争时期⽂学。

以《⽂学⾰命论》、《⽂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开启了中国现代⽂学史。

2、五四⽂学⾰命的成就;1)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化体系;始终贯彻、体现了现代“⼈”的观念,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等⼈物形象代替了旧⽂学主⼈公帝王将相、才⼦佳⼈。

2)⽂学观念发⽣了重⼤变化,⽂学语⾔获得了解放,⽂学形式经历了全⾯⾰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理基础。

3)建⽴了中国⽂学与世界⽂学的密切关系,⾃觉的借鉴、吸收外国⽂学及⽂化营养,形成了⾯向世界⽽⼜不脱离传统的开放型现代⽂学。

3、五四⽂学的主要诉求:1)思想的诉求,也即启蒙⽂学的主要任务——打碎旧有的封建桎梏、反抗旧的伦理道德、解放⼈性。

2)形式的诉求——提倡、推⼴⽩话⽂运动。

4、《新青年》——⼀个标志中华民族思想⽂化⾯貌发⽣⾰命性转变的有⼒标志的刊物;1)创刊时间:1917年;2)核⼼⼈物:胡适、陈独秀、李⼤钊、鲁迅、陈寅恪等。

3)发挥的作⽤:⼴泛引进西⽅⽂化,刷新了中国⼈的思想观念,为批判封建专制⽂化提供了各种武器。

5、陈独秀1)真正举起“⽂学⾰命”⼤旗的,是1917年2⽉《新青年》发表的陈独秀的《⽂学⾰命论》;2)陈独秀在1917年《新青年》发表《⽂学⾰命论》,最早倡导⽂学⾰命,并提出的“三⼤主义”,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学,建设新鲜的⽴诚的国民⽂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林⽂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1、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

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

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

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三个十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景第一个十年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

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者互为因果)。

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

由于前两项而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

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

④出现了新文学的代表作——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

⑤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主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作社。

⑥在1926年北伐大革命前后出现了革命文学。

第二个十年①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团体,有茅盾、田汉、蒋光慈、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

(茅盾的《子夜》则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

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曹禺、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以及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如刘纳欧、施蛰存,穆时英等。

③鲁迅杂文丰收。

④1936年鲁迅逝世。

第三个十年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

②文学界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学区域: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

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很大。

④三个区出现的优秀作品。

三、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1、白话代替文言。

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2、人性意识的觉醒。

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现代文学是人的文学。

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3、世界性。

指现代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而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中。

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第一节文学革命与20年代文学概况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一、文学革命爆发的思想背景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处于内焦外困之中,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

当时的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眼光探首域外,向西方寻找救国的方略,主张开放国门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是先驱。

2、到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和梁启超将这一思想腿向高潮。

他们直接提倡西学,办新式学堂、学会,办报纸。

所谓‚家家谈时务,人人谈西学‛。

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3、译介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思想是晚清维新运动在文化上的一个贡献。

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特别是1917年《新青年》迁到北京后,更是结集了一大批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民主Democracy)和赛先生(科学Science),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学术、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2、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历程及发展1、1915——1918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首倡期‛。

发端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1月在《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其主要内容是‚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这篇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奠定了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发轫人的地位。

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相继响应,文学革命形成了一定的声势。

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期‛。

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

1918年3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四、文学革命与旧文学势力的斗争1、林、蔡之争林琴南写了《致蔡鹤卿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覆孔孟、铲常伦‛。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鹤卿)在《答林琴南书》中,义正词严地予以驳斥,并宣称:‚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林纾在上海《新申报》上抛出了两篇含沙射影诅咒文学革命领袖的文言小说《荆生》《妖梦》。

新文化阵营进行了反击,李大钊、鲁迅等人都发表文章谴责所谓‚国粹家‛的历史倒退行为。

2、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斗争。

分别发生在1922年和1925年。

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文化思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进行为出批评。

他们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后提出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鲁迅写了《估学衡》一文进行反击。

章士钊在《甲寅》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提倡‚废弃白话‛、‚读经救国‛等。

新文化阵营全力反击,写了许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

五、文学革命的实绩1、白话文全面推广。

五四后各地所办报刊都采用白话文。

1920年1月当时教育部颁布命令,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统一用白话文。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以胡适和周作人为代表)4、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小说—鲁迅为代表。

诗歌—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等。

六、文学革命的意义1、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传统文学思想加以否定,代之以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

2、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3、在语言形式上,屏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和手法,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1、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影响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

如胡适和陈独秀。

2、借鉴外国文学建设新文学(1)周作人《人的文学》大力介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提倡‚灵肉一致‛的人道主义文学主张。

规定了新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影响了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走向。

(2)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所做的历史唯物论的初步解释,则是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

3、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

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4、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被接受。

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

三、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一、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一)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

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2、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

他们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流》等十余种刊物。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

二、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二)3、新月社是稍后出现的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社团。

1923年由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他们多系英美留学生。

新月社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

1928年以前的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梦侃、孙大雨等。

4、其他文学社团。

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与贡献。

其中有①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等。

②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

③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

他们被称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四、文学创作潮流趋向与特色一、第一个十年(20年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1917年1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文学革命的初期。

新文学刚刚萌芽,除了鲁迅的几篇小说外,一般还很幼稚。

2、五四——1926年‚三•一八‛惨案,这一段是思想解放和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这期间写成的。

新文学的第一代重要作家大都在这一时期登上文坛。

3、‚三•一八‛惨案——1927年‚四•一二‛政变,革命形势急剧变化,许多作家投身到南方革命阵营和北伐战争中,创作相对沉寂并转向‚革命文学‛提倡的试验期。

二、第一个十年(20年代)文学创作的特色:20年代特别是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大转折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有史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和学生联合起来参与国事最强大的一次。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不但与传统文学根本不同,而且也区别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