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影响
作者:周娜
来源:《科技视界》2019年第30期
【摘要】在知识日益蓬勃发展的时代,要增强国家实力,必须依靠创新。

大学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本文着重将心理健康教育引用到创新教育中,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创新人才的现实作用,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个载体对创新人才有针对性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0-0145-002
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19.30.073
On the Influe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Na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1, 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knowledge is increasingly vigorous development,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strength, must rely on innovation. As the training base of innovative talents, universities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task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education, to explore the reality of the rol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arrier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argeted training.
【Key words】Innovative talents; Innovation abil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0 引言
目前,高校最首要的支撑是必须健全创新人才的培养。

大学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要肩负起创业创新教育培养的任务,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三个层面解析创新人才的特征。

论述在创业创新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和促进作用,并探讨了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个载体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1 高校创新人才的含义
创新意识是现代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灵活的创新思想和持久的创新意志,才有可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

具备以上的特征,创新人才才能称得上是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胡锦涛同志曾经在两院大会上提出:“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

”[1]
2 高校创新人才的心理特征
创新人才由以下几个良好的心理素质组成: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优异的素质能力、坚定的毅力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

创新人才的这些心理素质结合产生以下几个特征: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

2.1 创新意识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社会的新需求,创新意识也要求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发展。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Sternberg)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

[2]创新意识包括创造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

创造动机是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能促使人们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创新动机是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为了获得自己存在的满足感而在工作学习中不断地努力奋斗。

2.2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鉴于智商与情商之间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手段。

有以下三点特征:第一、感觉极为敏锐,观察综合能力很强,能在貌似寻常事物中觉察出不平常的事物;第二、想象空间很大,自我存在感很强,对于未知的事物的想象力特别丰富。

第三、善于运用记忆方法,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记忆方法去理解常人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不仅记忆力独特而且更为持久。

2.3 创新品质
“优秀的个性品质,对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否有所创造而成就一番事业”。

[3]创新品质是由创新精神、创新态度、创新气质三个因素组成。

创新精神是原有的思想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独特见解,并现成的知识,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发明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态度就是不管是对人对事还是对物,表现出的态度是宽容、正义、平等的态度;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主动积极、认真负责的,并保持独到的见解,对自己要求严格,保持自爱,自尊,自信,积极上进。

创新气质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人都是独立存在的,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具有相同气质的人。

所以,如何区分气质,关键在于要看气质中的不足部分,即缺点。

例如:胆汁质的人胆子大而且热情但是同时要克服容易冲动、倔强的弱点。

多血质的人虽然反应敏捷,但是必须克服做事马
虎、注意时间不长的弱点。

粘液质的人沉着冷静、踏实能干,但是弱点是反应慢,过于冷淡。

抑郁质的人细心谨慎,但是常常过于小心细节而会顯得胆小,怕事,做事情会缩手缩脚。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
3.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激活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通过课堂讲解、具体实践指导、组织系列活动(心理情景剧)与游戏等形式进行“因材施教”,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认识现实,克服自卑感,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来帮助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其潜能,从而激发创新动机和创新精神,并注重创新意识的启发,致力于创新人才意识的激发。

3.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
目前,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期,他们要承受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以及各种人际社交上的不良,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及时有效的传授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并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使得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团体活动,从而能增强大学生活跃敏捷的创新思维,鼓励大学生灵活有效地进行创新活动,通过不断创新活动的培养逐步培养出优良的创新能力。

3.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创新人才的创新品质
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等共同作用下慢慢形成的。

而高校作为“育人基地”,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教学时就显得特别的关键。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调节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剧表演、团体辅导、心理疏导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学会释放压力,宣泄负面情绪、善于转移焦点问题,增强自我调节和情绪的控制能力,培养开朗积极乐观的个性,从而保证稳定的创新品质。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积极稳定的个性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缓解大学生内心深层次的心理危机与矛盾,促进个体创新人格的形成。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个体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发展个体的心理健康帮助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反映人与社会的协调程度,使得自己的思想、行为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要求,从而有助于创新品质的形成。

4 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创建高校创新人才新模式
4.1 丰富课外社团的拓展,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创新心理素质的提升借助于不同种类的课外社团的不断拓展,逐步启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活动中进行自我察觉,从而引导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深入的认知,帮助学生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一,将大学生心
理测评系统与创新创业培训班的课程相结合,帮助学生能在学习的同时做出合理的自我认知。

创新人才自我认知的第一步,就是科学合理的评估自己。

所以,利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与咨询中心的配备的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对于创新人才自我评估的检测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便利。

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社团的创新活动。

学生社团,有着一批兴趣爱好相同,具有较强个性意识和人际交往广泛的学生。

鼓励学生参加社团创新活动,不仅对个人人际交往的提高,对自我个性的完善、潜力的开发、自我认知与综合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利用校友的榜样左右和名人效应,举办相关的创新讲座与活动。

邀请社会上知名企业的总经理,讲述自身的创业心得与体会,使得大学生取得经验与教训,并重新给自己做好定位,能启发大学生的创新兴趣,引领新方向,并充分挖掘大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能。

4.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
首先,领导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目前社会环境的变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增多,高校领导在制定教学政策时,给予有益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政策扶持。

其次,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大学校园里的课堂发挥着桥梁的作用。

在高校的教育实践中,课堂教育无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4]特别是课程的设置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同时,还要体现时代性,特别要注重大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如开设一些就业与择业心理、创新心理、创业心理素质等等从而促进大学生全能发展。

4.3 提升教师的素质提升,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保障
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人才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任务。

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指具有较高创新素质,并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富有创造性,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师生创新素质的教师”[5]。

教师在传道解惑的同时必须要努力的塑造自我,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库存,在教学与科研要有不断地创新。

特别是在这个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年代,原有的知识不断地被颠覆,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一定要具备深厚的业务知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自觉性。

同时,教师要具备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对于所授课程的内容、未来的发展都应该了如指掌。

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注意充分尊重“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主观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课程安排上要重点注意课堂授课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企业实践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注重社会实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5 结语
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經济形势下,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创建创新人才是目前高校当务之急的事情。

因此,通过心理测评系统、心理剧、心理健康课程的传授、心理社团活动等形式,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引导下,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Sternberg R J.SuccessfulIntelligence[M].New York:Simon&Schuster,1996.
[3]王继明.心理健康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功能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5):19.
[4]安书江,韩继伟,孟令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人力资源,2014(38):36.
[5]许义文.教师创新素质初探[J].教育探索,2004(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