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合集下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性模式的构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性模式的构建

因此 ,探 索行 之有效 的大学 生 心理健康 教育 的新 模 式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的重 大研究课题 。泰山医学
院整合多方资源 ,在这 方面进行 了创新和实践 ,构建
集对症配伍 “ ” 书方 。泰山医学院大学生阅疗法研究 协会 ,是我 国高校首家创建的学生社 团 ,每班一个阅
读疗法 自助协会会员 ,分别 由心理 委员担任 ,由他们 组成班级 阅读疗法兴趣小组 。他们 实践 阅读疗法 ,宣
阅读疗法就是用有选择的读物辅 助治疗心理疾病 和身体疾病 的一种方法 。它以其经济 、简便及时 、不 泄露 隐私 、不伤 自尊 、弥补心理医生 不足等 突出的优
二 、音 乐 疗 法 :听祛 心 病
音乐疗法 ,就是通过听专 门设计的音 乐来治疗身
点 ,受 到大学生 的喜爱 。大学生 中常见的心理 困扰和 心理 障碍 ,一般都能通过 阅读来获得 安抚 与慰藉 ,得 到开悟与启迪 ,最终达到 自我疗伤的 目的。因此 ,阅 读疗 法是在 大学生 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预防心理疾
病 ,增强抵御心理 “ 病毒”免疫力的有效方法。 首先 ,创建大学生 阅读疗法研究基地 ,进行 阅读
体和心理疾病 的一种方法 。音乐疗法是学校心理辅导 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对于预防和治疗学 生的 身心疾病 ,调适学生 的不 良晴绪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
感和协作精神 ,促进 学生 的 自我表达 ,开发学生的创 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 ,具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 。音 乐疗 法是大学生心理 自助 的理想方法之一。
了一条 心理咨询与 阅读疗法 、音乐疗 法 、运动疗 法 、 朋 辈辅导 “ 法互补 ” 的心理健 康教 育 的创 新性 模 多
式 ,收到 了良好的效果。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ao” 一篇文章采取了 t n;另 i 在该市开车的角
Y u e y u lf u t f ry u co s te o ’r o r et s t o rs h j a e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 育存在的 问题


j a g s s t n ”实验者将大学生受试平 e a t i 。 ao

建好一个中心。要切实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高校必须正式建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 ,即成立
模式
: ,个别咨询为 根本 目的, 不 心理危机方面 ] 广大心理健康 i ,以使包括 务 生心理健 康水 I 广大学生了解

大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中 心或大学生 心理咨询中 心,

每组 阅读一 篇。在 随后的 自由 回述 测验
开车版本 的受试者 能够 回述更多命题 ;而在 画地 图时, 阅读 了向下看版本 的受试 者则表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部分高校认 为对学生进 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专职 人员的工作 或为了应付检查 、 评 比 达标等活动而开展 一些名不副实 的工作 ,使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维普资讯
可 以利用它们 帮助整理学习内容 ,使外语学 多彩 、轻松有 趣。直观化不仅仅指图像 的应 势 、肢体语言 、动作色彩等也可 以实现直观
音 时 同 一 势 别 训音 以 以 手 区 短 练 可 时 些来 长 等 发 构 校 建高 视 同 过 要 的 加 心 觉 时 对 信 提 强 理健康教育的 模式 ,通 重 息 取 记 新



主义学 习理论 的指导下 ,语言学 习更加强调
学习内容的 意义和趣味性。这通 常与实际生活、社会热 点话题、 人f 所经历的文化或事件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 ] 这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2021年第17期高教论坛280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路径陈洪波 孟庆娟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0摘 要:高校大学生课业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重点课程,需要促进高校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创新工作路径,促进大学生学习健康教育工作,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工作创新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引言: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大学生全面成长重要方法,心理教育工作虽然目前已经取得基本发展,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面对着很多问题,当今时代对现代心理教育工作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加以促进,存在一些心理认同等问题,要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新型工作方法,培养优秀人才。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一)躲避拒绝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经常出现逃避心理,受到社会风气影响,人们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消极意义色彩,因此很多学生认为如果出现心理疾病,就可能会受到社会歧视,因此对于心理问题没有加以注重,造成一些偏见和误解,没有主动去寻求心理咨询等帮助,无法让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人际交往问题在进入大学之后,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发展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学业,出现厌学思想,逃课、退学等案例层出不穷,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人际交往认知存在着一些偏差,在以往交往中,不愿意感受真情实感,传达自己所思所想,使人际关系变得比较薄弱,另外在大学生群体中总是出现盲目自大等问题,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甚至会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我以利益而忽略集体利益,出现嫉妒等消极心理,以往培养中专注于成绩培养而忽视其社交能力培养,造成严重心理问题。

(三)情感问题学生情感困扰较为严重,虽然大学生大部分已经成年,生理不断成长,但是心理还不太成熟,大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内心比较渴望接触,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经验以及相关课程,会造成一些心理不成熟问题,对感情理解过于片面,没有树立完整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没有承担起恋爱责任,在恋爱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情感困扰。

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8篇

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8篇

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8篇篇1引言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通常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这些模式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化教学。

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 心理咨询中心资源不足心理咨询中心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咨询时间有限等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得到及时的咨询和支持。

3.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系统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但目前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系统性。

活动内容单一、缺乏连贯性等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三、改进建议1.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制定差异化教学计划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建议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制定差异化教学计划。

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专业等特点,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针对当前心理咨询中心资源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

增加心理咨询师的数量、延长咨询时间等措施,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咨询和支持。

同时,应定期对心理咨询师进行培训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 建立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建议建立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新模式导语:在心理安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搭建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的朋辈教育平台,通过构建宣传网络平台、打造学生自助组织、开展心理安康教育活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心理安康教育目标,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力。

近年来,不同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对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工作的途径、目标、指导思想、内容等方面进展了相关研究,并构建了不同模式,有效推动了心理安康教育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方向的开展。

沈德立、林崇德、梁宝勇等人着力打造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创新体系,通过编写心理安康教育标准培训教材,组织骨干教师专业培训,编写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学生读本,编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安康测评系统》等工作,构建了心理安康教育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心理安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学校心理安康教育是心理安康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心理安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在心理安康教育中明确教育主体,有利于有针对、有方案的开展活动,因此对主体性教育的理论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并相继提出了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双主客体论、三主体论等观点。

但是无论是单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单纯以学生为主体,都忽略了二者之间的互动,打破了教育者与承受教育者互相依存的关系。

在双主客体论中,“潜在主体”说将学生看作现实的客体和潜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现实主体,需要通过教育促使学生成为现实主体;而“轮流主客体”说、“主体移心”说等,将教育和承受教育简单的割裂开来,打破了教学双方面的有机联系。

在“三体论”中,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第三方面因素看作教育活动的三个主体,共同作用于教育实践。

例如于光远将环境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并列,认为其同一般的认识过程不同,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被教育者、客观环境共同发挥作用,将教育者看作第一主体,发挥着主动的因素,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对象,外界环境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认识的和对象。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我国高校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宣传教育与诊疗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模式。

高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一些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同时,高校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重预防和干预的结合。

高校通过心理测评等手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及时了解,以便早期预防和干预。

同时,高校还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并在需要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再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强调个性化服务。

高校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评估和咨询服务。

有些学生可能比较内向,需要得到更多的温暖和支持;有些学生可能面临着压力过大的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减压方法和技巧。

高校通过提供不同的心理咨询服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个多元化、综合化的模式。

通过宣传教育,预防干预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高校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这种模式的实施将对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索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索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逐渐成为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高校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积极探索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本文将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做法和建议。

“三全育人”是中国教育界提出的一种育人理念,指的是全面发展人的智力、品德和体魄。

在这种理念下,高校的教育工作应当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其学习、生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情商和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抗挫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条件。

作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造精神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索在“三全育人”的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需要积极探索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探索方向。

1.构建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高校应当构建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整个高校师生都应当参与进来,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学生应当关心彼此,学会关爱和帮助他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2.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思考【摘要】心理健康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压力过大、心理疾病发病率上升等。

本文旨在探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思考。

首先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指出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接着提出了具体的融入模式设计,并讨论了模式实施效果评估。

总结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推广意义,展望了未来的工作方向,强调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本研究,可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管理、融入模式、现状分析、实施效果评估、推广意义。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存在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情感困扰等,这些问题给高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求。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只有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并将其贯彻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1.2 问题意识高校学生在当前社会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业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复杂、就业压力增大等,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导致自杀等极端事件发生。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融入管理工作中。

基于OBE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基于OBE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基于OBE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OBE理念概述 (6)2.1 OBE理念的定义与核心思想 (7)2.2 OBE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9)2.3 OBE理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 (10)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11)3.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 (12)3.2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3)3.3 课程实施中的困境 (15)四、基于OBE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16)4.1 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17)4.2 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19)4.3 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20)4.4 教学模式的应用案例分析 (21)五、基于OBE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 (22)5.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24)5.2 评估方法的选择 (25)5.3 评估结果的分析与反馈 (26)5.4 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策略 (27)六、结论与展望 (29)6.1 研究结论总结 (30)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1)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2)一、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分析基于OBE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以期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OBE(ObjectiveBased Education)理念进行简要介绍,明确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OBE理念,提出一种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框架,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所提出的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7篇

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7篇

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7篇篇1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

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原因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提出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各高校纷纷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组织了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适能力,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压力。

尽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其次,心理咨询师的数量和专业水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此外,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得心理问题更加复杂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资源投入不足,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此外,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也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对策: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要加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效果。

结论综上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通过深入分析现状、问题和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旨在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高校如何开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如何开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如何开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的高度竞争,高压的学习压力以及繁忙的生活节奏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挑战。

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迎接未来的挑战。

1. 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政策高校应该制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和实施方法,同时建立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疾病诊治、跟踪、干预及辅导机制,并监督执行情况,确保制度的顺利实施。

2.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高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将心理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讲解现代生活中常见的精神压力及其危害,并教授应对压力的方法,如通过标准化测试,有效评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不同症状选择不同的干预方法,并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3. 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与热线高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心理问题求助的渠道,为他们提供咨询、辅导、启示或引导,方便大学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同时,应开通一个心理热线,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4. 独立心理辅导机构和协调机构高校应该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和协调机构,让专业的心理辅导师与心理医生,及时的把握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业中的压力和挑战。

这些机构应有足够的义工、学生资源,有完善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从中寻求帮助,对于疾病困扰,应根据情况指导学生寻求诊断治疗,并注意隐私和保密。

5. 培养学生心理自助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调节能力。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兴趣社团、运动比赛、文化交流活动等,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更加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并通过综合措施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果。

浅论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浅论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生与心理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事情,而且还包含良好的外部成长发展环境,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和教职员工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从提高国民素质和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来认识和参与,包括教育设施、教育建筑和校园内的空间布局如建设“花园式学校”等方面为学生创建一个修身养性的良好学习环境。

我校一直以来注重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网络、学报、校刊、宣传栏和一些人文景观等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调节广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出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一种良好氛围。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Sept;23浅论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唐红珍 黄龙坚 姜俊玲(广西中医学院瑞康医院 南宁 530000)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学业、就业、情感压力的加剧,当代大学生由于不适应而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呈明显上升趋势。

有调查研究资料表明,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约占总体的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

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但非常重要,而且迫在眉睫[2]。

而构建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是至关重要。

1 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明显的效果。

但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较,在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以及思想认识和观念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机构设置不成体系,缺乏统一领导和管理;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课程设置、内容体系不尽合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经费严重匮乏,无法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领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维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维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维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广大师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

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

高校应设立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形成从预防到干预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传统的大班授课、讲座等形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高校应尝试采用小班授课、工作坊、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核心。

高校应加强对心理教师的培训和选拔,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5. 融入现代科技手段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现代科技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手机应用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线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课程等多元化的服务。

6. 深化学科交叉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高校应鼓励跨学科研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7.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密切的联系。

高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8.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衡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高校应建立科学、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及时了解和反馈教育效果,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只有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的健康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索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索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越来越高。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然而,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观念的局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应运而生,提出了把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的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因此,本文旨在从“三全育人”的视角出发,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索,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探索“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通过对现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我们旨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探讨不同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做法和成效,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终,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有益建议,推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3 意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心理态度,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面对各种挑战。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与融洽,有利于高校“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理 论 研 究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213164 江苏省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吴美娟【摘 要】关注和发展全民的心理健康,是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承担着为大学生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义务。

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心理课程教学模式的阐述,分析了师生在教和学上的不同现象,提出了顺应时代发展,研究“互联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建议2016年8月19日到2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这个重要指示为当前“欲抱琵琶半遮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吹进了一股清凉之风,它将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足见对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视。

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向广大师生宣传普及心理知识的主要渠道。

2011年6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文件,要求所有在校大学生必须接受完整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由原来的学习人数不多的选修课,顺应形势的发展,目前已经是各高校的必修课或必选课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1.老师单一理论授课为主型这是较早时候的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

许多年长一点的老师依然乐此不疲。

不管他们讲解如何饱满,讲述如何清晰,但单调的方法依然让躁动的学生产生乏味而心生厌倦之感。

2.老师授课和学生社会实践结合型由于高职院校的“2+1”上学模式,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数在压缩,选修课课堂教学时数更得不到足够保证,所以老师就采用了将一部分课堂集中教学时间设置为由学生组成小组完成一个调研课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这在公共课包括心理课上比较多见。

3.教师授课方式多元化型笔者曾经也苦于大班合班教学带来的烦恼,为此多方探索,多方求教,于2014年进行了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讨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中接触学生的第一线力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共同的目标,都是通过采取多样化的实施途径和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二者在理论基础、工作侧重点、具体方法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与矫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挥个体潜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工作的具体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以倾听和商讨为主要形式,并运用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心理学方法,遵循价值中立和保密原则,强调个体的宣泄、疏导和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带有一定的灌输性、教育性和公开性,通过正面说服、榜样示范、道德批评和社会工作等方法,强调教育和宣传,从而通过价值干预达到教育的目的。

而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工作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的。

人的思想问题的产生,除了认识问题、道德问题和实际问题等因素,也有可能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通过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解决了心理问题,从而间接地达到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摘要]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高校作为培养并输送社会人才的主要渠道,其教育教学都需要基于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改革。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不仅专业知识教学受到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信息复杂交融的环境中,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结构也更加复杂,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增,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突出,因此为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避免其走入人生误区,高校需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创新。

对新理念引领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11-0016-0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路径①杨波(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6)社会以及技术的全面快速发展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自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压力凝聚成更沉重的负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顺利开展学习生活,同时也制约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身体健康。

在立德树人教学根本任务中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教学实践中诸多学校实施并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管理体系,旨在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正确的指导。

然而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必须结合当下发展实际与学生实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优化创新,以达到理想有效的教育目标。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校园中存在学习方面的压力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与此同时也需要面对社会职业就业的发展压力,多种压力共同作用下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调控力以及意志力和自信心会受到影响,继而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意识产生不当引导。

此外,在信息时代中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更加复杂,真实与虚假相互融合致使学生无法正确分辨信息,进而导致不良信息侵扰学生的思想、心理,心理问题随之出现。

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从问题解决到促进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从问题解决到促进发展


为什么要开展学生发展指导?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2、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政策
模式
美国 :《义务教育法》 《学校咨询项目国家标准》
芬兰:《基础教育法案》 《高中学校课程框架》
日本:《学校教育法实施规则》 《学生指导项目要领》
台湾地区: 《国民中学指导活动课程标准》 《高级中学法》 香港地区: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跨界合作指引》 《中学学生辅导工作》 澳门地区: 《学校社会工作跨专业合作指引》 《中学学生辅导工作》 菲律宾:《指导和咨询法案》(the Republic Act No. 9258)
效应量 0.41 0.36 0.34 0.31 0.07
99%置信区间 0.26—0.57 0.25—0.47 0.04—0.64 0.23—0.39 -0.34—0.47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2 高中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有效性
3、浙江省调查
关于从心理健康课中收获的看法?
小学生:>50% 初中生:30%左右 高中生:10%多
一、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对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
1 党中央和国务院
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定》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思政教育为抓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以思政教育为抓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以思政教育为抓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作者:次柏龄来源:《山西教育·管理》2024年第05期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高校需重视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教育机制,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内容与方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理论教育、心理干预与疏导服务,以帮助学生应对学习、就业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

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对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如对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划分模糊,心理疏导陷入专业主义误区,仅关注个别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等。

心理健康问题如同成长中的小磕绊,是每名大学生在探索自我、融入社会时都可能遭遇的。

正因如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具有普遍性与包容性,致力于帮助所有学生预防并应对潜在心理危机。

以思政教育为抓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策略如下。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教育领域中各自有其独特地位与作用,但二者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前者如同指引航船的灯塔,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后者则如同船上的舵手,关注学生的情感、情绪与心态,协助学生驾驭复杂的内心世界,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两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更为坚定成熟,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为使这种结合更为紧密有效,高校可以进行一系列教育创新,如通过学分互动转化,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如同织锦般巧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中。

可以想象,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单一讲述理论,而是结合与犯罪、安全等法律相关的心理健康案例,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能够更为直观地理解心理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更能有效预防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各种违法行为。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高校需要紧密结合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本研究通过探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的必要性,分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问题,构建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的必要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疾患发生,促进学生全面成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
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普遍重视,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广泛认同。

十几年来,党和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各级各类高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继制定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和相关政策制度。

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1995年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都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

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原则、途径和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内容。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突出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水平,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切实建立和完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2011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建设等提出了规范和标准。

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标志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不在只是学校的行为,而是国家规定的素质教育行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问题的引出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及高校的广泛重视,但毋庸讳言,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世界发达国家、欧美高校而言,还相对较为落后,还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国内各地区、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还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机械、陈旧,存在各种问题: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认识上还存在不足,重视程度还不够;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高;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活动不十分规范;四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本研究是在结合近年来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印发的有关高等学
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文件、政策和收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开展了《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的基础上,形成的初步统计分析结果,探索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三、构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1.以德育工作为依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工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外延,心理调适成为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的基础和条件,最终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范畴,它既是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而实施的有效的管理模式,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的片面认识,树立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观念,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提升到高校党政工作日程上来,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结合实际制订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从制度建设上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2.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为依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的作用,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推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可根据不同的年级开展“分层”课堂教学。

在心理学课程讲授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心理健康学的理论讲解和对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认识上。

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广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骨干人员、学校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心理健康联络员以及心理学必修课或选修课主讲老师的管理以及培训力度。

要把这些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

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

重视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

另外,要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资格认定体系,逐步做到持证上岗。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攻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

3.依托校园文化,创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教育力量。

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专题讲座等,在校园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缓解紧张的情绪、调整心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四、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受学校教育及其以外的家庭、社会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延伸到每个学生家庭,应培养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建立一种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使家长参与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与管理中来,邀请家长观摩、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动家长和学校双方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探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通过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结果的了解,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对有异常结果的学生,采取主动靠上去做工作的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信息,解决一些比较突
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吕新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99-101
[2]陈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西安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报告[j].心理学,2009.82-85.
[3]黄希庭,郑涌,毕重增,陈幼贞.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1):24-27.
[4]刘剑斌,邹小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5):104-105.
[5]刘世清,姚本先.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4(7):127-1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