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课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语文三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语文三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语文三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三首古诗,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2.能够用简单而恰当的语言形容出古诗中表达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古诗,并了解其中的意思。

2.能够用简单语言描述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欣赏古典诗词的魅力。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三首古诗为:《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

2. 教学方法1)诵读古诗教师先带领学生诵读古诗,重点在于准确地表达每个字的音、义和句子的基本意思,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优美的语言和良好的韵律。

2)让学生感受情感与意境学生静心聆听古诗,思考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教师可以从情感和意境两个方面进行解读:a. 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表现出的情感,比如在《登鹳雀楼》中感受到的自信和豪迈,以及在《春晓》中表现出的清新和生机。

b. 意境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气息等明显特征,感受古诗的整体意境,例如在《春晓》中感受到的一幅清晨的美丽图画。

3)绘画活动通过让学生画出古诗中的景物,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3. 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古诗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丽与魅力。

2)学习诗歌教师分别教授《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并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诗句含义,强调句子成分、句子结构和元素运用等语言知识。

3)品读与欣赏教师带领学生重读古诗,感受情感与意境。

学生可以通过描绘画面、心理描写等方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在读完每一首古诗后写下自己的感受。

4)绘画活动教师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画图,要求学生注意画面的色彩、线条和形式等,在活动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朗读比赛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的诗意和韵律。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D034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D034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名师授课教案】一、教学内容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夜书所见》《秋思》《秋风引》《乡愁》二、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初步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式。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说“乡”议“乡”。

【设计意图:从“家乡”“故乡”二词引入,在对家乡的介绍中激发热情,为后文的学习做情感的铺垫。

】(二)品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介绍背景,猜诗人。

(诗人背景:15岁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在长安谋取功名,两年过去仍一事无成。

9月9日重阳节的这一天,他看到别人都呼朋引伴登高望远,自己却形单影只。

)2.诵读古诗。

齐读、指名读。

相机点评。

3.体会“佳节”衬托下的寂寞。

师引导:王维的心情怎样?为什么?相机点拨并读出心情。

4.配乐读【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完成诗作背景的介绍,学生接受度高,又能够自然地引领学生体会诗背后的情感。

】(三)品读《静夜思》1.介绍背景,猜诗人,背古诗。

(诗人背景:20岁起仗剑走遍大唐王国,却从没回去过故乡,只把自己的号取做了故乡的名——“青莲”。

)2.品读“明月”蕴含的深情。

师引导: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呢?(预设:明月)他在想些什么?如果你就是李白,会想对明月说些什么吗?3.配乐读【设计意图:引入学生熟悉的《静夜思》,引领学生通过代入情感去思考“明月”的意象,初步建立诗人们会用用物象寄托情感的认识。

】(四)比较阅读《夜书所见》《秋思》《秋风引》1.找相同,口头完成学习单并小组讨论(预设:都提到了“秋风”,都表达了思乡之情)。

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你的感受吧。

找一找,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是什么事物触动了这些诗人的思乡情怀?为什么?2.汇报:读最喜爱的一首诗,说感受。

3.品读“秋风”蕴含的情感。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导学案+预学案+教案+实录+测评+拓展)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导学案+预学案+教案+实录+测评+拓展)

9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9古诗三首学生预学案设计学内容预习字词1.认真描一描下面的生字,并写出读音。

2.选择能组成词语的生字,打“√”。

⎭⎬⎫符()苻()号⎭⎬⎫洒()酒()家⎭⎬⎫导()异()地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元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曈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感知《元日》描写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__;《清明》中描写天气和人们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__。

资料搜集1.搜集诗人王安石、杜牧、王维的资料。

2.搜集其他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阅读质疑1.例:“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少的一人是谁?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9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元日》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充满欢快、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一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写到了重阳节的风俗,更在诗中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这三首诗文风朴素自然,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要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深厚内涵及独特的过节风俗。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研讨课教案_11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研讨课教案_1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它是中华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更是学生汲取语言营养最丰富的载体之一,本课以王维的思乡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依托,沿着“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思路,让学生在读、悟、品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不同角度深切体会“倍思亲”“少一人”的深刻含义,激发学生珍爱亲情,又不能儿女情长的情感价值观。

另外,本课在重难点突破上、结合当时的背景、以及诗词言简意赅的特点,给予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并进行适当的小练笔训练,从听、说、读、写全方位对学生进引导。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出示余光中的《乡愁》师:同学们都读过余光中爷爷的乡愁吗?今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一次。

2、师生配乐朗诵。

老师读一二节,学生读二四节。

过渡:在余光中爷爷眼中乡愁是一张小小小的邮票,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在同学们的眼中,乡愁是什么呢?(学生自由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起感受诗人王维的乡愁。

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诗题)。

<二>、解诗题1、师:一起读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生能答出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即可)2、课件:农历九月九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我国古代人的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 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 教学教案

备课素材【写作背景】《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

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

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形式;2.通过诵读古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3.了解和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登高》《悯农》《好了歌》三首古诗的基本意思;2.能够正确诵读三首古诗,并表达出相应的情感和语调。

2.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2.帮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利用照片或视频展示名胜古迹,启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请学生谈谈自己曾经去过的或想要去的名胜古迹,与学生一起探讨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正文环节2.1 学生阅读三首古诗1.请学生阅读《登高》《悯农》《好了歌》三首古诗,了解其意思;2.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2.2 学生诵读三首古诗1.学生个别诵读,老师和同学评价和纠正;2.班级齐诵三首古诗,鼓励学生配合发音、语调、停顿等,增强诗歌语言表达能力。

2.3 学生欣赏三首古诗的朗诵、音乐和影像1.请学生欣赏三首古诗的不同版朗诵、音乐和影像,了解不同的表现方式;2.学生可以自己尝试朗诵并录制,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2.4 学生创作诗歌1.给学生提供创作条件,例如选定主题、限制字数等;2.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收尾环节1.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对古诗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什么新的感受?2.教师做课堂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发掘、理解、欣赏和创作。

四、课堂活动和评价1. 课堂活动1.答题抢答,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2.个别诵读,强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4.学生欣赏古诗的朗诵、音乐和影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视听感受。

统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9 古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9 古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屠、苏、魂、酒、牧、兄、倍”7个生字;会写“旧、符、欲、魂、借、酒、何、牧、兄、独、异、佳”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默写《清明》。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资料库课前搜集:有关王安石、杜牧、王维的资料(生平、作品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屠、苏、魂、酒、牧”5个生字;会写“旧、符、欲、魂、借、酒、何、牧”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默写《清明》。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导入语:学生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二、板书课文题目过渡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的《元日》和杜牧的《清明》这两首诗。

三、资料分享1.王安石的生平及作品;2.杜牧的生平及作品。

先学环节一、出示自学清单(一)任务: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读一读:借助课文标注的拼音大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一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难写的词语读写两遍。

新词如下:旧符借问酒家何处牧童容易读错的:难写的:写一写: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生字表下面),并选择一个生字进行拓展(形近字、名言、诗句等)。

我选择的生字是我给它找的形近字是我能给它们分别组词:我看到这个字想到了:温馨提示:自学完成后,小组长检查“自学清单(一)”中的任务并做好评价记录。

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

2020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2020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学到了三首古诗,分别是什么呢?(生答)这三首古诗,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

但是,你可曾想过,在这种和平宁静生活的背后,有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战。

(我们把表现这些内容的诗,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齐读三首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交流识字,轮流读词,师正音。

(2)注意区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三首古诗,再与前面我们所学的三首关于童年的古诗相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轻松愉快的感觉,语言比较严肃,注重环境描写。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从军行》,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吧!(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王昌龄。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题“从军行”,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3)(齐读古诗第一、二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诗的第一、二句,集中写了边塞之景,诗中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奇丽壮阔,苍凉雄浑)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讨论探究:抓住重点词“暗”“孤”)这两句诗突出了什么呢?(环境恶劣;战争惨烈;戍边将士的孤立无援)现在我们已经抓住了这两句的主要情感,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使大雪山都变暗了,从这座孤城可以远远望见玉门关。

) (4)如果你是戍边将士,此刻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想些什么?(快点回家)那么,诗中的将士又在想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字依然是比较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重要的环节,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 要 把 识 字 、 写
古诗的节奏美。
字落到实处,
(1)同桌互相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因此引导学生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屠苏”“旧符”。
用多种方法识
(3)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记生字是重
(3)在古代,春节时人们除了放爆竹,还会喝一种酒,一
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邪和躲避瘟疫。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
春节这一天,全家人情?指名朗读,读出这种开
心。
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个很好的办
(4)解题:清明就是指清明节。谁知道清明节的相关知 法 , 能 够 引 导
识?(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是家人团聚、扫墓祭祖或 学 生 在 阅 读 中
踏青游春的日子。)
捕捉敏感的词
(5)抓住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
导。因此,帮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助学生提炼学
(3)想象画面感悟诗意。
习方法,能在
(4)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一定程度上给
3.师过渡:今天,我们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学 生 提 供 一 个
的另外两首古诗《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的扶手,
二、自主理解
使学生能在帮
(一)学习古诗《清明》。
(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还 授 之 以 鱼 不 如
有什么习俗呢?查查资料。
授之以渔。学
(2)搜集其他描写春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本单元以传统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突显传统化。

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园地,其中语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学习本单元,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让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化的情感。

题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本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化的古诗组成。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纸的发明是篇说明,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这篇说明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
中外的画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对中国传统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020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 新人教版

2020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 新人教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也称越椒,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诗词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词意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生字书写异拼音yì部首巳笔画 61.有分别;不相同:~口同声|大同小~|日新月~|求同存~。

【新统编版】三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统编版】三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程式任务单表(附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程式任务单表(附板书设计)

解读诗题,明确节日读两首诗的题目,猜猜诗中写的是哪个节日?(三)朗读古诗,想象情景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节奏。

(1)师范读古诗。

(2)生自由读古诗。

自读要求:①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随文读准“魂、酒”等要求会认的字。

②标出诗歌朗读节奏,按节奏练读。

(3)同桌互读,纠错互评。

(4)指生朗读,教师指导。

要点:在七言绝句中,停顿一般遵循“二、二、三”的停顿规律,提示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注意声断气连,读出停与连。

(5)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6)小组赛读,师生共评。

2.再读古诗,感受节日习俗。

①自读两首诗,圈画出这两首诗中表示传统节日特有的事或物的词语。

②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预设交流:②教师相机板书:雨纷纷、欲断魂、放爆竹、饮屠苏、迎红日、换旧符。

顺势指导“欲、魂、符”。

引导学生观察字的宽窄、高低和穿插。

③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④师生评议,改进书写。

3.自由读诗,理解主要内容。

(1)借助图片、联系上下文、资料、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爆竹、屠苏、桃符”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节日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要求:想象节日的画面,说一说,诗中的人们是怎么过春节和清明的?预设:过春节时人们放爆竹、饮屠苏酒、早起换新符,表达了人们欢乐的心情;清明节人们扫墓,想念已故亲人的悲伤。

(3)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吟诵诗歌。

(4)小组赛读古诗。

(四)熟读成诵,深化情感【设计意图】拓展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古诗,感受诗人笔下不同的节日氛围。

激发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兴趣,为本单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四、心灵对话,同悟共升(预设时间:2分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预设:知道了两首诗写得都是哪个传统节日,还学会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了解其它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

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你们为祖国传统文化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希望你们好好学习,成长为有文化底蕴的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检测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带领学生回归“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一人文主题。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再现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时人们过节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习俗。

三首诗中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元日》描写了春节有换桃符、放爆竹、喝屠苏酒除旧迎新的风俗习惯,让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

《清明》描写了清明节人们上坟祭扫时的愁苦情绪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七言绝句,写出了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插戴茱萸的习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一人客居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

读懂诗句是学习古诗的基础,是了解节日风俗习惯,感受节日气氛的前提。

在这一课中,“除”“屠苏”“新桃换旧符”“曈曈日”“异”“倍”等词语较为生僻,可结合注释、演变过程和象征意义进行诗句的理解;古诗言简意赅,常常存在省略内容的情况,在后两首古诗中,是谁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谁独在异乡为异客?兄弟们遍插茱萸时又少了谁?当时他们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画或写作背景,设身处地发挥想象进行诗句理解。

二、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三、教学重点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四、教学难点能联系生活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疑揭题,理解诗题师: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课件出示“元”字的字形演变过程)生:这是“元”字。

师:“元”是什么意思呢?生: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元”是“头、初、首”的意思。

师:那么“元日”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师:是的,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课前预学单第4题的第(1)小题,你做对了吗?生:做对啦!师: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诗题。

部编版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部编版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

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
1。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4.学生自评与互评:
学生们在自评和互评中能够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和他人学习。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理解诗句深层含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学生们也能够积极给予他人肯定和建议,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5.教师评价与反馈: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测试结果,我对学生们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和反馈。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展示出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我也指出了学生在诗句深层含义理解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希望学生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诗句的理解与朗读:学生需要理解每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并能正确朗读,把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诗歌imagery的欣赏: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帮助学生感受自然景色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难点:
1.诗句深层含义的解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句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和情景教学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小组内交流,总结每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5.应用拓展
(1)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中的画面。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3)邀请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意境。
6.小结作业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学生回家后,家长协助孩子进行古诗的背诵和朗读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九课,古诗三首(《春晓》、《绝句》和《望庐山瀑布》)。这些古诗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希望通过学习,大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大意: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了,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 屠苏美酒。在守岁中,千家万户迎来了初升的太阳,用新的桃符换去 旧的桃符。 赏析: 古诗前两句描绘了人们欢度春节时盛大的喜庆景象。爆竹声响, 把迎春的气氛渲染得格外热烈、欢快,人读了这两句诗也如同置身于 欢天喜地的现场。“总”和“换”字表达了除旧布新,时间前行不可 逆转的规律。后两句诗写出了人们盼望新的一年会带来吉祥与好运的 愿望。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பைடு நூலகம்
大意:清明时节细雨蒙蒙,路上行人心情不由得有些茫然、惆怅。 请问附近哪里有酒馆? 放牛的孩子用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 清明时节民间习俗要为死去的亲人扫墓,祭奠亡魂。诗人远 离故乡,又逢细雨绵绵,悲愁之情油然而生.“欲断魂”便是表现这 种精神的神来之笔,与“雨纷纷”相呼应。通过牧童俏皮的一指, 抹去了诗人心头的阴云。一个“借问”,一个“遥指”,话语不多, 动作不多,却写得很有韵味。
9 古诗三首
我会写
jiù fù yù hún jiè jiù 旧符欲 魂 借酒 hé mù xiōng dú yì jiā 何 牧 兄 独异 佳
我会认
hún jiǔ mù xiōng 魂 酒牧 兄 tú sū bèi 屠苏倍
理解词语
1.爆竹:用纸把火药卷起来,两头堵死,点着引火线后能 爆裂发声的东西,多用于喜庆事。也叫炮仗或爆仗。 2.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格,常在元日饮用。 3.千门万户:指千家万户。 4.纷纷:这里指雨持续不停地下着。 5.断魂:这里指心情有些茫然,惆怅。 6.茱萸: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等的统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的生字。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1.学生提前预习功课,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诗文生字词。

2.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学习了本文的三首古诗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的习俗。

4.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

传统节日往往积淀着中国人独有的情绪,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三首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感受诗人笔下的传统节日,并体会诗人寄寓在诗文中的情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结合注释理解生词的意思。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重阳: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2.结合词语理解,准确并流利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同时,教师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旧”左竖短而有力。

“魂”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放。

易错提示:“酒”的右部为“酉”,不是“西”。

“佳”右部为两“土”,而不是“士”。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课的三首古诗一共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明确: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2.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明确: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本篇课文提到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还有元宵节、端午、中秋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日。

传统节日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每一个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并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

在接下来的学习里,我们就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深入古诗内容,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情感。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

新旧桃符欲望魂魄借书洒水为何放牧兄弟独自异乡佳句2.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这节课的学习里,我们将探究本课内三首古诗的具体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一)《元日》1.《元日》的作者是谁?明确: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2.《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景象?明确:“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3.回忆一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明确:吃年夜饭:人们举杯同庆,迎接新年的到来,餐桌上菜品丰富,人们展望来年衣食无忧,生活充足;贴对联、贴福字: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守岁、拜年:寄托美好愿望和祝福……4.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知识,和小组同学交流,想一想古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贴桃符、饮屠苏酒、燃爆竹。

明确:①贴桃符: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②饮屠苏酒:药酒名。

这是古代的习俗,人们在大年初一饮用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健康长寿。

③燃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会发出爆裂声,人们用这种方式驱除邪秽,求得一岁平安。

5.在《元日》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哪些事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明确:诗人通过描写“爆竹”“屠苏酒”“桃符”,勾勒出一幅欢乐喜庆的节日画面。

6.《元日》这首诗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明确:“暖”字是诗眼。

辞旧迎新,春风送暖,是万象革新的开端,体现了春节的节日氛围,也是诗人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的美好愿望。

(二)《清明》1.请班上同学介绍清明节。

明确:清明节在仲春(即春节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与暮春(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

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出游、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明确:清明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失魂落魄,心情愁闷。

3.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的妙处在哪里。

明确:清明时节,细雨霏霏。

漫天纷纷而下的细雨,给出行的人们增添了不便,在走走停停中增添了不少愁绪。

这句诗用语简练,画面生动,既交代了环境,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4.你觉得诗中的行人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明确:路上行人失魂落魄,心情很愁闷,从“欲断魂”这个词可以看出。

5.从诗文前两句,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清明时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诗人却独身在外,又被纷纷而下的雨水淋湿了,无处躲避,内心愁闷。

6.用自己的话说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

明确:请问牧童,哪里有可以歇歇脚的酒家?牧童指了指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

7.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明确:因为诗人独身在外,又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于是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饮点酒,驱驱春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8.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明确:“遥”。

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祈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理解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含义。

明确:九月九日,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忆,即想念、思念的意思。

山东,在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有别于今天的山东省。

2.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大意。

明确:“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每逢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感到孤独呢?明确:诗人孤身在外,在氛围浓厚的节日里,看到身边的人都有亲友相聚,联想到自己不过是“独在异乡”,内心更添愁绪,于是在节日里就倍感孤独而遥想家乡亲人了。

4.说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的大意。

明确:“我”在这远离家乡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5.理解古人“登高”的意义。

明确:登高是古时候的习俗,在重阳节这天,人们要登高避灾。

6.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登高”“插茱萸”?明确: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际描写。

诗人只是联想到以前在家中时,每逢重阳节,都会和兄弟们进行一样的活动,然而如今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加了,内心更添愁闷的思绪。

7.课外拓展:你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明确:①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②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③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元日》一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通过描写宋代过春节时喜庆的民俗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2.《清明》一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描绘了一幅清明烟雨图,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的愁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浇愁的期望,进而重新振作起来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