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翻译赏析
孙光宪《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孙光宪《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菩萨蛮》
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
①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
②客帆风正急,茜袖侵樯立。
③极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④
【注释】
①木棉:落叶乔木,亦称红棉、攀枝花。
②蛮:我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
祈赛:指南方少数民族祈天赛神的风俗。
③茜(qian):红色。
樯(qiang):船的桅杆。
④极浦:水滨或水口的尽头。
【译文】
南国的春晨,黎明的帷幕在鸟鸣声中拉开。
一座座祭神的祠庙掩映在盛开的木棉花丛中。
铜鼓敲起来,蛮歌唱起来,南方人经常开展这种祈天赛神的活动。
踏上了归船,拉起了白帆,江风正吹得欢。
有美人红袖飘飘,独倚桅杆。
船已驶离水口,她犹在频频回首;我望着浩渺烟波,感到无限忧愁。
【集评】
近代·李冰若:“南国风光,跃然纸上。
”(《花间集评注》引《栩庄漫记》)
【赏析】
在唐五代“花间”词人中,以吟咏风物而著称者乃欧阳炯和李珣,二人皆写下了十数首《南乡子》以吟咏吴越风物人情,历来颇为脍炙人口。
孙光宪亦写下了不少吟咏荆楚和吴越风物之作,此词即属其一。
上片写南国风物,下片抒离别之情,把离别的背景由闺阁庭院、花前月下推置于木棉花下、越禽声里的南国蛮乡,乃别具一番风味。
而“铜鼓与蛮歌”二句,则反映了南方民族祈天赛神之风俗,这在“花间”词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菩萨蛮,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
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菩萨蛮》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篇1菩萨蛮·乌丝画作回纹纸原文乌丝画作回纹纸,香煤暗蚀藏头字。
筝雁十三双,输他作一行。
相看仍似客,但道休相忆。
索性不还家,落残红杏花。
赏析/鉴赏此篇写春暮时节闺人怀远的孤寂情景。
上片借物托比,化用王彦乱等人诗句,写其孤独寂寞,无聊无绪。
下片折转,先写分别时的情景,再转到写此时此际。
低徊婉曲,结处含悠然不尽之意,耐人寻味。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篇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朝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愁予一作:愁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注释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菩萨蛮温庭筠翻译
菩萨蛮温庭筠翻译菩萨蛮温庭筠翻译温庭筠是唐代诗人、词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菩萨蛮温庭筠翻译,欢迎阅读参考!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翻译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整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温庭筠水精帘里颇黎枕⑵,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⑶。
藕丝秋色浅⑷,人胜参差剪⑸。
双鬓隔香红⑹,玉钗头上风⑺。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此词咏立春或人日。
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
⑵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
“颇黎”既玻瓈、玻璃。
⑶”江上“两句: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
”后来说此篇者亦多采用张说。
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
详见《读词偶得》。
⑷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
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
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
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
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
作者另篇《归国谣》:“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
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⑸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簿(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华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
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梁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⑹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
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⑺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
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参考译文一个美女,睡在水晶帘里面玲珑的颇黎枕上,在这上面睡觉的女人干什么呢?相思怀念呢,屋里并不冷,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下少不了惹梦。
江边那绵长而细软的柳丝,刚刚发新芽,看上去朦朦胧胧,像笼罩在一片烟霭之中。
春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北飞了,大雁一字飞过时,天上那一轮残月就要消失了。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译文] 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出自] 唐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注释:水精:即水晶。
玻璃:也有文本作“颇黎”,天然水晶。
惹梦:催人做梦。
锦:指锦被。
藕丝:青白色,此指衣服。
人胜:古代女子雀形首饰。
参差:高低错落。
香红:指花。
头上风:指首饰因行走而微颤,有如风吹。
译文:精致的水晶帘里,她枕在玻璃枕头上,鸳鸯锦被里温暖的香气,惹得她进入了梦乡。
梦见心上人没有回来,只有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你看她,穿着浅淡的藕荷色的丝裙,头上插着别致的金釵和耀眼的鲜花,玉钗正在迎风摇颤着。
只可惜如此华丽的衣饰仍然排解不掉她心中的孤独和惆怅。
赏析:这首美丽的《菩萨蛮》,其实写的是一份相思怀念的感情。
可是这样的字通篇却没有一个,只通过一些意象,隐隐地暗示着,透露着一种如梦境一般的情意。
柳树,让人联想的是别离,古人有灞桥杨柳,折柳送别,“柳”,谐音“留”。
“江上柳如烟”,那飘垂的细长的柳丝,那江畔迷朦的烟霭,传达出的,是一种绵长凄迷的离别与怀念之情。
汉代的苏武沦落在匈奴牧羊时,曾经将帛书绑在南飞的鸿雁脚上,向故国传递书信——雁,是可以传书的;而月,是代表相思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飞残月天”,是这几句意境的浓缩,暗示的`仍然是相思怀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代表着凋零、悲哀。
屈原在《离骚》中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诗中说:“摇落深知宋玉悲”……“藕丝秋色浅”,隐隐地透露出一种等待离人归来、恐惧生命摇落变衰的悲哀。
《菩萨蛮》原文赏析
《菩萨蛮》原文赏析《菩萨蛮》原文赏析15篇《菩萨蛮》原文赏析1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
独卧玉肌凉,残更与恨长。
阴风翻翠幔,雨涩灯花暗。
毕竟不成眠,鸦啼金井寒。
翻译深秋的虫声好似哭泣声,惊醒睡梦中的女子,帷帐里的她不由得哭了起来。
每夜独自一人冷冷落落,残更与梦一样长。
寒风呼啸,用力吹着绿帘子,雨却是绵绵地下着。
毕竟已经睡不下去,只听叫寒冷的井外,传来了一声鸦啼。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
罗帏:帷帐。
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
玉肌:指女性莹洁温润如玉的肌肤。
阴风:冬风,此指寒风、冷风。
翠幔:翠绿色的纱帐。
雨涩:细雨缠绵不爽,有滞涩之感。
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形。
金井:施有雕栏的井。
创作背景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元祐旧党被打压,秦观一贬再贬,多次流放,漂泊各地,他在这个时期所写的女性大多独守空房,凄凉悲苦。
这首词即是秦观这一时期的作品,其具体创作年代不得而知,或认为这首词是秦观早期作品,可备一说。
赏析这首词描写的是闺中孤寂情怀。
词一开始即浓墨重彩渲染一种秋夜孤寂的氛围:寒蛩低吟似诉,寒露晶莹如泪珠,已是清冷凄凉之境,紧接着即下一“惊”字,将闺中人那种敏感而脆弱的情丝拨动,继而写她受秋夜清景之惊后的动作神态。
罗帏、鸳鸯锦等闺中陈设,为我们展示出这位闺中人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裕,着以“泪湿”二字,则又与这种富丽的陈设形成对照,衬出其内心的孤独、空虚、失落。
接下来两句,将泪湿的原因作了交待:心上人儿离她远去,她只能独守闺房,那罗帏、那绣着象征爱情双栖双宿的鸳鸯锦被里,只有她一个彻夜难眠的苦心人儿。
夜冷兼心凉的她,置身于锦被之中,却没有一丝的暖意,反而只觉玉肌生凉。
这里,词人不动声色地从环境过渡到了心境,刻画出这位闺中思妇因夜寒生凉到因“独”处而心凉的心理状态。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情,让她心“惊”,引起她一腔幽怨。
陈克《菩萨蛮》原文及赏析
陈克《菩萨蛮》原文及赏析陈克《菩萨蛮》原文及赏析导语: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陈克《菩萨蛮》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
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
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注释芜:音无,田野荒废,丛生野草。
簸钱:掷钱为戏以赌输赢。
甃:音皱,井壁;井。
译文绿草丛生的围墙,环绕着长满青苔的庭院,庭院中日色隔隔芭樵叶儿倦。
蝴蝶在台阶上翩翩起飞,帷帘在微风里自在飘垂。
白玉的帘沟上一双燕儿低语呢喃,共垣的四周杨花柳絮飘旋飞转。
几处传出簸钱为戏的嬉闹声,绿帘里正做着淡淡的春梦。
赏析《白雨斋词话》云:“陈子高词温雅闲丽,暗合温、韦之旨。
”这首词的特点,即在一个“闲”字。
李白有《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心自闲”,指身栖碧山的闲适之趣,而读者即在那“笑而不答”的启示下发出会心的微笑。
这首词也是着眼于“闲适”而又意在言外,使人心领神会,悠然自得。
陈振孙、周济等都称陈克词“格韵极高”,大约就是指他词中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而言吧。
这首词通篇写景,而人物的内心的.活动即妙合于景物描绘之中,“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夕堂永日绪论》)上片展现映入帘内之人眼中的庭院景象,由远而近,由静到动。
首句写院墙,其上绿草杂生,围住寂寂庭院,院内青苔满地,可见人迹罕至,古诗亦有云:“并由履迹少,一夜上阶生。
”“中庭”句指正午时分阳光淡淡投上蕉叶,“卷”字形容蕉叶卷心,姿态自然。
李清照词曰:“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蕉叶大而遮荫,庭院因而显得幽深。
“蝴蝶”句点出阶前无人,出入花丛林间的蝶儿也款款而来。
末句只写帘儿轻垂,随风微动,“一行珠帘闲不卷”,帘内之人的所见所感则含蓄不露,“‘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
《菩萨蛮》(温庭筠)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菩萨蛮》(温庭筠)全文翻译注释赏析菩萨蛮温庭筠系列:关于描写柳树的古诗词菩萨蛮宝函钿雀金㶉鶒,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赏析《花间集》收温庭筠的《菩萨蛮》词十四首,都是写女子相思离别之情,这是其中的第十首。
这首词起句写人妆饰之美。
「宝函钿雀金㶉鶒」,可以想像一幅美人晨妆图:一位女子春晨妆梳,打开妆盒,手拈金钗。
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镂金的紫鸳鸯。
次句写人登临所见春山之美。
「沉香阁上吴山碧」,亦「泰日凝妆上翠楼」之起法。
登上自家的香阁,伊凭栏远望。
江南的绿水青山,十分可爱。
「杨柳」两句承上,写春水之美,仿佛画境。
晓来登高骋望,触目春山春水,视线难收,于是再放眼一望——「杨柳又如丝」,一个「又」字,透露了女子内心的跃动,能传惊叹之神,且见相别之久,相忆之深。
这个「又」字,还使得下一句「驿桥春雨时」,这个本非眼前之景,也能勾粘得紧密无间。
这两句写柳丝拨动女子心弦,使她想起那个春雨潇潇的日子,曾经和情人在驿外桥边折柳送别,依依惜别的情景如在眼前,而此时离人不知在何处。
这就利用时空的交替,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是温词凝炼、深密的典型笔法。
上片的结句回忆驿桥送别,下片接写别后。
「画楼音信断」,说明人去信断。
「芳草江南岸」,抒发了春归人不归的隐痛。
末两句,自伤苦忆之情,无人得知。
「鸾镜与花枝」,以花枝喻人。
美艳如花之人,而独处凄寂,可见其幽怨之深。
「此情谁得知」,千回百转,哀思洋溢。
这个结句是全词感情份量最重的一句,也是全词的 *** 。
这首词由物到景,由景到情,自今忆昔,又由昔至今,看似散乱不连,实则脉络暗通,婉转绵密,情韵悠然,这些正是温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李白《菩萨蛮》全诗译文及赏析
菩萨蛮唐·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注释①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漠漠:烟雾迷蒙的样子。
南朝宋谢朓《游东田》:“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②暝色:暮色。
③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④亭:古代设在路旁供行人歇息的亭舍,亲友离别之时,送客者往往止步于此。
按旧制,五里设置一短亭,十里设置一长亭。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译文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
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
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
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赏析这首词被认为是后代词曲之祖。
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归属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焦点。
讨论最早开始于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菩萨蛮》之名,当起于晚唐世,按《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南部新书》所载与此亦同,则太白之世,尚未有斯题,何得预制其曲耶?”因此后人也就依据此认为此词非李白所作。
但据史料记载,《教坊记·曲名表》及敦煌曲均有此调名。
《教坊记》作者崔令钦是盛唐时人,此书成于安史之乱后,他所写即开元时调名,可见盛唐时已有《菩萨蛮》曲。
此外,据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记载:“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
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
”文中所说的曾子宣,就是曾巩的弟弟曾布。
曾巩是李白诗集的整理者,曾布家藏《古风集》载《菩萨蛮》一词为李白作,应该是比较可信的,所以还是把此词归为李白所作。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不同的手法,是词中经典的结构方式。
上片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以景衬情。
下片写情,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从词的整体上来看,情景相交,融成一片。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温庭筠水精帘里颇黎枕⑵,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⑶。
藕丝秋色浅⑷,人胜参差剪⑸。
双鬓隔香红⑹,玉钗头上风⑺。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此词咏立春或人日。
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
⑵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
“颇黎”既玻瓈、玻璃。
⑶”江上“两句: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
”后来说此篇者亦多采用张说。
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
详见《读词偶得》。
⑷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
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
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
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
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
作者另篇《归国谣》:“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
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⑸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簿(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华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
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梁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⑹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
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⑺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
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参考译文一个美女,睡在水晶帘里面玲珑的颇黎枕上,在这上面睡觉的女人干什么呢?相思怀念呢,屋里并不冷,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下少不了惹梦。
江边那绵长而细软的柳丝,刚刚发新芽,看上去朦朦胧胧,像笼罩在一片烟霭之中。
春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北飞了,大雁一字飞过时,天上那一轮残月就要消失了。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导读:这是一首咏弹筝歌妓美貌和技艺的词。
词中字里行间突出此弹筝者似乎有无限心酸和苦楚在通过乐曲抒发、倾吐。
下面是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欢迎阅读。
菩萨蛮①张先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②,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③,玉柱斜飞雁④。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释]①菩萨蛮:唐教坊曲名。
②秋水:暗喻眼波。
③玉柱斜飞雁:筝柱竹制,上窄下宽中空,似飞雁状,十三筝柱排列,恰似一组斜飞的雁阵。
一弄;一曲。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十三弦:唐宋时教坊用筝均为十三弦,唯清乐用十二弦。
秋水:形容美目明澈如秋水,白居易《咏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春山眉黛:《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争如望远山”,后因以山喻美人双眉,古人以黛色(青黑色颜料)画眉,故称眉黛。
【译文一】歌女用哀筝抚弄一曲《湘江曲》,能声声萦耳,尽写湘江上的绿意。
纤纤细指、十三筝弦,慢慢地将曲里的幽恨诉说。
古筝的音像艺女的秋波一样漫过坐席,离愁别绪在她的手中蕴生;弹到惆怅满怀时,只见她眉头皱的很低很低。
【译文二】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一声声写尽湘波绿涛。
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细细地传出内心的恨愁。
筵席上她秋水般的眼睛慢抒柔情,筝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飞的大雁。
弹到伤心断肠的时候,她那青黛色的双眉紧蹙到一起。
【评点】此篇咏歌女弹筝,描写了其在酒筵上陪酒弹筝时的婉转情态。
既写筝曲的哀怨感人,也通过描写歌女弹筝的动作、神态表现歌女的美丽多情和内心的哀伤,刻画了一个内在和外貌皆美好的歌女形象。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歌女弹筝技艺的欣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其深深的同情。
词的上片描写了歌女的筝声。
“哀筝一弄《湘江曲》”,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表面上是说筝声哀怨,实则反映了歌女幽怨的内心世界;“声声写尽湘波绿”承接上句,意思是歌女所弹奏的《湘江曲》,琴声洋洋盈耳,让人觉得好像听到湘江的水声,从侧面烘托出歌女高超的技艺。
《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的原文翻译
以人物的主观情感作为结构的经络,是这首词写景的又一特点。从作品的总体结构看,上下两片都以写外景大景为主,云、山、风、雾、月、雁是整个环境的主要构成,但是在这个大环境中,又分别插入“枕上挹余香”和“人静重门悄”两句,展示了女主人公身边的小环境,使人物主体形象比较明朗地显现在画面中,因而增强了大景中所孕含的主观情感的清晰度。同时,大小景两相映照,只觉得大景更迷茫凄清,而置于其中的闺房则更深邃孤寂,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心情。作品的首尾构成也颇有深意,首句和末句所写都是云和山,物景相同,但显示的气氛特点和感情色彩却不尽相同,起首以悠渺之景写出内心的怅惘,结句却以云山的层叠显出心情的沉重,两句遥相对应,可见出人物感情的发展。这首词以抒发情感为前提,在景色的描状或结构上都显出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因而虽无直接言情的辞句,却又处处可感深深的情思。
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宋代:李之仪
五云深处蓬山杳。寒轻雾重银蟾小。枕上挹余香。春风归路长。
雁来书不到。人静重门悄。一阵落花风。云山千万重。
鉴赏
写景的虚实相间,是此词的主要特点。首句写云写山,这原是常见的自然景象,但此中的云是“五云”,此中的山是“蓬山”,句末下一“杳”字,平添一层梦幻般的氛围。这不禁令人想起白居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长恨歌》)的诗句,那么词中“五云”、“蓬山”是指真实的山景呢,还是借仙山之名,表现意念中的境象。这一似虚若实的景象传示出迷惘之气,显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惆怅和对希望的渺茫感。接着一句对月夜的描写较实,但作者写雾重,写月小,以昏淡迷朦的景色特点,创造了和首句相同的氛围,虚实景象交融一体,不仅形成画面的和谐,而且进一步映衬出主人公的悲凉心情。
写景的虚实相间,还表现为以充分的想象来充实画面。词中两处写到春风,作者抓住暮春的季节特点,依据春之将逝的自然规律,产生出春风归路漫长的想象。这一想象表现了主人公微妙的意绪转换,是把意识中对出行之人归途的揣想转化而为对春风归途的深沉慨叹,语涉春风,然意在归人。另一写春风的词句“一阵落花风”也包含着想象的成份。女子身处闺中,又是夜间,并不能实见风过花落的景状,这只是她根据暮春花谢的特点所产生的推想,这一推想固然有其逻辑上的必然性,但更透露出内心的无限伤感,她的孤寂,她对青春流逝的叹息尽在这一想象之中。
温庭筠《菩萨蛮》全文及翻译
温庭筠《菩萨蛮》全文及翻译温庭筠《菩萨蛮》全文及翻译《菩萨蛮》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全词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菩萨蛮》全文及翻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菩萨蛮》全文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翻译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词作首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颇晦涩难解,有认为是写室内屏风的,有认为是写女子眉妆的,还有解为是写女子发髻的,歧义纷纷。
因此学者往往给予特别关注,解读评鉴,发掘之深,体会之细,分析之精,可谓字无剩义,甚至远远超出作者写作歌词时主观上所欲表现的内容意蕴。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婉约、细腻著称。
其中《菩萨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一段关于爱情的故事,充满了浓厚的禅意和哲理意蕴。
现在,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并进行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楼挂望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夜作风尘客,不堪闻。
都、城南、野桑葉。
东家、黄鸟栖。
杨柳、陌上、徘徊风雨绿时。
空投、五车、弄堂边砧声。
酒旗风露好,月照霜枝暗。
倚脸向黄昏,宿昔梦书堂。
相约黄昏后,世事两茫茫。
倚栏静听风,斜日草红郎。
温庭筠以精妙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幽静细腻的画面。
诗中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表现了少年时代清新纯洁的爱情场景;“壮年听雨客舟中,江楼挂望廊”则展现了中年时代沉静深沉的爱情体验;而“夜作风尘客,不堪闻”的描述,则传达了晚年时期的孤独悲凉之感。
通过不同时期的场景刻画,温庭筠传达了岁月更迭、生命变迁的主题。
接下来,我们用现代汉语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在年少时听着雨声,独自在歌楼上,红烛昏昏罗帐。
在中年时听着雨声,乘坐客船,江楼上挂着望廊。
往昔的王谢堂前的燕子,如今已飞入普通人家。
夜间作为风尘之客,实在无法忍受。
遍地都是野桑叶,城南黄鸟栖。
杨柳在田间的大路旁,在阵风和雨中摇曳。
孤寂地飘落着落日,旁边弄堂边传来梆子声。
酒帆在风中摇曳,风露清爽,月光照耀着霜枝。
靠在黄昏时分,回味旧日梦书之堂。
在约定的黄昏之后,世事如此茫茫。
倚在栏杆上静听风声,斜阳下草色泛红。
通过翻译,我们更好地领略了温庭筠诗歌中的优美意境。
这首《菩萨蛮》以细腻的描写和幽远的意境,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诗意风采。
对于读者来说,透过这首诗,不仅能够感受到唐代文人的浪漫情怀,还能够体味到生命变迁的无尽哲理。
温庭筠的诗歌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仍然给人们带来启迪和感悟。
总的来说,温庭筠的《菩萨蛮》是一首传世佳作,他以独特的情感和思考,将岁月沉淀的情怀融入其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苦短、时光易逝的深切思考。
黄公度《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黄公度《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原文:
菩萨蛮 [1]
宋黄公度
高楼目断南来翼,玉人依旧无消息。
愁绪促眉端,不随衣带宽。
萋萋天外草,何处春归早。
无语凭阑干,竹声生暮寒。
注释:
[1]菩萨蛮:其子黄沃注云:公时在泉幕,有怀汪彦章(汪藻)而作。
以当路多忌,故托玉人以见意。
评析:
此为怀人之词。
绍兴十二年(1112),汪藻出守泉南,而公度为幕宾。
因见嫉于秦桧,汪藻移守宣城,作《点绛唇》,有“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之句。
公度和词则云:“凤池归后,无路陪尊酒。
”《菩萨蛮》则别后追忆之作,托意美人香草,以写其悃挚深情,俨然楚骚风味。
“无语凭阑干,竹声生暮寒”,皆寄情言外,最为蕴藉。
作者简介:
黄公度(1109一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
绍兴八年(1138)进士第一。
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除秘书省正字。
秦桧当国,坐讥讪时政,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
又因诗忤秦桧,十九年差通判肇庆府。
桧死,召为员外郎。
词风清丽轩爽。
有《知稼翁集》二卷。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译文] 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出自] 唐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注释:水精:即水晶。
玻璃:也有文本作“颇黎”,天然水晶。
惹梦:催人做梦。
锦:指锦被。
藕丝:青白色,此指衣服。
人胜:古代女子雀形首饰。
参差:高低错落。
香红:指花。
头上风:指首饰因行走而微颤,有如风吹。
译文:精致的水晶帘里,她枕在玻璃枕头上,鸳鸯锦被里温暖的香气,惹得她进入了梦乡。
梦见心上人没有回来,只有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你看她,穿着浅淡的藕荷色的丝裙,头上插着别致的金釵和耀眼的鲜花,玉钗正在迎风摇颤着。
只可惜如此华丽的衣饰仍然排解不掉她心中的孤独和惆怅。
赏析:这首美丽的《菩萨蛮》,其实写的是一份相思怀念的感情。
可是这样的字通篇却没有一个,只通过一些意象,隐隐地暗示着,透露着一种如梦境一般的情意。
柳树,让人联想的是别离,古人有灞桥杨柳,折柳送别,“柳”,谐音“留”。
“江上柳如烟”,那飘垂的细长的柳丝,那江畔迷朦的烟霭,传达出的,是一种绵长凄迷的离别与怀念之情。
汉代的苏武沦落在匈奴牧羊时,曾经将帛书绑在南飞的鸿雁脚上,向故国传递书信——雁,是可以传书的;而月,是代表相思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飞残月天”,是这几句意境的浓缩,暗示的仍然是相思怀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代表着凋零、悲哀。
屈原在《离骚》中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诗中说:“摇落深知宋玉悲”……“藕丝秋色浅”,隐隐地透露出一种等待离人归来、恐惧生命摇落变衰的悲哀。
《菩萨蛮》李白原文及翻译赏析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诗翻译:
远处舒展的树林之上暮烟笼罩一片迷蒙,翠绿苍碧的山色深到极致。
夜色弥漫进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
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
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长亭连着短亭。
古诗解读:
此诗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
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
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
”此词境界似之。
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
此两句,自内而外。
“瞑色”两句,自外而内。
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
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篇。
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
下片,点明“归”字。
“空”字,亦从“愁”字来。
鸟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心情。
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
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
梁元帝赋云“空伫立”。
“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境界结束。
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翻译赏析
《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作者为唐朝诗人李之仪。
其古诗全文如下:五云深处蓬山杳,寒轻雾重银蟾小。
枕上挹余香,春风归路长。
雁来书不到,人静重门悄。
一阵落花风,云山千万重。
【前言】《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写的是暮春之夜,深闺中一女子辗转反侧,情意绵绵,这在词中是屡见不鲜的,但这首《菩萨蛮》却写得另有一番意趣。
虽写情思,而环境、景色及周围气氛的描写却是这首词的主要构成,作者以特有的表现方式形成情景两者的融汇,使作品中的一景一物皆成为主人公心灵的图像。
【赏析】
写景的虚实相间,是此词的主要特点。
首句写云写山,这原是常见的自然景象,但此中的云是“五云”,此中的山是“蓬山”,句末下一“杳”字,平添一层梦幻般的氛围。
这不禁令人想起白居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长恨歌》)的诗句,那么词中“五云”、“蓬山”是指真实的山景呢,还是借仙山之名,表现意念中的境象。
这一似虚若实的景象传示出迷惘之气,显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惆怅和对希望的渺茫感。
接着一句对月夜的描写较实,但作者写雾重,写月小,以昏淡迷朦的景色特点,创造了和首句相同的氛围,虚实景象交融一体,不仅形成画面的和谐,而且进一步映衬出主人公的悲凉心情。
写景的虚实相间,还表现为以充分的想象来充实画面。
词中两处写到春风,作者抓住暮春的季节特点,依据春之将逝的自然规律,产生出春风归路漫长的想象。
这一想象表现了主人公微妙
的意绪转换,是把意识中对出行之人归途的揣想转化而为对春风归途的深沉慨叹,语涉春风,然意在归人。
另一写春风的词句“一阵落花风”也包含着想象的成份。
女子身处闺中,又是夜间,并不能实见风过花落的景状,这只是她根据暮春花谢的特点所产生的推想,这一推想固然有其逻辑上的必然性,但更透露出内心的无限伤感,她的孤寂,她对青春流逝的叹息尽在这一想象之中。
以人物的主观情感作为结构的经络,是这首词写景的又一特点。
从作品的总体结构看,上下两片都以写外景大景为主,云、山、风、雾、月、雁是整个环境的主要构成,但是在这个大环境中,又分别插入“枕上挹余香”和“人静重门悄”两句,展示了女主人公身边的小环境,使人物主体形象比较明朗地显现在画面中,因而增强了大景中所孕含的主观情感的清晰度。
同时,大小景两相映照,只觉得大景更迷茫凄清,而置于其中的闺房则更深邃孤寂,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心情。
作品的首尾构成也颇有深意,首句和末句所写都是云和山,物景相同,但显示的气氛特点和感情色彩却不尽相同,起首以悠渺之景写出内心的怅惘,结句却以云山的层叠显出心情的沉重,两句遥相对应,可见出人物感情的发展。
这首词以抒发情感为前提,在景色的描状或结构上都显出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因而虽无直接言情的辞句,却又处处可感深深的情思。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