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ERG需要理论探索高校流动编制人员管理机制
学校人员流动管理制度
学校人员流动管理制度学校人员流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学校人员流动管理,促进教职工合理流动,提高学校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满意度,在科学活动中形成合理竞争的环境,本制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办理。
二、流动管理范围1. 考察调动教职员工调动的范围包括岗位调动、部门调动、学校内外其他单位调动。
拟进行调动时,应根据业务需要、个人意愿等因素,提前组织开展考察和评估,形成调动意见。
2. 任免调动除岗位调动外,学校还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任免调动,包括晋升、降职、启动调配等调动形式。
任免调动需复审核定后执行。
3. 单位派遣学校可以根据教职员工从属关系、工作需要等情况,将人员派遣到其他单位工作。
派遣人员工资、待遇等问题由学校和接收单位协商解决。
4. 外派培养学校根据需要扩大校外培养资源,促进教职员工培养继续教育机会,提升教职员工综合素质。
三、流动管理原则1. 公开、公正、公平学校人员流动管理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不得将流动权力作不正当限制,不得以人事关系为由搞人事纠纷。
2. 奖惩激励学校人员流动管理要根据教职员工的工作业绩、业务能力等因素进行奖惩激励,鼓励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流动。
3. 认真听取意见学校人员流动管理要充分考虑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流动的过程中,注重听取教职员工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
4. 考虑整体利益学校人员流动管理要考虑整体利益,不单纯追求个人的发展利益,实行科学引导和有序推进。
四、流动管理程序1. 流动审批程序(1)学校流动管理部门在确定教职员工流动的岗位、部门后,将流动安排书面通知教职员工,并渡发通知。
(2)教职员工在接到通知后,可申请调动面谈。
流动管理部门将组织面谈,了解教职员工的意愿和流动原因,并根据流动意向、教职员工的发展需要,确定最终调动方案。
(3)教职员工对流动方案持异议的,可在规定的时间内书面提出异议。
流动管理部门将组织相关人员重新评估,给出答复。
2. 流动结果的公告学校流动管理部门在调动决议作出后,应及时将流动结果予以公告,让整体教职员工共同了解,确保公开、公正、公平。
高校人员流动管理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高校人员流动管理,规范人员流动行为,维护高校稳定和谐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高校全体教职工,包括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
第三条高校人员流动管理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人员流动有序、合理。
第二章人员流动类型第四条高校人员流动类型包括:(一)校内流动:教职工在高校内部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
(二)校外流动:教职工离职到其他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工作的流动。
第三章人员流动程序第五条教职工申请流动,应提前向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第六条单位对教职工流动申请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一)教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表现、学术水平、师德师风等方面。
(二)流动岗位、单位的性质、职责等。
(三)流动对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第七条审核通过后,单位将流动申请报高校人事部门审批。
第八条高校人事部门对流动申请进行审批,审批内容包括:(一)流动申请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高校规章制度。
(二)流动对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三)流动是否符合高校整体发展规划。
第九条审批通过后,高校人事部门与流动教职工签订流动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
第四章人员流动待遇第十条教职工流动期间,应享受以下待遇:(一)保留原岗位工资待遇。
(二)保留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待遇。
(三)保留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等资格。
第十一条教职工流动后,如需返回原单位,应提前向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单位对流动返回申请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一)流动教职工在流动期间的表现。
(二)流动返回岗位、单位的性质、职责等。
(三)流动返回对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第十三条审核通过后,单位将流动返回申请报高校人事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审批通过后,高校人事部门与流动教职工签订流动返回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
第五章人员流动纪律第十五条教职工流动应遵守以下纪律:(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高校规章制度。
学生人员流动管理制度
学生人员流动管理制度学生人员的流动管理是学校组织管理中一项重要且复杂的任务。
一个高效的学生人员流动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处理学生人员的流动问题,并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学生人员流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一、学生的流动现象当前,学生人员的流动现象日益突出,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
因此,学生的流动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学生人员流动包括学生之间、学校之间以及国内外学校之间的流动。
这种流动现象既带来新的机遇,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学生人员流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学生人员的流动管理制度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它可以确保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通过对学生的流动进行管理,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师资和教材资源,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其次,它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生人员流动管理制度,学生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获取更好的学术资源,提高自身素质水平。
三、学生人员流动管理制度面临的挑战然而,学生人员流动管理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涉及到学生个人选择和权益问题。
学生人员的流动受到学生个人意愿、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因素的影响,学校需要确保学生的选择自由度和权益保障。
其次,要处理好地区资源的分配问题。
学生人员的流动可能导致学校之间的资源不均衡,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平衡各方利益。
四、完善学生人员流动管理制度的思路在促进学生人员流动管理制度的健康发展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党建工作。
学校组织结构健全、思想教育工作有力,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其次,优化学校管理流程。
建立科学的学生报名、录取和调动机制,提高学生办理手续的效率。
再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加强学校间合作学生人员流动管理不仅涉及单个学校,更需要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间可以共享资源、相互借鉴经验,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流动编制人员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流动编制人员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流动编制人员的招聘、使用、考核、培训、晋升、解聘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流动编制人员是指根据公司业务需求,通过招聘、调任等方式进入公司,从事一定期限或特定任务的编制外工作人员。
第二章招聘与使用第四条流动编制人员招聘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公司业务需求和工作岗位要求,通过招聘会、网络招聘等方式进行。
第五条招聘流程包括:发布招聘信息、简历筛选、面试、体检、录用等环节。
第六条流动编制人员试用期一般为三个月,试用期满后,根据工作表现和公司实际情况,可转为正式编制人员。
第七条流动编制人员应根据公司业务需求和工作岗位要求,合理分配工作任务,确保工作效率。
第三章考核与培训第八条公司对流动编制人员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果等。
第九条流动编制人员应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满足岗位需求。
第十条考核结果作为流动编制人员晋升、解聘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晋升与解聘第十一条流动编制人员表现优秀,符合晋升条件的,可按公司相关规定晋升。
第十二条流动编制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可予以解聘:(一)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二)工作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三)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四)因个人原因无法继续履行工作职责的。
第五章附则第十三条本制度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流动编制人员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公司流动编制人员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各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本制度,确保公司流动编制人员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学校教职工流动管理制度
学校教职工流动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教职工流动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为了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质量的提升,学校教职工流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流动原因、流动方式、流动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学校教职工流动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流动原因教职工流动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现象,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个人原因是教职工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教师个人的家庭因素、职业发展需求以及个人价值观等,都可能成为教职工主动流动的原因。
此外,学校的组织管理因素也会对教师流动产生影响。
比如,学校的人际关系、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等,都是教职工流动的重要因素。
二、流动方式教职工流动方式包括内部调动和外部招聘两种形式。
内部调动是指学校内部对现有教职工进行转岗、调配等方式的流动。
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教职工的特长,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教师的离职率。
外部招聘则是指学校通过考试、招聘会等渠道引进新的教职工。
这种方式可以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三、流动管理流动管理是学校教职工流动期间进行的重要工作。
它涵盖了流动前、流动时和流动后的各个方面。
首先,在流动前,学校应制定明确的流动政策和流动标准,以便教职工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流动权益和流动条件。
同时,学校还应对流动教职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其次,在流动时,学校应加强对教职工的管理和关怀。
这包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保障教职工在新学校的工作状态。
最后,在流动后,学校应对教职工的离职进行合理的安置和补偿。
这可以提高教职工的流动满意度,减少可能的流动风险和流失。
四、流动的影响教职工流动对学校产生的影响是既正面又负面的。
从正面来说,教职工流动可以带来新的思维和观念,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改善。
同时,它也可以推动学校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
学校人员流动管理制度实施
学校人员流动管理制度实施人员流动管理是每个学校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重要问题。
为了实现学校的良好运作和管理,学校需要制定并严格实施人员流动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人员流动管理的背景、目的、内容、实施及优势等方面展开,以期探讨学校人员流动管理制度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背景在当今社会,学校人员流动成为一种常态。
学校面临着教职员工的离职、退休、调整等情况,同时也需要引进新的教育人才加强师资力量。
人员流动的背景,促使学校建立完善的人员流动管理制度,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人事情况。
二、目的学校人员流动管理制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为了保障学校人员的流动性,减少人员流动给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
其次,为了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率,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再次,为了确保人员流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避免出现不公平和腐败现象。
最后,为了保护学校人员的合法权益和利益,避免因人员流动而导致的纠纷和矛盾。
三、内容学校人员流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学校应建立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确保人员信息的准确记录和及时更新。
其次,学校应制定人员流动的程序和规范,明确离职、调动、晋升等流程和标准。
再次,学校应建立人才储备和激励机制,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晋升机会。
最后,学校应加强对人员流动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确保人员流动的安全和稳定。
四、实施学校人员流动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学校应成立专门的人事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人员流动管理制度。
其次,学校应加强对人事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规范,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再次,学校应积极推行信息化手段,优化人员流动管理的流程和效率。
最后,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人员流动中存在的问题。
五、优势学校实施人员流动管理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有助于激励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业绩水平。
高校流动人员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高校流动人员的管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保障流动人员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校各类流动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临时用工、实习人员、培训人员、访问学者、国际友人、附属医院人员、校内商铺人员、教工家属、来访人员等。
第三条流动人员管理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信息化、动态化、精细化管理。
第二章流动人员登记与信息管理第四条流动人员进入校园,应主动向相关部门登记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工作单位、居住地址等。
第五条学校设立流动人员信息管理系统,负责收集、整理、更新流动人员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六条流动人员信息发生变更时,应及时更新至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实时更新。
第三章流动人员管理职责第七条学校各部门应明确流动人员管理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流动人员管理工作的落实。
第八条人事部门负责流动人员招聘、离职、调动等手续的办理,以及流动人员档案的管理。
第九条学生工作部门负责流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权益保障等工作。
第十条后勤保障部门负责流动人员的住宿、餐饮、医疗等后勤保障工作。
第十一条安全保卫部门负责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对流动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
第四章流动人员教育与培训第十二条学校定期对流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要求等。
第十三条加强流动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
第十四条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流动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五章流动人员权益保障第十五条学校尊重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其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权益。
第十六条学校为流动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保障,保障其身心健康。
第十七条学校建立流动人员权益保障机制,及时解决流动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六章附则第十八条本制度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学校高流动性人员管控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高流动性人员管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内部所有高流动性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工、兼职教师、实习学生、访客等。
三、管理职责1. 学校安保部门负责高流动性人员的进出管理、身份核查、信息登记等工作。
2. 学校人事部门负责高流动性人员的招聘、录用、培训、考核和离职手续办理。
3. 学校教务部门负责兼职教师、实习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4. 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高流动性人员的管理负直接责任。
四、管理制度1. 进出管理(1)高流动性人员进入校园,需持有效证件,经安保部门查验并登记后方可进入。
(2)高流动性人员离开校园,需向安保部门办理出门手续。
2. 身份核查(1)安保部门对高流动性人员进行身份核查,确保其身份真实、有效。
(2)发现身份不明或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安保部门有权拒绝其进入校园。
3. 信息登记(1)高流动性人员进入校园时,需填写《高流动性人员登记表》,内容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工作单位、来访事由等。
(2)安保部门将登记信息录入校园监控系统,以便实时监控。
4. 教育培训(1)学校对高流动性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了解校园安全、规章制度等相关内容。
(2)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5. 考核评估(1)学校对高流动性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果等。
(2)考核不合格者,学校有权终止其工作。
五、违规处理1. 高流动性人员违反本制度,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辞退等处分。
2. 高流动性人员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学校安保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以上制度,学校将对高流动性人员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学校流动岗位管理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流动岗位管理,提高学校工作效率,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内部流动岗位的设置、选拔、使用、考核和培训等工作。
第三条学校流动岗位管理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人员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人员潜能。
第二章流动岗位设置第四条学校流动岗位分为教学岗位、管理岗位、服务岗位和科研岗位等。
第五条流动岗位设置应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工作性质和岗位特点,由学校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经学校领导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流动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合理数量和层次的流动岗位;(二)流动岗位设置应充分考虑岗位性质、工作难度和人员能力;(三)流动岗位设置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学校发展。
第三章流动岗位选拔与使用第七条流动岗位选拔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竞争上岗、民主推荐等方式进行。
第八条选拔流动岗位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二)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三)工作表现优秀,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九条流动岗位人员一经选拔,应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地点和要求上岗。
第十条流动岗位人员应严格遵守岗位工作职责,履行岗位职责,不得擅自离岗。
第十一条学校应根据流动岗位人员的工作表现和业绩,对其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流动岗位培训与考核第十二条学校应加强对流动岗位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十三条流动岗位人员培训应包括以下内容:(一)岗位专业知识培训;(二)岗位技能培训;(三)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培训。
第十四条学校应建立健全流动岗位考核制度,对流动岗位人员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流动岗位人员工作表现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附则第十五条本制度由学校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高等学校科研流动岗位人员聘用管理工作的几个主要问题
关于高等学校科研流动岗位人员聘用管理工作的几个主要问题高等学校科研流动岗位人员聘用管理工作概述高等学校科研流动岗位人员聘用是高等院校与各种机构、企业、单位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常见形式,能够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水平的提升,提高高校的科研竞争力。
在如今高等学校中,科研流动岗位人员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聘用管理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科研流动岗位人员聘用管理工作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思路。
问题一:管理手段和理念不够先进在高等学校中,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管理的核心需要实现人才流动和优质成果的产生。
然而,在管理手段和理念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尚存在不完善、不先进的问题。
如,聘用岗位人员缺乏考核制度,在对其工作成果和满意度上不够严格;未建立科研成果归属机制,有时会导致过多的专利、论文归属于流动人员,影响了聘用单位的学术声誉和经济利益。
针对这些问题,高等学校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理念,建立完整的考核评价机制,并完善必要的管理制度,达到通过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管理的目的。
问题二:公正性和透明度不够高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的聘用程序应该与其他高等院校人才聘用程序一样具有高度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但现实中,聘用管理过程中的规范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例如,聘用单位经常会按“关系”或者经济利益安排人员,而非按照应聘者的学术实力和成果的优劣进行考察。
此外,极少数单位在公布招聘信息、提供岗位甚至在面试、录用等方面存在不够透明的情况。
为了提升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的聘用管理水平,高校需要建立和完善科研流动岗位人员聘用的管理规范,实行依据基本条件衡量的岗位申报和录用程序,从聘用流程上确保流动岗位人员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问题三: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不足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是聘用管理中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因科研流动性质特殊,缺乏稳定的经济待遇和社会保险,过多的流动人员往往面临工作风险、社交困境和管理权益难保等问题。
新时期构建高校图书馆“编外人员”管理机制
新时期构建高校图书馆“编外人员”管理机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新时期构建高校图书馆“编外人员”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及具体实施措施。
首先从编外人员管理现状分析入手,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随后阐述构建管理机制的必要性,强调其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促进作用。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清晰的管理流程、完善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
在管理机制运行效果评估方面,需要制定科学评估指标并及时调整措施。
最后提出改进建议,包括持续优化管理机制,提升效率。
总结回顾中强调了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展望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
结论建议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促进管理机制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编外人员、管理机制、现状分析、必要性、具体措施、效果评估、改进建议、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图书馆是学校内部重要的学术支持和资源平台,对于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在高校图书馆的日常运行中,编外人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编外人员是指非图书馆本职工作人员但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员,包括志愿者、兼职工作人员等。
随着高校图书馆功能的不断拓展和服务需求的增加,编外人员的管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目前,高校图书馆对编外人员管理存在以下问题:管理制度不完善,容易引发管理混乱和纠纷;编外人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模糊,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激发编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针对这些问题,构建高校图书馆“编外人员”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明确的工作职责,可以提高编外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编外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作用。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构建健全的“编外人员”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1.2 问题意义高校图书馆中的“编外人员”管理问题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高校图书馆工作不断发展壮大,编外人员数量逐渐增多,管理难度逐渐加大。
人员流动管理制度1
人员流动管理制度1人员流动管理制度人员流动管理是组织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企业而言,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员流动管理制度是保证人员流动的顺畅、合理性和公平性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人员流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流程安排人员流动管理制度的第一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流程安排。
首先,企业应明确各种类型的人员流动,例如晋升、调岗、转正、裁员等,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其次,要规定每一种人员流动的申请程序,明确责任人、审核流程和时间节点等。
最后,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对每一位员工的流动历史进行记录和备案。
二、晋升管理晋升是人员流动管理中最具有激励效果的一种方式。
对于员工而言,获得晋升意味着能力得以认可和发展机会的增加,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因此,企业应建立一套公正、公平的晋升制度,明确晋升的条件和标准,并通过定期的晋升评审,对符合条件的员工进行晋升。
三、调岗管理调岗是人员流动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企业应建立一套灵活的调岗机制,鼓励员工积极申请调岗,并根据员工的意愿、能力和发展需求,进行合理的安排。
同时,企业要确保调岗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避免利益输送和人际关系干扰。
四、转正管理对于试用期员工而言,转正是他们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企业应建立一套明确的试用期管理制度,规定试用期的工作内容、考核标准和评估方法,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决定是否予以转正。
同时,要建立一套反馈机制,对试用期员工进行及时的工作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五、裁员管理裁员是人员流动管理中最为敏感和复杂的一环。
企业应根据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裁员的规范和流程,并确保在裁员过程中做到公正、合法、人道。
同时,企业还应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帮助失去工作的员工尽快恢复就业能力,并提供必要的职业转型培训。
六、员工离职管理在人员流动管理中,离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企业应建立一套规范的员工离职管理制度,明确员工离职程序和注意事项,并在员工离职之前进行一系列的交接工作,确保企业知识、机密和资源的保护。
校园流动人员管理制度 -
校园流动人员管理制度一、背景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学校里的人员流动也越来越频繁。
除了本校教职工和学生外,还有各类校外人员在校园里出入,如家长、陪读人员、校外教师、外卖送餐人员等等。
这些人员的规模庞大,如果不加以监管和管理,就可能对校园安全和秩序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校园流动人员管理制度。
二、目的学校校园流动人员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校园内流动人员的出入,维护学校的安全和秩序,保障学生和教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适用范围校园流动人员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进入学校的流动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人员:1.家长和亲友2.其他陪读人员3.外来教师和讲师4.服务人员,如清洁工、维修工等5.快递、外卖送餐人员6.保安公司员工四、管理措施1. 人员证件管理进入学校的流动人员必须出示有效证件。
没有证件、证件过期、证件与进入学校的身份不符的,不得进入学校内。
证件包括以下几种:•身份证•学生证•工作证•顾问证•维修工作证•保安工作证2. 进出人员登记学校应设立进出校园的登记点,负责登记进出校园的人员的登记。
登记内容包括人员姓名、身份证号码、进出时间、进出事由等信息。
校园内的陌生人员,应在进入前到登记点登记,并出示有效证件。
3. 校园内交通管理学校应对校园内交通进行有效监管,确保校内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安全、有序地进出校门,未经允许的车辆和非机动车辆不得进入校园。
4. 安全检查和物品携带管理校园内的流动人员在进入校园前,应接受校园安全检查。
校园内禁止携带易燃、易爆、毒害、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禁止携带枪支、刀具等危险器械。
非校园工作人员不得携带各种工具和材料等进入教学和办公区域。
5. 入室管理和用电用水管理外来人员需在校内办理进入教学、办公区域手续;校园内的任何入室均需经过授权后才能进入。
流动人员不能轻易使用校园内的电器和饮用水设备。
统一派送工作人员向流动人员提供电子教室使用和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保证校园内交通和学习环境的安全与和谐。
校园流动人员管理制度
校园流动人员管理制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校园流动人员管理制度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校园,流动,人员,管理制度,校园,流动,人员,管理制度,根据,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管理制度中查看更多范文。
校园流动人员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市教委和区教育局关于做好学校安全文明工作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我校的校园安全工作,有效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学校正常
教育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校园流动人员管理制度如下:
1、对校园流动人员的责任部门是后勤总务部门,责任岗位是门卫。
2、一般情况下,不准外来人员进入校门,家人探望学生一般由门卫同志通知老
师带学生出来到门外进行。
3、如上级部门、兄弟单位来访、家属来访等必须进入校门的外来人员,必须在
门卫进行登记,出示证件证明后方可进入。
出校门时把被访者签过名的出门单交
给门卫后方可放行。
4、如遇重大活动,如家长会、会议等,必须在大会议室或某个教室等指定地点
进行,不允许家长和外来人员进入其他教学区和其他场所。
5、一般不出租学校教室和场所给外来人员办班和举办会议等,如遇特殊情况,
同样规定在指定场所进行,不允许外来人员进入其他场所。
6、经观察,对患有精神病等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外来人员,不管是教师家属还是
其他人员,一律不准放入学校。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
校园流动人员制度
校园流动人员制度一、背景与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员流动已成为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是在高校中的流动人员也逐渐增多。
一方面,学校的职位竞争日益激烈,有些人在找工作时需要离开学校,有些人则因工作需要在不同的学校间跳槽。
另一方面,学术交流、招生宣传、演讲嘉宾等要求学校邀请外部人员来学校工作或活动,这些人员在校内停留时间相对较短。
但是,这些流动人员与学校在法律上的关系并不明确,对于学校的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同时,流动人员的数量较大,管理起来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和精力。
因此,建立校园流动人员制度显得十分必要。
二、目的与意义制定校园流动人员制度,旨在规范流动人员在校内工作、学习和活动的行为,明确学校与流动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有利于维护校园社会秩序和学校形象,保障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
具体意义如下:2.1 规范流动人员行为制度将会规范流动人员的行为,明确流动人员在校内工作和活动的具体规定和义务,严格约束流动人员的行为,避免任意行动对校园秩序以及它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影响。
2.2 确定学校与流动人员间法律关系流动人员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尚未得到明确,制度将会规定流动人员在校内工作和活动时,与学校的法律责任与义务,明确双方间的法律关系,促进学校与流动人员更加合理平等的协作关系。
2.3 保障流动人员合法权益流动人员作为校外人员具有较弱的社会地位和法律权益,制度将会规定流动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并明确保障流动人员在校内工作和活动过程中的合理权益,提高流动人员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三、制度内容制度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3.1 参照教职工管理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员对管理要求的差异,流动人员的管理可以参照教职工的管理,分类管理、分类管理标准,以达到更细化的管理效果。
3.2 流动人员资格审查制度规定有关流动人员必须提供简历、学历证书、身份证或驾驶证等基本信息,并对其进行初步资格审查,确保其资格符合岗位的要求,具备本制度规定工作、活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学校校内流动人员管理制度
学校校内流动人员管理制度一、引言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重任。
为了有效管理学校的校内流动人员,制定并实施校内流动人员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该制度的必要性、内容和实施效果进行探讨。
二、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校人员的流动性也逐渐增加。
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的交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等需求日益增多,这就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挑战。
因此,制定校内流动人员管理制度成为必然选择。
三、制度内容校内流动人员管理制度的内容应包括:流动人员信息登记、流动人员权限管理、进出校园审核和管理、流动人员礼仪规范等方面。
四、流动人员信息登记学校应设立流动人员信息登记系统,要求所有流动人员提供个人基本信息、来访目的、预计停留时间等,以确保对他们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这样做不仅可以简化工作流程,还可以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追溯相关人员。
五、流动人员权限管理根据不同流动人员的身份和需求,学校应设置不同的权限管理规范。
对于探访学生家长,可以提供进入学生宿舍的权限;对于外来教师,可以提供使用学术资源和教研设备的权限等。
通过精细化权限管理,可以确保校内流动人员的合理利用和安全。
六、进出校园审核和管理为了控制校内流动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应建立进出校园审核和管理机制。
例如,要求所有来访人员持有效证件,接受进校门的整理和录像记录。
同时,学校还需加强对进出校园的监控,提高安全性。
七、流动人员礼仪规范为了维护学校的文明秩序,学校应制定流动人员礼仪规范,要求所有流动人员要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对于违反规定的流动人员,学校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以起到警示作用。
八、制度实施效果通过校内流动人员管理制度的实施,学校可以提高对校内流动人员的管控能力,保护学校安全和师生利益。
此外,该制度还能促进校内外的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资源。
九、改进与完善学校应定期对校内流动人员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
学校人员流动管理规定
学校人员流动管理规定人员流动是一个组织内部的常态现象,学校也不例外。
然而,学校人员流动的管理却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学校人员流动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校形象;另一方面,学校人员流动也涉及到教职工的利益,需要保证流动的公平和合理。
因此,学校人员流动管理规定的建立和执行,是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职位变动学校人员流动的第一种情况是职位的变动。
对于学校中的教职工来说,从初级教师到高级教师,从一线教师到管理者,职位的晋升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对付出的肯定。
因此,学校应该根据教师的业绩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晋升规定,并确保公平公正地进行评估和筛选。
二、岗位调整学校人员岗位的调整是一种常见的流动情况。
有的教师可能因为教学能力突出,适合担任重点班主任或学科带头人等岗位;有的教师可能由于一些特殊原因,需要调整到其他岗位;还有一些教职工可能面临退休或离职等情况,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因此,学校人员岗位的调整应该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评估和考核基础之上,确保调整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三、轮岗交流轮岗交流是一种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和人际交流的有效方式。
通过不同岗位的轮岗交流,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互动。
因此,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轮岗交流机制,鼓励和支持教职工的参与,并定期评估和总结交流的效果和成果。
四、人员外调学校人员外调是指将部分教职工调派到其他单位工作或派往外校任教。
人员外调的目的在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合作机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人员外调也需要考虑教职工的意愿和能力,确保调派的顺利进行,并落实良好的督导机制。
五、招聘选拔招聘选拔是保证学校教师队伍稳定和优秀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招聘机制,制定详细的招聘标准和程序,并根据招聘需求和岗位要求,开展公平公正的选拔活动。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教师的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学校人员流动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学校人员流动管理,确保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外来人员及其他在学校活动的人员流动管理。
三、管理原则1.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2. 明确责任,分工协作: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3. 严格规范,科学管理:严格执行人员流动管理规定,实现人员流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四、组织机构1. 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人员流动安全管理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考核。
2. 各部门、各班级成立安全工作小组,负责本部门、本班级人员流动安全管理工作。
五、人员流动安全管理措施1. 人员出入管理(1)学校实行门禁制度,所有人员进入校园必须出示有效证件,接受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查验。
(2)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需经相关部门审批,佩戴一次性口罩,接受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查验。
2. 人员住宿管理(1)学生宿舍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进出宿舍楼需刷卡或指纹识别。
(2)教职工宿舍实行封闭式管理,外来人员不得进入。
3. 人员车辆管理(1)校园内车辆实行分类管理,禁止非机动车进入教学区。
(2)校园内禁止乱停乱放车辆,违者将进行处罚。
4. 人员活动管理(1)举办大型活动,需提前向学校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
(2)活动期间,确保活动现场安全,做好应急预案。
六、安全教育与培训1. 学校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
2. 加强对教职工、学生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七、监督检查与考核1.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人员流动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各部门、各班级定期对本部门、本班级人员流动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自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3.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大学流动人员治安管理办法
大学流动人员治安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校园流动人员治安管理,保障学校良好的教学、科研、医疗、产业及生活秩序,根据《XX大学校园治安综合治理若干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校所管辖的教学区、学生区、家属区及各医院。
第三条保卫处是本校流动人员治安管理的主管部门。
第四条本办法中的流动人员是指校内各院(部)、处、系(所)、后勤、产业集团、医院、公司、工厂等单位因工作需要雇(聘)用的校外人员,包括:(一)来校从事建筑、装修的施工人员;(二)来校从事商业、饮食、修理等服务经营性人员;(三)校内各单位(含公司)所雇(聘)用的临时工、合同工及科技协作人员;(四)各类短训班学员;(五)家政服务人员;(六)其他流动人员。
第五条各单位因工作需要雇(聘)用流动人员时,应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用人、谁管理”的原则进行审核。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雇(聘)用来历不明人员(无身份证、无原籍出具的外出务工证明)和未成年人。
对符合录用条件的人员须报经院、处级部门审核同意后,在其进入校园的5日内,由用人单位到保卫处申请办理《校园出入证》。
第六条雇(聘)用非西安市户口的流动人员,应先到学校辖区的公安办理临时的户口登记手续。
第七条建设单位与中标单位(简称乙方)在签订建筑、装修施工合同时,应同时与乙方签订治安管理责任书,并安排专人负责向乙方宣传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做好管理工作。
第八条各用工单位应定期对所雇(聘)用的流动人员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和安全生产检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减少、避免案件、事故的发生。
第九条在校工作的流动人员,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履行义务。
第十条《校园出入证》有效期限最长为一年。
期满后若需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凭原证由用工单位到保卫处重新办理证件。
流动人员在进出校门时应主动出示证件,门卫有权拒绝无证者进入。
第十一条对滞留在校内无正当职业、无固定住所、又无《校园出入证》的闲杂人员,由保卫处负责将其清理出校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r a t i o n i n c o l l e g e s a n d un i v e r s i t i e s .Ba s e d o n t hi s , f r o m t wo v i e w-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l i f e , r e l a t e d n e s s a n d c a r e e r d e v e l o p me n t s t a t u s o f B — c l a s s e mp l o y e d s t a f b y A l d e r f e r 。 S Ex i s t e n c e , Re l a t e d n e s s a n d
Ex p l o r a io t n o n Un i v e r s i t y B- c l a s s Em p l o y e d S t a f Ad - - mi is n t r a t i o n Me c ha is n m wi t h ERG Ne e d T he o r y/ /L i Xi - u h u a , Wu L i n n a , F a n g面存在 的问题。在此
基础上 ,从 改善流动编制 人员待遇和流 动编制人 员转为 固 定编 制人员 的方 式两个 角度 , 提 出: 满足 高校 流动编制 人员 以货币和安全为 主要特征 的生存需要 、 以人 际关 系为主要
员; 一些单位 因固定编制 岗位 编制限制等原 因 , 在一段 时间 内暂时列入 流动 编制 岗位 管理 的人 员。这类人员与学校签
提 高教 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建 立适应现代大学 的新 型人事
特征的相互关 系需要 、以 自我实现为 主要特征 的发展 空 间 需要 ,是 目前解决流 动编制人 员岗位 管理机制方 面存 在 问
题的关键 ,为高校管 理者建立有效 的激励管理机制 提供一 定的理论依据和途径。 关键词 奥 尔德 弗 E R G需要理论 高校 流动编制人 员 固 定编制人员 激励管理机制
制 度的一个新举措 。北京大学 、 南 京大学、 中山大学 、 北京语
言大学 等国 内知名高校相继制 定了流动编制人员 的相关 规
A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s e l e c t s S u n Ya t - s e n Un i v e r s i t y a s a s a mp l e
总第 3 1 9期 2 0 1 5 年 7月( J C )
数 c ‘
The S c i e nc e Ed uc  ̄i o n Ar t i c l e Co l l e c t s
To t a 1 . 31 9
J u l y 2 0 1 5 ( A)
以E R G需要理论探索高校流动编制人员管理机制
章制度并开始招聘流动编制人员 。在近几年的实施 过程 中 ,
关 于流动编制人员的管理机制 也 日趋定型 ,高校 流动编制 人 员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甚 至成为某一专业领域 的骨干
G r o w t h T h e o r y( a l s o c a l l e d a s E R G T h e o r y ) . T h e r e b y , w e c o n s i d -
编制人员 ( 又称 A系列人员 ) 的一 种非 固定 编制人员 , 是指
学校 的教学 、 科研和管理工作聘 用的从事辅助性 、 事务性工 作 的人员 ; 一些阶段性 、 临时性或某些特殊性 工作聘用 的人
关 系、 成长 需要理论 ( 又叫 E R G需要理论 ) 及其相 互关系 , 探 索高校 流动编制人 员生存 、 相互关 系及 个人发展现状 , 以此
力 量。就笔者所 在单位 的行政管理人员 中, 流动编制人员 占
6 7 %, 分别担任教学秘书 、 科研秘 书、 人事秘书及辅导员等重
要 岗位 , 流动编制人员 中 8 8 %的人员 具有硕士学位 ; 教辅人 员中 , 流动编制 人员 占 4 4 %, 其中 8 6 %的流动编制人员获得
p o i n t s o f h o w t o i mp r o v e t h e r e mu n e r a t i o n f o B — c l a s s e mp l o y e d s t a f a n d h o w t o c h a n g e t o b e A- c l a s s e mp l o y e d s t a f f , w e p r o p o s e t h a t t h e n e e d s t o s a t i s f y t h e s t f s a l i f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c u  ̄e n c y a n d s a f e t y ,t h e r e l a t e d n e s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i n t e r r e l a i t o n a mo n g
订聘用合 同 ,其人 事关系及户 口不像 固定编制人员那样进
入学校 , 而是进入人才交流 中心或保 留在户籍 所在地 ; 流动 编制人员按 国家有关 规定参加社会保 险并缴纳社保金 的个 人部分 , 学校支付单位缴纳部分 , 离 职或退休后不像 固定 编 制人员那样 在学校领取退休金 享受退休待遇 ,而是 享受 社 会保险相关待遇 。 设 置 流动 编制 人员 是高 校不 断深 化学 校人 事 制度 改 革, 合理 配置教 育人才 资源 , 优化高等 学校人 员结构 , 全 面
李秀花 吴 琳娜 方 绵
( 中山大 学药 学 院
中图分类号 : G6 4 7 文献标识码 : A
广 东・ 广J , i 1 5 1 0 2 7 5 )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5 ) 1 9 一 O 1 1 9 — 0 4
摘
要 本文 以中山大 学为例 , 试 图通过 奥尔德 弗生存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