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vermicularis)
九、蛲虫-蠕形住肠线虫_课件
蛲虫性阑尾炎
13
四、实验诊断
1. 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 在清晨便前和洗澡前检查肛周皮肤; 阴性结果需复查2~3次。 2. 如发现患儿夜间睡后不安, 且用手搔抓肛周,可查成虫。
棉签拭子法
14
五、流行与防治
流行特点
1.呈世界性分布,感染率一般是城市高于农村; 由于其生活史简单和可致自身感染,感染率与 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无密切联系。
3
一、形态
1 成虫
细小,乳白色,线头状;
雌虫大小(8~13)mm×
(0.3~0.5)mm,尾直而尖细,
生殖系统双管型;
雌
雄虫大小(2~5)mm×
虫
(0.1~0.2)mm,尾卷曲,有
交合刺一根,生殖系统单管型。
雄 虫
4
一、形态
蛲虫头部结构
头端角皮膨大, 形成头翼
咽管末端膨大呈 球形,称咽管球
5
一、形态
2.传染源 病人和带虫者;
3.感染方式主要是肛门 - 手 - 口直接感染;人群 的间接接触感染;偶可接触和吸入感染。
15
五、流行与防治
感染方式
肛门 - 手 - 口
16
五、流行与防治
通过环境感染 交叉感染
吸入感染
17
五、流行与防治
流行因素
1.蛲虫生活史简单,虫卵发育迅速; 2.感染期虫卵抵抗能力强; 3.儿童机构及家庭聚集导致相互感染。
18
五、流行与防治
1.预防 加强个人卫生,如勤剪指甲,饭前便 后洗手等;加强室内特别是幼儿园的教室、 寝室和玩具、衣被的消毒。(开裆裤?)
2.治疗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嘧啶等。蛲 虫膏涂于肛周有止痒杀虫作用。
线虫昆虫
形态
1. 成虫(Adult Pinworms)
▪ 细小,乳白色,线头状 ▪ ♀大,8-13mm,尾直而尖
细,生殖系双管型
▪ ♂小,仅2-5mm,尾卷曲,
有交合刺一根,生殖系单管 型
蛲虫头部结构
• 头端角皮膨 大,形成 头翼
• 咽管末端膨 大呈球形, 称咽管球
2. 虫 卵
• 55×25µm • 一则较平,一则稍凸,
3. 幼虫
幼虫:通称钩蚴,分杆状蚴和丝状 蚴两阶段 丝状蚴具有感染能力,故又称为感 染期蚴 丝状蚴具有明显的向温性,当其与 人体皮肤接触并受到体温的刺激后, 虫体活动力显著增强,主动钻入人 体,约需时30min至1h
丝虫
filaria
简介
• 丝虫(filaria, threadworm)是由吸血昆虫(蚊) 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成虫细长如丝线而得名。
虫卵随粪便排出
生活史
从感染幼虫到成虫产卵时间:5-7周。 1. 成虫寄生部位:小肠上段 2. 诊断阶段:虫卵、丝状蚴 3. 感染阶段:丝状蚴 (larva 3) 4. 致病阶段:成虫、丝状蚴 5. 血肺移行:皮肤→血循环→右心→肺→气管→咽→小肠 6. 感染方式途径:经皮肤,赤足下地接触疫土
可能的其它感染方式与途径: • 经口直接吞入丝状蚴 • 生食转续宿主的肉类 • 经胎盘、母乳感染
腊肠期蚴
微丝蚴进入中肠,向胸肌移行 蚊吸血,摄入微丝蚴
生 活 史
成虫
成虫寄生在淋巴结和淋巴管内
成虫产微丝蚴,进入血循环
生活史 Life cycle
• 寄生部位(成虫):人体淋巴系统 • 感染阶段:丝状蚴 (L3) • 中间宿主:蚊 • 感染途径与方式:蚊叮剌吸血,经皮肤感染 • 致病阶段:成虫、微丝蚴 • 诊断阶段:微丝蚴、成虫 • 寿命:成虫一般4~10年 ;微丝蚴寿命2-3月,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vermicularislinnaeus,1758).pptx
二、生 活 史
学习要点: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在横纹肌内 感染阶段:幼虫囊包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吃了活囊包的肉类及其制品 致病阶段:幼虫、成虫 诊断阶段:幼虫及囊包 成虫寿命:♀1~2个月 生活史特点: 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在发育和完成生活史过程中,
无外界的自由生活阶段,但必须通过吃不熟的肉,才能更换宿 主使虫种延续。 保虫宿主有多种哺乳动物,如猪、犬、鼠、猫及熊、野猪、狼、 狐等野生动物。
蛲虫性阑尾炎
四、实验诊断
1. 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查肛周皮肤,要在清晨便 前和洗澡前检查;阴性要连查2-3次。
2. 夜间患儿睡后,如果发现睡觉不安,用手搔抓时可查 肛周成虫。
五、流行
1.感染城市多于农村、儿童多于成人,特别是集体生活的儿 童感染最多。
2.病人和带虫者是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是肛门-手-口直接 感染+人群的间接接触感染;蛲虫卵的抵抗力较强,在室内 一般可存活3周左右。
一、形态
1. 成虫(Adult Pinworms)
细小,乳白色,线头状 ♀大,8-13mm,尾直而
尖细,生殖系双管型 ♂小,仅2-5mm,尾卷曲,
有交合刺一根,生殖系单 管型
蛲虫头部结构
头端角皮膨 大,形成 头翼
咽管末端膨 大呈球形, 称咽管球
2. 虫 卵
55×25µm; 一则较平,一则稍凸,
幼虫移行期: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 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 ,因主要病 变部位发生在肌肉,又称肌型期。
致病机理:幼虫移行时机械性损害及分泌物的毒 性作用,引起所经之处组织的炎症反应。
什么是蛲虫
蛲虫(拉丁学名:Enterobius vermicularis),学名蠕形住肠线虫,是蛔目尖尾科住肠线虫属下的动物,又叫蛲虫、屁股虫、线虫,分布于世界各地。
蛲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回盲部,以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多见。
当人睡眠后,肛门括约肌松弛时,部分雌虫爬出肛门,在附近皮肤产卵。
产卵后,雌虫多因干枯死亡,少数雌虫可由肛门蠕动移行返回肠腔。
若进入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或腹腔、盆腔等部位,可导致异位寄生。
形态
成虫细小,乳白色,呈线头样。
雌虫大小约为8~13mm×0.3~0.5mm,虫体中部膨大,尾端长直而尖细,常可在新排出的粪便表面见到活动的虫体。
雄虫较小,大小约为2~5mm×0.1~0.2mm,尾端向腹面卷曲,雄虫在交配后即死亡,一般不易见到。
虫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一侧稍凸,大小约50~60μm×20~30μm,卵壳较厚,分为三层,由外到内为光滑的蛋白质膜、壳质层及脂层,但光镜下可见内外两层。
刚产出的虫卵内含一蝌蚪期胚胎。
蛲虫蠕形住肠线虫,外形恰似一条白线,长度大约2厘米(约半寸),寄居在儿童的大肠内,有时随儿童的粪便排出,在粪便中可见无数白色小虫蠕动,这便是蛲虫。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vermicularis
蛲虫卵
❖ 虫卵长圆型,无色透明,两侧不 对称,一侧扁平,一侧稍凸。大 小约为(50~60)μm×(20~ 30)μm。卵壳较厚,由两层壳质 层组成,卵壳外被有一层光滑的 蛋白质膜、内复脂层。
❖ 卵内细胞多已发育至蝌蚪期胚。
二、蛲虫生活史
❖ 宿主:人为唯一宿主。 ❖ 感染期:感染性虫卵。 ❖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 寄生部位:主要为回盲部、结肠等处。 ❖ 体内发育:感染期卵在肠道孵出幼虫,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ຫໍສະໝຸດ vermicularis )一、形 态
❖ 虫体细小,乳白色。
❖ 雌 虫 大 小 约 ( 8 ~ 13 ) mm×(0.3~0.5)mm, 虫体中部膨大,尾端直 而尖细,其尖细部可占 虫体长的1/3。雄虫较雌 虫 小 , 大 小 约 (2 ~ 5) mm×(0.1~0.2) mm, 后端向腹面卷曲。
❖ 粪便内或肛门周围检获雌虫也可确诊。
五、流 行
❖ 世界性分布。城市感染率高于农村,儿 童高于成人。
❖ 传染源:病人和带虫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 感染方式:感染性虫卵通过肛门—手— 口途径所造成的自身反复感染,在儿童 最为常见。也可经口、鼻吸入空气中飞 扬的蛲虫卵再咽下而感染。
❖ 易感人群:儿童感染率在10.28%左右, 5~7岁发病率最高。
直接发育为成虫。
蛲 虫 生 活 史 图 示
三、致 病
❖雌虫产卵所引起的肛门及会阴部皮 肤瘙痒及继发炎症是蛲虫病的主要 症状。
❖患者常有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 退、夜惊等表现。
❖虫体附着处的肠粘膜可有轻度损伤, 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或慢性炎症, 一般无明显症状。
❖异位寄生
蛲虫异位寄生主要见于女性患 者泌尿道、生殖道,并引起相应器 官的炎症及蛲虫性肉芽肿。
蛲虫、钩虫、
Adult Pinworms
An Adult Pinworm
头端角 皮膨大, 形成头 翼。
咽管末 端膨大 呈球形, 称咽管 球。
头部结构
The cephalic alae are clearly seen at the anterior end. The cuticle and the alae are transversely striated. Corpus, isthmus and the oesophageal bulb are also visile.
(3)钩虫吸血,伤口渗血 (4)虫体经常更换咬附部位,形成新的伤口,原伤口仍 继续少量渗血。
美洲钩虫失血0.02~0.10ml/日/条 十二指肠钩虫0.14~0.4ml/日/条。 信阳卫校曾报道从一儿童患者体内驱出3 960条十二指肠钩虫。
3.异嗜症(机制:缺铁与毒素的作用) 4.上消化道大出血:持续性柏油样黑便与严重 贫血 5.婴幼儿钩虫病 国内543例,几乎全部为十二 指肠钩虫引起。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Adult
Anal smear showing large numbers of Enterobius eggs. In the background are also two Ascaris eggs. ×100. Enlarged by 5.4.
一、形态
(一)成虫
1、外形:细小,虫体中部膨大,尾端尖细,尖细部约占体 长的1/3,此为本虫的重要特征。 2、乳白色。 3、大小:雌虫大小为8~13×0.3~0.5mm,雄虫稍小,大 小为2~5×0.1~0.2mm。 4、头端结构: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虫体两侧角皮向 外突出如嵴,称侧翼。口孔位于顶端,周围有三片唇瓣。咽管末 端膨大呈球状,称咽管球。 5、雌雄虫区别:雌虫尾端直而尖细,在腹面正中前、中 1/3处为阴门,中、后1/3处为肛门。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泄殖 腔于尾端腹面,有一交合刺。
第二十七章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
第二十七章 线虫学
大连医科大学 崔昱 秦元华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
•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Linnaeus, 1758),简称蛲虫(Pinworm),主要寄生在人体回 盲部,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
•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较为普遍,其感染率高 于成人,大约在40%以上。城市多于农村,儿童多于 成人,特别是集体生活的儿童感染最多。
查肛周成虫。
透明胶纸法
棉签拭子法
肛门拭子法
五、流行与防治
(一)流行
• 蛲虫病呈世界性分布。 • 2005年我国公布的全国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显示,全国
12岁以下的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10.276%,海南省 感染率最高(42.672%),北京最低(0.305%),全 国按地区方位统计,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钩虫 无,土源 人 性线虫
丝状蚴 经皮
小肠(成虫) 粪便
线虫 中间宿主 终宿主 感染期 感染途径 寄生部位
排出 途径
旋毛虫 人,猪, 人,猪 活幼虫 经口
生物源性
囊包
线虫
横纹肌(幼虫); 小肠(成虫)
丝虫 蚊,生物 人 源性线虫
丝状蚴 经蚊虫叮咬 淋巴系统(成 蚊虫 虫);血液(微 叮咬 丝蚴)
小结(表2)
线虫 首选诊断方法
致病
蛔虫 鞭虫 蛲虫
生理盐水直接 幼虫:蛔虫性肺炎,蛔虫性哮喘
涂片法
成虫:肠道蛔虫症,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
性肠梗阻、蛔虫性胰腺炎、蛔虫性阑尾炎等)
生理盐水直接 成虫:掠夺营养,破坏肠黏膜,引起肠道慢性炎
涂片法
第四节蠕形住肠线虫
第四节蠕形住肠线虫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Linnaeus,1758)又称蛲虫,本虫呈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较为普遍,可以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
形态成虫细小,乳白色。
虫体角皮具有横纹,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
体两侧角皮突出如嵴,称侧翼。
口囊不明显,口孔周围有三片唇瓣。
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称咽管球。
雌虫大小约为8~13×0.3~0.5mm,虫体中部膨大,尾端直而尖细,其尖细部分约为虫体长的1/3。
生殖系统为双管型,前后二子宫汇合通入阴道,阴门位于体前、中1/3交界处腹面正中线上,肛门位于体中、后1/3交界处腹面。
雄虫微小,大小约为2~5×0.1~0.2mm,体后端向腹面卷曲,具有尾翼及数对乳突,生殖系统为单管型,泄殖腔开口于虫体尾端,有1根交合刺(图16-7)。
虫卵大小约为50~60×20~30µm,卵壳无色透明,有两层壳质,蛋白质膜光滑。
普通显微镜下观察的卵壳一侧较平,一侧稍凸,两端不等宽,虫卵的立体构型呈近似椭圆形的不等面三角体。
虫卵自虫体排出时,卵壳内细胞多已发育至蝌蚪期胚(图16-7)。
图16-7 蛲虫成虫与虫卵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重度感染时,也可在小肠上段甚至胃及食管等部位寄生。
虫体借助头翼、唇瓣的作用,附着在肠粘膜上,或在肠腔内呈游离状态。
成虫以肠内容物、组织或血液为食。
雌、雄虫交配后,雄虫多很快死亡,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并向肠腔下段移行。
在肠内低氧压环境中,虫卵一般不被产出或仅少量被产出。
当人睡眠后,肛门括约肌松弛时,部分雌虫移行到肛门外,因受温度和湿度的改变及氧的刺激,开始大量排卵,虫卵被粘附在肛周皮肤上。
排卵后的雌虫多因干枯死亡,但少数雌虫可由肛门蠕动移行返回肠腔。
若进入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或腹腔、盆腔等部位,可导致异位寄生。
虫卵在肛门附近,因温度(34~36℃)、相对湿度(90%~100%)适宜,氧充足,卵胚很快发育,约经6小时,卵壳内幼虫发育成熟,并蜕皮1次,即为感染期卵。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vermicularislinnaeus,1758)
五、流行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以欧洲、北美洲 发病率较高。
旋毛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已知有 百余种哺乳动物可自然感染旋毛虫病。猪为 主要动物传染源。
旋毛虫幼虫囊包的抵抗力较强,能耐低温。 晾干、腌制、涮食等方法常不能杀死幼虫。
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肉是人群感染旋毛虫 的主要方式,占发病人数的90%以上。
此期病程:2周-2月
3.囊包形成期
囊包的形成是由于幼虫的刺激,导致宿主肌组织 由损伤到修复的结果。随着虫体的长大、卷曲, 幼虫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 梭形的肌腔包围虫体,由于结缔组织的增生而形 成囊壁。
患者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肌肉疼痛仍可 持续数月。
四、诊 断
旋毛虫病表现较复杂,诊断较为困难。应询问病人有无食入 过生肉或未熟肉的病史,群体发病的特点,并能从患者肌肉 内活检出幼虫囊包为确诊依据。
让自己更加强大,更加专业,这才能 让自己 更好。2020年12月上 午10时15分20.12.1110:15Dec ember 11, 2020
这些年的努力就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 。2020年12月11日星 期五10时15分48秒10:15:4811 December 2020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10时15分48秒 上午10时15分10:15:4820.12.11
一、形态
1. 成虫(Adult Pinworms)
细小,乳白色,线头状 ♀大,8-13mm,尾直而
尖细,生殖系双管型 ♂小,仅2-5mm,尾卷曲,
有交合刺一根,生殖系单 管型
蛲虫头部结构
头端角皮膨 大,形成 头翼
咽管末端膨 大呈球形, 称咽管球
2. 虫 卵
蛲虫文稿医学寄生虫学
难言之隐--“屁股虫”——蠕形住肠线虫一、引言二、形态三、生活史四、致病与诊断五、流行与防治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又称人蛲虫,简称蛲虫(pinworm),被老百姓们叫做屁股虫。
这是由于人们感染蛲虫后,肛门处皮肤瘙痒是患者主要症状。
成虫,细小,乳白色,像个线头一样。
虫体前端的角皮膨大形成头翼,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称为咽管球。
雌虫、雄虫大小较悬殊,雌虫长8-13mm,宽0.3-0.5mm,虫体中部膨大,略呈长纺锤形,尾端直而尖细,尖细部分约占体长的三分之一。
阴门开口于虫体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腹面正中线上;肛门约位于虫体中、后三分之一交界处。
雄虫微小,长2-3mm,宽0.1-0.2mm,体后端向腹面卷曲,有尾翼及数对乳突,尾端有泄殖腔开口,其中有一交合刺,长约70微米。
蛲虫卵,无色透明,大小为50-60微米*20-30微米,略呈椭圆形,在光镜下可以看见虫卵两侧不对称,一侧较平,一侧稍凸。
卵壳较厚,当卵从虫体排出时,内含有一个发育至蝌蚪期的胚,在外界与空气接触后,很快发育为幼虫。
在卵内经一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期虫卵。
蛲虫生活史非常简单,无需中间宿主,虽然也属土源性线虫,但蛲虫卵无需土壤环境,只需外界环境适宜就可发育。
蛲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盲肠和阑尾,以及结肠、直肠和回肠下段。
重度感染时也可出现在小肠的上段,甚至可达胃和食道等处。
蛲虫以其头端附着在肠粘膜或呈游离状态,以肠腔内容物、组织液或血液为食。
蛲虫雌雄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从而被排出体外。
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在肠内温度和低氧环境中,一般不排卵。
雌虫在肠腔内向下移行。
当宿主睡眠时,肛门括约肌比较松弛,雌虫可自肛门爬出,因受温度及湿度改变,还有空气的刺激,开始大量地排卵。
一条雌虫子宫内含卵5000-17000个。
雌虫把卵产于肛门周围和会阴皮肤皱褶处。
产卵后雌虫大多干瘪死亡,也有少数可重返回肠腔,或误入阴道、子宫、尿道等泌尿生殖道,导致异位损害。
人体寄生虫学蠕形住肠线虫课件
2、治疗患者:
药物: 阿苯达唑 甲苯达唑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 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 • 呈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普遍
一、形态
1、成虫
2、虫卵
卵壳 幼虫
二、生活史
夜间移行至肛门
成虫
(人回盲部)
虫卵(胚胎期)
经6小时
幼虫
经口食入
感染期虫卵 (含幼虫)
人体感染方式:
1、肛门 — 手 — 口(自体外感染) 2、接触感染(异体感染) 3、吸入感染 4、逆行感染
三、致 病
1、局部症状:肛周皮肤瘙痒 2、全身症状:烦燥、失眠、夜惊等 3、异位寄生:雌虫侵入阴道——引起
阴道炎、子宫内膜炎。
四、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 • 查虫卵——透明胶纸法、棉签拭子法 • 查成虫——查肛周
五、流 行
流行因素
1、生活史简单 2、虫卵抵抗力较强 3、儿童卫生习惯差
六、防治原则
实验一:似引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三、旋毛虫
➢旋毛虫生活史 ➢幼虫囊包
旋毛虫生活史
旋毛虫囊包
旋毛虫肌内囊包
实验作业:
1. 绘制受精蛔虫卵和蛲虫卵。 2. 完成实验报告要求的图表部分。
虫卵。 4、观察蛔虫成虫所致并发症的病理标本,加深蛔虫对人
危害的理解。 5、掌握旋毛虫幼虫囊包的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
一、蛔虫
➢ 成虫 ➢虫卵 ➢病理标本 ➢病人照片
1、成虫
成虫大体标本
成虫活体
成虫特征性结构
2、病理标本
肠梗阻 肠穿孔
肠梗阻
胆道蛔虫症
3、虫卵
蛋白质膜 卵壳 受精卵细胞
新月形空隙
受精蛔虫卵
受精蛔虫卵及未受精蛔虫卵区别
脱蛋白质膜蛔虫卵
感染性蛔虫卵
4、病人照片
二、蛲虫:
➢活蛲虫 ➢大体标本 ➢成虫的特征性结构 ➢蛲虫卵
1、活蛲虫
2、大体标本
蛲虫雌虫
蛲虫雄虫
头翼
咽管
3、蛲虫的特征性
咽管球 肠
结构
阴门
储精囊
雄虫
子宫
肛门
雌虫
4、蛲虫卵
内含蝌蚪s lumbricoides)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
目的要求:
1、通过本次实验,掌握线虫的基本形态学特征。 2、了解三种线虫成虫的外部形态特点,掌握三种线虫的
特征性结构。 3、混合虫卵中辨认出 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蛲
蠕形肠线虫共44页文档
集体服药,首次服药半个月后,再服1次
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
虫)与美洲板口线虫(美洲钩虫)
P179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istoma duodenale)——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三. 致病(pathology) 1. 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
(2)钩蚴性肺炎或哮喘
★2. 成虫致病 (1)消化道症状:肠炎、 异嗜症、
消化道大出血
★2. 贫血(anemia):主要危害! ★机理
钩齿/板齿咬破肠粘膜吸血,伤口出血 头腺分泌抗凝素,阻止伤口处凝血 咽管唧筒使血液迅速流入和流出虫体 不断更换咬附部位造成新老伤口出血
2. 与旱地作物有关
3. 与矿井有关
六. 防治 1. 控制传染源 普查普治
驱虫药:阿苯哒唑、甲苯咪唑、 噻嘧啶、左旋咪唑等
连服3天 2. 加强粪便管理 3. 保护易感人群
蛲虫成虫
含胚胎蛲虫卵
含幼虫蛲虫卵
蛲 虫 生 活 史
会阴部的蛲虫
肛门拭子法
口囊内的钩齿与板齿
头腺与咽管
交合伞与交合刺
——美洲钩虫
巴西钩虫、犬钩虫的幼虫引起幼虫移行症
一. 形态(morphology)
1. 成虫 ●(1) 基本形态
★2.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鉴别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体形
口囊
交合伞 背辐肋
交合刺
★2. 虫卵(egg) 3. 钩蚴
二. 生活史(life cycle) 1. 基本发育过程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可接触和吸入感染。 15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五、流行与防治
感染方式
16
肛门 - 手 - 口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五、流行与防治
12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三、致病
2 异位寄生
(1)蛲虫性阑尾炎:疼痛部位不确定,多呈慢性 过程。 (2)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外阴炎、阴道炎、 宫颈炎、子宫内膜炎或输卵管炎。
13
蛲虫性阑尾炎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四、实验诊断
4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一、形态
1 成虫
细小,乳白色,线头状;
雌虫大小(8~13)mm×(0.3~0.5)
mm,尾直而尖细,生殖系统双管型;
雄虫大小(2~5)mm×(0.1~0.2)
mm,尾卷曲,有交合刺一根,生殖系
雌虫
统单管型。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人体寄生虫学
概述 一、形态 二、生活史
3
三、致病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概述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简称蛲虫(pinworm ), 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 本病分布遍及全世界,是儿童常见的寄生虫病,常在家庭和幼儿园、 小学等儿童集居的群体中传播。
周蛲虫广州管圆线虫丝虫旋毛虫
生活史小结
?终宿主: 鼠类(肺动脉分支内) ?中间宿主:
螺类(褐云玛瑙螺、福寿螺等)、蛞蝓
?转续宿主: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线蛙、
蜗牛、鱼、虾、蟹等
致病
幼虫在人体移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特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病变部位:大脑、脑膜、小脑、脑干、脊髓等 症状:剧烈头痛、颈项强直、躯体疼痛、低中
?囊包形成期: 肌痛
诊断
?病原学检查
肌肉活组织检查(muscular biopsy) (取材:腓肠肌、肱二头肌、三角肌) 人工消化法
?免疫学诊断
IHA; LAT; IFA; ELISA
流行
?分布:呈世界性;欧美发病率较高 ?流行因素:
主要传染源:猪 人体感染和爆发流行与食生肉有关
防治
? 治疗药物: 阿苯达唑(albendazole) 甲苯咪唑(mebendazole)
? 开展卫生教育,把住“口关” ? 加强肉类检疫和食品卫生管理
广州管圆线虫
A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鼠类是适宜终宿主,人是非正常宿主 ?人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主要为幼虫侵犯中 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生 活 史
福寿螺产卵
俗称“东风 螺” 、“花 螺”、“海猪螺” 和“南风螺”。 肉质鲜美、酥脆 爽口。
预习
1.预习原虫基本特点及原虫致病作用 2.预习溶组织阿米巴生活史特点及其临床 表现
微丝蚴形态
?体态 ?头间隙(长:宽) ?体核 ?尾核
生活史
生活史小结
? 中间宿主: 蚊 ? 终宿主: 人 ? 感染阶段: 丝状蚴 ? 感染途径: 经皮肤 ? 寄生部位: 淋巴组织
蛲虫(蠕行住肠线虫)
俗称蛲虫,主要寄生于回盲部,引起蛲虫病, 儿童常见。
一、形态
1 成虫:♀8~13mm;♂2~5mm 2 虫卵:25×40μm
二、生活史
1 成虫主要寄生回盲部,以肠内容物、组织液或 血液为食。 2 肛周产卵,5000~17000个/条•天。 3 肛周虫卵发育条件:温度34~36℃,湿度 90~100%,氧充足,6h。 4 蜕皮:①卵内,②③小肠,④结肠 5 感染期:含第二期幼虫的感染期卵 6 感染方式:经口、吸入、逆行 7 成虫寿命:♀2~4wk,一般<2个月
Hale Waihona Puke 1 感染率:城市>农村,儿童>成人,分布具集体 机构和家庭聚集性 2 生活史简单: 虫卵不离开人即发育为感染期 3 感染期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室内可存活3wk, 甲垢内和皮肤上活10d
六、防治原则
1 治疗感染者:苯并咪唑类、蛲虫膏、2%白降汞 膏、龙胆紫等。 2 注意家庭和集体场所环境卫生:0.05%碘液浸泡 玩具1h。 3 防止自体或异体感染
三、致病
1 肛门、会阴部皮肤搔痒及继发性炎症 2 神经系统症状:烦躁、失眠、夜惊、食欲减退 3 消化功能紊乱:一般无明显症状,可并发阑尾炎 4 异位寄生: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
四、实验诊断
1 肛门拭子法:透明胶纸肛拭法(首选);棉拭子 肛拭法 2 检获成虫(肛周或粪检)
肛周活蛲虫
五、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结膜囊内也可寄生蛲虫。
四、实验诊断
透 明 胶 纸 法 : 将 透 明 胶 纸 ( 6 cm×2 cm ) 有 胶 的 一 面 黏 擦 肛 门 周 围 的 皮 肤 , 然后将平贴于载玻片上,镜检虫卵。
棉签拭子法: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消毒棉 签拭擦肛周,将拭擦物涂片镜检虫卵; 或将拭擦物洗入饱和盐水内,用漂浮法 查虫卵。
蛲Hale Waihona Puke 卵 虫卵长圆型,无色透明,两侧不 对称,一侧扁平,一侧稍凸。大 小约为(50~60)μm×(20~ 30)μm。卵壳较厚,由两层壳质 层组成,卵壳外被有一层光滑的 蛋白质膜、内复脂层。
卵内细胞多已发育至蝌蚪期胚。
二、蛲虫生活史
宿主:人为唯一宿主。 感染期:感染性虫卵。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寄生部位:主要为回盲部、结肠等处。 体内发育:感染期卵在肠道孵出幼虫,
直接发育为成虫。
蛲 虫 生 活 史 图 示
三、致 病
雌虫产卵所引起的肛门及会阴部皮 肤瘙痒及继发炎症是蛲虫病的主要 症状。
患者常有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 退、夜惊等表现。
虫体附着处的肠粘膜可有轻度损伤, 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或慢性炎症, 一般无明显症状。
异位寄生
蛲虫异位寄生主要见于女性患 者泌尿道、生殖道,并引起相应器 官的炎症及蛲虫性肉芽肿。
粪便内或肛门周围检获雌虫也可确诊。
五、流 行
世界性分布。城市感染率高于农村,儿 童高于成人。
传染源:病人和带虫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感染方式:感染性虫卵通过肛门—手— 口途径所造成的自身反复感染,在儿童 最为常见。也可经口、鼻吸入空气中飞 扬的蛲虫卵再咽下而感染。
易感人群:儿童感染率在10.28%左右, 5~7岁发病率最高。
2、预防:
宣传教育: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卫生知 识水平。
改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 不吮吸手指等。睡前及清晨应清洗肛门。
搞好室内卫生:经常晒洗玩具等物具,勤更 换床单及内衣等。
普查普治:有组织地进行集体性的反复查治。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
授课:任红斌 jcbjsc@
一、形 态
虫体细小,乳白色。
雌 虫 大 小 约 ( 8 ~ 13 ) mm×(0.3~0.5)mm, 虫体中部膨大,尾端直 而尖细,其尖细部可占 虫体长的1/3。雄虫较雌 虫 小 , 大 小 约 (2 ~ 5) mm×(0.1~0.2) mm, 后端向腹面卷曲。
六、防 治
1、治疗
甲苯咪唑:1次顿服100 mg对蛲虫病治愈率可达 90%左右。为防止再感染,应间隔10 d或半个 月进行复治。
丙硫咪唑:100 mg或200 mg顿服,连服7 d,间 隔2周的两个疗程,则阴转率可达100%。
噻嘧啶:按10 mg/kg,分2 d,4次口服,治愈率达 94.4%。
扑蛲灵:按5 mg/kg,睡前顿服,1次服药治愈率 达90%以上。需在2周内再服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