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原来如此简单

合集下载

中医的详细介绍

中医的详细介绍

中医的详细介绍中医是指传统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体系的一部分。

它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注重调理平衡以维护健康。

中医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诊断、治疗、预防和保健。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四诊法,即通过望(观察病人外貌)、闻(听取患者声音和气味)、问(询问患者症状)和切(触诊脉象)来判断疾病的原因和性质。

中医治疗常采用草药、针灸、拔罐、推拿等方法,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补益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注重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通过养生、饮食治疗、运动等方式来增强人体的自身抵抗力和健康素质。

中医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两个互相对立而又统一的方面,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的平衡关系,失去平衡会导致疾病。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元素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也可以用来解释身体器官之间的关系。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12条经脉,通过人体运行气血和调节阴阳。

脏腑学说认为人体有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医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逐渐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它在许多慢性疾病、疼痛管理、妇科、儿科、皮肤科等领域有着独特的疗效。

然而,中医学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和质疑,其疗效和理论存在一定争议,且有些疗法在西方医学范畴下缺乏科学证据支持。

总体而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综合治疗方法、个体化的诊断和预防疾病的重视而闻名,并在保健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六经模式图

六经模式图

1这个模式图应该这样看:最下面二个框表示是二条腿;中间的框表示是躯干,左右二边的框表示为二手,顶部的二个框表示为头部,为理解上的方便分成左右头。

中间躯干部黑色的线条表示为任脉或督脉,其它小线条就是手、头、足的三阴或三阳经了。

这里只给出了督脉的模式图,任脉同理。

任督主要的是在头部达成经气的左右交换。

表里经最重要的基本活动是在头、手、足远端的经气交换,这是最核心的秘密,也是从医者唯一能干预的部分。

各位要自行领悟了。

中医经络原来如此中医基本上掌握一个“开、合、升、降”就够了,只是开什么?如何开?闭什么?如何闭?升降亦如此,当你弄明白这些,中医大师非你莫属。

任何一个理论,个人认为,要能完整解释按摩、针灸、药物、修练才是真正符合人体生理病理的,我期待着有比我这个理论更完善的解释。

前提是你的解释要符合最基本的物理和常识。

六经的阴阳虚实六经在受精后发育成人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形成一个类似“充电”的过程,让六经充满电荷,这个电荷的多少在出生时基本确定,是为先天虚实;出生后在女子第一次排卵,男子第一次遗精之前,卵母细胞和原精细胞还会转化成电荷继续通过肾经充实骨髓和脑髓,是为藏精。

换过说法,从出生那一刻起,人体六经的电荷就基本确定了,这个电量决定了人体的先天身体素质。

这个充电的过程是严格分开的,阴经的电量主要来自卵黄囊和母体,阳经的电量则来自季节的光热,正因为这样,在体表阳经分布的面积又最大,所过的部位最多,又处于外侧面,所以,人体与季节有一定的互动,如果季节反常,在体内相应不足的阳经就会起明显感应;如不能及时处理,因表里经的循环影响,又会影响到相应的里经。

严重的就会通过经气的大循环影响到下一级或上一级表里经循环,从而发展成全身的疾病。

出生后后天的补充主要通过食物直接吸收和阳光照射的光和热(包括储存的光热如电热,火热,食物也是储藏的热),这些光热会直接转化成阳经的“电量”和阴经的“电量”。

如红光或红色食物转化的是阳经的“电量”,蓝光、黑光或黑色食物转化的就是阴经的“电量”。

屡试屡效的简便廉验治病妙招

屡试屡效的简便廉验治病妙招

屡试屡效的简便廉验治病妙招(任之堂简便廉验系列1)缘起每天看病,都会碰到一些常见的小病小痛,比如头晕头痛,颈椎不利索,落枕,眼花鼻塞,手麻,肩痛,胃胀,乳房胀痛,腰痛,腿脚抽筋等病症。

有很多病症,还没让病人吃药,任之堂的老师还有学生们,就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外治法,还有一些中医小方法,就大大减轻这些病痛,甚至完全好了。

老师说,这些小招小法,不一定非得要我们医生做,病人们自己学了,也能够自我保健。

这样很多小毛小病,一方面又不用很辛苦地到处求医,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省很多没必要的付出。

所以老师希望我们把任之堂常用的一些中医小招小法整理出来,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学习后受用。

这样也就不至于才有病痛,便慌了手脚去寻医。

毕竟连《伤寒论》的仲圣,他也不是鼓励大家一有不适就马上服药去。

他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按摩,不要让自己肌肤九窍闭塞,这样病邪就不会深入进去,你如果又能保持让自己五脏元真通畅,那就能经常保持健康。

而这些所谓的导引吐纳按摩之术,其实就是中医未病先防,有病早治的一些招法。

而我们任之堂里面,常用的一些小招小法,目的无非就是顺其性,养其真,让五脏元真通畅,病邪自然消于无形。

第一法,拍百会现在在富康小区,连很多老爷子阿姨都认得我们,隔大老远就跟我们说,小伙子啊,你们任之堂今天号挂满了没有啊?有天早上,我们路经菜市场,有个阿姨就叫住了我们说,你们余老师是不是会祛邪啊?他能不能治一些异病,我有朋友就得这病。

我们便问她,你从哪里看到余老师祛邪呢?她说,我上次看病时,看到他在打一个病人的头,那个病人头晕晕的,打完后就说,清醒好了。

我们笑着跟她说,那不是在祛什么邪,也不是治什么异病,那个病人就是简单的脑供血不足,左寸脉力道不够,老师帮他拍百会,是把他气调上头面来。

有人又问,这脑供血不足,它是血不足,怎么拍拍,它血就会足呢,这不大可能吧?其实这很好理解,中医认为血随气升,气为血之帅,阴随阳升,阳为阴之先导。

老师拍百会,是因为百会是人体诸阳气之会,一拍打,就把周身的阳气调上来,阴血也随着聚上来,这样脑供血不足的状态一下子就改善了。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知识大全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知识的各个方面,包括中医学的起源、核心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内容,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医学的视角。

一、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我国的神农氏、黄帝、岐伯、扁鹊等古代医学家为中医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许多关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规律,并将其传承下来。

中医学注重对人体整体的观察和研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

这些理论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成为了中医学的核心思想。

二、中医学的核心理论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的是宇宙万物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两种对立而统一的力量。

阴阳的平衡与协调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而阴阳的失衡则是疾病的根源。

中医学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如针灸、草药、气功等。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另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要素:木、火、土、金、水。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人体内部也有着相应的表现。

中医学通过调节五行的相应关系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三、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是中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四诊法、望诊法、问诊法、切诊法。

1. 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分为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部位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语音、呼吸声等来获得相关信息;问诊是通过与患者的对话来了解病情;切诊是通过手法来触诊患者的脉搏等。

2. 望诊法望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人体的外部表现可以反映内部脏腑的状况,因此望诊可以为医生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辅助判断疾病。

新手如何入门学习中医诊脉?

新手如何入门学习中医诊脉?

新⼿如何⼊门学习中医诊脉?今天给⼤家分享⼀个简单的中医脉诊技巧如何把脉当然是先找到把脉的位置。

⼈的脉分为⼨关尺三个部位,左右⼿各有⼀个⼨关尺的位置。

⾸先,双⼿伸出来,露出⼿腕,在你⼿腕的边缘处有个凸起的⾻头,叫做桡⾻茎突,先⽤中指摸到它,然后再在它对应的位置摸到⼀条⾎管,这个地⽅就是关脉了,定位了关脉的位置,⼨和尺就住在它的左右隔壁。

关脉以上,靠近⼿的⽅向,挨着的就是⼨脉,关脉以下靠近⼿肘的⽅向,挨着的就是尺脉。

找到⼨关尺的位置后,还要注意,摸脉摸脉,摸的其实就是⾎管,所以要仔细的摸到那根跳动的⾎管,才算找准了。

有的⼈⾎管偏外⼀点,有的⼈偏内⼀点,有的⼈⽐较明显,有的⼈藏的很深,这就需要细致的寻找。

⼀般给别⼈把脉是中指摸在关脉上,⾷指摸在⼨脉,⽆名指摸在尺脉,三个⼿指的间距根据⼈的体格不同⽽略有不同。

如果是⾝⾼⽐较⾼的,⼿臂⽐较长的,⼿指之间间距就稍微开⼀点,如果是⼩孩或者⼿臂短的,就稍微紧⼀点,这个⾃⼰体会⼀下就可以,不必很精确。

把脉的时候,可以三个⼿指⼀起上,也可以单打独⽃,这个就看个⼈习惯,总之就是怎样能摸清楚就怎样来。

给⾃⼰把脉的时候,是⾷指把尺脉,中指关脉,⽆名指⼨脉,跟给别⼈把脉是反过来了。

⾃⼰的脉象是最需要反复体会的,因为可以经常把,所以对⾃⼰的⾝体情况可以详细的跟踪体察。

⽐如感冒了是什么脉象,吃饱了是什么脉象,饿了是什么脉象,以及春夏秋冬的不同,喝了中药之后的变化等等。

时间久了,就会对把脉的体会越来越深⼊。

把脉的时间⼀般最好是早上起床半⼩时之后,这时的脉象没有经过各种⼲扰,反应的是⼈体最本来的⾯⽬。

如果是病⼈,需要体察细微,那么早上的脉象就⽐较重要,如果是平常⼈,就不⽤这么讲究,只要不是运动后,或者饿的久了,或者喝了酒,或者吃撑了的情况,⼀般正常状况下都可以把脉。

如果是有以上这些情况,把脉的时候就要注意鉴别这些⼲扰因素。

⽐如运动及喝酒了之后,脉象就会变快,饿久了就会变弱等等。

把脉的姿势把脉的时候,⼀般采⽤平坐的姿势,胳膊与⼼脏保持在⼤概⽔平的位置,不能太低或太⾼。

学中医最简单的方法

学中医最简单的方法

学中医最简单的方法学习中医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任务,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

然而,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初学者入门并逐步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实用的学中医方法:1.阅读中医经典著作: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是学习中医的第一步。

开始时可以选择一本简明易懂的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或《伤寒杂病论》,逐步掌握其中的基本理论和医学术语。

2.参加中医课程或培训班:了解中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需要专业指导和教学。

参加中医课程或培训班可以学习到系统的中医知识,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和分享经验。

3.坚持实践中医技术: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诊疗方法和治疗技术。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实践经验,或者参观实地诊疗,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4.学习常用中药材: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常用中药材的性味、功效和用法,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如人参、黄连、当归等,进行系统学习和实践。

5.积极参与中医交流和讨论:加入中医学习和交流的社群,与其他学习者和专业人士交流、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和学习资源。

这些交流平台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学习资源,还可以进行精彩的学术探讨和解惑。

6.深入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与西方医学有着不同的哲学思想和观念。

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平衡理论和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7.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没有捷径可走。

学习中医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持续进行实践和反思。

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逐步提升自己的中医水平和能力。

总之,学习中医需要时间和耐心,但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方法,我们可以逐步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中医打下坚实的基础。

适合中医自学、初学者的好书

适合中医自学、初学者的好书

适合中医自学、初学者的好书
在中医领域,有许多适合自学和初学者的好书。

这些书籍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知识,帮助读者了解中医理论和实践。

首先,一本非常经典的中医书籍是《伤寒杂病论》。

这本书是清代医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

《伤寒杂病论》详细阐述了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和治疗原则。

另外一本适合初学者的书籍是《黄帝内经》。

这是一本中医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根本经典。

《黄帝内经》涵盖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对于初学者来说,读这本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

此外,还有一本适合初学者的书籍是《中医基础理论》。

这本书从中医的基本理论出发,介绍了中医的基本概念、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

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中医理论,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

对于希望了解中医草药的初学者,可以选择阅读《中药学》这本书。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中草药的性味功效、用药原则等,帮助初学者了解中草药的基本知识。

除了以上提到的书籍,还有许多其他适合中医自学和初学者的好书,如《中医诊断学》、《中医养生学》等。

选择适合自己的中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提高自身的中医知识水平。

我自学中医经历

我自学中医经历

我自学中医的经历自我小时候起,我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能是受到爷爷经常为我熬制草药的缘故,我对中医的神秘和博大精深产生了向往。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了自学中医的旅程。

一、中医学基础理论自学中医学的第一步,我选择了学习基础理论。

从阴阳五行,到藏象经络,再到病因病机,我逐步深入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我阅读了大量的古籍和现代文献,还经常在网络上寻找相关的讲解视频。

二、中医诊断与辨证有了理论基础后,我开始学习诊断与辨证。

我了解到中医的诊断不仅仅是靠脉诊和舌诊,还要结合问诊和望诊。

辨证则是根据四诊的结果,分析病因、病位、病性,从而确定治疗原则。

在这个阶段,我经常对照医案进行实践,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诊断能力。

三、中药方剂与药材知识接下来,我开始系统地学习中药方剂与药材知识。

从中药的性味归经,到配伍禁忌,再到各种经典方剂,我都有所涉猎。

为了更好地了解药材,我还经常到药材市场实地考察,与药农交流,积累实践经验。

四、中医针灸推拿技能针灸和推拿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自然也成为了我学习的重点。

通过视频教程和实地请教,我逐渐掌握了针灸的技巧和要领,推拿的手法也日益熟练。

我甚至在家里布置了一间针灸推拿室,用于实践和提高自己的技能。

五、临床实践与案例分析理论学习之余,我还积极参与临床实践。

我曾多次跟随一些资深中医专家门诊,观察他们如何诊断、开方、施针。

通过分析真实的医案,我逐渐加深了对中医临床的理解。

六、传统中医养生与保健方法除了治病救人,中医在养生和保健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

我深入研究了四季养生、饮食调理、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努力在生活中加以实践和应用。

比如在冬天我会多吃温性食物,如姜、红枣等,以增强身体的阳气;在夏天则多吃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冬瓜等。

同时我还学会了太极拳和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方法,用以调节身体和内心的平衡。

七、学术研究与交流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也逐渐参与到学术研究和交流中。

中医把脉-大忽悠

中医把脉-大忽悠

中医把脉-大忽悠众所周知,中医有四种诊断手段:“望闻问切”。

“切”,对医家来讲,是最难掌握的一种,但对患者而言,“切”,无疑是最神秘的诊断方法。

想像一下,一个白须飘飘、仙风道骨的老中医,在患者病塌前正襟危坐,伸出三根手指向患者手腕上一搭,神情肃穆,若有所思,简直帅呆了!酷毙了!最神奇的是传说中的“悬丝诊脉”——由于男女授受不亲,只需将一根丝线的一头搭到女患者的手腕上,医生触摸丝线的另一头,即能诊出患者的病症——这可是唐朝神医孙思邈大师发明的把脉法。

CT、B超之类的乏味检查,哪有老中医把脉的神韵和诗意?把脉果真这么神奇吗?吾存疑焉。

据说,学中医最难的就是把脉,因为“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往往“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说白了,就是里面的学问说不清道不明,完全要靠医者的手感。

我不否认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能把出十几甚至二十几种不同的脉象,但说什么我也不相信他能区分三千种脉象!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脉经》,八九万字的篇幅全是论述把脉的经验和理论,也不过将病脉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共二十四种。

后人又增加了四种,也不过二十八种脉象。

那个“周村神医”能把出三千种脉象,恐怕要让中医祖宗们佩服得在地下也不得安宁。

靠把脉能诊出病人所患何病吗?吾犹存疑焉。

甚至我认为中医把脉的作用,大部分是故弄玄虚、故作高深,是用来忽悠人的。

在这方面,中医与中华传统武术、气功的招式有共同之处——人们总是相信这门学问博大精深,总是相信存在世外高手,总是抱怨今不如古,总是慨叹神医百年难遇……而这实在是冤枉了那些孜孜不倦钻研传统医学的中医们,因为这门学术其实是伪学术,进了中医理论这个迷魂阵,无论他多么聪明、多么用功,也成不了神医。

所谓“世外高手”、“方外神医”,只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之中。

中医把脉典型的大忽悠,就是声称能诊出“喜脉”以及可以诊出男女胎。

【罗大伦《这才是中医》1】

【罗大伦《这才是中医》1】

【罗大伦《这才是中医》1】[这才是中医 / 罗大伦著 ]内容简介:中医是什么?在很多人看来,中医就是药草、药罐,还有泛黄的古书;也有人认为,中医就是高深玄妙的理论,什么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不知所然;还有人认为,中医就是慢郎中,不吃个一年半载的中药,很难见效;……读了《这才是中医》,你就会对中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书中的中医大师们都拥有高超的医术、高尚的情操,他们诊病如神,药到病除,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中医不是慢郎中,是我们后辈学艺不精!书中的中医,不再是药物和药理的堆砌,而是一段段活生生的历史,几个故事,几句点评,让中医走出玄妙之迷局,进入寻常百姓家。

另外,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小方子,希望能为深受疾病困扰读者带来福音。

关于作者:罗大中,笔名罗大伦,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被认为是中医新生代的领军人物,业内有“中医两博士,南有刘力红,北有罗大伦”之说。

与刘力红博士的治验、研究、著书立说不同的是,罗大伦博士是从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和电视媒体上宣传中医的。

2005年,罗博士以中医故事化的写法,还原了古代名医们,并以《古代的医生》为题发表在天涯煮酒论坛上。

网友们为中医大师们精湛的医术赞叹,更为他们的大医精诚之心折服,他们相互传阅,点击率现已突破120万人次。

后来,此贴被整理成《古代的中医》《神医这样看病》出版。

作为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的主编、特邀主持,罗博士邀请了许多有影响的中医专家(像王琦教授、王鸿谟教授、姜良铎教授等等)开坛布讲,让中医养生智慧进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

正文序序中医治病见效到底快不快?很多朋友说,中医是个慢郎中,一般急病,要去找西医,而那些不着急的病,才去找中医。

还有的说,中医治病不但慢,而且效果说不清楚,反正是治不好,也治不坏的,总之是:中医调理不能着急,一般都是吃药吃他个两三个月的,如果往长了吃,怎么还不吃个半年一年的?那么,中医真的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中医真的是个慢郎中吗?答案是:中医不是慢郎中。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认可。

对于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士,入门自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医入门自学方法。

一、了解中医基本概念
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气、血、阴阳、五行等。

因此,入门自学中医的第一步是了解这些概念。

可以查看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也可以通过网络、语音播客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二、学习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

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同样,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进行学习。

三、学习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入门自学可以主要了解望诊和问诊两种方法。

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观、气息等进行望诊;通过了解病人的症状、诉求等进行问诊。

当然,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学习。

四、了解常见的治疗方法
中医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入门学习时,可以了解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适应症。

建议在学习治疗方面时可多参考一些著名病例的实践经验。

五、实践
实践是加深学习并印证知识的重要方式。

可以在熟悉的场合下学习,例如给家人朋友诊查看病。

也可以参加一些有关中医的志愿活动,增加技能。

总之,中医入门自学不需要大量的金钱,虽然难度较高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努力,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这门古老而神奇的学问。

自学中医自诊的方法

自学中医自诊的方法

自学中医自诊的方法一、引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认可。

而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学中医自诊的方法,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自身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有效的自学中医自诊方法,帮助读者自我判断身体状况。

二、搏动观察法搏动观察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体表部位的脉搏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畅情况。

自学中医自诊时,我们可以尝试观察自己的脉搏,特别是在安静的环境下。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脉搏有多种类型,如浮、沉、弦、数等。

通过观察脉搏的强度、速度和规律性,可以初步判断自身的身体状况。

三、舌诊法舌诊法是中医辨识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体的形态和颜色,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和病理情况。

在自学中医自诊时,我们可以利用镜子观察自己的舌头。

如果舌头颜色偏红,可能表示体内有火热的病变;如果舌头颜色偏白,可能表示体内有寒冷的病变。

舌苔的厚薄、颜色和湿润程度也是判断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四、面色观察法面色观察法是中医自诊方法中较为直观的一种,通过观察面部的血色、气色和斑点,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和病理情况。

在自学中医自诊时,我们可以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借助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面部。

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表示阳气充盈。

而斑点、痘疮等皮肤问题也可以反映身体的内在状况。

五、听诊法听诊法是中医自诊方法中利用听觉观察身体状况的重要手段,通过听取身体部位的声音变化,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和局部异常情况。

自学中医自诊时,我们可以利用听力观察自己的呼吸声和腹部声音。

正常的呼吸应该是平稳和无杂音的,而腹部声音应该是均匀和稳定的。

六、身体反应法身体反应法是中医自诊方法中利用自身感觉观察身体状况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睡眠、饮食、排泄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整体健康情况。

在自学中医自诊时,我们应该高度关注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身体感受,尤其是食欲、睡眠和排便等方面的变化。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1. 嘿,你知道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那可真是个宝贝啊!就像一本神秘的武功秘籍,里面全是中医看病的诀窍呢。

比如说,当你感冒了,中医不会只说“感冒”这么简单,在这个诊疗术语里,可能就会有更精准的说法,像“外感风邪证”之类的。

这就好比你去一个大商场找东西,有了更详细的分类标签,能更快找到你想要的。

2. 我跟你讲哦,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

我有个朋友,老是肚子疼,看了好多西医都没查出个所以然。

后来找了个中医,中医用这诊疗术语里的知识一分析,说是“脾胃虚寒证”。

哇塞,这就像在黑暗中突然亮起了一盏灯,一下子就找到病因了。

这部分术语能让中医更准确地知道你身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多厉害呀!3.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简直就是中医界的指南针啊。

有次我看到一个老中医给病人看病,那病人老是头晕。

老中医嘴里念叨着这部分术语里的内容,什么“肝阳上亢证”之类的。

你想啊,如果没有这个指南针,中医就像在大海里航行没有方向的船。

可有了它,就能在病人身体这个大海洋里准确找到病因的小岛啦。

4. 你可能觉得中医很玄乎,但是当你了解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你就会恍然大悟。

就像看魔术表演,之前觉得不可思议,知道了背后的原理就觉得原来如此。

比如说,有的人失眠,中医根据这部分术语,会判断是“心肾不交证”。

这就像是给失眠这个谜题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答案,让我们看到中医可不是瞎蒙的。

5. 哇哦!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那是中医的智慧宝库啊。

我爷爷是个中医迷,他就经常跟我说这里面的门道。

他说要是病人关节疼,可能就是“痹证”,这就像给关节疼这个现象一个专属的名字,方便中医对症下药。

这部分术语就像是给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搭建了一个坚固的桥梁,让中医能顺利从诊断走到治疗那一头。

6. 你有没有想过,中医是怎么准确知道你身体的毛病的呢?这就离不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啦。

这就好比厨师做菜,没有菜谱可不行。

中医看病也一样,这部分术语就是菜谱。

深入浅出话中医

深入浅出话中医

深入浅出话中医中医原来如此简单作者:难经难(注:摘自《中国中医药论坛》医理探源,论述内容比较多,有益中医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故转载。

)前言在几千年的长河中,中医被越来越神话,也变得越来越玄,以至出现极端科学主义者攻击她为伪科学。

人们这样形容中医: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保证健康,绝无问题。

可惜,阴阳五行,七情六淫,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虚实寒热,生克乘悔,脏腑经络,诲涩难懂,无从普及……。

因此懂中医者少,用中医者更少,平常百姓对中医知之甚少,更有一些学者满嘴之呼者亦,不这样好像不能显示他们的学问。

本人本来不是学中医的,但是因为需要自己读了些中医书,结合自己原有的现代科学知识,发现中医不但科学,而且非常简单。

写出来让大家分享。

这里你必须假释自己是一个古人,对自然认识有限;放弃你脑中原有的医学知识。

当然对于一些挑刺的人,我也用现代科学知识验证。

取这个题名是为了吸引部分读者没有贬低广大中医工作者的意思。

一、阴阳什么是阴阳?现代人对阴阳理论研究很深,以至于和普通百姓越走越远。

如果你是古人,你就会发现天上有“日”和“月”。

日有白天、明亮、温暖的属性,月有晚上(不要用现代知识和我较劲,记住上面假释)、黯淡、寒冷的属性。

那么地上的、世上的、人间的、自然的事物又怎样呢?需要分分类。

让我们做个游戏。

一个人手拿一面写有“日”字的旗,另一个人手拿一面写有“月”字的旗,中间一个元帅。

元帅出一个题,然后问下面的士兵,谁认为有“月”属性的就走到月旗下,谁认为有“日”属性的就走到日旗下。

久而久之,人们就创造了阴阳两字。

现在大家看到了吧,原来“阴”是一块写有“月”字的旗,“阳”是写有“日”字的旗。

中医经络的终极秘密

中医经络的终极秘密

中医经络的终极秘密一直不太愿意把这个图发上来,尽管只是一个模式图,但经络的所有秘密全部包括在其中了,如果你有缘,从此可以领悟经络的终极奥秘。

这个模式图应该这样看:最下面二个框表示是二条腿;中间的框表示是躯干,左右二边的框表示为二手,顶部的二个框表示为头部,为理解上的方便分成左右头。

中间躯干部黑色的线条表示为任脉或督脉,其它小线条就是手、头、足的三阴或三阳经了。

这里只给出了督脉的模式图,任脉同理。

表里经的只给出了厥阴和少阳的模式图,其它的同理。

各位可自行画出。

任督主要的是在头部达成经气的左右交换。

表里经最重要的基本活动是在头、手、足远端的经气交换,这是最核心的秘密,也是从医者唯一能干预的部分。

各位要自行领悟了。

中医经络原来如此简单最近几天,基本上把我领悟的经络系统做了比较全面的整理,当变成文字和图示后,发现中医的经络是如此简单!中医治疗也不用弄得那么复杂,完全可以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入门。

唯一的难点是如何从传统的思维里转到用“六经”辨证,只要把归经区域弄清楚,无论是针灸、按摩、药物均可信手拈来,解决一些认为是疑难病的痛苦。

这些东西本来应该做为不传之秘,自己使用就好,但思之,67亿人为什么选择了我来悟透经络秘密?不敢藏私,发在博客里,供同好研究,各人如何阐发,即是机缘。

这里所谈的“六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六经辨证,因为现在的六经的归经区域扩大了可能不止十倍,请各位自赏之。

各位看后,有何感想,不必在此讨论,我无意做口舌之争,原则只有一个,你觉得有用就拿去,没用就别费神去看了。

中医基本上掌握一个“开、合、升、降”就够了,只是开什么?如何开?闭什么?如何闭?升降亦如此,当你弄明白这些,中医大师非你莫属。

任何一个理论,个人认为,要能完整解释按摩、针灸、药物、修练才是真正符合人体生理病理的,我期待着有比我这个理论更完善的解释。

前提是你的解释要符合最基本的物理和常识。

六经的阴阳虚实到底指什么?六经在受精后发育成人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形成一个类似“充电”的过程,让六经充满电荷,这个电荷的多少在出生时基本确定,是为先天虚实;出生后在女子第一次排卵,男子第一次遗精之前,卵母细胞和原精细胞还会转化成电荷继续通过肾经充实骨髓和脑髓,是为藏精。

中医开方技巧

中医开方技巧

中医开方技巧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气血、脉情、精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疾病发生。

中医开方方法,是以辨证论治、兼顾病因、病机、症状和体质等多种因素,来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开方技巧是研究、让药物和疗法充分发挥治疗功能及提高患者疗效的重要手段。

技巧包括:把握全象、用药选择、量药确定等。

1、把握全象:全象是指病人的病情及体征,以及病因、病机、病理、症状等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治疗过程中必须把握的重要环节。

在辨证制定方案时,必须仔细审慎,把握病人的病情,以综合的判断为准则,才能制定出更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2、用药选择:中医保持药物简单有效、细致分寸的原则,对于药物的选择更为严格。

首先,把握病人的体质及病机,然后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以病因药、病机药、症状药、体质药等多种药物,结合病人的病史、用药史、病症等,综合运用药物,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3、量药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必须在量药和结合药物时,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用药的安全性等。

中医在量药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既要满足治疗效果,又要避免有毒副作用。

在量药时,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量药合理,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中医开方的技巧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更好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中医开方技巧实质上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它把握整个治疗过程,有助于加快治疗的效果。

积极掌握中医开方技巧,可以帮助患者达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从宏观上看,中医开方技巧可以总结为:在把握病人病情及体征和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病因、病机、病理、症状等综合考虑,用药选择药物并结合药物,量药确定,最终制定出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的最佳疗效。

总之,中医开方技巧是中医药学研究及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入学习、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发挥药物最大作用,让患者得以恢复健康。

自学中医的好处

自学中医的好处

自学中医的好处
1.了解身体内部运行规律:中医讲究“治未病”,即通过了解身体内部的运行规律,预防疾病的发生。

自学中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身体内部经络、气血、脏腑等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2.自我调节身体健康:中医重视“平衡”,即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平衡,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自学中医可以教我们一些简单的调节方法,如食疗、按摩、气功等,让我们更容易地保持身体健康。

3.辅助治疗疾病:中医有着丰富的治疗疾病的经验和方法,其中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

自学中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方法,从而在疾病治疗上有更多选择和参考。

4.理解中华文化: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学中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总之,自学中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身体内部运行规律,自我调节身体健康,辅助治疗疾病,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 1 -。

中医普及学堂——轻松学中医系列

中医普及学堂——轻松学中医系列

中医普及学堂——轻松学中医系列第一部四君子缘起j医生的四君子汤这次游学有幸碰到一位善治疑难慢病的j医生。

j医生独好四君子汤。

我们问他为何对此方情有独钟?j医生笑着说,像《西游记》,你要有一首主题曲唱到底,其他的都是插曲。

我选四君子汤作为我医道上的主题曲,用调脾胃的方法治到底。

你看四君子,四个君子,皇帝都给你用,力量有多大,可以妙手回春。

那j医生,你是如何使用这四君子汤,能否给大家讲些心得?j医生说,前几天,有病人打来,说他脚长期抽筋,讲话有气没力,我叫他用四君子汤加黄芪、枸杞、龙眼肉,两付药就好了,一吃就不抽筋。

病人体虚的,黄芪、党参,你给他加足。

据说,j医生你治失眠头痛感冒,都在这普通的方中加减出入,配合刮痧,按摩,是真的吗?j医生笑着说,我临床上用药,很少超过五十味,但我学药时学了不下五百味,真正你用得灵活,五十味药都变化无穷。

这五十味药你研究好,治病就很有信心了。

比如一带,几个弟子跟我学,学几个月,就上手,我教学生不难。

像你不会睡觉,烦躁,给你刮完痧后,用四君子加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一喝就呼呼大睡。

如果你还恶心,吃不下饭,这是胃气不降,就加木香、厚朴,不超过十味药,效果却非常好。

如果再配上我讲的能量学,酸碱学,经络学,排毒学,治疗起病来,都非常灵活。

我们又问,刚才不是讲感冒头晕的吗?j医生说,感冒头晕怕冷,深层次原因就是脾虚气弱,四季脾旺不受邪。

前几天就有一个这样的病人,用四君子汤加根、藿香、桂枝、白芍,一剂就好,不超过十味药。

我还碰到一例,感冒后头痛,胀得厉害,大便没通,我给他用四君子汤加大黄、川芎,通上彻下,将军一出马,病就好了。

我觉得学医者,道路要明,需要掌握四个字,就是阴阳寒热。

一切疾病的演变都离不开这四个字。

懂得这四个字,普通百姓都会看病。

比如目珠痛,红赤的,用四君子汤加菊花、决明子。

你再看红赤程度,太红赤,严重了,就加黄连。

伴随口苦,你再加龙胆草,既清火泻火,而且又不伤及脾胃。

中医治疗定义

中医治疗定义

中医治疗定义中医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体系,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中医治疗注重调节人体的整体平衡,通过恢复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经络无阻。

而当人体出现疾病时,往往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经络堵塞等原因所致。

因此,中医治疗的核心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恢复气血畅通、疏通经络来治疗疾病。

中医治疗主要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利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原料,通过煎煮、浸泡等方法制成药物,运用于治疗疾病。

中药具有药性温和、疗效持久、副作用少等特点,对慢性病和一些疑难杂症有良好的疗效。

针灸是中医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安全、无副作用,特别适用于痛症、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的治疗。

推拿是中医治疗的另一种常见疗法,它通过按摩、推拿人体的特定部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疗法简便易行,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气功是中医治疗的一种独特疗法,它通过调整人体的呼吸、姿势、意念等,运用于治疗疾病。

气功疗法注重修身养性,通过调整人体的心理状态、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整体化的治疗理念,注重辨证施治。

中医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望闻问切等方法,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强调疾病的根本原因,注重治疗疾病的本质,而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例如,在呼吸系统疾病中,中医治疗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改善肺功能,能够有效缓解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原来如此简单摘自《中国中医药论坛》医理探源作者:难经难前言在几千年的长河中,中医被越来越神话,也变得越来越玄,以至出现极端科学主义者攻击她为伪科学。

人们这样形容中医: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保证健康,绝无问题。

可惜,阴阳五行,七情六淫,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虚实寒热,生克乘悔,脏腑经络,诲涩难懂,无从普及……。

因此懂中医者少,用中医者更少,平常百姓对中医知之甚少,更有一些学者满嘴之呼者亦,不这样好像不能显示他们的学问。

本人本来不是学医的,但是因为需要自己读了几本医书,结合自己原有的现代科学知识,发现中医不但科学,而且非常简单。

写出来让大家分享。

这里你必须假释自己是一个古人,对自然认识有限;放弃你脑中原有的医学知识。

当然对于一些挑刺的人,我也用现代科学知识验证。

1阴阳什么是阴阳?现代人对阴阳理论研究很深,以至于和普通百姓越走越远。

如果你是古人,你就会发现天上有“日”和“月”。

日有白天、明亮、温暖的属性,月有晚上(不要用现代知识和我较劲,记住上面假释)、黯淡、寒冷的属性。

那么地上的、世上的、人间的、自然的事物又怎样呢?需要分分类。

让我们做个游戏。

一个人手拿一面写有“日”字的旗,另一个人手拿一面写有“月”字的旗,中间一个元帅。

元帅出一个题,然后问下面的士兵,谁认为有“月”属性的就走到月旗下,谁认为有“日”属性的就走到日旗下。

久而久之,人们就创造了阴阳两字。

现在大家看到了吧,原来“阴”是一块写有“月”字的旗,“阳”是写有“日”字的旗。

这样的字在汉字中很多,例如:“隊”就是前面一个举旗的后面跟了一些人。

原来阴阳只是两个定义,就是:凡是具有“月”及扩展属性的为“阴”。

凡是具有“日”及扩展属性的为“阳”。

仅有定义不够,关键要看它能否推出正确的结论。

让我们作些推理,白天气温升高,清晨你在田野可以看到水汽蒸腾向上;夜晚气温降低,水珠在叶子上结露。

于是我们有上为阳下为阴;水汽为阳、水珠为阴。

再引申就有轻为阳重为阴。

通过这样的扩展就能分析每个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于是就有了“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出入”、“男女”、“君臣”、“父子”、“父母”、“儿女”、“夫妻”、“好坏”、“痛痒”、“动静”等等。

(几乎所有这些我们习惯的对字都是阳在前阴在后,可能和男尊女卑有关。

)这些推理出来的属性是否正确就需要验证。

古人通过长年累月的生产实践去验证,继承了正确的,放弃了不正确的,当然也有受条件限制未能证明出错误的。

例如“南北”,古人只知南方热,北方冷。

但如果放在现在,我们知道南半球的情况正好向反。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南北”阴阳属性的使用,只是要注意限制条件,到了南半球记得把它倒过来。

不仅生产实践可以验证阴阳,现代科学同样可以验证。

拿水汽与水珠来说,热力学证明同样温度的水汽比水珠含有更多的热。

该热被称为潜热,当水汽变成水珠时该热会释放给外界,而水珠变成水汽时要向外界吸收同等量的热。

看看中医常用的阴阳有:说人体的上下、表里、腹背、气血;说环境的燥湿、暑寒、风雨;说情志的喜怒、哀乐。

当然还有很多,要写一页纸都不够,就不列了。

推理:上为阳下为阴。

证明:人的头部重量不到人体的2%却消耗了20%的氧气(数据记得不是很精确,因为是随意写作就不核对了,下面一样,大家不要引用)。

化学知识告诉我们消耗氧气会产生热,热是阳的基本属性,所以上为阳符合基本定义。

推理:表为阳里为阴。

证明:人体表面集中了80%的毛细血管,我们知道毛细血管是向细胞提供养分的,毛细血管越多,这个地方的代谢(氧化)越强。

有人说现代医学证明肝脏是代谢最活跃的地方。

我说没错,但是肝脏的代谢主要是还原,是吸热。

这个热量可以用现代化学知识计算获得。

因为这是一篇科普文章所以就不深入了。

也有人说人体表面温度低,体内温度高,所以应该里为阳表为阴。

我在这里举个例,冬天,在北方有烧火墙的习惯。

火墙的温度要高于室内,所以表为阳,里为阴;可是有人测量了室内温度,又到室外测量了墙的温度,说墙的温度比室内低,于是得到里为阳,表为阴。

这里的错误是因为把一个事物的阴阳属性同两个事物的阴阳属性混在一起。

同样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推出其他事物的阴阳属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气血”。

气在现代科学中被说成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是对古人认识自然的无知。

古人把所有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的东西称为“气”。

用现代知识可以知道,当时有两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1是空气,2是能量。

“气血”就是有能量的血,用现代话就是运动的血。

也就是运动的血为阳,静止的血为阴。

当你读《内经》时遇到“气”用空气解释不了时用能量能很好地解释。

身边没有《内经》,否则摘录几段。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研究的是有气的人——活人,而西医认为活人和死人没有区别,人死后不会少一个分子。

中医看到了活人的阴阳属性,躯干为阴,神明为阳。

这里用了“神明”两字是因为人们对这两字的误解太深需要说明以阻止那些极端科学主义者的胡说。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说文》明,阴阳的结合体。

“神明”就是天神引出的阴阳的结合体,哪是什么呢?当然就是生命。

本人曾努力查找古时“生命”两字,但没有找到。

古时“生”就是生,“命”就是命,从不放一起用。

是现代人(最早好像是明朝)把“神明”写成了“生命”。

我们也可以从“神”字的词组中找到答案,例如:神气、神情、神态、精神、凝神、劳神、聚精会神……,这里的“神”都是对生命力的一种描写。

中医有“心主神明”,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心主神明”,原来是“心主生命”。

特别反感现在的人们(包括许多中医大师)把“神明”与“智慧”混为一谈。

“心主生命”很容易理解吗?你一定说“是”。

且慢,你又把这里的“心”想象成西医的心脏了。

虽然心脏也控制生命,但那是歪打正着。

下面就是要说中医的“心”是怎么回事。

2五行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慢慢地认识了自然。

早在类人猿时代就知道树木果子可以充饥;水可以解渴洗涤;土地则是基础,树长在地上,水流淌在地上。

随着时间推移,人类知道了火。

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

到了石器时代,人类知道用工具。

工具被不断更新,先是石器,然后是青铜器,再后来是铁器。

中医就诞生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的变更时期。

那时人类认识自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说很肤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生活和生产的必须品。

木和水是生活必需品,火和工具是生产必需品。

当然现代人不再吃生的东西,火也成了生活必需品。

树木果子可以有千万种,但它们的共性是充饥;水可以解渴洗涤,但果子也可以解渴,而洗涤则是无可替代的;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的同时,也给人类提供了炼铜、炼铁的手段;由于当时工具都用金属制造,所以“金”就成了工具的代名词,是提高效率的手段,用现代话就是劳动生产力。

土地则是基础,树长在地上,水流淌在地上,火在土中燃烧(土砌的炉子),金从土中炼出,可以说土孕育了万物,所以土为五行之长,位居中间。

为什么现在人们不能理解“五行”是因为人们把“五行”看成五种物质。

而古人则是从现象看到本质,找到不同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然后归纳总结。

现在的人知识多了,要理的头绪也多,往往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事实上“五行”没有一样是讲物质,讲的是一种功能。

一定要扯上物质也就“土”算一个。

用现代观念总结定义:木:能充饥,给人体的能源;水:能洗涤,滋润;火:热,能量金:劳动,加工;土:基础。

在自然界,浇水长木,燃木得火,灭火留土,炼土得金(工具),挖井得水。

古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的规律。

这就是天人合一。

在这天人合一说法上现代人们的理解也有一些偏。

人们往往把“合”理解成合并,而古人“合”是众人一口的意思,不同的人,但说法是一样。

天人合一就是不管是天还是人规律是一样的,而不是把人和天联系在一起考虑。

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一种假设,并在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人也有五行,其运行规律和自然界的五行类似。

如果假设正确,那么结果可能正确;如果假设错误,那么结果错误。

古人对人体认识没有现在深,他们只能从则面,经大量实践去验证。

现在我们可以从细胞、分子层面对它进行验证。

用现代科学可以这样认为,人的饮食为土,是一个基础,在水的帮助(滋润)下被人体吸收,成为人体的能源“木”(糖、脂肪、蛋白质等),能源进入细胞氧化获得热量“火”,代谢后的废物“土”被水带回(洗涤),而有用之物“金”被保留,成为下一循环的加工者。

这个过程是现代科学公认的新陈代谢过程。

其实不仅天人合一,继续引申有人体与人体细胞合一。

读者可以自己验证。

人有五行,就应该有与之对应的器官去完成对应的功能。

于是就有了五脏。

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五脏而不是人体实际脏器那么多。

人们经常戏话:“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中医很明确,先有鸡后有蛋。

而西医则是先有蛋后有鸡,西医先解剖得到一个器官,然后研究它的功能,研究越深入,功能越多,从而成为西医研究的一个瓶颈。

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将在下面一节深入展开。

五行对五脏,土脏:和饮食营养有关;水脏:和排泄、滋润有关;木脏:和人体能原有关;火脏:和人体能量有关;金脏:参与和帮助其他脏器。

为了记忆,古人又创造了与之对应的字,土脏用脾;水脏用腎;木脏用肝;火脏用心;金脏用肺。

也就是写到这儿为止“心肝脾肺肾”还没有和人体器官对上号。

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步了解了人体内某一脏器的功能,于是就把功能相近的脏器用对应名字命名。

这里必须认识到五脏包含了心肝脾肺肾器官,而心肝脾肺肾器官不是五脏的全部。

例如,肾器官属于水脏,而水脏不只是肾器官,还有汗腺也属于水脏。

如果我们放到细胞分子层面上,那么细胞壁的反渗透就属于水脏。

这里一直在用水脏这一名词,而古人早就为我们创造了“腎”字。

为什么不用呢?因为近一百年来西医盗用了“腎”字,以至于人们一用肾就想到人体中的那个肾器官。

为了区别水脏的肾和解剖中的肾,本文下面的五脏用心、肝、脾、肺、肾,而解剖的器官用心器官、肝器官、脾器官、肺器官、肾器官。

用现代人们掌握的知识,在人体分析上脾应当为消化系统,较简单;肾除了泌尿系统外应该还包含了一部分血液系统;肝是一部分消化系统加一部分血液系统;心是血液系统;肺是呼吸系统加血液系统。

为什么肺金是呼吸系统加血液系统呢?肺金是劳动加工的意思,就如同一个人从柴房搬木柴到伙房烧火,这个人就表示肺金。

在人体的血液中也有这样的搬运工——血红蛋白。

它从肺器官把“气”搬到人体各个部位,放出后又回到肺器官再搬。

如果一个人血红蛋白减少(贫血),这个人的脸色就会很白,被称为无血色。

所以《内经》说“肺色白”。

回到第一节阴阳篇中最后一个问题,心主神明。

为什么说这里的心不是心器官?原因有二,其一有更好的解释,其二对于没有心器官的低等生物怎么解释。

更好的解释是这里的心是心的原始意思——能量。

心主神明等于能量决定生命,没有能量没有生命。

有时你会听到心阳上亢,这不是说心器官怎样怎样,而是说代谢过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