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综合练习一及答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简答。

1.简述如何进行诗歌教学?2.简述如何进行童话教学?3.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在课程总目标中是怎样体现的?4.谈谈你对“语文”作为课程名称内涵的理解。

5.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的最新理念。

6.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有哪些基本理念?参考答案一、简答。

1.简述如何进行诗歌教学?(1)古诗的教学。

①朗读品味法②扮演绘画法。

③观察体验法。

(2)现代儿童诗的教学。

①导入语情真意切。

②朗读要贯彻始终。

③部分词可以不求甚解。

④多媒体的恰当利用。

2.简述如何进行童话教学?(1)反复朗读,学习语言。

(2)体悟形象,培养想象。

(3)理解内涵,锻炼思维。

(4)拓展延伸,运用生活。

3.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在课程总目标中是怎样体现的?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主要体现在课程总目标的第8、9两条。

第8条“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侧重对语言文字及作品的审美。

第9条“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侧重多种媒介的利用和审美能力。

4.谈谈你对“语文”作为课程名称内涵的理解。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或者,语文==语+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语言(广义) )这一名称意味着语文课程要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并重。

5.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的最新理念。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6.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有哪些基本理念?(1)激发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3套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3套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A.杜威B.洛克C.凯洛夫D.赫尔巴特2.(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设计3.“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黑格尔4.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B.课程编制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怎样编制课程5.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B.人本主义教学论C.尝试教学论D.发展性教学论6.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A.从做中学B.反省思维C.主动作业D.问题教学7.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A.情境模式B.目标模式C.批判模式D.过程模式8.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9.“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A.一般发展B.自我实现C.全面发展D.情感发展10.(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C.课程与教学目标D.课时目标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空,每小题2分,共20分)1.()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2.()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4.()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5.5.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6.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道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意义。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

1、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所谓的核心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养、信息素养、文化技能、公民素养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勤奋、天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职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课堂教育的首要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综合能力;转变教学现状;对于构建和和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和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1基于生活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2注重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3体现学科特点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1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4内含问题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5溶入情感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是这样理解的: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要使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具体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有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二、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要求学生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调控..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人格健全;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认识自我、身心健康;具有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三、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使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等这些都是每个公民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品质;有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扞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有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素质要求的核心之一..多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动脑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个时候就需要多鼓励学生;不会去批评或者苛责学生的“调皮捣蛋”行为;反而会鼓励一些创新活动;让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与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和优化..1.10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课程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3、学习方式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2、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一、名词解释1、课程:1课程作为学科..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定义: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是体验..定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3、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二、简答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2、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答: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②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一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发展1、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目前;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仍是课堂.为了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创设真实数学的情境;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方面的教学;“学史可以明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今天探讨的课题就是当年困扰千万人的问题;这样可以增进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当同学们还完成了大数学家完成的工作;这就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成功与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不怕困难;永攀高峰的信心..2、创新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二注重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师成长1、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听课和评课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定量分析;在评课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教师经常性地开展业务学习、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有计划得组织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后;才会在数学课程的实施中有积极、自觉的行动;只有教师对数学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期望在教学中有创新的设计并获得较大的成功;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断的变化;不断得到完善.. 2、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标的落实;课堂教学可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教师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实践教学中的分合协作的教学模式;既能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可整体提高教学水平;也可使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和信念相互交融;心理得到满足;灵魂受到震撼..学生成了学习主人;学习成了需求;在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中;使学生获得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三、材料分析答: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再反思一下学校的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的标准..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的往前挤名次..使得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普遍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的教育模式;而淡出了优秀行列..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一类的学生不会引起老师太多的注意;因此有着较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健康的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着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制约..。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是:()A、斯腾豪斯B、泰勒C、博比特D、查斯特2、五段教学法”属于:()A、斯宾塞B、赫尔巴特学派C、蔡斯D、凯洛夫3、从各国的课程来看,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跨学科课程D、潜在课程4、教师对已有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属于:()A、宏观B、中观C、微观5、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着眼于()。

A、未来国民素质B、教学重点C、教学难点D、教学时间分配6、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A、杜威B、赫尔巴特C、派纳D、泰勒7、以下不属于综合课程形态的是:()A、分科B、相关课程C、融合课程D、广域课程8、()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A 、布鲁姆B、布鲁纳 C、杜威 D 、赫尔巴特9、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

A、教育研究者B、学校行政管理人员C、校长D、教师和学生10、以下不属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直接途径的是()A 、做实验 B、教学参观C、看书D、到自然界观察11、提出“功用分析”课程目标的是:()A查斯特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根舍因12、()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A 独立性B 主动性C 体验性D 探究性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为()。

A:选修课B:必修课14、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自行设计课程。

A、吉林B、黑龙江C、浙江D、辽宁15、此次课程改革将儿童()的培养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强调儿童在其中反思、创造。

A:实践能力B:记忆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二、多项选择题1、在课程编制中,出现以下()形式的课程目标的取向。

《课程与教学论》阶段测试及答案阶段一(第1-2章)

《课程与教学论》阶段测试及答案阶段一(第1-2章)

《课程与教学论》阶段测试及答案阶段一(第1-2章)一、单项选择题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出版《课程》一书,该书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

A、施瓦布B、卢梭C、博比特D、查特斯正确答案:C解析: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是20世纪初的事情。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参见教材P3。

2、在下列科学化课程理论关于教育本质方面的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教育要为儿童生活作准备,学校中的儿童生活是教育目的B、教育即生产C、教育是促进儿童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D、在教育中,学生是“原料”,教师是“工人”正确答案:A解析: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所以A错误。

参见教材P5。

3、下列()不属于博比特关于课程开发具体过程的步骤。

A、课程目标的获得B、人类理想的分析C、教育计划的制定D、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正确答案:B解析: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5个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参见教材P6~7。

4、1923年,美国教育学者查特斯出版的()一书中所体现的理论与博比特的思想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

A、《课程编制》B、《科学管理的原理》C、《课程学》D、《课程的科学理论》正确答案:A解析:美国教育学者查特斯出版的《课程编制》一书中所体现的理论与博比特的思想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

参见教材P8。

5、泰勒原理产生于“特定环境条件”下,即“八年研究”,具体来说,这八年是指()。

A、1914—1922B、1924—1932C、1934—1942D、1944—1952正确答案:C解析:为满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找不到工作的大批青年学生的需要,“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长达8年(1934—1942)的实验研究。

6、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1)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1)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1)说明:答案和解析在试卷最后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83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展示有( )个环节。

A)四B)五C)六D)七2.[单选题]( )确立了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完整的教育学体系。

A)夸美纽斯B)拉特克C)赫尔巴特D)杜威3.[单选题]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 )5-218A)活动课程B)学术中心课程C)科目本位课程D)隐性课程4.[单选题]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5-236A)轮形课程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D)STS课程5.[单选题]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下列不属于学生的学习的基本形式的是()A)同步学习B)分组学习C)个别学习D)班级学习6.[单选题]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5-213A)顺序性B)整合性C)连续性D)逻辑性7.[单选题]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 )6-280A)由课程专家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B)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C)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D)课程变革计划的内容8.[单选题]“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种观点属于课程实施取向中的( )A)创生取向B)忠实取向C)相互适应取向D)消费取向9.[单选题]“教师是课程的消费者”,这种观点属于课程实施取向中的(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创生取向D)消费取向10.[单选题]在国内,对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认识大体有三种观点( )。

A)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与课程论相互独立、课程论包含教学论B)二元独立、相互交叉、相互包含C)二元独立、相互交叉、二元循环联系D)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与课程论相互独立、二元循环联系11.[单选题]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学习苏联,在教学领域推行( )教学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第一章绪言一、填空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与教学问题,其宗旨或任务是(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2.人类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提炼出来的3.《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专著是《雄辩术原理》。

5.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概在(17——19)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6.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发表,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标志。

7.“传统教学论”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而“现代教学论”则以(杜威)教学理论为代表。

8.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与此相对,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

9.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人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流派有: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以及新近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等等。

10.(20)世纪初期,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1. 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成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1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泰勒)。

二、简答题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2.简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一、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A.杜威B.洛克C.凯洛夫D.赫尔巴特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B.泰勒C.塔巴D.奥利沃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B.课程编制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怎样编制课程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A.工作分析B.课程审议C.活动分析D.职业分析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B.人本主义教学论C.尝试教学论D.发展性教学论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A.从做中学B.反省思维C.主动作业D.问题教学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A.情境模式B.目标模式C.批判模式D.过程模式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B.量力性原则C.过程原则D.思想性原则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 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18.(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练习题及答案111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练习题及答案111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练习题及答案11.[单选题]从世界范围看,课程开发机制有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和( )机制三种类型.A)社会调节B)教师自主C)学校自主答案:C解析:2.[单选题]难以充分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B)分组教学制C)能力分组制答案:A解析:三、【填空】3.[单选题]“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暗箱式评价答案:A解析:4.[单选题]以下不属于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特征的是( )A)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B)教师开始进人教学设计过程C)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D)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答案:D解析:5.[单选题]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 )A)精确性B)普遍性C)规范性D)模糊性答案:A解析:D)口述答案:B解析:7.[单选题]课程改革中,基于“人是主体”和“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确立起的教育观是( )A)多元主义教育观B)科学主义教育观C)主体教育观D)大众教育观答案:C解析:8.[单选题](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设计答案:C解析:9.[单选题]“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 )A)实验B)编制C)审议D)实践答案:C解析:10.[单选题]学术中心课程理论的实践基础是( )。

A)社会效率运动B)八年研究C)科学测验运动D)学科结构运动答案:D解析:八年研究是目标达成模式答案:B解析:12.[单选题]集体审议的主要内容包括----A)教师和学习者B)环境C)学科内容D)三者都是答案:D解析:13.[单选题]下列那个不属于( )教学目标的功能。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标准功能D)组织功能答案:D解析:14.[单选题]----强调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冲突、争斗;注重从社会阶层、种族、性别、社会文化等角度研究学生学业成败的因果关系;着力寻求课程、教学体系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和谐一致。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第一章绪言一、填空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与,其宗旨或任务是()、()和()2.人类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提炼出来的3.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

5.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概在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的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6.1806年赫尔巴特的的发表,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标志。

7.“传统教学论”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教学理论;而“现代教学论”则以教学理论为代表。

8.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和()。

与此相对,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和()。

9.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人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流派有:美国斯金纳的()、布鲁纳的()、布卢姆的()、罗杰斯的()以及新近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的()、巴班斯基的()、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等等。

10.20世纪初期,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1918年出版()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1. 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和(),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1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二、简答题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2.简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一、填空1. 在英语国家,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一文中。

2.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施有五个层次,即()、()、()、()和()。

3. 最早的教育内容是原始社会人们()和()的诸项内容。

4.在我国,古代课程一直延续到()。

5. 我国带有现代色彩的课程最早是在()里诞生的6. 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包括()和()。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参考答案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_______、学习活动、_______和其他要素。

2.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_______、学生、_______。

3.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_______、功能目标、实现条件、_______和评价。

4.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_______模式.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性语言、论证性语言、_______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为了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_______。

参考答案:1.课程内容评价2.教师数学内容3.理论基础活动程序4.个别化教学5.叙述说明6.终结性评价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lo分。

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正”或“误’)1.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 )2.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

( ) 3.板书的艺术特点之一是要具有示范性。

( )4.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

( )5.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对教师的评价.( )参考答案:1.错2.对3.对4.对5.错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什么是教学?2.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

3: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4.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参考答案:1.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2.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卷面总分:120分答题时间:90分钟试卷题量:38题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1.被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的原理》• C.《怎样编制课程》• D.《儿童与课程》正确答案:A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罗正确答案:C3.“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 A.观察• B.审议• C.实践• D.规定正确答案:B4.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 D.价值兴趣正确答案:A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正确答案:D6.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学记》正确答案:A7.提出“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罗杰斯正确答案:C8.学习过“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儿童,通过学习“菱形”这一概念,知道了“菱形是四边形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是奥斯伯尔所提出的()• A.尚未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结学习正确答案:B9.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随着后天经验的增长,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成功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附属驱力• D.认知驱力正确答案:D10.下列属于行为控制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B.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C.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模式• D.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正确答案:C11.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条件反应”和()•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实物强化”• D.“奖励强化”正确答案:A12.“学生将通过陈述而证明已掌握了五个逗号规则的知识,并能在逗号被删除的句子中正确插入逗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一、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 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D.列昂节夫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 ?????????????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 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D.黑格尔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 D.奥利沃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 B.杰克逊 C.巴罗??D.杜威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着作是(《???? 》)。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D.职业分析???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1)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1)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一、选择题1.根据古德莱德课程实施层次,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是()。

A.理想的课程 B. 正式的课程 C. 理解的课程 D. 运作的课程2.“四书”作为我国元、明、清三代的考试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春秋》3.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使人为过‘完满生活’做好准备”,为人类种种生活做准备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家是()。

A.施瓦布 B. 斯宾塞 C. 博比特 D. 查特斯。

4.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 D. 《师说》5.教学论学科诞生的标志是()的出版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斯宾塞的《教育论》6.通常我们所说的备课,要“备”,除了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之外,还包括()。

A.研究学生 B. 设计作业 C. 设计评价 D. 指导学法7.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包括()。

【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组织得好⑤学生掌握所有教学内容⑥教学效果好A.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⑤⑥C. ①②③④⑥D. ①③④⑤⑥8.“跳一跳,摘桃子”是因为学生存在()。

A.关键期 B. 高峰期 C.平衡期 D.最近发展区9.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育家是()。

A. 洛克B. 赫尔巴特C. 夸美纽斯D. 卢梭《10.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是儿童中心、经验中心、()。

A.教师中心 B. 书本中心 C. 课堂中心 D. 活动中心11. 古德莱德认为,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是()。

A.正式的课程 B.理解的课程 C.运作的课程D.经验的课程12.六书是中国第一套较为完整的教科书,主要包括:《诗》、《书》、《礼》、《易》、《乐》()。

A.《大学》 B. 《中庸》 C.《孟子》 D. 《春秋》13.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课程与教学》练习

《课程与教学》练习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一、填空1、课程与教学处于学校教育( 核心 )地位。

2、世界上最早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专著是( 学记 )。

3、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的(《课程》)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

4、著名教育家巴格莱是( 要素主义 )教育理论的领袖。

5、建构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应以( 学习者 )为中心。

6、课程与教学目标具有定向、( 激励 )、测度和聚合功能。

7、课程与教学的生成性目标的突出特点是( 生成性 )。

8、课程实施的目标模式由( 泰勒 )提出。

9、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静态表达是( 教材 )。

10、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动态表达是( 学习活动 )。

11、个别差异要求教学遵循( 因材施教 )原则。

12、“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说明了( 启发性 )教学原则。

13、在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 备课 )是上好课的前提。

14、各国最主要、最基本组织形式是( 班级授课制 )。

15、奠定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夸美纽斯 )。

16、现代教学技术的核心内容是( 教学设计 )。

17、被称为西方“教育评价之父”的人是( 泰勒 )。

18、编写教科书和指导教学的依据的是( 课程标准 )。

1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 三级 )课程管理政策。

20、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 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空无课程概念由美国课程论专家( 艾斯纳 )提出。

22、课程与教学论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 杜威 )。

23、主张“学校课程永恒不变”是( 永恒主义 )的基本观点。

24、美国当代著名课程论学者派纳主张( 生成性 )课程观。

25、以每个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产生的个性化表现为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 表现性目标 )。

26、终身教育的特点是整体性、( 持续性 )和全面性。

27、对某级某类学校人才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是( 培养目标 )。

28、根据不同阶段目标,使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同程度不同层次重复出现即( 螺旋式 )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练习一及答案一、填空题1、儿童、社会、知识是课程与教学的核心问题。

2、德国的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人。

3、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更能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

为此他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消退作用。

4、在认知学派中,皮亚杰提出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个人的图式不断丰富、建构、提高、发展的过程;布鲁纳主张采用发现法;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和“先行组织者”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

5、在帕森斯等人的影响下杰克逊第一次在他的著作《教育生活》中使用“潜在课程”(hiddencurriculum)一词。

6、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四种社会系统要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塑造着现实中的课程、教学。

7、课程设计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它大体包含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为价值层面上的课程设计,一为具体技术层面上的课程设计。

8、课程设计中涉及的课程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评价四种。

9、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10、我国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新设置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也属于一种超学科的综合课程。

11、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

12、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的目标、生成性取向的目标、表现性(表意)取向的目标三种。

13、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控制、激励和评价功能。

14、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具体而言,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亚类。

15、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次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形成了一个从抽象、宏观到具体、微观的目标网络。

该网络包括了下列三个维度的目标: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目标。

17、自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围绕以下几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18、从教育发展过程看,基本形成这样几种相互对立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19、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本着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的原则进行,努力使新课程结构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20、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21、学校里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和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

22、在新课程计划中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3、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有不同的层面,具体表现在如下层面:教材的改变、组织方式的改变、角色或行为的改变、知识和理解的改变、价值的内化。

24、从上至下的课程实施策略有两种模式,即调查与发展模式和多因素策略模式。

在多因素策略模式中,雷伯曼(A. Lieberman)等人的研究提出三个关键性的概念:发展、参与、支持。

25、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26、从总体上,各个国家的改革呈现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走向融合、平衡的趋势,而且体现出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共同特点与性质:民主化趋势、规范化、多元化、弹性化、整合化趋势。

27、人们对教学过程本质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的统一。

28、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如下功能: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教学过程有如下的特点:双边性、认知性、实践性。

29、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30、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是: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

31、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乐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愉快中高效率进行学习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

教学艺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学各组成部分的艺术,而狭义的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

32、教学艺术具有如下特征:创造性、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

3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

二、选择题1、以下哪位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D)A布鲁纳B华生C加涅D罗杰斯2、流派强调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与步骤,流派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A)A行为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流派B建构主义流派,认知学派C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D建构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流派3、儿童中心、“做中学”的课程与教学观,主要是受(B)哲学流派的影响?A存在主义B实用主义C分析哲学4、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我们应当设计不同的课程目标:在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则较为适用;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则更佳。

(C)A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B表现性目标,展开性目标C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5、下列哪位是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主张者?(A)A泰勒B斯腾豪斯 C 斯瓦布6、下列哪种课程设计模式主张教师参与课程设计?(C)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集体审议模式D自然设计模式7、根据艾斯纳(E. W. Eisner)的三种课程与教学目标类型划分,我国目前开展的研究性课程,很多就是使用(C)。

A 行为目标B 表现性目标C问题解决目标8、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和心理呈现方式,越低年级越适合(B),越高年级越适合学科的(A)。

A逻辑组织B心理组织9、按照课程的类型,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属于(D)。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10、观点一:“教师的作用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与他的学生一起来创造课程,将课程的实施过程看作课程形成过程的一部分”;观点二:“课程实施过程中主动对课程方案研究的修正,可以作为实施的一部分,而且是成功的实施所必须的”。

请问上述两种分别是什么样的课程实施观的体现?(B、C)A 忠实观B参与制定观C互动调试观11、根据课程实施的五个层面,的改变是课程实施取得实质性效果的重要标志;根据霍尔和劳克斯的使用水平测量量表,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使用新课程水平的最低限度要达致( A )水平,才算已经实施了新课程。

A角色或行为,常规化 B 组织方式,精致化C知识和理解,整合D教材,创新12、以下哪国主要实行地方分权型型课程管理模式?(A)A 美国B俄罗斯 C 日本D法国13、新教育派认为,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中,(C)应该是中心。

A教材B教师C学生14、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之争,集中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什么规律?(B)A教与学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B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C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D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规律15、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是(C)。

A整体性B简约性C操作性D针对性16、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指导思想、目标、程序、策略和评价等基本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自身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这体现了教学模式的(A)。

A整体性B简约性C操作性D针对性17、(D)是教学模式结果要素中的的核心因素,对其它因素具有指向和制约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A 理论基础B活动程序C实现条件D功能目标18、以下几种教学模式,(A)突出地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是人类传播系统知识经验最经济的模式之一,也是我国基本的教学模式。

A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B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C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D情境—陶冶教学模式19、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

A个别教学B分组教学C开放课堂D班级授课20、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确切来说,叫做(D)。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小组教学D复式教学21、(C)阶段,标志着教学手段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A高新技术阶段B直观教具阶段C视听媒体阶段D文字书籍阶段22、现代媒体的作用是对于人类感官的延伸, (D)是对人类视、听觉同时的延伸。

A 综合媒体B音响媒体C文字图像媒体D视听媒体23、以某一类评价对象的群体的整体状况为参照系的评价叫做(B);西方的目标参照测验,属于一种(A)。

A 绝对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个体内差异评价D终结性评价三、简答题1、分析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答案要点:对学习观的影响,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更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对学生观的影响,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2、简述文化传统、社会制约课程与教学的纬度。

答案要点:从宏观上,四个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

从微观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组织和人际关系。

具体包括社会系统要素制约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组织、制约着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选择,师生各自的意识影响课堂上的人际交往。

3、简述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

答案要点:第一,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第二,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第三,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第四,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4、简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类型特点及其适用性。

答案要点:分科课程:定义,即学科课程,它是根据……组成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具体见教材85页)。

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分科课程重视每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

优点:有助于教学科目的设计与管理,也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