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2课)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教学,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变现出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对化学知识的好奇心,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化学可以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课前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胶头滴管、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情景创设】下面是几种物质的自述:这些物质的性质哪些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哪些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归纳】“蜡烛能燃烧、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是化学性质;物质的颜色、密度等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提问】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常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简介】熔点: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种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沸点:液体沸腾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密度: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归纳】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都是物理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都是化学性质。
两种性质的区分关键看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是——化学性质,否——物理性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课采用“实物演示法”,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对比法”,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再由变化引出性质,进而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相似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不同的性质决定不同的变化,不同的变化反映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性质,决定不同的用途,不同的用途,反映不同的性质,让学生初步形成性质决定变化、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
二、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在学生认识了两种变化后,进而介绍什么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两者这间的关系,层次分明,方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有关概念,课后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变化,进行分类,贴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
(二)学情分析物质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物质的两种变化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初步的学习化学概念的体验,相对来说,在学习上难度有所下降。
但是,学生对化学还是比较陌生的,对化学知识了解甚少,所以教师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
(2)初步形成“性质决定变化,变化表现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表现性质”的化学基本观念。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初步进行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变化和性质的区别,性质和变化、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通过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性质的概念,联系实例帮助学生学会区分变化和性质,并得出性质决定变化、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
六、教学过程复习:(1)下列四种生活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不同的是()A.B.C.D.(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物质)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讲解定义: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解释新物质生成的概念。
-演示实验:进行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验,如撕纸片与燃烧纸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变化过程。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例,如烹饪、电池使用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1.回顾所学: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等概念。
2.重点梳理:强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提问解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课堂上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消除学生的困惑。
4.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教学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将这些性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重点:使学生能够区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举例说明。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设想
1.对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我设想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化学观念。
1.导入: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
(1)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介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定义:介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如颜色、硬度、燃烧性等。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上册教案: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案 (第2课)
备课时间:201 年月日授课时间:201 年月日总课时:第课时课题(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共需 2 课时此为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在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能够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2.了解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合作讨论主备人梅明春课型新授课教学重难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二次备课【课前检测】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菜刀生锈 B。
牛奶变酸C.煤气泄漏遇火爆炸 D。
蒸汽锅炉爆炸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3.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火星四射 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四氧化三铁 D.固体质量增加4.古代人类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使物质发生的变化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A.建筑房屋 B.烧制陶器 C.用麻织布 D.磨制石器【情境引入】两块金属片,一为铜片,一为铝片,你能区分开来吗? 说出具体的方法。
【问题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实例【问题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辩一辩: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E、木棒受力折断。
比较:“铜绿受热分解”是什么变化?【小结】描述性质时有一些重要的字:【问题三】物质用途和性质的关系讨论演示【实验1-2】课本第9页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氧气二氧化碳【小结】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用途()重点:1.注意闻气体的方法----扇问2.根据性质推测他们的用途3.思考: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区别方法?反馈练习1.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石灰石和稀盐酸混合会放出气体;B.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变成铜绿;C.铜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变成铜绿;D.常压下,水在100℃时能沸腾;E.水受热后沸腾变成水蒸气;F.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可以燃烧;G.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燃烧,生成白色粉末。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
7.课后作业与实践任务: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8.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和点评,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学生互相评价,总结解题技巧。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以及物质性质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1.完成课本第31页的练习题,包括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析物质性质等类型,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理解题目要求,准确把握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并记录下来。尝试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物质的性质。例如,观察金属生锈、食物腐败等现象,思考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5.强调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程,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组成、分类等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课题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标准不够清晰,容易混淆;对物质性质的认识较为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内涵;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对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如火烧纸张、铁生锈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腰站中学化学学科电子教案
A. 生活中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划玻璃
B. 农业上常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 工业上常用一氧化碳作还原剂冶炼金属
D. 化工生产中以煤为原料制取甲醇(CH3OH)
6、下列描述中,属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是()
A.铜是紫红色固体B.汞在常温下呈液态C.铝能与酸反应D.钠的质地较软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可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C.氮气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D.汽油可用于擦拭衣物上的油污
8、下列描述属于一种与其他三种不同性质的是( )
A、棉花、石油能燃烧
B、蛋放入白醋有气泡
C、食盐、白糖能溶于水
D、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会变浑浊
9、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
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B.金刚石作装饰品C.铜丝作导线D.氢气作高能燃料
板书
设计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1.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包含内容
化学性质:1.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性质。
2.包含内容
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课后
回顾。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物质的性质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的第一个课题,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三节正式的化学课。
本课时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关知识,透过化学变化过程的揭示,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以及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为今后学习某一物质的性质以及从分子、原子层面认识物质性质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以及基本了解,能基本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不了解,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区分。
对实验过程的相关步骤也了解不深。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总结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展示:水、铁块、铝、氧气的照片。
提问:观察下列物质,你能说出它们哪些性质?学生:回答(二)、新课讲授环节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问: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学生:思考。
PPT展示:蜡烛燃烧、灭火、切菜,登山等图片。
学生:观察并回答。
总结: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比如: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比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导热性、导电性等。
实验探究:实验1: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教学设计
-水的沸点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酸雨对金属的腐蚀作用;
-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请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在下节课上,各小组汇报实验成果。
4.拓展阅读: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以下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硅的性质和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质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7.课后作业:布置与生活实践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和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瓶液体有什么不同吗?”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回答出矿泉水是透明的,石灰水是浑浊的。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物质性质的概念,掌握物质性质的分类,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能够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和判断。
2.使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表征方法,如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对常见物质进行性质研究。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物质的性质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总结:这两种液体之所以有不同的外观,是因为它们的物质性质不同。今天我们将学习物质的性质,了解它对生活的影响。
3.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性质现象,如铁生锈、木柴燃烧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问题;
2.提醒学生做好作业反思,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经验教训;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问题。同时,提醒学生做好作业反思,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经验教训。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性质验等方法,探究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自主探究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所学知识,加深对物质性质变化规律的理解;
3.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所学知识,加深对物质性质变化规律的理解。最后,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分享、沟通和协作。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展示和实验演示,向学生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物质的变化。
3.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向学生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4.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性质对其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或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食物的腐败和铁的生锈,激发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如食物的腐败、铁的生锈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过渡】灭火器有多种类型,其中一种为二氧化碳灭火器,那么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用来作灭火剂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吧。
【问题1】灭火过程中,二氧化碳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1】当二氧化碳灭火器被激活时,储存的液态二氧化碳迅速膨胀并转化为气态。
这个过程伴随着极快的冷却效应,因为从液态到气态的转变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
在这个过程中,二氧化碳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问题2】体现出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学生2】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讨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何联系?【总结】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对应训练1】碘化银是当前我国实施人工降雨的主要物质。
碘化银有关描述:①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有一定的毒性;③熔点为558℃,沸点为1506℃; ④几乎不溶于水;⑤在光照条件下分解为碘和银;⑥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⑦在人工降雨中常被用作冰核形成剂。
上述材料中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_______。
【答案】①③④②⑤⑥⑦【对应训练2】下列用途只应用化学性质的是()A.生铁制成铁锅B.钻石作装饰品C.铜丝作导线D.用煤气烹饪【答案】D【对应训练3】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依据的性质对应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用于灭火——二氧化碳常温下是气体B.用晒干的稻秆生火——稻秆具有可燃性C.石墨常用作电极——石墨具有导电性D.镁用于制造照明弹——镁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和性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上节课中,我们讲了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板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师: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我们将物质在变化中变现出来的性质分别叫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不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酸性、碱性等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挥发性、延展性、溶解性等探究:在描述变化和性质时有什么不同?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不能、会、不会、可以、不可以、易、难等。
)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课堂练习1. 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较好的纯金属之一。
①呈紫红色光泽;②熔点为1 083.4 ℃;③沸点为2 567 ℃;④密度8.9 g/cm3;⑤具有很好的延展性;⑥导电、导热性较好,但含杂质时则导电性大受影响;⑦在干燥的空气里很稳定;⑧在潮湿的空气里表面可生成一层绿色物质,俗称铜绿;⑨高温时可被氧化,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⑩铜溶于硝酸和热浓硫酸。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难点:变化和性质的区分。
三、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2.化学性质:物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二)合作共研
专题一:
常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有哪些?举例并归纳描述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语言具有哪些特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提升
1.下列方法可以用来鉴别O2和CO2的是( )
第一组: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②木炭可以燃烧;③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④水加热变成水蒸气;⑤木炭是灰黑色的固体。
第二组:(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2)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3)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4)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5)属于化学现象的是__________。
A.闻气味 B.看颜色 C.燃着的木条
2、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 B.百炼成钢
C.纸里包不住火 D.玉不琢不成器
3、下列物质的用途,所利用的性质与另外三种有根本区别的是( )
A.氢气用于填充气球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D.铜丝用做电线
4、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 )
导学流程及学习内容
方法指导或
行为提示
一、目标导学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2.分别列举3个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联系日常生活的经验,集思广益。
大胆假设和质疑,用科学的方法验证。
二、新知探究
(一)自学自研
阅读教材P8-P9,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怎样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举出常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九上教案新人教版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分变化与性质。
【课前准备】《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导语:(教师展示一杯水)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你知道水能发生哪些变化吗?其中体现了水具有哪些性质?(个人思考,同桌交流)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阅读课本P8~P9的内容。
提出问题: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讨论交流:学生阅读教材,讨论相关问题,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通过化学变化可知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导热性、导电性等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探究实验:做课本P9实验1-2。
知识模块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石墨质软且呈深灰色,常用于制铅笔芯等。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检测反馈达成目标一、当堂检测二、课后提升三、家庭作业《精英新课堂》完成学生用书的“夯基础分点练”部分完成学生用书的“生能力整合练”部分巩固知识:记忆《速记宝典》中的本课知识《名师测控》完成学生用书的“基础闯关”部分完成学生用书的“能力提升”部分巩固知识:记忆《提分宝典》中的本课知识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物质性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成功之处本堂课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合作、总结归纳,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地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采用“实物演示法”,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对比法”,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再由变化引出性质,进而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相似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不同的性质决定不同的变化,不同的变化反映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性质,决定不同的用途,不同的用途,反映不同的性质,让学生初步形成性质决定变化、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在学生认识了两种变化后,进而介绍什么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两者这间的关系,层次分明,方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有关概念,课后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变化,进行分类,贴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
(二)学情分析
物质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物质的两种变化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初步的学习化学概念的体验,相对来说,在学习上难度有所下降。
但是,学生对化学还是比较陌生的,对化学知识了解甚少,所以教师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
(2)初步形成“性质决定变化,变化表现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表现性质”的化学基本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初步进行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变化和性质的区别,性质和变化、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通过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性质的概念,联系实例帮助学生学会区分变化和性质,并得出性质决定变化、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
六、教学过程
复习:(1)下列四种生活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不同的是()
A.B.C.D.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物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评。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引入:为什么物质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呢?这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师讲解:物质的这部分性质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或是用仪器直接测定出来的,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属于物理性质。
这些性质可以被感知和测量。
学生感知:选取身边的物质,描述其主要物理性质。
(文具、书本、衣物等)
教师出示一小段铜丝,学生描述其物理性质。
物质的有些性质不能直接观察到或是用仪器也不能直接测定出来,这部分性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能表现出来,我们把物质的这种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发生了有关化学变化后,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碱性、稳定性、毒性等。
课堂练习(学生可互相交流):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哪些是指物理性质,哪些是指化学性质?为什么?
(1)酒精能燃烧。
(2)酒精能挥发。
(3)水变成水蒸气。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6)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7)铜的密度是8.9 g/cm3,熔点是1083 ℃。
(8)石灰石(或大理石)遇到盐酸后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教师点评:先指出学生判断中出现的错误。
提示学生: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物质的性质在表述上常常会用到“能、不能、会、不会、可以、易、难等”,表达的是物质本身具有的属性,而叙述物质的变化常常是描述正在发生的事件。
例如:1.汽油燃烧——化学变化,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课堂练习: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
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处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以上叙述中,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设计理念: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初学化学,容易将这两组概念混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概念的区别,并适当练习,有效突破难点。
教师讲解:了解物质的性质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知道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就可以通过其性质确定物质能发生的变化,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决定了酒精能发生燃烧这样的化学变化;另外,通过物质的性质还可以确定其用途。
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决定了酒精可用作燃料。
板书:性质决定变化,变化表现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表现性质。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
熔沸点等。
(2)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等。
(3)物质性质决定变化,物质变化表现性质。
(4)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用途表现性质。
课后作业:
1.有关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有导电、导热性B.有良好延展性
C.具有银白色光泽D.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2.下列是某物质的性质,其中是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粉末B.呈弱碱性
C.微溶于水D.无味
3.下列项目①颜色②密度③导电性④可燃性⑤稳定性⑥溶解性⑦状态⑧硬度⑨光泽。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⑥⑦⑧⑨
C.①②⑦⑧⑨D.④⑤
4.判断“达菲”的治疗机理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其依据是()
A.病毒的大小是否改变B.病毒的形状是否变化
C.病毒是否离开宿主细胞D.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用生铁制铁锅B.氧气供给呼吸
C.用木炭除去异味D.用16%的食盐选种
6.氮气具有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常温下是无色无味气体
B.在低温高压下能变成无色液体或雪状固体
C.在高温高压和催化条件下,能与氢气作用变成氨气
D.极难溶于水
7.2008年,中国首次太空漫步取得了成功。
航天所用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中属于H2的化学性质的是()
A.液氢燃烧B.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C.氢气具有可燃性D.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8.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
..的是()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概念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9.下列家庭常用品中,可根据哪些物理性质来区别?
(1)盐和糖;
(2)铜制品和铁制品;
(3)酒和醋;
(4)瓷勺和塑料勺。
10.近日,某市发生了一起亚硝酸钠中毒事件。
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亚硝酸钠和食盐的相关资料如下:
(1)根据上表写出亚硝酸钠的两条物理性质:,;
(2)写出检验食盐中是否含有亚硝酸钠的过程:。
参考答案:
1.D 2.B 3.B 4.D 5.B 6.C 7.C 8.C
9.(1)味道(2)颜色(3)气味(4)密度(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0.(1)易溶,15 ℃时,溶解度为81.5 g 熔点271 ℃
(2)加入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红棕色气体
七、板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酸碱性、稳定性、毒性等。
3.性质决定变化,变化表现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表现性质。
八、教学反思
物质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物质的两种变化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初步的学习化学概念的体验,相对来说,在学习上难度有所下降。
关于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判别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通过“能、会、可以、易、难等”这样一些叙述上的关键字词加以区分,效果还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