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甲午战败背后是一个大大的“腐”字

合集下载

甲午中国战败的真正原因

甲午中国战败的真正原因

对于老百姓们来说,朝廷是看不见的,洋务运动创造的财富真正的去向,就是落入官员们的口袋。
与“官富”相对应的,就是——“民穷”。财富是老百姓官,一部分用来压民。老百姓们的发财机会都被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抢走,于是官富者越来越多,而民穷者并不见减少。
情况就是这样了。由于洋务运动的先天不足,它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这场经济改革最终成为了一场实现官僚集团利益的最大化的运动,政治精英变成了新的政治加经济精英,也就是形成了官员和资本的结合——官僚资本主义;政府部门变成了赚钱部门——它们既创造利益,又把控利益,然后在利益分配的过程自己监督自己。而朝廷只有两张面孔,一个是傲慢霸道,一个是虚伪做作,因为经济改革的不成功,利益集团越来越顽固和强大,朝廷只能在延长政权寿命和被形势所逼不得不做出些让步中,左右摇摆。
虽然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要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近代经济,但是很遗憾,它的根本目的只是为了解决当时外患内乱的政治危机,它的本质是一场防御性的改革,而不是为了国家的破旧图强,更不是为全体国民谋福利。由于老百姓一直没有机会和权力参与政事,经济改革的动力依靠的是官僚系统,最后造成的结果是,虽然通过一再调动,官员们搞洋务搞改革的热情是调动起来了,但谋来的福利也全部被官僚集团霸占。
久而久之,清国社会出现了全民腐败成风的现象。这几乎是所有在清国的外国人的共识,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田贝写给美国总统的密信中就说,清国朝廷几乎已经到了 “无官不贪,无事不贿,上下相欺,官民互骗的地步”。宗方小太郎认为这比朝廷政策失误还更可怕,政策失误尚且可以扭转过来,而全民腐败必使国家元气丧亡消尽——
而利益集团最终给朝廷的统治带来损伤。宗方小太郎总结到:清国的政局表面上皇权一统,实际上却是政令无法出皇宫,统治者高高在上,与人民却是“上下隔阂”,“朝廷即使想施行仁政,美意也不能贯彻至民间”。不仅美意无法到达,相反,由于在各地金钱可以买通法律,受到盘剥的普通百姓即使想申诉也无路申,民怨积压很深。

甲午国耻心得体会

甲午国耻心得体会

甲午国耻心得体会甲午国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很痛苦的岁月,1894年发生了甲午战争,中国以惨败告终,被日本强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成为了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

回顾这段历史,我深感国耻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伤痛和悲愤,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要努力奋斗,强大起来的信念。

首先,甲午国耻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中国在19世纪后半叶一直处于半殖民地状态,受到列强的欺压和剥削。

而现在的中国经济实力在世界排名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这样的变化让我明白国强则民富,只有强大起来,国家才能保障人民的福祉。

我们应该珍惜当下,为了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不忘国耻,警示自己要时刻保持警醒。

其次,甲午国耻让我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与崛起。

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革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对国家的发展充满关注和热爱,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甲午国耻让我更加坚定了维护国家利益的信念。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中国彻底认识到列强的强大和侵略的残酷。

为了不再受到外来的侵略和欺凌,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争取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民族的崛起。

对于国家利益的守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总之,甲午国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痛苦的回忆,但也是我们坚定信念,励志奋斗的开始。

回顾国耻历史,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关注国家的发展与崛起,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信念。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我们才能让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繁荣和尊严的国家。

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几点思考

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几点思考

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几点思考作者:马军臣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05期摘要:习近平主席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

甲午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战争,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

再往大处看,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

关键字:甲午战争制度战略信仰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极其惨痛的教训,永远需要中华民族铭记与思考。

这场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一、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

对这场战争的反思,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

首先源于制度。

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

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

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

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

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梁启超说:“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

”日本自然资源实在匮乏,所以就最大限度开发人的资源。

明治维新时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

它首先抓的是对人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欧化”后的新式教育,而非“唐化”后的旧式教育,教育的革命带来了思想的革命,军队是更需要思想的,对一支军队而言,思想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清朝的教育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教育,这种教育导致的结果是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

日本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历史文明潮流的强国,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时能够轻装上阵。

明治维新短短30多年时间,便把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日本与清朝的对决,是一个现代国家与没落封建王朝的对决,因此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其次源于战略。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发展战略的对撞。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入侵东方,亚洲各国相继沉沦,只有中日两国奋起自强,中国发起洋务运动,日本搞起了明治維新。

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2009年03月18日11:18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已有评论5条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国与一衣带水的日本都兴起了一场维新运动。

近代史学家把中国的这次改革运动叫做“洋务运动”,把日本的这次改革运动叫做“明治维新”。

它们都是一场以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欲使国家走向世界,实现工业近代化,以发展经济、求富求强的变革运动。

所不同的是,经过这场变革运动,日本从一个封建的农业国初步变成一个近代经济较发达的工业国,而中国却没能使经济走向近代化,没能使这古老的中华民族起飞。

其中原因,值得后人深思,特作比较,以资参考。

两国国情相似、背景相同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和日本又化传统相同,都属于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的东方文化,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相似,都是封建专制国家,封闭的社会;经济基础相同,同是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封建经济;民族命运也极相似,同遭西方殖民势力侵略。

1.中国历代统治者,特别是自汉以后都独尊儒学、用儒家思想统一全国。

日本早在中国隋唐时代,就曾派大量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到九世纪末,日本派遣唐使达19次之多。

这些遣唐使和留学生把唐朝的行政制度、典籍文献、文学艺术、医药、法律以及建筑、服饰、度量衡等传入日本.许多留学生回去充任要职,著名大和尚长冈回日后仿照唐律制订日本法令。

日人吉备真和空海等人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出至今还在通用的两种日文字母片假名(正楷体)与平假名(草书体)。

1868年日本天皇睦仁改年号为明治,也取自中国古籍《易经·说卦》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一语。

可见日本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之深。

2.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到清代,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满清皇室和王族以及有军功的贵族、大臣占有大片土地,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而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则只有很少的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

广大贫雇农租种土地,一般要交50—60%的地租,肥田肥土地租高至70—80%,此外,还要担负各种徭役。

甲午海战后中国社会的变革

甲午海战后中国社会的变革

甲午海战后中国社会的变革19世纪末,甲午海战爆发,中国海军在与日本的激战中惨败,这场战争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变革。

甲午海战后,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政治变革甲午海战后,清朝政府受到巨大的冲击,这次失败揭示了清朝政治体制的腐败和贪污。

从一开始的战略失误到军队糟糕的装备,都暴露了清政府的低效与腐败。

这次战败引发了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推动了中国社会对政治变革的思考。

在政治方面,甲午海战后,中国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政府改革。

光绪皇帝下令成立神机营,试图对军队进行改革,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但这次改革的效果并不显著。

同时,中国开始出现了一批积极的改革派,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借鉴了日本和西方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方案,试图推动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这些改革派在教育、宪政思想等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变革甲午海战的失败也揭示了中国经济的不发达和落后。

在这次战争中,中国军队的装备落后于日本,缺乏现代化的工业基础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方面,甲午海战后,中国开始关注工业化和现代化。

清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试图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资本,希望通过发展工业来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

此外,海战后,中国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积极的商业资本家和实业家,他们开始积极投资和创办工厂,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这些私人企业家的兴起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变革甲午海战后,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失败的经历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同时也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积极的文化改革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通过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思想自由、提倡科学与民主等方式,试图推动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进步。

此外,甲午海战后,中国社会开始接触和吸收西方的文化,特别是在教育领域。

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作者:于家明任翠霞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7期摘要:中日甲午海战清政府因为战略判断失误、吏治及军队腐败、派系争斗内耗等原因而战败。

甲午海战对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发展和崛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甲午海战失败原因启示1引言甲午海战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而结束,清政府之后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政府从此进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清朝政府则因军事的溃败在政治、经济上损失惨重,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

甲午海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改变了日本历史的进程,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政府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很是值得思考。

史学家唐德刚曾经说过,甲午战争是千百次战役中最令人迷惑的,该胜的没胜,不该胜的反倒胜了。

(唐德刚,1998:189-190)很多人把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国力、经济力和军事力的差距,但实际原因远比这复杂得多,本文将主要从军事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2慈禧及其满清权贵的战略判断失误19世纪70-90年代洋务运动在中国蓬勃开展,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一些新东西,如现代热兵器、轮船、电报等,当时清王朝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比较好,清王朝大多数人也是感觉良好的,这段时间在历史上被称为“同光中兴”。

这短暂的和平对当时的统治者慈禧权力集团制造了某种假象,而慈禧和她的满清权贵从经历和学识方面都无法透过假象看清世界的大局。

在各国进取心如此之强的19世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慈禧权力集团没有看清这一点。

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国内。

即防范汉人造反上面。

基于这一点,其军队建设的方向更多的是建设一支看家护院,镇压暴乱的内向型军队,而抵御外来入侵之敌的功能却被忽略了。

慈禧及其满清政府虽然录用汉人为官,但对他们并不完全放心,就连对维护其统治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湘、淮两军亦是如此。

在剿灭了太平军和捻军后,由于担心清廷的猜忌,曾国藩刻意肢解湘军;李鸿章的淮军虽得以保留,其权力却受到极大限制。

甲午战争失败清朝帝党后党都有责任

甲午战争失败清朝帝党后党都有责任
甲午戓争失败清朝帝党后党都有责任
吃狼的狼 2014/2/19 22:47:17 收藏 分享 > 34472
在传统历史观里,帝党代表改革先迚,后党代表保守落后。往往把所有责任 都归结于后党,似乎后党才是甲午戓争失败的唯一责任集团。然而当我们仔细翻 读历史,却发现这是一个可笑的结论。
首先当时朝野上下一片必胜的言论,都认为清朝是亚洲第一军事强国,没有 人看到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为成为军事强国所做的努力,日本飞速的发展。盲目 的乐观导致对戓争的准备丌人和淮军高级将领纷 纷把一些纨绔子弟塞入军中,造成军队的贪污腐朽堕落,即便李鸿章也无可奈何。 虽然海军军费被兊扣,但每年的军费还是高出日本 20%,显然简单的军费丌足, 解释丌通十几年没有购买新的舰艇,和原有军舰朽坏的原因。
第五出征大将的错误任用。光绪最昏的却又丌得丌出昏招就是让李鸿章出 征。光绪打日本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以后架空李鸿章,夺取他的兵权,李鸿 章又丌是傻子,前面还有曾国藩的例子,李当然丌愿学曾交出兵权,因为交出兵 权就意味着像曾国藩那样交出了自己和跟自己浴血奋戓的兄弟的前程,就算他愿 意,淮军北洋军将领愿意吗?李鸿章丌是岳飞那样的忠臣,他的选择是绝丌胜利, 力争和局。但一支军队束手束脚想丌败是丌可能的,更何况一支贪污腐败的军队。
其次除了后党的李鸿章和帝党的孙家鼐所有朝堂之人一开始都支持对日作 戓。但帝党作戓目的丌纯,光绪希望借对日作戓胜利可以从慈禧手中夺取权力, 架空李鸿章。结果被慈禧察觉,后党才开始拖后腿。
第三北洋军的体制问题,李鸿章一开始就是把北洋军当做了李家军,李鸿章 又是汉人,随着北洋军实力的壮大,受到满清贵族的猜忌打压。李鸿章丌得丌投 靠慈禧,就又受到帝党打压。光绪翁同龢变着法兊扣北洋军军费。慈禧也兊扣军 费修颐和园。
第六慈禧光绪的胆小懦弱,虽然甲午戓争打的一败涂地,但原湘军将领聂士 成等还是打败了日本陆军,双方暂时处于僵持阶段,当时日本并没有足够实力同 清朝打持久戓,但吓破了胆的光绪急急忙忙要求投降,导致甲午戓争彻底失败。

甲午海战是中国走向完全沦落的开端

甲午海战是中国走向完全沦落的开端

李鸿章不可推卸的责任——读《盛世之毁》有感“甲午战争前后的国际局势非常微妙,国内关系也十分复杂,对人,对事都不宜简单定论。

实为当时大清帝国顶梁柱之一的李鸿章,因一系列难以超越的体制束缚、利益瓜葛、才识局限和有意无意的决策过错而败战败和、丧权辱国遭到时人的愤怒声讨并深深内疚。

”本书在一开始就提出,李鸿章因为自身或清朝体制限制的原因,导致他在甲午战争前后的决策失误,对战争的失败及导致战后的恶劣后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李鸿章无疑是甲午战争的清方主角,在20多年前出版的不少相关著作中,他往往以极端腐败无能的汉奸卖国贼形象而遭到唾骂;而在近20多年来出版的一些著作中,李鸿章则常常判若两人,变脸成悲剧英雄。

个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他具备两重性。

一方面,李鸿章是中国近代中高级官员中一个最了解西方的人,他所具备的世界眼光,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使得他对于防止那座大厦马上就坍塌下来起到了一个支撑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李鸿章毕竟是一个封建官僚,他不是一个现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家。

过去的历史学界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特别地用一种意识形态去苛责前人,就是说,李鸿章你签了一个条约,这个条约是中国失败的,你就应当承担,因为你签了这个约你就是一个卖国贼。

是不是签约的人就是卖国贼?这很肤浅。

我们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讲,就不应该简单地就事论事说谁在那个条约上签字,那很多人说我不签字,你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对吧?从这个角度上说,李鸿章有他当时的责任感。

但是,不能因李鸿章这样,就一切都可以为他辩解了,他就是一个改革的政治家了,因此就是如何如何了。

他毕竟对于中国的近代化事业的失败是有很大的责任的,清政府曾经给他很大的信任,非常大的权力,但是这些事情最终没有弄好,他也有自己的责任。

甲午海战是中国走向完全沦落的开端,起原因是综合的,不能仅仅从军事上分析。

我认为关键是国家统治层对世界发展方向上判断的错误,这场战争的深层次原因,在现在仍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中国现在又发展到一个关键的时期,如果不能把握世界发展的方向,不能领先于这个方向,同样要遭受打击和胁迫,同样要使几十年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

甲午战争反思录

甲午战争反思录

甲午战争反思录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因反抗外来侵略而进行的民族战争曾遭到过多次失败,但没有一次象1894年中日甲午战败给中国人留下的伤痛那样刻骨铭心。

“一旦而败于蕞尔,且靡有孑遗,浸至赔饷巨万万,割全台以求成,言之真可谓为痛哭流涕者矣”。

〔1〕甲午战败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强击,被整个民族视为奇耻大辱。

虽然时光己过去110年,中国社会也几经变迁,早己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然而100多年来人们对这场战争的反思却从未间断过。

这里就甲午战前中国社会的政治、军事、思想、舆论与战败的关系再作一点反思。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镜子给我们以启示,也为我们今天增添自信和自强、拼博的勇气。

一轻视日本导致丧师辱国100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在总结甲午战败的原因时,往往较多地从人事方面进行探究,或说是追究。

当政的统治者领导国家,自然逃不掉自己的责任。

不论是专制统治的皇帝、皇太后,还是朝廷大臣乃至军事统帅,都要对战败负责,这一点自不待言。

但若对整个战争过程进行一番考察,不难发现,当时中国社会从上到下,除少数人外,大多数人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懵然无知,普遍存在盲目虚骄、对日本心存轻视。

在官员的章奏和人们的言论中,左一个岛夷,右一个倭寇,什么犯上作乱,主张踏平东京,一派胡言。

造成这种对日本心存轻视的心态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源自传统的夷夏之辨和以国家大小论胜负的误区。

用“夷”来泛称华夏以外一切外族的人与事,在中国己有几千年的历史。

用夷与夏的对应,除了地域上的区分,还有文化高低之别的含义。

反映在礼义交往乃至文化心理上的不平等。

这种情况到了鸦片战后并未有多大改变。

如果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曾把中国一时打痛,迫于英、法等西方强大的军事压力,而不得不改口,将夷、狄改称洋人,将夷务改称洋务或外国事务。

但对于东邻日本的看法并未有什么改变。

还是倭寇长,倭寇短。

明初,倭寇曾大肆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灾难,虽到了清朝,人们对此仍记忆犹新,称日本为倭寇是可以理解的。

罗援评甲午战争十大教训:体制落后必然挨打

罗援评甲午战争十大教训:体制落后必然挨打

罗援评甲午战争十大教训:体制落后必然挨打(2014-05-07 17:20:14)转载▼分类:历史与地理标签:转载原文地址:罗援评甲午战争十大教训:体制落后必然挨打作者:2014-03-10 09:59 新华网新华网北京3月7日新媒体专电(罗援)对120年前中日之间的甲午战争,罗援认为,教训主要有十条:一、国殇伤在政体上,体制落后必然挨打。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

此时,中国大陆战祸连年,内忧外患频仍,导致国库空虚、财力窘困。

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国运岌岌可危。

反观日本,1887年3月14日,正当慈禧太后准备挪用海军购舰专款大修颐和园之际,日本天皇谕令提取皇室经费十分之一作为购建海军舰船补助用费。

二、战败败在贪腐上,腐败不除,未战先败。

光绪七年至十七年10年间,海军专项拨款应在4600万两白银,即便扣除相关因素也在3680万两左右。

十年间,北洋海军共购买军舰9艘,花费总额充其量为1100万两,有近2600万两白银被中饱私囊。

三、强国必须强军,军不强最多是一个富国,永远成不了强国。

开战前,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但清政府疏于国防建设,有国无防,有军不强。

即便从西方国家购买了军舰,有的舰是有舰无炮,有的舰是有炮无弹。

开战前三个月,李鸿章拟为北洋海军换新式炮21尊,竟难筹此款,而不得不先为镇远、定远两舰购买快炮12尊。

而此时,日本几乎所有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这就为甲午之战埋下了隐患。

四、强军必须观念创新,观念落后,满盘皆输。

19世纪90年代,“巨舰重炮”已经被“快船快炮”观念所替代。

黄海海战中,日本舰队装备大型速射炮71门、小型速射炮154门,北洋舰队仅有大型速射炮2门、小型速射炮130门。

10分钟内发射弹药,中日之比是33:185。

由此可见,虽然在战舰总吨位上北洋舰队并不差,但是作战理念落后,导致优劣转换。

五、强军重在塑造军魂,没有勇敢精神的军队将是散沙一盘。

甲午,为何一败涂地

甲午,为何一败涂地

甲午甲午:为何一败涂地?120年前明日,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次年,北洋水师覆灭、马关条约签订,中国陷入深重灾难。

两个甲子过去了,很多中国人仍不明确战败的真正原因,最近和朋友聊,得到最多的观点是:大清只看到了大陆上的利益很大,没有看到海洋上的利益,说的对也不对。

现在中日关系非常微妙。

围绕钓鱼岛的一系列冲突,导致中日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

日相参拜靖国神社,甚至解禁集体自卫权,使得甲午之耻又成热点。

日本侵略中国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所以今年这事就特别的热烈。

加上南海的冲突,海洋显得更重要了,这也是我们突然出版竖版地图的原因。

有人说韬光养晦的日子过去了,但我们不应忘记甲午失败的真正原因:军队腐败,政治制度腐败,国民愚昧,国家失去凝聚力,历史有时何其相似!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出现了这样的一幕:身处战区的清朝百姓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完全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同。

在日军占领的大清领土上,当地百姓不但完全配合日军,并且在提供劳力,保持治安等方面积极帮助日军,以至于随行的日军记者有“箪食壶浆”之叹。

这一情况并不只出现在少数地区,而是在战区普遍存在。

为何会出现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情况,让我们来探究这一情况背后的玄机。

民心民心:百姓纷纷助敌清朝的百姓为何阻止自己的军队,却对入侵的日军表现出这样的态度?因为中国民众未能形成空前的热情,而当时日本民众狂热支持甲午战争,面对中日之战,日本臣民“如醉了一样,全国各地连贫民都把身上仅有的一点钱也想贡献出来,一天只有20钱的劳动者们也捐献10钱,竟连给小孩压岁的几个铜板也用布包好后贡献出来。

”日军开赴朝鲜和中国时,在出发地所到之处,“到处挂满国旗,各家口挂着灯笼”,“时而有烟火升空,紫色、白色的烟焰腾空而起”。

“‘帝国万岁’的大旗和鼓掌祝贺的民众队伍,各站大同小异。

”甚至虽“穷乡僻壤”“村童群集,竖起大旗高举灯笼,冒着盆大雨在站外高唱军歌。

”日本国民形成空前的支前。

而清朝的情况却是相反的。

甲午战争败于腐

甲午战争败于腐

龙源期刊网
甲午战争败于腐
作者:
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14年第07期
19世纪90年代,经历了“洋务运动”的清王朝出现了回光返照的迹象。

然而,甲午惨败,彻底葬送了30余年“师夷长技”的成果,也完全粉碎了帝国复兴的残梦。

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投入不可谓不巨,为何却落到一败涂地之境?
有历史学家用“腐军弱旅”来形容此战的清军:上下腐败、党争营私、盲目自大、军事废弛,空有铁甲战舰,却无指挥之能,更无死战之心。

又到甲午年,历史伤痕依旧作痛,值得深思。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走上了人生的“下坡路”,失去权力,背负骂名,伤怀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颇具讽刺的是,肇使这一切的,恰是他自己在战争中的一再失算。

责编:晓成。

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失利与政府腐败

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失利与政府腐败

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失利与政府腐败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尊严受损的一次战争。

这场战争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政府腐败所导致的。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政府的失利和腐败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战争失利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中日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非常大。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多力量大”的说法,但在这场战争中,却是人少力量弱。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政府在战前没有进行足够的军事准备。

中国军队装备差,军官素质不高,没有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训练和战术,且指挥系统混乱。

另外,战争发生后,中国政府对抗日战争的态度缺乏明确,战争指挥系统混乱,战争指挥体系不完备,战役计划缺乏科学化和系统性,作战行动缺乏有效的指挥协调等等。

而日本则是通过近代化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军队和武器,每一步战术都有完整和有效的计划和指挥协调,最终获得战争胜利。

当时的海上运输是支撑战争的重要手段,然而中国政府却没有很好地利用海上运输来支援战争。

依靠运输船队从广东、福建等地向辽东方向运送粮食、炮弹等物资,海上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出现不能运输的情况,就会导致辽东卫军粮食紧张,装备缺乏,催生了种种问题。

尤其是对于未拥有大型铁甲舰的中国而言更加显得重要。

但是,中国政府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规划,连续遭受几次海战的惨败,使得战争失利的结局已经注定。

二、政府腐败中国近代史上政府腐败的问题一直存在,战争时期的政府腐败也是导致甲午中日战争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战争爆发前,清政府的粮食和军需储备中,大量被官员贪污,没有储存起来。

在战争期间,政府及其官员更是不断侵占军需物资,只为自己的私利,大减对军队的支撑。

军官系统内部还腐败得十分严重,一些封建地主和贩子通过贿赂等手段,成功地让自己的亲戚朋友成为高级军事官员,这些官员虽然智力和军事能力都很欠缺,但在战争中却掌握了大量的关键决策权。

此外,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

甲午战争我们认知上的六大谬误 掺沙子不是腐败

甲午战争我们认知上的六大谬误 掺沙子不是腐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甲午战争我们认知上的六大谬误掺沙子不是腐败导语: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甲午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转折点,影响既深且远。

中国有句古话:知耻而后勇,但我们首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甲午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转折点,影响既深且远。

中国有句古话:知耻而后勇,但我们首先要清楚中国到底败于何处。

多年来,人们都习惯性地把战争失利的责任归于慈禧太后和北洋海军的腐败上,不仅如此,许多专家学者也推波助澜,不加考证而想当然地相信这个结论,在各种媒体上告诉人们,北洋水师生活如何腐化、指挥如何失误,慈禧太后如何误国、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等等。

有这样的领导、这样的军队,焉能不败。

但问题是,这些结论经得起考证吗?好在,历史的真相不会永远沉没,陈悦等一批学者通过认真查阅史料、实地考证,为我们逐渐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甲午,揭穿了以往流传的一个个谬误。

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也在引起我们进一步思考,甲午,我们为什么战败?谬误之——刘公岛妓院、赌馆林立威海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和辽东半岛的旅顺成掎角之势,共同扼守渤海门户。

从明代起,威海即因地势重要,开始设卫驻兵,成为海防重镇。

在威海湾的碧波中,有一座刘公岛犹如天然盾牌,正挡海湾入口,海岛周围水深足够,是天然的停船之处。

1875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奉旨筹建海军后,因威海、刘公岛战略地位之重要,遂圈选成为海军基地,此后刘公岛长期作为北洋舰队的驻泊之所。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后,北洋沿线的几个军港基地的地位进一步明确,刘公岛作为北洋海军的驻泊基地,重要性超过了作为维修基地的旅顺。

生活常识分享。

甲午之败“腐”字首当其冲_1500字

甲午之败“腐”字首当其冲_1500字

甲午之败“腐”字首当其冲_1500字
一方面,清廷昏聩,任由“无官不贪,无事不贿,上下相欺,大小相欺”现象蔓延肆虐;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款,一再让步,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总结历史教训,需要深入的民族自省。

甲午战争失败的内因,正是清末腐朽至极的观念、制度、官吏。

腐至而殇,腐盛而败,朽极而亡。

总结历史教训,也需要认清世界。

甲午战争的年代,日本已从明治维新中崛起为一个近代强国,而中国还是一个旧式的王朝帝国。

落后于时代和世界,失察于侵略者的野心和能量,以被腐败掏空的躯壳去进行抗争,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当然,正所谓物极必反,惨烈的失败催生了民族觉醒,激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民族精神。

由此发端,中国相继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形成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强大潮流。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无惧厄运和苦难的中国人民决不屈服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推翻“三座大山”,中国站起来了。

改革开放,中国发展起来。

中国和平发展,书写人类历史的宏大篇章。

居安思危,我们必须从历史经验中清醒认识到,和平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不惹事,但也不能怕事。

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敢于划出红线,亮出底线。

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的腐败

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的腐败

作者: 高虹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8-160页
主题词: 甲午战争;根本原因;北洋海军;李鸿章;《申报》;翁同和;光绪皇帝;清王朝;地方督抚;
丁汝昌
摘要: 甲午战争,作为正义一方的大国的中国,居然败给了作为非正义一方的小国日本,这简直不可思议。

中国战败的原因究竟在哪儿?我认为,尽管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清王朝的腐败。

19世纪末叶的清王朝是一座将要倾倒的大厦,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巨人。

它从根本上业已腐败了。

它的腐败是多方面的:政界的、军队的、体制的、等等。

一、政界的腐败清朝的腐败集中表现在清中央的腐败,而清中央的腐败又集中反应在慈禧太后身上。

1895年10月10日正值慈禧太后60大寿。

60年是一个甲子年,慈禧非常重视这个寿辰。

因此,她很早就为这一寿辰作了准备。

慈禧这一年最关心的就是她的寿辰。

早在1892年,她就委派礼亲王世铎等总办万寿庆典。

1893年,又专门设立庆典处。

为在颐和园受贺,拟从西华门到颐和园的道路上设立60段点景。

慈禧的60庆典,成为清廷的头等大事。

甲午战争爆发后,有人上奏停办点景工程,但是她的60庆典其规模仍然可观。

在大连、旅顺战事十分紧急的情况下,紫禁城里歌舞升平,为太后祝寿“听戏三天,诸事延搁”军机大臣翁同和记道:“实坐不能安也。

”翁。

从甲午战争看腐败与战败的必然联系

从甲午战争看腐败与战败的必然联系

从甲午战争看腐败与战败的必然联系
郭墨兰
【期刊名称】《孙子研究》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对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论者多归于'落后就要挨打'。

但是落后挨打,却不一定总归失败,我们也有用小米加步枪打败装备优势敌人的例证。

甲午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落后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清朝的腐败。

一是政治腐败,造成国家分裂。

二是思想观念守旧陈腐,致使近代化改革难以深入。

三是重陆轻海,被动挨打。

四是缺乏斗志和决心。

腐败与战败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绝不能在'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二'的大帽子下盲目乐观,而应警钟长鸣、有腐必肃、常备不懈。

【总页数】6页(P64-68,80)
【作者】郭墨兰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295.2
【相关文献】
1.稳操胜券结果战败的甲午战争 [J], 马勇;
2.晚清腐败与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关系 [J], 李兵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及反思 [J], 张建芳;
4.现代化与腐败没有必然联系——兼评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现代化与腐
败》 [J], 王文标
5.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之分析 [J], 牛士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中国不是败在了军事上,而是败在了思想上和政治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二,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假的打不出来,子弹稀缺,三,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层层阻拦,四,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

甲午战争失败的启示一要高度警惕日本的各种举动日本是一个岛国,在历史上又是一个外向型的国家,但日本走的是一条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曾提出一套完整的对外侵略扩张路线图,即先占琉球、朝鲜、台湾、吕宋之岛,再占领整个中国,继而控制印度和世界。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登基,并开始了“明治维新”。

1874年,日本利用台湾与清属番国琉球之间发生的“牡丹社事件”和清朝政府官员的昏聩,签订《北京专约》,吞并琉球,更名为冲绳。

此后,日本一方面积聚实力,一方面谋划侵吞朝鲜和中国的战略。

为了发动侵略战争,连明治天皇都带头捐款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

在天皇的感召下,日本富豪们也纷纷捐款,一年就达上百万元之多。

1894年,日本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秘密操纵,以朝鲜东学党的农民起义为借口,挑起事端,发动甲午战争,偷袭援朝的中国军队,击沉中国的运兵船“高升”号。

这场战争是由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

从古至今,中日两国之间发生过近百次战争,其中持续8年以上的战争就有3次,但每一次战争都是日本主动进攻中国。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日本作为侵略成性的国家,又想把自己打扮成和平天使,便对所有的侵略战争都用中性词“战争”或“事变”来定位,如日本1931年9月18日发动战争,侵占中国东三省,却称为“九一八事变”,还有1937年的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入侵中国的战争,进攻北京卢沟桥,称为“七七事变”,企图混淆人们的思想认识,掩盖其侵略罪行。

因此,我们对日本的各种举动要高度警惕。

甲午战争失败的启示二腐败和堕落必然导致战争失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拥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其中“定远”“镇远”号铁甲舰,排水量达7335吨,各装12英寸大炮4门,时至今日也是大吨位的舰船,日方叹其为“东洋巨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甲午战败背后是一个大大的“腐”字
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而言,具有特殊含义。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记忆中重重写下了一个“败”字,愤愤烙下了一个“耻”字,深深刻下了一个“警”字。

念之、思之、痛之,我们更应牢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担当起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历史重任。

为什么,物华天宝的中国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为什么,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为世界历史所罕见?目睹顶着“亚洲第一”虚名的北洋水师覆没的滔滔沧海要问,血战到底、饮恨牺牲的英魂忠骨要问,奋起抗争、前仆后继誓志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的志士仁人要问,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当代中国人还要问。

回答这个问题,首当其冲、痛彻心腑的就是一个大大的“腐”字!国运殇失、战场溃败、民族危难的背后,都有清朝晚期陈腐、贪腐、腐朽的深刻烙印。

陈腐的思维,何以御强邻入侵。

铁的事实告诉人们,海战决定胜负,海权就是主导权。

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清朝政府海权观念淡薄,把海权问题矮化为“海防”问题。

殊不知,马汉的制海权理论当时已风靡欧美及日本,成为海洋强国海军战略的重要指导理论。

在“海军力量,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这一消极防御思想影响下,清军“专守防御”“避战保船”,并寄希望于欧洲列强居中调停,委曲求全之举等于未打先输。

一支只知近岸守土的海军惨败于另一支满腹经略大洋野心的海军,难道不是势所必然吗?
贪腐的堕落,终致堤溃蚁穴。

买官卖官,训练荒废,纪律败坏,已是清朝军队中的普遍现象。

“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之际,却为慈禧太后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和颐和园而挪用海军军费。

有御史上奏停止建园以保海军军费之时,慈禧却回应“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

腐朽的无望,更加激活了列强贪婪的胃口。

那是多么黑暗屈辱的一页:一方面,清廷昏聩,任由“无官不贪,无事不贿,上下相欺,大小相欺”现象蔓延肆虐;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款,一再让步,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总结历史教训,需要深入的民族自省。

甲午战争失败的内因,正是清末腐朽至极的观念、制度、官吏。

腐至而殇,腐盛而败,朽极而亡。

总结历史教训,也需要认清世界。

甲午战争的年代,日本已从明治维新中崛起为一个近代强国,而中国还是一个旧式的王朝帝国。

落后于
时代和世界,失察于侵略者的野心和能量,以被腐败掏空的躯壳去进行抗争,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当然,正所谓物极必反,惨烈的失败催生了民族觉醒,激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民族精神。

由此发端,中国相继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形成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强大潮流。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无惧厄运和苦难的中国人民决不屈服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推翻“三座大山”,中国站起来了。

改革开放,中国发展起来。

中国和平发展,书写人类历史的宏大篇章。

居安思危,我们必须从历史经验中清醒认识到,和平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不惹事,但也不能怕事。

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敢于划出红线,亮出底线。

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

120年前中国任人欺侮的一页虽然彻底翻过去了,但是我们必须在深刻认识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保持高度警醒。

毕竟,当今时代也非天下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仍在大行其道,现实和潜在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

我们需要以放
眼世界的战略思维,居安思危的战略清醒,强国安邦的战略筹划,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脚踏实地稳步前进,为实现凝聚了几代中国人夙愿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坚定信心,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