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江苏版二轮习题: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
2020届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含解析)
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高频考点呈现】考点一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考点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考点三学习思想文化考点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高频考点剖析】考点一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考点回顾]1.新思潮的萌发(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4)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2.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
(2)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
(3)主张:自强、求富。
(4)实践: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5)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考点深化]运用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新的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的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考题印证]1.(2019·江苏高考·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答案】 D【解析】“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表明提倡中体西用,故D项正确;“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全面复兴旧学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B项错误;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新学消解旧学,故C项错误。
高考历史复习题含答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十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90分钟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政府外交官员刘锡鸿在参观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时记述:“入门右首,则林文忠公像也……文忠前有小案,摊书一卷。
上华文,下洋文。
夫文忠办禁烟事,几窘英人;然而彼固重之者,为其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也,可谓知所敬。
”文中的“文忠”指的是A.林则徐B.魏源C.李鸿章D.王韬解析:材料的有效信息有“办禁烟事”,可联系到课本上林则徐严禁鸦片和虎门销烟的知识。
在刘锡鸿的笔下,英国人是因为敬重林则徐而为其立像,故答案是A项。
答案:A2.魏源扮演了两个角色:“他是黄昏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
魏源尽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分内的职责。
”对于材料中“职责”理解不正确...的是A.编纂《海国图志》,详实介绍西方历史地理B.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向西方学习C.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促进思想解放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解析:因为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他和林则徐一起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人们关注世界,促进思想解放,但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向西方学习仅局限于学习技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故D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
答案:D3.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李鸿章此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践行中体西用思想C.弘扬儒家思想文化D.融合中西文化精髓解析: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
2020 高考历史 专题十四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 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 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 ) 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 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 C.呼吁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 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
(2018·11月,14)考查文学革命的目的 b (2016·4月,9)考查文学革命 b (2017·4月,10)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d (2017·11月,10)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
c
考点一
考点二
@《创新设计》
考点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梳理·基础知识]
一、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二
@《创新设计》
2
考点一
考点二
@《创新设计》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
考点一
考点二
考试内容
▲1.“顺乎世界之潮流” (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 (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考 (3)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 试 标 ▲2.新文化运动 准 (1)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精练·核心素养] 素养1 历史解释——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 1.(2018·浙江11月选考)请看下图书影。下列项中对该书内容解读错误的是( )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考点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点精解)(解析版)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归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向西方学习的不同主张及特征。
2.由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认识到当今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3.近代仁人志士不断推陈出新,提出各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启迪我们打破保守的思想牢笼,与时俱进。
4.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口号与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相联系,作为考查切入点。
5.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重点。
6.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评价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扬弃观。
7.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的选择的原因本专题主要讲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出现的向西方学习和思想解放的历程。
近代各阶级、各派别的思想主张及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特点是高考考查的主要知识点。
【网络构建】知识点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
首先,“悉夷情”是“师夷”的必要前提;其次“师夷长技”是“攻夷”“款夷”“制夷”的重要手段;最后“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
上述三条是前提、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其中,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而积极的办法是“师夷长技”。
实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一方面,列强以炮舰开路,侵我主权,是中华民族的仇敌;另一方面,侵略者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领先中国。
就前者而言,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民族的野蛮征服,是以强凌弱的强盗行径;就后者而言,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腐朽的封建帝国的挑战。
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既是沦为半殖民地悲剧的开始,又是促其猛醒、奋起直追的契机。
简言之,鸦片战争既是侵略,也是挑战。
魏源等人最早察觉并敢于正视中国与西方强国之间的悬殊差距,从而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宏论,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既体现了对封建传统的怀疑和否定,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闭状况和“天朝上国”自大虚骄的陈腐观念,使中国人第一次不得不面对列强林立、充满竞争和威胁的现代世界,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步 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上半期重大理论成果课时提升训练
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上半期重大理论成果课时提升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山西晋中考前模拟)《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畲认为:“地理非图不明,图非履览不悉。
大块有形,非可以意为伸缩也。
泰西人善于行远,帆樯周四海。
所至辄抽笔绘图,故其图独为可据……此书以图为纲领,图从泰西人原本钩摹。
”在这部著作中收图42幅,其中只有一幅关于日本和琉球的地图未用西方所绘地图,其余都按西方原图描摹。
这反映出( )A.作者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B.全盘西化思想在士大夫群体中大为流行C.现代地理学在中国得以确立D.中国位于“世界中央”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徐继畲比较如实客观地描绘世界图景,因此中国位于“世界中央”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
“图从泰西人原本钩摹”,只涉及描摹地图而未涉及反封建,故A项错误;《瀛寰志略》体现了鸦片战争后少数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当时不可能“全盘西化思想……大为流行”,故B项错误;本书与魏源的《海国图志》同为中国较早的世界地理志,但一本介绍世界地理的书并不能反映现代地理学在中国得以确立,故C项错误。
2.(2015·广东汕头二模)清同治帝曾有谕令:“惟该院(同文馆)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不准西人籍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查,毋令滋弊。
”这表明( ) A.朝廷坚守中体西用的原则B.朝廷坚持闭关锁国政策C.列强侵略的主要目的是传教D.同治皇帝反对洋务运动解析:选A。
从“不准西人籍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查,毋令滋弊”,可知当时的清政府严格控制西方文化的传播,体现出仍然坚持中学为根本,坚守中体西用原则,没有充分发挥西方文明的作用,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以后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故B项错误;列强侵略的主要目的是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同治帝反对洋务运动的内容,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江苏省二轮复习训练题: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冯桂芬等人认为,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适足取败而已”。
这里,他们的核心主张是( )A.师夷长技B.维新变法C.民主革命D.民主科学答案 A 材料信息“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表明冯桂芬等人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的核心主张是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民主革命的核心主张是变革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C项错误;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其变革的是思想,故D项错误。
2.林则徐在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这反映了林则徐(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答案 B 材料中,把侵华英军称呼为“匪”,认为清朝失败的原因是英军的“器良技熟”,同时,叮嘱友人不要把信拿给外人看,表明林则徐的心态仍然是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故选B项;从“剿匪”两字可以看出,林则徐还没有认识到英军侵华是一种侵略行为,排除A项;材料是和友人的书信,不是国与国的外交,排除C项;林则徐认为英国取胜在于“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没有认识到要采取实际行动来学习西方,排除D项。
3.洋务运动时期,保守派指斥修筑铁路“破坏风水”,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学生仍然在练习应考的八股文,留美幼童也被保守派官僚提前召回。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异常尖锐B.“中体西用”取得了实效C.落后社会心理阻碍近代化发展D.中国社会依然故步自封答案 C 据材料“保守派指斥修筑铁路‘破坏风水’,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学生仍然在练习应考的八股文,留美幼童也被保守派官僚提前召回”可知保守派势力强大,阻碍近代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洋务运动的阻力很大,而不是强调统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期推行“中体西用”,但与材料中指“斥修筑铁路‘破坏风水’……留美幼童也被保守派官僚提前召回”表述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新式学校同文馆”“留美幼童”可知中国社会并非故步自封,排除D项。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模块三 中国近代篇 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三民主义精练
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三民主义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云南昆明月考)鸦片战争后的十几年间,以“夷”称外国人,依然成为常态。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
这反映了清政府( )A.认可了平等外交的思想B.传统观念的重大变化C.放弃了“天朝上国”观念D.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2.(2018山东临沂质检)1861—1895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
这说明( )A.“中体西用”思想得以传承B.自强运动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C.近代中国思潮此起彼伏D.向西方学习的维度日渐多样化3.(2018贵州黔东南一模)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而薄今,力变从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
”材料说明张之洞( )A.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B.突破“中体西用”思想C.受变法图强思想影响D.批判传统伦理道德4.(2018辽宁省实、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期末)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
这反映出梁启超( )A.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B.引入西方君主立宪政体理念C.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D.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5.(2018山西太原质检)黄遵宪是晚清著名外交家,1884年,他出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时,评价美国的民主有百害而无一利。
但是在维新变法活动中,黄遵宪一跃而成为支持维新的开明官绅代表。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
C.孙中山完全寄希望于博爱的实现 D.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点拨 据博爱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而误认为孙中山完全寄希望于博爱的实现, 其错因主要是没能从“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等信息把握主旨。
易错练4 不能准确运用所学知识 (2019·无锡调研)1939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 革命是特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革命的阶级和阶层, 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其旨在引导 A.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B.中国革命道路由“城市为中心”向“农村为中心”转变
重点深化
1.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相比评价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 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二者主要的共同点是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 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所以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有区别的,例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彻 底实现人民权利、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以及民主革命以后还有社会主义革命等, 这些是新三民主义所没有的,因此,它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党的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萌芽 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主张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始形成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抗日战争时期——成熟 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在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 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解放战争时期——发展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拓展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 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3)学习过程 ①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 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②各进步思想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限时集训:1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
专题限时集训(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时间:4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苏北四市一模)陈登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由鸦片战争,以至于庚子事变之六十年间,国人之对外态度: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B.理性认识西方先进文明C.西学东渐导致认识误区D.民族屈辱造成心理落差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政策是在西方不断入侵下被动放弃,故A项错误;材料“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都不是对待西方文明的正确心态,带有很大的感性色彩,故B项错误;材料“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都是在西方重重侵略之下,国人的心理变化,并非主要由西学东渐引发,故C项错误;材料“昧外……畏外……媚外”反映了国人由贵华贱夷,到自愧不如的心理变化,故D项正确。
]2.(盐城调研)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时说:“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舰,迪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
”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 A.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B.军事武器落后是导致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C.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制度层面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D[材料中魏源认识到,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无律无谋之兵”,没有涉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军事武器的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制度层面的落后,故C项错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无律无谋之兵”,即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故D项正确。
]3.(扬州调研)梁启超在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
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不包括()①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②为宣传新思想而采取的策略③西政与古事本质上一致④国人对西方缺乏深入了解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B[材料中“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疯狂专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疯狂专练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导航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疯狂刷题1.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命令在广东香山张贴告示:“查英夷再三顽抗,实属自韬法网,吾民自应同仇敌忾,歼彼丑类。
渔民、船户、兵勇、庶民,凡能将夷人斩首者均为勇武之士。
”这说明林则徐( ) A.决心走群众战争路线B.认识到中华民族力量C.已突破夷夏之辨观念D.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2.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
因此,洋务运动中的好些人,觉察到桎梏与荆棘,寝寝乎要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
作者意在说明( )A.“中体”和“西用”互不侵犯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C.戊戌维新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D.“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3.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已习惯于用现代学术的范畴和标准来衡量一切学术。
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
这反映出( )A.西学对近代中学发展的冲击B.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C.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D.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4.甲午战败后,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物”的层面上升到“智”的层次,传统知识分子群体转向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从而引起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始了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同步测试: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同步测试: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单项选择题**1. 谭嗣同在《仁学》中谈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君,末也;民,本也。
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这一言论反映了()A. 天赋人权B. 三权分立C. 君主立宪D. 社会契约*2. 康有为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然而,“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成通才”。
这表明他实质上要求()A. 改革我国社会风尚B. 要向西方学习C. 发展近代教育D. 承认西学比中学先进**3. 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
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与时俱进,发展创新”C. “西学中源,合理利用”D. “取明深义,取便发挥”4.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以下观点与梁启超的认识不符的是()A. 思想的觉醒是革命成功的前提B. 从长远看任何局部变革都不能取得彻底胜利C. 近代化的决定因素是人格的觉醒D. 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5. 近代一篇文章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该文章的作者应该是() A. 洋务派 B. 维新派 C. 革命派 D.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6. 陈独秀在1915年说:“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近代篇 专题1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
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主题一从传承与创新角度认识近代思想的演变(对应学生用书第58页)■主题纵向贯通•……………………………………………………………………·(2)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考向一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6·江苏高考)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B[严复创办的《国闻报》广泛征集稿件,国内报道内容偏重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国外偏重西方国家,说明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考向二以“历史解释”为立足点,考查历史事件的内涵与外延2.(2010·江苏高考)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C[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可知,这里反映的是把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维新派的观点,故选C项。
] 考向三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突出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2014·江苏高考)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
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
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
咸有裨于国家大计。
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
【最新推荐】2020高考历史二轮课标通用专题提升训练1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
专题提升训练10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提升训练第20页一、选择题1.20世纪初,作为理论经济学代表的《国富论》虽经严复和梁启超的翻译介绍,但在中国仍“不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反而是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同时代更受关注。
据此可知()A.维新变法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思想潮流C.中国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D.中国人注重应用不注重理论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理论经济学在中国影响不大,但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更受关注,而会计学、企业管理等是为企业经营服务的,反映了当时中国实业救国的思潮,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注重应用而不注重理论,故B项正确,D项错误。
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意味着维新思想在中国行不通,故A项错误。
会计学、企业管理等经济学的应用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市场,因而不能说中国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故C项错误。
2.1860—1900年四十年间,中国共引进西方书籍555种,其中自然科学162种,应用科学225种,而社会科学只有123种,其他45种。
这表明()A.社会转型改变了人们的认识B.西方学说在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C.政府重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D.社会科学对当时中国作用有限答案:A解析:1860—1900年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西方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也逐渐发生改变,从这四十年引进西方书籍的情况来看,人们的认识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故A 项正确;这一时期西方学说在中国社会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由材料数据来看应用科学所占比重要高于自然科学,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3.(2019北京丰台模拟)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马克思也。
”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有识之士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B.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答案:A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寻求强国之道,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与材料“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相符,故选A项;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是资产阶级,排除B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排除C项;材料“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但1899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尚未结合,排除D项。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江苏专用:第10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0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点一 地主阶级的探索 核心词: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抵抗派、洋务派1.新思潮的萌发——开眼看世界(1)代表人物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
②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4)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环球,探索救国之路。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内涵:“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
(2)实践:洋务运动。
(3)影响⎩⎨⎧①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考点二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核心词:君主立宪、进化论1.背景(1)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2)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3)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
(4)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
2.代表人物及主张(1)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梁启超: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3)严复: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实行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3.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三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核心词: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1.背景(1)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袁世凯专制、复古。
(2)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2.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冯桂芬等人认为,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适足取败而已”。
这里,他们的核心主张是( )A.师夷长技B.维新变法C.民主革命D.民主科学答案 A 材料信息“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表明冯桂芬等人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 项正确;维新变法的核心主张是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民主革命的核心主张是变革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C项错误;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其变革的是思想,故D项错误。
2.林则徐在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这反映了林则徐(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答案 B 材料中,把侵华英军称呼为“匪”,认为清朝失败的原因是英军的“器良技熟”,同时,叮嘱友人不要把信拿给外人看,表明林则徐的心态仍然是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故选B项;从“剿匪”两字可以看出,林则徐还没有认识到英军侵华是一种侵略行为,排除A项;材料是和友人的书信,不是国与国的外交,排除C项;林则徐认为英国取胜在于“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没有认识到要采取实际行动来学习西方,排除D项。
3.洋务运动时期,保守派指斥修筑铁路“破坏风水”,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学生仍然在练习应考的八股文,留美幼童也被保守派官僚提前召回。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异常尖锐B.“中体西用”取得了实效C.落后社会心理阻碍近代化发展D.中国社会依然故步自封答案 C 据材料“保守派指斥修筑铁路‘破坏风水’,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学生仍然在练习应考的八股文,留美幼童也被保守派官僚提前召回”可知保守派势力强大,阻碍近代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洋务运动的阻力很大,而不是强调统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期推行“中体西用”,但与材料中指“斥修筑铁路‘破坏风水’……留美幼童也被保守派官僚提前召回”表述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新式学校同文馆”“留美幼童”可知中国社会并非故步自封,排除D项。
4.(2019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中2月)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为详尽的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
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 A. 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 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 力主固守华夏传统D. 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答案 B 题干“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表明魏源既有“师夷长技”的进步思想,又有落后的“天朝上国”思想,这体现了新旧杂糅的特点,B项正确。
“师夷长技”主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并非全面学习西学,A项错误;固守华夏传统与“师夷长技”不符,C项错误;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的是康有为,不是魏源,D项错误。
5.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
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这主要说明( )A.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B.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C.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改变现有制度;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这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故选D项。
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并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B项排除;材料反映了历史选择了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无法体现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C项排除。
6.(2019江苏苏锡常镇5月)1898年,落榜举人王某见京师大学堂有生活津贴,于是报名参加。
不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
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
王某的悲剧从侧面反映了( )A.传统文化良莠并存B.“中体西用”思想盛行C.维新变法阻力较大D.民主革命即将到来答案 C 材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
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表明当时传统文化对人影响仍深,严重阻碍着当时人们接受西方事物,C项正确。
传统文化良莠共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中体西用”强调的是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材料并未体现,B项错误;民主革命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错误。
7.《万国公报》是由英美传教士主办的教会刊物。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该报系统报道战争全程,并在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抨击清政府腐朽无能、宣扬变法。
1896年,其发行量迅速增加,“购阅者大都达官贵介名士商绅”。
材料表明当时( )A.外媒报道相对客观公正B.民众爱国意识迅速觉醒C.教会左右政府政治变革D.民族危机推动西学东渐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宣传变法的《万国公报》发行量迅速增加,许多达官贵介名士商绅纷纷购阅,这表明当时的民族危机推动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故选D项。
根据材料中“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可知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民众的爱国意识迅速觉醒,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8.(2019江苏清江中学期初)“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常用词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词语命名。
原名胡嗣穈的胡适,也是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
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答案 D 材料“‘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常用词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反映了维新变法时期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D项正确。
“开眼看世界”反映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洋务派的主张,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是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它们均与题意不符,A、B、C三项错误。
9.1903年,梁启超在《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中提到“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
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
材料反映了梁启超( )A.对帝国主义本质有初步认识B.强调与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C.认为海权决定海上商业发展D.意在强调海权对国家的重要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梁启超认为,西方帝国主义其实是商国主义。
一个国家商业势力的消长,与该国海上权力的兴败密切相关。
这实际上是强调海权对国家的重要性,故选D项。
材料未涉及梁启超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旨在强调海权的重要性,无法体现与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故B项错误;海权影响海上商业发展,但并非“决定”海上商业发展,故C项错误。
10.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
“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
康有为的观点( )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特点D.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答案 C 材料中康有为的观点是,既不照搬传统文化,也不全盘继承现有学说,而是选取其中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部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态度是借用传统文化,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故选C项;《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自身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意识较强,真实性不强,排除A项;《新学伪经考》是结合西方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不符合儒学的发展历程,排除B项;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并没有动摇传统儒学正统地位,真正从根本上动摇儒学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
11.(2019安徽蚌埠质检)1904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从中国演变而来,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上的诸多相似之处。
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
由此可知,康有为主张( ) A.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 B.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C.中西结合呼唤制度变革D.托古改制实行全盘西化答案 B 根据材料“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从中国演变而来,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可知上的诸多相似之处。
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可知,国内维新变法失败后的康有为仍在试图通过宣扬西学中源等方法促成国内的西学普及和政治变革,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言人的康有为不可能主张维护封建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中的康有为并没有提及制度变革,排除C项;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近代主张全盘西化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排除D项。
12.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如陈独秀对“民主”内容的新认识,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
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A.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B.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C.彻底放弃了对欧美式民主的追求D.对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答案 A “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表明不同阶级的代表对救亡图存的探索更加深入,故选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孙中山、胡适追求的民主就是欧美式的民主,排除C项;孙中山、胡适代表资产阶级,他们对民主的认识并不完全科学,排除D项。
13.(2019江苏泰州1月)某学者说:“民国以来之教育,多取法于欧、美,而中小学校之读经,首先废止,高等大学之经学科目,亦以次改革。
急进之士,尤以反对孔子之学说、提倡后进、改造解放之声,震于一时。
”这一论说( )A.倡导以“西”补“中”,中西融合B.揭示了“西体中用”的历史局限C.批判了“西学东渐”的历史必然D.反映了学西学挽救危亡的时代性答案 D 材料“急进之士,尤以反对孔子之学说、提倡后进、改造解放之声,震于一时”表明资产阶级激进派反对传统经学,主张学西学以挽救危亡,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