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媒体对汶川地震正面报道的原因

汶川地震发生后,西方媒体对华正面报道增多,对华态度急剧改变。就连一些平时对中国抱有偏见的西方媒体,也给中国打了高分。此次西方媒体报道态度的转变,其中原由不能不引起国人的关注和思考。

笔者认为,西方媒体态度的变化,很大程度上跟我国的危机处理方式的改变有很大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改变了自己之后才改变了西方媒体。

政府救灾工作积极主动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快速而果决的反应,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誉。比如,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5月29日刊文说,中国政府出色地通过了汶川地震的考验。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5月31日的文章说,地震发生后中国地方官员肩负着确保人民安全的重大责任,“这些地方官员在抗震救灾中所发挥的作用令人感动”。

的确,灾难发生后我国政府在最快的时间内就发出了“抢救人民”的指令,从地震发生到启动应急预案、抢险救灾,所有工作都在两小时以内展开。

即便是多年以后,人们都难以忘记在废墟上闪动的那些身影。上至年过花甲的国家总理,下至年轻的士兵和护士,他们在抗震救灾现场百折不挠、舍身忘我的一幕又一幕情景,是中国政府展开的快速、有力和有序救灾工作的缩影。中国政府的抗灾行动,确实表现出了相当的成熟度,对此,西方媒体不可能视而不见。

信息披露公开透明

与以前严密控制灾难信息的反应不同,关于地震的信息没有受到限制,官方新闻机构不断发布最新报道,提供最新的死亡人数。援救行动、失踪儿童和倒塌医院等情况的细节也没有被掩盖。网络、报纸、广播和电视都可以自由地报道地震情况。我们在网上也看到了成都学生在地震来临之时以手机拍摄的真实视频,电视台和官方网站也照样播放,大量褒贬不一的博客帖子也在网上自由传播。

最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中国媒体记者可以亲临现场采访报道,而且外国记者也可以自由出入灾区。事实证明,中国开放西方媒体在华采访报道的这一举措是非常英明和正确的,显示了泱泱大国的风度,也使CNN及那些对中国存在偏见的西方媒体在报道对华新闻的时候,不得不尊重客观事实。

中国媒体对地震已经全方位报道,西方媒体的记者也亲身见证着中国的救灾行动。他们也便没有理由再歪曲事实,找出多少“负面”角度来令中国难堪了。西方媒体不得不惊叹中国政府对于信息披露的公开透明。

电影《5.12:汶川不相信眼泪》将于国庆节上映

为纪念汶川地震和2009年建国60周年,由西部电影集团西安电影制片厂用纪实手法制作的首部关于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主题的电影《5.12:汶川不相信眼泪》,目前已经完成拍摄,根据主办方透露这部影片将于今年国庆节上映。据了解,该片由著名导演杨凤良执导,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为电影创作音乐和主题曲。该片摄制组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用最真实的镜头纪录下了大量真实感人的故事。西影著名摄影家柏雨果跟随剧组在灾区拍摄了大量影片剧照以及部分灾区纪实性作品等。这组摄影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讴歌了灾区人民在面对巨大灾难时的坚强勇敢的品质,颂扬了救援部队大无畏的精神,表现出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决心。

抗震救灾精神永恒

汶川大地震,留下了永久的伤痛;抗震救灾斗争,铸就了永恒的精神。由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隆重开幕。主题展览,从六个方面,以数千幅图片,全方位再现了汶川大地震的真实场景,展示了军民携手抗击天灾的英勇斗争,讴歌了大灾难面前的人间真情,诠释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面对地震考验,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通过展览,人们看到,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烈度最强、破坏最大、灾情最重、救援最难的大地震,党和政府是主心骨,全国各族人民是靠山,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冲锋在前,千百万共产党员模范带头,共同筑就了一道抵御和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的钢铁长城。山崩地裂,山河色变,但动摇不了中国人团结自强、共克时艰的坚强意志。

面对生死考验,我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人民教师用身躯保护幼小的学生;白衣战士日以继夜救死扶伤;灾区群众强忍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悲痛奋力抢险;还有无数海外华夏儿女和国际友好人士,积极参与各种救援。这一切使我们深切感到,伟大和崇高正是平凡的人们书写的。

面对危机考验,我们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生命第一,救人要紧,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这些执政理念,充分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决策与千百万人的行动中。从总指挥部到救灾一线各个工作环节,科学决策、科学救援、科学重建,显示了我们党和政府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坚定沉着,多谋善断,具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抗震救灾主题展览内容丰富、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是一个生动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大课堂。来自现场、朴实无华却动人心魄的一幅幅照片和一件件实物,教育人们也告诉人们: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和丰硕成果,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战胜任何挑战,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新胜利,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这个中秋穿越光荣与苦难刻下永恒记忆

穿越光荣与苦难,今年中秋节,有着非比寻常的意味。

中秋节,团圆佳节。然而,“团圆”二字,却多么沉重!不知道那位背着妻子尸体跨上摩托车的男子怎么样了,不知道在废墟中渴望着可乐的坚强男孩怎么样了,不知道守在北川中学废墟之外不愿离去的那些父母们怎么样了……不知道那么多失去了亲人、朋友与家庭的人们怎么样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但今年的团圆佳节,却只能遥祭于山川。

然而,正如“芭蕾女孩”李月永远不会停住的舞步一样,废墟之上,生活也依然毫无停驻,不断向前。温总理“多难兴邦”的笔迹仍在,北川中学的黑板上,已经有了新的算式。9月1号,全国的媒体,几乎都刊出了大幅头条: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所有学校全部按时复学复课。九洲体育馆内,临时安置点的欢笑和哭泣似乎还没散去,而满目疮痍的大地上,已经迸发新的生机。9月10日,都江堰启动“家园重建”设计大赛,地震灾区永久性住房的修建提上议事日程,新的家,将更好。即使大地仍然不时震动,这个中秋,依然将伴有朗朗书声、袅袅炊烟。

因为感同身受,我们都是汶川人;今日中秋,我们还是汶川人。《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社会工作和心理援助基本共识》近日在上海发布,心理专家注意到中秋节期间灾区群众可能出现心理震荡,及时进行疏导。四川广安,万人争当复课点学生爱心家长;辽宁辽阳,街道居民自发往灾区寄送月饼……煤电油运、钢材水泥等各种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

中秋节,团圆佳节。团圆二字,别样深情。这个中秋,满月照在复苏中的汶川大地,也将照在盛会后的北京城。8月8日,奥运开幕夜,2米26的姚明牵手1米18的汶川小英雄林浩共同入场,抗震救灾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契合。这个中秋,也当如此。

“我们更加珍惜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并努力使之发扬光大。”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如是说。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所说,北京奥运会,让中华民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显示了一个时间坐标,告诉我们如何在新起点继续民族复兴的征程;显示了一个空间坐标,告诉我们如何在新起点进一步扩大开放;也显示了一个精神坐标,告诉我们如何在新起点,进一步涵养开放包容的社会意识和理性成熟的国民心态。

这三个坐标点,让今年中秋,意味更是深长。穿越灾难,迎接光荣。我们站在了一个非比寻常的时间点上,珍视和把握奥运带来的机遇,期待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年,还有一群让人敬佩的朋友,在中国与我们共度佳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因为梦想,他们登上残奥会的赛场,挑战身体的限制,展现精神的魅力。中秋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们,将和我们一起,享受明月,享受成功,享受情感,享受生活带来的种种——不管是悲伤还是喜悦。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手语主持人、本届残奥会圣火的采集人姜馨田说:“生命有圆,也有缺。我们不是不幸,只是不便。”残疾人运动员们用赛场上的表现,为这话写下更精彩的注脚:身体纵然残缺,精神却如中秋满月,呈现最完美的圆。今年中秋,让我们感谢他们带来的运动之美、精神之美,感谢他们在拼搏的赛场上,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圆满。

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曾这样分析节日的意义:日常生活中,时间线性流逝,而节日就像这条直线上的刻度,有了度量,才有意义。这个中秋,穿越光荣与苦难,刻下永恒的记忆,收获圆满更深刻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