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的线条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画的线条艺术
作者:马铁亮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
中国画的线条作为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无论山水、人物、花鸟离开了线条这个特有的塑造形象的作用,画面就会失去中国画独特的味道。

线条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哲理,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美学境界。

一幅作品的画面组合要有节奏,行笔的过程就像音乐演奏一样,“疾而不速”“留而不滞”,既富韵律美。

中国画作品中很少是只用一根线条完成的,它的线条中有粗细、长短、干湿、浓淡、疏密和简笔勾勒、繁皴密点,都是乱中有整,正是如此才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韵味。

线是一个画家最初想要表达自己某种思想的一种形式,在艺术家眼里线是有生命的,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自己的客观现象与主观思想巧妙结合的产物,一件艺术品不但要有造型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感情寄托,带有艺术家感情的线条是对作者某种想法和情趣的纪录。

画面中的线不只是把作品中的人物花鸟或山水的外轮廓勾画出来,更多的是发挥线的特性,也就是丰富的表现技巧,运用粗细、长短、干湿、刚柔、浓淡、虚实等不同效果的线条,去表现山石的结构、人物的动态表情,和服饰的质感。

从而达到尽善尽美,形神兼备的目的。

黄宾虹以乱中求奇的线条写出山水画的浑厚志气。

而五代黄荃的《写生珍禽图》中,鸟、虫的刻画线条十分精细,造型准确、精到。

南宋梁楷的《太白行吟图》,整幅画寥寥数笔,简之无可再简,就勾画出一个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

可见线不仅是轮廓和空间,更是画家感受的体现,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倾诉。

中国画一直以线为造型基础,因为线是最能概括一个物体的形象和复杂的结构的,并且画家还可以按照主观的欣赏用线条的曲、直、刚、柔、粗、细、的变化表现出想要的质感和视觉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线条的穿插与重叠的关系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

国画中的线在中国传统绘画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谈到这里,最早论述作用的无非就是南齐谢赫在其《画品》中提出了“六法论”的观点: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这也是对中国的绘画艺术提出了六个创作高度和审美标准。

其中骨法用笔成为各朝各代画家绘画的最基本要求。

骨法用笔也就是以线造型,线条不但要表现物象的结构、质感、体态、表情还要表现出画家本人所要寄托的情思、想法、气质等。

以意用笔,笔到意到,笔落形出神现。

除此之外经过时代的发展和画家艺术实践的努力,线条也逐渐演化出了不同的形式,在明代嘉靖年间,邹德中总结了前人的丰富经验,对线条作了具体的分类和划分,将其归纳为十八种描法:铁线描、钉头鼠尾描、枯柴描、橄榄描、蚂蝗描、高古游丝描等。

书法和中国画自古有着切割不开的关系。

众人皆知赵孟頫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书画同源”早在子昂之前便有论证,唐代张彦远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再追溯早前文明的汉字起源原始图画和刻画符号皆指向书画本同源这一说法。

在中国画中的线条不仅是表现画面“形”的工具,更是表现“意”“神”“韵”的重要体现。

自文人画出现以来历朝历代的画家便不再利用线条来表现与实物相似的形状,而是更多地通过简洁明了的线条和笔墨来表现画意和神韵。

宋欧阳修就曾提出“古画画意不再形”其学生苏轼更是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并在其著名画作《怪石枯树图》中完美的体现了其轻形重意的绘画思想。

到了元朝,赵子昂以书法入画,为文人画注入了新的血液,也最先提出了“书画同源”这一思想,也最先将国画的具体形象对应与不同的书法字体的不同笔意中。

在赵孟頫的观点中,画中的线条与书法的笔意总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后的倪瓒曰“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

”在他看来绘画并不需要精心设计,只是将线条按照自己的心意摆放在应该的位置上,并非为了形象的描绘出物象的形态,而是用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意趣。

元朝徐渭的画与其书法一样狂放洒脱,以大写意花卉自开一派,将狂草的精神注入中国画中,其绘画的线条便如狂草一般笔走龙蛇。

以禅宗的南北两宗来阐述中国画,提出“南北宗”董其昌认为论画的最高标准为“淡”,也在绘画上强调写意,董推崇喜爱倪瓒的绘画,认为倪瓒绘画“天真幽淡”,线条于其绘画是用来表现幽淡真趣的意韵的。

到了清代,受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的影响,出现了以傅山、朱耷为首的文人画画家,皆以大写意著称于世。

傅山画中线条与其书法用笔一般,激情洋溢;而朱耷的绘画线条与其书风有着一样的“绚烂之后的平淡”之感,给人营造出不食人间烟火的旷远之境。

晚清的大写意花卉宗师吴昌硕提出“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其绘画以自身的碑派用笔入画,线条具有金石气,而其绘画的厚重苍茫与其线条的篆籀气息是分不开的。

“言画法者,先明书法。

” 书法和中国画在历史的长河中互相交融,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自古以来,画家的绘画气韵意趣皆离不开线条的表现,和线条的位置,起线条体现着其书法的风格从而影响着绘画的意趣,而线条的位置经营决定着画面的风格和气韵的表现。

书法不仅影响着画面的线条,更影响着绘画表现的“意”“神”“韵”。

一种绘画潮流的形成,从他的发展进程来看,源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民族信仰、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同时又和画家的学识修养相互结合而形成的,这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无论是绘画语言的创造还是运用,都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中国画起源于线,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和发展,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它既是我们民族的符号,又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如今的中国画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洗礼,但仍然留着线的文化、和精神,由此可见“线”正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是画面的骨格和支柱。

参考文献: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国山水名画鉴赏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2]王方雄古代仕女画法浙江美术出版社,2002
[3]周清波中国画之“线”艺术研究民族艺术 2007-06-15
[4]戴艳萍绘画语言中线的应用文艺研究 2008-09-10
作者简介:
马铁亮,出生日期:1995.11.24 性别:男,民族:满,籍贯:河北省秦皇岛市,学历:本科,就读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