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材料
侯晓文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我说课的流程分为: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一、说课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等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单元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册课本分为8个单元,分别是:1、认识图形(二)2、20以内的退位减法3、分类与整理4、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5、认识人民币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7、找规律8、总复习
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认识图形又分为:认识图形、拼一拼、用七巧板拼图形
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认识图形(二)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在由立体图形描画出平面图形并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二是通过用同样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的活动,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三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
⑴借助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平面图形。

借助立体图形,以描、画、印、拓等方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⑵通过拼摆图形,发展学生的动手操纵能力。

通过拼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兴趣,增强想象力。

⑶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3中引入了七巧板,并让学生先“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再比一比“看谁拼得多”,既渗透了数学文化,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编排特点
1、特点
(1)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与立体图形的认识相类似的编排方式进行编排。

本单元整体的编排结构与立体图形的编排类似,分为知识的引入(描画)、知识的教学(分类)、知识的应用3个层次,形成了教材编排结构上的一种“节奏美”,教师也更容易把握教学的层次。

考虑到学生已经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并且初步感知了立体图形的特征,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描(画、印、拓)出简单的立体图形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既渗透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

(2)精心设计各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的活动经验。

这一特点也反映了几何学习的一个特点。

例如,例1的用积木画出平面图形、第3页“做一做”第2题的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既渗透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又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又如,例2的拼组图形、第6页的第4题等,都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有所感受,有所体验。

(3)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所采用的画折剪拼等活动,都能调动学生多感官的投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尤其是七巧板这一素材的引入,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由于其千变万化而易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同时又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数学学习中。

(4)活动的设计具有开放性,既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又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这在例3、练习一的第4题等内容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2、知识的整合
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而下册正式学习平面图形,为二年级学习图形的运动打下基础。

三、说建议
⑴教学建议: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的意识和能力;2、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3、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培养; 5、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⑵教学评价:评价建议:1、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2、关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3、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相结合;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1、延伸主要的课程资源——教材,让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

2、善于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

3、合理开发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4、及时捕捉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