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研究的新进展——评《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

合集下载

传统蜀道的衰落与新生

传统蜀道的衰落与新生

作者 简 介 : 樊 莉娜 ( 1 9 8 1 一) , 女, 陕 西大荔 人 , 三 门峡 职业技 术 学院 经济 管理 学 院副教 授 , 主 要从 事历 史
地理 学研 究。


传统蜀道的衰落
清末 民初 , “ 中 国受西 洋文 明之 激荡 , 旧 日陆路交 通 的情形 , 逐 渐有本 质 上 的改 变 。 向来 以车 马为主
道 路交 通格 局 , 蜀道 的通 行 作用 逐渐 消退 , 但 这一 过程 是迟 缓被 动 的 , 有 过诸 多 曲折和反 复 。
( 一) 裁 撤 驿 站
蜀 道 的衰 落要追 溯 到 民 国初年 裁 撤驿 站 、 官 办驿 运 系统 的终 结 。 1 9 1 3年 1月 . 北洋 政府 宣 布裁 撤 驿站 , 历 史悠 久 的驿 运 系统 宣告废 止 。 但 此 时穿 越秦 岭 、 巴 山的铁路 、 公 路 尚未建立 起来 , 传 统蜀 道依 然 维持 着 川 陕两 省 的交 通 , 民间甚 至 官方 还 主要 沿用 古代 驿 道 , 使用 板 车 、 独 轮车 等传 统 运 输工 具 , 依 靠
人力 、 畜 力等 , 如 民国初期 , 米 仓道 即为川盐 入 陕和 私旅便 道 , 十分 通 畅 。阁 但传 统蜀 道 的衰落 之势 已经
文 史 哲专 题 研 究 /0 8 9
传 统 蜀 道 的 衰 落与 耘 生
显现 , 因缺 乏 官方维 护 , 一些渐 趋 荒废 , 一些 虽 因 民间需要 进行 一定 程度 的维 护 , 但 其规 模 、 通行 条件 与
后 方 与前 线 陷入 交 通运 输 力量 不足 的 困境 ,陕战 时驿 运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支撑起 抗 战 的“ 运 输 生命 线 ” 。 新 中国成 立后 , 蜀道 沿线 的现代 交通迅猛 发展 , 传 统 蜀道 的通行

秦人的蜀道经营

秦人的蜀道经营

秦人的蜀道经营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秦人有重视交通的传统。

而蜀道的经营,尤其显著地表现出秦人以交通建设促成政治军事进取条件的成功。

蜀道连接了关中和蜀地两处“天府”,为秦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西部地区因蜀道的沟通,以经济文化区域的突出优势,长期成为统一帝国的基础。

关键词:秦;蜀道;石牛;五丁;统一中图分类号:K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914(2012)01-0007-05The Management of the Roads to Sichuan by People in Qin StateWANG Zi-jin(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People in Qin State had a tradition of highlighting traffic. The management of the roads to Sichuan manifested particularly the success of people in Qin State in traffic building for the ultimate accomplishment in politics and military. The roads to Sichuan joined central Shaanxi and Sichuan, i.e.“land of plenty”, which was a requisite for the unification by Qin State. The communication through roads to Sichuan became a long-term basis for the unification of the empire by means of the preponder-ance in both economic and cultural zones.Key words: Qin; roads to Sichuan; stone cattle; five strong men; unification回顾华夏文明初步萌生的历史,可以看到秦岭巴山是几大基本文化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大的天然屏障。

古蜀道旅游价值研究

古蜀道旅游价值研究
第2 卷 第4 8 期
Vo. l2 8
No 4 .
西华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unl h a sN r a U i rt N t aSi cs ora o C i We o l v sy( a r c ne) f n t m n e i u l e
关键词 : 古蜀道; 旅游价值; 研究 中图分类号 :5 F9 文献标识码; A
四川西部由于 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 少数民族风情浓郁 , 已经成为四川的旅游热点地区和重要的旅游 目的 地. 九寨沟、 黄龙分别以“ 童话世界” 人间瑶池” 和“ 闻名于世 , 峨眉山、 青城山分别以“ 天下秀” 天下幽” 和“ 驰
分体现了 佛教建筑艺术特色. 宝光寺文物众多, 著名的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0 的千佛碑; 1 年) 4 唐开元二 十九年(4 年) 71 的施衣功德碑, 唐嘻宗行宫遗础, 元代金银粉书《 华严经》 明永乐年间的“ 、 尊胜陀罗尼” 石
20 07年 1 2月
D c 07 2 0 e.
文章编号 ;6 357 ( 07 0 -3 1 4 17 -0 2 0 ) 6 - 2 4 0 0
古蜀道旅游价值研究
冯明义, 唐光辉, 李巧义, 邓小兰, 林永坚
(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 南充 670 ) 302
摘 要: 古蜀道是古代蜀国和秦国之间进行政治、 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同时它也是联系西南地区与 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 在沟通四川盆地和中原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蜀道沿线旅游资源 丰富、 文化底蕴深厚, 旅游价值巨大, 其旅游价值集中表现在三国文化旅游价值、 宗教朝I旅游价值、 M 饮食文化旅游 价值、 军事文化旅游价值和科学考察及生态旅游价值等方面, 深人开展古蜀道旅游价值研究, 有助于促进蜀道沿线 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带一路 的珍贵资源宝库 陇蜀道历史文化遗产 曹鹏雁

一带一路 的珍贵资源宝库 陇蜀道历史文化遗产 曹鹏雁

民主协商报/2015年/10月/23日/第003版文史“一带一路”的珍贵资源宝库:陇蜀道历史文化遗产曹鹏雁“蜀道”是对中国历史上四川盆地以外地区通往古代蜀地的各种道路的总称,学术研究中狭义的“蜀道”通常指古代由关中平原地区与西北陇右高原地区翻越秦岭山脉南通巴、蜀地区的通蜀古道。

学术界按照通蜀古道主体在陕西省、甘肃省境内的分布,将蜀道分“秦蜀道”与“陇蜀道”。

主体存在于甘肃省境内的“陇蜀道”主要三条:一、自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南经天水镇(铁堂峡)——陇南市礼县(盐官一祁山堡)—西和县(青阳峡—坦途关)—成县(府城村—抛沙)—康县(望子关)—陇南市(米仓山—马街)—武都区—文县(阴平关)—线人蜀的“祁山—阴平”段古道二、自天水市秦州区南下经皂郊镇(皂角堡—稍子镇—南峪—李子园)—(渭儿沟—白音峡—高桥—木芦—榆树—火站镇—峡门)—陇南市徽县县城(固镇)的榆树、高桥通秦州古道。

三、自陇南市两当县、徽县—线连接宝鸡市—凤县的秦汉故道经凤县西至“两当杨店—广香镇(县城)—徽县永宁镇(玉堂山)—杏树垭—石佛—县城(固镇)—青泥岭(大河店乡青泥驿)—仙入关(虞关乡)—白水江镇”段通汉中入蜀的青泥古道,其中包括1056年青泥道改道后新修的“固镇—十里墩—大河店—大石碑—白水江镇”的白水路。

陇蜀道自古以来是北方关中地区、陇右地区与南方巴蜀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交流与沟通的大动脉和重要载体,与陇蜀道相关联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是中国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历史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年来,陇南市开展的“陇蜀道”文化遗产考察和研究课题,通过细致全方位的考察研究,正日益揭示出“陇蜀道”自古以来在加强和沟通甘川两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揭示古道交通对中国古代政治及政治文化的影响,古道交通线路及建设对中国古代以来经济上尤其在茶马贸易上产生的巨大促进作用;揭示古道交通在军事及军事文化、传统国学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传递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及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揭示“陇蜀道”道路交通在加强东亚与欧洲之间社会各方面往来上的巨大作用,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蜀道申遗”、“丝绸之路申遗”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历史文献资料与实物见证资料。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蜀道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蜀道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蜀道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1前言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蜀道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它不仅为蜀道历史的究竟性和缜密性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理论依据,而且也为社会发展以及蜀道地理文化的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本文将从多种角度综述20世纪下半叶以来蜀道历史地理研究的成果,使大家更好地了解蜀道历史地理研究发展的现状。

2蜀道交通史研究
蜀道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重要的道路,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曾此路相通、相接。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蜀道交通史研究者基于古代史料,联合新疆自贡等多地实地考察调研,系统研究了蜀道交通的发展过程和特征,其中有许多结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肯定。

3蜀道历史地理文化研究
蜀道不仅是历史文化发展史的见证,更是集中了许多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20世纪以来,相继出现了钟灵、澹台水经、蜀道',蚕宝、梁家人文等一系列研究著作,把蜀道的历史文化研究到了深入的深度。

4蜀道现状研究
随着20世纪末经济社会的发展,蜀道的历史地理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需要对蜀道的现状进行系统的研究,一系列研究以蜀道历史
地理调查和研究为主线,对蜀道人文地理、社会经济、新兴事物等趋势变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5结语
20世纪以来,蜀道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变了人们对蜀道的认知,了解蜀道及其演变的过程。

今后,蜀道历史地理研究还将持续细化和深入,为蜀道地理文化的振兴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陇南古蜀道散文随笔

陇南古蜀道散文随笔

陇南古蜀道散文随笔陇南古蜀道散文随笔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诸侯兵会者四千乘”,其中有蜀国参加。

从此时算起,古蜀道的出现至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伟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名作《蜀道难》里,开篇就感叹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作为我国古代建造时间最早、存在年代最久、跨越朝代多、沿用时间最长、线路最艰险复杂的古交通要道,曾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蜀道”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蜀道包括全国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

而狭义的“蜀道”通常是指陕西、甘肃连接四川的通道。

为了区别陕西与四川的秦蜀道,我们把甘肃通往四川、陕西的古道命名为陇蜀道,以体现它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陇南九县区有丰富的蜀道“交通遗存”,尤其是祁山道、陈仓道、阴平道,在秦陇与巴蜀之间,起着关键连接作用,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行政建制或者交通要道而言,在历史上均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古蜀道以翠云廊古柏为代表,实现了道路长程绿化,古道中的悬空栈道结构,是山区道路建设中资金耗费最少、破坏环境最小的方式,古蜀道融合了巴蜀文化、三国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

这些特点,都让古蜀道更具有了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特点。

古蜀道在历史上沟通成都平原至关中平原,融会贯通着沿线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学、民间文化、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成为西部最有影响和最为繁忙的文化与经济交互传播的线路,也是跨越西南与西北最活跃和最兴旺的商贸线路,不仅直接促进了区域间的物流和人际交往,也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往来。

古蜀道交通邮驿系统及其遗存,也见证了古代中国邮驿制度的高度文明,是人类信息传播方式和古代交通组织的杰出代表,保存着秦汉至今丰富的历史信息,完整地记录了人类交通发展和多元文明融合的历史进程,是人类交通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和文明对话交流的结晶,具有特别的保护传承价值。

清代诗人乔钵有诗赞美:“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中。

“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

“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
很 长 时 间里 , 故 道 也是 从 汴 梁 经 关 中入 蜀 的 主 要 驿 道 。1 5 1
天宝初 年之前 , 诗人并未 亲历故 道青 泥岭 , 唯 以丰富 的想 象 、 夸张、 援 引历史故事 、 神话传说等浪漫手法 , 描绘蜀道 山川之 险峻 , 慨 叹蜀道之艰难 。诗 风宏 伟壮浪 , 句法灵活多变 , 韵散 兼用 , 是李 白浪漫主义 的代表作之一H ( 图示如下 ) 。在北宋 的
凤 县及两 当) 、 河池( 治今徽县 ) 、 沮县 ( 治今 勉 县 ) 三县 , 属 武
故道 。周亡 后 , 后世诸代称其 为“ 故道 ” 反映 了历史 的悠远性
和迁延性 。 今学界有论者称“ 故道 ” 是相对于汉武帝重修褒斜 道 而言l J I , 虽间与文献记载相悖 , 可备一说 。商周至唐宋 , 秦、
人 虽有“ 木皮道” 的提 法 , 但综合 陇蜀道 的文学与文献考察可知 : 木 皮古道作 为祁山道一段 , 其战略地位 虽极 重 要, 但只是地域 乡民之 别称 , 并不是独立的陇蜀通道 。
关键词 : 故道 ; 文献和文 学; 木 皮道 ; 陇蜀道 中图分类号 : K 8 7 8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9 0 2 0 ( 2 0 1 4 ) 0 1 — 0 0 9 — 0 3
李 翕析里桥都 阁颂》 。析里桥 部阁颂 为仇靖文 , 仇 绋书。二仇 因当时地位低下 , 其生平少 见载述 , 今人考 之为下辨 道( 今 甘 肃成县 ) 人 1 。该作 以书法价值名垂青史 , 但文献和文学 价值
首 。李 白此诗 大约是在长安送友人人蜀而作 , 本阴铿《 蜀道
难》 “ 蜀道难如此 , 功名讵可要 ” 之意。学界一般认为该诗作于

加强蜀道文化研究的提案

加强蜀道文化研究的提案

加强蜀道文化研究的提案提案:加强蜀道文化研究一、背景介绍蜀道,又称川南古道,是一条连接四川盆地和贵州盆地的古代交通要道。

自古以来,蜀道作为一个衔接西南地区与中原的通道,在交流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蜀道的历史与文化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提出加强蜀道文化研究的提案。

二、目标与意义1.保护历史遗产:蜀道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加强蜀道文化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遗产,避免其被逐渐湮没。

2.传承文化记忆:蜀道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研究蜀道文化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丰富人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蜀道沿线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通过加强蜀道文化研究,可以提高对该地区的认知和了解,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研究内容与方式1.历史文献挖掘与整理: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搜集,对蜀道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出更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为蜀道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考古发掘与研究:通过对蜀道沿线的考古工作,发掘出更多的文物和遗址,为蜀道文化的研究提供实物依据。

3.地方文化调研:深入蜀道沿线的各地,调研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了解当地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研究蜀道文化提供基础资料。

4.学术研讨与交流:组织相关学术研讨会议,邀请专家学者对蜀道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不断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5.培养人才与教育推广:设立蜀道文化研究的专业课程,培养相关研究人才,通过教育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蜀道文化。

四、预期成果与效益1.形成系统的蜀道文化研究成果,为蜀道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宣传蜀道文化,引起社会各界对蜀道文化保护的重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蜀道保护的良好氛围。

3.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这群蜀道研究者的漫漫长路

这群蜀道研究者的漫漫长路

这群蜀道研究者的漫漫长路│文本刊全媒体记者章梦晗8月2日中午,中华档案文献研究院院长金生杨步履匆匆地来到西华师范大学行署校区,手里提着一个老式深色文件包,闷头朝着掩映在树影中的中华档案文献研究院走去。

就在昨天,他刚刚参加完一场关于蜀道研究发展方向的会议,而几小时后,他马上要赶去新校区,参加第二场会议,这场会上,学校将确定未来在蜀道研究上的“总体方案”。

2017年,在蜀道申遗的契机下,西华师范大学成立蜀道研究院,组建了专门的蜀道研究团队。

几年的时间里,团队通过蜀道研究产出颇丰,不仅有蔡东洲等编定的五大本《蜀道考古调查报告》,团队在中华档案文献研究院藏书室,收藏着四川各类方志,金生杨对这些典籍如数家珍。

(章梦晗/摄)还先后发表《三十年来蜀道研究综述》《略述〈蜀道驿程记〉的史料价值》《从〈三国志〉看历史时期的蜀道》《唐宋陇蜀道研究:基于文物和出土文献的考察》等多篇论文。

金生杨教授更是集合自己十多年来的文献研究成果,主编《蜀道行纪类编》46册,成为蜀道研究的必备参考书。

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

凭借多年研究的深厚积淀,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院院长蔡东洲给习近平总书记讲解了古蜀道和古柏的故事。

8月2日,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来到西华师范大学中华档案文献研究院,对话金生杨教授以及团队中的青年研究员罗洪彬,听他们讲述自己与蜀道的“结缘之路”。

蜀道之学:“我们坐的不是冷板凳”尽管会议要连着开两天,但金生杨的语气并没有半点疲累。

相反,当记者提到“蜀道研究”,金生杨依然滔滔不绝起来。

金生杨从电脑上调出一幅幅不同时期蜀道变迁的地形图,为记者讲解,狭义的蜀道在我国历史上多指由今西安入蜀的道路。

由于历史上关中久为政治中心,而四川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特殊,使得关中连接四川盆地的蜀道至关重要。

从过往的考证来说,蜀道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悠久的历史使蜀道积淀了各个维度、层面上的遗产与资源,并且还有更多文化价值有待我们去挖掘。

司马错与蜀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学术研讨会综述

司马错与蜀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50卷第6期2023年11月V o l 50 N o 6N o v e m b e r 202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司马错与蜀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学术研讨会综述刘朋乐 蔡威2023年8月17-19日,由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办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 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广元市召开,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㊁中国人民大学㊁四川大学㊁西北大学㊁陕西师范大学㊁湖北大学㊁西南大学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㊁西南民族大学㊁成都体育学院㊁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院㊁四川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㊁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㊂其中,12位专家作了现场主题发言,3位专家作了线上视频主题发言㊂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㊂一 司马错入蜀史事辨析及其重大历史意义的阐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唐飞㊁郑万泉‘司马错入蜀相关地理及其遗存问题的研究“一文,对司马错举兵入蜀相关问题,尤其是入蜀道路问题进行了探讨㊂作者运用 白水关 附近先秦遗存㊁ 葭萌关 附近先秦遗存㊁金牛道南段先秦遗存㊁彭山武阳城遗址等大量考古发现的材料,从 石牛道(金牛道)的历史变迁 ㊁ 现有考古材料对先秦蜀道的佐证 ㊁ 司马错灭蜀时的行军路线 三个方面,全面展现了司马错入蜀的行军路线,对探索古代大蜀道各个时期交通网络体系具有较大意义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剑华在‘秦并巴蜀与司马错的功绩“一文中指出:秦国经过改革变法,日益强盛㊂而末代蜀王贪图享乐,与巴国相互争战㊂秦惠王采取了司马错的战略,抓住机会,派遣秦军攻取了蜀国与巴国㊂秦并巴蜀之后,修筑了成都城,移民驻兵,设立郡县,加强了对蜀地的统辖㊂巴蜀地区物产丰富,从而为秦朝统一天下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资源与物质基础㊂司马错的军事战略,不仅为秦朝建立了杰出的功绩,也对中国走向大一统的历史发展彰显了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㊂成都体育学院郝勤‘论司马错伐蜀战略的形成与历史影响“一文,亦系统梳理了‘华阳国志“㊁‘史记“㊁‘战国策“等史书典籍中司马错伐蜀的相关历史记载,对司马错军事战略思想的形成作了全面勾画,客观地分析了张仪在伐蜀问题上认识的不足,从先秦时期 华夷观 ㊁ 天下观 等视角论证了司马错长远的眼界和格局,系统性地总结了司马错伐蜀的战略意义,全面地概括了司马错的历史功绩和地位,认为司马错伐蜀战略及其实施是秦统一中国的起点,为秦最终灭楚㊁进而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㊂陕西师范大学李宗俊在‘司马错平蜀与秦完成统一对后世的影响“中认为,秦国在遭遇 韩㊁赵㊁魏㊁燕㊁齐帅匈奴共攻秦 的被动局面之际,在究竟是先要伐韩㊁魏,还是先要伐蜀的问题上,曾展开了国内大讨论㊂司马错的战略,首先,要让秦国优先壮大自己的实力,解除后顾之忧;其次,抓住 苴㊁蜀相攻击 的绝佳机会及时灭蜀;再次,选择攻蜀,也就是选择了先易后难,暂时避开敌人视线,避开主要敌人的被动局面,为实现将来的目标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㊂秦灭蜀而兼并天下的战略,与司马迁 做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的历史观,均对后世影响深远㊂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董春林‘从 三资备 到 利尽西海 :司马错伐蜀战略观念考论“一文还从 三资备 ㊁ 利尽西海 等战略术语入手,对司马错入蜀的战略思想进行了解读,认为王天下需具备 扩地㊁791作者简介:刘朋乐,男,四川宜宾人,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E -m a i l 505579083@q q c o m ;蔡威,男,贵州威宁人,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㊁中华传统文化学院讲师㊂富民 及 博德 三资条件,是一种符合实际情况的长远谋略;所谓 禁暴止乱 是一种建构秦人灭蜀道义话语体系的现实谋略,故所谓 利尽西海 的说法更多指向政治观念,而不是指占尽蜀川之物质财富㊂秦人灭蜀后在蜀地推行侯相并置的治蜀模式,以羁縻政策践行和回应 禁暴 ㊁ 止乱 的政治举措,但并未彻底解决蜀侯对秦国的威胁,或者说蜀人对秦人的不认同一直以蜀侯体制存在而延续,故诛杀蜀侯是司马错早期战略谋划的延伸㊂秦人伐蜀与治蜀的矛盾与调和,融通了司马错战略谋划的内涵,并一定程度上也将这一谋略延伸推展㊂四川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熊芙蓉‘从 廷辩 看司马错的天下情怀“一文以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文王前的宫廷大辩论为切入点,分析了司马错与张仪 廷辩 的前因后果,认为司马错 博其德 的主张守住道之底线, 不伤众 的理念秉持了春秋大义㊂通过司马错从石牛道的行军, 大一统 的观念在蜀地得到强化,巴蜀文明融入华夏文明,黄河㊁长江以及更加广阔的各民族文化互动交流,一同融入中华文明㊂此外,文章还分析了司马错 大一统 天下情怀的当代价值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赵心宪在‘司马错:开启巴蜀融入中原华夏文明的中国历史名人近期巴蜀文化研究文献细读辑要“中则认为,秦 西并巴蜀 及统一诸国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与西汉时 西南夷 并入国家版图,标志着西南地区 区域性的㊁自在性的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结束,进入到中华民族整体性的㊁多元一体格局演进的一元化阶段;而西南族群的演化格局关系,战国秦汉亦可视为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㊂因此,司马错当之无愧是开启巴蜀融入中原华夏文明的中国历史名人㊂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王川㊁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刘波在‘司马错伐蜀对秦 大一统 国家形成的历史意义“一文中指出,纵观这一历史事件前后可以发现,秦国之所以取得伐蜀的胜利,是数十代秦国国君不断积攒国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对以往秦国发展策略的一次挑战及创新㊂司马错伐蜀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为巴蜀大地建构出先进政治运转模式及社会秩序,助秦统一六国之地,而是突破了 华夷之辩 的局限性,对整个 大一统 国家的塑造,包括你中有我㊁我中有你的华夏关系,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格局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㊂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吴艾坪‘司马错军事征伐系年要录“一文,亦通过史料中对司马错本人相关记载进行了概括和梳理,并从司马错的事迹中窥见其政治地位及战略思想㊂作为秦惠文王时期秦国重要的军事将领,司马错伐蜀的事迹在‘史记“㊁‘战国策“㊁‘华阳国志“㊁‘蜀王本纪“等史书典籍中均有较多记载㊂学者们通过对史料的研读,系统性地概括了司马错入蜀的主要历程,全面地总结了司马错的历史功绩,认为司马错入蜀不仅对秦国军事势力的强大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秦汉时期的 大一统 格局亦产生了重要影响㊂学者们普遍认为,应当将司马错入蜀及其历史地位放置在中华民族早期形成的过程㊁中华区域文明的交流互动㊁秦汉 大一统 国家产生形成等更广阔的视野中进行考察㊂二 秦国和巴蜀的历史联系与巴蜀地区的中原化研究所谓 中原化 ,即在政治㊁经济㊁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原地区的认可和同一㊂有学者在谈论战国㊁秦汉时期的政治格局时指出: 在秦汉魏晋时期帝国政治体的长期存在,使得华夏被转化为秦汉式帝国政治体成员的自称,这一政治体因此可以称为华夏帝国㊂简言之,一个人群的华夏化首先是融入或建立具有秦汉魏晋式政治文化的帝国政治体的过程㊂ ①从这个层面而言,战国末年巴蜀地区 中原化 进程的重要表现,是对华夏文化共同体的认可,也就是从非华夏的身份转变为自认且被承认的华夏身份②㊂司马错入蜀之前,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并不属于同一个系统,巴蜀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以及异于中原文化的典型特征,两地的民众无论在语言文字㊁生活习惯,还是信仰习俗等方面,均有着较大差异㊂为此,秦人不惜移民万家来充实巴蜀大地,其重要的目的就是对巴蜀进行思想文化上的改造㊂大量移民进入巴蜀社会,将越来越多的中原文化元素传播进来,对巴蜀地区旧有的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使之有日趋衰落89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胡鸿‘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㊂刘力㊁卢江‘秦汉帝国治域下巴蜀的华夏化“,‘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37页㊂的趋势①㊂最终,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后,巴蜀文化完全融入了中原文化的体系,以秦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最终取代了巴蜀文化②㊂本次研讨会的论文中,许多专家学者就秦国与巴国㊁蜀国等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巴蜀地区的中原化进程进行了解读㊂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柏权‘从巴蔓子事迹传承演进看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路径“一文通过对史书典籍中有关巴蔓子事迹的系统梳理,认为巴蔓子事迹在传承演进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追忆性传承㊁创作性传承㊁礼仪性传承和符号化传承等方式进行,通过多样化的不断传承,巴蔓子的英雄形象更加固化,升华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爱国主义符号㊂从巴蔓子事迹的传承演进可以窥视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的一般规律㊂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何一民在‘从多元走向一体化进程的典型样本 秦并巴蜀的历史意义“中认为,秦并巴蜀是中国从多元走向一体化进程的典型样本㊂战国时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选择:一是中华大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推动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立的重要条件;二是大一统思想的孕育和形成构成了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思想基础,而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统一国家的建立㊂秦并巴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将中国西南地区整合到统一的版图之中,也促进了长江上游巴蜀地区经济㊁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开创了天府之国的新气象,同时也推动巴蜀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文化体系天府文化㊂西南民族大学赵心愚在‘秦统一巴蜀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秦统一巴蜀战略行动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对巴蜀地区与秦地的交通及秦军进兵路线的选择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战国七雄对抗所带来的华夏形势变化与秦战略方向调整是司马错伐蜀的内在原因㊂文章还从秦军南下的战略意图㊁秦统一巴蜀的意义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司马错收蜀的重要意义,认为秦统一巴蜀之后,巴蜀地区纳入诸夏区域,正式成为华夏的一部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后在统一国家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㊂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彭邦本‘秦并巴蜀的战略决策㊁实施和历史意义兼论司马错在上述历史进程中的功绩“一文,亦系统分析了司马错在秦并巴蜀的战略决策和实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秦惠文王伐巴蜀战略时机的选择,并从决策过程中的功绩㊁开启天府之国建设进程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司马错的历史功绩㊂文章认为,打造天府之国的历史进程在李冰之前即已经肇端,李冰建造都江堰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则是其集大成的光辉杰作㊂而司马错作为平蜀建郡的功臣,和李冰之前励精图治的蜀郡郡守,对天府之国伟业的创建,同样功不可没㊂广元市石窟研究所唐志工㊁杨栋㊁马敏㊁张勇‘战国㊁秦汉时期秦㊁巴蜀与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初探“一文认为,从广元出土的公元前400至公元前200年间的文物及墓葬,可以看到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伐蜀前后,广元市不同区域出土的不同考古学文化因素,反映出秦并巴蜀后的文化因素多样性变化㊂由之前的单一巴蜀文化,到之后的秦㊁巴蜀与楚文化交融发展过程㊂其源可追溯到秦孝公时期,可以说是商鞅变法持续深化发展的结果㊂青川秦武王二年木牍的发现,可见到在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巴蜀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与战略地位,对其后秦国的建立及大一统起到了关键性的资源保障作用㊂同时,又反映出在秦大一统之前,巴蜀地区已显现出多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与和平性的融合㊂公元前316年的司马错入蜀,首次将巴蜀地区纳入了秦国的版图,在秦的统治下,巴蜀的巴蜀一步步成为中国的巴蜀,巴蜀地区的巴蜀人也一步步成为华夏的巴蜀人③㊂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秦国和巴蜀的历史联系与巴蜀地区的中原化进程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这一认识㊂伴随着秦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蜀地的推行,以及大规模中原移民的进入,原本生活在这一土地上的巴人㊁蜀人以及其他濮㊁賨㊁苴㊁僰㊁冉等各族民众,在生产生活上开始 染秦化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巴蜀融入中原文化的重要过程㊂此后,巴蜀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至迟在西汉武帝时代,当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原本被称为蛮夷的西南许多民族地区,已经完全融合成为新的汉族聚居地㊂991刘朋乐 蔡威 司马错与蜀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学术研讨会综述①②③廖红梅‘四川地区特色音乐文化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年版,第35-36页㊂谭红‘巴蜀移民史“,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36页㊂段渝‘四川通史(卷一先秦)“,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0页㊂三 秦国对巴蜀地区的治理及蜀道相关问题的探索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经不再像春秋时期那样追求获得霸主的权势,转而以获取领土㊁提高军事实力为各国的发展目标㊂因此,在新的领地获得以后,如何利用好领地中的各种资源,维护好领地中的安全稳定,使新领地能够为后续的兼并战争发挥出预设的功效,就成为了获得领地之后各国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难题㊂司马错伐蜀后,秦人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新领土的措施,根据巴地㊁蜀地不同的社会环境,制定了差异化的政治㊁经济㊁军事管理模式㊂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得到后续治理者的延续,为巴蜀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㊂为此,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秦国在巴蜀地区的社会治理㊁蜀道的开辟及其意义㊁秦蜀间的交通线路㊁蜀道线路上的军事堡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㊂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刘朋乐‘司马错伐蜀后蜀地的社会治理及其重要影响“一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秦人在巴蜀地区的社会治理,指出司马错伐蜀后,蜀地旧贵族的势力依然强大,当地民众在生活习惯㊁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也为秦国在这一地区的治理增加了难度㊂为此,秦国统治者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新领土的措施,根据蜀地不同的社会环境,制定了差异化的政治㊁经济㊁军事管理模式㊂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得到后续治理者的沿袭,为蜀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使巴蜀地区成为了秦统一六国兼并战争中的 王业之基 ㊂秦人在蜀地的有效社会治理,不仅维护了蜀地长期的繁荣稳定,而且促进了蜀人对中原地区社会文化的认同,完成了思想上的 中原化 进程㊂此种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产生和铸牢亦发挥了重要影响㊂四川大学李勇先‘金牛道历代变迁与蜀道历史作用“从金牛道的开辟分析了蜀道在区域间交流交通的重要作用,认为金牛道至少开拓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条惊险奇绝的古道可以说是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文化的奇迹㊂金牛道是古代最有影响和最繁忙的文化与经济交互传播的道路之一,是跨越西南与西北最活跃㊁最兴旺的商贸通道,是中原和西南地区经济㊁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古蜀人不畏艰险㊁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㊂以金牛道为代表的蜀道延续到今天,已经不仅是一条交通古道,还是一条蕴含着丰富文化和自然价值的独特道路:是区域文化交流的纽带和人文与自然共生的范本,是中华文明传承㊁红色革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㊁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㊂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甘娜㊁龚玉虹‘秦统一前后川陕的地理与交通“,系统梳理了秦统一前后川陕的地理与交通,对蜀道的独特价值给予了肯定,认为蜀道串联关中㊁汉中㊁成都 三大平原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北南下的重要通道㊂古蜀交通成为蜀地对外交往的纽带,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㊁民族融合㊁文化交流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㊂西华师范大学蔡东洲‘宋蒙蜀道争夺中的苦竹隘“重点研究了蜀道上的关隘问题,对宋蒙战争时期苦竹隘的争夺进行了梳理㊂文章认为,宋蒙战争前期,双方的攻守争战集中于蜀道之上㊂在蒙古 破关入蜀,顺江东下 的灭宋战略下,蜀道的控制实质上关乎蒙古的兴盛和南宋的存亡㊂在蜀道的争夺中,利州控制权的归属是蜀道争夺的重要标志㊂文章对苦竹隘的地理概况㊁苦竹隘的修建㊁苦竹隘的攻守㊁苦竹隘的遗迹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苦竹隘在整个宋蒙战争中的地位不容忽视㊂蒙古攻占苦竹隘完成了对蜀道的控制,打破了宋军利用蜀道关隘遏止蒙古深入巴蜀内地的企图,直接把战线推到钓鱼城和重庆城等沿江地带㊂统一政治经济和整合多元文化,是秦汉史上的两大时代主题 ①㊂从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入蜀,到其后近百年对蜀地的治理,是秦人治理新兼并地区的典范㊂对于新兼并的地区,秦国采取的统治策略较为灵活,一方面在政治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将旧有的贵族地位进行削弱,派遣中央官吏对新兼并地区进行垂直管辖,有效地维护了秦人在当地的统治权威;另一方面,又根据兼并地区的实际情形,推行了许多符合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改革举措,稳中求变㊁开拓创新,并不拘泥于制度的原始设计,实行了程度不等的经济发展策略㊂四 结语在本次研讨会中,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司马错入蜀的研究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㊂著名秦汉史专家㊁中0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段渝‘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461页㊂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㊁西北大学教授王子今在研讨会视频发言中指出:司马错入蜀实现了跨越秦岭军事文化沟通的作用,此后秦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开通蜀道,为秦昭襄王时代国家的治理积累了经验,也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㊂中国历史研究院二级教授李大龙在视频发言中亦认为:司马错伐蜀及其后郡县制的设置,是地方进入多民族国家传统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对秦统一六国发挥了重要的意义㊂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孙家洲在视频发言时进一步强调:司马错伐蜀是两种不同战略的角逐,南下攻占巴蜀可以使秦国获得实际的意义,为秦国扩大战略纵深度发挥了重要作用㊂此外,此次司马错入蜀学术研究课题组还组织了 司马错与蜀道 大型科学考察队,穿越川陕两省五市十二个县区进行考察㊂通过对蜀道沿线浓郁的人文气息㊁乡村风貌和历史遗存的综合性实地考察,课题组对蜀道的历史成因㊁发展历程㊁文化传承以及所蕴含的蜀道基因与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㊂同时,课题组对蜀道沿线石窟㊁文物㊁村落和地方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认识,尤其是寻访到了战国后期秦将司马错的墓地,了解到当地民众对于司马错的真实情感以及民俗故事,深化了对于司马错入蜀重大历史意义的理解以及蜀道贯穿古今㊁连通内外的精神内涵的把握㊂与会的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司马错入蜀的军事行动,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能够调动秦军的积极性,是先进制度战胜落后制度的典型事例㊂作为秦军将领的司马错,带兵成功地实现了对巴蜀的兼并,完成了自身的军事任务,但对巴蜀地方的治理却不如行军打仗一般直接㊂此后的百余年间,张仪㊁张若㊁李冰等官员陆续来到蜀地,为蜀地带来了秦国的文化价值,使得巴蜀风习有所改易;为蜀地带来了新的社会制度,让郡县为基础的 大一统 秩序得以展开;为蜀地带来先进生产和灌溉方式,巴蜀从此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①㊂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同司马错一样的秦国官吏的不懈努力与奋力追求下,西南地区的社会治理才能不断赓续前进㊂总之,秦汉 大一统 政权的建立,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从此以后,尽管大的历史朝代之间难免会有短暂的分裂割据,但统一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主旋律㊂自此以后,中国朝代的更替㊁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是在统一的基调上展开㊂无论是处于中央强势的大一统政权统治下,还是中央权势衰微或者政权更迭频繁的动荡时代,追求统一的基调都没有改变,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始终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深处㊁意识之中②㊂纵观人类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史,曾出现过不少地域辽阔㊁辉煌一时的大帝国,其中世界范围内著名的就有波斯帝国㊁古罗马帝国等,然而,这些名噪一时的强大帝国无不在盛极一时之后走向衰亡,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㊂唯有 大一统 的中国,从秦汉时代奠基开始,历经两千余年,仍然保持着民族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虽然发展进程中历经磨难㊁饱受曲折,但最终依然能够以顽强的姿态屹立世界㊂从这个层面而言, 大一统 的思想理念㊁崇尚统一的政治追求,直到今日依然能够产生巨大的回响㊂[责任编辑:唐 普]102刘朋乐 蔡威 司马错与蜀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学术研讨会综述①②常璩撰㊁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202页㊂刘正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年第1期,第108页㊂。

联合申遗:让世界认识秦蜀古道

联合申遗:让世界认识秦蜀古道

联合申遗:让世界认识秦蜀古道
李嵱
【期刊名称】《新西部(上旬刊)》
【年(卷),期】2017(000)007
【总页数】6页(P30-35)
【作者】李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蜀道申遗背景下蜀道研究的新开拓r——《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的学术价值 [J], 李宜蓬
2.保护与利用并重,秦直道沿线省市欲联合申遗——《探秘秦直道》暨秦直道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J], 魏晓文
3.组团式申遗或独立式申遗r——舟山普陀山申报世界遗产路径选择研究 [J], 马文敏;张路;杨光熙
4.唐蕃古道青海段联合申遗的几点思考 [J],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5.秦蜀古道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论坛在汉中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蜀道申遗背景下蜀道研究的新开拓——《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的学术价值

蜀道申遗背景下蜀道研究的新开拓——《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的学术价值

作者: 李宜蓬
作者机构: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出版物刊名: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0-63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6期
主题词:�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 陇蜀古道 青泥道
摘要:蜀道申遗,已经提上日程.蜀道的保护和研究,逐渐为社会所关注.陇蜀古道的历史价值,也日益为学界所发现.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政协倡议举办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体现了开展地域文化建设的眼光和志向.《论文集》所录论文,其学术视野、学术方法、学术观点,都有很多创获,对于推动蜀道尤其是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军事地理视野下的蜀道比较——立足于三国与五代时期

军事地理视野下的蜀道比较——立足于三国与五代时期

军事地理视野下的蜀道比较——立足于三国与五代时期李龙【摘要】三国与五代乃动乱、割据之世,两时期南北政权围绕蜀道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三国时期,称霸中原的曹魏政权和雄踞西南的蜀汉政权均称自己为“正统”,在蜀道上进行了反复的较量,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历史典故更是妇孺皆知.五代时期,巴蜀、汉中地区先后建立了前蜀、后蜀政权,统治中原的五代王朝和割据陇右地区的岐王李茂贞,亦均企图据有汉中.汉中南北战火不断,蜀道争夺渐趋激烈、频繁.三国、五代存续时间较接近,且围绕蜀道争夺异常激烈.通过对两时期军事地理视野下的蜀道比较,可以得出了三国时期蜀道使用较为平均,而五代多集中于故道、金牛道的结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深刻的社会背景与特殊的自然地理的贯融.【期刊名称】《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01【总页数】8页(P8-15)【关键词】三国;五代;蜀道;军事地理【作者】李龙【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6;K243汉崩而三国兴,唐崩而五代立。

三国、五代均脱胎于中国历史上强盛、统一的封建王朝,有诸多的相似性。

三国自曹丕篡汉自立迄孙吴亡国,存续时间61年;五代自朱温废唐昭宗自立至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赵宋王朝,存续时间54年。

两时期存续时间颇相近。

三国时期,称霸中原的曹魏政权和雄踞西南的蜀汉政权均称自己为“正统”,在蜀道上进行了反复的较量。

五代时期,巴蜀、汉中地区先后建立了王建的前蜀以及孟知祥的后蜀政权,统治中原的五代王朝和割据陇右地区的岐王李茂贞,亦均企图据有汉中。

南北政权围绕蜀道争夺渐趋激烈、频繁。

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三十年史学界、考古学界、地理学界对于蜀道的研究,多集中于蜀道路线的考证与历史沿革[1-8]、栈道[9-11]、蜀道摩崖石刻[12-16]等方面之上,而缺乏不同时代蜀道之比较。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拟对三国与五代时期蜀道使用及其蜀道战争情况作一浅显的比较,以期对蜀道研究有所裨益。

探寻青泥古道

探寻青泥古道

探寻青泥古道秦州雁青泥古道作为古代秦陇入蜀的必经之道,至今隐藏在今徽县水阳乡、大河店乡、嘉陵镇、虞关乡境内的青泥岭山脉中。

青泥古道以其路径的艰险在历史上引起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深深嗟叹。

诗仙李白在他的《蜀道难》中为后人留下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千古绝叹;诗圣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十二月间“离陇入蜀”南下时,也在《水会渡》诗中对于青泥古道留下了“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

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的无限感慨。

青泥岭山脉横亘在徽县东南,莽莽苍苍绵延20多公里。

从徽县城朝东南眺望,海拔1946米的青泥山脉最高峰——青泥岭铁山高耸于群山之巅。

清代乾隆、嘉庆两朝的翰林国史纂修、文渊阁校理,徽县人张绶《铁山铸钟记》对铁山环境描述到:“铁山在城南四十里,双峰卓起,时出云雨……刘子羽谓蜀口有铁山栈道之隘,即此焉。

自下而上约十里,路仅容足,步步险绝。

其下为太平庵,虞关、青泥岭、嘉陵江。

林壑奇峭,我徽一大观也……”青泥岭更因为其当陇蜀之间南北军事要冲的独特地理位置,在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演绎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留下了让后人无限留恋的历史遗迹。

仅徽县现有的历史文献中以青泥岭为题材的古代诗文就多达200余篇,青泥岭因为众多历史名人的光顾与那数不清的历代军事故事的演绎而著称于天下,名垂于青史。

我常常对这座有神奇色彩的山充满无限向往,常常对于那隐藏在青泥岭山脉中的青泥古道有亲自探访一番的急切心愿。

想看看这座令十万大金国雄兵为之折腰、令金兀术威风尽丧的高山到底有多凶险、雄伟?想通过自己的一次双脚踏勘来亲自感受一下令李、杜等历代文人为之感叹的这条古道到底有多艰难?于是我尽可能多的翻阅了所有我能看到的相关历史记载,熟悉了许多遍于青泥岭、青泥古道有关的历史文献。

《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郡国志》《徽县新志》记载:“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

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

抚去尘埃金牛古道串起千年遗珠

抚去尘埃金牛古道串起千年遗珠

抚去尘埃金牛古道串起千年遗珠日前,四川省召开了蜀道申遗专题推进工作会,初步确定申遗范围。

起于陕西,经广元、梓潼、德阳,最后进入成都的金牛古道是申遗的重点路线。

记者从绵阳市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协调组获悉,目前,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抓紧拟制绵阳片区蜀道的保护和整治规划,而作为金牛古道上的“中转站”——梓潼蜀道段的作用不言而喻。

古道中转站“蜀道难”的分界线“梓潼段是金牛道的‘中转站’,它连通川陕两地,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梓潼文管所所长吴晓龙告诉记者,梓潼向北入剑阁穿秦岭到陕西为山区,地势险峻,道路崎岖,向南则地势逐渐低洼,一马平川,最终到达“天府之国”的中心——成都。

水观音景区中的送险亭是蜀道上的重要标志,以它为界向北走,真正的“蜀道难”便开始了。

据《华阳国志》记载,金牛道又称石牛道,源于五牛开道的故事。

蜀王为迎接秦朝的美女和金牛,派五丁开道,经七盘山岭入川,到梓潼时,因为突发山崩压死了五丁和美女,一石牛受到惊吓,奔至石牛镇上后化成巨石。

清咸丰八年在石牛镇上修建了纪念碑,碑上刻有“古石牛堡”四个大字,而碑侧有圆雕卧石牛一座。

梓潼位于金牛古道的南端,自古有“蜀道明珠”之美誉。

作为“金牛蜀道”重要一段,梓潼为出川入陕的必经之道,它贯穿梓潼而过,始于梓潼北部的演武乡,经建兴、文昌、长卿、石牛等乡镇后入绵阳。

梓潼现保存较完整的“翠云廊”遗址呈南北走向,原长1200米、道路宽2.86米,路面用长约0.45米、宽0.35米、厚0.1米的青石板铺设而成。

记者行走在“翠云廊”,现在完整的石板路虽很难看到,但道路两边的古柏树在时间河流的浸润下,仍顽强地生长着。

植树表道成独特美景“翠云廊”不同于同期申遗的其他古道,金牛道最显著的特点便是道路两旁的古柏树。

沿道两旁栽柏树,当时主要用来表示道路的走向,经过千百年的栽种、修复,如今的森森古柏已成为金牛蜀道的一道靓丽标识。

那么金牛古道上的古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的呢?吴晓龙告诉记者,最早种植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后,朝廷即令金牛道沿途百姓大量植树。

金牛古道演变考

金牛古道演变考

金牛古道演变考金牛道又名石牛道,是古代关中、汉中通往巴蜀的道路之一。

其名称来源于一个历史传说故事:周显王之世,蜀王从万余人猎于褒谷,与秦惠王遇。

秦王以金一筐赠蜀王,而蜀王回赠的礼物却化为泥土。

秦王怒,欲伐蜀,苦于不知道,乃刻五石牛于相会处,置金尾下,言能便金,以赠蜀。

蜀王遣五丁力士堑山堙谷,拖牛成道。

秦相张仪、司马错等随后循道灭蜀。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托名汉扬雄的《蜀王本纪》,在《水经注·沔水》引蜀汉来敏《本蜀论》、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晋阚马因《十三州志》中都有记载。

这个故事,固不可作为信史,因为蜀王既有万余人从猎,应有大道,且据史载和出土文物印证,早在公元前13世纪,商帝武丁与其妻妇好曾征集军队讨伐褒、蜀、巴方,战于汉中;前750年,蜀望帝杜宇“以褒斜为前门”;前7世纪,蜀王开明氏二世卢帝曾攻秦至雍(今陕西凤翔县南);前387年,秦与蜀曾争夺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秦蜀之间不可能没有道路。

故任乃强先生谓“足知此故事乃因李冰所作之'石犀’傅会以成”。

但这个故事却可用来研究秦蜀间道路的变迁。

由于历史久远、史料简约、人事代谢,千百年来,金牛道的名称、方位、路线显得扑朔迷离,使人莫衷一是。

金牛道名称的演变金牛道的称谓经历了一个无名称———石牛道———金牛道石牛道并用而又有区别———金牛道石牛道通用的过程。

一、无名时期(秦之前)和石牛道时期(两汉至南北朝)。

金牛道的名称源于“石牛便金”的故事。

这个故事出现的年代目前有三说:其一,西汉时期。

扬雄系西汉末年人,如果最早记“石牛便金”、“五丁开道”的《蜀王本纪》确系其所著,则此故事即可能出现于西汉时。

其二,三国时期。

据徐中舒先生考证,《蜀王本纪》系与来敏同时的蜀汉谯周所撰而托名扬雄。

其三,秦汉之际。

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称:石牛便金故事“其编造当在秦楚之际”。

三说中以秦汉之际即有“石牛便金”故事所持年代最早,即使如此,则起码从秦灭蜀的公元前4世纪末叶至秦汉之际的100多年间,当时的这条蜀道并无具体名称,所以,《战国策》、《史记》等历史典籍,都记有秦大夫张仪等灭蜀之事,却未记行程及所经道路。

前《蜀道难》探讨

前《蜀道难》探讨

前《蜀道难》探讨
朱昌林
【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6)001
【摘要】"前<蜀道难>"是对李白<蜀道难>以前的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等诗人的古乐府旧题之作的统称.李白的<蜀道难>成就和影响最大,但前<蜀道难>也各有特色.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展现了蜀道之艰险难行,同时还以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和严整、简洁、平实与谐和的语言风貌,在内容角度、情感表达、句法音韵等方面共同为李白<蜀道难>的继承创新奠定了基础.前<蜀道难>,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总页数】6页(P48-52,81)
【作者】朱昌林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前《蜀道难》探讨 [J], 朱昌林
2.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胶原C端肽、骨钙素的变化探讨 [J], 吴华贵
3.《蜀道难》源流与陇蜀道题旨探讨 [J], 蒲向明
4.《蜀道难》源流与陇蜀道题旨探讨 [J], 蒲向明;
5.公元前三千纪至公元前一千纪稀有商品贸易网络中的中亚——以青金石与玻璃为中心的探讨 [J], 谢尔盖;冯筱媛(译);林英(审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7-07-20作者简介:苏海洋(1971-),男,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蜀道指古代由中国北方经秦巴山地、迭岷山地通往四川的道路系统,由关中翻越秦岭山地东段和大巴山通四川的称为秦蜀古道,由陇右翻越秦岭山地西段和迭岷山系通四川的称为陇蜀古道。

前者贯穿秦岭山地的有褒斜道、故道、傥骆道、子午道和文川道,贯穿大巴山的有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和洋州巴州道,[1]后者贯穿西秦岭山地和岷山的有祁山道、阴平道和岷洮迭潘道[2](或称之为西山道[3])。

学术界对前者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后者的研究较为薄弱。

甘肃徽县处于秦蜀古道和陇蜀古道的汇合处,故道青泥路、白水路与祁山古道支道青泥河道、木皮岭道和火站峪道在此汇合,[4]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2015年10月25日,由政协徽县委员会主办的“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在徽县举行,来自全国的60余名蜀道研究专家、学者、知名作家和县内文化工作者1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2016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将本次会议论文集结出版,内容涉及陇蜀古道理论研究、文学艺术研究、线路演变和走向研究、文化线路价值和文化资源利用研究及重要节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研究等5个方面:一、理论探索历史交通地理与交通史研究向来忽视理论研究。

高天佑《蜀道学刍议》从蜀道学提出的时代背景、蜀道学的概念及定位、蜀道学的内容及其范围、蜀道学的价值及其意义等4个方面,首次对蜀道学学科建设提出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焦红原、秦戎在《陇蜀古道研究概述》一文中对近年来陇蜀古道学术研究概况做了梳理,有利于促进研究者提高研究水平,支持学术创新。

二、文学与艺术研究文学艺术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学艺术与蜀道历史文化结合,揭示蜀道文学艺术的历史价值或揭示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学艺术价值是本论文集的一大特色。

1.文学研究任一梦《“蜀道难”系列诗歌的承继与发展》一文论述了齐梁至明清“蜀道难”诗创作特色的嬗变过程,有助于从文学史视角审视蜀道的历史文化价值。

陶喻之《〈过青泥岭〉:一首作者为误传许久的蜀道诗》认为《过青泥岭》的作者并非长久被误传的余靖,而是素有“铁面御史”之称、为人刚正不阿的赵抃。

聂大受《杜甫与青泥道及其他——杜甫徽县行吟二题》对杜甫入蜀途中经历的栗亭、木皮岭、白沙、青泥岭和水会等几个重要的历史地名进行了考证。

蒲向明《陇蜀道诗:杜诗地域研究之重要区域》在旧有分类方法的基础上,以杜甫蜀道诗为例,提出依据地域分类的新观点,是运用文学地理学空间分析法分析文学现象的新尝试。

袁冰冰《古代诗歌中的青泥岭白水路》梳理了唐宋至明清描写青泥岭、白水路的代表性诗作,为陇蜀古道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王平将宋琬《栈道平歌为贾胶侯尚书作》与李白《蜀道难》诗对比,认为前者在继承后者的同时,在主题、写法和艺术风格上均有所创新。

2.蜀道艺术研究冯岁平通过实地考察,对北宋《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摩崖形制、泐白残者、空字格和镌刻作了深入的分析,并与陕西略阳灵岩寺刘拱两种碑刻、贾公直等石门题记、南郑真身洞郑炎题诗摩崖蜀道研究的新进展——评《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苏海洋(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天水741001)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671-1351(2017)05-0125-032017年09月天水师范学院学报Sep.,2017第37卷第5期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Vol.37No.5125等进行比较,指出《新修白水路记》为北宋摩崖石刻的名品,蜀道沿途书法艺术瑰宝;撰书者雷简夫擅长诗文,其书法诸体兼备,为北宋书法艺术从尚法到尚意的代表人物。

对《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艺术价值的研究尚属首次。

陶喻之《入蜀历代栈道图考述》考述了王维、李昭道、张询等画家创作的不同风格的入蜀栈道图。

认为历代层出不穷的栈道图大多是以这些图画为蓝本的再创作的;研究栈道图这一独特绘画题材,有利于直观地了解蜀道沿线古栈道路况和古人跋涉实况,进而通过栈道图了解与之相关的其他诸多背景信息。

余永红在《陇蜀古道陇南段几处石窟造像的艺术特色与文化意义》一文中认为,陇蜀古道沿线的法镜寺、八峰崖、大云寺、佛爷台等几处石窟虽然石质不同,造像时代各异,但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一脉相承,体现了陇南地域特色,填补了秦蜀古道佛教石窟艺术空白。

刘吉平《氐羌遗韵:八峰崖石窟造像艺术的文化解析》将八峰崖与临近的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相比较,认为该石窟的建造与“仇池古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在现存的造像中,宋代佛教造像风格鲜明,表现出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和理想的审美追求,具有强烈地域性特点。

一般认为,佛爷崖造像属于隋唐时期。

[5]但许占虎《蜀道青泥岭北周佛爷崖造像考述》依据历史文献、造像特征、出土文物等三个方面的证据,提出徽县水阳乡佛爷崖造像属于北周时期的新看法。

三、陇蜀古道历史演变及线路走向研究重视新材料、新方法、新手段应用是论文集的又一特色。

高天佑《陇蜀古道考略》认为陇蜀古道开创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由嘉陵道、祁山道、踏中阴平道和洮岷迭潘道组成。

该文曾发表于《文博》1995年第2期,在国内首次提出陇蜀古道的概念,并完整勾画了陇蜀古道道路系统。

蒲向明《关于陇蜀古道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全面梳理了历史文献与文学文献对陇蜀古道的形成和线路组合方面的记载及今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晏波《秦汉时期氐族与故道、下辨道设治及其陇蜀交通》依据出甲骨文和汉简材料,考证了与氐族关系密切的故道、下辨道的位置,指出氐族与秦蜀、陇蜀古道的开通密不可分。

蔡副全《沮道兴废考》考察了历史时期从下辨(今成县)出发,顺青泥河至沮县(今略阳)交通的兴废历史和沿途古道遗迹。

虽然对“沮道”的命名有商榷之处,但重视实地考察是该文的亮点。

梁中效《论唐宋青泥路的变迁及文化地位》考证了唐宋时期青泥路变迁的政治背景、详细经过,客观、准确评价了青泥路的历史地位,认为青泥路是唐宋经济的大动脉,是唐宋诗词美文的大画廊,是唐宋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大通道。

苏海洋《论青泥道的时空特征与独特价值》借助高分别率卫星影像和高精度路径测量工具,精准复原了古代青泥道从徽县银杏镇东南经青泥河店子至白水镇,最后由白水镇西至白水江的路线,在研究方法与结论上均有创新之处。

苏海洋《杜甫入蜀行程北段路线新考》将北朝晚期至唐代石窟和石刻资料、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结合,考证了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入蜀行程北段的确切路线为:天水(秦州)—南河沟(赤谷)—张家峡(铁堂峡)—盐官(盐井)—祁家峡(寒峡)—石堡镇—青羊峡(青阳峡)—坛土关(龙门镇)—纸坊镇—殿山梁(积草岭)—沙坝—白洼崖(泥功山)—抛沙镇—成县(同谷)—栗川镇(栗亭)—木莲花掌(木皮岭)—小河厂(白沙)—白水江(长举县)—青泥河入嘉陵江处(水会)—略阳(兴州),纠正了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中的一些疏误。

王使臻《唐宋陇蜀道研究:基以文物和出土文献的考察》采撷了敦煌文献中所透露的陇蜀道信息,令人耳目一新。

王浩远《河池县治与青泥古道考》在文献考证两汉、唐宋河池县治位置的基础上,考察了唐代驿路在河池境内的走向及宋代开通白水路的原因。

鲁建平《宋金时期西垂与河池盐马交易通道——牛尾道和祁山道》一文中认为,宋金时期,牛尾道、祁山道将白龙江上游盛产骡马的宕昌、舟曲等地区与西汉水流域、徽成盆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促进南盐(茶)北运和北马(盐)南下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罗卫东《茶马古道“秦蜀”道探析》认为秦蜀道是西南茶叶输送至西北的最早的商道,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茶易马的古道。

秦蜀道干线及支线所经路线主要在陇南境内,因此,陇南是茶马古道主要分布地区。

石志刚《北宋以后白水路的变迁》将文献和实地考察结合,提出了与白水路顺洛河河谷南行的观点[6]不同的新观点,他认为宋代白水路由银杏镇(宋河池县)经徽县进入西寺沟,过十里墩、文池、照壁崖、黑沟抵达白水峡边的大河店,再沿洛河南下至瓦泉村,然后折向东北过瓦泉山至长峰县村。

元明以后,白水路沿白水峡抵白水江。

曹鹏雁《徽县通秦州古道与明代火站批验茶饮所》考证了明代由徽县经火站、高桥、白音峡通秦州的茶马古道线路和火站峪明代批验茶饮所,填补了祁山古道道路网研究中的空白环节,对认识明代茶马古道在126陇南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郑国穆《浅议GPS、RS及GIS技术在蜀道及茶马古道考古调查中的应用》认为在蜀道及茶马古道考古调查研究中,系统引入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更能够满足作为世界遗产地完整性、真实性的逻辑表述的基本要求。

孙启详《故道简论》认为故道异名繁多、屡屡被错误阐释,并简要梳理了故道兴起、演变、线路与地位变化的历史。

该组文章共15篇,占总数的26.5%,比重最大,整体质量也较高,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手段的应用上尤其突出。

四、文化线路价值和资源利用研究苏海洋《论青泥道的时空特征与独特价值》探讨了青泥道和白水路独特的生态价值、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讨论这一话题的还有曹鹏雁《青泥古道文化概论》、程文徵《论陇蜀古道茶文化开发》、苏浩《关于青泥古道文化的思考》、王敏杰《青泥岭——唐宋时期的快活林》、李宜蓬《蜀道诗与蜀道旅游资源开发—以褒斜道为例》、甘宏《透过历史看陇蜀古道》、高敏《诗山画岭话青泥——兼述其在蜀道申遗中的价值体现》、陈宝军《青泥古道的人文底蕴和旅游开发价值》、龙青山《青泥岭诸多历史载述与发展旅游业的思考》、吴志文《广元蜀道古树名木的原真实性及历史文化独特性与保护利用》。

面对保护意识淡漠,在盲目的旅游开发中破坏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孙启祥在《论陇南古道在蜀道申遗中的地位和优势》一文中警示,陇南历史遗址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在蜀道申遗中有很重的份量。

虽然申遗起步晚,但在申遗时可以避免走“建设性”破坏、急功近利的歧路。

该部分论文占提交论文总数25%,说明青泥古道文化资源利用问题已经引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五、青泥道重要节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研究研究重要节点的有刘雁翔《杜甫陇蜀纪行诗〈木皮岭〉地理位置讨论》、王义《仙人关战场遗址考辨》、高敏《从〈议制令〉看蜀道重要节点城镇——三泉》;研究历史人物的有吕方《关陇军事家马援的悲剧与启示》等;研究重要历史事件的有吴世刚《仙人关大捷》、石志刚《略阳“郭御史”修路传说质疑》;研究历史文物的有冉加强《徽县虞关乡〈许清虞关修路摩崖碑记〉新识》。

人是文化的主体,人的活动构成了文化的全部内容,人类活动的遗留物和遗迹就是文化遗存。

本次研讨会上提交的与陇蜀古道关系密切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研究的论文不足7%,反映了学术界在文化线路研究上重“物”轻“人”的普遍倾向。

“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是首次在甘肃境内召开的以蜀道为主题的学术会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