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优秀高中数学教案模板5篇

优秀高中数学教案模板5篇

优秀高中数学教案模板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高中数学教案模板,方便大家学习。

优秀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角的定义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1、角的有关概念:①角的定义: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注意: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2、象限角的概念: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优秀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篇2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情景,理解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3.并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揭示其相互关系.教学重点:通过实例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教学难点:分层抽样的步骤.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复习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的概念、特征以及适用范围.2.实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分别有学生名,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怎样抽取较为合理?二、学生活动能否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为什么?指出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还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由于样本的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为100∶2500=1∶25,所以在各年级抽取的个体数依次是,,,即40,32,28.三、建构数学1.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层”.说明:①分层抽样时,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②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以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2.三种抽样方法对照表:类别共同点各自特点相互联系适用范围简单随机抽样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从总体中逐个抽取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系统抽样将总体均分成几个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在第一部分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分层抽样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3.分层抽样的步骤:(1)分层: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部分.(2)确定比例: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3)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4)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四、数学运用1.例题.例1(1)分层抽样中,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_________________.(2)①教育局督学组到学校检查工作,临时在每个班各抽调2人参加座谈;②某班期中考试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及格.现欲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和学;③某班元旦聚会,要产生两名“幸运者”.对这三件事,合适的抽样方法为()A.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C.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D.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例2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某一节目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表中所示: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2435456739261072电视台为进一步了解观众的具体想法和意见,打算从中抽取60人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应怎样进行抽样?解:抽取人数与总的比是60∶12000=1∶200,则各层抽取的人数依次是12.175,22.835,19.63,5.36,取近似值得各层人数分别是12,23,20,5.然后在各层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的人数分别为12,23,20,5.说明:各层的抽取数之和应等于样本容量,对于不能取整数的情况,取其近似值.(3)某学校有16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某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分析:(1)总体容量较小,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很方便.(2)总体容量较大,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比较麻烦,由于人员没有明显差异,且刚好32排,每排人数相同,可用系统抽样.(3)由于学校各类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分层抽样的概念与特征;2.三种抽样方法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优秀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篇3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10篇】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10篇】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10篇】高中数学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高中数学教案篇二教材分析:前面已学习了向量的概念及向量的线性运算,这里引入一种新的向量运算——向量的数量积。

教科书以物体受力做功为背景引入向量数量积的概念,既使向量数量积运算与学生已有知识建立了联系,又使学生看到向量数量积与向量模的大小及夹角有关,同时与前面的向量运算不同,其计算结果不是向量而是数量。

在定义了数量积的概念后,进一步探究了两个向量夹角对数量积符号的影响;然后由投影的概念得出了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并由数量积的定义推导出一些数量积的重要性质;最后“探究”研究了运算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数量积的定义、重要性质及运算律;2.能应用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解决问题;3.了解用平面向量数量积可以解决长度、角度、垂直共线等问题,为下节课灵活运用平面向量数量积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以物体受力做功为背景引入向量数量积的概念,从数与形两方面引导学生对向量数量积定义进行探究,通过例题分析,使学生明确向量的数量积与数的乘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从物理学中“功”这个概念引入课题,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容易切入课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加强数学与其它学科及生活实践的联系。

高中数学教案教案(优秀6篇)

高中数学教案教案(优秀6篇)

高中数学教案教案(优秀6篇)高中数学教案教案篇一(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

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

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

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

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高中数学教案教案篇二【课题名称】《等差数列》的导入【授课年级】高中二年级【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三维目标】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等差数列是否是一个等差数列;通过寻找等差数列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8篇)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8篇)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这里是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高中数学教案(优秀8篇)。

高中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优化问题的学习,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2.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建立实际问题的目标函数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问题1把长为60cm的铁丝围成矩形,长宽各为多少时面积较大?问题2把长为100cm的铁丝分成两段,各围成正方形,怎样分法,能使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各较小?问题3做一个容积为256L的方底无盖水箱,它的高为多少时材料较省?二、新课引入导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导数求较值的方法,可以求出实际生活中的某些较值问题。

1.几何方面的应用(面积和体积等的较值)。

2.物理方面的应用(功和功率等较值)。

3.经济学方面的应用(利润方面较值)。

三、知识建构例1在边长为60cm的正方形铁片的四角切去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它的边沿虚线折起(如图),做成一个无盖的方底箱子,箱底的边长是多少时,箱底的容积较大?较大容积是多少?说明1解应用题一般有四个要点步骤:设——列——解——答。

说明2用导数法求函数的较值,与求函数极值方法类似,加一步与几个极值及端点值比较即可。

例2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容积一定时,它的高与底与半径应怎样选取,才能使所用的材料较省?变式当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表面积为定值S时,它的高与底面半径应怎样选取,才能使所用材料较省?说明1这种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值的函数称单峰函数。

说明2用导数法求单峰函数较值,可以对一般的求法加以简化,其步骤为:S1列:列出函数关系式。

S2求:求函数的导数。

S3述:说明函数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大(小)值,从而断定为函数的较大(小)值,必要时作答。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4篇】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4篇】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4篇】高中数学教育案例篇一说来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经几年有余了,谈及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方法,自己感想颇多,现在的我比较注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协调,从而使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的目标。

这一举措的实施,使我的教学的效果获得了全面的提升,并且我的课堂也朝气洋溢,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记得在一次上课时,那时是在讲数列问题,是要求学生把握通过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课堂上我出了几道题让学生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前几项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些题普遍做的不好,即使班上的好学生也冥思苦想,当时我感到很纳闷。

在课后,我做了仔细的思考和调查,发现学生遇到此类不懂的题目时就一筹莫展,真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

就连优等生也感到有些茫然。

但是学生到感到很有兴趣,都能很认真的在思考。

她们都以为此题看似简单解起来为什么却如此之难。

看到学生学习情感和立场,我由衷的感到开心。

我给学生提示:数学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数学规律题,一类是发明数学规律题。

应用数学规律题,指的是需要学生应用之前学习过的数学规律解释回答的题目。

发明数学规律题,指的是与学生之前学习的数学规律没有什么关系,需要学生先从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才能够解释回答的题目。

学生所做数学操练,绝大多数属于头类。

找数学规律的题目,题目有关一个或几个变化的量。

所谓找规律,多数情况下,是指变量的变化规律。

于是,捉住了变量,就等于捉住了解决不懂的题目的关键。

通过我的提示,更加激发了她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汇集我们相关的习题和课外题,因为有些同学们想难为一下老师,也想准确展示一下自己。

于是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她们以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不懂的题目,并为此做了充实的准备。

又一节课开始了,孩子们都很期待这节课,都挖空心思,彼此争论着,终于解释回答出来,她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案5篇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案5篇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案5篇高中数学优质课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节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概念的形成分为三个层次:(1) 通过复习旧知“求导数的两个步骤”以及“平均变化率与割线斜率的关系”,解决了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后,明确探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可以依据导数概念的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 从圆中割线和切线的变化联系,推广到一般曲线中用割线逼近的方法直观定义切线。

(3) 依据割线与切线的变化联系,数形结合探究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的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几何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就是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图象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的切线的斜率。

即: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曲线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切线的斜率k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释实际生活问题,加深对导数内涵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逼近的思想方法,了解“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动手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感知发现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对圆的切线和割线联系的认识,再类比探索一般曲线的情况,完善对切线的认知,感受逼近的思想,体会相切是种局部性质的本质,有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3) 结合分层的探究问题和分层练习,期望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尽力走在教师的前面,独立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应用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在探究过程中渗透逼近和以直代曲思想,使学生了解近似与精确间的辨证关系;通过有限来认识无限,体验数学中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2) 在教学中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例题则采用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精选4篇)

高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精选4篇)

高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精选4篇)高中数学教案篇一1、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1、情景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举例和相互交流,提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出示课题。

2、展示目标、检查预习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引导学生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棱柱的图片,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

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

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3)提出问题:请列举身边的棱柱并对它们进行分类(4)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5)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概括出圆柱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6)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7)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4.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2)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3)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4)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5)绕直角三角形某一边的几何体一定是圆锥吗?5、典型例题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⑴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7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7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7篇)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不等式这一章的核心,对于不等式的证明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应用问题都起到工具性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后面不等式的证明及前面函数的一些最值值域进一步研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实验猜想,构造数学模型,得到均值不等式;并通过在学习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义基础上,理解均值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与此同时在推理论证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基于对教材,教学大纲和学生学情的分析相应制定的。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更为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意识的培养。

因此,结合本节课内容与实验,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对于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理解以及定理的掌握;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设计,模型转化,类比猜想实现定理的发现,体验知识与规律的形成过程;通过模型对比,多个角度,多种方法求解,拓宽学生的思路,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创新与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生活问题数学化,并注重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数学生活化,大众化;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领略获取新知的喜悦。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理解以及定理的掌握;教学难点: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以及定理发现探索过程的构建及应用;教学关键:学生对于实验的实践及函数模型的构建。

教学模式:探究式合作式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高中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他们希望能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现在经历课改的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接受学习的框框内,他们更需要充满活力与创造发现的课堂。

课堂实验可能存在问题:对EXEL软件不够熟练。

对于模型构造思路不够清晰。

高中数学教案案例(素材18篇)

高中数学教案案例(素材18篇)

高中数学教案案例(素材18篇)高中数学教案案例篇1__月,我在江苏连云港新海高中上了一节《椭圆的几何性质》公开课。

这节课从准备,到与组内老师探讨、交流,并修改、上课,直至最后聆听各位老师和专家的指导,都让我受益非浅。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完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来探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利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的主要任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让学生了解了椭圆的几何性质,又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利用曲线方程来研究其性质的过程,同时也为下一步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本节课是围绕着探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进行的。

因此,依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目标,将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学生第一次系统地按照椭圆方程来研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学生感到困难,且如何定义离心率,学生感到棘手,所以我将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然而,课后的反思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在讲解“顶点”定义时,单纯定义为椭圆与坐标轴的交点,没把握住顶点的重要特征,即“顶点是椭圆与其对称轴的交点”,如果把握住这一点,在讲解时就应先讲“对称性”,再讲“顶点”;二是本节课对几何性质的导入,是由学生回顾上节所讲特征三角形的三边与的大小关系开始的,而多数人对特征三角形的记忆是很模糊的,上节课在这个知识点上学生吸收的并不好,如果把它放在本节课“顶点”之后再讲解,会显得更自然一些;三是“对称性”的讲解过于单薄,学生既然很快就观察出了这个性质,何不趁热打铁,再从代数的角度证明一下呢?过于避重就轻的做法不利于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上的几点不足都提醒我今后要在研究教材上下更多的功夫。

还有在讲解完“对称性”、准备讲“离心率”之前,我穿插了一道“画椭圆的简图”的题目。

并提圆相似吗?椭圆呢?引起了同学们注意。

这道题起到了较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刚学的性质,又引发了一个问题:椭圆的“扁”的程度与哪些要素有关。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10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10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10篇第一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篇教案以直观的图形入手,通过动态演示软件展现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不同情况,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几何条件。

教案设计了多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理解并巩固知识点。

第二篇:《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此教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三角函数的图像变化规律,辅以板书推导关键性质。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证明的过程,逐步建立起对三角函数性质的深刻印象。

第三篇:《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针对概率这一抽象概念,该教案采用生活实例作为引入,如抛硬币、掷骰子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随机事件的可能性。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教授概率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四篇:《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考虑到立体几何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较高,这篇教案设计了系列空间模型搭建活动,鼓励学生亲手制作模型,通过触摸和操作加深对空间图形的认识。

第五篇:《解析几何中的坐标方法》解析几何部分着重于坐标法的应用,该教案从简单的点线关系出发,逐渐过渡到复杂的曲线方程。

通过分层次练习题,训练学生运用坐标法解决问题的技巧。

第六篇:《数列的递推与通项公式》数列章节通常包含多个公式和解题技巧,这份教案以典型例题为主导,结合历史故事和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他们掌握数列递推关系的求解方法。

第七篇:《导数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导数作为微积分的起点,其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

这篇教案从速度、加速度的实际背景切入,逐步介绍导数的定义和运算法则,强调数学建模的思想。

第八篇:《不等式的解法与证明》不等式题型多变,该教案系统总结了一元二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等多种类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比较法、综合法等不同证明方法的训练,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第九篇:《复数与复平面》复数部分往往令学生感到困惑,此教案利用动画演示复平面内点的移动,形象地解释复数加法、乘法的几何意义。

还设计了基于复数应用的问题情景,如电路分析等,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5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5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5篇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够熟练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程。

教学准备:黑板、彩色粉笔、课件、作业册。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实例引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二、学习: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三、练习:让学生在黑板上解决几个练习题。

四、拓展: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五、归纳: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六、作业: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解方程能力。

教案二:三角函数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熟练计算三角函数的值。

教学重点: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解决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黑板、彩色粉笔、课件、作业册。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实例引入三角函数的概念。

二、学习: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三、练习:让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几个三角函数的值。

四、拓展: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

五、归纳:总结三角函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六、作业: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三角函数能力。

教案三:圆的性质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基本性质,能够灵活运用圆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面积和圆心角的性质。

教学难点:解决与圆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黑板、彩色粉笔、课件、作业册。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实例引入圆的性质。

二、学习:讲解圆的周长、面积和圆心角的性质。

三、练习:让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几个圆的周长和面积。

四、拓展: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圆的性质解决问题。

五、归纳:总结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六、作业: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圆的性质能力。

教案四:导数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导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灵活运用导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导数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解决与导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黑板、彩色粉笔、课件、作业册。

高中数学教学模板案例三篇.doc

高中数学教学模板案例三篇.doc

高中数学教学模板案例三篇第1条高中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高二[教材分析]项目立体几何“二面角”设计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新大纲;2、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实验版)数学第二卷(第一部分)。

我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和交流现有知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形成相对完整的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让学生理解二面角和二面角的概念。

(2)让学生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3)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发展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学重点、难度] 1.重点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平面角度的探索2.难度寻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度[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创设情境-提问-自主探究-在线合作-在线测试-课堂总结。

[教学媒体]1、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带思科交换机的校园网、波形服务器、长城客户端、100兆至桌面的千兆主干网等)。

);数学辅助教学软件“几何画板21世纪动态几何”窗口3.5版。

2、附纸模具图。

[教学过程]1、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的设计⑴学生进入教室前先演奏一段轻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2)学生进入教室后,将轻音乐切换到具有二面角的旋转立方体环境中(如图1所示),从而将学生的想法引入到主题中。

2、在第二个环节中“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教师使用投影仪将立方体图形切换到显示平台中的图形。

2图2图3图4学生自然会问以下问题:1这是什么?图形教师继续切换到图形3。

学生将会问以下问题:平面广告被直线分割成几个部分。

它们是飞机吗?为什么老师继续切换到图4?学生进一步问问题3,他们分别是什么?他们如何从图3中得到3、?第三个环节的“自主探究”教学设计,让学生沿着提问的思路发现、探究,并得出每个问题的结论。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引言本文将介绍十篇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学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数列与函数的关系这个案例通过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展示了数学的实际应用。

学生通过分析数列与函数之间的规律,掌握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使用方法。

案例2:应用题解决这个案例通过一系列应用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应用题,培养了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3:图形的变换这个案例通过图形变换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知识。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变换规律,加深了对几何知识的理解。

案例4:概率统计这个案例将概率与统计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

学生通过统计数据和计算概率,培养了数据分析和推理能力。

案例5:三角函数的应用这个案例通过三角函数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用途。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函数的知识。

案例6:平面向量的运算这个案例通过平面向量的运算,让学生掌握向量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学生通过解决向量运算的问题,提高了数学建模和计算能力。

案例7:解析几何的应用这个案例通过解析几何的应用,让学生熟练运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解析几何的理解。

案例8:数学建模这个案例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分析。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数学建模和分析能力。

案例9:数学思维训练这个案例通过数学思维训练,提供了一系列拓展性的数学问题和思考方法。

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案例10:数学竞赛解题这个案例通过数学竞赛解题,让学生在竞争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数学竞赛,培养了良好的数学竞赛素养。

总结这些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涵盖了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和应用领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案例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关于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范例5篇

关于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范例5篇

关于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范例5篇数学是一门日常都要使用的学科,所以要拥有好的教案才能充分教导学生们如何使用数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范例,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范例篇1一、教学目标: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主要知识: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四、小结: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范例篇2一、教学目标1.把握菱形的判定.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二、教法设计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七、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引入新课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答:定义法.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讲解新课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分析判定2: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生答:两个.师问:哪两个?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由学生口述证实)证实时让学生注重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注重:(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总结、扩展1.小结:(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求证:四边形为菱形.八、布置作业教材P159中9、10、11、13关于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范例篇3教学目标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教学工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五,课堂小结(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最新-高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6篇

最新-高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6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6篇教案对于教师在熟悉不过吧,看一下怎么写吧。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是爱岗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高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6篇,欢迎借鉴。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第一章有理数课题:1.1 正数和负数(1)【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二、自主学习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

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3、正数、负数的概念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1. 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高中数学教育教案5篇

高中数学教育教案5篇

高中数学教育教案5篇高中数学教育教案篇11.课题填写课题名称(高中代数类课题)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发现、探究),提高......(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爱好,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2)教学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4.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1)讨论法(2)情景教学法(3)问答法(4)发现法(5)讲授法5.教学过程(1)导入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2)新授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小步骤)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奇函数的定义)。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

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分组判断几组函数图像是否为奇函数,并归纳奇函数图像的特点。

设置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是否为奇函数的易错点)。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一定要表下出讲课的大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详细。

)(3)课堂小结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4)作业提高布置作业(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所创新)。

高中数学教育教案篇2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练习:1.说出下列圆的方程⑴圆心(3,-2)半径为5⑴圆心(0,3)半径为32.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⑴(x-2)2+(y+3)2=3⑴x2+y2=2⑴x2+y2-6x+4y+12=03.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4.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练习: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 §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教学设计思路:
1、函数及其图像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像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3种:列表、图像、解析法,以往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图像的作用,这其实只借助了图像的直观性。

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

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总结得到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的研究方法,以便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2、本节课我努力做到:①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②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
③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案
三、教学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