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诞生和其他科技成果的诞生一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的诞生和其他科技成果的诞生一样,绝非是孤立的、偶然的,而是技术知识或信息积累最终被融合的结果,从而满足了视觉文化急需突破的要求。

摄影所使用的照相机和感光材料,它的出现远远早于摄影术的综合发明;早在摄影术诞生的三个多世纪中,就已经有了和照相机类似的暗箱——画家早就用这样的暗箱作画,而基本的银化合物感光材料也在摄影述诞生前100年就发明了。

至于利用某种魔镜去拍摄记录自然景物的想法,也很早在文学作品中有人描述过。

到了19世纪上半叶,科学家终于催生了摄影术。

最早的关于摄影的实验是在19世纪20年代,法国科学家尼埃普斯将感光材料放入暗箱,并在1826年拍摄了现存的最早的永久影像。

但由于他所采用的沥青咸光法还远远不具备使用的价值,加上没有公布和申请专利,所以摄影术的诞生又延后了十多年。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学术院向全世界公布了法国科学家达盖尔的银版法摄影术——将一块涂有感光乳剂的金属板经过照相机的短暂感光后,再通过药液的化学作用,直接获得了相当逼真的影像(正像)。

因此1839年就被人们公认为摄影述诞生的一年。

与此同时,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也通过照相机试验成功彩纸负像的工艺,并可以将负像转印成正像,为摄影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在此后的一百六十多年间,摄影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和艺术样式的基本手段,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独立媒体。

在摄影技术的发展史上,大致经过了这样几个阶段——
从1839年至1924年,是摄影技术的初级阶段。

1841年,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加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镜头的照相机诞
生,使照相机的精确耐用和画面的光学质量都有了一这下的保证。

185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随后,法国科学家欧伦在1868年提出了一整套更为完善的彩色摄影方法,并在以后的实践中采用三色滤光镜成功地完成天然色照片。

这也为以后哥达公司于1936年生产第一个三层乳剂的减色法彩色反转片带来了第一缕曙光。

1866年,德国化学家和数学家联手在德国的蔡司公司发明钡冕光学玻璃,生产出了多组多片的正光摄影镜头,使照相机的“目光”变得更为敏锐。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将乳化银感光乳剂涂布在明胶片上,制造出新型的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而不是涂抹在平面材料上的“胶片”,完成了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

同时柯达公司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这一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以其方便性和平民化使摄影得到了迅速的普及。

摄影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始于1925年,直至20世纪60年代。

1925年,德国莱兹公司生产出世界第一批平视旁轴取景的135照相机,这一采用铝合金机身、使用五镜片镜头、焦平面快门的相机命名为“徕卡”——一个摄影人梦寐以求的经典名字。

1929年,德国罗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镜头反光120照相机,命名为罗莱弗莱克斯,它一直影响了50年后的中国海鸥相机。

1948年,原民主德国产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五棱镜取景的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康太克斯S型,使“第三只眼睛看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美誉。

同年,瑞典产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俯视取景的组合式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哈苏勃(简称哈苏相机),使中画幅相机有了可以信效的典范。

在这一阶段中,黑白和彩色胶卷的质量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新型光学
玻璃不断出现使镜头的成像质量也得到逐步的完善,镜头的种类也日渐丰富,摄影的天际见到了旭日东升。

从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摄影技术延续传统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

1977年,日本小西六摄影工业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对焦的135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柯尼卡C35AF型。

1985年,日本美能达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集多功能于一身的ゃ7000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相机具有内臵马达控制的自动对焦功能、多模式自动曝光功能、手动曝光功能和电动自动输片功能,从而拉开了现代照相机生产的序幕。

1989年,日本佳能公司生产出安装由超声波马达驱动的自动对焦系统的EOS—1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照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进入了低噪音、快速并有预测自动对焦功能的阶段。

现代照相机的感光材料发展到这个时候,已经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

尤其是摄影镜头向系列化方向发展,从焦距仅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远摄镜头,大大拓宽了人类的视野。

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和自动曝光系统不断向高精度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并出现了1/8000秒的高速快门。

不断朝着功能扩展、性能提高、操作简便方向发展的照相机,使现代摄影得到了空前的普及。

与此同时,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与传统相机记录性质根本不同的数码相机逐渐崭露头角,这种不是使用感光胶片而是采用数字化记录的照相形式,以其快捷、简便、失真小、利于长期保存未来相机的理想形式,从而为21世纪的摄影开辟出一块崭新的天地。

接下来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到作为一种科学和艺术的摄影,和其他艺术样式一样,同样经历了种种流派的发展和演变。

摄影艺术
的进步,尽管和摄影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的观念和意识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历程。

摄影的发展始终受到绘画流派发展的影响,并且在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中,几乎经历了绘画需要数千年才完成的演变过程。

在摄影发展史上,最早的摄影流派恐怕就是高艺术摄影和画意摄影。

历史上的高艺术摄影,主要是指早期受绘画中的拉斐尔派影响的摄影流派,由英国摄影家所建立并在1850年至1870年之间达到顶峰。

高艺术摄影家们接受了艺术评论家关于“要掩盖平凡和丑陋”的告诫,避免表现日常生活题材,而经常借用流行诗、历史传说和《圣经》中的创作轶事、寓言故事、基督生活等作为题材,主要宗旨是通过这些画面阐述道德观念,给人以教益。

由于这些题材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找以,因此摄影家就搭臵了许多精巧的布景,摆放豪华的陈设,精心指导服装模特,从而使不少摄影家后来都成为舞台设计专家。

高艺术摄影作品在后期制作上普遍采用叠印法,常常将不同场景的画面通过后期印制组合在一起,以克服摄影画面较为单一的不足,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也因制作的难度接近绘画而逐渐被艺术界所接受。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摄影艺术的迅速普及和摄影纪实观念的冲击,高艺术摄影流派终于走下神圣的殿堂,逐渐消失并发展为画意摄影流派。

这一流派的产生旨在打破高艺术派摄影家保守派的一统天下,主张各类艺术家要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不依附于刻板的传统模式。

从表面上看,画意摄影流派也是强调美感比题材本身更重要,强调画面中的影调、线条、平衡等因素的重要性超过画面的现实意义。

同时,为了表现美的效果,一切世俗和丑陋的题材都要避免。

然而,
和高艺术摄影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画意摄影流派已经很少彩类似拼贴、叠合等方式产生类似绘画的效果,而是强调直接的拍摄或特殊工橄的制作手法,产生画意效果。

比如,为了消除和避免画面中不必要的细节,通常使用模糊清晰度和控制影调等方法来加以消除,因此获得了许多摄影艺术家的赞同。

包括以后的自然主义摄影、印象派和摄影分裂主义等,从广义的范围上说,都曾经受到画意摄影流派的影响,然而最终又以反判的姿态,走出原始的画意摄影,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与画意摄影并行发展的是早期的写实主义摄影。

写实主义摄影又可译作纪实主义摄影,它依赖于摄影本身所具有的准确而完美无缺地记录视觉世界的能力,迅速满足人们对现实生活情形和重大事件的形象了解的需要。

对于早期的写实主义摄影家来说,最容易掌握也最适合早期摄影器材和感光材料去表现的就是自然风景与建筑。

这不仅仅是因为自然的优美动人和建筑本身的宏大壮观,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感光材料还难以得心应手地记录略有动感的影像,更不要说高速运运的场景了。

当然,从拍报的社会意义来考察早期写实主义摄影,对于今天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摄影画面,恐怕莫过于日常生活与民众摄影的影响了。

而且用照相机直接面对日常普通的生活和富有保存价值的民风民俗,也是写实主义摄影流派中最有社会影响的部分之一。

一些有个性的摄影家很早就举起了写实主义的大旗,并将照相机镜头义无反顾地对准日常生活被认为粗俗的画面,从而留下了一批蔚为闰观的世俗照片。

在早期的写实主义摄影中,人物肖像摄影也一直是摄影家关注的对象。

从宏观上看,19世纪末,画意摄影的流派几乎主宰着全世界的摄影沙龙和展出,但也日益显示出它的保守和故步自封。

特别是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的摄影已经以闭关自守的毫无独创性而闻名,这就使得一些独具个性的摄影家感到不满,开始了对画意摄影的挑战。

1889年,以英国摄影家彼得〃亨利〃埃默森的《自然主义摄影》一书为樗,自然主义摄影流派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展开了对矫揉造作的画意摄影的直接挑战。

自然主义摄影的原则是把眼睛感受到的自然现象直接记录下来,要求主题的真实性而不是有意安排或设计,认为人为地加工和影响会有损于而不是助于摄影语言的准确表达。

与此同时,从印象派绘画中得到灵感的印象派摄影也诞生了。

1890年,英国伦敦柯达有限公司的经典乔治〃戴维林荫道一次关于“摄影的印象派”讲座中坚持认为,尽管锐度和清晰度对一些照片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它们也可能完全用不着。

他认为决定性因素是摄影师在艺术上的观念。

为了说明他的观点,他展出了一幅后来成为摄影史上经典的摄影作品《葱田》,这幅看起来完全是“印象派的”没有经过调焦的摄影,其实是没有通过镜头而用金属片上的针孔拍摄的,展现了印象派摄影独具魅力的一个方面。

随后出现的摄影分裂主义又可以翻译为“摄影分离派”,主要以美国著名摄影家阿尔弗莱德〃斯蒂格里兹为代表。

他于1902年创办了一个新的团体“摄影分裂派”。

摄影分裂主义要求摒弃画意摄影中的纯仿画手法,提出了纯摄影主义的理论,力图强调摄影不仅在技术手法上,同时也在表达个体的个性意义上,更多地考虑摄影本身的规
律和特点,使摄影变得更纯粹化,独立于绘画之外。

它的影响逐渐扩大,并成为20世纪开始的10年中受全世界瞩目的最杰出的艺术摄影焦点。

接着,新现实主义摄影这一名词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摄影界所接纳。

它坚决放弃在沙龙中长期占主宰地位的画意主义摄影,开始以直观的、不矫揉造作的现实世界作为艺术影像的源泉。

在题材的选择上,这一流派更多地注重现实中具有丰富细节的影像——从变幻的风景、不加修饰的肖像,到盘树木、石头的自然风干的结构,以及冰冷的机械产品。

在拍摄的手法上,要求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努力展现其丰富自然的影调和清晰的细节,凸现摄影家对光线的极强的控制能力,而不经过后期的暗房特技加工制作。

在美国西海岸,以“直接摄影”命名的新现实主义创作方式最终促成了一个在摄影史上颇具影响的摄影团体的建立,这就是对世界摄影流派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F/64团体——1932年,在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事出有因的介导下,一批对画意摄影已经感到厌倦的摄影家聚集在一起,提出了非常明确的主张:反对当时画意摄影所热衷的以柔焦进行描写的手法,主张在拍摄时照相机的光圈应该尽可能地收小,从而产生与柔焦摄影截然相反的质感鲜明的表现力。

而他们当时所使用的大多为大画幅的座机,能够获得最大景深的最小光圈可以收缩到F/64,因此也将自己的组织称为F/64团体。

和早期写实摄影一般的摄影纪实实手段不同的是,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发展起来的纪实摄影,可以用“社会”二字,强调的是这些新一代的纪实摄影家是要通过照相机记录下某种社会状态,
进而起到影响社会发展的作用。

随后,由欧美一批杰出的摄影家组成的国际通讯社——玛格南图片社诞生了。

图片社的摄影家都是战后新闻摄影工作者中的优秀人物,并以社会纪实摄影的创作手法见长,力求忙乱“生活的忠实见证人”形成共同观念。

在摄影的写实手法高度发展的同时,作为一种科学的摄影也以其抽象的面貌出现在艺术领域中。

20世纪初,现代艺术运动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革命,特别是“物力主义”、“力量”和“运动”,都成为当时革命性艺术世界中的重要词汇。

他们以生命和运动为基础的抽象形式,以新颖的手法表现世界,并成立后来现代艺术运动——“立体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这些摄影创作手法大多和连续运动相关,强调对运动物体连续影像的定格处理以及复合光线作用等,其作品的特征都与展现世界的能量有关,与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遥相呼应。

画面的主体可以是任何虚化的动体:从夜间行驶的汽车产生的光带,到翩翩起舞的舞蹈演员创造的环状线条,或是通过定时曝光使一些极快的动作表现为一连串定格的、细节清晰的影像,使之看上去有一种心理的动感。

此外,这些现代能量的释放,还可以利用镜头的变形夸张因素,在斜穿画面的运动的线条和形状构图上展示强劲的力量;包括彩色胶片的巧妙利用,以及通过自然形态的规律的光影组合,都能产生为现代人所崇高的光效应力量。

随着摄影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闪光灯,尤其是频闪闪光灯的出现,运动摄影就逐渐变为轻而易举的事。

在后期制作上,抽象主义摄影无视所谓的“传统工艺”,利用负感效应(又称“中途曝光”或“萨巴蒂疚”,使画面产生负像的反转抽象效果)、粗颗粒放大(以粗糙的底片颗粒使画面产生抽象性)以
及不用照相机的物影照片进行创作,包括采用特殊拍摄角度、局部大特写夸张细节以及多次曝光等技巧,甚至将多种不同的技术综合起来加以运用,产生奇特多变的抽象画面。

20世纪二古十年代产生的结构主义摄影——起源于1913年俄国的一种非是性的艺术运动,则强调表现力极强的外形和造型结构。

当时的结构主义艺术家用一些普通的材料,如玻璃、铁、塑料等,填补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裂缝,也用来改变工业品的设计。

于是,摄影家们从独具匠心的艺术家们的实验性创作中得到启发,开始使用相机表现那些过去不被注意的形态——如通过奇特的观点、倾角、特写、倒影等表现景物和阴影的造型,主体也常常被扭曲,以突出一些需要被刻意表现的部分,并结合各种有效的摄影技法,使画面显现清晰的结构形态而忽略物体本身所留给人们的习见的真实的造型特征。

接下来的象征主义摄影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只是在早期的摄影家手中,他们并不是很自觉地运用象征的手法创作出具有象征意义的摄影作品。

具体分析具有象征意义的照片,它们所表现的是与题材本身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而且并不是简单地用另一个事物表现要说明的事物。

对于拍摄者来说,摄影作品可以表现一个人的观念,也能像催化剂一样,使人们联想起经验中的感受,获得一种独特的体验。

这些作品乍一看不知所云,但是有深刻的含义——以潜移默化的作用让欣赏者浮想联翩。

对于欣赏者来说,在阳光照耀下熠熠闪光的、沾有霜花的方格玻璃,会使人心潮起伏;人在不同的心绪下,会觉得雨水、岩石、云和植物的各种形态能体现不同的含义——只要他们是以自己的情感去观赏作品的,象征的力量就产生了。

20世纪的四五十
年代的象征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批独具个性的摄影家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在各自的领域中创作出具有鲜明特征的作品。

浪漫主义摄影则是一种强调戏剧化效果的表现方式,非常注重画面中总体情绪、感情和幻觉的综合力量,以产生一种比现实生活更为理想化浪漫主义摄影,可以从19世纪大部分分职业照相馆搭臵的背景上找到缘起。

在摄影工作室里选择彩色绘制的幕布、道具和装饰品,都能反映出一种浪漫的情趣。

另外,高艺术中的摆布手段以及印象派手法中的柔焦和后期制作技术,也非常适合创作富有浪漫色彩的摄影作品。

20世纪30年代,许多肖像摄影家作品的浪漫主义手法发展到了巅峰——这个时期,时尚的肖像照相馆也达到了它的全盛期,商业摄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广泛运用到大众化的行业中,加上风行一时的大众化杂志,有力地推动了浪漫主义摄影的发展。

摄影家竞相表现雅致、优美和富有魔力的主题,成功地将戏剧手法与绘画主义手法结合起来。

特别是受到当时好莱坞电影的浪漫情调的感化,将好莱坞电影拍摄中的布光手段和柔光效果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许多理想化的浪漫主义优秀作品。

超现实主义摄影起源于绘画,是建立在主观幻觉之上的创作手法,以1924年法国文艺理论家布莱顿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为标志。

由于超现实主义影像需要由潜意识创作,通常是建立在幻觉和空想之上,但又通过最强烈的现实感和最清晰的细节表现,使摄影成为创作超现实影像的理想工具。

因为照片具有清晰记录微小细节的能力,并以准确和精细著称,可以将幻想与现实结合为一体。

从本质上
看,超现实主义影像主要是表现非理性的、反叛的观念——尽管有的轻松愉快,有的富有浓厚的象征色彩,也有的则用于社会或政治宣传,但更多的是以死亡、腐朽、瓦解为主题,凸现荒诞的幻想、病态的意识和偶然的“视像”,这也和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人性的被扭曲有着本质的关联。

20世纪70年代以后,摄影的发展已经难以用一些具体的流派加以分类了,各种表现手法异彩纷呈,摄影家的创作个性更为突出。

由于私人计算机容量的不断增加和价格的下跌,摄影家开始注意影响他们未来的新媒介,而业余爱好者也欢迎技术处于上升趋势的数码影像。

报社正在逐渐淘汰暗房,彩色负片在自动系统中运行,方便地通过扫描,制作成数据存档。

编辑可以搜寻这些档案并编辑照片,直接进入电子页码版面的编排。

面对数码技术,面对摄影艺术新的历史走向,有人忧心,有人欣喜。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所有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摄影艺术写上更为辉煌的一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