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抒情歌曲《亚麻色头发少女》的音乐风格探析
德彪西钢琴曲中五声调式的运用——以《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
德彪西钢琴曲中五声调式的运用——以《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发布时间:2021-06-23T05:16:38.704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9期作者:冒欣悦[导读] 通过文献与史料明确当时的音乐环境,再由《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创作背景入手,分析乐曲中五声调式的运用所体现的音乐风格与韵味。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摘要:德彪西的音乐是十九到二十世纪音乐发展史中一个变化节点。
在西方传统的大小调体系之外,德彪西接受了大量民族乐派音乐和东方音乐的影响,广泛地使用了由五声音阶构成的音乐材料,为他的音乐增添了独特的风格与色彩。
选题来自于德彪西在其钢琴曲创作中对五声调式的使用,以《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分析实例,通过文献与史料明确当时的音乐环境,再由《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创作背景入手,分析乐曲中五声调式的运用所体现的音乐风格与韵味。
关键词:德彪西;五声调式;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二十世纪初时,调性多元形态显现,音乐发展走向两个分支,一是勋伯格在瓦格纳功能和声发挥到极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无调性音乐,序列音乐及十二音体系;另一个分支便是德彪西突破传统功能和声,赋音乐以色彩性,创造出独特的音乐语汇。
德彪西不受制于传统音乐写作调式的约束,当时大小调式为基础创作的音乐发展已致巅峰,如要发展音乐,自然也需要在调式调性上进行创新。
德彪西也曾狂热喜爱瓦格纳的音乐,但不久就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其一是由于当时欧洲民族乐派的崛起让建立在本土元素上的音乐有了发展的趋势。
二是德彪西在《鲍里斯·;戈多诺夫》中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精致的写作手法。
十九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扩张,日本的版画,中国的瓷器等东方艺术品流入西方市场,在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中德彪西听到了来自东方音乐的奇妙效果,开始尝试写作非传统西方化的音乐作品。
于是,德彪西在音乐的创作上开始寻求突破,在结构上尝试写作短小精炼的乐曲,在调式上弱化调式中心音的地位,在乐曲中使用中古调式、双调式、全音阶,匈牙利小调与五声调式这些具有独特风格的调性调式为乐曲赋予不同于传统音乐的风采。
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王拓自动化1305 学号:13212132西方音乐史某次课上,老师为我们放了一首印象派的代表作,德彪西的《大海》,我当时对印象派音乐这个名词特别好奇,美术课上,我们曾学习过印象派的绘画,像莫奈、梵高等的作品。
这类作品没有太多细节,全部是由大块的颜色、形状堆砌而成,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像是凭借自己模糊的印象画出来的似的,因此得名印象派绘画。
那么印象派音乐是怎样的呢?听过《大海》这部作品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也开始慢慢了解印象派音乐这个词的来历。
这部作品没有特定的旋律,丝毫没有古典音乐的影子,乐器的组合,不再是音符和旋律,而是一种画面,大海的画面!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在德彪西的笔下俨然化身为广袤蓝天、呼啸海风、汹涌海浪。
这样的作品是在称不上是传统的交响乐,用乐器的音色来表现大海的波涛汹涌,这种朦胧的,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不禁让人想起绘画领域的印象派,可能印象派音乐这个名词也是由此而来吧。
深入了解这部作品后,我知道了《大海》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
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
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更有一个小插曲,展现了《大海》这部作品的魅力。
二十世纪初,在巴黎的一家旅馆里住着一位有病的绅士,他准备到海滨去疗养。
旅馆旁边有一个管弦乐队练习厅,乐队队员每天按时来练习演奏同一首乐曲。
那位绅士听惯了,到时候他就躺在床上,静听着乐曲的演奏。
听着,听着,他仿佛自己来到了海边,看到了波光闪烁的海面,看到了海涛击岸、浪花飞溅的动人海景。
过了几天,他动身到海滨去了。
到了那里,面对着广阔的大海,他反而觉得不够味了。
他住在海边的别墅里,却想念着在巴黎旅馆中所听到的用音乐表现出的海的画面。
[头发,亚麻,手法]《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创作手法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创作手法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作曲家。
德彪西一生多致力于钢琴音乐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优秀的钢琴作品。
其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在1910至1913年期间完成的两集钢琴《前奏曲》。
这一钢琴音乐,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风格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最能体现他印象主义风格特征的作品。
本文仅选取德彪西第一集《前奏曲》中的第八首《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研究对象,从作品的旋律、结构、和声和调式调性等创作手法上进行分析研究,一方面更深入全面了解作曲家对该作品的创作思路,另一方面也为学习德彪西钢琴作品在演奏和理解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或指导,从而培养对印象主义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首钢琴前奏曲,有译为《金发女郎》,其创作灵感来自勒孔特德里尔的一首同名诗歌。
其创作手法从整体上看,体现了印象主义音乐所特有的音乐语言。
比如旋律材料来自简短的五声化旋律主题动机 ;和声方面则避免功能性和声的使用,和弦连接更为自由,尤其是不协和和弦的使用,另外还运用了平行和弦、复合和弦、持续音等一系列色彩性的和声手法 ;以及采用东方民族调式音阶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德彪西这一音乐的特质。
通过这些创作技法为人们描绘出一位温柔美丽、恬静素雅的少女形象。
一、旋律整首作品的旋律以开始处五声化旋律主题为基础发展而来,旋律线条清晰、流畅,旋律材料节俭而有效,旋律调性模糊、游移,具有强烈的色彩感和画面感,一改古典时期复杂而富有理性和浪漫时期悠长而饱含丰富情感的旋律特征。
(一)五声化旋律主题乐曲第一小节为整首作品旋律的主题动机,该动机旋律形态较为单纯,是由两个协和的三和弦(Ⅰ级与Ⅵ级)横向分解而形成 ;而节奏也非常简洁,是由一个四分音符外加两个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所组成,随后主题动机经过两次的反复,形成了具有东方民族五声性音乐味道的主题乐句。
(二)主题旋律的衍伸、发展该作品旋律材料的使用非常节俭,在每个乐句中都可以发现主题旋律的影子,有的是直接重复整个主题乐句 ;有的是只重复主题乐句中的某个音型 ;还有的则是进行了变化重复,比如移位、分裂、倒影、节奏重组等等一系列变化发展手法。
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分析
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分析作者:郭丽娜来源:《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德彪西的钢琴小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从调性构建、和声色彩变化以及旋律展衍发展诸方面,分析了“渗透运行”激发的运用,从而管窥德彪西的创作思维、技巧和理念。
关键词:印象主义;渗透运行;和声色彩;旋律进行一、作者简介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8岁学艺于肖邦等名家,11岁进入了巴黎音乐学院。
在他22岁时获得了备受人们珍视的罗马大奖,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改革者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法国音乐细腻、精致的特点,同时又对十九世纪盛行的浪漫派音乐大胆革新。
德氏被认为是法国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作曲家,是法国钢琴音乐的最优秀的创造者和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之一。
他代表了从浪漫主义到二十世纪音乐的主要过渡时期。
Impression,这个英文单词有“印象、感想、感触、模糊的观念、影响”等涵义,而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作为19世纪文学和艺术(绘画)的一种创作表现方法,则是由Impression 衍生而来的。
后来,在象征主义诗人魏尔立和马拉梅以及印象画派的影响下,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便也应运而生了。
“魏氏、马氏用词语来产生色彩——词语的选择、流动和安排,莫奈用颜料,而德彪西用音乐”,菲尔·G·古尔丁如是说。
这正是印象派音乐的重要特征。
德氏提出了音乐中光和色彩的新理论,不同乐器的演奏使听众感觉到“不同的音色”。
他发明了以前被认为是不协和和弦的和弦连结的新方法,并利用它们来产生精美绝伦的和声和光彩效果,制订出了一些旨在表现转瞬即逝的感觉和微妙、漂浮不定的情绪的新规则。
他没有按照欧洲传统的大小调体系,而是采用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五声性调式,这是德彪西在调式体系上的一大创新。
德彪西在形成他独特的光和色彩和声风格特色的同时,也在结构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和变革,从而得以形成可以体现印象主义音乐本质,能够表达德氏对“印象”追求的独特曲式思维和结构形态——印象结构,其特征为:以印象(直觉)体验的瞬间性质为依据,以模糊、朦胧的色彩感触为特色;以具有意识流化的展衍方式为过程。
试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之《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试析德彪西钢琴前奏 曲之 《 亚麻色头发 的少女 》
王 甜 ( 宁 师 范 大 学 i0 0 辽 1 00)
乐 肖像 作 品 ,非常 的温 柔 婉 约 ,美丽 动 人 。这 么 可人 的一 首 乐 曲 如果 在 此处 的演 奏 处 理上 表现 的太突 显 、太 夸 张 、生 硬 的 “ ” 弹 出来 , 就会 使 听者 有种 在 甜 美 的梦 中突 然惊 醒 的心 理 反应 ,所 以 此 处演 奏 的 处理 要柔 中 带 强 , 带 出 一个 小 高潮 点 。然 后 逐 渐 变 弱 ,到2 小 节演 奏 要松 弛 , 虽然 松弛 但 指尖 要抓 住 每 一个 音 符 , 3 演 奏 切 忌不 要看 到 弱 ( )和 松 弛 ( e e ) 的音 乐术 语标 记 就演 P cd z 奏 的模糊 不 清 ,指 尖抓 不 住音 ,如果 这 样演 奏 ,那 么 飘进 听众 耳 朵 的就 不是 美不 胜 收 的音 符 ,而 是模 模 糊糊 的一片 连音 , 自然 会 对 整 个 作 品 的表 现 会 大 打 折 扣 。紧 接 着 恢 复 原 速 的 进 入 到 2 小 4 节 ,也就 是 这个 部 分 的第 二个 乐 句2 ~ 2 小 节 处 。2 小节 中 出现 4 7 4 了最有 德彪 西 特 点的平 行八 度 的和 弦 。 《 麻色 头 发 的少 女》 是 法 国作 曲家 、 印象 派音 乐 的创 始人 亚 克洛 德 ・ 德彪 西 创作 的2 首 《 奏 曲 》中 的第 8 。是一 首非 常精 4 前 首 巧和 优雅 的 音 乐作 品 。音乐 素 材来 自于法 国 印象 派大 师 雷诺 阿 的 同名 画 作品 。德 彪 西 的作 品拥 有法 国音 乐 的细 腻 和精 致 ,这 些特 点在 《 亚麻 色头 发 的少 女 》这 部作 品 中被 很好 的 展现 。 《 麻色 亚 头发 的少 女 》是 2 首 《 4 前奏 曲》 中较 为简 单 的一 首 ,但 同 时又 具 有很 强 的旋律 线条 ,是 一首 非常优 美 ,温 暖人 心 的 曲子 。 全 曲分 三 个 部分 ,第 一个 部 分 是 1 1, 节 。在 这 部 分 中第 ~ 6J  ̄ 个 乐句 是 1 7 , ,I 3 - ,节 J ~ 小节 是全 曲的主题 。
朦胧的音乐_飘渺的气质_解析德彪西_亚麻色头发的少女_
YINYUEBIAOYANYUSHANGXI 音乐表演与赏析
第二个部分是 17~27 小 节 ,这 一 部 分 又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个 乐 句 是 17~23 小 节, 这一乐句弹奏时要稍显活跃一些,弹 奏以弱的处理为主, 给人以舒缓的感觉, 如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那清澈见底的眼 睛,让人浮想联翩。 从 19 小节开始出现转 调, 下方的降 E 的持续音上的上行琶音, 演奏逐渐变强到 21 小 节 全 曲 最 强 的 地 方 出 现 (mf),虽 然 在 整 首 曲 子 中 21 小 节 处 出现了整个 作 品 中 最 强 标 记 (mf),但 是 演 奏也不能表现得太突显,和弦不要“弹”出 来,而是要“推”着走,这样旋律才会不僵 硬,感觉很柔和。
这首曲子是音乐肖像作品,非常的温 柔婉约,美丽动人。 如果在此处的演奏处 理上表现的太突显、 太夸张、 把声音都 “弹”出来,就会使听者有种在甜美的梦中 突然惊醒的心理反应,所以此处演奏的处 理要柔中带强,带出一个小高潮点。 然后 逐渐变弱,到 23 小节 时 演 奏 要 松 弛 ,虽 然 松弛但指尖要抓住每一个音符,演奏切忌 不 要 看 到 弱 (p)和 松 弛 (cedez) 的 音 乐 术 语 标记就演奏得模糊不清, 指尖抓不住音。 如果这样演奏,那么飘进听众耳朵就不是 美不胜收的音符,而是模模糊糊的一片连 音, 自然会让整个作品的表现会大打折 扣。 紧接着恢复原速的进入到 24 小节,也 就 是 这 个 部 分 的 第 二 个 乐 句 24~27 小 节 处。24 小节中出现了最有德彪西特点的平 行八度的和弦,这种平行八度的和弦按照 和声学角度来说是不应该的,德彪西在作 品中常采用平行四、五度,有时又是四、五 度的交替平行。24 小节开始演奏就要以很 弱的音乐处理进入美妙的意境,在演奏和 弦时一定要突出右手冠音的音色,因为主 旋律在这里,如果忽略了,就很容易使听 者找不到主题思想, 不知道演奏者是在 “说”些什么。 此外在演奏这一乐句时要注 意不能沉重,要清新利落一些,演奏时注 意这个乐句中的平行和弦要横向走,不要 纵向走,注意连线和呼吸。 如果纵向走就 会破坏旋律线条的美感,导致不连贯。
德彪西钢琴小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之曲式分析
德彪西钢琴小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之曲式分析作者:冯妮娜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21期一、概述德彪西(Achille Claude Debussy,1862—1918年),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德彪西于1901至1913年连续创作了二十四首“前奏曲”,这首《亚麻色头发的少女》(Fille aue cheveux de lin)是钢琴曲集《前奏曲》第一集中的第8首。
此曲作于1910年1月,1910年首演于伦敦。
整首作品短小精致,细腻入微,委婉动人。
旋律线条清晰,富于歌唱性,音乐轻柔、飘逸、朦胧,是典型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作品。
德彪西在创作此曲前,曾经根据法国诗人勒孔特·德·莱尔(1818—1894)的诗作谱写过一首同名艺术歌曲。
诗中这样写道:“是谁坐在盛开的苜蓿花丛中,自清晨起就在放声歌唱?那是一位有着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她的樱桃般的嘴唇美妙无双。
在夏日明朗的阳光下,云雀的歌声在回荡,爱情在她的心中发芽滋长。
”二、段落划分及结构图式全曲共39个小节,3/4拍,结构图示如下:(一)从主题的角度看段落的划分1、ABA′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11+ Re2+ B10+Re5+A′112、AA′A的三段式的曲式结构A7+ A′21 + A″11还有一种ABACA′的具有回旋性的曲式结构A4+B3+A4+C 17+A′11(二)从和声调性的角度看段落的划分ABA′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三、音乐分析(一)每部分的结构性质1.ABA′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呈示段,主要由3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为1-4小节,以连续的后十六分音型作为其节奏特点;第二乐句为5-7小节,以弱起作为节奏特点;第三乐句重复第一乐句为8-11小节。
音乐从朗诵性、摇曳性的主题陈述开始,第一音降D时值为一拍半,仿佛悬挂于整个主题之外,利用连音线把音符从小节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既减弱了节拍的推动力,又避免了呆板的重音。
此后以十六分音型的节奏型为主,由围绕着主音的Ⅵ7分解和弦构成,摇曳性的动机和级进下行的动机相得益彰,形成宁静、安详的气氛。
浸润无声渗透有形——《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简析
浸润无声渗透有形——《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简析
王兵
【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5)004
【摘要】以简述德彪西及印象主义总体特征为论述总起,以德彪西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钢琴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切入点,从音乐形态本体:旋律动机发展方法、旋律展衍方式、调性变幻、和声色彩变化以及曲式结构构建等诸方面为依托展开论述,并运用音乐学的分析方法,拟从音乐文化的宏观范畴来分析把握这首作品本体"渗透运行"的运用及其特色,并结合主体的自我积淀来认知微观感受,从而以此管窥德彪西创作的理念、方法、技巧和艺术特色.
【总页数】3页(P82-84)
【作者】王兵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德彪西抒情歌曲《亚麻色头发少女》的音乐风格探析 [J], 张媛
2.印象派钢琴音乐创作特点及其演奏技法研究--以《亚麻色头发少女》为例 [J], 陈东;陈珺;谢艳群
3.朦胧的音乐,飘渺的气质——解析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J], 聂娜
4.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分析 [J], 彭小璇
5.德彪西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J], 张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彪西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G大调上。
在结构上属于典型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曲式结构图(如图1所示):(图1)结构中的中部B段,属于混合中部,是由A乐段主题碎片的变化展开,但与A段仍然保持着一些共性,是由A段派生而来。
细分A 段包含了三句,a(1-4)、b(5-7)、a1(8-11)。
B段也包含了三句,c(12-16)、d(17-23)、e(24-27),再现A’段只包含了两句,a2(28-32)、c1(33-39)。
和声走向上来看A段乐句a:G调(Ⅰ Ⅳ Ⅰ)、乐句b:(Ⅴ Ⅲ Ⅳ Ⅰ Ⅴ Ⅴ/Ⅵ Ⅵ)是从G调开始,最后结尾有到E调的离调、乐句a1:(Ⅴ7/Ⅳ Ⅴ7/Ⅴ Ⅴ7/Ⅳ Ⅴ7/Ⅴ Ⅰ)是重属七和弦的连接再回到收拢性结束的主和弦。
在和声进行上有着起转合,像此曲结构一样的三部式结构,全曲俨然像是A段的扩大版。
B段是对A段材料的扩展,包含的三句c、d、e段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从和声走向上来看乐句c:G(Ⅰ Ⅳ Ⅴ经过Ⅳ Ⅲ经过Ⅱ Ⅰ经过Ⅳ/Ⅳ Ⅳ)调性从G调开始,最后句尾有到调、乐句d:G(Ⅵ Ⅴ9 Ⅳ Ⅴ/Ⅵ Ⅵ=EⅠ Ⅱ7 Ⅰ=GⅥ Ⅴ Ⅵ Ⅴ/Ⅴ Ⅳ Ⅴ Ⅳ Ⅴ/Ⅴ)乐句d就像A段的中句一样从G调开始之后离调到E调,像是A段和B段的内在联系、对比统一。
尾部又有离调到D大调的属准备。
乐句d:G(Ⅴ Ⅵ7 Ⅱ Ⅴ)最后在典型的三部曲式中段开放式属准备结束。
A’段是A段的再现,但在和声走向上用了完全不一样的手法。
乐句a2:和弦开始,像是跟B段的和弦离调转调的衔接,也并没有常规的跟着B段结尾的属准备回到Ⅰ级和弦上,非常意外的到了Ⅳ级上,乐句结G(Ⅳ Ⅴ经过 Ⅳ Ⅲ经过 Ⅱ Ⅰ经过Ⅶ Ⅰ经过Ⅱ Ⅰ经过Ⅶ Ⅰ经过Ⅱ Ⅰ)通过c句的后半句音乐元素扩充尾部长音为引,引入主和弦结束。
G(图2)通过图2所示,发现作曲家把调性安排的如此精密,这是一个神奇的设计,调性安排非常的均衡,像一个完美主义者,但又充满了多种可能性。
二、音乐结构分析(一)音乐元素作品是由三种织体音型即核心细胞构成,第一种核心细胞(x)是横向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结合。
10首绝美的竖琴曲,浪漫优雅的旋律!
10⾸绝美的竖琴曲,浪漫优雅的旋律!▲竖琴版《肖邦- Waltz op. 64 no. 1 竖琴独奏》竖琴这件古⽼的乐器在许多⼈⼼⽬中就是优雅的象征跟随下⾯这 10⾸竖琴改编曲感受它的曼妙⾳⾊吧▼1.德彪西:亚⿇⾊头发的少⼥▲德彪西这⾸脍炙⼈⼝的曲⼦是德彪西《前奏曲-第⼀辑》的第⼋⾸,风格细腻委婉,朦胧诗意,甜蜜中流露出青春的忧郁。
描绘了这样⼀幅宁静柔美的画⾯:亚⿇⾊头发的少⼥,坐在盛开的苜蓿丛中,夏⽇的阳光和远处传来的着云雀歌声,唤起了她⼼中爱情的萌芽。
竖琴版本更具有印象派的朦胧诗意,随着那扣⼈⼼弦的旋律,⼈们仿佛能嗅到夏⽇的暖阳照在少⼥飘逸的蜷发上,散发出淡淡的清⾹,感受到她凝神沉静时⼼底勾勒的憧憬幻想。
2.罗德⾥⼽:柔板▲罗德⾥⼽竖琴和吉他同作为西洋乐器中最主要的弹拨乐器,它们的曲⽬⼀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移植的。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是罗德⾥⼽为古典吉他与乐队⽽创作的⼀部杰作,尤其是第⼆乐章“柔板”是⼴⼤⾳乐爱好者钟爱的篇⽬。
竖琴改编版听上去更加空灵轻柔,尤其双簧管与竖琴深情对话的段落,令⼈不禁⼼头潸然。
3.斯美塔那:沃尔塔⽡河▲斯美塔那斯美塔那将对祖国的那真挚炽热的爱意融汇在《沃尔塔⽡河》那动⼈的旋律中,沃尔塔⽡河主题旋律是以捷克民间歌曲风格写成,它淳朴、温情,以⼀种壮丽雄浑的⽓势流淌在捷克民族的灵魂之中。
这⾸作品⾃1874年⾸演以来就⼴受⼈们喜爱,其壮美瑰丽的⾳乐景象令⼈难以忘怀:森林狩猎的号⾓、乡间婚礼的波尔卡、奔涌不息的河流.....竖琴改编版有着⼀种独特的静谧幽邃,虽然没有交响乐队那么声势浩⼤,却更加具有⼀种抒情诗的意境。
4.德彪西:⽉光▲德彪西与⼥⼉《⽉光》这⾸钢琴⼩品是德彪西的《贝加摩组曲》的第三⾸,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代表作,清丽缥缈的琶⾳如夜晚婆娑颤抖的枝叶,⽉光的旋律透过这斑驳的影⼦浮现出来,乐曲的中段表现出强烈的倾诉欲望,然后平息于悄怆幽邃。
5.德沃夏克:母亲教我的歌▲德沃夏克1880年,德沃夏克怀着对母亲真挚的思念之情,写下了这⾸为⼥⾼⾳和钢琴⽽作的优美动⼈的艺术歌曲《母亲教我的歌》。
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特点研究——以《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
Northern Music 77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特点研究——以《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张雨茜(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摘要】德彪西,法国人,印象派音乐代表人物。
印象派音乐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产生的音乐流派,这些音乐并不描绘具体的景物,只借着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种气氛,或一种印象。
德彪西在创作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变革,由此形成了曲式结构、节奏、调式布局、和声材料上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派音乐;前奏曲;创作特点【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十九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即印象主义艺术。
印象派音乐一词是从绘画借用过来的。
不同于印象派绘画的是,印象派音乐的主角是音响和音色。
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者与完成者,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这种持续了几百年的音乐风格不同,印象主义音乐常被人们称为一个人的流派。
德彪西曾写作了两集、共二十四首前奏曲,其中,《前奏曲第一集》出版于一九一〇年,《前奏曲第二集》出版于一九一三年。
书中每一首曲子就像一幅画或一首诗各有各的魅力,有的神秘,有的忧郁,还有的充满幽默感,但大多数的曲子像蒙上了一层薄纱景物,影影绰绰、模糊梦幻。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前奏曲第一集》中的第八首,是德彪西为世人所熟知的曲目之一。
此曲是根据卢康特·德·利勒(Lecante de Lisle,1818~1894)的诗集《苏格兰之歌》编成的。
描绘坐在苜蓿花丛中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歌颂爱情的美妙。
一、模糊自由的曲式结构德彪西所创始的印象主义音乐,同印象派绘画的主张十分相似,在明确的线条或轮廓之外,他更喜欢只借着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种气氛,或一种印象。
这首作品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从曲式划分标准来看,本曲是由展开性中段动力再现的三段曲式构成。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赏析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赏析第一次听这首曲子是课上听老师放的,感觉很棒,就下载下来,一直听,还查了一些关于它的资料。
这首曲子是印象派音乐诗人德彪西在1910年根据法国诗人勒孔特所做的诗《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谱写的同名前奏曲。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德彪西用诗化的音乐语言谱写成的。
诗歌素来以语言的唯美、凝练和意象的模糊性卓尔不群,那么,诗化的音乐也一样,其语言也要体现出运用方式上的独特性。
聆听作品时我们能感受到音乐传达出的诗一般的意象。
乐曲一开始就呈现出清新而优美的具有五声调式特点的主题,流畅的旋律和着轻松的的三拍子节奏微微起伏,温柔宁静中透出少女那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微笑。
在四度、五度并行的和弦组成的调式和声形成的和谐气氛中,这一抒情的主题进一步发展和再现,最后在清新柔美的气氛中结束。
整首作品短小精致,细腻入微,委婉动人,汇集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突出特点。
罗曼·罗兰曾称赞德彪西为伟大的梦境画家。
在《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他为我们展示的画卷正如勒孔特在诗中所描绘的——“坐在盛开着鲜花的越桔树丛中的遥远爱人的温雅和妩媚姿态”。
这部作品以音乐语言描绘出两个主题。
一是“少女”,即如曲名一般,表层的对一个温雅妩媚的少女形象的描绘,模糊而又明了。
二是“晨曦”,这个是经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后才能品味到,感觉到的。
当时德彪西所处的时代,正值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这一时期,音乐创作方式及风格在发生改变。
属于年轻一代的德彪西选择的道路是锐意创新的,他探索,开创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这是以他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黎明。
然后是网上查阅到的关于这首曲子的一些比较专业性的特点。
一、五声性的主题旋律这首作品中的主人公“少女的主题”只有11小节,除去旋律上的重复乐句,就只有7小节。
但这短小的乐句对于乐思的陈述依然足够,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这可谓语言凝炼简短。
相对于德彪西另外的一些作品如《沉默的教堂》、《德尔菲舞女》等,这一主题是较具歌唱性的,主题的旋律建构在颇具东方神韵的五声音阶基础上(德彪西本人包括他同时代音乐家都力图摆脱大小调体系的束缚),五声音阶相对于大小调音阶而言,其结构式较为松散的;相对于大小调音阶中主音的“极权”地位而言,五声音阶中的每一个音又是相对独立和平等的。
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演奏技巧分析
- 20 -2023年 第9期德彪西在自身音乐创作的中晚期,向世人展现了2集(1910年出版了第1集,1913年出版了第2集)共24首前奏曲。
每首曲子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或幽默,或忧郁,或神秘,但这些曲子都拥有一个共性,即模糊梦幻、影影绰绰。
[1]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正是第1集中的第八首,该曲灵感来源于诗集《苏格兰之歌》,主题是对爱情之美的歌颂。
一、《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创作背景(一)德彪西简介提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的著名音乐家,德彪西无疑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他也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及代表作者。
1862年,德彪西出生于法国,他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在11岁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正式开启了音乐学习生涯。
由于受印象派画家以及东方唯美主义的影响,他逐渐摸索出不同于传统音乐的印象主义音乐道路。
经过后续的不断发展,该流派还出现了拉威尔、席曼诺夫斯基、沃恩·威廉斯等杰出音乐家。
(二)创作背景《苏格兰之歌》是该钢琴曲的创作灵感来源。
在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下,德彪西认为音乐也能够呈现如同绘画般色调模糊、明暗交替的画面,可以随性且含蓄地表达音乐情绪。
换言之,瞬间的音乐也能带给人如同瞬间的画面一般,朦胧且模糊的美感。
[2]因此,从他作品中人们能够发现不重“形”而重“意”,许多作品的标题就能反映出他对于朦胧美的偏爱,如《月光》《水中倒影》《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作为他中晚期创作的一首钢琴代表作,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透露出细腻与精致,具有印象主义的显著特点。
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特点分析(一)自由模糊的曲式结构受印象派绘画的启发,德彪西的音乐作品除了轮廓或线条明确之外,还偏爱于用淡淡的色彩,完成一种印象或气氛的描绘,《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曲式结构则体现了这一特点。
[3]该曲为三段式曲式:A (呈示部,1-16),B (展开部,17-27),A ’(再现部,28-39)。
其中呈现部1-3小节旋律线采用了bG大调上的音阶,展现了柔和的旋律,具有鲜明特点,也是全曲的主题;4-7小节则转到bE调;8-11小节为1-3小节旋律的变化重复,转回了bG调;12-13小节同样为bG调,但为了让音乐律动感更强,第12小节低声和弦增加了四度、五度的和弦配置;14-15小节转到bC调,使音响效果得以丰富。
西方现代主义音乐 走进德彪西 品味宁静
走进德彪西品味宁静西方现代主义音乐,这个概念在我心里并不是十分清晰,通过课上听了德彪西的两个代表性作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月光》,让我对西方印象派音乐有了些许了解。
当我再次静静地坐下,品味这两首乐曲时,不同中却带有一丝朦胧的相似,它们丰富了我对德彪西内心世界的认识和对他情感表达的理解。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第一次在课上听,可能因为周围环境不是很安静,所以只是感觉到一种宁静、淡淡的美,仿佛一位少女静坐在湖边,看着远方,憧憬着什么……当我第二次把这首曲子收藏起来,仔细的聆听,却捕捉到了一种略带伤感的情怀。
一种寂静的气氛、一种优雅的气质、一种月光下蔓着的美丽、一缕抹不去的忧愁。
这首曲子的美妙之处,我认为于此它的小巧而迷人。
聆听他的音乐如同欣赏一幅印象派的画作,没有主题,没有细部的刻画,没有过于激情澎湃的渲染,有的只是像氤氲的雾气一般缭绕成一片的朦胧意蕴。
乐曲一开始就呈现出清新而优美的主旋律,那些荡漾回环的音符,引发了我对那幅画面的联想,到底那位少女在想着什么呢?!流畅的旋律和轻松的三拍子节奏规律的起伏,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温柔宁静中透出少女那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微笑。
那种精致、细腻入微、委婉动人的美丽,突显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月光》描绘了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场景,演奏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虽然整个曲调给人的感觉是寂静的、安静的。
但其中也会感觉到有些起伏,听上去钢琴的声音,一会儿轻薄,一会又带着些许微小的浑厚之感,旋律连绵不断,仿佛月光下进入作者眼帘的景色,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美好!平静的湖面,或是一阵阵轻风,轻轻地摇动着树枝,稀疏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勾起了创作者的回忆…同时也给聆听者无限的想象。
有人说,通过月光认识了德彪西,《月光》是德彪西的“名片”,它演绎了“静夜思”。
我对这首乐曲的感触,有一部分来自Chanel5广告中演绎的唯美的爱情故事,当我再次听到月光的时候,也会不自主的回想起那个场景,月光下如水般的人间喜怒忧伤,忧虑的音符中也会流淌出些许逝去的美好。
浅析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之演奏版本
《长江丛刊》2018.0923浅析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之演奏版本■张爱时/吉林女子学校摘 要:阿尔希·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法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先锋人物。
本文以其作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来分析不同版本的钢琴演奏。
关键词:德彪西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钢琴演奏《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德彪西具有特色的代表作之一,他的灵感来自于法国关于一首不知名少女的抒情诗。
全曲分为三段,调性是降G 与降E 两个调式的交叉转换。
德彪西通过钢琴色彩的处理,创造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给演奏者十分小心谨慎的提示,要求演奏者要准确地按照谱面所标示的说明进行演奏。
乔治·博列特美籍古巴钢琴家(1914—1990),在DECCA 唱片公司2014年发行的《Piano Encores 》中,收录了博列特早年演绎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博列特是位追求完美的演奏家,在演绎中,他炉火纯青的技巧,纤细丰富的音色打动了所有人,博列特是一位在音乐会上能带给我们创造奇迹的钢琴大师。
他在处理艰难技巧时,手指动作的幅度很小,看他弹琴感觉很轻松,他重视音色的转换,对德彪西印象派的音乐风格的认知,表现在他对《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速度、节奏、乐句划分和触键力度的变化上,能随心所欲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他表现的轻柔且优美,舒缓且不乏张力,深沉的重量浸透每一个琴键,他将《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和声效果表现到极致。
毛利奇奥·波利尼是现代意大利著名钢琴家,他是当今国际乐坛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他的风格清晰明快,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及深厚的音乐涵养,波利尼双手又大又长,微微张开就能掌握八度音程,他是一个严谨冷漠、一丝不苟的演奏家。
对于《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演绎,他做到了每弹下的音,他都是有想法的,而不是随随便便弹下去的。
他在处理这首乐曲时,要求是在演奏的同一力度水平下不同层次的织体时,每个层次都要做到独立的触键和清晰度。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印象派》音乐作品欣赏
•
德彪西
是谁坐在盛开的苜蓿花丛中, 自清晨起就在放声歌唱? 那是一位有着亚麻色头发的姑娘,
她的樱桃般的嘴唇美妙无双. 在夏日明亮的阳光下, 云雀的歌声在回荡, 爱情在她的心中发芽滋长.
欣赏钢琴曲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印象主义作品的主要特征:
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 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 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 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 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 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的艺 术。
) ――德彪西(法)
⑴这幅画给了你哪些直观的感觉?
法国 莫奈《印象 日出》
⑵如果让你选择一段和画面相配的音乐,你认为那首音乐比较合适?
• 《神奈川冲浪里》(日本浮世绘版画大师葛饰北斋) • 德彪西受《神奈川冲浪里》的启发而创作了交响素描《大海》,他非常喜
欢葛饰北斋的作品,并曾经将它作为《大海》的总谱的封《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2、《波浪的游戏》 3、《风和海的对话》
1、乐曲主要运用哪些乐器音色来表现德彪西对大海的印象? 2、用几个关键词汇的连接(或画线条)记录下乐曲中大海
从黎明到中午的变化过程。
音乐1 月光曲.mp3
音乐2 月光.mp3
听一听 辨一辨 哼一哼
课后探究
• 课后再次聆听本课介绍的德彪西的三个作品,写 一篇赏乐笔记。
• 课后搜集一些有关印象派音乐家和画家的资料 (包括文字、音响、图片等),下次课上进行展 示交流。
26992661_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创作思维——以《雪上足迹》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
齐鲁艺苑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总第185期QILU REALM OF ARTS (Journal of Shandong College of Arts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2.02.004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创作思维———以《雪上足迹》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徐文佳,何清涛(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 要: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集》是其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高度凝结。
他的《雪上足迹》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模糊化的曲式结构、新颖独特的旋法、多元化的调式材料、色彩化的和声等印象主义创作思维,给音乐创作领域注入了新鲜活力,预示了20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思维;《雪上足迹》;《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图分类号:J6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22)02-0026-06收稿日期:2020-11-23作者简介:徐文佳,女,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何清涛,男,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
受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世纪后期诞生了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印象主义音乐。
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 -ClaudeDebussy)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印象主义作曲家,其音乐创作注重通过音响、音色来营造一种神秘、朦胧的色彩氛围。
德彪西一生创作了众多优秀的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其中《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集》产生于其创作中期,分为上、下两集,为标题音乐,是他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高度凝结。
在乐曲的构思与创作上明显异于传统前奏曲。
德彪西在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通过模糊的结构、新颖独特的旋法、复杂的织体、色彩性的和声等因素,在多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本文将以《前奏曲集》第一集的两首作品———《雪上足迹》与《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音乐结构为切入点,分析其独特的印象主义创作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 乎贯 穿 了他 音乐创 作 的每个 时期 。每 首歌 曲都体 现 着那个 时代 歌 曲创作 的最典 型 的音乐 特点 与审美
观念 , 代表着当时歌曲创作的最高水准 。 印象 主义
音 乐 的审美特 质在德 彪 西 的歌 曲中得 到 了最完 美 的
体现。
去体现 。 而德彪西又将这些诗歌与音乐紧密而又 自 然地结合在一起 , 使具有独立个性 的诗歌与特点鲜
音 乐家 们所 接受并 贯 彻 到 了他们 的音 乐 创作 当 中 , 印象 主义音 乐也 由此形 成 。印象派 作 曲家 中最 具 代
表 性 的人物 就是 阿希 尔 ・ 克 劳德 ・ 德 彪 西 。现 在 我
、
《 亚麻色头发少女》 歌词艺术特点分析
们 每每 提到 德彪西 的 时候 , 提得 较 多 的往往 是 他 的 管 弦乐作 品 与钢琴作 品 , 而 不为 人们 所 知 的是 他在 歌 曲方 面 的创 作 。事 实上 ,德彪 西 在 歌 曲创 作 方 面
明 的、自由的旋 律 和声恰 如其 分地 结 合 在 一起 ,形 成 了一 片 片朦胧 而又 绚丽 的音 乐 画面 。德 彪 西 充分
利 用法语 语音 辅音 较 多 、 重 音位 置 不 统一 的 发音 特
《 亚 麻 色 头 发 少 女 》( T h e G i r l Wi t h t h e F l a x e n H a i r ) 是 德彪 西 早 期 创 作 的一 首 声 乐 作 品 ,根 据 一 首名 为《 苏 格 兰之歌 》 的诗 作谱写 而成 。虽然这 首作 品属 于他早 期 的创 作 , 但 在其 中已经很 难 看 到浪 漫 主义 音乐风 格 的影子 , 整 篇作 品处 处 鲜 明地体 现 着
有歌 曲都是 以这一类的诗歌谱写。德彪 西没有采取传统 的大旋律线条 ,而是运 用 了较为平稳、纯净 的旋律来 表现 , 旋律 较为零 散,由一些较小的音乐动机 构成,直观上 音乐 的旋律性并不特别 明显。德彪 西在这 首作 品
旋律写作上大量运用 了五声音阶、中古调 式与全 音阶。不只这首作品,这种音乐写作手法在他其他 的作 品中
格。
一
在创作 手法 及音 乐风格 方 面寻求 新 的突 破 , 努 力 寻
找新 的音乐 发展 方 向 , 力 图创 造 出又 一个 音乐 发 展
的高 峰 。就在这 一 时期 , 法 国的美 术 界 与文 学 界形 成 了一种被 称 为 “ 印象 主 义 ” 或“ 象征主义” 的 艺 术
美 学思 潮 , 这种 全新 的艺术 美学 理 念迅 速 为 当时 的
点, 运 用 印象主 义独 特 的旋 律 写作 手 法成 功 地 营造 出极 富诗意 的音乐 情景 。 《 亚 麻色 头发少 女 》 原文 歌词 为 :
关键词 : 德彪 西;印象主义;《 亚麻色 头发少女》; 音乐风格
中图分类号 : J 6 5 2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2一l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9— 4 9 7 0 ( 2 0 1 4 ) 0 4— 0 1 4 2— 0 3
作者简介 :张媛 ( 1 9 7 4一) ,女 ,山东掖县人 ,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张 媛
( 沈阳音乐学院 ,辽宁 沈阳 1 1 O O O 4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要: 《 亚麻色头发少女》 ( T h e G i d Wi t h t h e F l a x e n H a i r ) 是德彪 西早期创 作的一 首声乐作 品,根据 一
首名为《 苏格 兰之歌》 的诗作谱 写而成 。德彪西在歌 曲创作方 面一 向对 印象主义诗 歌偏爱有 加 , 他 创作 的所
也广泛应用 ,同时也是 印象主义音乐歌 曲创作 中 的重 要标 志之 一。德彪 西 自身 具有 的极 高 的钢琴水准使 他 每首声乐作 品的钢琴伴奏都堪称精致的钢琴小 品,表情记号 的运用极为细腻 、准确 、到位 ,可 以说德彪 西将 自己所有 的音乐要求都清晰无误地进行 了标记。德彪 西带给我们 的不仅仅 是美 妙的音乐 ,更 重要的是 一种 锐意创新 、勇于创新 的开拓精 神。
1 9世 纪末 期 ,浪 漫 主 义 音 乐 已经 发 展 到 一 个
近乎 完美 的程度 ,因此 ,欧洲 各 国 的音 乐 家们 纷 纷
印象主义的音乐创作理念与审美特质 , 体现 出作者 内心强烈 的 突 破 传 统 、追 求 创 新 的艺 术 思 想 。“ 敏
锐地 抓住 事物 一瞬 间形象 的 审美特 质 , 并 将 事 物不 断 变化 的形象 与 流 动 的 音乐 相 匹配 ” ,这 就 是德 彪 西最 基本 的音乐 创作 准则 。《 亚麻 色头 发少女 》 从作 品 的标题 与作 品 的内容上 无 时无处 不使人 感受 到其 中 瞬间流 动 的形 象 与 音 乐 相 得 益 彰 的 音 乐 表 现 风
2 0 1 4年 4月 第3 3卷 第 4期
洛 阳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m ̄ o f L u o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i t y
Apr ., 2 01 4
V o 1 . 3 3 No . 4
德彪 西抒 情 歌 曲《 亚 麻 色头 发 少 女 》 的 音 乐风 格 探 析
具 有极 深 的造 诣 ,他 一 生 创作 了 近 百首 艺 术 歌 曲 ,
印象 主义诗 歌往 往 习惯 营造 出诗 意并 朦胧 的艺 术氛 围 。德彪西 在 歌 曲创 作方 面一 向对 印象 主 义诗 歌偏爱 有加 , 他 创作 的所 有歌 曲都 是 以这一 类 的诗 歌谱 写 。而这种 诗歌 本身 就 已具备 了印象 主 义 的艺 术审美 特 质与 色彩 ,极 富 于想 象 ,擅 长 以隐 喻 、象 征等 手法表 现 自身 的情 感 , 而 不是 采 用直 接 的 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