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调控的课堂实践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教案心理辅导
小学数学教案心理辅导
教案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内容:数学学习心理辅导
教学步骤:
1. 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状态:通过课堂观察和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状态,包括学习态度、自信心和学习动机等。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告诉他们数学学习是需要坚持和努力的,并鼓励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4. 鼓励学生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5.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设定小目标、给予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让他们愿意主动去学习数学。
6. 结语:在课堂结束时,再次强调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坚持努力学习,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下学习数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调适方法与策略研究与分析
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调适方法与策略研究与分析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数学往往是一门让许多人感到头疼的学科。
数学学习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具备稳定的心理状态来应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然而,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出现焦虑、恐惧、沮丧等负面情绪,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
因此,研究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调适方法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学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心理数学学习中的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数学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感到过度紧张和担忧。
学生害怕自己在数学学习中表现不佳,担心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这种焦虑情绪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记忆力下降,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2、恐惧心理一些学生由于在数学学习中经历了多次失败,或者受到老师、家长的过度批评和指责,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心理。
他们害怕上数学课,不敢面对数学问题,甚至一提到数学就会感到不安和恐惧。
3、自卑心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较大。
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聪明,没有学习数学的天赋,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动力。
4、厌学心理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积累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就可能产生厌学心理。
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不愿意主动学习数学,甚至产生逃课、逃学等行为。
二、数学学习中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1、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和严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教学方法不当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就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学习压力过大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学习压力。
数学组课堂调控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数学组于近日开展了“课堂调控”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数学教师对课堂调控的认识,明确课堂调控的重要性。
2. 探讨课堂调控的有效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课堂调控理论学习活动伊始,数学组全体教师共同学习了课堂调控的相关理论知识。
通过学习,教师们明确了课堂调控的定义、原则、策略等,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课堂调控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课堂调控,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课堂调控的典型案例。
通过分析案例,教师们发现课堂调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课堂调控策略研讨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教师们针对课堂调控策略进行了深入研讨。
以下是部分研讨内容:(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注重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思维。
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4. 课堂调控实践展示为了检验课堂调控策略的效果,部分教师进行了课堂调控实践展示。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们注重观察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5. 总结与反思活动最后,数学组全体教师对课堂调控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大家一致认为,课堂调控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提高自身的课堂调控能力。
数学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教案
数学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学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2. 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3. 帮助学生学会调整心态,增强抗压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教室2. 教学设备:黑板、投影仪、教学课件3. 教学材料:教案、课件、作业本、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数学学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数学学科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数学学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 举例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讨论数学学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具体联系。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数学学科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数学学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 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积极调整心态,提高抗压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
2.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了数学学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运用数学教学活动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呢?二、实践活动(20分钟)1. 教师设计一项数学教学活动,如数学竞赛、解题游戏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2. 学生在活动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心理健康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数学教学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
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调适方法与策略研究
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调适方法与策略研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适,不仅会影响数学学习的效果和成绩,还可能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调适方法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学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与恐惧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严谨性使得很多学生在面对数学学习时感到焦虑和恐惧。
担心自己无法理解数学概念、做不出数学题,害怕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种过度的焦虑和恐惧会严重干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缺乏自信由于数学知识的积累不足、解题能力较弱或者以往学习中的失败经历,一些同学对自己学好数学缺乏信心。
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没有数学天赋,无法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学习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3、厌倦与抵触长期的枯燥学习、繁重的作业负担以及数学学习带来的压力,容易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他们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乐趣和实用性,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挫折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难题无法解决、考试成绩不理想等挫折是常见的。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些挫折,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陷入消极的情绪循环。
二、数学学习中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1、学科特点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对于一些思维能力发展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2、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
如果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或者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批评过多,都可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负面情绪。
3、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家庭中父母对学习的期望过高、过度施压,或者学校中同学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
4、个人因素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性格特点等个人因素不同。
数学学科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
数学学科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为了探索如何在数学学科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许多学者开展了相应的实践研究。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采用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意愿。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分享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数学学科中的评价方法也可以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产生积极影响。
传统的数学考试评价主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而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基于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方法,如开放性问题的解答、数学建模等。
这些评价方法注重发掘学生的优势和潜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
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激发他们积极探索和学习的动力。
社会环境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数学竞赛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能力和获得认可的机会。
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和政府应加强对数学学科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支持和重视。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意识。
政府可以提供相关资源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和教师开展相关实践研究和教育创新。
数学学科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关的实践研究可以为教师和学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促进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提高。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和策略,为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教育界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将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三、注重学习气氛的营造学习氛围的营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表扬和奖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平时测验、小组项目、口头答辩等,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从而减轻学生的压力。
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和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支持。
六、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该合理分配学习任务,避免给学生过高或过低的学习压力。
合理的学习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成就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七、积极引导学生情绪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惑,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情绪,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面对挑战和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结论:数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调适方法与策略研究与反思
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调适方法与策略研究与反思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而这些不仅考验着我们的知识储备和解题能力,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让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反之,不良的心理状态则可能使我们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因此,研究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调适方法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在数学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焦虑是许多学生在面对数学时会产生的一种情绪。
每当遇到难题或者考试临近,心中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担心自己无法解决问题或者取得不好的成绩。
这种焦虑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可能会逐渐加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思考。
挫折感也是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当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却依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或者在解题过程中反复出错,就容易产生挫折感。
这种感觉会让人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从而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
缺乏自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因为之前的数学学习经历不太顺利,或者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处于劣势,从而对自己的数学能力产生怀疑。
他们往往在面对问题时不敢尝试,害怕出错,这种缺乏自信的心态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
那么,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调适呢?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
要认识到数学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和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每一次的进步,无论大小,都值得肯定和鼓励。
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合理的小目标,当实现这些目标时,会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调整学习方法也是有效的策略之一。
有时候,学习效果不佳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方法不对。
比如,有的同学喜欢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却不理解其推导过程和应用场景,这样在解题时就很难灵活运用。
我们应该注重理解,多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有助于心理调适。
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关键词:数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有逻辑性的学科,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些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例如数学焦虑、自我负面情绪等,这些问题可能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学习数学。
本文将探讨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期引起教育者和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
一、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问题1.1 数学焦虑数学焦虑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产生的一种焦虑情绪,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和态度。
研究表明,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甚至导致数学学习的放弃。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焦虑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数学焦虑,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
1.2 自我负面情绪在学习数学时,一些学生会因为错误的答案或者解题困难而产生自我负面情绪,例如自卑、自责等。
这种情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甚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教育者需要引起重视,通过相应的教育策略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避免产生自我负面情绪。
二、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2.1 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教育者可以通过布置任务、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等方式来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降低数学焦虑情绪。
教育者还可以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2 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谈话、学生日记、心理测评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帮助学生调整情绪,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2.3 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育者应该通过鼓励、表扬、引导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困难和错误,避免产生自我负面情绪。
数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教学设计
数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认知改变的数学实践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心理学的认知改变理论,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数学认知,提升数学学习成绩。
以下是一个教学设计示例:1. 引入情境:在引入数学知识之前,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一个购物问题。
让学生看到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了解学生认知:在学生进行数学解题前,通过小组讨论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特定数学概念的认知水平。
3. 引导思考:设计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并发现已有的数学认知错误,例如,通过提出与真实答案相反的错误答案,引发学生思考并找出错误。
4. 解决认知错误:在学生发现自己的认知错误后,通过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找到并纠正错误,理解正确的数学概念。
5. 实践与反思: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实践,并在解题过程中及时反思,总结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并与之前的错误进行对比。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将心理学的认知改变理论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改变错误的数学认知。
教学设计二:情感引导的数学学习数学学习中,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借鉴心理学的情感引导理论,我们可以设计出以下教学步骤:1. 了解学生情感状态:在开始数学学习之前,通过观察、访谈或写日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发现其中的积极或消极情绪。
2. 设计情感引导活动:根据学生的情感状态,设计针对性的情感引导活动。
比如,如果学生情绪低落,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学生焦虑,可以设计轻松有趣的数学游戏,缓解压力。
3. 情感反馈与疏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反馈,及时肯定和鼓励积极情感,同时疏导和引导消极情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4. 共情与支持:教师要以身作则,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互信与共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通过情感引导的数学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数学组课堂调控教研活动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在不断更新。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调控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课堂调控能力,我校数学组于近日开展了课堂调控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数学组教师对课堂调控的认识,明确课堂调控的重要性。
2. 通过研讨,总结课堂调控的有效方法,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课堂调控理论研讨首先,由教研组长介绍课堂调控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策略。
接着,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课堂调控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感悟。
2. 课堂调控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堂调控案例,组织教师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分析案例,找出课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课堂调控实践操作教师们分组进行课堂调控实践操作,模拟真实课堂情境,展示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其他教师观摩学习,共同探讨如何提高课堂调控效果。
4. 课堂调控心得分享教师们结合自身实践,分享课堂调控的心得体会,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四、活动过程1. 理论学习教研组长首先介绍了课堂调控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策略,使教师们对课堂调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随后,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2. 案例分析教研组长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课堂调控案例,组织教师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分析案例,教师们认识到课堂调控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
3. 实践操作教师们分组进行课堂调控实践操作,模拟真实课堂情境,展示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4. 心得分享教师们结合自身实践,分享课堂调控的心得体会,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分享,教师们对课堂调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五、活动总结本次数学组课堂调控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的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的实践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有效的教学调控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培养数学素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的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调控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
二、教学调控的概念和目标教学调控是指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策略,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观察、分析和反馈,以达到指导学生学习的目的。
教学调控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调控的基本原则1.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调控,给予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案。
2.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任务驱动原则:教师要通过设计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和思考。
四、教学调控的具体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来提高教学效果。
1.任务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综合性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观察、发现和推理,并积极参与讨论。
2.学习环境营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和自信。
可以设置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并互相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
4.教学反思教师要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找出问题所在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五、教学调控的效果评价1.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是评价教学调控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数学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实证研究教案
数学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实证研究教案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学习的心理学分支,旨在探究教育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以提升教学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证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
本教案将探讨数学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应用。
二、认知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思维、记忆等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
2. 联系数学概念和现实问题通过将数学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授平面几何的时候,可以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地图、建筑等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
3. 提供具体的实例在数学教学中,提供具体的实例和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给出食物、货币等实际情境,让学生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发展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发展阶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
2. 个体差异的重视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学习风格。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教育。
3. 考虑动机和情感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动机和情感状态对学习成果具有重要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乐趣。
四、教学实证研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实证研究是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科学评估和改进。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教学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和改进教学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的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的实践数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堂管理等方面,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方法。
一、教学目的的调控教学目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核心的调控环节。
在制定教学目的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确定相应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启发学生兴趣小学数学知识系统比较完整,涵盖面广,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不仅仅在于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启发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培养学生思维小学数学教学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题材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动手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能力最后,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也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数学课堂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和应用技巧,打下应用数学的基础。
此外,小学数学教学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途径。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调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需要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单调地使用讲解和板书,容易造成学生无聊。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剧情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适当的教学资源教师在使用教学资源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资源,例如一些易于理解的图像、模型、视频、应用案例等。
这些资源需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3、合理的题目难度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需要调控数学题目的难度。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易懂的习题;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有一定难度的习题,以测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的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的实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而课堂教学的调控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的实践。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教学调控的首要任务。
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践中,我通常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1. 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 我会在课堂上加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比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 注重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3. 注重学生情感的引导: 我会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与处理,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行积极的激励和塑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是教学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通常会遵循以下几点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1. 确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开始前,我会明确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并据此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2. 合理分配时间: 我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的平衡。
3. 强化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加强训练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重要知识点。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是教学调控的一个重要策略。
在实践中,我会结合不同的教学手段,如板书、示范、讲解、练习、游戏等,来提高教学效果。
1. 板书和讲解: 我会通过清晰简洁的板书和生动形象的讲解,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示范和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示范解题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数学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方案◆您此刻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方案文章内容由采集!本站将为您供给更多的精选教课资源!《小学数学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方案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1、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课中应用是对党和国家教育目标政策落实,教育部在《对于增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建议》中指出: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育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睦发展和素质全面提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对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中共中央在《对于进一步增强和改良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明确要求:“经过多种方式对不一样年纪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健全人品,增强蒙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关注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正常心理需求,进而能多角度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建立自信心,获取成功的体验。
2、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积厚流光,她既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中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记》中主张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色,才能依据学生的心理特色有效进行知识的教授,它说“知其心而后能救其失也。
”如《内径》主张能够经过开导安慰,令人心理健康,详细要求是“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
”这与现代的心理教育十分相像。
又如“以悲胜怒,以怒胜思,以思胜恐,以恐胜喜,以喜胜悲。
”就是用一种情志纠正另一种失态的神态。
因而可知,心理手段运用于教育古已有之。
3、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假如学生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那么他们就会以踊跃的心态自主学习。
前几年我校的数学教课也是离开现实实质的,任课教师在教课中均以本为本,环绕上司的考试题型进行教课,学生对数学缺少兴趣,学起来乏味无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的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的实践一、引言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其数学素养,是当前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的实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对目标进行调控。
在教学目标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定阶段性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要有所收获。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馈和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使教学目标更贴近学生实际情况。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例如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情境展示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水平,避免教学内容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使学生不能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和任务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有趣地学习数学。
五、教学环境的营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境的营造和组织,教师可以通过调控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环境的营造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布置教学场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在积极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心理调适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心理调适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2-03-28T12:13:04.2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50期作者:李社安[导读] 心理调适是指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改变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使其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等保持或恢复正常状态,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三友小学541109摘要:心理调适是指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改变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使其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等保持或恢复正常状态,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课堂是以知识为中心、发展学生能力的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如果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心理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不高、急于求成、害怕失败、情绪低落等,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心理学原理,实施有效的心理调适,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并强化他们的心理品格和行为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学原则以及心理调适策略做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调适师生关系环境自我调节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
要做好小学数学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和理论,对学生做好心理调适,使学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思维,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疏导学生的焦虑情绪,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大大提高。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心理学原则第一,要遵循心理逻辑的原则。
心理逻辑的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认真研究和剖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将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有序性有机结合起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贯彻运用心理逻辑原则,不仅有利于教师理顺所教的知识结构和蕴含的思想方法,理清教学思路,还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的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的实践一、引言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合理调控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调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原则(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和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
(2)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基础情况,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
(3)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调控的内容和方法1. 内容(1)学习目标的设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
(2)知识与技能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控制知识难易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学习资源的选择和利用:通过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具、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游戏、小组合作等,增加趣味性和交互性。
2. 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情境化教学,让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合作学习法:倡导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实践案例以小学数学四则运算为例,介绍一种有效的教学调控方法。
1. 目标设定: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四则运算基本技能、运算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方法的运用:运用引导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五、总结通过合理的调控,可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控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调控的实践研究方案[摘要] 心理调控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巧妙地处理课堂教学问题,化解师生间的不良情绪,营造一种师生相融的课堂气氛,让师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
本课题以人本主义、社会互动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初中数学课堂,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的特点,在数学课堂中,利用种种调控策略引导学生调适各种学习心理,使学生走出被动学习的不良状态,有效地形成数学学习的“生态场”,实现数学新课程要求的“过程与结果相统一,认知与意志相统一。
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而且在学习意志、思维品质、学习动机、态度和兴趣等方面都不断地得到提升。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心理调控生态场一、课题的提出(一)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调控的紧迫性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学实施的背景下,许多教师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但还有相当多的数学老师对数学课堂,师生之间的心理互动、课堂上学生心理环境的调适缺乏足够的认识,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环境,它作为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制约着学生课堂学习效益。
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
有人对同一个班的数学课调查发现,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下效果相差悬殊。
在良好心理气氛下,学生课堂提问15个,其中8个质量较高,发言24人次,其中7人次有创见;而在不良心理气氛下,提问仅4个,发言10人次,质量均较差无创见。
两周后测验又发现前者知识的巩固率为90%,后者仅为72%。
这些都表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相反,则会降低学习效率。
(二)学生不同心理现象给数学课堂带来的不同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情感作为纽带的,只有师生之间感情融合,课堂气氛才能和谐、愉快教师应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走进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生不同心理现象给数学课堂带来的不同的影响(见表1)表1 课堂心理表现给课堂带来的影响分析判断学生学习过程和课堂教学的质量,一个很重要的观察角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各种反映,引导学生调适各种学习心理,走出被动学习的不良状态,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
基于这样的实践思考,我们认为,从课堂心理环境的调控这一视角去审视中学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数学课堂的心理气氛,是教学过程师生、生生双边的动态的发生过程,老师和学生处于同一个环境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彼此交往,在心理体验上形成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状态。
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指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时,学生心理活动在强度、稳定性、持久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认为:“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完整结构”。
表明学习者在从事学习活动时心理活动的一些特征,如分心、疲劳、镇定、紧张、松弛、克制、欲望和动机斗争等。
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是学习的适宜状态、是积极状的、主动的,自组织状态与意识状态的和谐统一,是学习者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的有机整合。
心理调控就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巧妙地处理课堂教学问题,化解师生间的不良情绪,营造一种师生相融的课堂气氛,让师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
三、数学学习心理调控课堂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1. 罗森塔尔效应在心理学上,这种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就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即若老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积极的评价,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那么这种期望通过老师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也感受了这种期望,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优秀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成为优秀的学生。
可见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心理活动的互动是最具有意义的,且最重要的。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赋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一个成功的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教师真诚的期待能诱发学生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2.现代认知学习理论数学有意义学习首先就是使学生对数学意义符号的理解,即学生自身内部个体对课程意义的内化,是学生个体对课堂运行的心理行为,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
”因此集中并保持学生的注意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核心所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只有在总的任务内不断地移动,才能长期坚持在某一事物上,否则就会出现起伏。
3.新课程的数学教学观新课程的数学教学观归结起来就是:数学教学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心理沟通,它是主体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
这种交流就是课程意义在师生、生生中创造与分享的一个过程;二是课堂教学应该是一项发展性活动,必须人人参与才能顺利完成。
学生个性如果不参与活动,课程的意义就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
课堂教学中个体参与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凸现学生个体在课堂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三是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
我们只有在数学课堂中,冲破静态的、僵化的、沉闷的、封闭的局面,在学习和活动中做到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形成一个真正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去体现生命的意义,诠释生命的价值,表达生命的激情,迸发师生情感的火花,促进学生数学有意义学习的个性发展。
4.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数学课堂应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生动活泼的、主动又富有个性的学生,具有良好心理的学习主人。
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心理和数学素养同步发展的“生态场”。
5.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则把互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
认为儿童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其学习与发展则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
其核心有“最近发展区”理论和“中介作用”理论。
“最近发展区”是指比儿童现有知识技能略高一个层次、经他人协助后可以达到的水平。
该理论认为儿童与成人或能力强于他的同伴交往是使他进入下一个发展区的最好办法;“中介作用”理论则认为是使他进入下一个发展区的最好办法;“中介人”(父母、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质量。
四、数学学习心理调控研究的目标及遵循原则(一)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调控的目标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
2.营造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3.维持和谐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4.有效的课堂心理调控,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心理自我调控能力。
(二)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调控的原则1. 人性化原则:教师在心理调控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已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 情景化原则:教师在心理调控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情景,积极、主动的调控学生的心理。
3.全程化原则:教师要在教学始终进行心理调控,一直保持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4. 整合化原则:教师的心理调控成为课堂主导,同时让学生进行互动调控和学生进行自我调控,使课堂心理环境的调控更为有效。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课堂表现调查分析基于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心理的调控的研究需要,结合我校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实际,对学生学习中所面临的困扰、心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期组织了这一次“农村小学学生学习心理调查”,反映我校当前学生学习心理的状况,同时,通过调查试图去发现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初步探索出学生学习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内容和方法,为进一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第一手资料。
1.调查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情况表一:学生学习数学习惯调查情况统计2.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和访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以及乐群性、学习适应性、自我控制能力、交往交际能力等进行了解和记载,并通过分析、综合获得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基本情况。
3.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归类,为完成对学生学习心理调控的研究提供依据,同时获得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调控的策略,取得第一手资料。
(二)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调控的策略研究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是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丰富情感目标的基本保证。
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和化解学习心理中的消极因素,把学生带入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学习。
本课题重点研究: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控策略研究。
1.探索数学课堂中,如何以教师的心理感染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学习心理相互感染。
2.探索数学课堂中,如何利用情景来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调控3.探索数学课堂中,如何利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心理4.探索数学课堂中,如何通过引导,调整学生的焦虑心理5.探索数学课堂,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6.探索数学课堂中,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维持学生的探求心理7.探索数学课堂中,如何设计教学“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三)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调控的教学设计的研究本课题探究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调控就是利用课堂心理学的原理,充分激活“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四个活性因素,有效地形成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学习的“生态场”,从而实现数学新课程要求的“过程与结果相统一,认知与意志相统一”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流程如下:心理调控六、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研究人员立足于课堂,共同计划、观察、分析、反思、解决各种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观察法,问卷法、测验法、文献法、比较法、访谈法,对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进行个案研究与课例分析。
七、研究的步骤及进度安排1.准备阶段,2007 年6 月-2007 年11 月。
组织教师共同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完成课题论证,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调查阶段,2007年11 月-2008 年1 月完成调查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情况,问卷及整理工作。
课题小组讨论研究,完成调查报告。
3.实验阶段,2008 年1 月-2008年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