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探析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Ke o d : i h rv c t n l c o l y W r s h g e o a i a h o ;me i l d c t n;c e i s se o s d c u i a e a o r t y tm d
高职高专 医学教育 是我 国高 等教育 的重要组 成部分 , 以 是 为基层医疗卫 生单位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 专门人才为培养 目标 的高等职业教育 , 为了适应社 会主 义市场经济 体制 和科学技 术
su e t S id vd aiy a h o e a d t e c e i a t a u e n n tt x , e su e t Sa d mi p ro ma c Alh u h t d n ’ n ii u l s t e c r n h rd ts i me s r me tu i o me u t d n ’ c e c e r n e t s  ̄ ' r a f to g
曾铁功 , 黄泽智 , 翠珍 , 石华 , 邓 伍 马新华
( 阳医学高等专科 学校 , 邵 湖南 邵阳 42 0 ) 20 0
摘要 : 学分制是 以选课制为基础 , 以发展 学生的个性为核心 , 以学分为计 量单位来衡 量学 生学业完成情 况的一项 教学管理 制度 , 已被我 国高校广泛采用 , 高职 高专 医学教 育如何 实行 学分制 管理值得探 讨 。本文从 高职 高专 医学教 育 的特点 出 但 发, 分析 了高职 高专 医学教育 实施 学分制 的必要性 、 实施过程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 与对策 , 为构 建高职 高专 医学教 育学分制 教 学管理 体制奠定基础。 关键 词: 高职 高专; 医学教 育; 学分制
Ab t a t Th r i s e i ata hn n g me t y t m ih h st ec u s ee t n s se a s a i。d v lp n f sr c : e c e t  ̄t m c i g ma a e n se i wh c a h o re s l i y tm si s d s e s n co t b s e eo me to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瓶颈分析与破解对策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瓶颈分析与破解对策[摘要]文章探讨了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和实施应具备的内外部条件,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存在的瓶颈与误区,从高职院校内部的视角提出了明确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重视学分制的建立和实施等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实施瓶颈对策[作者简介]汪治(1958- ),男,北京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广东深圳 518055)[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学分制制度设计创新与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d10xjy04)和2011年深圳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瓶颈与改进研究”(项目编号:zd-2011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16-02一、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职业教育更是面向人人的平民教育,受教育者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特点、就业的意愿都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的需求特点;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化的今天,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需要从总量到结构种类均呈现出多样性、波动性的特征。
这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在符合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如何服务与满足学习者的学习与就业意愿,如何及时地适应具体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从数量、种类到就业岗位的需要,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随着麦可思公司这类社会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的出现,政府会逐步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接受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对社会的贡献度、毕业生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的评估与评价,政府也会逐步依据社会和第三方客观的评估与评价结果,对学校的水平、质量、贡献予以认定,并进行资源的分配和相应的奖惩,给学校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与压力。
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意义在于,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资源丰富的、多样化的、柔性的学习平台,把学习的选择权、主动权交给学习者;通过对学习者进行咨询和指导,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对职业和社会就业状况的了解、用人单位具体岗位工作的需要,自主地去选择学习的专业与课程、学习的方式与时间,自我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满足社会整体对人才需要的多样化、学习者个体对学习、就业需求以及具体用人单位人才需要的个性化的要求。
高职教育学分制模式下考试制度改革探索
学分制是 l 世 纪末 产生 于美 国 的一 种 教学 制度 , 以 9 是 选课 制为 基础 、 以学 分为计 算学 习量 的单 位 , 以累计平 均学
分绩 点为尺 度 , 量学生 学业成绩 的教学 制度 。与 学年制 相 衡 比, 学分 制是 一 种适应 学生 个体 差异 的 弹性 教学 制度 , 具有
个学校 学分制 实施 的一 个重 要标 志 就是 看该 校 可供 学生 第二 , 重视个性发展 。在学 分制 下 , 生 可以跨 专业 、 学 跨
第1 5卷第 4期
20 0 8年 1 2月
长沙 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u a f C a g h o il Wo k C l g o r l o h n s a S ca r ol e n 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V0. 5 N . 11 o 4
De . 00 c2 8
高职教 育学分制 模 式 下考试 制度 改革探 索
到人 们的关 注 , 制再度成为各 高职 院校创 新教 育管理 制 学分 度 、 面推进 素质教 育和提高 教学质量 的探索 热点 。随 着学 全 分制 的全面实施 和不 断改革 , 传统 的学 年制考 试制 度 已不 能
适应 学分制 管理模 式 的要 求。要深入推 进学 分制 、 充分 发挥 考试 的能动作 用 , 就必须对考试制 度进 行深入 改革 。
一
的, 学分制不像学 年制那样 每一 学期 或每一学 年都要对 学生
进行学业 考核 、 处理 升 留级 与退 学等 , 而是相对 宽松 , 主要 以 是否取得足 够的学分 以及学分绩 点的高低 来衡 量学 习效 果 ,
进行学籍 管理 , 允许 免修 、 免听 , 可以多次重修 。 第五 , 采用学分绩 点制 。绩 点是反 映学生 学习效果 的标 准 , 以学生 的绩 点是否达到一 定 的要 求作 为评奖评 优的指 并
实施学分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实施学分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学分制教学模式是当今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实施学分制教学模式中仍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浅述了学分制的主要特点,并就高职院校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学分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教育部定义:“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学习成效,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
”学分制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制度,是我国高校正在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
一、学分制的主要特点学分制,又称学分积累制,它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分量单位,以学生取得必要的基本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组织管理制度。
它的主要特征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
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的特征主要有:1.选课制。
学分制和学年制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能自由选课,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
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选择学科、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等。
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校内的课程,也可以选择外校的课程。
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证书班或技能考核,获得相应的学分。
学生完全具有学习的自主性。
2.弹性学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外,还有个人需求的差异。
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也可选修第二专业课程;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减缓学习进度,延缓毕业时间;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愿意提前接触社会的学生可以中途离校,工作一段时间再学习。
在学习的地域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开放性。
学校间学分可以相互承认,利于学生自由选择,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
3.实施目标管理。
学分制实施的是目标管理,相对宽松,主要以考试来衡量教学效果和进行学籍管理。
考试合格就可以取得学分,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就可以毕业。
至于其它环节则赋予学生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
对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学分制的探讨
( ) 三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 实施学分制 的根本保证 。学分制必须开设相 当数量的选修课 , 而且选修课要有相当的质量 , 这就对教师的水平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除了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 养外 , 还应聘请社会各类优秀人才来学校任教。要 鼓励教师多开课 、 开新课 , 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 ,
习 的 自主权 , 使毕业 生在就业 市场 中占据 主动地 位 。 职业 学 校就应 该 给学 生 有更 多 的 自主权 和选 择权 ,
面如何做到活而不乱 , 学校 的后勤工作又如何适应
教 学工作 的需要等 学校 的管 理工作 面 临着诸 多 的挑
战, 而要应付这些挑战, 唯有依赖于广大职校管理人 员尽快熟悉现代管理知识, 掌握现代管理手段 , 提高
v0 . O No4 12 . Au u t 2 0 g s 0 6
高等 业敏售吏俺学分制昀摆讨
口 韩振 宇
( 吉林省 经 济管理 干部 学 院 , 吉林 长春 10 1 ) 30 2
脯
要】学分制是一种产生于美国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我 国高职教育 中实施 学分制 问题的研 究
:、 实行 学分制 对高 等职业 教育 的要求
师资队伍的好坏是实于深化我 国职业教育的改革 , 促进复合型、 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作 用。 【 关一键 词】学分制; 必要性; 要求; 应对措施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90 5 (06 0 - 9 -3 10 -67 2 0) 40 50 0
【 中图分类号】 7 7 G 1
强调学生内在身心潜能的发展以及外在的文化知识 和社会规范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 尊重受教育者的 主体和主动精神的前提下 , 注重开发了人的智慧潜力 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 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 应试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异化。 现有 的学 年制管 理模 式恰恰 在 培养 学生 的 自我 实现 方面, 起到阻碍和破坏作用 , 它进行的是 “ 一二一 , 齐 步走” 式的教育 , 抹杀了个人潜能的差异 , 表面上看 , 职业学校 没有升学压力 , 实际上 这是另一 种形 式的应 试教育 , 学生只有应付学校指定课程 的义务 , 却没有 自主选择课 程 的权力 。职 业 学校学 习 的小而 专 与 中 学学习全而杂一样 , 都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
中国高职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再思考——基于对美国社区学院学分制的考察与分析
可 以取得 相 当于专 科 的 副学 士 学位 , 来 叮以继 续 将 美 国社 区学 院实行 学 分制 管理 的 考察 与分 析 升学 ; ) 凭课 程 , 为学 分 学 生 , 般 是 先 就 业 , (文 3 称 一 储存学分 , 以后可 以继续 读 ( 习 )() 书培训 , 学 ; 证 4 冈 美 国的 社 区学 院 在 高 中 ( 高 中前 ) 育 与 4 培训 类 型不 同 , 间长短 不 等 , 一 般都 不 到 1年 , 含 教 时 但 年制 本科 教育 中起 到 了很 好 的衔 接作 用 , 是美 国高 课 程 设 计 以培 训 上 岗为 主要 目的 , 有 一 些娱 乐 保 也 等教 育体 系 中不可 缺 少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实现 教 健 项 目, 满 学分 , 对 修 发培 训 证 书 。学期 安 排 情 况 是 , 育公平 做 出了突 贡献 , 同时 也 为学 院 的 自身发 展 8 1 为秋季 学期 , 月 ,- - 2月 5个 1 4月 为春季 学期 , 4个 奠定 了 良好 的社会 基 础 。 区学 院独特 职能 的发 挥 月 ,- 社 57月 为夏季 学期 , 3个月 。秋 、 春季 为学 生 入学 与办 学活 力 的产生 , 得益 于 灵 活顺 畅 的教 学管 理 和毕 业 的 主要 学期 , 都 夏季 为休 息 与补 课 的学期 。所 模 式— — 学分 制管 理模 式 的实 施 。 有 科 目都实 行 学 分制 , 有 班 级概 念 , h 课 , 没 自F 选 修 美 国社 区学 院与 四年 制本 科 大 学 都 采 用 学 分 完 为 止 , 课 时 间灵 活设 计 , 上 以为 学 生 提 供 方 便 为 制 管理 模 式 , 院按 照 需 求设 计 教 学 科 目, 目下 前 提 。教 学管 理 以学 院制定 的“ a lg 为依 据 学 科 C to ” a 面设 计 课 程 , 门课 程 设 计 不 同学 分 , 每 以学 分 和 学 美 国社 区学 院实 行 学 分 制 管 理 的 优 势 有 以 卜 分绩 点 , 计算 学 习的 质与量 , 学生 自主选 择课 程 、 几 方 面 : 是 保 证 了高 等 教 育 “ 交 桥 ” 实施 ,十 自 一 立 的 丰 主 选 择教 师 、 自主选 择 学 习年 限 , 形 式 和表 象 上 区 学 院是美 国高 等 教育 的一 个层 次 , 不 是 终 结 性 从 但 看 , 分 制 是 一 种教 学 管 理 制 度 , 衡 量学 生 学 习 的 教育 , 生 在 社 区学 院 毕业 后 可 以进 入 四年 制 本 学 是 学 量 的一种 工具 或测 量 手段 。 其背 后彰 显 的却是 人 科 大学 深造 , 区学 院 与本 科 院 校之 间 的联 系纽 带 但 社 格本 位 、 个性 发展 、 习 自由 、 学 因材施 教 等先 进教 育 就 是 学 分 , 生 除 了学 习本 校 的课 程 , 可 以学 习 学 还 理念 。它 具有 自主选 课 、 导师 制度 、 分 绩 点 、 分 其他 学 校 的相 关 课程 , 学 学 所修 学 分 町以转 换 为 本 校 学 互换 、 性学 制 、 弹 目标 管理 等 特征 。 特莱 登 特技术 学 分 , 校学 分 也 可被 其 他 学校 所 承认 。学 分 可以 积 本 院 注 册 学 生 15万 人 , 有 10个 学 习 科 目 , 些 累 , 可 以转 移 , 就 使 得 学 生 在 不 同专 业 和学 校 . 设 6 有 也 这 项 目有 几百 名学 生 , 的只有 十 几个 人 。项 目主要 问 的流 动成 为可 能 。通 过学 分互 换 可 以实现学 习的 有 有 以下 几种 类 型 :1 学 项 目: 区学 院 与 4年 制 连续 性 。一些 国外 留学 生 和没有 准备 好 的高 中生 都 () 转 社 本 科 大学 有 协 议 , 以学 分 互认 , 社 区学 院学 习 是 通 过 这 种 途 径 实 现 大 学 梦 想 的 。二 是 方 便 求 学 可 在 些课 程 , 再转 到本 科 大 学 学 习 , 满 学分 可 以拿 者 , 供 “ 修 提 自助餐 ” 的学 习 , 式 大众 化 教 育 阶段 , 教 受 到学 士学 位 ; ) 学 士学位 课 程 , (副 2 修满 规定 的学 分 , 育者 的 需求 是 多 方 面 的 , 习 内容 “ 花 八 门 ” 学 学 五 、
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探究
1高职 院校学分制管理的现 状 . 目前 , 学分制 已在许多教育比较 发达省份 的高职 院校普遍实行。在 实践中发现学分制 的施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 习积极性 ,也有利 于更 有 效利用教学 资源 、 提高师资水平 、 节约教育成本 。但是在高 职院校学 分 制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 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比较 I1 育 教 学 理 念 滞 后 .教 目前 , 国许多高职院校依然采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此外 , 我 许多实行学分制 的高职院校 , 在学分制 实施过程 中, 改革 不彻底 , 只是 利用了学分制的表面成分和学分的计量方式 , 表面是学分制 , 实质上是 在传统的学 年制课程体 系上进 行学分换 算而所 得的所 谓 “ 年学分 学 制” 2 。[ 1 笔者认为究其原因 , 一方 面 , 部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学分制工 作有畏难情绪 , 或者受传 统教学 管理思想的惯性影响 , 不愿改变习惯 的 教学管理方式 , 致使一些 学校进 展缓 慢或仅仅停留在表面 , 并没有多大 实质性 的突破。 另一方 面, 社会公众及学生对学分制了解不 多甚至有误 解 。实际上 , 学分制不仅仅是教学管理 上的变化 , 而是涉及到整个教育 教 学 理 念 的 转 变 与适 应 。
前 言
随着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才 的多样 化需 求使得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 的适应性 日渐式微 ,高职院校 实行 学分 制管理改革是一个可行 的选择。20 0 6年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 国家 《 示范性高等职业 院校 建设计划加快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 发展的意见 》 中明确要求 :根据 区域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以及职业技术与 职业 岗位 “ 的特点 ,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 内容 的灵活 的教学管 理 制度 , 加快 区域 和 行 业 高 技 能 紧 缺 人 才 培 养 。” 可 见 , 分 制 是 随着 我 m 学 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而产生的一种教育体制 ,它将对 高职院 校的人才培养理念 、管理方式 、课程实施诸多方面提 出完全不 同的要 求, 必然对我 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谓 的学分制是指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 的教学管理制度 。17 82 年产 生于美 国哈佛 大学 , 之后 逐步推广完善 。17 9 8年 我国开始引进学 分制 的理念 , 并率先在国家重点大学实施 , 截止至 20 0 6年 , 国有近三 全 分之二 的高校实行了学分制 。目前 , 以学分制为主题 的教学管理体制 的 深化 和改革正如火如荼 , 方兴未艾 。 学分制作为一种科学 的教学管理制 度, 经过许多 年的发展 , 目前具有选 课制 、 导师制 、 弹性 学制等显 著特 征 。其中选课制 是学分制 的核心 , 使学生有更大 的 自主选 择权 ; 导师制 的实施有利于因材施教 和培养专 长;弹性学制使得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 养 模 式 具 有 很 大 的灵 活 性 。 这些学分制的特征 ,充分体 现了学 分制作 为高校新世纪的人才培 养的教学管理制度 的优越性。但 由于国情 、 校情不 同, 高职 院校的学分 制教学管理制度不能单纯地模仿 国外大学或 国内本科学校 的学分制管 理模式 ,我们应该建立符合 中国国情和 高职 院校特点 的学 分制管理制
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制度
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制度学分制教学改革是一项艰难而简单的系统,涉及因素众多,建立健全相应的治理制度是其中的重要保证之一。
俗话说,没有法规,不成方圆。
学分制下,由于选课制的引入,无论是教学治理,还是学生治理、甚至后勤治理都较学年制下发生了重大转变。
面对这一简单的工程,没有制度建立作为工作的依据、指导和保障,是很难想像一个学校可以正常有序运转的。
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晚,对学分制这种教学模式的探求也正处于起步阶段,阅历缺乏、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化、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比拟突出。
但是,进展学分制教学改革,又是高职教育顺应市场经济进展的必定趋势。
进展学分制改革,要进展全面的制度建立,从教学治理制度、学生治理制度到后勤治理制度等,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学分制下的制度建立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由于涉及面众多,体系不一,限于篇幅,本文只在这里谈谈几个重要的教学制度的建立。
1.教学规划治理制度的建立教学规划分为远期规划(专业人才培育方案)和近期教学规划(学期教学规划)。
远期教学规划(专业人才培育方案)反映的是学生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所要到达的人才规格要求;近期教学规划(学期教学规划)反映的是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所要到达的详细要求,是对远期教学规划的分解和落实。
学分制的特点就是弹性学习,因此,教学规划治理制度中就肯定要表达:无论是远期还是近期教学规划都要强调课程安排的敏捷性,课程设置要使学生在保证根本质量和专业特色的前提下有较多的自由进展空间,即能供应较多的课程选修余地。
专业人才培育方案要从总体上讨论每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规格,并以最低学分标准表达出来;同时,要为每一个专业适应共性化进展留够空间,因此,这个最低学分标准当中就不仅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学分,而且还应包含为适应学生共性化进展而需要学生选修的最低学分标准。
学期教学规划则要求把人才培育方案的要求按学期进展分解,确定每一个学期学生应到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标准。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doc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作者:张树海王彦辉祁翠琴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4期[摘要]“工学交替”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管理模式与之不相适应。
要真正实现“工学交替”,必须对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文章从分析不足入手,提出了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进行学分制模式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改革实践,阐述了实行学分制改革的体会、注意事项以及预期效果等。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交替教学管理模式[作者简介]张树海(1967- ),男,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王彦辉(1965- ),男,河北赵县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和教育理论研究;祁翠琴(1964- ),女,河北正定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汽车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
(河北石家庄050091)[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103-02在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已经悄然兴起,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会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所谓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校学习和到工厂做工交替进行的模式,这里的“工”,既可以是学校集中安排的企业方付薪的顶岗实习,也可以是学生为挣学费而进行的停学“打工”。
进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毫无疑问,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出职教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然而,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极不适应,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高职院校目前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组织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实质性内容。
高职高专学分制改革的研究
化, 中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在这个背景下。
学分制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
一
、
高职高专实行学分制的重要意义
高职高专学分制改革 的研究
孟 庆 彩
(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 6 1 0 0 6 ) 摘 要: 学分制管理制度是一种新 型的学籍管理制度 , 在本科院校 中已经广泛 实行 , 并逐 步成 为高职 高 专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方向。本 文主要介 绍了高职高专实行学分制 的重要 意义。 学分制实行的保证
至出现了盲 目招生 的情况 , 忽视了学校 自身的承受 能力和客
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以及操作 能力水 平等方 面都存 在 着较大的差距 。面对 高职高专学生的这种素质的差异 , 传统 学年 制的“ 一刀切” 式 的教学 管理体制已经失去了以往的效 力, 不能够满足不 同层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高职高专的学
条件 以及 高职 高专实施 学分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学分制 ; 教 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 G6 4 2 . 4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3 9 5 8 ( 2 0 1 3 】 0 5 - 0 0 3 0 - 0 2
Re s e a r c h o n t he r e f o r m o f he t c r e d i t s y s t e m i n l l e g e s
2 0 1 3年 第 5期
( 总第 1 3 5 期)
J o u m ̄ o f Qi q i h a r J u n i o r T e a c h e r s ’ C o U e g e
No . 5, 2 0 1 3
高职院校学分制下课程模块化和综合化改革的研究
实施等 内容进行探讨 ,从而为高职院校 学分制改革提供参考 。 关键 词 :高职 院校 ;学分制 ;课 程改 革
中 图分类号 :G 7 1 0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5—1 4 2 2( 2 0 1 3 )1 1— 0 0 8 8— 0 3
随着高等 职业教 育改革 的深入 ,改革传统 的学 习
注重个 l 生 特 长 的培养 ,注重 自我 发展 与创新 能力 的培
合考虑学 生的专业能力 、方 法能力 和社会 能力 ,打破 学科知识 体 系 ,以知识 、技 能和 素质 的形 成 为 线索 , 进行相互渗透 、排列组合 ,改变专业 面过 窄 、课 程之 间相互封 闭 ,内容 重 叠 等 现 象 ,使 知 识 横 向合 理 联
. -
顶岗 买习和毕业设计等课程 , 到专 业对翻的企业参与生声迢程,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汉和技能, } 雹 素质融入到工作中, 提高学生 综台职业技能和素质的} 音 养
图1 学 校 的 课 程 体 系模 块 结 构
作者简介 :伍妍 菲,女 ,广 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 究方向 :教 学管理 与研 究。别文群 ( 1 9 6 9一) ,女 ,广 东轻 工职业技术 学院教授 ,研 究方 向:计算机应用。( 广东 广 ̄ ' I ' ] / 5 1 0 3 0 0 )
全 提 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 一类是中华文化与历史
拓 展 类 溧 程
L — + 传 社 承 交 } 、 自 仪 然 等 课 、 科 程 学 与 技 术 、 社 会 与 文 化 、 艺 7 鉴 赏 与 审 英 体 验 、 ; 另一类是职业素质类溧程, 包括沟通能力、
固趴合作能力 、 鲷决问 题能力 、 创新自 力等课程 I
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分制改革
复合 型人 才 , 满足 社会 各方 面对人 才 的需 要 。 2 实 行 学 分 制 是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自 身 发 展 的 .
需 要
发展 水平 、 会分 工 、 业 结构 以及 劳 动 力结 构 状 社 产 况决 定 的。在计 划经 济体 制下 , 国家按计 划 培 养少 数精 英人 才 , 由于处 于 工 业 化 建设 初 期 , 国家 对 人 才 的要求 有统 一 的规 格 。大学 生从 招 生 、 培养 到毕
语 、 算机பைடு நூலகம்基 础差 异更 大 。学生之 间的个性 差 异增 计
培 养 了大批急 需 的高级 专 门人 才 。但 是 , 自改革 开
放后 , 随着社 会 主 义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逐 步 建 立 , 尤 其是 进 入 2 l世纪 , 工业 化和 知识经 济 并 存 , 三 产 第
14 9
刘 俐
[ 摘 要 ]实行 学分制是 高等 职业教 育适应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 对人 才培养 的需要 , 是高等职业教育 自身发展 的需要 , 也
是高等职 业教 育 国际化 的需要 ; 高等职业教育 学校性质的专科性 、 培养 目标 的定 向性和 教 学过程 的 实践性制约 着高等 职业
教育学分制弹性的大 小, 而对 高等职业教 育学分制 的模式及特点产生重要 影响; 进 高等职业教 育实行 学分制要从课 程设置 的基本框架 、 学分的规 定及计算方 法、 学分制的选课原则等 方面进行精心设计 ; 高等职业教育 实行学分制 虽然具有 明显 的优 点 , 仍存在 学校 、 生、 但 学 管理部 门、 社会等诸 多方面的制约 因素。 [ 关键词 ]高等 职业教 育; 学分制 ; 改革 [ 作者简介 ]刘俐 , 广西 国际商务职 业技术 学院经济管理 系主任 , 副教授 , 广西 南宁 50 0 3 04 [ 中图分 类号 ]G 1 . 7 8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7 2 2 (0 6 1 0 9 0 6 2— 78 20 )2— 14— 5
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探讨
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探讨摘要:实行学分制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学分制的历史出发,阐述了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对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模式,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是进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二、学分制的历史及现状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都属于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是学年制和学分制的一种调和,是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和年限必须取得相应的学分。
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没有休业年限,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19世纪下半叶,美国首先建立了学分制。
从弗吉尼亚大学1824年允许学生选学模块课程,至1872学分制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在哈佛大学开始施行,历经了近50年的时间。
美国高校中所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它强调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数,不规定固定的学习年限。
美国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在运作程序上已呈现出程序化、系统化和成熟化的特点。
英国是学分制和学年制两种制度并行。
法国高校的学分制获得规定学分是获得学位的先决条件,所采用的学分制又称等值单元制。
我国在192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武昌师范大学率先推行了学分制。
1939年在当时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学分制划一办法》规范下,各高校一律采用学年兼学分制至全国解放。
解放后1952年各高校又实行了学分制,后来,学分制的实行一度受挫。
关于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建设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建设思考摘要:目前,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由学年制向学分制管理过度进行得比较早,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弹性学年制、有选修课的学年制、学年学分制、绩点学分制等不同形式和不同模式的学分制体系。
由于我国正处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期,高职院校在学分制教育改革中走得相对较慢,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还是在沿袭传统的学年制。
从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学分制教学体系这个问题出发,通过对政策制定、人员思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网建设等几个方面的研究,阐述了建立学分制的必要性、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学分制;学年制;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学年制是以学生修满规定的学时数和学习年限,经考试合格毕业的传统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入学后,无论个体差异如何,所要学习的科目一致,都需要完成统一教学计划和学习年限,其适合培养规格一致的人才。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学习进程弹性化、将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其核心机制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相对于传统的学年制教育管理模式,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自主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目前,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由学年制向学分制管理转变过度实施得较早,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出现了弹性学年制、有选修课的学年制、学年学分制、绩点学分制等不同形式和不同模式的学分制体系。
由于我国正处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期,高职院校在学分制教育改革中走的相对较慢,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学年制,一部分采用学年学分制既保留了学年制的特点,又融入了一些学分制的元素,形成了以学年制为基础、以选修制为辅助的学年学分制,对每门课程按学时数规定了相应学分,按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把各门课程的学分累加起来而规定了各专业的总学分。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思考
均可 以按 自己 的时 间和 能力 自主地 安 排 学 习进度 , 自 主选 择课 程 、 课 教师 、 任 上课 时 间和 学 习 途 径 ; 许 学 允
生跨 专业 、 学科 、 跨 跨年 级甚 至跨 学校选 课 。
2 .实行灵 活 的学籍 管理 和 成绩 管 理 规 定 。学 生
已经修读过或通过 自学已掌 握的课程 , 则给予免修或 免考 , 承认 其相 应 学分 , 但免 修或免考课 程 累计数 必须
维普资讯
6 4
继j Ⅱja・育a i 续 教. y研 u究 i ioy hj x n
20 0 6年第 3期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思考
占 小 华
( 华南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 , 广东 广州 5 0 4 ) 16 0
摘
要: 笔者通过近几年工作 的实践和体会 , 对成 人高 等教育 实行学分 制 管理模式 提出几 点思考 。首先 提 出
作者简介 : 占小华 (9 7 , , 17 一) 女 汉族 , 江西临川 人 , 华南 理工 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双学] , 匕 主要从 事成人教育研究 。
:
身工作 特 点 、 作 岗位需 要 、 工 自身 学 习基 础 、 习能 力 、 学
家庭条件等 自行选择各学期选课 门数与学分的多少 , 而决定 提 前或 延缓 毕业 。学 生在规 定 弹性年 限 内的任 何时候修满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 的最低 毕业学分 , 任 何 时候 给予毕 业 。 2 ,加强 必 修课 的学 习 , 增加 选修 课 的 比例 。确 保 些 比较重要 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基础必修课 的 学 时数 , 且适 量 增加 它们 的排课 次数 和考 试 次数 ; 并 多 设 置一些体现成人特色的选 修课 , 如实践课、 考证课 ; 多开 交叉 学科 、 缘学科 、 文学 科 以及 反 映最新 科研 边 人 成果和新技术 的学科。 3 优 化课 程 设 置 。开设 选 修 课 时 , 根 据专 业 特 . 要 点 , 心设 计课 程 , 意 每 门课 程 的先 后 关 系 , 尽 可 精 注 要 能设计 为组选 修或 模 块 化选 修 。 以保 证 学 生 具 有 完 整 的知 识 和能力 结构 。 ( ) 二 实行 配套 的教学 管理办 法 1 .实行 自由选 课制 。无 论 必 修课 或选 修课 , 生 学
高职高专院校实行学分制管理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 关键词 】 高职 高专院校; 学分制 ; 困境 ; 对策
学 分 制 是 以学 分 为计 算 学 习量 的 单 位 , 学 分 衡 量 学 生 学 习 完成 度 不 健全 , 行 不 顺 畅 的 问题 。 以 运 情 况 , 以 学 生 必 须 取得 最 低 学 分 作 为 毕 业 标 准 的 。 照 学 分 进 行 教 并 按 4选修 课 的 实行 给学 校 的管 理 带 来 了很 多 困难 。学 分 制 下 , 生 . 学 学 安排 和学 籍 管 理 的 一种 教 学 管 理 制 度 , 为学 生 发展 提 供更 多 选择 每 学 期 选 修 课 程 的 不 同 , 生 在空 间 和 时 间 上 的 分 散 和 差 别 , 原 来 是 学 使 余 地 的教 学 制 度 。 在 高 职 院校 实 行 学 分 制 。 学前 职业 教 育改 革 的潮 在 学 年制 下 对 学 生 进 行 管 理 的载 体 和 平 台 失 去 了应 有 的 机能 , 务 和 是 服 流 , 是 建 立 与 创 新 人 才培 养 体 系 的 有 效 途径 。 行 学 分 制 , 仅符 合 管理 住 处 难 以传 递 , 关 的教 学 住 处 管 理 规 定 , 件精 神 、 知 等 难 以 也 实 不 相 文 通 教 育论 的 三大 原 则 , 合 教 育 心 理 学 开 发 非 智 力 因 素 的 原 则 . 且 符 通 过 辅 导 员 以 年 级 会 、 会 的形 式 或 由班 向 全 班 进 行 传 递 ; 生 评 优 符 而 班 学 合 素质 教 育 开 发 人 的潜 能 原 则 。 高 等 职业 院校 实 行 学 分 制 改革 是 适 办 法 难 以 执行 , 在 一般 都 涉 及 到 品 德 操 行 , 习成 绩 同 , 育 、 力 素 质 学 体 能 应 市场 经 济 条 件 下 把学 校 办 活 的 需 要 , 与 国际 接 轨 的 一 种 体 现 。 是 等 几 个 方 面 的 以 行 政 班 级 的基 本 单 位 来 搜集 各 种 原 始 数 据 进 行 测 评 学 分 制 与 传 统 的学 年制 相 比较 。 有 以下 优 点 : 强 教 师 的竞 争 的学 生评 优 方 法 很 难 实施 。 具 增 意识 , 进 教 学 水平 的提 高 : 分 制 整 合 了教 育 资源 . 分 激 励 了学 生 促 学 充 二 、 决 高职 高 专 院 校 推行 学 分 制所 面 临 困境 的 具体 对 策 解 的学 习 积 极 性 、 动性 和独 立 性 ; 利 于 素质 教 育 的实 实 现 , 过 学 分 主 有 通 1 善 规 章 制 度 实 施 学 分 制 改 革 必 须 形 成 和 制 定 一 系 列 相 应 .完 的规 定 将 素 质教 育 的 内容 “ 程 化 ” 以促 进 素 质 教 育 活 动 的开 展 : 课 可 有 的规 章 制 度 , 在 一个 总 的原 则 意 见 下 , 订 有 关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 学 应 修 教 利 于学 校 之 间 的资 源 共 享 , 校 之 间 通 过 学 分 互 认 , 高 建立 开 放 的 课 程 计 划 、 籍 管 理 、 课 、 师 制 、 生 管理 等 , 注意 各 项 规 章 制 度 的 衔 学 选 导 学 并 选 修 体 系 , 到 资源 共 享 的 目的 ; 达 有利 于复 合 型 人 才 的 培 养 , 生 可 以 接 和 内涵 的 统 一 。 学 在 更 大 范 围 内构 建 具 有 自身 特 点 的知 识 体 系 , 而 促 进 复 合 型 人 才 的 从 2 .完 善 学 分 制 改 革 的 管 理 环 节 要 提 高教 学 管 理 人 员 使 用 现 代 培养。 化 教 学 管 理 手 段 和方 法 的能 力 和 水平 。 学 管 理 水 平 的 高低 直 接 影 响 教 近 年 来 , 多高 职 院 校 为 了 主动 适 应 社 会 发 展 变 化 的 要 求 逐 步 推 到 学 分 制 的实 施 , 学 分制 运 行 过 程 中遇 到 许 多 问题 , 许 在 主要 是 由 于 教 行 和 实行 学 分制 。高 等 职 业教 育 属 于职 业 教 育 类 型 高 等 教 育 层 次 . 它 学 管 理 手 段 和 方法 的落 后 引 起 的 。 学技 术 的 发 展 为 我们 提 供 了高 效 科 在 我 国 的 发 展 是 迅 猛 的 , 为高 等 教 育 的 半 壁 江 山 , 作 在高 职 高 专 院 校 管 理 的条 件 , 分 利 用 技 术 提 高教 学 管 理 的 现 代 化 , 高教 学 管 理 效 充 提 中实 行 学 分制 具 有 深 远 的 意义 。学 分 制 的 推 行 , 推 进 素 质 教 育 的 重 率 , 证 学 分制 高 效 运 行 的 有 力措 施 , 是 保 因此 , 须 建 立 一 支 优 秀 的教 学 必 要手段, 也是 深 化 职 业 教 育教 学 管 理 制 度 改 革 的 重 要举 措 。 是 , 职 管 理 队 伍 , 是 要 加 强 对 教 学 管理 人 员 的 培 训 , 使 他 们 不 断 提 高业 但 高 一 促 院 校 在 实施 学 分 制 过 程 中 面 临着 许 多 的 困 境 和 矛盾 务 能 务 和 管 理 水 平 , 是 对 管理 人 员 要进 行 计 算 机 能 和 培 养 , 他 们 二 使 高 职 院 校推 行 学 分 制所 面 临 的困 境 能 够 熟 练 的操 作 计 算 机 , 高工 作 效 率 。三 是 要 使 管 理 人 员 增 强 服务 提 学分 制 改 革 是 一 项 复 杂 的系 统 工 程 涉 及 到 人 才 培 养 运 行 机 制 的 意识 , 真履 行 管 理 育 人 的 职现 , 认 四是 适 当 放 宽 教 学 管 理 人 员 编制 , 以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分制管理模式探析
分制 的实施要求教 师因材施 教 ,使每位学生都得 到充分发 展, 还要求教师教书育人 , 管教管导 , 这些都对师资 队伍素质 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满足每位学生对知识 和能力的多样化 需求 , 必然要开设更 多的课程 , 提供更多的能力训 练项 目, 承 担这 些课程 的讲授 和能 力项 目的训练 比学年制管 理需 要更
20 年第 2 期 09 l
总第 5 9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 0NOMI C RES EARC GUI H DE
No 2 , 0 9 .120 S ra .9 eil No5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分制管理模式探析
张 平 芳
( 长沙 民政职业 技术学 院 , 长沙 4 0 0 ) 10 4
摘
要: 学分制是近几年 高等职业院校 的一 个热 门话题。学分制以其灵活的教 学形式 、 自主的学习方式 、 强调 个
性发展和弹性化 学制的特点 , 来越 占据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重点领地 。在推行 学分制的过程 中. 越 需要克服观
念、 师资、 学生、 硬件 等诸 多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 进一步通过加强 队伍 建设 、 改善 实践教学条件 、 改革课程形 式、 强 加
该提供一个符合中 国市场经济实际 、 具有 职教特 色的学分制
课程体系 , 给学生更大的学 习空 间。
一
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有 以下优势 :1更加适应围绕 () 总体培养 目标变化开展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 2 有利于开展 () 校企结合 、 工学结合的教学活动 , 之有 合法 的政 策依 据 , 使 有
相应的考核和管理措施 。( ) 3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 学生可
、
高等 职 业教 育实行 学分 制 的必要 性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实践研究--以中山职院机电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实践研究——以中山职院机电学院为例文/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陈建国彭立志刘亚黄春平谭吉武近年来,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加 大高职院校招生改革工作力度, 高职院 校招生形式进入多元化时代。
高职院校现行招生形式有: 学业水平考试、 自主 招生、现代学徒制、三二分段、3+证 书、普通高考等。
招生形式多元化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学业基础差异越来越大, 部分学生学业基础不牢,对学习缺乏兴 趣和热情,学习主动性较差。
另一方面, 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人 才发展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复合型 趋势。
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形势变化,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改变现行人 才培养模式, 推行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学分制,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 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 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 并以学生应取得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的一套教学管理 制度。
学分制改革能体现“以生为 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 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
本文对高职院校 如何在实践层面推进学分制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岀了 “专业招生, 专业群培养” “三个结合, 重构人 才培养方案”的观点。
一、观念转变,形成共识转变观念是实行学分制的前提条 件。
学分制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制 度的根本性变革, 是人才发展多样化、 个性化、复合型的必然要求。
只有学校管理者、 教学人员以及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才能为学分制实施打下坚实基 础。
由于学分制改革对教师原来的教学 方式和知识结构提岀了新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 难度, 增强了教师间的竞争, 导致部分 教师对学分制产生抵触思想。
为了顺利推进学分制改革, 在实行学分制改革 前, 学校应广泛开展学分制改革动员和 宣传,既可聘请专家到校开设学分制改 革讲座,也可召开师生座谈会听取师生对学分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等, 让教师参与学分制改革, 让学生了解学分制改 革,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 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给学生以知表1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整合前各专业招生规模一览表序号专业名称招生规模序号专业名称招生规模模具设计与制造806机电一体化技术1002数控技术1207工业机器人技术403机械设计与制造408电梯工程技术1604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1009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405电气自动化技术120表2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整合后各专业群招生规模一览表序号专业群名称专业群包含专业名称招生规模专业群招生规模1设计制造专业群数控技术120280模具设计与制造80机械设计与制造40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402自动化专业群电气自动化技术120420机电一体化技术100工业机器人技术40电梯工程技术1603交通服务专业群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包含三个专业方向)100100情权, 才能形成对学分制改革的共识,为学分制推行创造先决条件。
高等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下的“学分制银行”管理探究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簧理与标准化高等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下的“学分制银行管理探究罗春红(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2200)摘要: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大众化、全民化教育的发展,如何使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服务于更多学习 者和行业企业,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根据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30多年的发展,以及对国外先进国家成 熟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学习与研究,深度地思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根基与发展的趋向,“1+乂”证书制度下的学 分制教学管理是促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走向国际化的教学管理方向。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1+乂”证书制度;学分制;教学管理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 已面向人人教育,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目的都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等特点。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如何服务及满足学习者的学 习与就业的要求,如何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 求,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自2001年教育部颁发《关 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 厅[200113号)以来,全国各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 学分制管理制度,积极尝试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经 过近20年、40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学分制教学 管理尝试,使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更加灵活、幵放,使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更加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 个人发展的需求,使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由于观念陈旧、师资缺乏及水平问题、学 生对自身的认识和需求的不清楚问题以及硬件条件和 管理水平的问题,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 进入到瓶颈期。
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 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新 的发展时期;《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 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2019年4月)部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 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我国职业教育开始进 入到“考证时代”。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研究-最新教育资料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研究学分制是现代教育模式中的一种管理体制,是以选课作为核心,教师的指导作为辅助,最后通过成绩点和学分,衡量现代大学生的学习质和量的一种综合的教育学管理制度。
与班建制以及导师制统称为三大教育模式。
学分制是在19世纪末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
1918年在我国北京大学率先推行的“选课制”,1978年开始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普遍开始试行学分制,目前学分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中已全面推开。
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实行了以学分体系为基本构成的学分制,制定了适应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是以课程要素构成的课程体系和以学分要素构成的学分体系。
各国高校十分重视学分体系的构建,欧洲学分体系在其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不仅是高等教育在推行过程中一个最宜于量化的手段,而且承载着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政治性使命。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分体系,突出学分体系对培养人才的作用,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在深入进行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我校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专业于2002年开始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具体的措施,在教学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要素学分体系是学分制管理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分为载体,通过学分计量、学分分配、学分修读等环节对学生的专业资格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描述、转换、累积的一种方式,以完成的学分量反映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
学分体系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构建要素组成的整体,研究学分体系的构建要素对制定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分标准是学分体系的基础要素学分标准是指学分计算的标准,是构建学分体系的基础。
学分标准通常包括单个学分标准、总学分标准和限修学分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推行并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着力培养高技能、适应性强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但限于多种因素约束,大都采用“学年学分制”模式。
本文从专业、课程、师资及考试管理等方面对现有学分制的推形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学分制课程教学管理
1 问题的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自上世纪下半叶普遍实行学年制的教学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自有它的优越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区位运行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办学主体绝对增多并趋向多样化,教育客体之间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越多就意味着越有差异”。
为了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势必要求课程运行机制更加灵活。
为适应这一需求,各高校推行并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根本目的都是要给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足够的灵活度和空间。
限于种种客观条件,虽然许多学校宣布实行了学分制,但大都接近于“学年学分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的大发展,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提供足够的柔性、灵活性是大势所趋。
抓住学分制本质,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2 概念界定关于学分制的研究要从学年制切入,学年制亦称学时制,其主要特点是学生的学习任务量是按课程的学时衡量的。
每个学生都必须按照规定的进度学完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才能毕业。
13世纪开始,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均采用学年制。
实践证明,学年制培养目标明确,计划性强,对教学有统一的衡量尺度,方便对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学籍管理,但其培养目标和过程的内在规定性也决定了它的教学过程不能依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的运行机制,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的“选课制”。
如果说没有学年制束缚的学分制是“完全学分制”,那么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通常称为“学年学分制”。
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目的在于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完全学分制的推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现实选择。
本文所探讨的学分制为完全学分制。
3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学分制研究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
近年来教育部的许多文件为高校深化学分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国高校在教改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改革尝试,主要在专业、课程、师资及考试等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3.1 学分制与专业大学教育除了延续文化,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外,其主要功能就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和优秀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必须面向人才需求的市场,不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计划经济下的高等教育忽略市场需求办学,是值得我们教育界反思和吸取教训的。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在各专业中推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在专业学科建设上,需要努力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对部分专业或拓宽口径,或调整改造,或暂停招生甚至撤消。
专业学科需要通过结构的优化,为学分制管理中的选课创造良好条件,才能有助于培养应用型、创造型的一专多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