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6-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含答案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6-3 地质地貌形成过程【带答案解析】
6-3 地质地貌形成过程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知识系统考点精讲2.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板块张裂——裂谷、海岭大洋中脊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岸山脉、海沟、岛弧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褶皱山脉、高原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下的两种地貌类型的答题思路思考方向满分术语侵蚀地貌河谷、沟谷、峡谷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可溶性石灰岩在含有的CO2流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风力侵蚀地貌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沉积地貌河流冲积扇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风力沉积地貌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冰川堆积地貌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案例】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①在浅海环境下接受沉积,形成红色砂岩(沉积岩)②经地壳运动发生隆起抬升(地壳上升)③再经流水侵蚀、切割形成该景观。
五.【特殊地貌】1.嵌入式蛇曲地点:黄河形成过程:宽广、开阔的地区,河流侧蚀为主,形成弯曲河道——地壳快速隆升——河水下蚀将抬起的基岩侵蚀切割,形成嵌入式蛇曲。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附答案解析)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2)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2.C以上:地壳CD间:地幔 D以内:地核(E外核、F内核)。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提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物质循环图: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内力作用:①外力作用:②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先后顺序不可颠倒)③重熔再生④变质作用。
(3)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提示1:判断三类岩石和岩浆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有三个箭头指向它,如果只有一个箭头,那应该是变质岩。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提示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提示3:(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2.板块运动与地貌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貌成因: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侵蚀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风力侵蚀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冰川侵蚀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侵蚀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堆积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风力堆积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波浪堆积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沙滩、潟湖冰川堆积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冰碛地貌、冰碛湖等3.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判断方法(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6-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含答案解析)
6-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知识系统考点精讲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一)褶皱构造的判读1.剖面图解读: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
2.岩层新老关系判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误区】不能通过地貌(山地、谷地)形态判断褶皱构造类型。
背斜向上拱起成山地,向斜向下弯曲成谷地。
(内力作用)但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容易发生地形导致,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二)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课后巩固(安徽省毛坦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11月月考)大约在800万年前,冰川融水带着泥土通过贝拉库勒河注入太平洋,在出海口遇到太平洋地热温泉,冰川泥被温泉扰动像沸水那样翻滚在百丈冰层之下。
百万年后,在海底形成了约40英亩(1英亩约等于4046平方米)细如雾、柔似棉的冰川泥,这是加拿大独有的美容护肤品原料。
但是加拿大至今只允许2家企业开采冰川泥,并限制采挖的数量。
读加拿大冰川泥分布区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贝拉库勒河出海口多温泉的原因是地处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B.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C.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D.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2.贝拉库勒河河口天然淤泥泥质细腻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暖流顶托作用B.冰川搬运作用强C.河口流速较慢D.河口沼泽沉降强【答案】1.B 2.C【解析】1.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北美洲的西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均属于消亡边界,该地地壳运动活跃,多温泉,B正确。
2.根据材料,河口天然泥泥质细腻主要原因有河流将泥沙不断向河口搬运,颗粒大的先沉积,由于该河流流程较长,在入海口处沉积的物质较细,天然泥与温泉作用,形成颗粒更细的冰川泥。
故C正确,结合图示地势,河口海拔低,无冰川作用,主要是河流搬运,B错误。
沿岸暖流顶托作用、河口沼泽沉降强对流水沉积有影响,但对颗粒物粗细影响小,故A、D错误。
【2021新高考地理常考题型】内、外力作用含答案解析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内、外力作用材料一:下图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2.若图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3℃,800mm)(15℃,900mm)(7℃,5mm)(23℃,2900mm),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丁D.丙和丁材料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产生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地貌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主要有峰林、孤峰、地下溶洞等地貌形态。
施秉喀斯特地貌区位于贵州省东部的施秉县北部,该区域内没有大型的溶洞,地下喀斯特地貌也不发育,仅在陡崖上分布有一些岩屋和直径小于1米的溶蚀小洞。
该区域植被繁茂,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4%。
下图为施秉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该地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①③④②B.②④①③C.③①②④D.②①④③4.导致该地区地下喀斯特地貌不发育的主要原因是( )A.水热条件好B.表层土壤浅薄C.岩层可溶性弱D.森林覆盖率高材料三:下图表示我国东部某区域不同时期城市位置的变迁。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沉积D.地壳运动6.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要求分别是( )A.风沙掩埋选择背风坡B.地形崎岖选择平地C.河流改道远离河流D.躲避水患选择高地材料四: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广布,其中重庆武隆地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
下图为当地三维地质和岩层剖面示意图。
完成下题。
7。
图中“甲—乙”之间的地质构造是()A.背斜B.向斜C.地堑D.地垒8.关于中石院天坑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叙述正确的是()A.地表的石英砂岩分布最广泛B.附近的地貌由流水作用形成C.当地自然植被主要是针叶林D.乌江的流量均匀且水质清澈材料五:下图示意黄河上游支流洮河某河段单侧断面,T1、T2、T3为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阶地。
2020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三 地球的结构 地壳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查方式1.地球的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2)岩石圈的范围(3)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bbb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主要通过图文材料考查岩石的类型及演变。
地球的内部圈层近两次考试没有出现,通过地理事件或地理现象考查地壳的特点、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是潜在考点2.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地壳的物质组成(2)矿物与岩石的关系(3)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4)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abcc3.地球的表面形态(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4)地质构造的类型(5)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6)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7)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babbddd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均常出现。
主要通过图文材料考查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和外力作用;地形的成因是潜在考点地球的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
(2)各层特点:见下表。
内部圈层范围特点地壳地表—莫霍面很薄的固体外壳,分硅铝层和硅镁层。
平均厚度约17 km,大陆约33 km ,海洋约6 km(往往缺失硅铝层);一般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自上而下穿越莫霍面时地震波速度突然增加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呈固态。
上地幔的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震波在往下穿越古登堡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地核古登堡面—地心分外核和内核。
外核的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不能在外核传播),内核可能为固态(纵波速度加快)2.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3.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外部圈层特点大气圈密度、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温度有降有升水圈由固、液、气三态组成。
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范围包括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内部圈层内部圈层不连续面(平均深度) 地震波变化特征地壳莫霍面(17 km)古登堡面P波和S波的速度突然增加P波速度突然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2 900 km) 下降,S波完全消失③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地幔上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下地幔地核外地核①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内地核为固态②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③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内地核1.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A.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C.外核、内核、地核D.地壳、地幔、地核解析:选A。
4.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基础巩固】(2020·江苏高二)图为长白山天池景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内力作用是A.物理风化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化学溶蚀【答案】1.B【解析】1.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湖泊,因此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内力作用是岩浆活动,B正确。
不是物理风化、变质作用、化学溶蚀,ACD错误。
(2020·黑龙江高二期末)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是我国著名的水文地质景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东段。
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夔门”景观(下图)是石灰岩山体被江水从中切穿而形成。
正午前后,巫峡常常江风带雨,云蒸雾绕。
乘船游历其中,宛若在山水画中穿行。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以下地理景观与瞿塘峡“夔门”成因接近的是()A.挪威峡湾B.东非裂谷C.石林峰丛D.华山崖壁【答案】2.C【解析】2.依据材料: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夔门”景观是石灰岩山体被江水从中切穿而形成,瞿塘峡“夔门”景观是石灰岩融蚀作用形成的。
而挪威峡湾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A错;东非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B错;华山崖壁是岩层断裂错位形成的,D错;而石林峰丛是石灰岩在流水融蚀作用下形成的,C对。
(2020·山东高二期中)下图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乙半岛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海浪B.流水、海浪C.流水、冰川D.冰川、风力【答案】3.C【解析】考查外力作用与地形。
3.据材料分析,图中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所以受冰川侵蚀作用影响,海岸曲折,多峡湾;受冰川侵蚀作用影响,形成冰蚀湖。
图示河流众多,表明流水作用显著,C正确。
由于当地位于沿海,因此有风力和海浪作用,但主要在沿海,因此不是该岛屿主要的外力作用,可排除其余选项。
故选C。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附:经典题及解析)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内力作用与地貌(附:经典题及解析)1.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的原因(1)(经典题,4分)读图,完成下题。
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
答案: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内力作用强烈)。
(4分)解析:本题考查火山、地震的成因。
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因而多火山、地震。
2.根据海陆轮廓、经纬度等图示信息判断板块边界类型(2)(2016.4浙江选考,2分)读欧洲西部部分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图中勃朗峰所在山脉是亚欧板块与非洲(1分)板块碰撞(1分)(填“碰撞”或“张裂”)而成。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的相对位置与板块边界类型。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注记信息,可以判断勃朗峰位于法国东南部,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褶皱的判断方法(3)(2016浙江文综,4分)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读图,完成下题。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C)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解析:由题干可知,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读图可知,图中谷地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间新、两翼老,且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故B、D项错误。
图中西侧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故A项错误,C项正确。
4.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常考地貌a.断层的判断方法(4)(2016.10浙江选考,2分)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
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
读图,完成下题。
从成因看,该河谷为(B)A.地堑谷B.断层谷C.背斜谷D.向斜谷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岩层有明显的位移,应为断层构造,而背斜、向斜是褶皱构造,故C、D项错误。
剖面图中只有一组断裂面,南侧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断层谷,而地堑谷是相对于两侧岩层下陷而成,故A项错误,B项正确。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外力作用和地貌(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外力作用与地貌一、选择题岩石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当冰消融时,水沿扩大了的裂隙渗透;温度降低时,再次冻结成冰,岩石裂隙进一步加深加宽。
在冻、融不绝交替过程中,岩石崩裂成岩屑,这类作用叫冰劈作用。
以下图为冰劈作用表示图。
据此达成1~题。
1、冰劈过程属于( )A.风化作用 B .侵害作用C.搬运作用 D .堆积作用答案 A分析冰劈过程是因为温度变化惹起的对岩石的静态损坏,是风化作用。
2、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必定( )A.有层理 B .有裂隙C.密度大 D .导热慢答案B分析水的冻融是冰劈的直接动力,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一定有裂隙。
3、最易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域是()A.南极大陆B.青藏高原C.华北平原D.塔里木盆地答案B分析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域一定具备三个条件:地表为岩石、地表润湿、气温在0℃上下颠簸。
河流在它从前的谷底下切侵害,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以下图为黄河某河段阶地剖面图。
读图,达成4~6题。
4、推测该河段所在地区的地壳经历了 ()A.连续降落B.连续抬升C.间歇性抬升D.间歇性降落答案C分析据资料可知,河流阶地就是河流在它从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形成的,所以可推测该河段所在地区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5、面积仍在扩大的河流阶地是()A.一级阶地B.二级阶地C.三级阶地D.四级阶地答案A分析据资料和图示信息可知,不一样阶地聚积的河流堆积物不同,当前洪水期河水仅能吞没河漫滩地域,可判断河漫滩地域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堆积,所以第一级阶地的面积仍会扩大。
6、当河水漫过河漫滩时,该段黄河()A.出现凌汛,进入结冰期B.流速较慢,堆积作用强C.处于枯水期,水位低D.含沙量大,侵害作用强答案D分析依据图中东西方向及河床的陡缓散布可知,该河段东岸较缓、西岸较陡,所以河流向南流,应当位于黄河的中游河段,即黄土高原河段,该河段自高纬流向低纬,无凌汛。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内力作用与地貌
石灰岩是建筑材 料和化工原料
变质岩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条 件下,使原来的成分结构 发生改变而成新岩石(变 质作用)
片理构造、 重结晶明显
石英岩、 片麻岩 板岩 、 大理岩
大理岩和石英岩 是建筑材料
二、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 1.判断地质构造及地貌 ● 【解题方法指导】(1)褶皱判断①岩层新老关系:例如: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
方法 从岩层新 中心岩层较老
中心岩层较新
老关系上 两翼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一、知识回顾:内力作用与地貌(褶皱与断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油、气埋藏
背
隧道选址
斜
顶部宜建采石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 地下水储藏,有“自流井” 岩层下凹,易汇水 斜
泉、湖分布,河谷发育 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
● ④距离法--距海岭越近岩石越年轻,越远岩石越老。海岭处岩石为岩浆喷 出形成,喷出岩形成后板块张烈往两侧拉张,海岭处岩浆喷出则继续形成 新的岩石。
● ⑤化石法--据岩层中含有的化石对应的生物出现的地质时期分析。化石对 应生物级别越低岩石越古老。
二、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 3、在垂直剖面图中和水平剖面图中判断地壳运动的形成过程
三、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 1.判断地质构造及地貌 ● (3)根据岩层埋藏深度判断 ● 【解题方法指导】 ● 如图所示:判断③处的地貌,重点在理解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
垂直距离),用地形剖面线上各点的海拔减去其地下垂直对应的己知沉200 积岩埋藏深度,即为该沉积岩顶部的实际海拔高200度,得到该岩层在剖 面图上的实际位置及形态,可m 400知处③为背斜山。
专题12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021年江苏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温度作用下,其矿物成分和
变质岩
片理构造
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形成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
石英岩、片麻 料;铁矿石是钢铁
岩
工业的重要原料
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三个突破口 (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 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 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A.峡谷
B.峡湾
C.雅丹地貌
D.丹霞地貌
【例 2】下图为“我国云贵高原某地地质、地貌和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3.D 4.A
【解析】3.由图可知,该地区岩石为石灰岩和页岩,该地区位于亚热
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石灰岩易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D 正确,C 错误;流水堆积地貌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州等,A 错误;球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 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 的影响 举例
相互 关系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 原等地貌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 斯湾海岸的变迁
2020年高考江苏版高考地理第2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⑤ 凸岸 堆积,河流更为
弯曲,河谷拓宽
成熟期(C)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 的⑥ 槽 型
积 地貌。
河流地貌的形成和特征 1.河谷的形成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 所示:
解析 A 由等高线图可看出,甲乙之间最高海拔为185米,甲、乙两地 的海拔均小于100米,因此甲乙之间的地形为山峰,排除C和D选项。再 由图可知,甲乙之间地表地层为P、甲地和乙地的地表地层为C,与A选 项的剖面图相符,故A项正确。
2.(2018江苏单科,6,2分)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 能发现的地层是 ( A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考点四 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谷发展阶段
侵蚀类型
地貌
初期(A)
河流侵蚀作用以① 向下 和向源头侵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
蚀为主
剖面呈“② V ”型
中期(B)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③ 河谷两岸 的 河流④ 凹岸 侵蚀、
侵蚀作用加强
2.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② 断裂带 和巨大的③ 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④ 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⑤ 喷出地表 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结果:使地表变得⑥ 高低不平 。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 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020高考地理第六讲 内力作用与地貌
返回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注】 分类垂水直平运运动动―岩―变石―形永―久→
背斜→ 背斜山 褶皱 【联】向斜→ 向斜谷
―侵―蚀→背斜谷 ―侵―蚀→向斜山
断层地地垒堑→→狭块长状的山凹地陷地带
返回
【注】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 叠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 分的。 (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返回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比较狭长,而且与 东部山地落差较大,结合题干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 湖泊”可推断出贝加尔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形成 的。第(2)题,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湖水深 度还在加大,说明该地区地壳还在不断下沉,湖盆加深,C 对。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处于内陆,降水稀少,A 错。 入湖径流增多只会导致湖泊水量增多,与贝加尔湖湖水深度关 系不大,B 错。入湖泥沙增多会导致湖水深度变浅,D 错。
原有岩石
花岗岩 石灰岩 页岩
砂岩
形成变质岩 片麻岩 大理岩 板岩 石英岩
返回
2 研考点
突破重难
返回
考点一 地壳运动与构造理论
返回
(一)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
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
岩层运动 方向
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 于地表,使岩层发 生水平位移和弯曲 变形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第1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
第1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
疑难探究 题组集训
解析:本题组以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和美国西海岸被 湖泊所占据的圣安地列斯断层景观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地 质构造图的判读、地形形态的形成过程、内外力作用对地 表形态的影响。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第 3 题,读图分析可知,图中岩层的形成顺序是③②④①, A 错误;⑤位于岩浆岩和沉积岩的接触部位,可能是变质 岩,B 错误;河流出现在①形成之后,C 错误;T1、T2 位于断层的上升岩块,它们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抬升,D 正 确。故选 D。第 4 题,由材料知,圣安地列斯断层位于美
第1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
疑难探究 题组集训
1.形成海底黑烟囱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 A.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和火山活动 C.岩浆活动和外力作用 D.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 2.根据海底黑烟囱的形成原理,可推测海底黑烟囱 主要分布在( ) ①大洋内部 ②大洋边缘 ③板块生长边界附近 ④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第1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
疑难探究 题组集训
1.若涨落潮优势转换界向东偏移,其原因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东亚季风增强 D.长江上游修建水利枢纽 2.长江河口崇明等岛屿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崇明岛、长兴岛或横沙岛、九段沙 B.崇明岛、九段沙、长兴岛或横沙岛 C.九段沙、长兴岛或横沙岛、崇明岛 D.九段沙、崇明岛、长兴岛或横沙岛
第1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
疑难探究 题组集训
2.图中岩石为沉积岩,最初形成于低地,形成沉积 岩后,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间歇性的垂直抬升作用使 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最直接的内力 作用形式是垂直抬升,A 正确。水平拉张会导致裂谷出现, 水平挤压会导致岩层弯曲出现褶皱山脉,岩浆喷发形成火 山地貌,此地貌景观不是裂谷、褶皱山、火山,B、C、 D 错误。故选 A。
2020年全国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全国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营造地貌的力量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太阳能B.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也属于外力作用C.内力作用的进行十分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D.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2.关于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是流水堆积而形成的B.“U”型谷是风化作用形成的C.冰川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D.我国南海诸岛是流水堆积而形成的3.下列有关外力作用与地貌搭配正确的是()A.风化作用——冰斗、“U”型谷B.侵蚀作用——沙滩海岸C.搬运作用——沙丘、戈壁D.堆积作用——河口三角洲解析:第1题,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人类活动并非自然作用,因而不属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中有的进行得很快,如火山爆发、地震等,有的则进行得极其缓慢,如地壳运动。
第2题,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而成的,“U”型谷是由冰川侵蚀而成的,我国南海诸岛多为珊瑚岛,是由珊瑚遗体堆积而成的。
第3题,冰斗、“U”型谷属侵蚀地貌,沙滩是堆积地貌,戈壁是风力侵蚀地貌,沙丘是风积地貌。
答案:1.D 2.C 3.D读“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相互作用关系图”回答4~5题。
4.表示搬运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5.表示固结成岩作用的是()A.②B.③C.④D.⑤解析:选D。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相互关联,并且可以循环往复,其中⑤为过程的结束,①②为新一轮作用的开始,因此,⑤为固结成岩,③为搬运,④为沉积。
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A.岩石有风化裂隙B.岩石中含有化石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D.岩石具有可溶性答案:D7.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A.流水侵蚀作用B.化学沉积作用C.化学溶蚀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解析:选B。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学习笔记 第二章 第一节 课时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学习目标] 1.掌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的表现形式。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分析典型地区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3.举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综合思维)4.结合实例,解释典型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成因。
(地理实践力)目标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________的热能。
2.分类(1)进行得很快的内力作用,如火山喷发和________,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2)进行得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经过漫长的________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3.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岩石圈因受__________而发生的______或______,也称________运动。
(2)岩浆活动:当岩石圈__________时,深处________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________地表的过程。
(3)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4.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____。
(1)地壳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概念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运动方向水平挤压水平张裂地壳抬升、地壳下沉对地表的影响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形成裂谷或海洋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运动形态举例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相互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____________,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岩浆只有____________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2019年2月22日厄瓜多尔中南部地区发生7.5级地震,震中位于莫罗纳—圣地亚哥省马卡斯附近,震源深度107千米。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内力作用和地貌(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内力作用与地貌一、选择题某地质勘探组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后,得到如下数据。
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据此回答1~2题。
(1)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2)下列有关乙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地地形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B.适合在乙地寻找储油C.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最适宜的选择是乙地D.在甲、丙处钻井会发现同一含煤层解析:1. B 2.A第1题,从地表的海拔分布分析,该地为一谷地,从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分析,该段岩层是向上拱起的,表明该地质构造为一背斜,B项正确。
第2题,乙地为背斜谷,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A符合题干要求。
下图为我国两广地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①处的构造地貌为( )A.背斜B.向斜C.背斜谷D.向斜谷4.②处山峰在当地有“飞来峰”之称,它上部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而形成的。
其形成过程是( )A.向斜—沉积—断裂B.向斜—断裂—沉积C.向斜—侵蚀—断裂D.向斜—断裂—沉积—侵蚀解析:3.C 4.D 第3题,①处地貌为谷地,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
第4题,图中②处山峰底部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判断是向斜。
②处左边和右边的岩层发生了错位,形成断层活动。
T1、T2岩层在此堆积,后来在外力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景观。
下图为某地地貌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据图判断( )A.①处有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条件B.②处的火山喷发可能形成石灰岩C.③处可能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D.④处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6.从成因上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为背斜成山,C为岩块断裂上升形成的山地B. B为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C. D为冰川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峰D.外力作用是形成图示地貌形态的主导因素解析:5.D 6.A 第5题,读图可知,①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②处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③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便于储存地下水;④处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四地质作用考点1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专题四地质作用考题示例命题情境考点聚焦命题趋势2024·广东卷T11 太行山青龙峡岩体倒塌过程示意图外力作用与地貌1.结合详细区域示意图,考查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应用。
2.河流地貌成因最常见,与人类活动关系亲密。
3.内外力作用结合,分析某地地质时期的主要作用力的不同。
4.与外力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相结合,如流水侵蚀和积累作用的相互转换。
5.体现区域地表形态的发生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2024·山东卷T15 亚得里亚海东岸岛屿分布图内力作用与地貌2024·浙江卷T11~T12阿留申海沟板块运动与地貌2024·广东卷T3~T4 帕隆藏布江某河段纵剖面的改变外力作用与地貌2024·辽宁卷T3 北方某海岸沉积环境改变外力作用与地貌2024·全国甲卷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质作用过程T37(2) 地边缘的地质地貌2024·山东卷T18(2)(3) 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灾难地表形态的影响与地质灾难考点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命题视角一:内力作用与地貌(2024·浙江卷)下图为世界局部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①海岭②裂谷③山脉④岛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思维过程]第1题,第2题,[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故D项正确;海沟区域不临欧亚板块,且欧亚板块属大陆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A项错误;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项错误;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项错误。
故选D。
第2题,据所学可知,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①②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
2020年高考浙江版高考地理 第6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② 太阳 能,它主要表现为风 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各种地表形态(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都是内力与外力长 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③ 断裂 构造 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作板块。 全球④ 岩石圈 分为六大板块,此外,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 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 本关系:相邻板块互相挤压碰撞或者彼此分离。一般,板块内部,地壳比 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3,2分)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题考查岩石的形成环境知识。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是风力沉积形 成的,砂页岩层是在湖泊、河流三角洲地区的静水环境下形成的,该地区的 砂砾石层的形成与黄河的搬运沉积作用有关。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分类
板块张裂区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运动方向 形成地貌
←|→ 裂谷、海洋、海岭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示意图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⑤ 消亡 边界
消亡边界
→|← 高大山脉
→|←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
考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点
突
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破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① 内力 作 用,二是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地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