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困境与出路
“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面临问题及建议(最新分享)
“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建议(最新分享)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各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以期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
本文实事求是的分析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一、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1.乡村治理体系尚不够完善。
当前农村的治理模式名义上是村民自治,实际情况基本上是以“乡村致富带头人”+“乡镇包村工作队指导”的模式开展上传下达的基本工作,工作任务呈“上传下效”,工作形式往往多于内容,“上头千根针,万条线”纷纷落地于村居组织。
而乡村实际治理效果如何评价,不少地方往往以重经济增长而其它方面不出问题即可等应对方式。
同时,有的忽视了乡村社会建设与乡村文化建设,造成了村级自治组织的准行政色彩过于浓厚,村级组织更多的是充当乡镇政府代言人而不是村民代理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少村干部出现*败问题。
2.农村传统文化的流失与道德长期缺失导致文化断层与人文关怀的缺位。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以乡村能人为致富带头人来,不少地方村级干部带头并支持农民发展经济的模式刚开始起了不少作用,但因其中由于文化因素和法纪制度的缺失,导致不少村级干部缺乏敬畏与底线意识,往往就造成了文化素质与个人操守的随意性与低俗性,缺乏法治思维、缺乏人文关怀与感情用事成为其治理能力的缺陷。
3.当前乡村低水平就业与收入仍是制约乡村治理与发展的难题。
农村人才外流与本地职业技术教育的缺乏导致农民的就业质量不高,甚至个别地方青年农民陷入半失业人口态势,加上仍然缺乏内容形式丰富、健康的文体文化、精神生活等引领,也是当前制约乡村振兴的一大因素二、关于加强乡村振兴治理体系的意见建议1.改变“农村能人治理”的评判标准与治理方式。
应对农村干部的选用评价与考核加强其对法治观念、公共服务思维、文化敬畏与传承方面以及村民认同度进行综合评价与推荐。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及措施分析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及措施分析摘要: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如果乡村治理现代化不足,直接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行。
有鉴于此,文中分析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措施,提高乡村治理质量。
关键词:乡村治理;困境;改进措施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农村人口流动及农村社会阶层变化,这一形势下乡村治理呈现新趋势,也面临着新的困境。
原有乡村治理结构不能适应乡村社会新发展与变革。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面分析当前困境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1、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分析1.1 乡村治理主体单一性乡村治理的合理格局就是多元主体参与,这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但就当前情况来说,尚未形成“多元”格局。
乡村基层政府处于转变职能、合理放权的阶段,当与其他治理主体相比依旧处于“一家独大”的情况。
如,乡镇政府依旧习惯掌控各项管理工作,将村委会作为下级,对乡村存在过度行政政治控制与公共产品资源控制的情况,干涉村委会正常工作运行,消耗大量资源,直接影响到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1]。
1.2 制度体制的不匹配现代乡村治理需要推进多元治理机制建设,这些机制要与基本制度、体制相互配合,形成完善的现代治理体系。
但是当前我国乡村治理过度依赖制度的路径,造成各项机制实际运行时存在问题:如,缺少资金及人才回流机制、公共产品供给机制问题、群众利益回应机制不完善等,这些机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也没有很好衔接基本制度与体制,直接制约到乡村治理水平的提高。
因此,制度与体制不匹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
2、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措施2.1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在乡村基层党建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对基层党员的管理,在加强党风党纪建设的同时,提升其综合素质,保证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乡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基层党员管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严格落实“三严”、“三实”思想,推行廉政。
乡村振兴实施的困境与突破点分析
乡村振兴实施的困境与突破点分析一、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乡村振兴是中国近年来的战略重点,旨在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村生产力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美丽乡村。
然而,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相比城市,农村的交通、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道路狭窄、供电不稳定,阻碍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开拓。
其次,农村就业机会有限。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失,农村的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导致农村就业机会不足。
农民工年年外出打工,不愿回乡农业耕种,造成了农村人口流失。
第三,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突出。
由于土地所有权问题等因素限制,农村土地流转效果并不理想。
这导致大规模的农田空闲,无法发挥出生产潜力,浪费了农村资源。
第四,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失,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这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第五,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农村地区缺乏金融支持,农民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农业金融机构缺乏,金融服务难以覆盖到农村。
二、解决乡村振兴困境的突破点尽管乡村振兴面临挑战,但也有一些可以突破的重要点。
首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状况,为农村振兴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农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创新,提升农村经济效益。
第三,推进农村人才培养与创新。
加强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培养大量适合乡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建立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推动农业现代化。
第四,加强土地流转与产权制度改革。
在土地所有权和流转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鼓励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推动农村土地资源进行高效利用,提高农民收入。
第五,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JI A O Y U GXI A N G CU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赵姗姗摘要:乡村治理的有效实施,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目前,我国乡村治理还面临着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严重、农村基层选举问题重重、乡村治理体制不健全、社会风气出现下行趋势等问题。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从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制、打造乡村治理的多元格局、治理农村空心化和完善我国直选制度这几个方面入手,以此为基础探索乡村治理的出路。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振兴;问题与对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治理改革全面开展起来。
而乡村治理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正在逐步展开。
乡村作为一个治理单元,虽然在国家基层政权的“末端”,但是其治理效果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乡村在整个乡村战略中处于基础地位,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因此,乡村治理是不能忽视的国家治理的基础[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经历了数次变化。
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三治”结合,其治理方式和治理理念经历了大的调整。
2006年,我国又取消了农业税,中国农业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描述的当时的中国相比相差较远,乡村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价值观的入侵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乡土社会已经渐渐瓦解。
面临新的环境,乡村社会发生了新的改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引发大量农民外流涌入城市发展,而农村则只剩老人和儿童,空心化现象严重;农业税停收以后,基层政府缺少经费来源;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废水乱排对乡村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农民缺乏简朴意识,在红白喜事上互相攀比,大操大办。
这些问题都是新时期农村面临的新问题。
我们必须要审时度势,找出这些问题的症结并加以解决。
一、我国乡村治理面对的问题(一)农村人口“空心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迅速拉大。
乡村治理的变迁及有效治理路径选择
乡村治理的变迁及有效治理路径选择乡村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针对村庄社区及其居民的政治、经济、社会管理和服务,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居民幸福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乡村治理发生了许多变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乡村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变。
本文将对乡村治理的变迁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治理路径选择。
一、乡村治理的变迁1. 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瓦解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通常是由村级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共同管理村庄事务,村民议事会作为重要决策机构。
但是随着农村人口外流、村庄规模扩大、社会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统乡村治理模式逐渐出现了问题,村干部的管理能力受到质疑,村民自治意识逐渐淡化,村庄内部治理难以顺畅进行,导致一些村庄面临治理困难。
2. 政府介入加强为了解决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问题,政府开始加强对乡村治理的介入,成立了乡镇政府和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对村庄事务进行管理和指导。
政府介入的加强一方面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村民自治的意识,导致村庄治理面临新的挑战。
3. 农村居民需求多元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农村居民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农业服务和基本管理,需要更多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服务。
这就要求乡村治理从单一的管理向多元化的服务转变,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二、有效治理路径选择1. 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为了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和自治性,应该加强村级自治组织的建设,促进村务公开、村民参与、村民自治,建立健全的村民议事会和村委会,实行民主选举和村务公开制度,使村庄事务能够更好地由村民自己管理和决策。
2. 完善政府引导和监管政府在乡村治理中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和监管的作用,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同时监督和评估村庄的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农村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3. 多方合作共治多方合作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路径选择,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应该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合力。
乡村治理振兴中的碎片化困境与整体性救治策略
乡村治理振兴中的碎片化困境与整体性救治策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要面对一些碎片化困境,比如资源分散、工作推进不协调、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如何能够有效应对这些碎片化困境,提出整体性的救治策略,成为当前乡村治理振兴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碎片化困境的具体表现碎片化困境在乡村治理振兴中表现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分散。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来自各个部门的资源都在向乡村倾斜,但是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不足,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突出。
2.工作推进不协调。
由于乡村治理工作牵涉到各种不同的政策和规划,而各地的工作推进又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导致工作推进不协调、效果不佳。
3.政策落实不到位。
乡村振兴需要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然而在落实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政策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导致乡村振兴的效果大打折扣。
以上问题不仅阻碍了乡村振兴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还损害了政府和各方利益相关者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形象和利益。
二、整体性救治策略为了有效化解乡村治理振兴中的碎片化困境,我们需要提出一系列整体性救治策略,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碎片化问题。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建立统一的规划和指导。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协调,建立统一的乡村振兴规划和指导意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以便统一工作推进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2.优化资源配置。
各级政府要结合乡村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资源配置和合理的项目安排,确保资源的集中投入和有效利用,避免资源分散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3.强化政策落实。
政策的落实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各级政府应当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推动政策的落实到位,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4.加强宣传和培训。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提高乡村居民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全面提升。
乡村治理振兴中的碎片化困境需要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救治策略。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精品文档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的逐步兴起,城乡产品存在严重的价值差,工业产品价格远高于同等劳动力生产出的农业产品的价格,在比较效应的作用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向大城市转移。
农民工群体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于农民工工作生活保障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劳动学家关注的重点。
1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的问题1.1农村生产力水平下降由于农民工从事的多为重体力劳动,因此外出打工的以农村青壮年为主,且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较低,人员的大量涌出导致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知识、人才等大量流失,造成农村建设发展出现困难和土地抛荒等问题。
1.2留守人群生活保障困难村中的青壮年集体外出导致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和儿童。
老人年老体弱,在务农的同时又要照看孩子,往往难以兼顾。
并且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严重缺失,教育资源匮乏,设施不到位等问题存在。
乡村地区又在不断地接受城市化的辐射,孩子们不可避免地过早接触城市社会的边缘文化,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们更容易染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1.3打工者与农村传统文化的冲突在进入城市以后,农民的身份发生了转变,变为了工人。
然而农村打工者往往难以真正融入到城市群体当中,所融入的仅仅是他们廉价的劳动力。
他们中个别人不尊重规则和法律,最终回流乡村以后,必将给乡村的秩序带来巨大冲击。
2问题产生的背景分析2.1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城市工业化发展的政策,城市化建设进程迅速推进,工业膨胀式发展,吸引了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
加之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劳动力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在比较效应的作用下,农民靠务农获得的收益无法满足其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2.2人口流动下村民自治困境我国法律规定在广大农村地区通过村委会实行村民自治,其核心是“四个民主”。
然而在农村人口大量涌出的背景之下,想要通过村民自治来实现乡村的有效管理很有难度,因为乡村所流失的不仅是劳动力,更是包括了人才、策略等隐性资产。
农村工作的关键难题与解决途径
农村工作的关键难题与解决途径一、农村人口的流失与留守儿童问题农村人口的流失一直是一个困扰农村工作的重要难题。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留下的老人和孩子形成留守儿童,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解决途径: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其次,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和就业。
此外,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就业机会,减少农村人口流失。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难题。
农村交通不便,不仅影响农村产业发展,也限制了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
解决途径: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修建更多的道路,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此外,可以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如太阳能电动车,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农村交通的便利性。
三、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问题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然而,由于农村科技水平低下,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村产业发展受限。
解决途径: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科技培训和技术咨询,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绿色、有机农业转变,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四、农产品销售与市场开拓问题农产品销售一直是农村工作的一大难题。
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畅,很多农产品无法及时销售,造成农民利益的损失。
解决途径: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和市场开拓的支持力度,完善农产品物流网络,提高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效率。
同时,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推广,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五、农村环境污染与生态建设问题农村环境污染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要难题。
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污染治理手段,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给农村生态建设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解决途径: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论乡村治理中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论乡村治理中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王翔雯 摘 要:“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内容,在目前乡村治理中还面临着乡村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乡村风俗习惯趋于畸形、乡村治理热情普遍不高、乡村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困境,实现有效治理,必须采取整饬生态环境、移风易俗、重塑乡村新秩序、鼓励人才回流等措施。
关键词:乡村治理;问题与措施一、引言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乡土中国》自问世距今已过数十年,在此期间,中国的乡村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变化,并且值得强调的是,在2006年我国又废除了延绵千年的农业税,可以说现在的中国乡村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当下的乡村社会已和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社会相去甚远。
在经济发展的刺激,改革开放之后西方价值理念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大众媒体和网络技术不断进步的共同作用之下,乡土社会渐趋瓦解,乡村社会正在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并且给当下乡村治理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新问题。
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固体垃圾随意堆放,污水不经处理而加以排放,乡村社会的生态环境遭受极大威胁;一时间乡村掀起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并且各种可有可无的人情往来逐日增多,使得乡村社会原有的善良纯朴的风俗习惯显现畸形化;经济刺激以及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乡村民之间掀起一股利己主义的自我之风,致使以传统力量为基础的维持乡村秩序的支柱坍;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情绪低靡,乡村内部已经由团结走向分裂;跳出农门的“能人”或学子,几乎不会再眷恋农村,乡村可持续发展缺乏人才支撑的问题日益突显,人才流失的现象极为普遍。
这些都是现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态势、新问题,只有我们充分把握住这些问题的成因才能妥善解决这些难题。
为扭转或者改善乡村所面临的窘境,我们不仅要在农村建立配套的基础设施,更要落实和完善污染生态环境的追责机制,借以整饬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当然,我们也应该移风易俗、培育道德新风尚,重塑乡村新秩序,凝聚民心并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
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作者:何伟明王伟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29期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的治理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
我们所遭遇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农民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各类群体性事件频发、农村自治组织体制功能不健全等三个方面。
因此,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应当对创新社会治理理念、进一步完善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构筑多元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予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社会治理村民自治农民增收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但与之同时,各种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
如果任由其发展,不仅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局面,甚至会给执政党带来巨大的执政风险。
一段时间以来,在各领域矛盾不断激化的环境下,在众学者不断地呼吁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一问题也给与了高度的重视。
胡锦涛同志在《建党九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
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的改善与社会治理的创新已刻不容缓。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即使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问题仍然是事关我国社会繁荣稳定的重大问题。
笔者从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切入,尝试探索我国乡村社会治理在下一阶段的出路和主要着力点。
1.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对于什么是社会管理,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定义,众说纷纭。
一般认为,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在广义上,我们也可以将社会管理理解为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而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论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乡村协商治理
论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乡村协商治理协商治理是人口流动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发展方向。
人口流动背景下,乡村协商遭遇乡村协商主体“虚置化”、协商渠道“堵塞化”、协商会议“形式化”、协商成本“高企化”、协商监督“短缺化”等诸多困境。
化解路径在于: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夯实乡村协商基础;完善乡村协商制度,建构乡村协商机制;建构协商法治化路径,促进治理现代化进程;发展乡村网络协商,降低外出农民协商成本;构建参与型乡村文化,强化农民主体意识。
标签:乡村治理;协商民主;人口流动;政治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村协商治理是人口流动背景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人口流动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刻反映。
如何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契机,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是乡村协商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
乡村协商治理是指现代农民积极参与乡村事务,发表政治主张,影响乡村决策,监督乡村管理的协商治理活动,是一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乡村政治决定和乡村政府活动的参政行为,其本质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是实现农民的“中国梦”。
正确处理大量外流的农村人口与乡村协商治理的关系,正成为乡村协商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一、乡村协商治理遭遇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深刻影响着包括农村在内的社会治理范式。
乡村人口流动是农民融入工业化、城镇化,融入城市文明的重要途径。
乡村流动人口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下农民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另一地区滞留、居住、从事各种活动的乡村人口。
乡村人口流动带有空间转移和地位转变的双重动因,对乡村协商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1.乡村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乡村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完善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前,农民被禁祻在土地上没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
人口流动对乡村治理体系与机制的影响与改革
人口流动对乡村治理体系与机制的影响与改革人口流动是指人们根据生活、工作、学习等需要而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且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人口流动对乡村治理体系与机制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对乡村治理体系与机制进行改革,以适应人口流动的新形势。
一、人口流动给乡村经济带来发展机遇人口流动使得乡村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变得更加充裕。
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乡村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得到了极大的增加,这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特别是一些靠农业为主的地区,由于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劳动力的增加使得农业生产得以更加高效地进行,从而提高了乡村地区的农业产出。
此外,外来人口也带来了新的商机与消费需求,促进了乡村地区的农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等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增加了新的动力。
二、人口流动加大了乡村社会治理的压力然而,人口流动也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使得乡村社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治理问题。
一方面,外来人口的文化、宗教、习俗等与本地居民存在差异,导致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冲突和矛盾;另一方面,外来人口对于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和规范的了解程度有限,容易存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乡村社会治理需要加强,建立更加有效的机制来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
三、人口流动改变了乡村土地利用格局人口流动还导致了乡村的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
通过工作、居住等需要,外来人口往往将目光投向乡村地区,从而使得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些农用地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居住用地,导致乡村的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同时,外来人口的到来也加剧了乡村土地的流转与交易,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加复杂和敏感。
因此,需要通过改革乡村土地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人口流动加速了乡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从某种程度上也加速了乡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农村基层治理现状及对策
农村基层治理现状及对策一、前言作为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基层治理事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
然而,当前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提出对策来推动其改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农村基层治理现状及对策。
二、农村基层治理现状1.基层组织建设不完善由于多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不完善,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和缺陷。
例如,一些村委会存在职权不清、责任模糊的问题;选举和任用程序不规范,导致村干部能力不足等。
2.决策参与度不高农村居民在决策中的参与度较低,往往由少数人决定大多数居民的利益。
这不仅容易引发不满情绪,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政策和决策。
3.农村治理体系滞后相比城市,农村的治理体系滞后于时代的进步。
尤其是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亟待提高。
三、农村基层治理对策1.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的建设,明确职权和责任,完善选举和任用程序。
并且,应该依托市场机制,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提高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质。
2.促进决策的公开透明和民主参与加强决策的公开透明,确保居民对决策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可以借鉴电子投票等数字化工具,提供便利的参与渠道,让居民能够直接参与到决策中来。
3.推动农村治理体系的升级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农村治理体系的升级。
例如,建立农村信息平台,加强对基层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利用大数据分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问题,制定科学的决策和政策。
4.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农村基层治理过程的法律引导和监督。
同时加强基层法律服务,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四、结语农村基层治理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需要认识到现有问题,并采取对策来改进现状。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民主参与、推动治理体系升级以及加强法治建设,都是有效的举措。
只有这样,农村基层治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面临的难题及对策乡村振兴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旨在通过农村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然而,乡村振兴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
首先,乡村人口流失问题。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资源有限,年轻人普遍选择外出务工或者进城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
这样一来,乡村的发展和建设就受到了制约。
要解决人口流失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优化农村就业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道路交通、电力供应、通信网络等。
这不仅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也给群众生活带来了不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再次,农村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生产方式传统,效益不高。
为了提升农业产出,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民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还可以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民合作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最后,乡村治理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资源分散、管理分散,导致农村治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治理体系的建设,完善农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加强村民自治能力培养,推动农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面临的难题有人口流失、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生产问题和乡村治理问题。
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政府加大对乡村发展的支持力度,采取一系列对策,如提高农村收入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以推动乡村振兴。
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困境与出路
三、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 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力图做到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在方法论上以理性选择理论和新制度主义为指 导。实际操作的研究方法包含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等 方法。 1. 文献研究法:近年来,有许多学者、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在乡村治理与乡村职 能的转变与完善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工作,出版了一些关于该项 工作的论文和著作。通过大量阅读该工作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有关政策规定, 可以对流动人口乡村治理职能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全面了解。 2. 数据分析法: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乡村治理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采用定 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掌握真实的数据资料和客观情况。 3.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乡村治理职能转变、行政执法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 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上升为经验。 4. 比较分析法:通过研究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对比分析,吸取经验教训,认真总 结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我县实际,进一步创新思维,找到问题的真实成因以及解 决问题的对策。 5. 调查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农民流动的现实状况及历史状况, 对其进行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 较、归纳,从而达到对我省农民流动与乡村治理的状况的系统认识。
二、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重 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方法,以及国内对流 动中乡村治理的研究状况。 第二章为改革开放中的农民流动。通过公共行政管理、行政法学、公共经济学、公 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流动进行研究。 第三章主要分析农民流动与治理困境。包括历史沿革、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 系。 第四章主要研究乡村良性治理的出路。从政治、法律、管理等层面针对目前乡村治 理中的困境提出对策。 第五章是结论和展望。 (二)重点和难点 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深入分析遂川县农民流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民流 动与治理困境,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最终使乡村管理顺应时代的潮流,变革自身 的职能,培育新型的人才,构建新的职能体系,促进乡村和谐管理、人民安居乐业。 (三)创新之处 从现有成果看,对于农村人口流动的后果,特别是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尚较少。本 文将结合遂川实际,列举大量真实事例,着重分析人口流动的后果及应对措施。
破解乡村治理痛点的可行方案
破解乡村治理痛点的可行方案近年来,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着一系列痛点,包括贫困问题、土地流转难、公共服务不均衡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探索出一套可行的方案。
本文将从多角度分析乡村治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贫困问题众所周知,贫困是乡村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了破解乡村贫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产业扶贫。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旅游等方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 强化教育扶贫。
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帮助农村青年提升自身素质,增加就业机会。
二、土地流转难土地流转难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土地流转市场。
通过设立统一的流转市场,提高土地流转的透明度和效率,促进农民更好地进行土地经营。
2.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3. 加强土地流转创新。
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模式,如农业合作社、土地托管等,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土地经营。
三、公共服务不均衡在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道路、水利、电力等,提高农村的交通、供水、供电等生活条件。
2.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便利条件。
3.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加强城乡交流、合作,提高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四、环境污染问题乡村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环境监管。
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2. 推动农业绿色化发展。
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环保农业技术,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解决方案
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解决方案一、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乡村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首先,人口外流导致了乡村劳动力短缺。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造成了乡村人口外流。
其次,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较低。
过去,农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农业在乡村经济中占比逐渐减小,导致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
此外,乡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医疗、教育等问题成为困扰乡村发展的难题。
二、建设多元化乡村产业结构为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建设多元化乡村产业结构入手。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企业投资乡村经济,发展乡村产业,如农产品加工制造业、乡村旅游等。
同时,农民也可以通过转型升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三、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是发展乡村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农村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需要加强对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加强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乡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乡村社会管理,建设和谐乡村社会。
政府应加强对乡村治理的组织和调度,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农村自治组织的履职能力,确保乡村社会稳定有序。
五、培育乡村人才队伍发展乡村需要优秀的人才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技术人才回乡创业或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提高乡村教育水平。
同时,乡村也需要培育出一批懂农业、懂经营的农村人才,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六、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七、加强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可以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支持力度,挖掘乡村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往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参考文献目录
[1][美]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中译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 [2]陈洪生.《传统乡村治理的历史视阈:政府主导与乡村社会力量的对垒》[J],载《江西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9期。 [3]刘晔:《治理结构现代化.中国乡村发展的政治要求》,载《复旦学报》,2001年第6期。 [4]刘应君、杨美新:《农村法律实现障碍及其消解的社会学分析》,载《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4.5。 [5]马克思•韦伯:《韦伯作品集——法律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5年11 月第1版。 [5]肖唐镖、李昌金等:《中国乡村报告》,学林出版社出版, 2005年12月第1版。 [6]贺雪峰:《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一期。 [7]罗伯特.达尔(美):《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8]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出版社,1995年。 [9]安东尼,吉登斯(英):《民族、国家与暴力》,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10]塞缪尔,亨廷顿(美):《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11] 徐勇:《利益与体制——村委会选举背后的变数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 年第二期。 [1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3]塞缪尔,奥尔森(美):《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 研究的目的、 研究的目的 究现状
(一)研究目的、意义 研究目的、 中国是一传统农民大国,对乡村的有效治理历来是国家公共权力涉及的重要 圈点。在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决定如何将堆积在土地上的超载农民剥离出 来,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乡村治理的根本出路。 1978年后,囿于政府控制松动,源源不断的农民挣脱土地对他们的束缚,涌 入城市。改革开放30年,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 巨大的贡献。这期间内,学界主要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人类文化学 等学科视角,关注和研究农村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城市经济、农民自身现代性不 断生长以及解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而较少关注农村人口流动对 流出地乡村的影响。因此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分析,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十分有 必要。 通过研究一个变量是农民流动,另一个变量则是乡村治理,也就是说文章的 中心问题是讨论在当前农民流动的过程中,乡村治理所面临的困境。试图找到 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和出路,解决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我国乡村治理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一股大规模,并持续不断的农村人口 流动潮流,即所谓“民工潮”。这一现象对传统的乡村,乃至整个中国发展 都产生,并将继续产生着重大而长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农村人口流动研 究成为20世纪90年代社会科学的一门“显学”,中国政府的社会科学基金从 不同学科给予立项支持,美国福特基金会同时资助8个相关课题,目前已取得 不少成果。 近年来,还是有部分学者或实证调研亦或理论探研,抉发流动引发乡 村的负面效应。譬如,徐勇教授在大量实地调研后指出,农村人口流动对 乡村治理本身并不都是乐观的景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乡村文明转 型陷入一种“治理性困境”,出现了有流动而无发展的乡村发展“空心 化”、有流动而无突破的乡村结构再复制及有流动而无安宁的乡村秩序失 衡性等三种非正面、非积极实态和态势。毋庸置疑,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 人口非农化产生“减负”效应之余,也给乡村社会在不断“增压”。但是, “增压”不仅仅局限于乡村政治结构与社会发展层面。
(二)研究思路 本论文以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公共部门人力资 源管理理论、行政法学理论、公共管理理论、 需求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做法 和经验,全面分析我国农民流动的现状,归纳 总结我国乡村治理所取得的成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存在的 主要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及转变、完善、 发展乡村治理的建议。 本文的分析路线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
[14]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5]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蔡昉:《收入差距缩小的条件—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经验》,《新华文摘》2008年第6期。 [17]龚志宏:《论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双重影响》,《学术论坛》2009年第8 期。 [18]于建嵘:《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与防治》,《中国乡村发现》2007年第1期。 [19]孔桂丽:《论当前我国农民的非制度政治参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2 期。 [20](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 社1988年1月5日。 [2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孙柏英、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 [23]郑必坚、杨春贵.《中国面向21世纪的若干战略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2000年。 [24]傅明贤.《行政组织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5]竺乾威.《公共行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6]皮纯协.《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 [27]戴茂堂、江畅.《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8]孙荣等.《行政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9]张康之等.《公共行政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30]曹荣、孙综虎.《绩效考评与激励管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3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四、计划进度
2010年4月—6月 选定研究课题 设计研究方案 年 月 月 2010年6月—8月 搜集、整理文献资料 年 月 月 搜集、 2010年9月—10月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完成论文 年 月 月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论证 2010年11月—2011年12月 完成论文的初稿 年 月 年 月 2011年1月—2011年4月 修改论文 年 月 年 月 2011年5月 年 月 完成论文的定稿
三、流动后的村民参与 (一)同一个村庄的农民间的异质性增强 (二)流动农民的政治效能感弱 四、流动后的村务管理 (一)管理人才的流失 (二)管理制度的缺失 (三)村民参与管理的热情下降 五、流动后的公共物品的供给与维护 (一)土地 (二)人力 (三)资本 小结
第三章 乡村良性治理的出路 一、城乡二元变城乡一体:政策选择 (一)国家要有步骤地改革户籍制度 (二)国家必须改变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 二、民间组织的培育 (一)民间组织强大的自治能量 (二)民间组织的规范管理 三、民主化治理机制的构建 (一)国家的村民自治制度为乡村社会精英的回流提供了初 步秩序化的环境 (二)建立一种开放性的机制,吸引乡村社会精英回流 四、村庄权力的重构 (一)落实村民自治 (二)强化乡镇的管理职能 五、加强乡村教育资源开发力度 (一)政府加大对乡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出 (二)是加大对乡村教育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的建立健全 结语
二、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重 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 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章: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方法,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方法,以及国内对流 动中乡村治理的研究状况。 动中乡村治理的研究状况。 第二章为改革开放中的农民流动。通过公共行政管理、行政法学、公共经济学、 第二章为改革开放中的农民流动。通过公共行政管理、行政法学、公共经济学、公 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流动进行研究。 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流动进行研究。 第三章主要分析农民流动与治理困境。包括历史沿革、 第三章主要分析农民流动与治理困境。包括历史沿革、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 系。 第四章主要研究乡村良性治理的出路。从政治、法律、管理等层面针对目前乡村治 第四章主要研究乡村良性治理的出路。 从政治、法律、 理中的困境提出对策。 理中的困境提出对策。 第五章是结论和展望。 第五章是结论和展望。 (二)重点和难点 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深入分析遂川县农民流动存在的问题, 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深入分析遂川县农民流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民流 动与治理困境,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最终使乡村管理顺应时代的潮流, 动与治理困境,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最终使乡村管理顺应时代的潮流,变革自身 的职能,培育新型的人才,构建新的职能体系,促进乡村和谐管理、人民安居乐业。 的职能,培育新型的人才,构建新的职能体系,促进乡村和谐管理、人民安居乐业。 (三)创新之处 从现有成果看,对于农村人口流动的后果 特别是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尚较少。 对于农村人口流动的后果,特别是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尚较少 从现有成果看 对于农村人口流动的后果 特别是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尚较少。本 文将结合遂川实际,列举大量真实事例,着重分析人口流动的后果及应对措施。 文将结合遂川实际,列举大量真实事例,着重分析人口流动的后果及应对措施。
五、论文框架(章节目录) 论文框架(章节目录)
引言 1、问题的提出 2、文献综述 3、资料的来源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4、核心概念的简要说明 第一章 改革开放中的农民流动 一、固守土地的农民 二、改革开放与农民的流动 三、农民流动后的乡村 小结 第二章 农民流动与治理困境 一、流动后的村庄秩序 (一)流入地的村庄秩序 (二)流出地的村庄秩序 二、流动后的村庄权力 (一)不流动的传统乡村,支配乡村社会的权力为身份性权力 (二)身份性权力让位于能力性权力。 (三)农民流动和乡村社会的开放造成村治权力的分散化
2. 新公共行政管理学理论 新公共行政管理学认为,公共行政管理要突出公共性、服务性, 公共行政部门与私部门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法治,公共行政部门的存 在是为了执行法律,他们的职能、组织结构等等都是法律权威的产品。 新公共行政管理学和过去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相比较,除了“效率”、 “经济”,新增加了“公平”的观念,它强调公共行政管理以公平与 民主作为行政学的目标和理论基础;主张政治与行政的关联性;重视 人性和行政理论研究,倡导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以及灵活多样的行政 体系的研究;拓展了行政学的研究范围等等。 公共部门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忠实地执行法律;强调权威与责任; 人事管理严格复杂;面对的环境广泛复杂。 台湾学者余致力认为,公共管理学目的是研究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 获取解决公共服务问题,满足民众公共需求及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 识,技能与策略的一门教学与研究的领域。 众位学者认为新公共服务的共同点为对价值的许诺、服务大众、 授权和分享领导权、务实的渐进主义以及现身公共服务。新公共服务 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观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员为公民服务 并确实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之上的。新公共服务学者认为,核心是要 使政府的观念从科学管理的角度转变为以伦理责任和关系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