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解说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解说词1
泰山》之一
五岳独尊——泰山
泰山,盘亘齐鲁,高瞻东海,它像一尊巍然雄壮的巨狮镇守东方。

(字幕:泰山位于山东中部海拔1545米)
泰山,五岳独尊,呼吸宇宙,它似一位擎天捧日的巨人傲然屹立。

它的自然神韵得天独厚,雄伟庄严,造化神秀。

它的文化遗产独树一帜,石刻遍山,寺庙林立。

泰山,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联合国认定为第一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大山。

泰山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自然史。

形成于28亿年前的泰山,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是研究地球演化的大自然典型杰作,具有中国和世界意义的地学价值。

泰山北侧张夏寒武纪地层标准剖面,中外闻名,是我国区域地层对比和国际寒武纪地层对比的主要依据,在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这是五亿年前形成的“三叶虫”化石,它最早发现于泰山脚下的蒿里山,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蒿里山虫”。

“桶状构造”是中元古代形成的岩石,是世界上十分奇特和罕见的地质构造现象。

山之体,石为骨。

威力无比的大自然神功,为我们雕凿出了一处处神奇的石景观,泰山石以其自然美成为泰山的灵魂。

黑龙潭,峭壁突起,巨石悬崖巍然壮观,奇特的岩石结构,造就了这里宏大的瀑布景观。

上下重叠排列的大、小“天烛峰”,恰似一对威武雄壮的孪生兄弟。

“剑峰怒刺天,积铁拔千仞”的扇子崖,直刺青天,高耸入云。

“玄圭石”,如巨舟迎风破浪。

有着许多传说故事的“丈人峰”,造型奇特,一石为一峰,是泰山上最小的峰,也是泰山最高的峰。

“拱北石”也称探海石,它昂首天外,探海观日,成为泰山的象征。

泰山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

它的植被覆盖率90%,植物物种丰富,古树名木有一万八千一百九十二株,高等植物一千三百八十二种,药用植物六百多种,尤其是后石坞、对松山的古松群,更是不知引来多少名人墨客的咏叹。

桃花峪、经石峪的金秋红叶,格外迷人。

泰山的古树名木,与泰山的历史文化密切相连,闻名海内外。

汉柏,是汉武帝封禅泰山时种下的柏树,已有2100多岁的高龄了,“汉柏凌寒”更显汉柏风骨。

唐槐,虽已老态龙钟,可槐中抱子,却生机勃勃。

“六朝遗植”,冠如华盖,古松筛月。

玉泉寺的银杏,是唐代古树,也是泰山最老的银杏树。

虽然年事已高,仍然硕果累累。

五大夫松把一代秦王的故事讲述给后人。

卧龙槐,双树连根,似卧龙翘首。

姊妹松,亭亭玉立,楚楚动人。

望人松,长枝下垂,鞠躬邀客,是泰山的重要标志植物。

泰山还是动物们的理想家园,它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十七种,泰山赤鳞鱼是泰山的特有物种,非常珍贵。

泰山自然景观气象万千,变幻莫测,旭日东升、云海玉盘、碧霞宝光、晚霞夕照等十大自然景观,是泰山独特的风景线。

泰山作为中华民族的神圣之山,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历史遗迹遍布满山,现存的古建筑群就达22处。

早在五千多年前,泰山地区就成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中国最早的图像文字也是从这里发现的,这个符号由“日、火、山”组成,专家认为,是最早记录泰山封禅的图像文字。

中国最早的长城——齐长城,横亘泰山,直达东海。

秦泰山刻石,也称李斯碑,是秦始皇“书同文”的实物证据,九个半字的残碑成为稀世之宝。

中国三大古典式建筑之一的宋天贶殿,重檐庑殿,黄瓦红柱,一派皇殿风范。

殿内的宋代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气势恢宏,画中人物形神兼备,是不可多得的古典绘画珍品。

灵岩寺的泥塑罗汉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悠久的历史文化魅力吸引着文人墨客云集泰山,孔子、孟子、司马迁、李白、杜甫等等无数文化名人,为泰山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文华章。

孔子一生多次登临泰山,他到泰山后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警句,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治国安邦的正统思想,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泰山1800多处历代碑碣石刻中,经石峪石刻规模最大,它占地2064平方米,字径五十厘米,共计刻字2799个,字体刚柔自如、富于变化,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中天门上面的石刻群,集中展示了泰山的雄伟风姿。

南天门十八盘,是泰山的象征性标志。

南天门十八盘的自然境地和人文景观高度地融合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了文化和自然完美统一的崇高境界。

佛教传入泰山有1500年的历史,灵岩寺、玉泉寺、普照寺、竹林寺成为泰山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寺院。

王母池、三阳观、斗母宫是泰山的道观,碧霞祠是泰山祭祀碧霞元君最高最大的祠庙。

大观峰上的唐摩崖是唐玄宗封禅泰山时留下的《纪泰山铭》,整块刻石鸿篇巨制、洋洋大观。

中国历史上秦代以前就有72位帝王前来封禅泰山,进入封建社会又有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12位帝王封禅泰山,作为一种旷世大典延续了两千多年,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他们把泰山推崇到了五岳独尊、至高无上的位置,从而也就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泰山帝王文化现象。

泰山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泰山就有原始崇拜山岳的的习俗,对东岳大帝、碧霞元君、西王母以及泰山石敢当的崇拜者遍及全国和亚洲地区。

汉武帝刘彻曾经赞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明太祖朱元璋有诗道:“岱山高兮,不知其几千万仞;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几千百里。


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泰山,为了实现“创国内一流景区,尽快与国际接轨”的目标,泰山管理部门认真履行《世界遗产保护公约》,依据《文物保护法》和《泰山总体规划》抢修和恢复了一大批文物古迹。

灵应宫、竹林寺、三阳观、五贤祠、元君庙、玉泉寺、天烛峰等景点展现在游客面前。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登上泰山,站在泰山极顶,他高兴地说:“我看到泰山非常高兴,泰山不仅是中国的泰山,它是全世界的泰山。


是的,从1987年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开始,泰山就走上了世界,近入21世纪,泰山又以她新的姿态迎接着新曙光的到来。

《泰山》之二
东岳神府——岱庙(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一千二百多年前,中国历史上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面对这座巍峨壮丽、气势磅礴的大山,发自肺腑地吟唱出了这首令人称绝的壮丽诗篇。

诗人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笔触,把泰山升华到了无比崇高的境界。

要论自然高度,泰山在国内名山中算不上是高山,它却被历代帝王推崇为“崇高至尊、五岳独尊”。

要论自然面积,泰山也不算上是大山,它却是华夏民族心目中最大的精神家园。

人们不禁要问:泰山为什么这样高大?答案只有一个: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之山。

它的神气来自于雄峙天东的优越位置,来自于先民对大自然的无限崇拜,来自于高度浓缩的历史文化。

说起“神山”,泰山神就自然的显赫出来,而供奉“山神”的岱庙,也就成了高尊宏大的“山神庙”。

岱庙,“秦既作畤”、“汉亦起宫”,到了宋代泰山神被封为“东岳大帝”,因此,它的建筑规模大如皇宫,它的建筑风格也就充满了至高无上的帝王之气。

岱庙神奇、神秘,它威严、辉煌;如果说泰山是中华民族文化与自然经典之作的话,岱庙则是这部鸿篇巨著的序曲。

在我国古代,帝王在正式封禅、祭典之前,首先要举行一个简单的参拜仪式,“遥参亭”就是遥相参拜泰山神的地方。

“遥参亭”建筑风格布局紧凑,相对独立,但是,它又和岱庙的主体建筑一脉相承。

被称为“泰山第一坊”的岱庙坊,建造于清代康熙年间,是泰山最大的石坊。

石坊造型端庄大气,高耸威严,坊上龙纹石兽雕刻精美,上面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麒麟送宝等三十幅吉祥图案,堪称为清代石雕艺术的大作。

岱庙周有城墙、城门有八、四角有楼、前有殿、后有寝。

正阳门就是岱庙八门中的正门,门上五凤楼上翘的飞檐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

岱庙城墙上的四个角楼,是按八卦的方位得名,它们分别称为艮楼、巽楼、坤楼和乾楼。

走进春天的岱庙,配天门前的大花园万物吐绿,繁华似锦,园内种植的几十种名贵苗木花卉竞相争艳、五彩缤纷,给古庙带来了几分生机,使游人沉醉在春天的畅想之中。

岱庙的建筑形式和布局,完全是按照中轴对称式的皇宫模式建造,它的中轴线和泰山顶峰的南天门一线贯通。

进入正阳门后,配天门、仁安门、宋天贶殿、中寝宫、后载门前后依次排列。

“宋天贶殿”是岱庙里的主要建筑,它有过许多殿名,宋代称“嘉宁殿”,元代称“仁安殿”,明清两代称为“峻极殿”,而在当地,人们则习惯地称它为“大殿”。

说它大,毫不夸张,它确实很大,大殿高筑在三层白色基石之上,黄瓦红墙、八大明柱、金碧辉煌,总面积达2600多平方米。

它不仅形制大,它的名声更大,它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的大成殿统称为我国典型的三大宫殿式建筑。

重檐庑殿顶是中国最尊贵的建筑形式,唯有皇宫才能配得上这种规格。

殿前的两座碑亭内是清乾隆皇帝的诗碑,它的设置与宋天贶殿形成了强烈的大小对比,更加显示出大殿的高大威严。

这位“配天坐镇”的大神,就是“山神庙”的主人“东岳泰山之神”,他一付十足的帝王之相,高坐在殿内中央。

殿内东北西墙上的巨幅壁画,传为宋代杰作,壁画长62米,高3.3米,画中人物697个,画面内容描绘的是泰山神巡行的故事。

画的东部称“启跸”描绘泰山神出巡,西部称“回銮”表现泰山神回宫,所以整幅作品叫《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画中泰山神端坐在四轮六马大辇之上,炳灵、延禧左右相伴,四周百官护驾,前促后拥,浩浩荡荡。

壁画虽为写神,实为写人,洋洋宏篇把宋真宗东巡封禅的盛大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寝宫是东岳大帝“皇后”住的地方。

岱庙的东院原来有炳灵殿,因此院门叫“炳灵门”。

现在叫汉柏院。

岱庙的西院原来有延禧殿,因此院门叫“延禧门”。

现在叫唐槐院。

铜亭,又叫金阙。

整个亭体全部是仿木结构纯铜铸成,外表鎏金,铸工精细,是明代金属建筑的上乘精品,它与北京颐和园铜亭、昆明鸣凤山铜亭、并称为“国内三大铜亭”。

铁塔,明代嘉靖年间铸造,原是一座高十二层的铁筑高塔,抗战时期被日军炸毁,现存的三层也就成了日军侵华的铁证。

东御座,顾名思义是皇帝下榻的地方。

清代乾隆皇帝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来泰安登泰山次数最多的皇帝,他每次来泰山常住在这里。

后花园,绿草铺地,怪石矗立,每当春天来临,园中盆景花卉争奇斗艳,竞相怒放。

厚载门是岱庙的北大门,现在看到的厚载门是八十年代重建的仿宋建筑。

站在厚载门上的望岳楼,我们回首岱庙这所瑰丽完整的古建筑群,感觉到的是激动和自豪,而前瞻泰山这座雄伟壮丽的大山,又使你不由得联想起伟大诗人杜甫的《望岳》诗篇……。

《泰山》之三
东岳神府——岱庙(二)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古建筑学家这样说过:“岱庙是中国三大建筑群之一,北京故宫有山少林,曲阜孔庙有林无山,而岱庙呢?有山有林,而且山是泰山,是五岳之首,自然更添上了它的景色与位置了。

”——陈从周
的确如此,岱庙的名气大,是因为泰山的名气大,也正是因为有了大山的崇高位置,岱庙才有了它的自身位置,有了庙中的这些古树名木,岱庙才增添了不少的景色。

在岱庙的园林中,有柏树、槐树、银杏、紫藤等古树名木五百多株,其中,柏树占了大多数,一株株古柏就象一尊尊活着的战将,铮铮铁骨,威风凛凛。

六株二千一百多岁的“汉柏”,是岱庙古树中的“老寿星”,别看它们年事已高,可仍然是苍劲葱郁、自强不息,从它们的身上,我们真正领略出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耿耿“汉魂”。

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写道:“泰山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围,盖汉武所植也。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朝廷众臣东巡,封禅泰山,在泰山的顶峰上竖起了无字碑,在山下的岱庙里亲手种下柏树,首开了泰山植树的先河,他曾经先后八次到泰山,是历代帝王中封禅祭祀泰山次数最多的一位皇帝,他种植的现存六棵汉柏是岱庙中的一大景观。

这棵“汉柏凌寒”,双干挺立,直削青天,是汉柏中最显风骨的一棵,它虽然历经了千年的风雨寒霜,主树干已经枯死,但是,仍然靠着仅存的一线血脉活了下来。

清代乾隆皇帝看到此景后感慨万分,激动不已,将它的不屈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回到皇宫后,亲笔把它描绘了出来,并派专人刻下了这块《御制汉柏图赞》碑,同时赋诗一首:汉柏曾经手自图,郁葱映照翠阴扶。

殿旁亭里相望近,名实宾主谁是乎。

清代大学士张鹏翮也在《汉柏诗》中赞颂道:
古柏千年依碧恋,太平顶上觉天宽。

晴空白鹤来时舞,云外逍遥得静观。

“赤眉尝砍一树,见血而止,斧痕犹存。

”(东晋·《从征记》)就是这棵“赤眉斧痕”的来历。

当年,赤眉军的一斧砍下,虽然没有把树砍倒,深深的斧痕却成了起义军痛恨西汉王朝的见证。

明代进士陈昌言真实地记录下了明时“赤眉斧痕”的身姿,我们将这幅图画与三百多年之后的古柏来对照一番,它不但没有衰老之相,感觉反到有些返老还童了。

“挂印封侯”使你想起三国名将大刀关公的故事:在一次大战中,关云长被曹操俘虏,曹操就用加封候王来收买他,关云长重义气、拒封候,将候王大印挂在树上,披挂而去。

苍劲挺拔的古柏,似乎在提醒后人:不能贪图荣华富贵,时刻保持高尚的情操。

潇洒名山日正长,烟霞为侣足徜徉。

谁能欹忱清风夜,一任槐花满地香。

——清·张鹏翮
走进“延禧门”一阵清爽的槐香扑鼻而来。

唐槐院里满院的槐树,都在为这棵“槐中抱子”而感到骄傲。

在唐代,槐树是一种奇异的树种,是给皇帝贡献的珍贵名木。

皇帝来封禅泰山,所到之处和泰山沿途都要种上槐树,以此展示皇威。

唐槐是岱庙古树名木中的主要景观。

据记载:“民国十九年战役,就其地饲马,遂以围墙,后复屡经驻军,益形枯萎”。

明代“大可数抱,枝干荫阶亩许,蔚为壮观”的古槐,到了兵荒马乱的民国年间,却多次遭到摧残,枯萎而死,后长出一棵小槐树,取名为“槐中抱子”。

五十年后的小树,已经长成了生机盎然、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看上去老槐树实在是有点抱不动的感觉。

有着近三亿年生长史的银杏,是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树种之一,素有“活化石”之称,在泰山的许多寺庙中都有古银杏树,岱庙现有三棵,种植于明代,中寝宫两侧的银杏皆雌性,但是它们伟岸高大,长势旺盛,俨然一付守护神的尊威。

后花园中的二株古紫藤,已有百年以上的树龄,它的古枝盘旋回绕,自然流畅,它的花絮垂大,清丽淡雅,每当花开时节,阵阵清香随风飘荡,令人神往。

据说宋代时,岱庙的北城墙上,曾经自然生长着号称“十八罗汉”的古柏,它们身姿各异,纵情自然,不难想象出它们当时的那种高尊古庙大墙之上,护守佛法的威武雄风。

雄伟壮丽的岱庙,不但是一处经典的古建筑群,而且更是一处古树名木荟萃的植物园,几百种花卉苗木,生机勃勃,繁花似锦,一朵朵美丽的鲜花装扮着古老的庙宇。

应该说,是这些古树名木为古庙带来了灵气,增添了秀色。

岱庙“峻宇耸天,翠柏成丛”,它里面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非常浓重的文化气息,山、林、古建的完美结合,更使它的身价倍增,魅力无穷。

《泰山》之四
东岳神府——岱庙(三)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卢卡斯先生来泰山考察时,曾经这样评价泰山:“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在人与自然的观念上开阔了眼界,这是中国对世界人民的贡献。


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用石头打造石器,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用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刻制在陶器和石头上,留传给后人,从此就出现了“文字”,就演化出了“石刻”。

岱庙不仅是泰山神的府地,它还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博物馆,陈列着一部铭刻着祖先文明的大“石集”——历代碑刻。

岱庙的碑林中,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刻石精粹齐全,篆隶真草、颜柳
欧赵各类真迹刻石应有尽有。

古人说:开卷有益。

还是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部“石集大全”,从中汲取营养吧。

我们先从这所皇帝住过的院落说起。

东御座里陈列的这块残碑刻石叫“秦泰山刻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为了解决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的大障碍——文字差异,下令丞相李斯主持统一文字,使之整齐划一。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

他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了我国文字史上的功绩之作“秦篆”,开创了中国书法历史的先河。

《泰山刻石》碑就是李斯用秦篆写成的。

秦篆,也叫小篆体,它的结构特点是长方字型,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均匀,端庄稳重,被称为:“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泰山刻石》的铭文是秦始皇的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原文222个字,是秦始皇“书同文”的实物证据。

由于它的名声大,屡遭劫难,刻石原在泰山顶玉女池旁的碑亭里,历经风雨剥蚀到了明万历年间29个字。

清乾隆5年,在一次山顶大火后被盗,清嘉庆20年找到碑刻残石。

清光绪16年刻石又被盗走,当时的县令毛蜀云通令稽查,三天后,找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七个完整字和三个残字的刻石,成为稀世国宝。

隶书大盛的汉代,大兴树碑立传之风,涌现出了一大批非常精湛的碑刻佳品,当时的书法艺术分为五大流派,《张迁碑》、《衡方碑》就是其中的方正宽厚、茂密雄强派。

《张迁碑》刻于汉灵帝中平三年,碑额刻有12个篆字,字体有意盘曲、布局紧密、浑然一体,为汉代碑额中的妙品。

碑文书体是汉隶中方笔的典型代表,笔画厚重质朴、骨力劲健。

字体结构变化丰富,平中寓险、静中寓动、方圆兼备,大有巧拙之妙,明代书法家孙退谷这样评价此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衡方碑》年是汉建宁元年的碑刻。

碑文字体方拙朴实、以拙取胜,笔画端正粗壮,折角棱条分明,清代书法鉴赏家翁方刚曾经评价:“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


西晋时期朝廷下令禁止立碑,因此流传下来的丰碑巨碣很少,岱庙中的《任城太守孙夫人碑》算得上是寥若晨星中一颗灿烂之星。

《孙夫人碑》,文词古雅,大有两汉遗风,笔势严谨,字画方劲厚重,列晋代三大丰碑之首。

唐代的《双束碑》也叫“鸳鸯碑”,是唐显庆5年树立的造型奇特的名碑,碑体两石并立表示唐高宗、武则天同治天下。

在碑文中有12个武则天自造的文字,她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才华,在书法史上算是出尽了风头。

汉柏院里不仅有古老的汉柏,而且还是岱庙碑刻最为集中的地方。

一个小小的院落,就有近百块碑刻。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碑,在院中格外引人注目。

院东的碑墙上有张衡的《四思篇》、曹植的《飞龙篇》、陆机的《泰山吟》、乾隆的《登岱诗》等历史名人的名诗绝句碑刻70多块,这些碑刻中,篆隶真草书体齐全,漫步碑墙就像浏览一部书法艺术大全。

在岱庙形制巨大的石碑中,《宣和重修岱岳庙碑》和《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是庙中的两大镇庙之碑,碑型高大雄伟,东西对峙,一派豪气。

《宣和重修岱岳庙碑》也叫《宣和碑》,它立于宋徽宗宣和6年(公元1124年),碑高9.25米,宽2.1米,它威武雄伟、雕刻精美、气势压人,是宋徽宗为重修岱庙而立的碑,由
宇文粹中撰文,张崇正书写并撰额。

碑阴“万代瞻仰”四个大字是明万历年间山东巡抚李戴和吴龙征题,田东作书写。

《大宋东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又称《祥符碑》,是宋大中祥符年间的碑刻。

碑高8.2米,宽2.3米,碑文书体妩媚秀丽。

碑阴大字“五岳独宗”笔墨酣畅淋漓,气势豪放。

浏览岱庙碑刻,仿佛置身于书法艺术的博物馆,你会被这些精湛的中国历史文化作品所吸引,从中你会感到,这种无穷的文化魅力在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岱庙不大,可它蕴藏的历史文化很大;岱庙很大,因为它集中表现了大山文化。

《泰山》之五
东岳神府——岱庙(四)
游泰山,应当先从岱庙游起,因为岱庙聚集了泰山历史文化的精品,它有中国的三大宫殿式建筑杰作,它有中国几千年的古树名木,它有中国文化精品之作的碑刻,它有中国历代文物的藏品。

岱庙的馆藏文物,是和悠久的泰山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主要以历代帝王封禅泰山的赐品和祭器为主,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陶器和历代名人字画也占有一部分。

历史上,随着帝王封禅泰山活动的兴起,泰山的祭器、赐品逐渐地多了起来,在岱庙近万件馆藏文物中,帝王祭品占主要的一类。

泰山周围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现代出土的远古文物也是其中的一类。

岱庙的藏品,从年代上讲,上至原始文化遗存,下到明清珍宝,可以说是一一俱全。

从种类上讲,陶器、玉器、银器、青铜器、瓷器、珐琅器、竹木漆雕、古字画等,更是应有尽有。

岱庙文物藏品的挡次比较高。

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就有三千四百件,国家一级文物一百三十九件。

在这些琳琅满目的文物精品中,最为珍贵的要数泰山的“镇山三宝”了。

沉香树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一种稀有长绿乔木,当它生长到一定的树龄时,材质便会自然老化,形成沉香,把它放入水中会下沉,用火燃烧就有香气逸出,所以叫沉香。

“沉香狮子”就是用沉香木雕刻成的工艺精品,清代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登泰山时,赐给泰山的镇山之宝,所以它就显的特别名贵。

沉香狮子是一对狮子造型。

稍大的一只,高三十六厘米,长三十八厘米,重三点七五公斤,昂首挺胸,精神抖擞。

另外一只,高三十七点五厘米,长三十六点五厘米,重三点五公斤,面带羞色,气质不凡。

两只狮子并列而立就像一对狮舞明星,耀然台上。

前腿直立,双尾翘起,神目炯炯,栩栩如生,不愧是形神兼备的皇家杰作。

在泰山上流传着这样一段神话故事:
据说在泰山扇子崖下,有一个水帘洞,洞内生长着各种花草,其中一株老紫秧葫芦上结雄雌黄葫芦,传说用它作钥匙,可以打开扇子崖的大门,取出里面藏的珍宝。

后来有人急于得到雄雌黄葫芦,没等葫芦成熟,带着青花就把它摘了下来,扇子崖的大门也就始终没有打开,“打开扇子崖,金银财宝往家抬”也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

传说中的黄葫芦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黄釉青花葫芦瓶。

黄釉青花葫芦瓶是明代独创的一种流行珍瓷,它造型优美、制作工艺复杂,首先在成型的胎体上用透明釉高温烧成青花器,然后再加黄釉低温烧制成胎骨匀厚、胎质坚硬洁白的黄底青花器。

葫芦瓶高二十三厘米,下腹围三十五点五厘米,瓶底有“大明嘉靖年制”楷书青花款。

此瓶是明代景德镇御窑产品,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赐给岱庙,原为一对,1942年被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